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林屋公子

    《山海經》相關論著本人看過的不少,可以說是爭議最大的古書了。《山海經》的作者是誰呢?按照傳統說法,是大禹、伯益、夷堅這些上古大神;也有人認為不應該這麼早,可能是夏商周三代地圖;還有人認為還是太早,應該推到春秋戰國甚至西漢。到了近現代還有人認為是外華人甚至外星人之作。

    相應的看,《山海經》寫的是什麼呢?按照傳統說法,一般被作為荒誕不經的數術地理著作。明清開始受到重視,試圖考證其地理情況。到了近代,又被重新認為是巫書。不過還是有不少人認為是實際的地理著作,有人認為寫的是中國和想象中的世界,有人認為寫的是地球,有人認為寫的是雲南一片,還有人認為寫的是月相。

    既然爭議如此之大,個人認為要完全解讀清楚,並且成功說服其他人,根本是不可能的。所以本人的觀點還是比較保守,比較認同顧頡剛、袁珂先生觀點,認為《山海經》的《山經》成書於戰國,寫的是中國地理;《海經》成書於西漢,寫的是世界地理。但這裡的中國和世界,儘管有一定的寫實成分,但有更大的傳說和想象成分,並不能全部考證到實處。

    那麼《山海經》被認定為數術地理和巫書,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其中最有價值的,或許是先民的世界觀以及儲存的一些神話。我們不需要強行其中事物證明一一存在,但是我們可以知道,我們的祖先曾經這樣想象過、思考過。

  • 2 # 未來美院FAFA

    推薦 中國相比地方神話故事沒有那麼成體系 山海經算是很好的大規模講述關於地貌 動植物的神話故事 古本比較深奧難懂 印象中應該有簡版而且好多漂亮插圖 推薦

  • 3 # 王鴻燊

    《山海經》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於神話傳說的最古地理書。它主要記述古代地理、物產、神話、巫術、宗教等,也包括古史、醫藥、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內容。除此之外,《山海經》還以流水帳方式記載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對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較大的爭論。全書18篇,約31000字。五藏山經5篇、海外經4篇、海內經4篇、大荒經4篇、海內經1篇。《漢書·藝文志》作13篇,未把大荒經和海內經計算在內。全書內容,以五藏山經5篇和海外經4篇做為一組;海內經4篇作為一組;而大荒經5篇以及書末海內經1篇又作為一組。每組的組織結構,自具首尾,前後貫串,有綱有目。五藏山經的一組,依南、西、北、東、中的方位次序分篇,每篇又分若干節,前一節和後一節又用有關聯的語句相承接,使篇節間的關係表現的非常清楚。

  • 4 # 程林4721

    《山海經》實際就是為了掩蓋篡改三皇五帝真實的事蹟它和易經是同樣的道理都是掩蓋篡改三皇五帝事蹟的權術愚民書籍。

  • 5 # 南風西洲

    山海經是一本中國志怪古籍,也是一本最古老的地理奇書,現代作家認為作者應該不是一人完成,涉及的地域之廣,先秦彙集成冊。

    至於是一本怎麼樣的書,您可自行到書中去找。

    這本書若是在設計人手中,將會是一本激發靈感的寶庫。

  • 6 # 樂在種花家

    山海經是古代的山川地理志。

    為什麼有那麼多奇怪妖獸?

    是因為它記載了當時補天大戰的核輻射引發了大量動物變異。

    后羿殺的很多怪獸都是此類。由於沒有遺傳性,那些怪獸也一代而絕。

    山海地圖有華夏區和全球流的。上圖給讀者老爺們一樂。最後一張是全球流。

  • 7 # 梅軒說三國

    梅軒統計,《山海經》共十八章。前五章,分別南、西、北、東、中《山經》;第六至第九章,分別是南、西、北、東海外經;第十章至第十三章,分別是東、南、西、北海內經;第十四至第十七章,分別是東、南、西、北大荒經;第十八章,是海內經。

