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諸葛亮深通讀書之道,不僅好學,而且善學,並因此成就了他的“足智多謀”。諸葛亮的讀書法,對今人亦有裨益。諸葛亮讀書只“觀其大略”。諸葛亮隱居荊州隆中之時,與穎州石廣元、徐庶、汝南孟公威是好友,並一起拜師遊學。石廣元、徐庶、孟公威三人讀書學**“務於精熟”。曾經“走馬薦諸葛”的徐庶則折節學問,“卑躬早起,常獨掃除,動靜先意,聽**經業”,目的為求得“義理精熟”。而諸葛亮讀書卻與諸生不同,他是“獨觀其大略”。他沒有鑽進書堆,死記硬背,而是泛讀大概,擷取精華,掌握其實質。
諸葛亮讀書也沒有到廢寢忘食的地步,而是正常地作息,“每晨夜從容,常抱膝長嘯”。他對好友們說:“你們幾位從政可以做到刺史、郡守。”三人反問諸葛亮“仕途”如何,諸葛亮“笑而不答”。後來事實證明,讀書務求“精熟”的石廣元、徐庶、孟公威等人,也的確只做到刺史、郡守,而讀書務求大略、得其精髓的諸葛亮則成為一代賢相。
陶淵明:會意讀書法
晉代文學家陶淵明的“會意”讀書法。他在《五柳先生傳》中曾寫到:“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陶淵明讀書時注意抓住重點,去繁就簡和獨立思考。實際上,他追求的是讀書會意,著重領會書中深含的旨意,而不死摳個別字句。
蘇軾:八面受敵讀書法
宋朝著名文學家蘇軾在他的《又答王庠書》中就侄女婿王庠“問學”,介紹了他自己首創並實踐的一種讀書方法。蘇軾在信中說:“少年為學者,每一書,皆作數過盡之。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並取,但得其所欲求者爾。故願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意思是說,好書就像知識的海洋,內容豐富。
那麼,讀一本好書可以每次只帶著一個目標去讀,或只就一個方面的問題去探求、研究,而不是同時涉及其它的目標或問題。所以,每一本好書都需要好好讀它幾遍,日久天長,必有所獲。蘇軾自己就是這樣來讀《漢書》的,第一遍學**“治世之道”,第二遍學**“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數遍之後,蘇軾對《漢書》多方面的內容便熟識了。
陳善:入書出書讀書法
南宋人陳善著有一部《捫蝨新話》,他在書中寫道︰“讀書須知出入法。始當所以入,終當所以出。見得親切,此是入書法;用得透脫,此是出書法。蓋不能入得書,則不知古人用心處;不能出得書,則又死在言下。惟知出入,得盡讀書之法也。”這段話的意思是說,讀書要知入知出。入,就是要讀進書中去,讀懂吃透,掌握書中的內容實質;出,就是要從書中跳出來,能夠靈活運用書本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開始讀書時要求入,讀書的最終目的是要求出。
如果讀書不能讀進去,那就不可能理解“古人用心處”,也就是說不能體會書中深刻的思想內容和高明的文學技巧;倘若讀書不能跳出來,那就要“死在言下”了,也就是說,思想被書本束縛住,成了書奴、書呆子。只有懂得入又懂得出,這才是讀書的好方法。陳善根據自己的讀書經驗總結出來的出入讀書法,實際上是告訴人們要活讀書,而不能死讀書。既要讀書認真鑽研,消化吸收書中營養,又要將書本知識為我所用。
鄭板橋:精當讀書法
清代書畫家鄭板橋的“求精求當”讀書法中的“求精”,是讀書要有選擇,選好書,讀精品;“求當”就是恰到好處,要適合自己的水平和工作需要。他說:“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運多”,“當則粗者皆精,不當則精者皆粗”。實際上,鄭板橋並不反對博覽群書,只是強調多讀必須以精讀為基礎,多讀的內容也必須用精讀中得到的知識去聯絡新知識,圍繞一個課題深入下去。讀書貪多不求精,就會胸中撐塞如麻;讀書求精不求多,才能讀到書裡去,抓住要領,但不等於深刻理解及全部掌握。
所以,還需要進一步的“探”與“研”,因為書中的“微言精義”所包含的豐富深邃的內涵,往往是“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不知所窮”。在精讀中,鄭板橋還比較注意“問”。他認為“學問二字,須要拆開看。學是學,問是問,今人有學而無問,雖讀書萬卷,只是一條鈍漢爾”。他提倡讀書好問,才會使“疑竇釋然,精理跡露”。
歐陽修:計字日誦讀書法
北宋文豪歐陽修的“計字日誦”讀書法是根據自己的讀書經歷歸納而成。他曾經精選了《孝經》、《論語》、《詩經》等十部書總字數為455,865個字,然後規定每天熟讀300字,用三年半時間全部熟讀完畢。每天背誦150字,只要七年時間就背熟了。他說:“雖書卷浩繁,第能加日積之功,何患不至?”的確,這樣日積月累,一部部的書籍就被他背熟了。這種每日定量計字,細水長流,集腋成裘,在歐陽修的親身實踐中證明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讀書方法。
檢視全部4個回答
初中畢業學什麼好??2019學什麼技術...
初中畢業學什麼 ?現在這個社會學歷+技術才好找工作,2019...
bs-car.com廣告
蘇州技校排名榜 ?拿專科學歷,高薪...
蘇州技校排名榜 ,南京萬通職業學校,技能+就業+學歷...
jg.njwtqx.com廣告
相關問題全部
哪些古人有哪些讀書方法
孔丘的“學思結合法”:“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思的“五之法”:“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行之。 王充的“古今法”:“知古不知今謂之陸沉,知今不知古謂之盲瞽。” 韓愈的“提要鉤玄法”:“記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鉤其玄。” 朱熹的“三到法”:“要口到、眼到、心到。” 破卷取神 宋代王安石是唐代詩人杜甫的崇拜者,他編《四家集》時,將杜甫列為第一。有人問道:“老杜詩何故絕妙古今?”答:“老杜固嘗言之矣。”對方不大明白,王安石大聲地吟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這兩句詩是杜甫三十七歲時寫的。“破”不是把書翻爛,“蓋破其卷取其神,非囫圇用其糟粕也”(清代袁枚語)。古之學者,不僅讀萬卷書,而且能“破”而取神,這種破卷取神的讀書方法,對後人不無啟發。 熟讀精思 宋代的哲學家、教育家朱熹說:“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他還說:“讀書之法無他,惟是篤志虛心,反覆詳玩,為有功耳。” 書,人人都可以去讀,但是有的人就讀不懂、讀不通、讀不進,甚至越讀越糊塗。這裡蘊含著一種如夢初醒的意味,讀書之法總是可尋的。讀書不得法,就如隔著一層紗或一層煙霧不知所云,反之,集大成者把書讀懂而且讀通了,而且開創了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淡然獨與神明居。讀書的方法,也不止一種,現在選列了古人讀書十二法,以供今人借鑑與參考… 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 一、“思·問·習”讀書法。這是孔子主張的讀書方法。 ①只學習,不思考,就會迷惑不解,光思考而不學習者那就更疑惑難解了。而我們正確的讀書方法博學慎思,學思結合。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②不懂就問。讀書在於求知識,不懂又不問是求不到知識的。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 ③孔子本人也是如此:“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論語·八佾》) ④當他發現問題時,就要設法解決,而解決的方法,不外乎問人或讀有關的書。孔子說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⑤提倡經常鞏固複習。“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 ⑥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 二、“假物”讀書法。這是孔子的學生荀子所主張的。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跛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荀子·勸學》) [析]荀子把“假物”作為一個重要的學習方法,它就是說要利用一切有利條件來學習。他認為人們的天資並沒有多大差別,只要善於充分利用客觀條件,就能縮短成才的時間。 三、“精至”讀書法。這是王充提出的讀書方法,也就是用心專一的讀書法。 伯樂學相馬,顧玩所見,無非馬也。宋之庖丁學解牛,三年不見生牛,所見皆死牛也。王充《論衡》 (析)王充的“精至”觀點,正是一種讀書要讀到入迷成癖的境界,才能學之“精至”。 四、“不求甚解”讀書法。這是陶淵明提出來的讀書法。要求讀書時要抓住重點,去繁就簡和獨立思考。 [析]明代狀元楊慎說:“陶淵明讀書不求甚解,是不為兩漢以來經書中的繁瑣考證所左右,而是能夠保持自己的獨立見解。”(《升庵全集》卷四十八)這種解釋是合理的、恰當的。陶淵明的讀書不求甚解,就是不要被書中的某些瑣碎的、枝節的、不一定可靠的材料所左右,而應該有目的、有辨別、有分析地讀書。讀書不可囫圇吞棗,不可一知半解,不可只是知其大意。 五、“提要鉤玄”讀書法。這是韓愈提倡的讀書方法。旨在抓要點,明主旨,以便直探本源,提取精粹的內容。 [析]韓愈認為做到“鉤玄”、“提要”之後,對書中的濃郁之處和英華部分,必須反覆涵詠,不斷溫習,才能把文章的妙義要道化為已有。 韓愈勤於讀書,注重方法。他在《進學解》中有兩句話概括了他的讀書法;“記事者為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他那“提要鉤玄”,組成了他自己卓有成效的讀書法。 六、“計字日誦”讀書法。這是歐陽修統計應讀的總字數,再分配為每天的頁數,作為當日讀書的進度,長期堅持的讀書方法。 [例]歐陽修的“計字日誦”讀書法是這樣進行的:他根據自己的需要,精選了《孝經》《論語》《詩經》等十部書總字數為455865個字,然後規定每天熟讀300字,用三年半時間全部熟讀完畢。每天背誦150字,只要七年時間就背熟了。他說:“雖書卷浩繁,第能加日積之功,何患不至?”這是經驗之談,表明熟讀背誦古文的重要。每日定量計字,細水長流,積少成多,則是歐陽修實踐過並且證明是行之有效的讀書方法。 七、“一意求之”讀書法。這是蘇軾提倡的。 [析]蘇軾認為:“人的精力不能兼收盡取,但得其所欲求者爾。故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這種“一意求之”的讀書法的最大特點是“求一”,即閱讀經典著作,每讀一遍,只圍繞一箇中心,側重一項內容,抓住一條線索,解決一個問題。這樣的讀書做學問,好像打仗一樣,把敵人化整為零,各個擊破,為了避免精力分散,在閱讀中凡與“求一”、“主攻”物件無關的,一概不加涉及。這樣的定向閱讀是值得學習的。 八、“體會·循序·精思”讀書法。這是朱熹所提倡的。 ①關於“體會”。朱熹說:“為學讀書,須是耐煩細心去體會,切不可粗心,……去盡皮,方見肉;去盡肉,方見骨;去盡骨,方見髓。”又說:“讀書不可只專就紙上求義理,須反來就自家身上推究。”“觀書以己體驗,固為親切,然亦須遍觀眾理而合其歸趣乃佳。若只據己見,卻恐於事理有所不周,欲徑急而反疏緩也。” ②關於循序。朱熹說:“以二書言之,則先《論》而後《孟》,通一書而後及一書;以一書言之,則其篇章之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亂也。”又說:“量力所至,約其課程而謹守之。字求其訓,句索其結旨,未得手前,則不敢求其後,未通於此,則不敢志於彼。” ③關於精思。朱熹說:“大抵觀書須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於吾之心。然後可以得爾。”(《朱子大全·讀書之要》)又說:“讀了又思,思了又讀,自然有意。若讀而不思,又不知其味;思而不讀,縱使曉得,終是杌隉不安。……若讀得熟而又思得精,自然心與理一,永遠不忘。” 九、“五類四別”讀書法。這是以唐彪為代表所提倡的讀書法。 [例]唐彪把書分為“五類”:“有當讀之書,有當看之書,有當熟讀之書,有當再三細讀之書,有當備以資考之書。”他認為分類讀書有利於處理好精與博的關係。這種“五類”讀書法與古代有些學者所提出的“四別”讀書法相類似。“四別”指的是分出“目治之書(只看一遍即可),口治之書(不僅要看而且要背),必治之書(不僅要背而且要認真思考研究),手治之書(不僅看、背而且要摘其要而寫下來)”等四種類別的書。 十、“五要”讀書法。這是蒲松齡從時、書、法三方面保證讀書順利進行的讀書法。 ①一要天天讀。蒲松齡自己訂了一個本子,每天清晨起床後,就在本子中標上一天中讀什麼書,寫什麼文章。如果日期下面出現了空白,他就會愧疚萬分。 ②二要夜夜讀。蒲松齡白天要忙於生計,夜裡經常是一卷書、一盞燈,埋頭苦讀到深夜。上床後,他還要就著燭光看上幾頁書。 ③三要老年讀。蒲松齡到晚年,發白、耳聾,齒脫,但眼睛好,能派用處,藉以翻書閱讀,足以使自己心情愉快。有他的詩為證:“僅目一官能盡職,翻書幸足開心情。”他《寂坐》詩中寫道:“平生喜攤書,垂老如昔狂。日中就南牖,日斜隨西窗。” ④四要抄書讀。蒲松齡在畢家教書三十年不願離去,當中一個最大原因就是畢家書多,可供他抄讀。他以借書讀、抄書讀為幸。 ⑤五要分類讀。蒲松齡把書分成精讀、泛讀兩類,有區別地讀。有的書瞭解大意就行了;有的要反覆誦讀,不斷玩味,讀通為止。讀通的要求是:自我疑問,自求解答,濾盡渣滓,盡得精華。有他的詩為證,“讀書析疑如濾水,務使滓盡清澈底。” 十一、“貴精”讀書法。這是戴震為了獲得專精知識而提倡的一種讀書法。 [析]精,就是要在深度上用工夫,把書讀懂讀通而能有收穫,要得到切實的知識,要做點學問,就得專攻一項,認真而深入地鑽下去。 十二、“於無疑處求有疑”讀書法。這焦循的讀書經驗。 [析]焦循在晚年總結讀書經驗時說:“學貴善思;吾生平最得力於‘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八字”。焦循的讀書的公式是:“讀書——尋疑——深思——再讀——再思——求解”。 古人讀書的成語故事: 不恥下問: 春秋時代,孔子被人們尊為“聖人”,他有弟子二千,大家都向他請教學問。他的《論語》是千百年來的傳世之作。 孔子學問淵博,可是仍虛心向別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廟去祭祖。他一進太廟,就覺得新奇,向別人問這問那。有人笑道:“孔子學問出眾,為什麼還要問?”孔子聽了說:“每事必問,有什麼不好?”他的弟子問他:“孔圉死後,為什麼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聰明好學,不恥下問,才配叫‘文’。”弟子們想:“老師常向別人求教,也並不以為恥辱呀!” 虛心好學,肯向一切人,包括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學習,叫“不恥下問” 懸樑刺骨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髮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樑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髮,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這就時孫敬懸樑的故事。