-
1 # 先秦史
-
2 # 尚宮女史
戰國時期,七雄並立,或連橫或合縱,國際局勢波譎雲詭,瞬息萬變,當一個國家國君去世新君繼位之期是最為薄弱的,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連帶著國際局勢也會改變,如果王位沒有確定的繼承人,還會在國內引發內亂,而其它各國也會藉機大做文章,或攻打,或結盟。秦昭襄王的繼位即是如此。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舉鼎而死,無子,諸弟開始了王位之爭。其中公子壯和公子芾呼聲最高、支援最多且勢均力敵。
公子壯的背後是秦惠文王的王后惠文後,惠文後的勢力龐大,且來自魏國;
公子芾的背後是秦惠文王的妾室羋八子,羋八子的異父弟魏冉勢力也不弱,羋八子來自楚國。
兩派相爭,秦國內亂。一國動而七國俱動,其它國家也並沒有閒著。都想借機為自己的國家謀取利益。其中受秦國影響最大的的無疑是韓趙魏三國以及南面的楚國。
楚國自然是支援羋八子的兒子公子芾,而魏國支援惠文後的兒子公子壯。無論秦國立誰,對韓趙都沒有好處。
趙國最先動了,彼時正是趙武靈王當政時期,趙武靈王謀略過人,他不想去支援公子芾和公子壯之間的任何一個,要知道錦上添花遠不如雪中送炭。他想到了在燕國做質子的公子稷。
趙武靈王曾憑藉高超的外交手段成功干涉燕國內政,公元前315年,燕國內亂,君臣易位,彼時,趙韓聯盟,而韓燕亦有聯盟對趙國形成夾擊之勢,趙武靈王為了扭轉局面,派樂池將在南韓為質子的公子職迎回燕國,齊國插手,趙武靈王坐山觀虎鬥,讓燕國尋找秦國的幫助,終於在公元前311年,公子職成功繼位,是為燕昭王。趙燕聯盟取代燕韓聯盟。
到了秦國內亂之際,趙武靈王故伎重演,他要的是擁立之功,讓秦趙結盟,趙國好有時間解決做別的事情。所以他和燕國打過招呼,派趙固去燕國迎公子稷回秦國繼位。
公子稷的回國,打破了公子壯和公子芾之間的平衡局勢,也給了兩方一個措手不及。即便是公子稷的親生母親羋八子也從沒有想過要立遠在燕國為質子的公子稷,她中意的二子公子芾。
但趙燕兩國的插手,讓秦國不得不開始重視公子稷,畢竟趙國在秦國的東北方虎視眈眈,秦國雖不至於怕了趙國,但內亂之際實在不宜動兵,即便動兵,也佔不到什麼便宜。
羋八子和魏冉迅速做出最有利的決定,立公子稷為新君,很快,公子稷繼位,是為秦昭襄王。魏冉採用鐵血手段,迅速誅殺了不服公子稷繼位的各位公子。當然羋八子的另兩個兒子除外。
秦昭襄王繼位之時才二十歲,羋八子稱太后主政,魏冉拜宰相輔政。趙國因為擁立之功有了喘息的時間。公元前302年開始,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政策,是趙國強盛起來,疆域大擴,但因為繼承人問題上處理不當,公元前295年,趙武靈王在行宮被圍困餓死。
秦趙親密關係也不復存在,從公元前273年開始,秦趙之間爆發數次戰爭。至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趙國慘敗,再也無力抗秦。
-
3 # 江湖小曉生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在洛陽舉辦了一場舉大鼎比賽,結果出了意外事故,秦武王為了彰顯武力,結果舉大鼎的時候被大鼎給砸死了。
秦武王這一年才23歲,連個兒子都沒留下,就這麼嗝兒屁了。結果導致了秦惠文王的那些庶出的孩子們,蠢蠢欲動,打算奪取王位。
秦惠文後只有秦武王這麼一個兒子,但是她也不甘寂寞,為了保住太后之位,打算扶持秦惠文王的庶長子公子壯繼位,估摸著當時公子壯的老媽已經跟秦惠文王下去打牌了。
而羋八子這邊也不甘寂寞,這位老大姐本來就有野心,而且給秦惠文王生了仨兒子,分別是公子芾、公子悝、公子稷。其中公子稷在燕國做人質,所以羋八子打算扶持公子芾繼承王位。
秦惠文後雖然是太后,可是羋八子有兄弟魏冉在朝中作為支撐,所以雙方劍拔弩張,大秦帝國就這麼要分崩離析了。
在這個關鍵時刻,在一旁閒著嗑瓜子的趙武靈王看不下去了,果斷從燕國把公子稷給接到了秦國。羋八子和魏冉一商量,得到趙武靈王相助,那勝算可就大了很多。
因此他們果斷調轉風向,改為支援公子稷,公子稷也就是後來的秦昭襄王嬴稷。那麼問題來了,趙武靈王好好的瓜子不嗑,為啥要跑來支援嬴稷呢?
一、趙武靈王是個靠多管“閒事”起家的人。趙武靈王趙雍繼位以後,還沒有開始胡服騎射,就先忙著管閒事了。他管的第一件閒事便是燕國繼承人的選拔。
當時燕王噲腦子抽抽了,居然把大位禪讓給了自己的相邦子之。可燕國是有太子的,燕太子平立刻聯絡齊宣王,合夥攻打相邦子之。
這個時候子之還越戰越勇,居然擊敗並殺掉了齊國大將,因此齊國大為惱怒,讓匡章帶兵斬殺相邦子之和燕王噲。齊國到了燕國以後,各種燒殺搶掠,太子平壓根管不了。
這個時候趙武靈王打算出手,他將留在南韓做人質的燕國公子職送回國繼承了王位,也就是後來的燕昭王。
趙武靈王這一手可就厲害了,他這麼做等於是解散了南韓和燕國的聯盟,以此化解了他們對趙國的夾擊。此外又保證了趙國和燕國的聯盟關係,燕昭王怎麼都要給他幾分面子。
這回秦武王暴斃,也讓嗅覺敏銳的趙武靈王找到了新的閒事可以管。如果他能夠扶植一個新的秦王,那麼將來自己的日子豈不是更加好過了?
當時的趙國還沒有強大起來,北邊的鄰居燕國已經被安撫好了,現在西邊的強敵秦國如果也能被安撫好,那麼趙國才有發展的空間。
因此趙武靈王果斷出手,在秦國內部雙方僵持不下的情況下,將公子稷從燕國接了回來。如法炮製一般,既解除了燕國和秦國之間的聯盟關係,又對秦國新王有了恩情。
二、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就在扶植公子稷之後。15歲就上位的趙武靈王,深知趙國是一個相對弱小的國家,周圍全都是厲害的鄰居。要想在這種環境下生存下來,必須要做到和周圍鄰居打好交道。
打好交道只是基礎,想要真正不受欺負,那還必須要進行改革。當時趙國所面對的對手,不僅有秦國、燕國、魏國、南韓、齊國這些鄰近的諸侯國,還有北方的匈奴和心腹之患中山國。
在跟其他諸侯國打好交道的基礎上,趙武靈王開始對中山國下手。他帶兵平定了中山國,解決了心腹之患。
不過這個時候他又發現北方的遊牧民族的戰鬥力很強悍,因此趙武靈王利用他國內亂,自身穩定的時機,開始實行胡服騎射的改革。
從此以後,一支強大的趙國軍隊就這麼誕生了。他們多穿著胡人的衣服,以訓練騎射作為基本軍事素養,所以趙國的騎兵,是戰國時期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由此可見,不管是扶植燕昭王,還是扶植秦昭襄王,趙武靈王本身都不只是在管閒事,他有自己的目的。
只有爭取了秦國和燕國不對自己動武的機會,那麼趙武靈王才有足夠的時間,在自己的國內實行改革,很顯然,他也做到了這一點。
三、趙武靈王出手是很會挑時間的。擅自干涉他國內政,這本來是不道德的一件事,弄不好還會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但是趙武靈王就很會挑時間,不僅成功干涉他國內政,還讓人家事後對自己感恩戴德。
比如說干涉燕國這件事,當時燕國正處於內亂狀態,太子平壓根就擺平不了齊國的軍隊,以至於燕國面臨亡國的危局。
這個時候趙武靈王把燕昭王接回來繼位,不僅可以讓燕國恢復正常,也給了燕昭王稱王的機會,你說燕國上下是不是應該感謝一下趙武靈王?