    簡單說,就是:山經五章、海內外經八章,大荒經四章,海內經一章。

    書中記下了大約40個邦國,550座山,300條水道,100多位人物,400多種怪獸。

    說的最多、重複最多的是,山上多樹林,多玉石,多黃金。

    書中記錄了許多草木蟲魚,都有藥用價值。

    比如,龍侯山下有決決之水,水中多人魚,其狀如鍗魚,四足,其音如嬰兒,食之無痴疾。

    顯然這就是今天我們知道的娃娃魚,但吃了能不能治療痴呆病就不知道了。

    有一種玄龜,佩帶在身上,”可以不聾“,也就是說可以當助聽器使。

    有一種魚叫鯥,冬死而復生,就像冬蟲夏草一樣,說是食之無腫疾,可以治療水腫。

    有一種虎蛟,吃了可以消腫,還可以治療痔瘡。

    有一種小動物,長得像狐狸,名字叫類,自為牝牡,就是雌雄一體,不用交配,自各兒就把事兒辦了,”食之可以不妒“,能治吃醋和紅眼病。

    軒轅山上有種鳥叫黃鳥,食之也可以不妒。

    還有一種鳥叫鵸鵌,”食之無臥“,吃了可以精力旺盛,幾天幾夜不睡覺。

    不周山上有種果子,大如桃子,”食之不勞“。果子裡面可能含有興奮劑,熱量也大,吃了之後連續工作好幾天都不覺得勞累。

    少室山有種像楊樹的樹,名叫帝休,果實吃了後可以不怒,有鎮靜作用。

    彭水裡有種魚叫儵魚,食之可以已憂。現在得憂鬱症的人比較多,這種魚就有治療的效用。

    有種草叫蓇蓉,食之使人無子。吃了竟然可以懷不上孩子。

    相反的有一種樹,結的果子食之可以”宜子孫“,讓人多子多孫。

    畛水有鳥名幼,樣子像野鴨,食之也可以宜子,同樣有助於治療不孕不育。

    還有種草名荀草,服之美人色。吃了之後可以美容養顏。

    兔床山上有種草,它的根是像雞蛋一樣粗壯的塊莖,吃起來味道又酸又甜,食之利於人,也就是有壯陽功能。

    以上這些,只是抄了一小部分,是不是挺神奇的哈?!

    書裡面寫了很多的邦國、名山和河水,你要說它是古代真實的地理圖吧,一些邦國、山河,根本無從考證了;但你要說它全是荒誕不經吧,有些名山大川直到現在卻又實實在在的標在地圖上。