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於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視。回家後,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他也想出了一個方法,準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這就使蘇秦"刺股"的故事。 〔注〕:從孫敬和蘇秦兩個人讀書的故事引申出"懸樑刺股"這句成語,用來比喻發奮讀書,刻苦學習的精神。他們這種努力學習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們這種發奮學習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鑿壁偷光 西漢時有一個大學問家名叫匡衡。他小時候就非常喜歡讀書,可是家裡很窮,買不起蠟燭,一到晚上就沒有辦法看書,他常為此事發愁。這天晚上,匡衡無意中發現自家的牆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來是牆壁裂了縫,鄰居家的燭火從裂縫處透了過來。匡衡看後,立刻想出了一個辦法。他找來一把鑿子,將牆壁裂縫處鑿出一個小孔。立刻,一道燭光射了過來,匡衡就著這道燭光,認真地看起書來。以後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著牆壁,藉著鄰居的燭光讀書。由於他從小勤奮好學,後來匡衡成了一名知識淵博的經學家。 囊螢映雪 “囊螢映雪”這則成語的囊螢是晉代車胤家貧,沒錢買燈油,而又想晚上讀書,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螢火蟲來當燈讀書;映雪是晉代孫康冬天夜裡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書。後用“囊螢映雪”比喻家境貧苦,刻苦讀書。 “這個成語來源於《晉書.車胤(yin)傳》,胤......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孫康家貧,常映雪讀書。 “晉代時,車胤從小好學不倦,但因家境貧困,父親無法為他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為了維持溫飽,沒有多餘的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為此,他只能利用這個時間背誦詩文。 “夏天的一個晚上,他正在院子裡背一篇文章,忽然見許多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一閃一閃的光點,在黑暗中顯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許多螢火蟲集中在一起,不就成為一盞燈了嗎:於是,他去找了一隻白絹口袋,隨即抓了幾十只螢火蟲放在裡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來。雖然不怎麼明亮,但可勉強用來看書了。從此,只要有螢火蟲,他就去抓一把來當作燈用。由於他勤學苦練,後來終於做了職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孫康情況也是如此。由於沒錢買燈油,晚上不能看書,只能早早睡覺。他覺得讓時間這樣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向窗戶時,發現窗縫裡透進一絲光亮。原來,那是大雪映出來的,可以利用它來看書。於是他倦意頓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裡要亮多了。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時搓搓手指。此後,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過這個好機會,孜孜不倦地讀書。這種苦學的精神,促使他的學識突飛猛進,成為飽學之士。後來,他也當了高官。 劉綺燃荻讀書。梁代時彭城人劉綺,“早孤家貧,燈燭難辦,常買荻折之,燃荻為燈”,發奮讀書。 蘇廷吹火讀書。“少不得父意,常與僕伕雜處,而好學不倦。每欲讀書,總無燈燭,嘗於馬廄中,借火照書誦焉,其苦如此。” 常林帶經耕鋤。漢末常林,“性好學,帶經耕鋤。其妻常自饋餉之,林雖在田野,其相敬如賓。” 李密牛角掛書。隋朝李密,少年時候被派在隋煬帝的宮廷裡當侍衛。他生性靈活,在值班的時候,左顧右盼,被隋煬帝發現了,認為這孩子不大老實,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並不懊喪,回家以後,發憤讀書,決定做個有學問的人。有一回,李密騎了一條牛,出門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漢書》掛在牛角上,抓緊時間讀書。此事被傳為佳話。 董仲舒三年不窺園。董仲舒專心攻讀,孜孜不倦。他的書房後雖然有一個花園,但他專心致志讀書學習,三年時間沒有進園觀賞一眼,董仲舒如此專心致志地鑽研學問,使他成為西漢著名的思想家。 管寧割席分坐。漢時,管寧與華歆二人為同窗好友。有一天,兩人同席讀書,有達官顯貴乘車路過,管寧不受干擾,讀書如故,而華歆卻出門觀看,羨慕不已。管寧見華歆與自己並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管寧其後終於事業有成! 匡衡鑿壁偷光。西漢時期,有一個特別有學問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時候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鑿通了鄰居文不識家的牆,藉著偷來一縷燭光讀書,終於感動了鄰居文不識,在大家的幫助下,小匡衡學有所成。在漢元帝的時候,由大司馬、車騎將軍史高推薦,匡衡被封郎中,遷博士。 車胤囊螢夜讀。車胤,字武子,晉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從小家裡一貧如洗,但讀書卻非常用功,“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車胤囊螢照讀的故事,在歷史上被傳為美談,激勵著後世一代又一代的讀書人。 陳平忍辱苦讀書。陳平西漢名相,少時家貧,與哥哥相依為命,為了秉承父命,光耀門庭,不事生產,閉門讀書,卻為大嫂所不容,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對一再羞辱,隱忍不發,隨著大嫂的變本加厲,終於忍無可忍,出走離家,欲浪跡天涯,被哥哥追回後,又不計前嫌,阻兄休嫂,在當地傳為美談。終有一老著,慕名前來,免費收徒授課,學成後,輔佐劉邦,成就了一番霸業。 陸羽棄佛從文。唐朝著名學者陸羽,從小是個孤兒,被智積禪師撫養長大。陸羽雖身在廟中,卻不願終日誦經唸佛,而是喜歡吟讀詩書。陸羽執意下山求學,遭到了禪師的反對。禪師為了給陸羽出難題,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學習沖茶。在鑽研茶藝的過程中,陸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僅學會了複雜的沖茶的技巧,更學會了不少讀書和做人的道理。當陸羽最終將一杯熱氣騰騰的苦丁茶端到禪師面前時,禪師終於答應了他下山讀書的要求。後來,陸羽撰寫了廣為流傳的《茶經》,把祖國的茶藝文化發揚光大! 少年包拯學斷案。包拯包青天,自幼聰穎,勤學好問,尤喜推理斷案,其家父與知縣交往密切,包拯從小耳濡目染,學會了不少的斷案知識,尤其在焚廟殺僧一案中,包拯根據現場的蛛絲馬跡,剝繭抽絲,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後,又假扮閻王,審清事實真相,協助知縣緝拿兇手,為民除害。他努力學習律法刑理知識,為長大以後斷案如神,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識基礎。 萬斯同閉門苦讀。清朝初期的著名學者、史學家萬斯同參與編撰了中國重要史書《二十四史》。但萬斯同小的時候也是一個頑皮的孩子。萬斯同由於貪玩,在賓客們面前丟了面子,從而遭到了賓客們的批評。萬斯同惱怒之下,掀翻了賓客們的桌子,被父親關到了書屋裡。萬斯同從生氣、厭惡讀書,到閉門思過,並從《茶經》中受到啟發,開始用心讀書。轉眼一年多過去了,萬斯同在書屋中讀了很多書,父親原諒了兒子,而萬斯同也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萬斯同經過長期的勤學苦讀,終於成為一位通曉歷史遍覽群書的著名學者,並參與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編修工作。 唐伯虎潛心學畫。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畫家和文學家,小的時候在畫畫方面顯示了超人的才華。唐伯虎拜師,拜在大畫家沈周門下,學習自然更加刻苦勤奮,掌握繪畫技藝很快,深受沈周的稱讚。不料,由於沈周的稱讚,這次使一向謙虛的唐伯虎也漸漸地產生了自滿的情緒,沈周看在眼中,記在心裡,一次吃飯,沈周讓唐伯虎去開窗戶,唐伯虎發現自己手下的窗戶竟是老師沈周的一幅畫,唐伯虎非常慚愧,從此潛心學畫。 屈原洞中苦讀。屈原小時侯不顧長輩的反對,不論颳風下雨,天寒地凍,躲到山洞裡偷讀《詩經》。經過整整三年,他熟讀了《詩經》305篇,從這些民歌民謠中吸收了豐富的營養,終於成為一位偉大詩人。 范仲淹斷齏劃粥。范仲淹從小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省吃儉用。終於,他的勤奮好學感動了寺院長老,長老送他到南都學舍學習。范仲淹依然堅持簡樸的生活習慣,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饋贈,以磨礪自己的意志。經過刻苦攻讀,他終於成為了偉大的文學家。 司馬光警枕勵志。司馬光是個貪玩貪睡的孩子,為此他沒少受先生的責罰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諄諄教誨下,他決心改掉貪睡的壞毛病,為了早早起床,他睡覺前喝了滿滿一肚子水,結果早上沒有被憋醒,卻尿了床,於是聰明的司馬光用園木頭作了一個警枕,早上一翻身,頭滑落在床板上,自然驚醒,從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讀書,堅持不懈,終於成為了一個學識淵博的,寫出了《資治通鑑》的大文豪。 玄奘苦學佛法。玄獎是唐代一位高僧,為了求取佛經原文,玄奘從貞觀三年八月離開長安,萬里跋涉,西行取經,終於到達印度,歷時十七年,著有《大唐西域記》,為佛教和人類進步、世界文明作出了偉大的貢獻。 岳飛學藝。民族英雄岳飛生逢亂世,自幼家貧,在鄉鄰的資助下,拜陝西名師周桐習武學藝,期間,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離失所,萌發了學藝報國的志向,克服了驕傲自滿的情緒。寒暑冬夏,苦練不綴,在名師周桐的悉心指導下,終於練成了岳家搶,並率領王貴,湯顯等夥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國的愛國洪流中。 厲歸真學畫虎。五代畫虎名家歷歸真從小喜歡畫畫,尤其喜歡畫虎,但是由於沒有見過真的老虎,總把老虎畫成病貓,於是他決心進入深山老林,探訪真的老虎,經歷了千辛萬苦,在獵戶伯伯的幫助下,終於見到了真的老虎,透過大量的寫生臨摹,其的畫虎技法突飛猛進,筆下的老虎栩栩如生,幾可亂真。從此以後,他又用大半生的時間遊歷了許多名山大川,見識了更多的飛禽猛獸,終於成為一代繪畫大師。 沈括上山看桃花。“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當讀到這句詩時,沈括的的眉頭凝成了一個結,“為什麼我們這裡花都開敗了,山上的桃花才開始盛開呢?”,為了解開這個謎團,沈括約了幾個小夥伴上山實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咋暖還寒,涼風襲來,凍得人瑟瑟發抖,沈括矛茅塞頓開,原來山上的溫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來得比山下來得晚呀。憑藉著這種求索精神和實證方法,長大以後的沈括寫出了《夢溪筆談》。 徐霞客志在天下。有一天,江邊發生了一件怪事,很多人在打撈落水的石獅,卻怎麼也找不著。這時,一個叫徐霞客的小孩說,只要溯江而上,就能找到石獅。果然石獅找到了,大家都讚譽這個聰穎的小孩。原來他就是長大後成為偉大地理學家、旅行家的徐霞客。 李晟練成神箭手。李晟的父親是一員威武的大將,李晟希望長大成為父親一樣的人。可是,父親卻總是說他年紀小,不能習武。李晟不甘心,偷偷學習射箭,終於練成了百發百中的神箭手,讓父親刮目相看。 陸游書巢勤學。南宋詩人陸游他從小就刻苦勤奮、敏而好學。他的房子裡,桌子上擺的是書,櫃中裝的是書,床上堆的也是書,被稱作書巢。他勤於創作,一生留下了九千多首詩,成為中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大文學家。 劉勰佛殿借讀。夜深了,佛殿裡忽然傳來朗朗的讀書聲。小和尚們嚇壞了,以為裡面有鬼,立刻報告給老和尚。於是,老和尚帶領小和尚捉鬼,沒想到“鬼”原來是一個叫劉勰窮孩子,他在借佛燈讀書呢。劉勰經過刻苦學習,終於成了偉大的文學家。 閻若璩口吃成大器。著名的考據學家閻若璩小時候是個口吃的孩子,常受到大家的嘲笑和欺負,在母親和老師的鼓勵下,閻若璩憑著勤能補拙的精神,刻苦讀書,付出別人幾倍的努力,趕上了正常的同學,此後,閻若璩仍舊憑著這股好學肯吃苦的精神,成為了著名的學者。 顧炎武讀破萬卷書。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顧炎武童年非常不幸,天花病差點奪走了他的生命。雖然他體弱多病,但是在母親的教導和鼓勵下,顧炎武勤奮苦讀,以過人的毅力手抄《資治通鑑》,終於成為一代大學者。 歐陽修借閱典籍。北宋大文學家歐陽修,自幼天資過人,但是由於家境貧寒,家裡無錢買紙買筆,歐陽修的母親鄭氏為了讓兒子習文練字,想出了一個巧妙的辦法,用荻草代替毛筆教小歐陽修寫字。歐陽修勤奮刻苦,練成了一手好字,成為遠近聞名的神童,而這種刻苦精神也影響了他的小夥伴李堯輔,將李堯輔帶上好學之路。 蒲松齡草亭路問。清代文學家蒲松齡在路邊搭建茅草涼亭,記錄過路行人所講的故事,經過幾十年如一日地辛勤蒐集,加上自己廢寢忘食的創作,終於完成了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劃時代的輝煌鉅著《聊齋志異》。 賈逵隔籬偷學。賈逵,字景伯,出生於公元30年,東漢人,是有名的經學家、天文學家。他是西漢名家賈誼的九世孫。父親賈徽也是一個大學問家。賈逵深受家庭的影響,從小聰慧過人。為了能夠讀書,賈逵小時候隔著竹籬笆,偷聽老師講課的故事。 孟柯改過勤學。孟子是戰國時代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 但是,孟子並非是一個天生就有學問的人,他幼年的時候非常貪玩,不喜歡讀書。後來,孟母為了教育他,三次搬家,還剪斷布匹開導他。