在干涉秦國王位繼承人的時候,也是挑準了時間。當時秦惠文後支援的公子壯,和羋八子、魏冉支援的公子芾,幾乎已經到了水火不容的狀態。
秦國內戰一觸即發,到時候秦國很可能面臨分裂,或者是被他國入侵的危險。這個時候趙武靈王將公子稷送回來,解決了所有的矛盾。
他不僅讓秦國終止了內亂,還給足了羋八子和魏冉以及秦昭襄王面子,所以秦國上下都要對趙武靈王感恩戴德。
大家有沒有發現,這個時候的趙武靈王,更像是春秋時期的霸主一樣,專門負責主持公道來的,自己也不從他國獲得直接利益,所以口碑非常好。
總結:如果趙武靈王知道秦昭襄王后來的操作,他估計得後悔。秦昭襄王繼位以後,秦國還是存在內亂,所以羋八子和魏冉趁機掌握大權,這一搞就是41年時間,秦昭襄王60歲的時候,才正兒八經地親政。
此後秦昭襄王開始攻打周圍列國,其中被欺負得最慘的就是趙國。長平之戰中,秦昭襄王派遣白起為主將,將趙國45萬大軍打得全軍覆沒。
從此以後,趙國一蹶不振,趙武靈王時期胡服騎射留下來的那點家底,在這一戰中都被打光了。趙國失去了和秦國爭奪天下的機會,不曉得知道這一切以後,趙武靈王還願不願意支援秦昭襄王了。
參考資料:《史記》
-
4 # 世界人文通史
秦昭襄王嬴稷能夠登上秦國國君的位置,離不開趙武靈王的幫助。
趙武靈王把他從燕國送回秦國,一來是想加強秦國、趙國的關係,二來是想借機插手秦國的內政。
可是趙武靈王是無論如何也想不到,自己這個小小的舉動在日後給趙國帶來了滅頂之災。
公元前260年,秦國與趙國為了爭奪南韓上黨郡地區,爆發了慘烈的長平之戰。
趙軍一開始的野戰不利,層層敗退,最後只能撤到長平一帶防守。再加上趙孝成王臨陣換帥,命令年輕有為、理論知識豐富的趙括接替實戰經驗豐富的老將廉頗,導致趙軍主力最後陷入了包圍圈之中。
四十多萬趙軍在長平之戰中遭到白起“坑殺”,使得趙國自“胡服騎射”以來積累的國勢遭到重創,從此再也無力與秦國正面交鋒。
此時的秦國國君正是歷史上有名的秦昭襄王嬴稷,也稱秦昭王。
當年,正是趙國的國君趙武靈王不遠千里把他從燕國送回秦國登基,可是秦昭王一連熬死了趙武靈王、趙惠文王。直到趙孝成王在位時期,秦國的國君還是秦昭王嬴稷,而趙國的君主卻已經換了兩撥了。
嬴稷是秦惠文王與宣太后所生,早年曾被派到燕國當人質,由於他不是嫡長子,原本沒有機會繼承秦王位。可是在公元前307年左右,他的同父異母哥哥、秦武王嬴蕩在洛陽不幸“舉鼎而死”。
(秦昭襄王的親生母親是宣太后)
秦武王去世後,秦國國內原本主張擁立公子壯,但趙國的統治者趙武靈王介入秦國內政,堅持要護送公子稷(嬴稷)回國,再加上其中還有嬴稷的母親宣太后、舅舅魏冉等人的不斷斡旋,這才有了後來勵精圖治的秦昭襄王。
公元前306年,公子稷成功在咸陽登基,史稱秦昭襄王。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都有交換人質的慣例。即便是一些強大的國家,為了在諸侯之中樹立威信,也會向弱小的國家派出“公子”(國君的兒子)作為人質。
趙國是秦國東北面的軍事強國,在戰國中期透過“胡服騎射”運動崛起,往南壓迫魏國、南韓,往北擊破匈奴、婁煩,在趙武靈王時期開拓疆土千餘里。
趙國的國君趙武靈王之所以將秦國的公子稷從燕國護送回去登基為王,主要是想幹涉秦國的內政。
在他看來,公子稷年幼繼位,權利都落在宣太后和魏冉等人的手中。這樣一來,秦國就暫時無法與趙國爭奪霸權,在短期內是有利於趙國的。不過趙武靈王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這位曾在燕國當人質的公子稷並不是一個泛泛之輩。
秦昭襄王嬴稷在位56年時間,秦國在他統治期間相繼重創南韓、魏國(伊闕之戰)、齊國(五國伐齊)、楚國(郢都之戰)、趙國(長平之戰),幾乎將東方的幾個大國完全削弱,也給他的後代嬴政真正奠定了將來統一六國的基礎。
只是趙武靈王大概怎麼也沒有想到,自己親手護送回國的公子稷(秦昭襄王),在日後會成為趙國的心腹大患。
-
5 # 棲鴻看紅樓
現在看來,一國國君,費力把另一國王子送回國去,似乎是很傻、很白痴、很費力不討好的事:國不可一日無君,讓鄰國群龍無首,不是對自己有利嗎?
但是在春秋戰國時期,這種費力不討好的事,還真不少:
還記得“退避三舍”這個成語的來歷嗎?晉國公子重耳流亡十九年,有一段時間在楚國,受到隆重的招待。在一次宴會上,楚成王問:如果你回到晉國繼承君位,會如何報答我?重耳回答說“如果真有那麼一天,今後如果萬一我們在沙場兵戎相見,我將為您退避三舍。”
如果說,這只是善待,還沒有直接送回國的話,再來看看下面的故事:
晉獻公寵幸驪姬,為了立奚齊為太子,逼迫長子申生自殺,另外好幾個兒子流亡國外。其中夷吾逃到秦國,在晉獻公死後、晉國發生內亂的時候,秦穆公派人護送夷吾回國繼位,是為晉惠公。
晉惠公死後,秦穆公又派兵護送另一位流亡的公子重耳(流亡了十九年,這會兒到了秦國了)回國繼位,是為晉文公。
為什麼要護送別國公子,回國繼位?這裡有個道理。
還是那句話,國不可一日無君。而各國的國君公子,可不是隻有一位。像當初的齊桓公小白,就有這樣一段:公子糾與小白搶著回國,誰先回國誰就能當國君。
就是這麼簡單粗暴:誰先回國,誰就能當國君。那麼,流亡在外的公子,都想搶著回國。
那麼,收留某位流亡公子的外國國君,會怎麼想?是願意一位與自己毫無關係、素不相識的公子,做鄰國國君呢,還是願意一位在自己家住了好幾年、受過自己恩惠、與自己關係良好的公子,去做鄰國國君呢?
這個選擇,答案也就不言而喻了吧?
趙武靈王、秦穆公、以及其他國君,都面臨同樣的選擇:秦國、晉國、齊國總是要有國君的。如果讓嬴稷、夷吾、重耳、小白回去登基,有從前的友誼(雖然未必可靠)打底,對自己可能會有好處。
這就是一個政治投資的問題。
-
6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趙雍就是趙武靈王,趙國曆史上最著名的國君,沒有之一,在位期間實行胡服騎射,滅亡中山國,收復林胡與樓煩兩個胡族,讓趙國迅速成為與秦國、齊國、楚國並立的強國,趙武靈在位期間還做了一件大事,就是擁立在燕國當人質的秦國公子嬴稷為新一任秦王,而嬴稷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秦昭襄王。
46年後,秦昭襄王發動了長平之戰,由秦國名將白起指揮作戰,一戰就滅亡了趙國45萬大軍,秦國打得趙國幾乎要亡國,這個時候已經去世35年的趙武靈王如果泉下有知,他會不會對當初自己擁立秦昭襄王的決定感到後悔?那麼問題就來了,趙武靈王為什麼要干涉秦國內政,並且擁立在燕國當人質的秦國公子嬴稷為王?
趙武靈王
這一切還得從前一任秦王秦武王說起,公元前307年,秦惠文王嫡子秦武王嬴蕩在周王室因為舉鼎而死,當時的秦武王嬴蕩年僅23歲,連個兒子都沒有,秦王一死,於是秦武王的弟弟們開始爭奪王位,秦國朝政迅速變得混亂,隨後朝中分為兩派:
一派以秦武王的母親惠文後、秦武王的正妻武王后擁立秦國庶長公子嬴壯為繼承人,還包括朝臣甘茂等人。
另一派以秦武王父親秦惠文王的妾宣太后、宣太后同母異父的弟弟魏冉、宣太后同父異母的弟弟羋戎等人一起擁立宣太后的二兒子公子嬴芾為繼承人,還包括朝臣向壽、公孫奭以及秦國宗室秦武王叔父樗裡疾等人。
秦國朝堂一下子分為兩派開始爭鬥,從繼承地位上看,前一派是有優勢的,因為公子嬴壯是長公子,還得到正太后惠文後與武王后的支援,但是從力量上看,後一派是有優勢的,因為擁立公子嬴芾的這一派得到宗室和權臣的支援,力量更大。
宣太后與秦昭襄王
正當兩派相爭不下的時候,趙武靈王決定干涉秦國內政,一方面派人到燕國迎立公子嬴稷回國,一方面派人對秦國施加壓力,必須擁立公子嬴稷為秦王,否則燕國和趙國會對秦國採取手段。
這裡需要說明一下,宣太后當時有三個兒子:長子嬴稷,在燕國當質子,也就是人質,次子就是嬴芾,也就是宣太后起初要擁立的兒子,當時在秦國,三子嬴悝,當時也在秦國,宣太后最初之所以要擁立二兒子而不是長子的根本原因就是:嬴稷人在燕國,想要把嬴稷迎回來,需要複雜的政治手段,還需要和燕國、趙國溝通此事,時間上來不及,所以就擁立二兒子嬴芾與嬴壯競爭。
趙武靈王參與此事後,迅速影響了秦國政局,最主要就是宣太后一派及時更改了戰略:放棄二兒子嬴芾為繼承人,改立長子嬴稷,因為都是宣太后的兒子,對宣太后來說沒有太大的影響,而且還能得到燕國和趙國的支援,何樂而不為呢?
秦昭襄王
為什麼趙國的干涉能影響到秦國的繼承人選呢?