    書中寫到了許多神奇的國度。

    有大人國,也有小人國。

    有三身國,華人都是一個頭,三個身子。

    有一臂國,華人只有一根胳膊,一隻眼睛,一個鼻孔。

    有一目國,華人都長著一隻眼,長在額頭當中。

    有無腸國,華人都沒有腸子。

    有奇肱國,華人一根胳膊,三隻眼。

    有丈夫國,光男的,沒有女的;還有女兒國,光女的,沒有男的。

    有君子國,全都衣冠帶劍,城門口常年有兩隻老虎把門,華人在老虎的鎮攝下,全都謙遜互讓,從來沒有打架鬥毆、坑蒙拐騙行為。

    清朝有個叫李汝珍的,寫了部長篇小說叫《鏡花緣》,裡面寫的許多海外國家和珍奇動物、草木,都來自《山海經》。

    書中寫到泰山,說是其上多玉,其下多金。......環水出焉,東流注於汶,其中多水玉。

    封於太山,禪於梁父,七十二家,得失之數,比在此肉,是謂國用。

    說到東海之內,北海之隅,有國名曰北韓。天毒,其人水居,偎人愛之。

    泰山、北韓,這些名山和地方,說的地理位置和特點都能與現實對上號,所以說《山海經》並不是滿嘴跑火車,實際上是上古人們記錄和想像都有的地理書、醫藥書、植物書。

    書中寫到了大蔥和韭菜。

    雞山,其上多美梓,多桑,其草多韭。

    北單之山,無草木,多蔥韭。

    看來,這兩種蔬菜在遠古的時候就已經被人們種植和食用了。

    書中還寫到了一些遠古的神話故事。

    比較完整的有夸父追日,有精衛填海,有後羿射日,有舜有二妃朝行雲、暮行雨。有鯀生大禹,有大禹治水。有刑天舞干鏚。

    說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

    又有硃卷之國。有黑蛇,青首,食象。

    這顯然是我們今天常說的俗語”人心不足蛇吞象“的來歷。

    書中還寫到軒轅之臺,射者不敢西向射,畏軒轅之臺。

    魯迅有詩,”靈臺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山海經》上的這句話,就是魯迅用典”逃神矢“、”以血薦軒轅“的來歷。

    《山海經》可以看作是古人“想象中的,以中國為中心的世界地理書”。

    明代人稱《山海經》是“古之怪語之祖”。清代人認為這是神話小說,茅盾也這樣認為,魯迅則說,這是“古之巫書”。

    學者從中可能找到古人生活的線索,地理學家從中可以研究古代河流山川的位置,小說家從中得到了神怪靈感,現在的我們可以瞭解華夏文化的源遠流長,小朋友則會天然地喜歡書中那些稀奇古怪的走獸飛鳥。

    總之,這是一本挺有趣的書。

  • 8 # 西安交大黎荔

    傳說來自於公元前21世紀的伯益,伯益又稱伯翳(同“益”)、大費,且其氏,顓頊的曾孫子。據說伯益從小在山林里長大,喜歡和飛禽走獸親近,通曉鳥語。由於長期接觸野生動物,所以有著豐富的動物學知識,掌握著一手難得的馴化和狩獵技術。這在當年人類文明之初簡直是國寶級的人才,所以年紀輕輕就跟著父親大業在舜的手下做事,後來被派去協助大禹治水。當時大禹集齊了一個當時全國頂尖的智囊團,其中有兩位首席科學家,一位是益(文獻中常常只稱益,這是因為伯本來就有老大的意思),一位是棄。棄,也稱作后稷,傳說是第一個開始種麥子的人,是個天生的植物學家,農耕始祖,五穀之神,被稱為稷王(也做稷神或者農神)。而伯益是一個會鳥叫的動物學家,率百獸的獸王,或領群鳥的禽王。堯舜禹時代,黃河流域,尤其是中原一帶,森林覆蓋面積非常高,平均氣溫也比現在高三四攝氏度,當時人們居住的環境近似現在的熱帶雨林,中原一帶比較像今天的西雙版納,群居大量的亞洲象,是當時亞洲象的家園,這也是“豫”代表河南的緣由,“豫”即是象居之地,當年伯益馴化或安撫的動物一定是物種豐富多樣,肯定包括雄偉的亞洲象。據說伯益沿著黃河行走,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一一記錄下來,在這尚未人為開發的舊世界裡發現了無數稀世神獸,他記錄下來的手稿便是大名鼎鼎的《山海經》。

    遠古時期的天下,是民眾共有的公天下,管理天下大事的主管人(後人稱之為帝)由民眾推舉賢能者擔任,例行禪讓制度。如唐堯禪位給虞舜;虞舜禪位後禹;後禹選定伯益為繼位人。禹死後,本當伯益繼位管理天下,但禹生前就已有意破壞禪讓制度,培養其子啟的勢力,最終啟替代伯益成為掌政者。夏啟奪天下,成為中國歷史上由“禪讓制”變為“世襲制”的第一人。夏朝,也為一個在權力鬥爭中神秘崛起的朝代。夏啟臨死時,不再遵循前人禪讓的成規,而把帝位傳給其子太康。從此以後,便一代代的傳下去。傳位於賢能變成了父死子繼,“公天下”一變成為“家天下”。後來,民眾深感“家天下”大不如“公天下”自由平等,於是,紛紛懷念起本當受禪而沒有繼位的伯益,再而追念他曾教民播種、造屋、鑿井,且受虞舜任命為掌管山澤的虞官,便一致尊奉他為大地之神,到處建廟供上伯益神像以奉祀,祈求他保佑合境平安、六畜興旺、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這一風俗,就一直相沿下來。年代一久,人們也就漸漸把伯益叫成“伯爺”,把“伯益公”呼為“伯爺公”了。