終於,孟子明白了要想成才,必須努力勤奮的道理。 宋濂冒雪訪師。明朝著名散文家、學者宋濂自幼好學,不僅學識淵博,而且寫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讚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宋濂很愛讀書,遇到不明白的地方總要刨根問底。這次,宋濂為了搞清楚一個問題,冒雪行走數十里,去請教已經不收學生的夢吉老師,但老師並不在家。宋濂並不氣餒,而是在幾天後再次拜訪老師,但老師並沒有接見他。因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凍得夠嗆,宋濂的腳趾都被凍傷了。當宋濂第三次獨自拜訪的時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當宋濂幾乎暈倒在老師家門口的時候,老師被他的誠心所感動,耐心解答了宋濂的問題。後來,宋濂為了求得更多的學問,不畏艱辛困苦,拜訪了很多老師,最終成為了聞名遐邇的散文家! 陶弘景菜園求學。古代的時候,對自然界產生很多誤區,人們相信螺贏是將螟蛉變成自己的兒子這個荒唐的傳說,還把領來的兒子叫做“螟蛉子”。陶弘景對此表示懷疑。他在村邊的菜園子裡找到一窩蜾蠃,蹲在菜地裡聚精會神地整天觀察。陶弘景發覺它們有雄也有雌,經過許多天細緻的觀察,陶弘景終於揭穿了蜾蠃銜螟蛉的秘密:原來蜾蠃也有自己的後代,螟蛉是被銜到窩裡給幼蟲當食物的,根本不存在“螟蛉義子”這回事!從此,陶弘景更感到,凡事最好親自觀察,絕不能人云亦云。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惰寸功。(杜荀鶴) 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屈原) 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李商隱)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李清照) 生也有涯,知(智)也無涯。(莊子) 繩鋸木斷,水滴石穿。(宋·羅大京) 聖人千慮,必有一失;愚人千慮。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後漢書)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陶淵明)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後漢書》)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管子·權修》) 時危見臣節,世亂識忠良。(鮑照)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 士為知己者死。(史記)
132 瀏覽11924
古代名人的讀書方法
1.毛澤東的讀書法 毛澤東畢生珍惜時間,博覽群書.其中“三複四溫”式閱讀和“不動筆墨不讀書”是他主要的讀書方法.他在青年時期就熟讀了《史記》、《漢書》等古籍,並且不斷地重溫;就是到了晚年,對他喜愛的同一本史書,也是反覆研讀,並有讀過一遍書在封面劃上一個圈作記號的習慣,所以,在他讀過的許多書籍中,均留下了他讀過二遍、三遍的圈記.毛澤東在青年時代讀書時即有“讀得多,想得多,寫得多,問得多”的習慣.他的寫作多表現在作內容摘錄,在重要的地方劃上圈、槓、點等符號,作批註以及寫讀書日記、在原書上改錯糾謬. 2.魯迅的讀書法 魯迅在博覽群籍的基礎上,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讀書方法.一是泛覽,他提倡博採眾家,取其所長,主張在消閒的時候,要“隨便翻翻”.二是硬看.對較難懂的必讀書,硬著頭皮讀下去,直到讀懂鑽透為止.三是專精.他提倡以“泛覽”為基礎,然後選擇自己喜愛的一門或幾門,深入地研究下去.否則,讀書雖多,終究還是一事無成.四是活讀.魯迅主張讀書要獨立思考,注意觀察並重視實踐.他說:“專讀書也有弊病,所以必須和社會接觸,使所讀的書活起來.”他還主張用“自己的眼睛去讀世間這一部活書”.五是參讀.魯迅讀書不但讀選本,還參讀作者傳記、專集,以便了解其所處的時代和地位,由此深化對作品的理解. 3.蘇步青的讀書法 著名數學家蘇步青主張讀書要多讀、精讀、他讀書時,第一遍一般先讀個大概,第二遍、第三遍逐步加深理解.他就是這樣來讀《紅樓夢》、《西遊記》、《三國演義》的.他最喜歡《聊齋》,不知反覆讀了多少遍.起初,有些地方不懂,又無處查,他就讀下去再說,以後再讀就逐步加深理解.蘇步青讀數學書也是這樣的,他總是邊讀邊想,邊做習題,到讀最後一遍,題目全部做完.他認為,讀書不必太多,要讀的精,要讀到你知道這本書的優點、缺點和錯誤了,這才算讀好、讀精了. 4.華羅庚的讀書法 華羅庚是靠刻苦自學成長的數學家,他的讀書方法有獨到之處. 用慢功夫打基礎.華羅庚初中畢業後自學高中內容,先用慢功夫打好基礎,再逐步加快進度,他用五六年的時間才自學完高中內容.由於學得紮實,到清華大學沒多久,他就聽起了研究主課程. “厚薄”法.華羅庚把讀書過程歸結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兩個階段.當你對書的內容真正有了透徹的瞭解,抓住了全書的要點,掌握了全書的精神實質後,讀書就由厚變薄了,愈是懂得透徹,就愈有薄的感覺.如果在讀書過程中,你對各章節又作深入的探討,在每頁上加添註解,補充參考資料,那麼,書又會愈讀愈厚.因此,讀書就是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的雙向過程. 推想法.一本書拿到手後,華羅庚先對著書名思考片刻,然後開始閉目推想:這個題目如果自己來做,該怎麼做.待一切全部想好後,再開始閱讀.凡是已經知曉的內容,很快瀏覽而過,專門去讀書中那些新的獨到的觀點,這樣,華羅庚博採眾長,得益很多. 5.王梓坤的讀書法 數學家王梓坤的讀書方法也很有風格.一是抄讀法.王梓坤上中學時,做完功課一有時間,便光顧圖書館.好書借了實在捨不得還,但買不到也買不起,他便下決心動手抄書.抄,他認為總還是抄得起的.他先後抄過林語堂寫的《高階英文法》,抄過英文的《英文大全》,還抄過《孫子兵法》,這本書愛不釋手,則一口氣抄兩份.王梓坤認為,人們只知抄書之苦,未知抄書之益,抄完毫未俱見,一覽無餘,勝讀十遍.二是慢中求快法.他認為,一本書的前一兩章通常是全書的關鍵,因為每門學科都有特定的研究物件,有專門的術語和符號,如平面幾何研究三角形、圓及其他圖形的性質,初等代數則主要研究代數運算.因此,耐心地學好前一兩章,初步掌握這門學科的思想方法,這樣讀下去才會有興趣.他拿到一本書後,開始總是讀得很慢,邊讀邊做筆記,做習題,想一想,算一算,細細閱讀,認真理會,先慢後快,慢中求快. 6.田中角榮的“撕書”讀書法 曾任過日本總理大臣的田中角榮,早年由於家境貧寒,上完高小以後就失去了系統學習的機會.在半工半讀的學習中,他十分注意讀書方法.為了鍛鍊自己的記憶力,他一頁頁地背誦《簡明英和詞典》、日文辭典《廣辭林》,採用的辦法就是一次撕下一頁,記熟了就扔了.這鍛煉出他非凡的記憶力. 閱讀策略 小學時期是人生中求知的旺盛時期.有人作過統計,每年學習40周,每週學習50小時,總計為1.2萬小時,它等於一個人參加工作後的全部閱讀時間(3.6萬小時)的1/33,等於一個人畢生閱讀時間(6.8萬小時)的1/36.在這彌足珍貴的閱讀時間裡,怎樣才能取得好的閱讀效果,閱讀策略的選擇十分重要. 1.策略之一:定向閱讀 “人生有涯知無涯”,如果把寶貴的人生閱讀時用於漫無目標的閱讀,無疑也會收效甚微.果戈理的名著《死魂靈》中就有個名叫彼什伽秋的人物,他嗜書如命,什麼書都讀.結果,由於他毫無選擇、毫無目標地閱讀,最終還是一事無成. 中學教育對一個人來說是重要的基礎,常常對一生的成長產生深遠的影響.許多著名的科學家、學者都是在中學時期就確立了終生從事的目標.陳景潤在中學時就決心獻身數學,周仁在中學時就立志於研究中國的古陶瓷.因此,對於中學生朋友而言,在廣泛涉獵的基礎之上,選擇一二個“中心興趣”進行大量的、較為深入的閱讀,一定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讀書效果. 中學生的課餘閱讀潛力是很大的.有人對中學生的課內閱讀量和課餘閱讀量作過對比統計:初中一年級學生在一學期內所讀的各類教科書約共70萬字,高中一年級學生在一學期內所讀的各類教科書共計130萬字;而在同一時間內,他們在課餘進行感興趣的課外閱讀,閱讀量分別可達700萬字和1000萬字,課內和課外的平均比值為1:9.如此浩大的閱讀量,如果我們能確立自己的中心興趣,按自己的興趣、目標、能力進行定向閱讀,一定會有很大的收穫. 2.策略之二:選擇閱讀 數學家王梓坤說過,讀書要選擇.世上有各種各樣的書:有的不值一看,有的只值看20分鐘、有的可看5年,有的可儲存一輩子,有的將永遠不朽.即使是不朽的超級名著,由於我們的精力與時間有限,也必須加以選擇. 選擇閱讀策略有兩層含義: 第一層選擇含義是,“讀第一流的書”.在浩如煙海的圖書文章中,只要經過認真的篩選和比較,你就不難發現,屬於某一學科的第一流的代表著作有哪些,只要熟讀這些著作,你就可以領略學科的全貌,瞭解學科的前沿和發展. 第二層選擇含義是,“讀一流學者寫的書”.所謂的第一流的學者,是指在該學科領域裡最知名、最有權威的科學家、學者.他們站在該學科或研究領域的最前沿,洞察該領域發展源流和發展趨勢.讀他們寫的書,能夠全面、準確地瞭解該學科領域的發展. 要了解“第一流的書”和“第一流作者寫的書”,其方法是透過推薦書目瞭解,或是請老師、家長推薦介紹. 3.策略之三:時間巧安排 中學生的學習任務是比較繁重的.除進行課堂學習、課前課後的預習、複習和完成作業外,要抽出時間讀自己有興趣的課外讀物,擴大視野,拓寬知識面,還必須巧妙地安排閱讀時間. 零星時間閱讀法.要善於利用課餘之後點滴零星時間閱讀,積少成多.著名數學家蘇步青說過:“我用的是零頭布,做衣服有整料固然好,沒有整段時間,就儘量把零星時間利用起來,加起來可觀得很.”寫下煌煌鉅著《物種起源》的生物學家達爾文說:“我從來不認為半小時是微不足道的很小的一段時間.” 整段時間閱讀法.寒暑假、節假日對於愛讀書的中學生來說,是十分珍貴的.同學們在適當娛樂、溫習功課之後,可根據自己的興趣,廣泛涉獵,大量閱讀,多讀書,讀好書. -曹禺讀書法: 曹禺,原名萬家寶.湖北潛江人.劇作家. 自幼愛好文藝,上南開中學時即開始了他的話劇生涯.後考入清華大學,專攻西方語言和文學.1933年,即將大學畢業時寫成處女作——多幕話劇《雷雨》,轟動一時.畢業後為清華研究院研究生,專攻戲劇研究.後應聘為天津女子師院教授.1934年又完成劇本《日出》. 1949年後歷任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市文聯和全國文聯主席、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院長等職.年青時即嗜好讀書,上中學前已讀過《紅樓夢》,並貪婪地讀了莫泊桑的短篇小說和查理·蘭姆的《莎士比亞戲劇故事集》,而且特別喜愛《魯濱遜漂流記》. 中學時,又讀了大量“五四”以來的優秀作品和外國文學戲劇作品.大學期間“其實並沒有認真上過課”,而是把全部時間用來讀劇本和長篇小說,尤其“愛讀希臘劇”,“最喜歡索福克勒斯和歐里庇得斯”. 在清華,他得到學校圖書館的特別許可,可以進入書庫看書,乃從老子到佛教,從基督教一直到馬克思列寧主義經典著作,都廣泛系統地涉獵.他曾表示,《雷雨》就是根據他自己的經歷和“讀書以後”的想象寫成的.劇作及著作除《雷雨》、《日出》外,尚有《原野》、《北京人》等,另有散文集《迎春花》等. (選自《中國讀書大辭典》) 康熙讀書法: 康熙(1654—1722)姓愛新覺羅,名玄燁,清朝皇帝.1662—1722年在位,年號康熙. 作為皇帝,康熙嗜書好學、孜孜不倦之精神亦堪稱道.少時即手不釋卷、書不離身.親政後,日理萬機,依然讀書不輟.嘗自謂:“聽政之暇,即在宮中披閱典籍,殊覺義理無窮,樂此不疲.”又謂:“讀一卷書即有一卷之益,讀一日書即有一日之益.”曾自述幼時起即喜讀書,年事愈高後,愈手不釋卷.欲藉書籍文字,上友古人,以古聖先賢的智慧,為行政處事的借鏡. 晚年自以為治理天下50餘年,尚無大過,均為書籍之賜.博覽群書,凡詞章、聲韻、歷算、律呂、自然科學等,無不涉獵.以為最有用之學是“經學史乘”,儒學經典乃“記載帝王道法,關切治理”,而史乘則“事關前代得失,甚有裨於治道”.設“經筵講官”及“日講官”以闡 發義理旨趣.雖出巡狩獵,嚴寒酷暑,依然“日講”不輟.讀書持以不知為不知態度,重視實踐,“總要講求治道,見諸實行,不徒空談.”嘗以所學數理知識運用於永定河、黃河的治理,頗見其績. 設館纂修有《明史》、《古今圖書整合》、《全唐詩》、《佩文韻府》、《康熙字典》等. (選自《中國圖書大辭典》) 傅雷讀書法: 讀書不僅僅增加知識——傅雷教子讀書 傅雷一生博覽群書,他在古今中外的文學、繪畫、音樂等各個領域,都有著極淵博的知識,他對兩個兒子的教育培養也要求極高. 次子傅敏曾回憶說,剛進入初中,父親就要求他讀《古文觀止》.傅雷對兒子說:“這個古文選本,上起東周,下迄明末,共輯文章220篇,能照顧到各種文章體裁和多方面的藝術風格.其中不少優秀文章反映了中國古代各家散文的不同風貌,如《戰國策》記事的嚴謹簡潔;縱橫家說理的周到縝密;《莊子》想象的汪洋恣肆……無論它的說理、言情、寫景、狀物,均堪稱典範,對你的古文學習和修養有幫助.”他每星期天選擇其中一篇詳細講解,孩子讀懂後便要背誦. 一次,傅敏由於忙於球賽而未能背出《岳陽樓記》.垂著頭,心中忐忑不安,等著父親批評.平時對兒子要求極嚴的傅雷這回沒有發脾氣.使勁吸著煙,半晌才緩緩地說:“過去,私塾先生要學生背書,子曰、詩云,即使不懂,也要鸚鵡學舌地跟著念和背.誠然,死記硬背不宜提倡.然而平心而論,似也有其道理.七八歲的孩子,記憶力正強,與其亂記些無甚大用的順口溜,不如多背些古詩古文.中國的好詩文多得很.一首首一篇篇地儲存在腦子裡.日子長了,印象極深.待長大些,再細細咀嚼、體味,便悟出了其中意義.這叫作反芻.若到了二三十歲,甚至更晚才開始背,怕也難記了.‘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都是經驗之談哪!……”望著已經知錯的兒子,傅雷翻開《岳陽樓記》這一篇,讓兒子高聲朗讀,然後意味深長地說:“范仲淹先生登岳陽樓,將覽物之情歸納為悲喜二意,指出古之仁人憂多而樂少.然後說明自己之憂樂俱在天下,正見他確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真意.還記得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麼?”“記得.‘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傅雷點點頭:“那麼你想想看,為什麼同樣登高望遠,同樣登岳陽樓,聽見之景是一樣的,而他的想法與別人不同?他能寫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抱負,和他的經歷、思想有什麼聯絡?全文是怎樣一層層展示它的中心的?……” 望著父親那眼鏡片後慈祥、智慧的目光,傅敏重重地點點頭.二十多年後傅敏回憶起來,耳邊似還響起父親那熟悉的聲音:“做學問需要切切實實地下功夫,不能自欺欺人呵!” 長子傅聰是著名的鋼琴藝術家.在傅雷的影響下,從小熟悉了貝多芬、克利斯朵夫等,培養了對音樂的濃厚興趣.並在父親嚴格執教下學習音樂,練習鋼琴,從而走上成材之路.1954年傅聰赴波蘭參加國際鋼琴比賽,取得優異成績,並引起轟動.歐洲的評委們在幕後聽到傅聰的西洋曲子裡,隱隱約約地揉合了唐詩的意境.意境是中國式審美的特質,外國評委傾倒了.東西方文化交融成了傅聰成功的秘訣.