這是因為一國之君是一個諸侯國的根本,尤其是在新舊君主交替期間,最擔心的問題就是其他諸侯國趁此機會攻打本國,更需要得到其他諸侯國的擁立,至少能讓其他諸侯國保持中立也是一種勝利,趙武靈王干涉秦王人選的行為就是對秦國的一種威脅,如果秦國不答應,宣太后一派就會以趙國會攻打秦國為由對另一派進行打擊,就會在秦國佔據優勢。
如果秦國妥協選擇同意趙武靈王的要求,就會得到趙國和燕國兩個盟友,如果秦國不同意趙武靈王的要求,就會得到趙國和燕國兩個敵國,你說秦國會怎麼選?趙武靈王的外在威脅,無意中導致了秦國內部宣太后一派的勝利,所以在燕國當人質的宣太后長子嬴稷就成為秦王。
這種一國干涉另一國國君人選的事,在春秋戰國經常發生,比如秦穆公不是支援流亡在外的晉國公子重耳為晉國國君,就得到秦晉之好的兩國結盟嗎,這在政治上是有好處的,因為趙武靈王幫助了嬴稷成為秦王,嬴稷自然要感激趙武靈王,兩國就能獲取政治上的利益和好處,當然了,國與國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趙武靈王趙雍
趙武靈王選擇干涉秦國內政,擁立嬴稷為王,不是為秦國著想,恰恰相反,他是從趙國的利益出發,為趙國著想的,當時的趙國正處於國力的上升期,趙武靈王是一代明君,他最大的理想就是滅亡秦國,他擁立嬴稷為王的目的就是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
趙武靈王的理想分二步走,第一步:強趙,滅中山國,收復林胡、樓煩。第二步:滅秦,讓趙國強大,進而統一天下。
趙武靈王即王位時只有15歲,然後魏國、楚國、秦國、燕國、齊國五國想趁趙國上任君主去世,新君年幼的機會,尋找機會滅亡趙國,或者趁機撈一把趙國的利益,五國各派出一萬士兵打著為前任趙國國君弔唁的旗號雲集趙國邊境,當時的政治形勢對趙國極為兇險,稍微沒有處理好,很可能趙國就會面臨亡國之險。
戰國形勢圖
15歲的趙武靈王在大臣肥義等人的支援,用重金行賄越國攻打楚國,分掉楚國注意力,以同樣的方式重金行賄樓煩攻打中山國與燕國,然後與南韓、宋國結盟,對抗魏國、楚國、秦國、燕國、齊國五國的威脅,這就是當時非常流行的國與國之間的合縱連橫之術,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自己國家的利益。
然後趙國就在趙武靈王的一路帶領下,開始漸漸強國,不斷與其他諸侯國合縱連橫,趙武靈王最先拉攏的是燕國,燕國自燕噲王禪讓子之發生動亂後,被齊國入侵,趙國幫助並護送在南韓當人質的燕國公子職,並派出與齊國交戰,最後還利用政治手段聯合秦國打敗齊國,之後公子職成為燕昭王,感謝趙國的相助,於是與趙國聯盟,趙國就這樣穩定了自己北方的邊境。
再經胡服騎射的改革,趙國的軍事力量開始加強,趙武靈王又把在燕國當人質的嬴稷送回秦國當秦王,有一個目的就是穩定趙國西南邊的秦國,從而讓趙國集中力量攻打中山國,趙國攻滅了中山國,並且收復了林胡和樓煩兩個胡族,趙國計程車兵中很多林胡和樓煩的騎兵參與其中,趙國強大後,趙武靈王開始了滅亡秦國的軍事計劃,並且以使者身份進入秦國打探訊息,準備等待合適機會從秦國北邊繞過函谷關攻打秦國。
秦昭襄王
為了專心攻打秦國,趙武靈王還把趙王之位讓給幼子趙何,主抓趙國軍事,一心一意研究如何滅亡秦國,可惜趙武靈王走錯了一步棋,就是封幼子為王后,還想把代地分封給長子,這等於是分裂趙國的行為,後來當幼子趙何主政了趙國後,趙武靈王又想拿回自己的權力,結果引發了沙丘政變,連自己也被活活餓死。
如果趙武靈王不死,他接下來肯定會謀劃從上郡和雲中郡向南經河套地區繞開秦國的天險函谷關,攻打秦國,趙武靈王死的時候,秦昭襄王已經在位11位了,趙武靈王沒有想到,他親自立的秦王,會成為秦國在位時間最長的秦王,並且還是秦國的一代明君,趙武靈王沒有想到會在他去世後,這個秦昭襄王就成為滅亡趙國的最大功君。
-
7 # 史海泛舟擺渡人
趙武靈王把秦昭襄王送回秦國,主要是為了透過干涉秦國的王位繼承,來鞏固趙國的霸業。只是趙武靈王打空了如意算盤,秦昭襄王是一個英明神武的國君。在趙武靈王去世後,秦昭襄王透過長平之戰擊潰了趙國,徹底粉碎了趙國的霸業,為秦國一統天下掃平了全部的障礙。
趙武靈王的霸業趙國是戰國前期的一箇中等強國,雖然趙國的國力比燕國和南韓略強一些,但是相比於秦國、齊國、楚國、魏國等大國,趙國的國力還是差很多。趙武靈王繼位的時候,諸侯都想要趁著趙國新君繼點陣圖謀趙國的土地,趙武靈王當機立斷,用強硬的姿態嚇退了諸侯聯軍,才最終保全了趙國的地盤。
趙武靈王繼位之後,重點打擊趙國的宿敵中山國,並且多次討伐趙國北部的胡人。經過數次戰爭的勝利,趙國的國力開始強盛起來,悍然成為了北方的霸主。趙武靈王統治中後期,趙國逐漸成為戰國後期的強國,國力甚至超過了傳統大國楚國和齊國。
秦國的王位之爭秦武王巨鼎去世之後,秦國爆發了爭奪王位的內戰。秦武王的母親惠文後支援公子壯繼位,秦昭襄王的母親羋八子支援公子芾繼位。(公子芾是秦昭襄王的弟弟)惠文後和羋八子在秦國展開了內戰,這場內戰消耗了秦國的國力,為趙武靈王插手秦國內政提供了條件。
為了能夠更好地控制秦國,趙武靈王既不支援公子壯繼位,也不支援公子芾繼位,轉而支援在燕國做人質的秦昭襄王繼位。在趙武靈王的逼迫下,燕國被迫放出了秦昭襄王。趙武靈王派遣大軍保護秦昭襄王繼位,秦國迫於趙國的壓力,只能接受了秦昭襄王。
趙武靈王給趙國埋下一顆炸彈趙武靈王恐怕不會想到,自己費盡心思扶持的秦昭襄王,會成為趙國衰落的始作俑者。秦昭襄王回到秦國繼位後,宣太后(羋八子)和魏冉長期掌控朝政,一直到了宣太后晚年,秦昭襄王才重新奪回了政權。
趙國在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成為了秦國一統天下最大的障礙。秦昭襄王掌權之後,立刻開始了對趙國的打擊。秦昭襄王四十三年,秦國攻佔了趙國的三座城池。秦昭襄王四十七年,秦軍在長平之戰殲滅趙軍四十五萬,趙國從此一蹶不振。
秦國的統一是大勢所趨實際上不管趙武靈王是否支援秦昭襄王繼位,秦國都能夠一統天下。從秦惠文王時期開始,秦國的國力就已經碾壓東方六國。趙武靈王透過胡服騎射讓趙國成為戰國後期強國,也只是增強了趙國的軍事實力,趙國在政治和經濟方面都無法抗衡秦國。即使趙武靈王不支援秦昭襄王繼位,秦國也能夠最終一統天下。
-
8 # 張生全精彩歷史
公元前307年,在東周太廟裡,正在舉行一場舉重比賽,只不過舉的不是槓鈴而是周鼎。當著祖宗的面,象徵國家權力的九鼎被人舉著玩,周王室的處境也著實可憐。
正在秦國內部為爭奪王位,忙得不可開交之時,有個趙華人趙固風塵僕僕地趕到秦國,對大家說:“大家不要忙活了,我家大王趙武靈王說了,你們在燕國有一個做人質的公子稷,大王很滿意,我們準備把他送回來。”
這可不是商量,而是命令,加之此時“胡服騎射”的趙國國力強盛,趙武靈王胳膊粗,秦華人沒辦法,只好立公子稷為秦王。
(公子稷劇照)
戰國時期,各國的生存壓力和外交活動,比我們想象的更嚴重、更復雜,大家合縱連橫,小幫派,大團體,抱團取暖是常態。有機會擁立別國之君,這種大好事兒沒有誰會放過,好處也是多多。新君即位,對擁立之人,多少會有一些情感上的聯絡。多一個盟友,也可以緩解自己的戰略壓力,這事兒在春秋戰國並不鮮見。況且趙武靈王幹這事兒,也不是第一回,輕車熟路,而且早已嚐到了甜頭。
九年前,前315年,燕國太子平,約齊宣王出兵攻打子之,後齊將匡章殺死子之和燕王噲,他們在燕國大肆燒殺擄掠,燕國內部烽火連天,動盪不安。趙武靈王瞅準機會,擁立在南韓為質的公子職,回燕國稱王。
公子職為何在南韓呢?原來燕韓二國有夾擊趙國的盟約,公子職便是應盟約而為質的。此次趙武靈王將公子職送回燕國為王,燕韓二國夾擊趙國的盟約便不攻自破,趙國還多了燕國這個盟友,可謂是一箭雙鵰。
此次有機會擁立秦君,趙武靈王自然不會放過這個天賜良機。作為一代明君的趙武靈王,雄才大略,在軍事和外交上游刃有餘。但改善周邊戰略環境的渴望深埋心中,從他即位的那一天便已開始。
(趙武靈王劇照)
公元前326年,趙肅侯去世,趙武靈王即位。一代梟雄趙肅侯的葬禮,前來弔唁的人自然來自五湖四海。這時傳來訊息,魏、秦、楚、齊、燕五國使者前來弔唁,而且每人還各自帶了上萬人的精銳之師,作為送葬隊伍。這一下子大家都明白了,這哪是來送葬?分明是趁趙肅侯去世,趙武靈王年幼來鬧場子、佔便宜的。
趙武靈王在託孤大臣肥義的輔佐下,迅速展開各種外交活動和軍事準備,先與韓、宋結成同盟,成品字型結構,拓展自己的戰略迴旋空間。然後重金賄賂越王,讓其攻楚,分散楚國的注意力。同時賄賂林胡等草原遊牧部落,讓其出兵猛攻燕國和中山國,讓二國自顧不暇。同時全國進行戒嚴和總動員,擺出一種魚死網破的決戰姿態。五國看到此種情形,只得派使者入趙都弔唁,“五國會葬”最終失敗。
此時的趙武靈王年僅14歲,繼位伊始就感受到了生死存亡的氣息和外部世界的巨大壓力。這種壓力也使得趙武靈王非常重視外交活動,想方設法改善周邊的安全環境。“五國會葬”後不久,趙國便與南韓聯姻,與魏國修好,送公子職回燕國,與燕結盟。此時的秦國,對趙武靈王而言,不過是燕國的翻版而已。
在秦王繼承人問題上,此時有兩個人最有發言權,一個是秦惠文王后,一個是大名鼎鼎的《羋月傳》中的羋八子——宣太后。前者要立公子壯,後者要立公子芾,遠在燕國為質的公子稷並非首選,也不被朝臣所認可。而正是在趙武靈王的武力迫使下,以及在宣太后和魏冉的幫助下,公子稷才最終登上王位。
(燕昭王劇照)
對於趙武靈王而言,成功擁立公子稷為王,那自然是再好不過的了。
如果失敗,把公子稷送回秦國,攪亂秦國政局,進一步激化秦國的內部鬥爭,對於趙國來講也非壞事,一箭雙鵰,何樂而不為?