    伯益本是禹的繼承人,毫無疑問才能卓越,歷史上的伯益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我覺得一句“通鳥語,馴鳥獸”,就已經無敵於天下。剝去神話色彩,迴歸歷史真實,也說明伯益直接推進了畜牧業的發展,這在當時是絕對的先端科技、核心技術,相當於工業化時代的蒸汽機技術、資訊化時代的晶片技術。《史記秦本紀》“孝王曰‘昔伯翳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賜姓嬴。’”因為佐舜調馴鳥獸,協禹治水有功,故伯益受舜賜姓嬴。你沒看錯,伯秦正是後來征服全國的秦人的先祖。伯益曾獲三個封地:“費”為伯益固有居地,“嬴”乃伯益獲姓受封之地,“秦”為最後所封之地。嬴秦先祖歷史由伯益而展開。在文字體系還不成熟的年代,燕與贏是同一個意思,讀音相近,贏姓便是燕姓,秦人的母體“贏人”即通鳥語(燕語)之人。伯益差一點就接任禹成為第四代領導核心,雖然功敗垂成,但他的子孫秦始皇,最終還是成為了統一中國的千古一帝。話說當年大禹兩個手下真是重量級的,一個是周朝王族的祖先後稷,另一個是秦人的祖先伯益。

    秦人先祖伯益對山川沼澤、魚蟲鳥獸有的特殊的洞察力,對這一切瞭然於心,這些知識對大禹來說是無價之寶。大禹有的只是一套方法,而方法的真正生效離不開伯益提供的一手資料。大禹因治水成功建立了不世功勳。舜要重賞大禹,大禹很謙虛地說道:“治水非一人之力,伯益出力也不少。”於是舜便要重賞伯益。伯益除了得到封地,被舜帝招為女婿,還得到賜姓,“贏”正式了成為伯益一族的姓。此外,還被賜標誌,“皂遊”成了伯益的專有標誌,“皂遊”即旌旗上黑色的飄帶。這意味著秦人有了自己的專有標誌。千年之後,由黑色飄帶演化來的黑色大旗將席捲天下,成為恐怖和力量的象徵。

  • 9 # 請看創造宇宙說明書

    以下是摘自《宇宙通鑑》最新版中關於《山海經》的來歷的這一章。

    第十節 禹作山海

    在三皇五帝統治盤古大陸(全世界)的時代,盤古大陸分為四大部洲,每個大部洲統領兩個小州,盤古大陸中心地區也為一小州,一共為九個小州,所以天下又稱“九州”。而在更早的時候,天下是“十州”,因為大西洲那時候還沒有沉沒,也算一州。

    盤古大陸分裂以後,很多陸地越漂越遠,中央政權無法管理到了,雖然禹在名義上成為了統領盤古大陸的最高領袖,但實際上,他頂多管得了天下的一半(約為盤古大陸的一半,也就是後來的亞洲、歐洲、非洲)。因此,禹廢掉了四大部洲和九州的說法。

    有一天,有地質專家向禹報告:“尼羅河入海口的赫拉克利翁城和東坎諾帕斯城有危險了!”

    禹驚問:“怎麼回事兒?”