《傅雷家書》是傅雷寫給在海外學藝的兒子的部分家信.它記載了父輩對兒輩的精神上的家訓,記載了一位歷經滄桑的飽學的長者對才華橫溢但又初入人世的青年人的忠告.這不是普通的家書,是充滿了父愛的教子篇,是一部青年修養的好讀本. 可見,傅雷是把讀書與做人,讀書與藝術緊密聯絡在一起的.他希望兒子能做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事實也真像老人所期望的那樣,傅聰在異國飄流的生活中,從父親的書信中,從父親所推薦、所分析的一系列書籍中吸取了豐富的精神和藝術的養料,從而對人生有更深切的瞭解,對藝術有更誠摯的愛.不管在人生旅途中遭到怎樣的風浪和坎坷,他都始終不忘自己是一個華人. 列寧讀書法: 列寧怎樣提高閱讀速度 列寧讀書的速度和理解的深度異常驚人.有一次,一位老布林什維克見列寧捧著—本很厚的外文書在快速翻閱,便問他要把一首詩背下來需要讀多少遍,列寧回答說:只要讀兩遍就可以了. 列寧之所以具有如此強的記憶力,是與他讀書過程中的專心致志分不開的.他讀起書來,對周圍的一切就理會不到了.有一次,他的幾個姐妹惡作劇,用6把椅子在他身後搭了一個不穩定的三角塔,只要列寧一動,塔就會傾倒.然而,正專心讀書的列寧毫未察覺,紋絲不動.直到半小時後,他讀完了預定要讀的一章書,才抬起頭來,木塔轟然倒塌…… 這個故事說明,要想把書讀透、記牢,必須高度集中注意力.古人早就說過:“讀書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看不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有不到者乎?” 秦牧讀書法: 秦牧主張“牛嚼”和“鯨吞” 當代著名作家秦牧,每天都要閱讀大量的書報雜誌,廣搏地積累知識.結果,他寫出的作品宛如由知識的珠寶串成,閃耀著獨特的光彩.秦牧在談到讀書時,主張採取牛和鯨的吃法,即“牛嚼”與“鯨吞”. 什麼叫“牛嚼”呢?他說:“老牛白日吃草之後,到深夜十一二點,還動著嘴巴,把白天吞嚥下去的東西再次‘反芻’,嚼爛嚼細.我們對需要精讀的東西,也應該這樣反覆多次,嚼得極細再吞下.有的書,剛開始先大體吞下去,然後分段細細研讀體味.這樣,再難消化的東西也容易消化了.”這就是“牛嚼”式的精讀. 那什麼叫“鯨吞”呢?他說,鯨類中的龐然大物——鬚鯨,遊動時儼然能一座飄浮的小島.但它卻是以海里的小魚小蝦為主食的.這些小玩藝兒怎麼填滿它的巨胃呢?原來,鬚鯨遊起來一直張著大口,小魚小蝦隨著海水流入它的口中,它把嘴巴一合,海水就從齒縫中嘩嘩漏掉,而大量的小魚小蝦被篩留下來.如此一大口一大口地吃,整噸整噸的小魚小蝦就進入鯨的胃袋了.人們泛讀也應該學習鯨的吃法,一個想要學點知識的人,如果只有精讀,沒有泛讀;如果每天不能“吞食”它幾萬字的話,知識是很難豐富起來的.單靠精緻的點心和維生素丸來養生,是肯定健壯不起來的. “牛嚼”與“鯨吞”,二者不可偏廢.既要“鯨吞”,要大量地廣泛地閱讀各種書籍,又要對其中少量經典著作反覆鑽研,細細品味.如此這般,精讀和泛讀就能有機地結合起來了. 巴金的讀書法: 著名作家巴金的讀書方法十分奇特,因為他是在沒有書本的情況下進行的.讀書而無書的確算得天下一奇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巴金說:“我第二次住院治療,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時,就下床坐在小沙發上,等候護士同志兩點鐘來量體溫.我坐著,一動也不動,但並沒有打瞌睡.我的腦子不肯休息.它在回憶我過去讀過的一些書,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記憶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點美好的東西.” 原來他的讀書法就是靜坐在那裡回憶曾經讀過的書.這樣有許多好處: (1)不受條件限制,可以充分利用時間.巴金列舉了兩個例子:一個是蘇聯衛國戰爭期間,列寧格勒長期被德軍包圍的時候,有一位少女在日記中寫著“某某型,《安娜·卡列尼娜》”一類的句子.當時沒有電,也沒有蠟燭,整個城市實行燈火管制,她不能讀書,而是在黑暗中靜坐回憶書中的情節.托爾斯泰的小說幫助她度過了那些恐怖的黑夜.另一個例子是他自己在十年內亂中的親身經歷.他說:“‘文革’期間要是造反派允許我寫日記,允許我照自己的意思寫日記,我的日記中一定寫滿了書名.人們會奇怪:我的書房給貼了封條,加上鎖,封閉了十年,我從哪裡找到那些書來閱讀?他們忘了人的腦子裡有一個大倉庫,裡面儲存著別人拿不走的東西.”這兩個事例說明,在一切不具備正常讀書條件的情況下都可以“讀書”. (2)溫故而知新.透過回憶,將過去讀過的書拿出來一點點地咀嚼,就象牛反芻一樣,能進一步消化吸收.每回憶一次都會有新的理解,新的認識,新的收穫. (3)能夠不斷地從已讀過的書中吸取精神力量.巴金說:“我現在跟疾病作鬥爭,也從各種各樣的作品中得到鼓勵……即使在病中我沒有精神閱讀新的作品,過去精神財富的積累也夠我這有限餘生消耗的.一直到死,人都需要光和熱.” 華羅庚讀書法: 華羅庚讀書法:“由薄到厚”與“由厚到薄” 華羅庚教授把讀書的過程歸納為“由薄到厚”與“由厚到薄”兩個階段. 他說:“一本書,當未讀之前,你感到就是那麼厚;在讀的過程中,如果你對各章各節又作深入的探討,在每頁上加添註解,補充參考材料,那就會覺得更厚了.但是,當我們對書的內容真正有了透徹的瞭解,抓住了全書的要點,掌握了全書的精神實質後,就會感到書本變薄了.愈是懂得透徹,就愈有薄的感覺.這是每個科學家都要經歷的過程.這樣,並不是學的知識變少了,而是把知識消化了.” -- 恩格斯讀書法: 恩格斯的讀書方法之一是重視讀原著,一般不輕易使用第二手、第三手材料.1884年8月6日,德國社會民主黨人格奧爾格·享利希·福爾馬爾給恩格斯寫了一封信,說有一位女士對社會主義感興趣並打算研究社會科學,但不知進哪一所高等學校才好.恩格斯覆信道,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因為大學裡每一門科學尤其是經濟學被糟蹋得很厲害,關鍵是要自學,並掌握有效的自學方法.恩格斯在信中說:“從真正古典的書籍學起,而不是從那些最要不得的德國經濟學簡述讀物或這些讀物的作者的講稿學起.”“最主要的是,認真學習從重農學派到斯密和李嘉圖及其學派的古典經濟學,還有空想社會主義聖西門、傅立葉和歐文的著作,以及馬克思著作,同時要不斷的努力得出自己的見解.”也就是說,要系統地讀原著,因為“研究原著本身,不會讓一些簡述讀物和別的第二手資料引入迷途.”從其閱讀過的書目來看,他雖然也讀過大量的通俗小冊子,報刊等,但花功夫最大,讀得最多的還是那些經典原著.他認為,系統讀原著是從事研究的一種正確的讀書方法.這樣,可以瞭解一個理論的產生、發展和完善的過程,不僅可以全面系統地掌握基本原理,而且可以掌握其發展過程,瞭解這一理論的全貌.
5 瀏覽967 2018-08-01
古人讀書的方法有哪些
因為古代書籍比較少,而且對於普通人來說,書尤為珍貴,所以,他們讀書最好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好好讀書,仔細反覆地讀。
1 瀏覽80 2017-11-13
中國古人怎樣讀書
中國古代的讀書理論肇自孔子。“讀書”一詞,最早見於《論語·先進》:“子路使子羔為費宰。子曰:‘賊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後為學?’子曰:‘是故惡夫佞者。’”顯然,孔子認為“為學”是要“讀書”的,他收集魯、周、宋諸國的文獻檔案,先後整理、刪訂《六經》,他創辦私學,提倡“有教無類”,所教弟子達三千之眾,他不僅教書不厭,誨人不倦,而且自己讀書也異常勤奮,留下了“晚年讀易,韋編三絕”的佳話。 讀書主張“學而優則仕” 封建社會的教育目的,即培養適合封建社會發展的需要、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士君子”,這成為讀書的出發點和歸宿。儒家學說的主流是主張讀“經”為“經世致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提倡入世建功勳的積極進取精神。孔子的許多弟子包括孔子本人都曾經到處求過官、踐履“學而優則仕”的主張,開“讀書做官”之先河。孟子進一步為“讀書做官”作理論論證:“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道義也。”漢武帝獨尊儒術,設立“五經”博士,併為博士置“弟子員”,為讀書求官的儒者打開了朝廷的大門。唐朝沿襲隋制,完善地建立了科舉取士的制度,為平民百姓設計了透過讀書也可以入朝為官的道路,大大地激發了平民的讀書熱情。“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些話幾乎成了讀書人的口頭禪。 讀書活動具有很強的倫理性和功利性,從“讀書做官”就體現了這一點。在諸多有關古人閱讀的史籍中,我們不難發現,“讀書做官”可以說是古人讀書的主要目的,這也是與當時的社會風尚分不開的。在古代史籍中,我們隨處可見某人先是如何勤學,如何苦讀,然後如何“博極經史”,如何高中進士,如何得為大官。他們認為讀“經”就是要“經世致用”,達到儒家所倡導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境界。他們雖然是為鞏固封建統治著想,有著一種入世建功勳的積極進取精神,其中也包含著某些有利於社會進步、有益於民生的積極因素,然而,他們是以謀一己之私利為目的,他們的人生觀和價值取向決定了他們要追求榮華富貴、光宗耀祖、出人頭地、名利雙收,讀書對他們來說只是作為取得高官厚祿的“敲門磚”。今天,我們要站在時代的高度,確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宏偉目標而讀書的倫理目的。 貧家子弟勤學苦讀 然則許多貧家子弟雖然喜歡讀書,但因家中貧窮,或讀書無燈,或讀書無書、無筆、無墨,但他們克服了許多難以想象的困難,留下了許多令人擊節歎賞的佳話。明代馮京第曾撰《讀書燈》,列舉了數十個古人夜間讀書因家貧無燈而用他物替代以繼日的事例。而在中國古代史籍中,這樣的事例可以說比比皆是。如匡衡“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西京雜記》)這就是千古流傳的“鑿壁借光”的故事。再如車胤“恭勤不倦,博學多通,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晉書》)這就是成語“車胤囊螢”的典源出處。還有蘇頲頒“每欲讀書,又患無燈燭,常於馬廄灶中旋吹火光照書誦焉。”(《開元天寶遺事》)其他諸如路溫舒編蒲抄書、朱買臣負薪苦讀,高風流麥、承宮放豬苦學、賈逵隔籬聽講、沈鱗士織簾誦書等等耳熟能詳的事例,不勝列舉。他們克服困難,勤學苦讀的精神,讓人敬意油然而生。至於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戰國策》)沈峻“晝夜自課,時或睡寐,輒以杖自擊”。(《梁書》)這種刻苦砥礪,勤奮讀書的事例,聞之無不使人動容。 傳統讀書方法種種 從古人的讀書事蹟中,我們可以歸納出許多讀書方法。如誦讀、抄讀、聽讀、速讀、精讀等等,這些讀書方法至今對我們讀書仍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中國古代不僅童蒙教育以誦讀為主,而且形成一種社會風氣,“日誦萬言”被當作一種讀書美德。古代許多歷史名人都曾在誦讀上下過苦功。如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勤於誦讀,以致“口舌生瘡”;明清之際學者顧炎武“十三經盡皆背誦”。同樣,“誦讀”、“讀誦”、“諷誦”等詞也經常在古代史籍中出現。如倪寬“帶經而鋤,休息輒讀誦”。(《漢書》)朱買臣“常艾薪樵,賣以給食,擔束薪,行且誦書”。(《漢書》)範宣“雖閒居屢空,常以讀誦為業”。(《晉書》)等等,不勝列舉。古人之所以文思泉湧,妙語連珠,正是透過誦讀,有無數篇文章爛熟於胸,才能有這種境界。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就是這個道理,而這,正可以給我們以啟迪。 抄讀就是透過抄錄書籍來達到對書籍的理解。在印刷術發明之前或印刷術不很發達而書少難得的時代,人們十分重視抄讀。顧炎武談到過抄讀產生的“一變為三”的效應。他從11歲開始抄讀約900萬字的《資治通鑑》,經三年熟讀抄寫之後,就有了三本《資治通鑑》,即原本、抄本和心中的一本。古代史籍中還有許多同樣的事例,如闞澤“居貧無資,常為人擁書,以供紙筆,所寫既畢,誦讀亦遍”。(《三國志》)張溥“幼嗜學,所讀書必手抄,抄已,朗誦一過,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以致右手握管處指掌成繭”。(《明外史》)他們既可解無書之窘,又可以練習書法,還可以在抄寫中加深對書籍的印象,可謂一舉數得。不過。現代人是很少去抄讀了,因為抄書太費時間,而且也有抑制思考的副作用。然而,作讀書筆記、摘錄卡片等讀書方式卻依然有著古人抄讀的痕跡。 對於因某些條件限制而不能閱讀者來說,聽讀,也不失為一種可取的讀書方法。如石勒“雅好文學,雖在軍旅,常令儒生讀史書而聽之”。(《晉書》)王冕“幼貧,父使牧牛,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暮乃返,忘其牛”。(《明外史》)胡旦“喜讀書,既喪明,猶令人誦經史,隱兒聽之不少輟”。(《宋史》)他們或因眼睛失明,或因無書可讀,或因不識字而不能讀,但他們克服這些困難,想方設法地讀書,勤奮學習竟到這種程度。 宋代大文豪蘇軾曾說過:“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這就是說讀書要精讀。精讀是中國傳統的讀書方法之一。關於精讀,古代文獻中也有不少記載。如田敏認為“讀書不必多,十八章足矣”。(《宋史》)何涉“案上惟置一書,讀之自首至尾,正錯校字,以至讀終。未終卷,誓不他讀”。(《明道雜誌》)蘇軾“吾讀《漢書》,蓋數過而始盡之,如治道、人物、地理、官制、兵法、貨財之類,每一過博求一事,不待數過,而事事精核矣”。(《田居乙記》)確實,對於一些名篇,學習價值高,內容精粹,言簡意賅,非精讀不能掌握全書的要點、難點。古人所說的“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就是這個意思。 “耕讀自守”的讀書境界 “不是愛書即欲死,任從人笑作書癲。”(陸游《劍南詩稿·寒夜讀書》然則也有一些讀書人不為名利,只求自樂。如馬樞“博極經史,……乃喟然嘆曰:‘吾聞貴爵位者以巢、由為桎梏,愛山林者以伊、呂為管庫,束名實則芻芥柱下之言,玩清虛則糠秕席上之說。’乃隱於茅山,有終焉之志”。(《陳書》)陽城“好學,貧不能得書,求為吏隸集賢院,竊院書讀之,晝夜不出戶六年,無所不通,及進士第,乃去隱中條山”。(《唐書》)劉勉之“即邑近郊結草為堂,讀書其中,力耕自給,澹然無求於世”。(《宋史》)他們安貧樂道,澹然自守,耽於書籍,賞奇析疑,衣帶漸寬,終老不悔。以一種隱逸和逍遙來擺脫現實的束縛,追求內在的、主觀上的精神自由。他們拋開功利,在坎坎人生旅途上構築自己的精神家園,建立起一種精緻高雅並富有審美意味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模式,並陶醉其間,達到“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齊一”的自由境界。 由上可見中國曆代名人的勤學事蹟,儘管他們所處的時代、生活的道路、讀書的目的、貢獻的大小各不相同,但他們勤勉自勵、刻苦攻讀的成才之路卻都是飽經風霜,身處逆境而毫不氣餒,歷盡艱辛卻勇往直前,無不給我們以深深的震撼和啟迪。