只不過,天下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國家利益高於一切。公子稷被趙武靈王擁立為王,46年後的公元前 260年,正是這位已經成為秦昭襄王的公子稷,令大將白起攻趙,在長平之戰中坑殺趙降卒四十餘萬,把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后辛辛苦苦攢下來的家底兒一掃而空,這或許是趙武靈王怎麼也不會想到的吧。
趙國果然是人傑地靈之所在,是一個培養人才的好地方。趙武靈王送回燕國的公子職,後來成了稱霸一時的燕昭王;送回秦國的公子稷,更成了叱吒風雲的秦昭襄王。“長平之戰”後,又有一行人,先後從趙國,風塵僕僕地趕往秦都咸陽,這群人中,有秦異人、趙姬、呂不韋、嬴政。而最終,秦王嬴政要了趙國的命……
(參考資料:《史記》《戰國策》等)
-
9 # 一品鏟史官
悅讀文史,我是子彧。
對於秦國來說,昭襄王嬴稷的上位是個絕對的意外;但對於武靈王趙雍來說,嬴稷上位卻是一步無論成敗,趙國都能得利的妙棋。
趙雍為何能干涉秦國王位?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四年,趙武靈王十八年,秦武王嬴蕩在洛邑舉鼎而亡。
秦武王嬴蕩去世時,繼位不到四年,年僅23歲。更重要的是,他沒有留下任何子嗣,而嬴蕩之父秦惠文王嬴駟的正妻惠文後也沒有別的兒子。
說的更明白點,秦王之位空缺,且沒有合法繼承人。
於是,秦王的第二順位繼承人,嬴駟的諸位庶出公子們都開始覬覦這至高無上的王座。
公子壯率先贏得了惠文後的支援,而嬴駟側妃羋八子卻抬出了自己的兒子公子芾,與之爭奪王位。
惠文後和羋八子各尋朝臣和軍中將領的支援,一時間,誰也無法勝出。
此時,武靈王趙雍聽說秦國之變,便派人告訴秦國,他願意扶立公子稷為王。
公子稷,是羋八子的另一個兒子,但現在在燕國做人質。
春秋戰國時期,為取得信任,諸公子甚至太子互質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但趙雍這事,卻很不尋常。
因為這事看起來容易,但至少有兩個難點:
首先,趙雍是趙王,而不是燕王,你憑啥能說服燕國送回公子稷呢?
其次,人家秦國憑啥聽你的呢,人家自己立的王不香嗎?
但趙雍卻很自信:那都不是事,他們都會聽我的。
首先,第一個問題的確很好解決。因為在位的燕昭王姬職,也是趙雍擁立的。
此時燕昭王剛剛上位五年,燕國還在猥瑣發育,連伐齊報仇的事都不敢提,這點小事,自然也不會與趙雍為難,況且這事對燕國也不是壞事。
其次,秦國雖然在秦惠文王時大殺四方,一躍成為最強大的諸侯之一,但此時的內外形勢,秦國的確不敢任性。
先說國內形勢。
嬴蕩在位不足四年,五年之間,兩次王位更迭,現更有諸公子覬覦,秦國國內人心浮動;
加之惠文王晚年剛剛大戰楚國,秦武王在位四年,卻又發動了舉國之兵,攻打了宜陽近兩年之久。也就是說,過去的五六年裡,秦國幾乎年年在打仗,現在正需要喘口氣。
再說國際形勢。
秦惠文王十一年,秦取巴蜀;秦惠文王十三年,秦攻佔楚國商於之地。此事僅僅過去數年,楚國還對兩地虎視眈眈。宜陽之戰時,楚國就曾蠢蠢欲動。
而秦國的近鄰韓魏,還沒有完全收服,隨時有跳反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武靈王治下的趙國如初生之日,正勃勃升起。
因此,在此時得罪這個北邊的大國,著實不是明智之舉。
趙武靈王正是拿住了秦國不敢相抗,才敢提出這樣看似合理的要求。
都是自己的兒子,羋八子肯定沒啥意見。因此執政的秦宗室元老、右丞相樗裡疾,說服了惠文後。在當年,秦國高層一致同意,迎立嬴稷回國即位。
圖:對,就是我,操碎了心的智囊
於是,趙雍令代相趙固,率領趙軍從燕國一路千里護送,19歲的嬴稷成功歸國並即位,是為秦昭襄王。
然而,無利不起早,這一通折騰,趙雍圖什麼呢?
兩個友好的鄰居公元前306年,趙武靈王十九年正月,也就是嬴稷上位的次年,秦昭襄王元年,趙雍與重臣肥義、樓緩等人商量之後,宣佈了一條重大改革-胡服騎射。
這個戰國時期著名的軍政改革,一出臺就遭到了群臣的激烈反對,其中宗室和軍事勳貴們尤為激烈。
但趙武靈王決心已定,經過說服和強制,改革被堅決地執行下去了。
反對聲音如此之大,但執行得卻如此雷厲風行,這說明什麼?趙雍對這件事是蓄謀已久。
只有蓄謀已久、詳細地摸了底,早料到各方反應,才可能如此迅速地有效應對,並以雷霆手段執行改革。
那麼,有人說了,即使如此,這又與嬴稷之立有啥關係呢?
當然有,因為在立燕昭王姬職和秦昭襄王嬴稷的時候,他已經在預謀這場改革。換言之,這兩王之立,或許跟這場改革有很大的邏輯關聯。
從地理上看,當時的戰國七雄之中,楚國與趙國隔得遠;齊國雖也接壤,但其實邊界線並不長,因此趙國的主要鄰國有四個,秦燕韓魏。
此時,韓魏早已被秦國打得沒有脾氣了,此後數年韓魏就相繼朝趙了;所以,趙國最需要考慮的就是秦國和燕國了。
如果還沒明白的話,我說的更清楚一點:
重大的改革必然會導致國內政治動盪,而這時最需要的是什麼?是時間。
準確地說,是需要未來一段時間裡的國際友好。在彈壓國內反對勢力之前,必須要避免他們與國外勢力的勾結。因為單純的內亂好彈壓,但引入外力就不好辦了。
而趙雍扶立姬職和嬴稷是為了什麼呢?就是為了讓這兩個主要的鄰國成為友好鄰邦,拒絕為趙國國內反對勢力提供支援。
所以,趙雍才會大費周章的,從南韓把姬職把南韓接過來,送回燕國即位;又把嬴稷從燕國接過來,送回秦國即位。
圖:看我單純的眼神,子彧你可別冤枉寡人
因為搞定了這兩個重量級的鄰居,沒有了後顧之憂,趙國才能更加從容的胡服騎射,甚至吞滅中山、北拓胡地。
然而,這件事成功的前提似乎是,嬴稷能夠坐穩這個王位。
季君之亂當然,有人說,嬴稷不就是後來的秦昭襄王,他不是在位長達56年之久嗎,怎麼會坐不穩呢?
作為事後諸葛亮,我們當然認可這一點。但在當時,未必所有人都這樣認為,比如公子壯。
公元前305年,秦昭襄王二年,與王位失之交臂的公子壯,發動了叛亂。
這便是秦國曆史上著名的“季君之亂”。
這場叛亂並不是小打小鬧,而是聲勢浩大。因為秦國的很多大臣、宗室公子、乃至地方實力派,都支援公子壯,甚至親自參與其事(庶長壯與大臣、諸侯、公子為逆)。
這幾乎就是半個秦國啊!
而這件事說明,嬴稷的上位,並不像《大秦帝國》所寫的那樣,嬴稷得到了父王嬴駟的特殊寵愛,也是秦武王遺命的合法繼位者。
反而是,嬴稷即位的合法性,遭到了秦國國內的普遍質疑和反對。嬴稷的秦王之位,幾乎搖搖欲墜。
圖-舅公,我咋這麼慘呢?
而我們在回過頭去看,趙雍支援嬴稷即位的時候,在公子壯、公子芾、公子稷三個人選中,公子壯有當今太后惠文後和嚴君疾的支援,公子芾就在國內,有母親羋八子和舅舅魏冉支援。
而而公子稷呢,質燕多年,國內毫無根基。
換句話說,後來的秦昭襄王嬴稷,是這三人之中即位機率最小的那個。
那麼,問題來了,趙武靈王為何要費心費力支援一個最沒有可能上位的公子呢?換個問法,扶持一個正統性不足的公子對趙國有何好處呢?