    地質專家:“由於洪水沖刷和海水侵蝕,這兩座城市以後很有可能沉陷到海里去!”(後來這兩座城市果然沉沒了。這進一步說明《山海經》裡的山就是山,而不是人類聚集點)

    禹心想:“看來這個世界變化不小啊。我得給後人留個交待,得用特殊的方法留下關鍵的線索,讓有心人瞭解現在和之前的時代,讓人類文明得以延續和傳承。”於是,他命令大臣伯益整理關於盤古大陸的影音資料,這些資料就是盤古大陸地理、風土、人情等紀錄片大合集,完成後取名叫《山海圖》。

    《山海圖》相當於天下藏寶圖!非常詳細地介紹了當時地球上基本的山川、物產、動物、植物等情況,詳細到什麼動物能吃,什麼動物吃人,吃了什麼動植物以後會有什麼效果!由《山海圖》轉錄的《山海經》相當於“地球使用說明書”,有了這個說明書,以後的人類再遇上類似的災難,也能生存下來了。

    《山海經》依照傳統,以山為參照物,因為山就是最好的天然地標!沒特殊情況的話,千萬年也不會變。所以,以山為地標相當科學!一座山,上面有什麼,附近有什麼,相隔多少裡又是另一座地標,讓人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山海經》裡從來沒有提到大陸和大陸分隔很遠的情況,講的反而都是很緊湊的地理情況,經過幾百里是一座什麼山,經過幾百里是一條什麼河。就這樣“一步一個腳印”把上古時近似方形的整個盤古大陸的地理情況表達了出來。後人研究發現,《山海經》裡的《山經》所講的好像是想象出來的世界地理,表現的是一個四面環海的大陸地,事實就是如此!《山經》講的就是盤古大陸!

    《山海經》中,以《中山經》和《西山經》的文明最為先進,這是因為最先進的沿海文明(包含了古印度文明的蘇美爾文明)位於盤古大陸的中心地區和西面沿海地區。《山海經》中記錄了沿海文明和島嶼文明的核戰過程,記錄了核戰後蘇美爾文明融入內陸文明的過程,記錄了內陸文明的上下埃及之間的戰爭,一直記錄到堯舜禹時代。《山海經》一共記錄了一千年左右的歷史,從約公元前3200年到約公元前2300年,從沿海文明後期一直記錄到盤古大陸分裂前。

    話說,整理完《山海圖》以後,為了讓大家快速地瞭解地球的情況,禹召集各地代理人(部落領導)都來觀看一種特別的大電視機,這種電視機有四個螢幕,面向四個方向播放,人們可以圍坐在一起,從不同方位觀賞《山海圖》。《山海圖》可不是一般的圖畫,而是有字幕、有聲音、有彩色影象的活靈活現的智慧電視節目。

    鼎就是智慧電視機(帶螢幕的巨型智慧音箱)!想了解什麼,“問鼎”就行了,它會馬上顯示影象和播放聲音。為了紀念定海神鐵,更為了讓後人們牢記這段“定天定地”的歷史,這種智慧電視機被命名叫“定”,這是聖星人下賜的法寶,一共有九個,後來被傳作“九鼎”。這些智慧電視機整合著太陽能電池,如果沒電了,人們可以像做飯一樣,在下面點一把火,把熱能轉換為電能以維持它的運轉。後人根據煙熏火燎的痕跡,誤以為鼎是做飯用的東西。這些智慧電視機在幾百年以後的夏朝末期就壞掉了。後來的鼎是人們根據前人口述的樣子偽造的,而且後來人們果然用鼎來做飯了。

    (資料:20世紀,一位人類考古學家威夏勞·勒加博士宣佈:他在尼羅河畔的一座從未有人發掘的古墓中竟然發現一臺完好無損的類似彩色電視機的儀器!這臺儀器與當時人類的彩電有較大的區別,只有一條線路(單頻段),只能接收一個電視臺的節目(用無線的方式連線金字塔,透過金字塔訪問月球資料庫,金字塔好比是路由器)。它有4個三角形的熒光屏,螢幕的四周都鍍了黃金。它的機件是由目前最先進的鈦合金製造的,質地極為堅固。現在該機已不能工作,雖然它已經歷了4300年的歲月,但它的太陽能電池仍能作為動力源正常運作。)