三國諸葛亮深通讀書之道,不僅好學,而且善學,並因此成就了他的“足智多謀”。諸葛亮的讀書法,對今人亦有裨益。諸葛亮讀書只“觀其大略”。諸葛亮隱居荊州隆中之時,與穎州石廣元、徐庶、汝南孟公威是好友,並一起拜師遊學。石廣元、徐庶、孟公威三人讀書學**“務於精熟”。曾經“走馬薦諸葛”的徐庶則折節學問,“卑躬早起,常獨掃除,動靜先意,聽**經業”,目的為求得“義理精熟”。而諸葛亮讀書卻與諸生不同,他是“獨觀其大略”。他沒有鑽進書堆,死記硬背,而是泛讀大概,擷取精華,掌握其實質。
諸葛亮讀書也沒有到廢寢忘食的地步,而是正常地作息,“每晨夜從容,常抱膝長嘯”。他對好友們說:“你們幾位從政可以做到刺史、郡守。”三人反問諸葛亮“仕途”如何,諸葛亮“笑而不答”。後來事實證明,讀書務求“精熟”的石廣元、徐庶、孟公威等人,也的確只做到刺史、郡守,而讀書務求大略、得其精髓的諸葛亮則成為一代賢相。
陶淵明:會意讀書法
晉代文學家陶淵明的“會意”讀書法。他在《五柳先生傳》中曾寫到:“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陶淵明讀書時注意抓住重點,去繁就簡和獨立思考。實際上,他追求的是讀書會意,著重領會書中深含的旨意,而不死摳個別字句。
蘇軾:八面受敵讀書法
宋朝著名文學家蘇軾在他的《又答王庠書》中就侄女婿王庠“問學”,介紹了他自己首創並實踐的一種讀書方法。蘇軾在信中說:“少年為學者,每一書,皆作數過盡之。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並取,但得其所欲求者爾。故願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意思是說,好書就像知識的海洋,內容豐富。
那麼,讀一本好書可以每次只帶著一個目標去讀,或只就一個方面的問題去探求、研究,而不是同時涉及其它的目標或問題。所以,每一本好書都需要好好讀它幾遍,日久天長,必有所獲。蘇軾自己就是這樣來讀《漢書》的,第一遍學**“治世之道”,第二遍學**“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數遍之後,蘇軾對《漢書》多方面的內容便熟識了。
陳善:入書出書讀書法
南宋人陳善著有一部《捫蝨新話》,他在書中寫道︰“讀書須知出入法。始當所以入,終當所以出。見得親切,此是入書法;用得透脫,此是出書法。蓋不能入得書,則不知古人用心處;不能出得書,則又死在言下。惟知出入,得盡讀書之法也。”這段話的意思是說,讀書要知入知出。入,就是要讀進書中去,讀懂吃透,掌握書中的內容實質;出,就是要從書中跳出來,能夠靈活運用書本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開始讀書時要求入,讀書的最終目的是要求出。
如果讀書不能讀進去,那就不可能理解“古人用心處”,也就是說不能體會書中深刻的思想內容和高明的文學技巧;倘若讀書不能跳出來,那就要“死在言下”了,也就是說,思想被書本束縛住,成了書奴、書呆子。只有懂得入又懂得出,這才是讀書的好方法。陳善根據自己的讀書經驗總結出來的出入讀書法,實際上是告訴人們要活讀書,而不能死讀書。既要讀書認真鑽研,消化吸收書中營養,又要將書本知識為我所用。
鄭板橋:精當讀書法
清代書畫家鄭板橋的“求精求當”讀書法中的“求精”,是讀書要有選擇,選好書,讀精品;“求當”就是恰到好處,要適合自己的水平和工作需要。他說:“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運多”,“當則粗者皆精,不當則精者皆粗”。實際上,鄭板橋並不反對博覽群書,只是強調多讀必須以精讀為基礎,多讀的內容也必須用精讀中得到的知識去聯絡新知識,圍繞一個課題深入下去。讀書貪多不求精,就會胸中撐塞如麻;讀書求精不求多,才能讀到書裡去,抓住要領,但不等於深刻理解及全部掌握。
所以,還需要進一步的“探”與“研”,因為書中的“微言精義”所包含的豐富深邃的內涵,往往是“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不知所窮”。在精讀中,鄭板橋還比較注意“問”。他認為“學問二字,須要拆開看。學是學,問是問,今人有學而無問,雖讀書萬卷,只是一條鈍漢爾”。他提倡讀書好問,才會使“疑竇釋然,精理跡露”。
歐陽修:計字日誦讀書法
北宋文豪歐陽修的“計字日誦”讀書法是根據自己的讀書經歷歸納而成。他曾經精選了《孝經》、《論語》、《詩經》等十部書總字數為455,865個字,然後規定每天熟讀300字,用三年半時間全部熟讀完畢。每天背誦150字,只要七年時間就背熟了。他說:“雖書卷浩繁,第能加日積之功,何患不至?”的確,這樣日積月累,一部部的書籍就被他背熟了。這種每日定量計字,細水長流,集腋成裘,在歐陽修的親身實踐中證明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讀書方法。
檢視全部4個回答
初中畢業學什麼好??2019學什麼技術...
初中畢業學什麼 ?現在這個社會學歷+技術才好找工作,2019...
bs-car.com廣告
蘇州技校排名榜 ?拿專科學歷,高薪...
蘇州技校排名榜 ,南京萬通職業學校,技能+就業+學歷...
jg.njwtqx.com廣告
相關問題全部
哪些古人有哪些讀書方法
孔丘的“學思結合法”:“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思的“五之法”:“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行之。 王充的“古今法”:“知古不知今謂之陸沉,知今不知古謂之盲瞽。” 韓愈的“提要鉤玄法”:“記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鉤其玄。” 朱熹的“三到法”:“要口到、眼到、心到。” 破卷取神 宋代王安石是唐代詩人杜甫的崇拜者,他編《四家集》時,將杜甫列為第一。有人問道:“老杜詩何故絕妙古今?”答:“老杜固嘗言之矣。”對方不大明白,王安石大聲地吟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這兩句詩是杜甫三十七歲時寫的。“破”不是把書翻爛,“蓋破其卷取其神,非囫圇用其糟粕也”(清代袁枚語)。古之學者,不僅讀萬卷書,而且能“破”而取神,這種破卷取神的讀書方法,對後人不無啟發。 熟讀精思 宋代的哲學家、教育家朱熹說:“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他還說:“讀書之法無他,惟是篤志虛心,反覆詳玩,為有功耳。” 書,人人都可以去讀,但是有的人就讀不懂、讀不通、讀不進,甚至越讀越糊塗。這裡蘊含著一種如夢初醒的意味,讀書之法總是可尋的。讀書不得法,就如隔著一層紗或一層煙霧不知所云,反之,集大成者把書讀懂而且讀通了,而且開創了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淡然獨與神明居。讀書的方法,也不止一種,現在選列了古人讀書十二法,以供今人借鑑與參考… 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 一、“思·問·習”讀書法。這是孔子主張的讀書方法。 ①只學習,不思考,就會迷惑不解,光思考而不學習者那就更疑惑難解了。而我們正確的讀書方法博學慎思,學思結合。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②不懂就問。讀書在於求知識,不懂又不問是求不到知識的。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 ③孔子本人也是如此:“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論語·八佾》) ④當他發現問題時,就要設法解決,而解決的方法,不外乎問人或讀有關的書。孔子說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⑤提倡經常鞏固複習。“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 ⑥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 二、“假物”讀書法。這是孔子的學生荀子所主張的。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跛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荀子·勸學》) [析]荀子把“假物”作為一個重要的學習方法,它就是說要利用一切有利條件來學習。他認為人們的天資並沒有多大差別,只要善於充分利用客觀條件,就能縮短成才的時間。 三、“精至”讀書法。這是王充提出的讀書方法,也就是用心專一的讀書法。 伯樂學相馬,顧玩所見,無非馬也。宋之庖丁學解牛,三年不見生牛,所見皆死牛也。王充《論衡》 (析)王充的“精至”觀點,正是一種讀書要讀到入迷成癖的境界,才能學之“精至”。 四、“不求甚解”讀書法。這是陶淵明提出來的讀書法。要求讀書時要抓住重點,去繁就簡和獨立思考。 [析]明代狀元楊慎說:“陶淵明讀書不求甚解,是不為兩漢以來經書中的繁瑣考證所左右,而是能夠保持自己的獨立見解。”(《升庵全集》卷四十八)這種解釋是合理的、恰當的。陶淵明的讀書不求甚解,就是不要被書中的某些瑣碎的、枝節的、不一定可靠的材料所左右,而應該有目的、有辨別、有分析地讀書。讀書不可囫圇吞棗,不可一知半解,不可只是知其大意。 五、“提要鉤玄”讀書法。這是韓愈提倡的讀書方法。旨在抓要點,明主旨,以便直探本源,提取精粹的內容。 [析]韓愈認為做到“鉤玄”、“提要”之後,對書中的濃郁之處和英華部分,必須反覆涵詠,不斷溫習,才能把文章的妙義要道化為已有。 韓愈勤於讀書,注重方法。他在《進學解》中有兩句話概括了他的讀書法;“記事者為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他那“提要鉤玄”,組成了他自己卓有成效的讀書法。 六、“計字日誦”讀書法。這是歐陽修統計應讀的總字數,再分配為每天的頁數,作為當日讀書的進度,長期堅持的讀書方法。 [例]歐陽修的“計字日誦”讀書法是這樣進行的:他根據自己的需要,精選了《孝經》《論語》《詩經》等十部書總字數為455865個字,然後規定每天熟讀300字,用三年半時間全部熟讀完畢。每天背誦150字,只要七年時間就背熟了。他說:“雖書卷浩繁,第能加日積之功,何患不至?”這是經驗之談,表明熟讀背誦古文的重要。每日定量計字,細水長流,積少成多,則是歐陽修實踐過並且證明是行之有效的讀書方法。 七、“一意求之”讀書法。這是蘇軾提倡的。 [析]蘇軾認為:“人的精力不能兼收盡取,但得其所欲求者爾。故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這種“一意求之”的讀書法的最大特點是“求一”,即閱讀經典著作,每讀一遍,只圍繞一箇中心,側重一項內容,抓住一條線索,解決一個問題。這樣的讀書做學問,好像打仗一樣,把敵人化整為零,各個擊破,為了避免精力分散,在閱讀中凡與“求一”、“主攻”物件無關的,一概不加涉及。這樣的定向閱讀是值得學習的。 八、“體會·循序·精思”讀書法。這是朱熹所提倡的。 ①關於“體會”。朱熹說:“為學讀書,須是耐煩細心去體會,切不可粗心,……去盡皮,方見肉;去盡肉,方見骨;去盡骨,方見髓。”又說:“讀書不可只專就紙上求義理,須反來就自家身上推究。”“觀書以己體驗,固為親切,然亦須遍觀眾理而合其歸趣乃佳。若只據己見,卻恐於事理有所不周,欲徑急而反疏緩也。” ②關於循序。朱熹說:“以二書言之,則先《論》而後《孟》,通一書而後及一書;以一書言之,則其篇章之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亂也。”又說:“量力所至,約其課程而謹守之。字求其訓,句索其結旨,未得手前,則不敢求其後,未通於此,則不敢志於彼。” ③關於精思。朱熹說:“大抵觀書須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於吾之心。然後可以得爾。”(《朱子大全·讀書之要》)又說:“讀了又思,思了又讀,自然有意。若讀而不思,又不知其味;思而不讀,縱使曉得,終是杌隉不安。……若讀得熟而又思得精,自然心與理一,永遠不忘。” 九、“五類四別”讀書法。這是以唐彪為代表所提倡的讀書法。 [例]唐彪把書分為“五類”:“有當讀之書,有當看之書,有當熟讀之書,有當再三細讀之書,有當備以資考之書。”他認為分類讀書有利於處理好精與博的關係。這種“五類”讀書法與古代有些學者所提出的“四別”讀書法相類似。“四別”指的是分出“目治之書(只看一遍即可),口治之書(不僅要看而且要背),必治之書(不僅要背而且要認真思考研究),手治之書(不僅看、背而且要摘其要而寫下來)”等四種類別的書。 十、“五要”讀書法。這是蒲松齡從時、書、法三方面保證讀書順利進行的讀書法。 ①一要天天讀。蒲松齡自己訂了一個本子,每天清晨起床後,就在本子中標上一天中讀什麼書,寫什麼文章。如果日期下面出現了空白,他就會愧疚萬分。 ②二要夜夜讀。蒲松齡白天要忙於生計,夜裡經常是一卷書、一盞燈,埋頭苦讀到深夜。上床後,他還要就著燭光看上幾頁書。 ③三要老年讀。蒲松齡到晚年,發白、耳聾,齒脫,但眼睛好,能派用處,藉以翻書閱讀,足以使自己心情愉快。有他的詩為證:“僅目一官能盡職,翻書幸足開心情。”他《寂坐》詩中寫道:“平生喜攤書,垂老如昔狂。日中就南牖,日斜隨西窗。” ④四要抄書讀。蒲松齡在畢家教書三十年不願離去,當中一個最大原因就是畢家書多,可供他抄讀。他以借書讀、抄書讀為幸。 ⑤五要分類讀。蒲松齡把書分成精讀、泛讀兩類,有區別地讀。有的書瞭解大意就行了;有的要反覆誦讀,不斷玩味,讀通為止。讀通的要求是:自我疑問,自求解答,濾盡渣滓,盡得精華。有他的詩為證,“讀書析疑如濾水,務使滓盡清澈底。” 十一、“貴精”讀書法。這是戴震為了獲得專精知識而提倡的一種讀書法。 [析]精,就是要在深度上用工夫,把書讀懂讀通而能有收穫,要得到切實的知識,要做點學問,就得專攻一項,認真而深入地鑽下去。 十二、“於無疑處求有疑”讀書法。這焦循的讀書經驗。 [析]焦循在晚年總結讀書經驗時說:“學貴善思;吾生平最得力於‘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八字”。焦循的讀書的公式是:“讀書——尋疑——深思——再讀——再思——求解”。 古人讀書的成語故事: 不恥下問: 春秋時代,孔子被人們尊為“聖人”,他有弟子二千,大家都向他請教學問。他的《論語》是千百年來的傳世之作。 孔子學問淵博,可是仍虛心向別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廟去祭祖。他一進太廟,就覺得新奇,向別人問這問那。有人笑道:“孔子學問出眾,為什麼還要問?”孔子聽了說:“每事必問,有什麼不好?”他的弟子問他:“孔圉死後,為什麼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聰明好學,不恥下問,才配叫‘文’。”弟子們想:“老師常向別人求教,也並不以為恥辱呀!” 虛心好學,肯向一切人,包括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學習,叫“不恥下問” 懸樑刺骨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髮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樑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髮,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這就時孫敬懸樑的故事。