當然有。
而且比起秦昭襄王坐穩王位,嬴稷沒有坐穩王位對趙國更加有利。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一個政局動盪、國內不穩的國家,只會遭受鄰國的欺凌,怎麼會有精力和實力去對外擴張呢。
這不是假設,而是必然,因為歷史上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比如,90年前的那場戰爭我們打了14年,並不全是因為我們弱小,更大的原因在於內部分裂。
所以,季君之亂,這正是趙武靈王想要看到的結果。
最好是,秦昭襄王能與公子壯打的得頭破血流,難解難分,長期對峙,國內大亂。這樣一來,趙武靈王甚至可以打著幫助秦昭襄王平叛的旗號,直接把軍隊開進秦國。
這同樣不是假設,數年前,燕國子之篡位,友好的鄰居齊國就是這麼做的。
趙武靈王的失算高明的政治家,和高明的棋手一樣,需要預料棋局未來的各種可能性,來選擇最有利的對策,而不是隻考慮成功的收益,卻不考慮失敗的風險。
如果秦昭襄王成功坐穩了王位,那麼幼君在位,有著無限種可能,而內政不穩則是必然,至少數年之內,趙國不用考慮秦國的威脅,可以專心改革;
如果秦昭襄王受到國內勢力的阻擊,王位不穩,那麼,一個混亂的秦國正好能讓趙國好好謀劃謀劃,看怎麼把這個新興的強國打壓下去,或許從此戰國的舞臺上就少了一個對手也未可知。
因此,武靈王趙雍,正是一位高明的政治家。
而這,才是趙武靈王為何要送嬴稷歸國即位的全部原因。不得不說,武靈王趙雍真是打得一手如意算盤。
然而,趙雍最終還是有些失算。
他失算的這個人叫做羋八子。
嬴稷上位和公子芾上位,對於羋八子來說並沒有太大的區別,反正都是自己的兒子。但收益卻是巨大的,嬴稷成為了秦昭襄王,而羋八子成為了宣太后。
當然,巨大的收益,也就同時意味著巨大的風險。國內根基不穩、兒子幼弱,面對如此局面,宣太后展現了她鐵腕的一面。
季君之亂很快就被宣太后的弟弟魏冉平定。宣太后將參與叛亂的宗室公子、大臣和地方實力派,乃至於惠文太后,紛紛送上了斷頭臺,又將武王后驅逐回了魏國。
大地白茫茫一片殺得好乾淨,一時間,秦國朝野被震懾住了。
但是,殺人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沒人支援,便沒人願意幹活,國家就會陷入癱瘓,這才是最大的問題。
而更厲害的是,宣太后找來了一堆楚系親族,很快就穩定了秦國政權,並執行良好。
而趙武靈王還沒來得及有所覬覦,就沒有機會了,不過好歹,一個友好的鄰居還是得到了。秦昭襄王初年,秦趙之間保持了很長時間的和平。
於是,趙武靈王只好專心改革,北拓胡地,耐心地等待下一次機會。
然而,對於大爭的戰國來說,上一秒還是獵人,下一秒就可能變成獵物。下一次的機會,還不知道會屬於誰呢。
-
10 # 剛日讀史
趙武靈王送秦昭襄王嬴稷回秦國,是他用來混亂秦國局勢的一個陽謀!這種陽謀,基本無解!
趙武靈王趙雍,是趙肅侯的兒子。趙肅侯在世時,與魏、秦、楚、燕、齊連連惡戰,並且還能不弱下風,也算是一時英雄。但趙肅侯的所做所為,也同時交惡了這幾個大國,在他去世之後,這讓趙國立即陷入了外交危機。
(趙武靈王劇照)
公元前326年,趙肅侯去世,趙武靈王繼位。趁著趙國老王去世、新王初立的時機,當時的魏惠文王,立即聯合了秦、楚、燕、齊四國,以“會葬”為名,各派精兵以保護“弔唁使者”為理由,陳兵趙國邊境,想要尋找機會攻打趙國。
十五歲的趙武靈王剛繼位,但這一次“喪葬”可謂是兇險萬分,只要一個操作失誤,就會立即引發“五國滅趙”的嚴重危機。
但在老臣肥義的幫助下,趙武靈王首先命令全國軍隊進入一級戰鬥準備,並且還連合了宋國和南韓,組成了軍事同盟;並且收買了越王,讓他攻打楚國,來轉移楚國的視線,並且還收買了樓煩王,讓他攻打燕國。
在趙國君臣同心德之下,局面雖然一度緊張,但楚、秦、燕、齊、魏最終也沒有形成合力,這讓趙國度過了危機。
(當時地理形勢)
但問題是,趙國如果不強大起來,那麼其它國家就會“敵視”它,就想要吞滅它,好在魏國見這一次陰謀失敗後,首先與趙國重新建交,這讓趙國的“外交危機”得到了一定的緩各。但秦國、齊國對趙國的敵視仍然存在。
九年,秦國大敗韓、趙、魏三國聯軍。同年,齊國吞併了趙國的“觀澤”。十年,秦國又奪取了趙國的“中陽”。這些變化下來,讓趙國更是雪上加霜。
特別是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秦國就擁有了一批務實守法的官吏,這使得秦國的政務高效運轉,並且隨著“二十等軍功爵”的制定,秦國也擁有了一支虎狼之軍,這已經是天下一等一的強國,與秦國相鄰都是一場噩夢!
況且,秦惠文王繼位之後,用司馬錯滅蜀、用李冰治蜀,擁有蜀地糧倉的秦國,更是具備了兼併天下的實力和野心!
(秦國的擴張)
這讓趙武靈王感到深深的憂慮,秦國如此之強大,而趙國卻尚未崛起,只要秦國東出,那韓趙危矣!但是機會說來就來,秦武王的去世,讓趙武靈王找到了混亂秦國局勢的方法。
歷史上的秦武王,比起秦惠文王來也並不差,並且他顯得更激進。秦武王不僅屢屢發兵攻打韓魏,而且還有了“寡人慾容車通三川,窺周室,死不恨矣”的野心。
但秦武王也有弱點,就是他喜歡和大力士比力氣。因此,秦武王三年,即趙武靈王十六年,秦武王在與部下舉鼎比力氣的遊戲中,被鼎砸中腿骨“絕臏而死”,而他卻沒有孩子,這讓秦國立即陷入了“國中無君”的危機。
趙國和秦國,好比兩個人比賽跑步一樣,想要贏得比賽,一個方法是要比對方跑得快,一個方法就是讓對方慢下來。而秦武王之死,使得趙武靈王找到了讓秦國“慢下來”的方法,那就是——介入、推動、引爆秦國的王統之爭。
(武王舉鼎)
秦武王死了之後,他母親秦惠文後當然想推她的另一個兒子贏壯上位,即秦武王的弟弟,被封為“季君”。
而當時的宣太后,也是秦惠文王的妃子(《羋月傳》裡的女主角羋月,當時只是“八子”的後宮級別),也想推自己的兒子嬴巿上位。也就是說,在趙武靈王還未出手的時候,秦國就已經爆發了“王統之爭”。
而趙武靈王一看如此,立即出手,他讓部下把在燕國為質子的贏稷也送回秦國,讓他去爭奪大位。本來宣太后是力挺公子巿的,但一看到自己的另一個兒子贏稷,還找到了趙武靈王這個外援,於是也改口說要推贏稷上位為王。
而宣太后也取得了當時的秦國右相樗裡疾的支援,於是在內外勢力的連合之下,贏稷終於上位為王,是為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嬴稷)
而秦國也理所當然地爆發了戰亂,為了爭奪大位,各方勢力進行權力搏殺,爆發了長達三年“季君之亂”。
見於《趙世家》:十八年,秦武王與孟說舉龍文赤鼎,絕臏而死。趙武靈王使代相趙固迎公子稷於燕,送歸,立為秦王,是為昭王。
見於《秦本紀》:二年,庶長壯與大臣、諸侯、公子為逆,皆誅,及惠文後皆不得良死。悼武王后出歸魏。
“季君之亂”的爆發,讓秦國的力量遭到了削弱,秦惠文後都不得良死,而支援季君嬴壯的大臣和諸侯也遭到誅殺,他的一些兄弟也在被誅殺之列。最後是宣太后這一系贏得了最後的勝利。
而秦國的這一次內亂,也給了趙武靈王推動“胡服騎射”的變法贏得了時間!