    鼎就是智慧電視機!《山海圖》就是智慧電視節目!所以把《山海圖》轉化為《山海經》的人一清二楚地知道里面各種動物發出的叫喚聲是什麼樣,毛皮是什麼顏色。寫《山海經》的人也實事求是地講:“《山海圖》錄於鼎上!得到了鼎就相當於得到了全天下的寶藏。”後來人們爭奪的並不是鼎,而是鼎上記錄的寶藏,鼎之所以成為國之重器,是因為上面的資訊(資料)值錢!自從《山海經》從王室流傳到民間以後,鼎就只剩下了象徵意義,更何況那些鼎只是仿造品,並不是真品。所以有腦子的人好好想一想,一個做飯的東西怎麼可能成為國之重器?當時生產力水平其實並不低,大家並不缺吃少喝,難道就等著吃大王鍋裡的那口飯嗎?控制了做飯的東西就可以控制人嗎?況且當時有很多東西是純天然綠色健康食品,可以直接吃,並不需要煮熟。

    如果傳說中的九鼎是青銅器,《山海圖》是普通的地圖,那麼要表示出那麼多的圖,九鼎得做多大啊!而且青銅器也表現不出那麼多色彩的圖。所以,傳說中的九鼎絕對不是青銅器!

    《山海圖》從最初的智慧影像資料,慢慢地流傳為圖片、文字等形式。流傳的過程就像後來綜藝節目裡面的遊戲一樣,第一個人看到一個成語(事物),然後描述給其他人,人傳人,結果描述得越來越變味,當最後一個人聽到以後,根本就不知道描述的到底是什麼事物了。後人看不明白《山海經》就是這個道理。

    (綜上所述:《山海圖》錄於鼎上!鼎被後人神化了。鼎其實不值錢,《山海圖》才值錢。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內容值錢,資料值錢!這就像我們現在經常用的手機,雖然打電話是手機的基本功能,但很多人離不開手機,已經不是因為手機能打電話了,而是因為離不了手機上能顯示的各種內容。《山海圖》是大災難以後的地球使用說明書、全球藏寶圖。《山海圖》流傳為《山海經》以後,人們已經認識不到《山海經》的真正價值了。《山海經》不但是物質財富,更是精神財富,可以證明上古中國曾經統一全世界,現在的中國是上古中國的正統傳承。鼎到底是什麼東西,其實已經不重要了。鼎其實只是一種象徵,九鼎象徵九州全天下。得到了九鼎,就可以得到《山海圖》完全版,解讀以後就可以建立一個“上古中國曾經統一全世界的理論”,使上古中國的正統傳承者——現代中國利用文化實現偉大復興,再次統一全世界,讓全人類攜手進入新紀元。《宇宙通鑑》就是完美解讀《山海圖》的書,比《山海經》更寶貴!)

    後來夏朝時用上古中國(古埃及)的聖書字把天下藏寶圖《山海圖》轉化為天下藏寶書《山海經》,商朝時用甲骨文進行轉錄。《山海經》中講眾帝之臺在崑崙東北,崑崙是非洲,金字塔(眾帝之臺)就在非洲的東北地區。

    本來古埃及(上古中國)有紙——莎草紙,夏朝《山海經》誕生時,製造莎草紙的技術已經失傳了,因此人們才把《山海經》記錄在木片上。由於當時的人們進行轉錄非常困難,所以只要能用一個字把意思表達清楚,就絕不用更多的字。

    《山海經》裡的《山經》記錄了盤古大陸上的500多座山和300多條江河。《南山經》被放在最前面,記錄著南贍部洲(亞洲和歐洲,以中原地區為中心)的山系,所以後人誤以為《山海經》的四部《山經》講的範圍都是中國。其實《西山經》《北山經》《東山經》和《中山經》講的是其他大洲,《西山經》記錄的是西牛賀洲,《北山經》記錄的是北俱盧洲,《東山經》記錄的是東勝神洲。《中山經》記錄的範圍是盤古大陸中心須彌山周圍地區。《山經》用的是史前文明的方向(地磁沒有翻轉前的方向),後人補充的《大荒經》用的是後來的方向(現代方向)。

    《南山經》為什麼會被放在最前面?按照正常的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順序,為什麼不把《東山經》或《中山經》放在最前面?《禹貢》是中國地理學的開篇之作,成書於戰國時期,對中國地理學和地圖學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書中是以北為上的格局,先寫北,上北下南,從北到南。同樣成書於戰國時的《山海經》為什麼不先寫《北山經》?《山海經》把《南山經》放在前面,必有蹊蹺!