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於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視。回家後,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他也想出了一個方法,準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這就使蘇秦"刺股"的故事。 〔注〕:從孫敬和蘇秦兩個人讀書的故事引申出"懸樑刺股"這句成語,用來比喻發奮讀書,刻苦學習的精神。他們這種努力學習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們這種發奮學習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鑿壁偷光 西漢時有一個大學問家名叫匡衡。他小時候就非常喜歡讀書,可是家裡很窮,買不起蠟燭,一到晚上就沒有辦法看書,他常為此事發愁。這天晚上,匡衡無意中發現自家的牆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來是牆壁裂了縫,鄰居家的燭火從裂縫處透了過來。匡衡看後,立刻想出了一個辦法。他找來一把鑿子,將牆壁裂縫處鑿出一個小孔。立刻,一道燭光射了過來,匡衡就著這道燭光,認真地看起書來。以後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著牆壁,藉著鄰居的燭光讀書。由於他從小勤奮好學,後來匡衡成了一名知識淵博的經學家。 囊螢映雪 “囊螢映雪”這則成語的囊螢是晉代車胤家貧,沒錢買燈油,而又想晚上讀書,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螢火蟲來當燈讀書;映雪是晉代孫康冬天夜裡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書。後用“囊螢映雪”比喻家境貧苦,刻苦讀書。 “這個成語來源於《晉書.車胤(yin)傳》,胤......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孫康家貧,常映雪讀書。 “晉代時,車胤從小好學不倦,但因家境貧困,父親無法為他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為了維持溫飽,沒有多餘的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為此,他只能利用這個時間背誦詩文。 “夏天的一個晚上,他正在院子裡背一篇文章,忽然見許多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一閃一閃的光點,在黑暗中顯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許多螢火蟲集中在一起,不就成為一盞燈了嗎:於是,他去找了一隻白絹口袋,隨即抓了幾十只螢火蟲放在裡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來。雖然不怎麼明亮,但可勉強用來看書了。從此,只要有螢火蟲,他就去抓一把來當作燈用。由於他勤學苦練,後來終於做了職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孫康情況也是如此。由於沒錢買燈油,晚上不能看書,只能早早睡覺。他覺得讓時間這樣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向窗戶時,發現窗縫裡透進一絲光亮。原來,那是大雪映出來的,可以利用它來看書。於是他倦意頓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裡要亮多了。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時搓搓手指。此後,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過這個好機會,孜孜不倦地讀書。這種苦學的精神,促使他的學識突飛猛進,成為飽學之士。後來,他也當了高官。 劉綺燃荻讀書。梁代時彭城人劉綺,“早孤家貧,燈燭難辦,常買荻折之,燃荻為燈”,發奮讀書。 蘇廷吹火讀書。“少不得父意,常與僕伕雜處,而好學不倦。每欲讀書,總無燈燭,嘗於馬廄中,借火照書誦焉,其苦如此。” 常林帶經耕鋤。漢末常林,“性好學,帶經耕鋤。其妻常自饋餉之,林雖在田野,其相敬如賓。” 李密牛角掛書。隋朝李密,少年時候被派在隋煬帝的宮廷裡當侍衛。他生性靈活,在值班的時候,左顧右盼,被隋煬帝發現了,認為這孩子不大老實,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並不懊喪,回家以後,發憤讀書,決定做個有學問的人。有一回,李密騎了一條牛,出門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漢書》掛在牛角上,抓緊時間讀書。此事被傳為佳話。 董仲舒三年不窺園。董仲舒專心攻讀,孜孜不倦。他的書房後雖然有一個花園,但他專心致志讀書學習,三年時間沒有進園觀賞一眼,董仲舒如此專心致志地鑽研學問,使他成為西漢著名的思想家。 管寧割席分坐。漢時,管寧與華歆二人為同窗好友。有一天,兩人同席讀書,有達官顯貴乘車路過,管寧不受干擾,讀書如故,而華歆卻出門觀看,羨慕不已。管寧見華歆與自己並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管寧其後終於事業有成! 匡衡鑿壁偷光。西漢時期,有一個特別有學問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時候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鑿通了鄰居文不識家的牆,藉著偷來一縷燭光讀書,終於感動了鄰居文不識,在大家的幫助下,小匡衡學有所成。在漢元帝的時候,由大司馬、車騎將軍史高推薦,匡衡被封郎中,遷博士。 車胤囊螢夜讀。車胤,字武子,晉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從小家裡一貧如洗,但讀書卻非常用功,“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車胤囊螢照讀的故事,在歷史上被傳為美談,激勵著後世一代又一代的讀書人。 陳平忍辱苦讀書。陳平西漢名相,少時家貧,與哥哥相依為命,為了秉承父命,光耀門庭,不事生產,閉門讀書,卻為大嫂所不容,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對一再羞辱,隱忍不發,隨著大嫂的變本加厲,終於忍無可忍,出走離家,欲浪跡天涯,被哥哥追回後,又不計前嫌,阻兄休嫂,在當地傳為美談。終有一老著,慕名前來,免費收徒授課,學成後,輔佐劉邦,成就了一番霸業。 陸羽棄佛從文。唐朝著名學者陸羽,從小是個孤兒,被智積禪師撫養長大。陸羽雖身在廟中,卻不願終日誦經唸佛,而是喜歡吟讀詩書。陸羽執意下山求學,遭到了禪師的反對。禪師為了給陸羽出難題,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學習沖茶。在鑽研茶藝的過程中,陸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僅學會了複雜的沖茶的技巧,更學會了不少讀書和做人的道理。當陸羽最終將一杯熱氣騰騰的苦丁茶端到禪師面前時,禪師終於答應了他下山讀書的要求。後來,陸羽撰寫了廣為流傳的《茶經》,把祖國的茶藝文化發揚光大! 少年包拯學斷案。包拯包青天,自幼聰穎,勤學好問,尤喜推理斷案,其家父與知縣交往密切,包拯從小耳濡目染,學會了不少的斷案知識,尤其在焚廟殺僧一案中,包拯根據現場的蛛絲馬跡,剝繭抽絲,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後,又假扮閻王,審清事實真相,協助知縣緝拿兇手,為民除害。他努力學習律法刑理知識,為長大以後斷案如神,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識基礎。 萬斯同閉門苦讀。清朝初期的著名學者、史學家萬斯同參與編撰了中國重要史書《二十四史》。但萬斯同小的時候也是一個頑皮的孩子。萬斯同由於貪玩,在賓客們面前丟了面子,從而遭到了賓客們的批評。萬斯同惱怒之下,掀翻了賓客們的桌子,被父親關到了書屋裡。萬斯同從生氣、厭惡讀書,到閉門思過,並從《茶經》中受到啟發,開始用心讀書。轉眼一年多過去了,萬斯同在書屋中讀了很多書,父親原諒了兒子,而萬斯同也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萬斯同經過長期的勤學苦讀,終於成為一位通曉歷史遍覽群書的著名學者,並參與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編修工作。 唐伯虎潛心學畫。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畫家和文學家,小的時候在畫畫方面顯示了超人的才華。唐伯虎拜師,拜在大畫家沈周門下,學習自然更加刻苦勤奮,掌握繪畫技藝很快,深受沈周的稱讚。不料,由於沈周的稱讚,這次使一向謙虛的唐伯虎也漸漸地產生了自滿的情緒,沈周看在眼中,記在心裡,一次吃飯,沈周讓唐伯虎去開窗戶,唐伯虎發現自己手下的窗戶竟是老師沈周的一幅畫,唐伯虎非常慚愧,從此潛心學畫。 屈原洞中苦讀。屈原小時侯不顧長輩的反對,不論颳風下雨,天寒地凍,躲到山洞裡偷讀《詩經》。經過整整三年,他熟讀了《詩經》305篇,從這些民歌民謠中吸收了豐富的營養,終於成為一位偉大詩人。 范仲淹斷齏劃粥。范仲淹從小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省吃儉用。終於,他的勤奮好學感動了寺院長老,長老送他到南都學舍學習。范仲淹依然堅持簡樸的生活習慣,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饋贈,以磨礪自己的意志。經過刻苦攻讀,他終於成為了偉大的文學家。 司馬光警枕勵志。司馬光是個貪玩貪睡的孩子,為此他沒少受先生的責罰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諄諄教誨下,他決心改掉貪睡的壞毛病,為了早早起床,他睡覺前喝了滿滿一肚子水,結果早上沒有被憋醒,卻尿了床,於是聰明的司馬光用園木頭作了一個警枕,早上一翻身,頭滑落在床板上,自然驚醒,從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讀書,堅持不懈,終於成為了一個學識淵博的,寫出了《資治通鑑》的大文豪。 玄奘苦學佛法。玄獎是唐代一位高僧,為了求取佛經原文,玄奘從貞觀三年八月離開長安,萬里跋涉,西行取經,終於到達印度,歷時十七年,著有《大唐西域記》,為佛教和人類進步、世界文明作出了偉大的貢獻。 岳飛學藝。民族英雄岳飛生逢亂世,自幼家貧,在鄉鄰的資助下,拜陝西名師周桐習武學藝,期間,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離失所,萌發了學藝報國的志向,克服了驕傲自滿的情緒。寒暑冬夏,苦練不綴,在名師周桐的悉心指導下,終於練成了岳家搶,並率領王貴,湯顯等夥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國的愛國洪流中。 厲歸真學畫虎。五代畫虎名家歷歸真從小喜歡畫畫,尤其喜歡畫虎,但是由於沒有見過真的老虎,總把老虎畫成病貓,於是他決心進入深山老林,探訪真的老虎,經歷了千辛萬苦,在獵戶伯伯的幫助下,終於見到了真的老虎,透過大量的寫生臨摹,其的畫虎技法突飛猛進,筆下的老虎栩栩如生,幾可亂真。從此以後,他又用大半生的時間遊歷了許多名山大川,見識了更多的飛禽猛獸,終於成為一代繪畫大師。 沈括上山看桃花。“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當讀到這句詩時,沈括的的眉頭凝成了一個結,“為什麼我們這裡花都開敗了,山上的桃花才開始盛開呢?”,為了解開這個謎團,沈括約了幾個小夥伴上山實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咋暖還寒,涼風襲來,凍得人瑟瑟發抖,沈括矛茅塞頓開,原來山上的溫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來得比山下來得晚呀。憑藉著這種求索精神和實證方法,長大以後的沈括寫出了《夢溪筆談》。 徐霞客志在天下。有一天,江邊發生了一件怪事,很多人在打撈落水的石獅,卻怎麼也找不著。這時,一個叫徐霞客的小孩說,只要溯江而上,就能找到石獅。果然石獅找到了,大家都讚譽這個聰穎的小孩。原來他就是長大後成為偉大地理學家、旅行家的徐霞客。 李晟練成神箭手。李晟的父親是一員威武的大將,李晟希望長大成為父親一樣的人。可是,父親卻總是說他年紀小,不能習武。李晟不甘心,偷偷學習射箭,終於練成了百發百中的神箭手,讓父親刮目相看。 陸游書巢勤學。南宋詩人陸游他從小就刻苦勤奮、敏而好學。他的房子裡,桌子上擺的是書,櫃中裝的是書,床上堆的也是書,被稱作書巢。他勤於創作,一生留下了九千多首詩,成為中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大文學家。 劉勰佛殿借讀。夜深了,佛殿裡忽然傳來朗朗的讀書聲。小和尚們嚇壞了,以為裡面有鬼,立刻報告給老和尚。於是,老和尚帶領小和尚捉鬼,沒想到“鬼”原來是一個叫劉勰窮孩子,他在借佛燈讀書呢。劉勰經過刻苦學習,終於成了偉大的文學家。 閻若璩口吃成大器。著名的考據學家閻若璩小時候是個口吃的孩子,常受到大家的嘲笑和欺負,在母親和老師的鼓勵下,閻若璩憑著勤能補拙的精神,刻苦讀書,付出別人幾倍的努力,趕上了正常的同學,此後,閻若璩仍舊憑著這股好學肯吃苦的精神,成為了著名的學者。 顧炎武讀破萬卷書。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顧炎武童年非常不幸,天花病差點奪走了他的生命。雖然他體弱多病,但是在母親的教導和鼓勵下,顧炎武勤奮苦讀,以過人的毅力手抄《資治通鑑》,終於成為一代大學者。 歐陽修借閱典籍。北宋大文學家歐陽修,自幼天資過人,但是由於家境貧寒,家裡無錢買紙買筆,歐陽修的母親鄭氏為了讓兒子習文練字,想出了一個巧妙的辦法,用荻草代替毛筆教小歐陽修寫字。歐陽修勤奮刻苦,練成了一手好字,成為遠近聞名的神童,而這種刻苦精神也影響了他的小夥伴李堯輔,將李堯輔帶上好學之路。 蒲松齡草亭路問。清代文學家蒲松齡在路邊搭建茅草涼亭,記錄過路行人所講的故事,經過幾十年如一日地辛勤蒐集,加上自己廢寢忘食的創作,終於完成了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劃時代的輝煌鉅著《聊齋志異》。 賈逵隔籬偷學。賈逵,字景伯,出生於公元30年,東漢人,是有名的經學家、天文學家。他是西漢名家賈誼的九世孫。父親賈徽也是一個大學問家。賈逵深受家庭的影響,從小聰慧過人。為了能夠讀書,賈逵小時候隔著竹籬笆,偷聽老師講課的故事。 孟柯改過勤學。孟子是戰國時代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 但是,孟子並非是一個天生就有學問的人,他幼年的時候非常貪玩,不喜歡讀書。後來,孟母為了教育他,三次搬家,還剪斷布匹開導他。終於,孟子明白了要想成才,必須努力勤奮的道理。 宋濂冒雪訪師。