文——千古
-
11 # 歷史每日說
趙武靈王趙雍,是一位極具雄才偉略的政治家。公元前307年,他在軍隊中首次推行“胡服騎射”,一下子就將趙國的綜合實力提升了新的高度,同時也打破了中原人“沒內褲”穿的窘境。
然而,在趙國推行軍隊改革的同年,西邊的秦國卻發生了一起莫名其妙的大事,國君秦武王贏蕩在周王室舉鼎而亡,一代君主被鼎給弄死了,的確是一個笑話。事後,秦國群龍無首,政局動盪。就在此時,趙武靈王卻做了一個匪夷所思的決定,將在燕國做人質的公子稷送回秦國,繼承王位,就是我們熟知的秦昭襄王。
為什麼趙武靈王要將公子稷送回秦國呢?按常理來說,不應該是一個動盪的秦國才更加符合趙國的利益嗎?其實,趙武靈王之所以這麼做,主要有兩個原因:
其一、做個順水人情。這點很好理解,簡單來說,他不送公子稷回秦國,那麼肯定就有別人當秦王了,反正都是當,讓秦國國君欠個人情,豈不更好?其二、趙武靈王戰略眼光十分有遠見,送公子稷回去,只是為了穩住秦國,這樣他便能更好的攻打心腹大患中山國,達到擴大疆土的目的。
當然,想要弄明白趙武靈王為什麼這麼顧慮秦國,那就得說說他剛繼承王位那會的政治格局了。
趙武靈王:夾縫中生存趙武靈王在位時期,霸主魏國已經衰落,退居二線,當時是秦齊楚三強並立。秦國自然不必說,秦孝公重用商鞅變法使得秦軍成為虎狼之師,勢不可擋。還有秦惠文王以張儀為相,東出遊說六國,採用“連橫”,土地得以不斷擴張。楚國雖然有貴族亂政,但吳起變法奠定了強國的基礎,實力令人不敢小覷。齊國就更不必說了,先是齊威王以鄒忌變法,整頓吏治,之後齊國擊敗魏國,國力空前鼎盛。
在這種情況下,對趙國而言,秦齊便是最大的敵人。而當時秦國奉行“遠交近攻”的策略,齊國又在最東面,這樣的地理位置,很容易讓這兩個強國結盟,這是戰國諸雄都不想看到的事情。趙武靈王夾在東西兩大巨頭中間,夜不能寐。
果不其然,公元前325年,齊將田朌攻打趙國,趙國在平邑大敗,趙將韓舉被俘;沒過幾年,齊國再次發兵趙國,大敗趙軍在觀澤;到了公元前314年,齊宣王藉機伐燕殺燕王噲和子之,齊國的勢力擴張到了趙國東面的燕國。這時候,是個傻子都清楚,齊國的目的就是想一路西進,不斷擴張版圖。
於是趙武靈王謀劃了擁立早年在南韓當人質的燕國公子姬職,將其推上了燕王的寶座,是為燕昭王。燕國對趙武靈王十分感激,如此一來,燕國便是擋在趙國面前的屏障,就算齊國想要覬覦趙國,也必須得要先滅了燕國。此舉也為三十年後,公元前284年的五國合縱伐齊奠定了基礎,最終的結果是五國盟軍在樂毅的率領下,將齊國打的只剩下兩座城池,當然這是後話了。
不得不說,趙武靈王這一舉措的確是高,將齊國的潛在危險暫時消除了。然而西方的秦國卻已然在攻打趙國,公元前316年,秦國佔有了趙國的中都和西陽,一年後,又攻佔了藺。於是趙國一直參與合縱攻秦,但最終的效果都十分不理想。而且,雪上加霜的是,北方遊牧民族胡人,還有中山國等等經常襲擾邊境。
可以說,這個時間段的趙國疲於應付,讓人感覺趙國什麼人都可以欺負般。不過這樣的政治局面,因秦武王贏蕩的死而帶來的轉機。
轉機:趙國整合實力上升了新高度秦惠文王死後,公子蕩即位,是為秦武王,外交上親近魏國。之後,秦武王破宜陽,通三川,窺周室,東進邁了一大步,秦國國力大增。這個時候趙武靈王心中是挺著急的,雖然秦國的東出之路,可以有趙國、魏國、南韓三個選項,但是從趙國東出的機率還是非常大的。
不料秦武王前307年居然在洛陽舉鼎死了,由於秦武王並未立太子,當時秦國國內也分成兩派。一派是惠文王后打算立公子壯,其支持者有武王后、庶長子壯(即季君)等人。一派是羋八子打算立公子芾,其支持者有魏冉、向壽,以及王叔樗裡疾。雙方的實力可謂半斤對八兩,秦國眼看就要發生朝局動盪。
顯然,惠文王后沒有羋八子的手段,加上魏冉在朝廷裡的勢力非常龐大,公子芾做秦王基本上是板上釘釘了。就在這時,意外發生了。原來,趙武靈王看到了秦國動亂的時局,想要扶持一個親趙的秦王,於是他把目光投向了正在燕國當人質的公子稷。於是他用武力威脅,隔空喊話說秦國只能立公子稷為王,不然就興兵攻秦。羋八子一想反正嬴稷也是自己的兒子,為了避免趙國攻秦,於是便擁立了長子嬴稷,是為秦昭襄王。
正所謂無利不起早,趙武靈王之前擁立燕國公子姬職為燕王,也是怕齊國一路西下。現在擁立公子稷,是不是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目的呢?你還別說,他的目的大了去了,甚至說是野心。
趙武靈王的野心秦昭襄王繼位以後,秦趙之間換來了難得和平時間。公元前298年,趙臣樓緩出任秦國的相國,致力於鞏固秦趙兩國的友好關係。而這一切都在趙武靈王的掌握之中,因為他的野心很大。
原來,就在秦齊楚三強爭霸期間,趙武靈王正在“悶聲大發財”。他透過對軍隊的“胡服騎射”的改革,使得趙軍綜合實力強了不止一丁半點,而他的第一目的便是開拓北方以及滅亡心腹大患中山國。從公元前307年到前300年,趙武靈王滅中山國,又西伐胡人取榆林,開闢土地近千里,收編胡人的兵馬不計其數。
而他真正的野心則是,透過將國土擴大至榆中地區的雲中、九原,開闢了一條能南下滅秦的道路。只是“天公不作美”,趙武靈王因把東安陽封給廢太子公子章,最終引發了“沙丘之變”,一代雄主被餓死在了沙丘宮,令人唏噓不已。
最後想說,趙武靈王送秦昭襄王回國,其實是在下一盤大棋。千萬不要小看了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那絕對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也不得不佩服他的眼光,當時在做人質的贏稷還年少,趙武靈王便想著送他個人情,避免雙方節外生枝,給趙國多爭取壯大時間,以圖來日。
-
12 # 格林觀史
我是方方,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公元307年,秦武王率軍東出函谷關去洛陽搬運九鼎。九鼎為大禹所築,天下之主方能擁有,故而一直都在周天子國都洛陽安放。秦國當時已經是兵強馬壯,六國經過需要聯縱才能抵抗住秦國的進攻。
秦武王與周天子賭氣,舉鼎而亡。要知道當時秦武王不過23歲,還沒有子嗣,得知其暴亡的訊息之後,先王秦惠文王的子嗣,紛紛從各自封地中趕去國都祭拜。
名為祭拜實則是想要拿下秦王的王位,秦武王沒有子嗣,那新一代的秦王只有從他們這些老皇帝的兒子們中選,其中公子壯認為自己最有可能成功。
對於秦國來講,我們能夠很明白的看到,公子壯上位的可能的確不小,可我們能夠很明顯的看到,歷史是非常相似的。越是看似有可能成功的事情,成功的機率越小!
果不其然,在趙武靈王的扶持下,公子壯的秦王之位直接泡湯了。公子稷成為了秦王,即秦昭襄王!趙武靈王為何要幫助公子稷呢?這也就成為了咱們今天的論點,方方就來給大家解決問題!
趙武靈王在中國的歷史上也算得上是一個不大不小的明星,胡服騎射是他能夠揚名萬世的主要原因。他在位期間為趙國開疆擴土,立下了汗馬功勞。趙國後世之王,在立誓的時候,總會說一定要承繼武靈王遺志。
武靈王在位期間非常喜歡幫助其他國家,每當一個國家有內亂的時候,武靈王總會及時出現。就當秦國內部爭吵不休的時候,他直接給羋月傳信,表示自己願意幫助秦國平息內亂,且會扶持羋月的兒子公子稷上位。
相信方方說完這些,大家已經懵了,為何趙國要幫助羋月呢?其次公子稷是燕國的質子並非趙國的質子,難道趙國能夠左右這兩大國家的決定?
方方想要告訴大家的是,的確是這樣的。趙武靈王能夠在亂世之中,開疆擴土的確是有他的過人之處,此人並不是只會打仗,在政治上也是一把好手。
時任燕國大王的姬職就是武靈王擁立的,燕昭王一聽武靈王有意讓公子稷回國爭王位,首先是不影響自己的利益,其次自己的王位都是人家給的,這才好沒幾年難道就要還手,於情於理都是說不過去的。於是燕國主動派軍隊讓公子稷回答秦國。
秦國這時候迫於趙國武力的壓制,他們對於公子稷上位自然也不敢有半點反駁。首先在秦惠文王晚年,發動大軍攻打楚國就已經讓秦國元氣大傷。隨後讓一個不懂政治的秦武王繼位,在位四年,秦國打了四年的仗。
彼時的秦國早已不是當年以一國之力即可打破六國連縱的國家了,趙武靈王地說得好聽點是意見,說得不好聽就是赤裸裸的脅迫,只要秦國不同意,我趙國立馬就可以揮師抵達函谷關之下,秦軍國力大減,自然是不可能打敗如日中天的趙國!
秦國上下一致都同意了這個建議,讓年僅19歲的公子稷回到秦國,繼承王位。丞相樗裡疾、惠後、羋月無人反駁,時間過了沒多久,早早接到風聲的燕國,屁顛屁顛的將人送回了秦國之中。嬴稷回國之後,沒過多久就繼承了王位。
趙武靈王看似這一波吃力不討好的操作,實則內涵玄機。也正是從這一件事情,讓筆者看出了,趙武靈王絕非一個只會武力的人,在政治上此人也是一把好手。只不過在那個時期,滅其他國家還不存在,也就是後世秦王嬴政才打破了這個規則,不然誰能獲得天下,可真的不好說。
方方就來說一說趙武靈王這樣做的真實原因到底是什麼:
其一結交盟友,結交燕、秦兩國,燕國與秦國分別都是趙國的鄰居,這兩個鄰居之前強大的時候,趙國根本不敢去招惹。可現如今秦王是趙國擁立的,燕王是趙國擁立的。因此趙國不管是改革還是辦一些其他事情,這兩個國家基本上都不敢去招惹!
改革一定會獲得很大的影響,好的改革會牽扯到舊貴族的利益,壞的改革會使國家受到磨難,於是趙武靈王有了兩個較為強大盟友的支撐,即便自己發動改革,國內的一些舊貴族也不敢說什麼!
有了這兩個強力助手,趙武靈王立馬就開始大刀闊斧的改革!除去這一點,趙武靈王還擔心秦國若是其他人坐上王位,實力若是比嬴稷強該怎麼辦呢?尤其是那些好戰的公子,這將會直接打亂胡夫的計劃!
秦趙兩國也是源於這件事情,保持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和平!不得不說,趙武靈王這招棋下的真不錯!