明朝著名散文家、學者宋濂自幼好學,不僅學識淵博,而且寫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讚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宋濂很愛讀書,遇到不明白的地方總要刨根問底。這次,宋濂為了搞清楚一個問題,冒雪行走數十里,去請教已經不收學生的夢吉老師,但老師並不在家。宋濂並不氣餒,而是在幾天後再次拜訪老師,但老師並沒有接見他。因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凍得夠嗆,宋濂的腳趾都被凍傷了。當宋濂第三次獨自拜訪的時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當宋濂幾乎暈倒在老師家門口的時候,老師被他的誠心所感動,耐心解答了宋濂的問題。後來,宋濂為了求得更多的學問,不畏艱辛困苦,拜訪了很多老師,最終成為了聞名遐邇的散文家! 陶弘景菜園求學。古代的時候,對自然界產生很多誤區,人們相信螺贏是將螟蛉變成自己的兒子這個荒唐的傳說,還把領來的兒子叫做“螟蛉子”。陶弘景對此表示懷疑。他在村邊的菜園子裡找到一窩蜾蠃,蹲在菜地裡聚精會神地整天觀察。陶弘景發覺它們有雄也有雌,經過許多天細緻的觀察,陶弘景終於揭穿了蜾蠃銜螟蛉的秘密:原來蜾蠃也有自己的後代,螟蛉是被銜到窩裡給幼蟲當食物的,根本不存在“螟蛉義子”這回事!從此,陶弘景更感到,凡事最好親自觀察,絕不能人云亦云。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惰寸功。(杜荀鶴) 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屈原) 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李商隱)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李清照) 生也有涯,知(智)也無涯。(莊子) 繩鋸木斷,水滴石穿。(宋·羅大京) 聖人千慮,必有一失;愚人千慮。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後漢書)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陶淵明)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後漢書》)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管子·權修》) 時危見臣節,世亂識忠良。(鮑照)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 士為知己者死。(史記)
132 瀏覽11924
古代名人的讀書方法
1.毛澤東的讀書法 毛澤東畢生珍惜時間,博覽群書.其中“三複四溫”式閱讀和“不動筆墨不讀書”是他主要的讀書方法.他在青年時期就熟讀了《史記》、《漢書》等古籍,並且不斷地重溫;就是到了晚年,對他喜愛的同一本史書,也是反覆研讀,並有讀過一遍書在封面劃上一個圈作記號的習慣,所以,在他讀過的許多書籍中,均留下了他讀過二遍、三遍的圈記.毛澤東在青年時代讀書時即有“讀得多,想得多,寫得多,問得多”的習慣.他的寫作多表現在作內容摘錄,在重要的地方劃上圈、槓、點等符號,作批註以及寫讀書日記、在原書上改錯糾謬. 2.魯迅的讀書法 魯迅在博覽群籍的基礎上,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讀書方法.一是泛覽,他提倡博採眾家,取其所長,主張在消閒的時候,要“隨便翻翻”.二是硬看.對較難懂的必讀書,硬著頭皮讀下去,直到讀懂鑽透為止.三是專精.他提倡以“泛覽”為基礎,然後選擇自己喜愛的一門或幾門,深入地研究下去.否則,讀書雖多,終究還是一事無成.四是活讀.魯迅主張讀書要獨立思考,注意觀察並重視實踐.他說:“專讀書也有弊病,所以必須和社會接觸,使所讀的書活起來.”他還主張用“自己的眼睛去讀世間這一部活書”.五是參讀.魯迅讀書不但讀選本,還參讀作者傳記、專集,以便了解其所處的時代和地位,由此深化對作品的理解. 3.蘇步青的讀書法 著名數學家蘇步青主張讀書要多讀、精讀、他讀書時,第一遍一般先讀個大概,第二遍、第三遍逐步加深理解.他就是這樣來讀《紅樓夢》、《西遊記》、《三國演義》的.他最喜歡《聊齋》,不知反覆讀了多少遍.起初,有些地方不懂,又無處查,他就讀下去再說,以後再讀就逐步加深理解.蘇步青讀數學書也是這樣的,他總是邊讀邊想,邊做習題,到讀最後一遍,題目全部做完.他認為,讀書不必太多,要讀的精,要讀到你知道這本書的優點、缺點和錯誤了,這才算讀好、讀精了. 4.華羅庚的讀書法 華羅庚是靠刻苦自學成長的數學家,他的讀書方法有獨到之處. 用慢功夫打基礎.華羅庚初中畢業後自學高中內容,先用慢功夫打好基礎,再逐步加快進度,他用五六年的時間才自學完高中內容.由於學得紮實,到清華大學沒多久,他就聽起了研究主課程. “厚薄”法.華羅庚把讀書過程歸結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兩個階段.當你對書的內容真正有了透徹的瞭解,抓住了全書的要點,掌握了全書的精神實質後,讀書就由厚變薄了,愈是懂得透徹,就愈有薄的感覺.如果在讀書過程中,你對各章節又作深入的探討,在每頁上加添註解,補充參考資料,那麼,書又會愈讀愈厚.因此,讀書就是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的雙向過程. 推想法.一本書拿到手後,華羅庚先對著書名思考片刻,然後開始閉目推想:這個題目如果自己來做,該怎麼做.待一切全部想好後,再開始閱讀.凡是已經知曉的內容,很快瀏覽而過,專門去讀書中那些新的獨到的觀點,這樣,華羅庚博採眾長,得益很多. 5.王梓坤的讀書法 數學家王梓坤的讀書方法也很有風格.一是抄讀法.王梓坤上中學時,做完功課一有時間,便光顧圖書館.好書借了實在捨不得還,但買不到也買不起,他便下決心動手抄書.抄,他認為總還是抄得起的.他先後抄過林語堂寫的《高階英文法》,抄過英文的《英文大全》,還抄過《孫子兵法》,這本書愛不釋手,則一口氣抄兩份.王梓坤認為,人們只知抄書之苦,未知抄書之益,抄完毫未俱見,一覽無餘,勝讀十遍.二是慢中求快法.他認為,一本書的前一兩章通常是全書的關鍵,因為每門學科都有特定的研究物件,有專門的術語和符號,如平面幾何研究三角形、圓及其他圖形的性質,初等代數則主要研究代數運算.因此,耐心地學好前一兩章,初步掌握這門學科的思想方法,這樣讀下去才會有興趣.他拿到一本書後,開始總是讀得很慢,邊讀邊做筆記,做習題,想一想,算一算,細細閱讀,認真理會,先慢後快,慢中求快. 6.田中角榮的“撕書”讀書法 曾任過日本總理大臣的田中角榮,早年由於家境貧寒,上完高小以後就失去了系統學習的機會.在半工半讀的學習中,他十分注意讀書方法.為了鍛鍊自己的記憶力,他一頁頁地背誦《簡明英和詞典》、日文辭典《廣辭林》,採用的辦法就是一次撕下一頁,記熟了就扔了.這鍛煉出他非凡的記憶力. 閱讀策略 小學時期是人生中求知的旺盛時期.有人作過統計,每年學習40周,每週學習50小時,總計為1.2萬小時,它等於一個人參加工作後的全部閱讀時間(3.6萬小時)的1/33,等於一個人畢生閱讀時間(6.8萬小時)的1/36.在這彌足珍貴的閱讀時間裡,怎樣才能取得好的閱讀效果,閱讀策略的選擇十分重要. 1.策略之一:定向閱讀 “人生有涯知無涯”,如果把寶貴的人生閱讀時用於漫無目標的閱讀,無疑也會收效甚微.果戈理的名著《死魂靈》中就有個名叫彼什伽秋的人物,他嗜書如命,什麼書都讀.結果,由於他毫無選擇、毫無目標地閱讀,最終還是一事無成. 中學教育對一個人來說是重要的基礎,常常對一生的成長產生深遠的影響.許多著名的科學家、學者都是在中學時期就確立了終生從事的目標.陳景潤在中學時就決心獻身數學,周仁在中學時就立志於研究中國的古陶瓷.因此,對於中學生朋友而言,在廣泛涉獵的基礎之上,選擇一二個“中心興趣”進行大量的、較為深入的閱讀,一定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讀書效果. 中學生的課餘閱讀潛力是很大的.有人對中學生的課內閱讀量和課餘閱讀量作過對比統計:初中一年級學生在一學期內所讀的各類教科書約共70萬字,高中一年級學生在一學期內所讀的各類教科書共計130萬字;而在同一時間內,他們在課餘進行感興趣的課外閱讀,閱讀量分別可達700萬字和1000萬字,課內和課外的平均比值為1:9.如此浩大的閱讀量,如果我們能確立自己的中心興趣,按自己的興趣、目標、能力進行定向閱讀,一定會有很大的收穫. 2.策略之二:選擇閱讀 數學家王梓坤說過,讀書要選擇.世上有各種各樣的書:有的不值一看,有的只值看20分鐘、有的可看5年,有的可儲存一輩子,有的將永遠不朽.即使是不朽的超級名著,由於我們的精力與時間有限,也必須加以選擇. 選擇閱讀策略有兩層含義: 第一層選擇含義是,“讀第一流的書”.在浩如煙海的圖書文章中,只要經過認真的篩選和比較,你就不難發現,屬於某一學科的第一流的代表著作有哪些,只要熟讀這些著作,你就可以領略學科的全貌,瞭解學科的前沿和發展. 第二層選擇含義是,“讀一流學者寫的書”.所謂的第一流的學者,是指在該學科領域裡最知名、最有權威的科學家、學者.他們站在該學科或研究領域的最前沿,洞察該領域發展源流和發展趨勢.讀他們寫的書,能夠全面、準確地瞭解該學科領域的發展. 要了解“第一流的書”和“第一流作者寫的書”,其方法是透過推薦書目瞭解,或是請老師、家長推薦介紹. 3.策略之三:時間巧安排 中學生的學習任務是比較繁重的.除進行課堂學習、課前課後的預習、複習和完成作業外,要抽出時間讀自己有興趣的課外讀物,擴大視野,拓寬知識面,還必須巧妙地安排閱讀時間. 零星時間閱讀法.要善於利用課餘之後點滴零星時間閱讀,積少成多.著名數學家蘇步青說過:“我用的是零頭布,做衣服有整料固然好,沒有整段時間,就儘量把零星時間利用起來,加起來可觀得很.”寫下煌煌鉅著《物種起源》的生物學家達爾文說:“我從來不認為半小時是微不足道的很小的一段時間.” 整段時間閱讀法.寒暑假、節假日對於愛讀書的中學生來說,是十分珍貴的.同學們在適當娛樂、溫習功課之後,可根據自己的興趣,廣泛涉獵,大量閱讀,多讀書,讀好書. -曹禺讀書法: 曹禺,原名萬家寶.湖北潛江人.劇作家. 自幼愛好文藝,上南開中學時即開始了他的話劇生涯.後考入清華大學,專攻西方語言和文學.1933年,即將大學畢業時寫成處女作——多幕話劇《雷雨》,轟動一時.畢業後為清華研究院研究生,專攻戲劇研究.後應聘為天津女子師院教授.1934年又完成劇本《日出》. 1949年後歷任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市文聯和全國文聯主席、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院長等職.年青時即嗜好讀書,上中學前已讀過《紅樓夢》,並貪婪地讀了莫泊桑的短篇小說和查理·蘭姆的《莎士比亞戲劇故事集》,而且特別喜愛《魯濱遜漂流記》. 中學時,又讀了大量“五四”以來的優秀作品和外國文學戲劇作品.大學期間“其實並沒有認真上過課”,而是把全部時間用來讀劇本和長篇小說,尤其“愛讀希臘劇”,“最喜歡索福克勒斯和歐里庇得斯”. 在清華,他得到學校圖書館的特別許可,可以進入書庫看書,乃從老子到佛教,從基督教一直到馬克思列寧主義經典著作,都廣泛系統地涉獵.他曾表示,《雷雨》就是根據他自己的經歷和“讀書以後”的想象寫成的.劇作及著作除《雷雨》、《日出》外,尚有《原野》、《北京人》等,另有散文集《迎春花》等. (選自《中國讀書大辭典》) 康熙讀書法: 康熙(1654—1722)姓愛新覺羅,名玄燁,清朝皇帝.1662—1722年在位,年號康熙. 作為皇帝,康熙嗜書好學、孜孜不倦之精神亦堪稱道.少時即手不釋卷、書不離身.親政後,日理萬機,依然讀書不輟.嘗自謂:“聽政之暇,即在宮中披閱典籍,殊覺義理無窮,樂此不疲.”又謂:“讀一卷書即有一卷之益,讀一日書即有一日之益.”曾自述幼時起即喜讀書,年事愈高後,愈手不釋卷.欲藉書籍文字,上友古人,以古聖先賢的智慧,為行政處事的借鏡. 晚年自以為治理天下50餘年,尚無大過,均為書籍之賜.博覽群書,凡詞章、聲韻、歷算、律呂、自然科學等,無不涉獵.以為最有用之學是“經學史乘”,儒學經典乃“記載帝王道法,關切治理”,而史乘則“事關前代得失,甚有裨於治道”.設“經筵講官”及“日講官”以闡 發義理旨趣.雖出巡狩獵,嚴寒酷暑,依然“日講”不輟.讀書持以不知為不知態度,重視實踐,“總要講求治道,見諸實行,不徒空談.”嘗以所學數理知識運用於永定河、黃河的治理,頗見其績. 設館纂修有《明史》、《古今圖書整合》、《全唐詩》、《佩文韻府》、《康熙字典》等. (選自《中國圖書大辭典》) 傅雷讀書法: 讀書不僅僅增加知識——傅雷教子讀書 傅雷一生博覽群書,他在古今中外的文學、繪畫、音樂等各個領域,都有著極淵博的知識,他對兩個兒子的教育培養也要求極高. 次子傅敏曾回憶說,剛進入初中,父親就要求他讀《古文觀止》.傅雷對兒子說:“這個古文選本,上起東周,下迄明末,共輯文章220篇,能照顧到各種文章體裁和多方面的藝術風格.其中不少優秀文章反映了中國古代各家散文的不同風貌,如《戰國策》記事的嚴謹簡潔;縱橫家說理的周到縝密;《莊子》想象的汪洋恣肆……無論它的說理、言情、寫景、狀物,均堪稱典範,對你的古文學習和修養有幫助.”他每星期天選擇其中一篇詳細講解,孩子讀懂後便要背誦. 一次,傅敏由於忙於球賽而未能背出《岳陽樓記》.垂著頭,心中忐忑不安,等著父親批評.平時對兒子要求極嚴的傅雷這回沒有發脾氣.使勁吸著煙,半晌才緩緩地說:“過去,私塾先生要學生背書,子曰、詩云,即使不懂,也要鸚鵡學舌地跟著念和背.誠然,死記硬背不宜提倡.然而平心而論,似也有其道理.七八歲的孩子,記憶力正強,與其亂記些無甚大用的順口溜,不如多背些古詩古文.中國的好詩文多得很.一首首一篇篇地儲存在腦子裡.日子長了,印象極深.待長大些,再細細咀嚼、體味,便悟出了其中意義.這叫作反芻.若到了二三十歲,甚至更晚才開始背,怕也難記了.‘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都是經驗之談哪!……”望著已經知錯的兒子,傅雷翻開《岳陽樓記》這一篇,讓兒子高聲朗讀,然後意味深長地說:“范仲淹先生登岳陽樓,將覽物之情歸納為悲喜二意,指出古之仁人憂多而樂少.然後說明自己之憂樂俱在天下,正見他確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真意.還記得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麼?”“記得.‘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傅雷點點頭:“那麼你想想看,為什麼同樣登高望遠,同樣登岳陽樓,聽見之景是一樣的,而他的想法與別人不同?他能寫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抱負,和他的經歷、思想有什麼聯絡?全文是怎樣一層層展示它的中心的?……” 望著父親那眼鏡片後慈祥、智慧的目光,傅敏重重地點點頭.二十多年後傅敏回憶起來,耳邊似還響起父親那熟悉的聲音:“做學問需要切切實實地下功夫,不能自欺欺人呵!” 長子傅聰是著名的鋼琴藝術家.在傅雷的影響下,從小熟悉了貝多芬、克利斯朵夫等,培養了對音樂的濃厚興趣.並在父親嚴格執教下學習音樂,練習鋼琴,從而走上成材之路.1954年傅聰赴波蘭參加國際鋼琴比賽,取得優異成績,並引起轟動.歐洲的評委們在幕後聽到傅聰的西洋曲子裡,隱隱約約地揉合了唐詩的意境.意境是中國式審美的特質,外國評委傾倒了.東西方文化交融成了傅聰成功的秘訣.《傅雷家書》是傅雷寫給在海外學藝的兒子的部分家信.它記載了父輩對兒輩的精神上的家訓,記載了一位歷經滄桑的飽學的長者對才華橫溢但又初入人世的青年人的忠告.這不是普通的家書,是充滿了父愛的教子篇,是一部青年修養的好讀本. 可見,傅雷是把讀書與做人,讀書與藝術緊密聯絡在一起的.他希望兒子能做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事實也真像老人所期望的那樣,傅聰在異國飄流的生活中,從父親的書信中,從父親所推薦、所分析的一系列書籍中吸取了豐富的精神和藝術的養料,從而對人生有更深切的瞭解,對藝術有更誠摯的愛.不管在人生旅途中遭到怎樣的風浪和坎坷,他都始終不忘自己是一個華人. 列寧讀書法: 列寧怎樣提高閱讀速度 列寧讀書的速度和理解的深度異常驚人.有一次,一位老布林什維克見列寧捧著—本很厚的外文書在快速翻閱,便問他要把一首詩背下來需要讀多少遍,列寧回答說:只要讀兩遍就可以了. 列寧之所以具有如此強的記憶力,是與他讀書過程中的專心致志分不開的.他讀起書來,對周圍的一切就理會不到了.有一次,他的幾個姐妹惡作劇,用6把椅子在他身後搭了一個不穩定的三角塔,只要列寧一動,塔就會傾倒.然而,正專心讀書的列寧毫未察覺,紋絲不動.直到半小時後,他讀完了預定要讀的一章書,才抬起頭來,木塔轟然倒塌…… 這個故事說明,要想把書讀透、記牢,必須高度集中注意力.古人早就說過:“讀書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看不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有不到者乎?” 秦牧讀書法: 秦牧主張“牛嚼”和“鯨吞” 當代著名作家秦牧,每天都要閱讀大量的書報雜誌,廣搏地積累知識.結果,他寫出的作品宛如由知識的珠寶串成,閃耀著獨特的光彩.秦牧在談到讀書時,主張採取牛和鯨的吃法,即“牛嚼”與“鯨吞”. 什麼叫“牛嚼”呢?他說:“老牛白日吃草之後,到深夜十一二點,還動著嘴巴,把白天吞嚥下去的東西再次‘反芻’,嚼爛嚼細.我們對需要精讀的東西,也應該這樣反覆多次,嚼得極細再吞下.有的書,剛開始先大體吞下去,然後分段細細研讀體味.這樣,再難消化的東西也容易消化了.”這就是“牛嚼”式的精讀. 那什麼叫“鯨吞”呢?他說,鯨類中的龐然大物——鬚鯨,遊動時儼然能一座飄浮的小島.但它卻是以海里的小魚小蝦為主食的.這些小玩藝兒怎麼填滿它的巨胃呢?原來,鬚鯨遊起來一直張著大口,小魚小蝦隨著海水流入它的口中,它把嘴巴一合,海水就從齒縫中嘩嘩漏掉,而大量的小魚小蝦被篩留下來.如此一大口一大口地吃,整噸整噸的小魚小蝦就進入鯨的胃袋了.人們泛讀也應該學習鯨的吃法,一個想要學點知識的人,如果只有精讀,沒有泛讀;如果每天不能“吞食”它幾萬字的話,知識是很難豐富起來的.單靠精緻的點心和維生素丸來養生,是肯定健壯不起來的. “牛嚼”與“鯨吞”,二者不可偏廢.既要“鯨吞”,要大量地廣泛地閱讀各種書籍,又要對其中少量經典著作反覆鑽研,細細品味.如此這般,精讀和泛讀就能有機地結合起來了. 巴金的讀書法: 著名作家巴金的讀書方法十分奇特,因為他是在沒有書本的情況下進行的.讀書而無書的確算得天下一奇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巴金說:“我第二次住院治療,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時,就下床坐在小沙發上,等候護士同志兩點鐘來量體溫.我坐著,一動也不動,但並沒有打瞌睡.我的腦子不肯休息.它在回憶我過去讀過的一些書,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記憶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點美好的東西.” 原來他的讀書法就是靜坐在那裡回憶曾經讀過的書.這樣有許多好處: (1)不受條件限制,可以充分利用時間.巴金列舉了兩個例子:一個是蘇聯衛國戰爭期間,列寧格勒長期被德軍包圍的時候,有一位少女在日記中寫著“某某型,《安娜·卡列尼娜》”一類的句子.當時沒有電,也沒有蠟燭,整個城市實行燈火管制,她不能讀書,而是在黑暗中靜坐回憶書中的情節.托爾斯泰的小說幫助她度過了那些恐怖的黑夜.另一個例子是他自己在十年內亂中的親身經歷.他說:“‘文革’期間要是造反派允許我寫日記,允許我照自己的意思寫日記,我的日記中一定寫滿了書名.人們會奇怪:我的書房給貼了封條,加上鎖,封閉了十年,我從哪裡找到那些書來閱讀?他們忘了人的腦子裡有一個大倉庫,裡面儲存著別人拿不走的東西.”這兩個事例說明,在一切不具備正常讀書條件的情況下都可以“讀書”. (2)溫故而知新.透過回憶,將過去讀過的書拿出來一點點地咀嚼,就象牛反芻一樣,能進一步消化吸收.每回憶一次都會有新的理解,新的認識,新的收穫. (3)能夠不斷地從已讀過的書中吸取精神力量.巴金說:“我現在跟疾病作鬥爭,也從各種各樣的作品中得到鼓勵……即使在病中我沒有精神閱讀新的作品,過去精神財富的積累也夠我這有限餘生消耗的.一直到死,人都需要光和熱.” 華羅庚讀書法: 華羅庚讀書法:“由薄到厚”與“由厚到薄” 華羅庚教授把讀書的過程歸納為“由薄到厚”與“由厚到薄”兩個階段. 他說:“一本書,當未讀之前,你感到就是那麼厚;在讀的過程中,如果你對各章各節又作深入的探討,在每頁上加添註解,補充參考材料,那就會覺得更厚了.但是,當我們對書的內容真正有了透徹的瞭解,抓住了全書的要點,掌握了全書的精神實質後,就會感到書本變薄了.愈是懂得透徹,就愈有薄的感覺.這是每個科學家都要經歷的過程.這樣,並不是學的知識變少了,而是把知識消化了.” -- 恩格斯讀書法: 恩格斯的讀書方法之一是重視讀原著,一般不輕易使用第二手、第三手材料.1884年8月6日,德國社會民主黨人格奧爾格·享利希·福爾馬爾給恩格斯寫了一封信,說有一位女士對社會主義感興趣並打算研究社會科學,但不知進哪一所高等學校才好.恩格斯覆信道,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因為大學裡每一門科學尤其是經濟學被糟蹋得很厲害,關鍵是要自學,並掌握有效的自學方法.恩格斯在信中說:“從真正古典的書籍學起,而不是從那些最要不得的德國經濟學簡述讀物或這些讀物的作者的講稿學起.”“最主要的是,認真學習從重農學派到斯密和李嘉圖及其學派的古典經濟學,還有空想社會主義聖西門、傅立葉和歐文的著作,以及馬克思著作,同時要不斷的努力得出自己的見解.”也就是說,要系統地讀原著,因為“研究原著本身,不會讓一些簡述讀物和別的第二手資料引入迷途.”從其閱讀過的書目來看,他雖然也讀過大量的通俗小冊子,報刊等,但花功夫最大,讀得最多的還是那些經典原著.他認為,系統讀原著是從事研究的一種正確的讀書方法.這樣,可以瞭解一個理論的產生、發展和完善的過程,不僅可以全面系統地掌握基本原理,而且可以掌握其發展過程,瞭解這一理論的全貌.
5 瀏覽967 2018-08-01
古人讀書的方法有哪些
因為古代書籍比較少,而且對於普通人來說,書尤為珍貴,所以,他們讀書最好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好好讀書,仔細反覆地讀。
1 瀏覽80 2017-11-13
中國古人怎樣讀書
中國古代的讀書理論肇自孔子。“讀書”一詞,最早見於《論語·先進》:“子路使子羔為費宰。子曰:‘賊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後為學?’子曰:‘是故惡夫佞者。’”顯然,孔子認為“為學”是要“讀書”的,他收集魯、周、宋諸國的文獻檔案,先後整理、刪訂《六經》,他創辦私學,提倡“有教無類”,所教弟子達三千之眾,他不僅教書不厭,誨人不倦,而且自己讀書也異常勤奮,留下了“晚年讀易,韋編三絕”的佳話。 讀書主張“學而優則仕” 封建社會的教育目的,即培養適合封建社會發展的需要、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士君子”,這成為讀書的出發點和歸宿。儒家學說的主流是主張讀“經”為“經世致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提倡入世建功勳的積極進取精神。孔子的許多弟子包括孔子本人都曾經到處求過官、踐履“學而優則仕”的主張,開“讀書做官”之先河。孟子進一步為“讀書做官”作理論論證:“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道義也。”漢武帝獨尊儒術,設立“五經”博士,併為博士置“弟子員”,為讀書求官的儒者打開了朝廷的大門。唐朝沿襲隋制,完善地建立了科舉取士的制度,為平民百姓設計了透過讀書也可以入朝為官的道路,大大地激發了平民的讀書熱情。“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些話幾乎成了讀書人的口頭禪。 讀書活動具有很強的倫理性和功利性,從“讀書做官”就體現了這一點。在諸多有關古人閱讀的史籍中,我們不難發現,“讀書做官”可以說是古人讀書的主要目的,這也是與當時的社會風尚分不開的。在古代史籍中,我們隨處可見某人先是如何勤學,如何苦讀,然後如何“博極經史”,如何高中進士,如何得為大官。他們認為讀“經”就是要“經世致用”,達到儒家所倡導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境界。他們雖然是為鞏固封建統治著想,有著一種入世建功勳的積極進取精神,其中也包含著某些有利於社會進步、有益於民生的積極因素,然而,他們是以謀一己之私利為目的,他們的人生觀和價值取向決定了他們要追求榮華富貴、光宗耀祖、出人頭地、名利雙收,讀書對他們來說只是作為取得高官厚祿的“敲門磚”。今天,我們要站在時代的高度,確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宏偉目標而讀書的倫理目的。 貧家子弟勤學苦讀 然則許多貧家子弟雖然喜歡讀書,但因家中貧窮,或讀書無燈,或讀書無書、無筆、無墨,但他們克服了許多難以想象的困難,留下了許多令人擊節歎賞的佳話。明代馮京第曾撰《讀書燈》,列舉了數十個古人夜間讀書因家貧無燈而用他物替代以繼日的事例。而在中國古代史籍中,這樣的事例可以說比比皆是。如匡衡“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西京雜記》)這就是千古流傳的“鑿壁借光”的故事。再如車胤“恭勤不倦,博學多通,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晉書》)這就是成語“車胤囊螢”的典源出處。還有蘇頲頒“每欲讀書,又患無燈燭,常於馬廄灶中旋吹火光照書誦焉。”(《開元天寶遺事》)其他諸如路溫舒編蒲抄書、朱買臣負薪苦讀,高風流麥、承宮放豬苦學、賈逵隔籬聽講、沈鱗士織簾誦書等等耳熟能詳的事例,不勝列舉。他們克服困難,勤學苦讀的精神,讓人敬意油然而生。至於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戰國策》)沈峻“晝夜自課,時或睡寐,輒以杖自擊”。(《梁書》)這種刻苦砥礪,勤奮讀書的事例,聞之無不使人動容。 傳統讀書方法種種 從古人的讀書事蹟中,我們可以歸納出許多讀書方法。如誦讀、抄讀、聽讀、速讀、精讀等等,這些讀書方法至今對我們讀書仍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中國古代不僅童蒙教育以誦讀為主,而且形成一種社會風氣,“日誦萬言”被當作一種讀書美德。古代許多歷史名人都曾在誦讀上下過苦功。如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勤於誦讀,以致“口舌生瘡”;明清之際學者顧炎武“十三經盡皆背誦”。同樣,“誦讀”、“讀誦”、“諷誦”等詞也經常在古代史籍中出現。如倪寬“帶經而鋤,休息輒讀誦”。(《漢書》)朱買臣“常艾薪樵,賣以給食,擔束薪,行且誦書”。(《漢書》)範宣“雖閒居屢空,常以讀誦為業”。(《晉書》)等等,不勝列舉。古人之所以文思泉湧,妙語連珠,正是透過誦讀,有無數篇文章爛熟於胸,才能有這種境界。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就是這個道理,而這,正可以給我們以啟迪。 抄讀就是透過抄錄書籍來達到對書籍的理解。在印刷術發明之前或印刷術不很發達而書少難得的時代,人們十分重視抄讀。顧炎武談到過抄讀產生的“一變為三”的效應。他從11歲開始抄讀約900萬字的《資治通鑑》,經三年熟讀抄寫之後,就有了三本《資治通鑑》,即原本、抄本和心中的一本。古代史籍中還有許多同樣的事例,如闞澤“居貧無資,常為人擁書,以供紙筆,所寫既畢,誦讀亦遍”。(《三國志》)張溥“幼嗜學,所讀書必手抄,抄已,朗誦一過,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以致右手握管處指掌成繭”。(《明外史》)他們既可解無書之窘,又可以練習書法,還可以在抄寫中加深對書籍的印象,可謂一舉數得。不過。現代人是很少去抄讀了,因為抄書太費時間,而且也有抑制思考的副作用。然而,作讀書筆記、摘錄卡片等讀書方式卻依然有著古人抄讀的痕跡。 對於因某些條件限制而不能閱讀者來說,聽讀,也不失為一種可取的讀書方法。如石勒“雅好文學,雖在軍旅,常令儒生讀史書而聽之”。(《晉書》)王冕“幼貧,父使牧牛,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暮乃返,忘其牛”。(《明外史》)胡旦“喜讀書,既喪明,猶令人誦經史,隱兒聽之不少輟”。(《宋史》)他們或因眼睛失明,或因無書可讀,或因不識字而不能讀,但他們克服這些困難,想方設法地讀書,勤奮學習竟到這種程度。 宋代大文豪蘇軾曾說過:“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這就是說讀書要精讀。精讀是中國傳統的讀書方法之一。關於精讀,古代文獻中也有不少記載。如田敏認為“讀書不必多,十八章足矣”。(《宋史》)何涉“案上惟置一書,讀之自首至尾,正錯校字,以至讀終。未終卷,誓不他讀”。(《明道雜誌》)蘇軾“吾讀《漢書》,蓋數過而始盡之,如治道、人物、地理、官制、兵法、貨財之類,每一過博求一事,不待數過,而事事精核矣”。(《田居乙記》)確實,對於一些名篇,學習價值高,內容精粹,言簡意賅,非精讀不能掌握全書的要點、難點。古人所說的“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就是這個意思。 “耕讀自守”的讀書境界 “不是愛書即欲死,任從人笑作書癲。”(陸游《劍南詩稿·寒夜讀書》然則也有一些讀書人不為名利,只求自樂。如馬樞“博極經史,……乃喟然嘆曰:‘吾聞貴爵位者以巢、由為桎梏,愛山林者以伊、呂為管庫,束名實則芻芥柱下之言,玩清虛則糠秕席上之說。’乃隱於茅山,有終焉之志”。(《陳書》)陽城“好學,貧不能得書,求為吏隸集賢院,竊院書讀之,晝夜不出戶六年,無所不通,及進士第,乃去隱中條山”。(《唐書》)劉勉之“即邑近郊結草為堂,讀書其中,力耕自給,澹然無求於世”。(《宋史》)他們安貧樂道,澹然自守,耽於書籍,賞奇析疑,衣帶漸寬,終老不悔。以一種隱逸和逍遙來擺脫現實的束縛,追求內在的、主觀上的精神自由。他們拋開功利,在坎坎人生旅途上構築自己的精神家園,建立起一種精緻高雅並富有審美意味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模式,並陶醉其間,達到“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齊一”的自由境界。 由上可見中國曆代名人的勤學事蹟,儘管他們所處的時代、生活的道路、讀書的目的、貢獻的大小各不相同,但他們勤勉自勵、刻苦攻讀的成才之路卻都是飽經風霜,身處逆境而毫不氣餒,歷盡艱辛卻勇往直前,無不給我們以深深的震撼和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