-
13 # 濱海泛舟
公子稷這個“程咬金”又是怎麼冒出來的呢?這跟當時的戰國格局有著密切的聯絡。首先,秦國爭王之戰,不僅僅是比拼誰在國內手頭上掌握的權利有多少,當時的國際支援也很重要。國際力量的支援一方面可以給秦國的秦王人選滿滿的底氣,一方面也會左右秦國貴族的站隊,最重要的是他們對新王即位後秦國的安全和政治穩定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如果是中國擁立的國君,那一切事情好商好量,如果我支援的候選人被搞死,那我一不高興,就會合縱其他國家給你點顏色看看。
公子稷的脫穎而出,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造就的。當時魏國支援惠文後擁立的公子壯,楚國支援羋八子擁立的公子市,無論誰獲勝,這背後的支援國家於秦國都有擁立之功,今後與秦國的關係會得到比較長足的發展,但是無論秦與魏聯合,還是秦與楚聯合,對秦國周邊的國家來說,都不是什麼好事情。而此時,最為擔心的,應該是趙國和南韓。因為三晉一直是秦國主要針對的國家。當時趙國國君還是趙武靈王,他的反應很快,他明白,現在魏國和楚國已經在秦王之爭的鬥爭中取得了先機,無論自己此時出擊支援哪一方,也僅僅是錦上添花,除非他可以在現在的候選人之外再推出一個候選人,對這個人來講,才叫做雪中送炭。
這個人會是誰呢?當時,秦國分成兩派的格局已經基本確定,再弄出個第三派很難了。那在現有的兩派裡面選誰呢?直接在秦國眾公子裡選,意義不大,為什麼呢?具有實力和有號召力的人選已經在激烈的爭鬥著,站位也已經差不多了,很難再有合適的人選了。看看國外吧,對了,燕國還有一個倒黴蛋呢。這些年此人已經被自己的國家遺忘,也不招自己的親人待見,此時若給其關懷,其必感恩戴德,何況送他一個王位呢?對了,這個人就是在燕國做了好長時間人質的公子稷。
趙國和燕國簡單商量了一下,達成了共識,一起護送公子稷回國爭奪王位。趙武靈王合計,一旦我們擁立新君成功,那我們趙國就成了秦國的恩人了,那秦國還不得拿我們趙國當哥們呀,我就可以安心的去對付中山和東胡了。
從大局上看,趙國燕國的表態打破了當時秦國爭王暫時的平衡局面。當時惠文後一派憑著魏國的支援、正統的地位以及手上的兵權與羋八子的楚國背景以及魏冉的軍事力量形成了僵持的局面,甚至會有一些小小的優勢。因為畢竟其地位在那擺著呢,再努一把力,秦國貴族就有可能一邊倒的支援惠文後。
可是這時趙國、燕國的介入,使局勢發生了逆轉。一方面,由於趙國、燕國支援的是羋八子的兒子,羋八子的後臺由一個楚國變成了楚、趙、燕三國,尤其當時的趙國在鼎盛時期,對鄰居秦國的影響可謂巨大。他們的介入,馬上恫嚇住秦國的貴族,讓他們不敢輕易表態,甚至其中有些親趙親楚的會佔到羋八子這邊,同時也警告了秦國當局,不按照我們的意思辦,有你秦國好受的。自此,羋八子集團的一下子從稍微劣勢轉為巨大的優勢。
對於羋八子集團來講,趙國燕國的介入,也是打了他們一個措手不及。為什麼呢?母親疼愛孩子這是人之常情,羋八子把繼承王位的希望肯定放在了自己最喜愛的兒子身上。但是隨著局勢的變化,一個自己幾乎都快忘記的兒子殺了回來,對他說“媽,我要當王”。這時羋八子的內心肯定是拒絕的。因為這時公子市肯定會提出反對意見,並且會在自己目前身邊軟磨硬泡,希望母親挺自己。此外,羋八子也知道,天上不會有兩個太陽,而一國不可能有兩個王,今天無論自己的兒子誰做了王,另外一個就危險了。所以此時的羋八子在感情上陷入了深深的焦慮當中。
再從形式上判斷,如果繼續堅持以公子市為候選人,可能現狀的劣勢不會在短時間內得到扭轉。而得罪了趙國,他無法判斷趙國將會再次使出什麼樣的手段,使自己的集團陷入新的危機當中;而改公子市為公子稷,自己的國際支援實力將會大增,並會進一步確立優勢。同時由於公子稷是為秦國的穩定而在燕國做的人質,雖然沒有什麼戰功,但是也算是有苦勞,能夠廣泛博得秦國貴族的同情與支援。一旦公子稷成為秦王,勢必楚、趙、燕會與秦國有一個短暫的蜜月期,而趙國親善秦國,三晉就等於三晉與秦國交好,對於戰後秦國的穩定具有十分重大的影響。
從感情方面判斷,羋八子肯定更希望自己的愛子公子市成為秦王,但是從戰略上來講,公子稷是不二人選。也許我們可以毫不猶豫的替羋八子做出選擇,這不明擺著麼,就選公子稷。但是如果從羋八子的角度來講,其實很難。放棄了公子市的候選人資格,如果處理不好這個兩個的關係,公子市就有可能成為刀下之鬼,這等於是剜下了羋八子心頭之肉,而公子市也會認為母親不顧及母子之情而產生怨恨。這是秦宣太后遇到的人生當中第一個兩難選擇,她會怎麼做呢?
但是羋八子不是羋八子,她是宣太后。面對這種兩難的選擇時,透過理性的分析和仔細的斟酌,她選擇了公子稷。這就是一個政治家所具備的基本素質。在危難關頭,理性一定要戰勝感性,無論情況多麼複雜或是兩難,一定要從戰略角度出發,衡量得失,從而做出有利於局勢的選擇。歷史上很多政治強人都有這種素質,比如諸葛亮斬馬謖,唐玄宗殺楊貴妃等等。羋八子這次作出的抉擇,是一次正確的抉擇,一次明智的抉擇,使羋八子集團順利的登上秦國權力的頂峰,這也是一次歷史性的抉擇,正是這一抉擇,造就了秦國爭霸的雛形,也為之後秦昭襄王、魏冉、白起等秦國明君、名相、名將的崛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14 # 月光先生看世界
如果你以為趙武靈王是看上了秦昭襄王的母親羋八子,那我只能說你太小看他了。
這是一個龐大計劃的最後一步,趙武靈王以天下為棋盤,各諸侯國為棋子,下了一盤大棋。此舉既使得趙國的國力達到巔峰,又為趙國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與大力士孟碩比賽舉鼎,結果被龍紋鼎給砸中,英年早逝。他除了留下一個笑話,更是留下一個爛攤子。
秦武王膝下無子,他死後,圍繞著秦國王位,引發了一場血雨腥風。
當時爭奪王位的是兩方勢力,一方是當朝太后秦惠文後,她支援秦武王的兄弟公子壯繼承王位。另一方則是我們所熟知的羋八子,她支援自己的兒子公子芾繼承王位。
秦惠文後是太后,地位崇高,且在此事上擁有最大的話語權。而羋八子這邊,她的兄長魏冉是秦國重臣,雙方也算是勢均力敵,因此一直相持不下。
就在雙方劍拔弩張,所有人都以為秦國內亂在所難免的時候,趙武靈王看不下去了,他決定再插一腳。
他既沒有支援公子壯,也沒有支援公子芾,而是提出了第三個選擇,那就是羋八子的另一個兒子公子稷,也就是後來的秦昭襄王。
此時的公子稷正在燕國做人質。在當時,諸侯國林立,各國之間或戰或和,經常締結盟約。為了避免對方撕毀盟約,兩國往往會互派王子到對方國家去做人質。其中最有名的當屬秦始皇的父親,公子異人了。
由於此前的佈局,趙武靈王和燕國打了聲招呼,便將公子稷給帶走了。羋八子一看,既然趙國支援公子稷,那她也支援公子稷好了,反正都是自己的兒子,支援哪個對她來說區別不大。
最終,在趙武靈王和羋八子的共同努力下,秦國避免了內亂,公子稷成功繼承秦國王位,史稱秦昭襄王。
趙武靈王這麼做完全是為了趙國,這只是趙國霸業的開始罷了。
而想要了解趙武靈王的整個計劃,則要從他繼承王位開始說起。
整個計劃的開端公元前326年,趙肅侯去世,趙武靈王繼位,然而他剛繼位便面臨著一場重大危機。
自古以來,王位更替都會導致政局不穩,正是趁火打劫的好時機。於是魏、楚、秦、燕、齊五國打著參加趙肅侯葬禮的旗號,各派出一萬大軍護送使者前往趙國,史稱五國會葬。
雖然說得好聽,但是明眼人都看得出來,他們這是打算來趙國撈好處的,如果讓他們得逞了,估計半個趙國就沒了。
趙武靈王第一次意識到,強大的國力是多麼重要,弱者只會被人欺負,而強者則沒人敢招惹,你不欺負別人就不錯了。
好在,各國並不齊心,這才給了趙武靈王可乘之機。
首先,他下令全國戒嚴,同時趙國開啟軍隊總動員,做出隨時準備開戰的樣子。
然後,他當機立斷與南韓、宋國結盟。三國形成了一張並不嚴密的包圍網,一旦開戰,秦、魏、楚、齊四國便要面對兩面、甚至三面受敵的情況。
此舉的目的在於威懾,使得四國一時不敢輕舉妄動,為趙武靈王后面的行動爭取到了寶貴的時間。
接著,趙武靈王花費重金,換來越國出兵攻打楚國。楚國和越國本身就有舊仇,因此雙方一打起來就什麼都顧不上了。
趙武靈王又故技重施,請動了樓煩王出兵攻打燕國和中山國。燕國實力較弱,面對樓煩王的攻勢,只能全力以對。
至於攻打中山國,由於其地處趙國腹地,經常跟著其他國家趁火打劫,所以趙國不得不防,乾脆先下手為強好了。
自此,五國聯盟只剩三國,還要面對趙、韓、宋三國聯盟,這三國只是想撈些好處的,本不想真的開戰,加上趙國軍隊已經動員起來了,只得放棄原先的計劃。
最後,五國只得按照趙國的要求,讓護衛的軍隊都停留在趙國邊界,只派使者進入趙國參加趙肅侯的葬禮,一點好處都沒佔到。
而此事之後,趙武靈王發誓要讓趙國強大起來。但是他首先要搞定兩個國家,那便是燕國和秦國。
插手秦國前,先拿燕國練手想要搞定燕國和秦國,可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畢竟這兩個國家實力不俗,不是那麼好拿捏的,必須等待時機。
不過趙武靈王的運氣真不錯,他先等到了搞定燕國的機會。
公元前315年,燕國發生內亂。燕王不知道怎麼想的,竟然被人忽悠準備將王位傳給權臣子之。
問題是燕王又不是秦武王,他是有太子的。燕國太子自然不能接受這個結果,於是上演了爛俗的橋段,燕國太子向齊國借兵,許諾事成之後給予對方天大的好處。
此舉技能削弱燕國,還能撈到一大筆好處,齊國自然樂意出兵,當即派出了將軍市和燕國太子一起出兵燕國。
結果,事情的發展完全出乎了人們的想象,齊軍大敗,市被斬殺。於是事情升級成了兩國戰爭,齊軍派出大量援軍,殺死了燕王和子之,然後又大肆劫掠,燕國太子根本無力控制局面。
本來事情到這裡便可以結束了,從此以後燕國便是齊國的小弟,和它一起愉快地欺負趙國。
不過此時出現了一個不守規矩的觀眾,竟然跳上舞臺,強行要求加戲,此人便是趙武靈王。
就在所有人都認為燕國大局已定的時候,趙武靈王卻表示支援公子職爭奪燕國王位。
當時,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公子職正在南韓做人質。不過這也好辦,當時南韓和趙國是盟友,趙武靈王給南韓那邊打了聲招呼,南韓便放人了。
於是在趙國軍隊的護送下,公子職很快便回到了燕國。由於此前齊國軍隊的暴行,燕國百姓普遍對燕國太子不滿,於是紛紛支援公子職和趙軍。
趙軍本就佔據了地利和人和,又讓公子職請動秦國出兵,很順利地擊敗了齊軍,公子職正式繼位,便是後來的燕昭王。
此後很長一段時間,燕國和趙國都關係和睦。而在搞定了燕國後,趙武靈王便開始尋找機會搞定秦國,於是便有了開頭的一切。
那麼,趙武靈王送秦昭襄王回國,到底有何圖謀?最核心原因:為了趙國的崛起做準備。
趙武靈王選擇的趙國崛起之路是增強武力,具體做法則是實行胡服騎射。讓趙華人從習俗到生活方式,乃至作戰方式全面效仿胡人。
這種移風易俗的事情,實行起來必定困難連連,趙國國內上至權貴下至平民必然會有很多人反對,如果此時再有別國介入,趙國就危險了,最差的情況也是持續衰敗下去。
所以趙武靈王必須保證周圍國家不會在此期間對趙國出手。
而趙國周邊的幾個國家,南韓與趙國是盟友,有著共同的利益;燕國剛經歷內亂,忙著恢復國力,加上燕昭王欠趙武靈王一個人情,不好意思出手;魏國不足為慮,於是只剩下秦國了。
搞定秦國有多種選擇,雖然等著秦國內亂,持續衰弱下去也是一個選擇,但是趙武靈王選擇了扶持一個親近趙國的秦王。
畢竟,秦國家大業大的,一旦其陷入內亂,想要等到其徹底衰敗,無力干涉趙國事務,時間太長,存在太多變數,很多國家都會介入其中,到時候就算趙國想置之事外都難了,哪裡有空去實行胡服騎射?
所以,趙武靈王選擇了相對穩妥的第二個選項,扶持一個親近趙國的秦王,不過這秦王的人選也是有講究的。
當時,秦國已經有兩個王子在爭奪皇位了,趙武靈王不管支援哪一個,都只能算錦上添花,效果不大。而最合適的人選,最好是最慘的王子。
在當時,王子混到最慘的地步,除了國滅,就是去別國當人質了。而趙武靈王的運氣不錯,燕國就有一個秦國王子,便是公子稷。
由於此時趙國有大恩於燕國,想要接走公子稷簡直是易如反掌。
而選擇公子稷還有一個原因,他是羋八子的兒子。
從趙武靈王幫助燕昭王奪得王位,我們就可以看出來,趙武靈王一直在避免趙國投入過多資源。畢竟,他不想過多消耗趙國國力,助人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罷了。
而一旦趙武靈王支援公子稷,羋八子必然也會轉而支援公子稷的。畢竟對她來說,只要是自己的兒子繼承王位就行了,至於是哪個兒子,她並不在意。
這樣,由於趙國的介入,即使不用派兵,僅僅是表個態,秦惠文後與羋八子之間的平衡就已經被打破,羋八子這邊佔據了優勢,公子稷繼位基本問題不大了。
趙武靈王基本不用出兵,就幫自己看上的王子奪得王位。然後秦國和趙國的關係必然進入蜜月期,加上秦昭襄王還要處理秦惠文後的勢力,秦國是不會干涉趙國內政的。
至此,趙武靈王終於可以施展他的胡服騎射計劃了。
總結趙武靈王費盡心機,幫秦昭襄王奪得王位,為趙國的崛起創造了機會。隨後,憑藉著胡服騎射,趙國的軍隊威震天下,即使是強大的秦國也要避其鋒芒。
然而,幾十年後,秦昭襄王領導下的秦國,憑藉長平之戰,殲滅數十萬趙軍,使得趙國的國勢急轉直下,到後來最終被秦國所滅。
這真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趙武靈王光顧著提升軍隊的戰鬥力,卻沒有考慮過將領的培養,於是出現了趙括這樣的“人才”,將他多年的努力都付之一炬。
如果他早知如此,不知道還會不會將秦昭襄王給送回秦國。
-
15 # 樂天派疾風勁草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壤壤,皆為利往。趙雍作為一代梟雄,深知秦國趙國的最大威脅,經過胡服騎射的改革,趙國雖然國力大增,但是當時秦國已經擁有了巴蜀之地和關中平原,相比於秦國,趙國的野心顯然不匹配自身實力。如此這種情況,如何保證趙國不被秦國所滅呢?或者至少保證趙國有自保的實力?
大量歷史故事證明,國與國的競爭,雖然根本上比拼的是國力,但是偶爾的陰謀詭計也可能改變歷史的走向。趙雍想,既然國力比不上你,那我就斬斷你的中樞神經,讓你大腦發生病變,那樣趙國就可以不戰而屈人之兵了。於是就有了讓贏稷作為傀儡的想法,至少可以透過贏稷干涉秦國內政,於是就派軍隊護送贏稷回國即位的行動。
但是,任何美好的計劃都存在一定的漏洞,趙武靈王顯然低估了贏稷的城府和能力,在宣太后的幫助下,贏稷最終戰勝了贏壯的挑釁,在範睢的輔佐下,終於成了秦昭王,也成了趙國的掘墓人!
-
16 # 歷史慢慢談
趙武靈王是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趙國在他的帶領下,從弱小走向強大,成為當時唯一一個可以和秦國直接硬鋼的國家。
趙武靈王
趙武靈王之所以要把當時還在燕國作為人質的秦昭襄王嬴稷護送回秦國,是和當時的政治環境分不開的。
公元前326年,15歲的趙武靈王趙雍從自己父親趙肅侯的手中繼承了趙國的執掌權。當時的趙國在七雄中實力很弱,再加上國君新喪,幼主繼位,處於“主少國疑”的階段。周圍大國看到這個機會後,打起了共同瓜分趙國的打算。
面對這種情況,年幼的趙武靈王展現出了一個未來雄主的成熟與穩定,透過嚴密的安排和趙華人的團結一心,才度過這次劫難。
度過這次難關後,趙武靈王開始了趙國的艱難發展。這個期間趙國採取的國家戰略就是“韜光養晦”,處理好周邊國的外交關係,為當時的趙國贏得一個相對安全的國際環境。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在洛陽舉鼎而亡,由於他沒有子嗣,所以新的國家繼承人就成了各方勢力的爭奪焦點。最後在母親宣太后和舅舅魏冉等外戚的幫助下,在燕國作為人質的公子嬴稷成為新任國君的人選。
宣太后
當時的趙國,為了能夠與這個西方大國搞好關係,於是趙武靈王主動擔負起了秦昭襄王嬴稷回國繼位的保護工作。趙國給予了一路上的方便,使得秦昭襄王安全回國繼位。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在趙武靈王在位期間,秦國沒有對趙國發動過戰爭,這也是趙武靈王希望得到的一種回報。
除了和秦國保持了這種友好的關係,趙武靈王還迎娶了南韓公主做王后,拉進了與南韓的關係。扶持燕昭王繼位,給自己的邊境帶來了幾十年的穩定。在這一系列的外交政策下,趙國獲得了一個長期安定的生存環境。
趙武靈王採取了“韜光養晦”國策
也是由於這段“韜光養晦”的時期,趙國慢慢積蓄實力,在趙武靈王繼位19年後,開始了趙國轟轟烈烈的軍事改革。透過“胡服騎射”,使得趙國建立起當時戰國時期第一支騎兵,並且征服了北方的湖人。
因為有了這支強大的軍隊,趙武靈王才能出兵中山國,並最終滅掉了中山國,將中山國的國土併入趙國版圖,極大地擴大了趙國的疆域。
出征中山國
綜上所述,趙武靈王之所以要把秦昭襄王送回秦國,是基於政治目的思考的,透過親近四周大國,為自己國家贏得一個和平穩定的發展環境,為後面的改革積蓄力量。最終,趙武靈王也透過這種“韜光養晦”的策略,最終使得趙國變為強大。
回覆列表
趙武靈王是戰國時期趙國最有成就的君王,他推行的“胡服騎射”改革,使趙國一躍而為當時數一數二的軍事強國。 當時趙武靈王已經佔領秦國北方的榆中地區,這是符合他從北方攻打秦國的策略的。公元前312年,趙武靈王擁立燕君為王,為他贏得了巨大的政治資本。趙武靈王擁立在燕國為質的嬴稷為秦王,具有異曲同工之妙,就是想插手秦國的朝政,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嬴稷年歲尚幼,對秦國有弊,而對趙國有利。而此時的秦國,經歷三年的內戰,國力有所消耗,楚國又在南方對巴蜀虎視眈眈,可謂內憂外患重重。宣太后迫於形勢和趙武靈王的壓力,也只能服從,其實宣太后本來是想立稍長的公子市為王的。春秋戰國時期,經常會出現一國扶持或者迎立他國公的事情,比如秦穆公迎立姬重耳,兩國遂結秦晉之好等,主要目的有:
插手或者操控別過內政。擴大自己的政治影響力。改善兩國關係或者建立軍事同盟等。需要補充的是,立嬴稷最終的結果可能和趙武靈王最初的想法不太一致。嬴稷登上王位以後,在宣太后得掌控下,秦國的政局很快穩定下來,並改善了與周邊國家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