    原來,《山海經》以南為上源於正統制圖標準的傳承。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考古人員分別在幾座埃及金字塔下的古墓裡發現了一些地圖,雕刻在公元前4世紀石棺外側的地圖以南為上,還有幾幅繪在莎草紙上的古埃及(上古中國)地圖,也都以南為上。

    後人看到的《山海經》源於商朝翻錄的版本,商朝傳承了正統的人類文明,所以遵照之前的制度,依舊把《南山經》放在最前面。商朝統治著亞洲,而《南山經》就是講亞洲的,把《南山經》放在最前面也方便取閱。要知道,皇室圖書館還有很多其他的書,而且都是寫在木片上的,每一部書都要佔相當大的一塊地方,存放和取用的時候,放在最前面的部分肯定是最方便拿的,而商朝皇室(以及後來的周朝皇室)經常看的部分,就是《南山經》。

    後來的統治者翻開《山海經》,最先映入眼簾的就是《南山經》,《南山經》最先講的山脈是鵲山山脈。

    原文:鵲山山脈之首曰招搖之山,臨於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

    譯:鵲山山脈位於現在的中南半島的長山山脈(也叫安南山脈)。招搖山,位於印度洋之南,當時方向設定是上南下北,西海就是指盤古大陸西方的海,即後來的印度洋,並不是中國西面的海,中國西面是不存在海的。

    原文:有草焉,其狀如韭而青華,其名曰祝餘,食之不飢。

    譯:有一種草,後來人們把它叫檸檬草,像韭菜和柳葉,含有大量的維生素C,可開花,可以吃。沒飯時,抓一把吃也可充飢。

    原文:有木焉,其狀如榖(音谷)而黑理,其華四照,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

    譯:有種樹木,樹幹有黑色的紋理並且會發光。樹幹為什麼是黑色的?因為這個地區被髮瘋的亞特蘭蒂斯人用核武器攻擊過,所以樹幹變黑了。樹幹為什麼會發光?因為受過核輻射後變異的動植物確實會發光。這個地方的動物在核爆後死的死、跑的跑,只剩沒腿沒腳的植物挺在那裡。(後世的伊朗有一種在核輻射後變異的巨鼠,在黑夜裡全身也會發出閃亮的熒光。伊朗政府曾派數十名狙擊手對付這些重達十斤的變異巨鼠。)而僥倖留存的一些樹幹樹枝被核輻射後會帶有磁性,可以指示南北,人把它們佩戴在身上就不會迷路。

    原文:有獸焉,其狀如禺(讀yù)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讀shēng),食之善走。

    譯:有種動物叫狌狌,後來人們稱之為白頰長臂猿,寫書人以為其面部的白色區域都是它的耳朵。其體型細長,體毛為黑色,肩寬臀小沒尾巴,直立時兩手可觸地。

    原文:麗(讀lí)之水出焉,而西流注於海,其中多育沛,佩之無瘕疾。

    譯:麗水,後來越南的一條河,向東流入中國的南海。育沛就是蜜蠟石,可以清熱解毒,調和內分泌,具有極強的辟邪功能。蜜蠟成因:地球上的樹木受到外界強烈刺激,分泌了大量脂液落在地上,並隨著地質層變動而深埋在地下,再經過三四萬年以上的地層壓力和熱力的作用,這些脂液便石化為蜜蠟礦,然後在核大戰時被爆了出來,順河而下沉積下來。

    以上為《山海經•南山經》開頭部分的簡單解密,其他的內容請以此類推,就不詳述了,但是可以簡單說一下:

    《東山經》的主要範圍在北美洲及非洲西北部,因此有美洲犰狳,《東山經》把美國死亡大峽谷(死亡谷)稱為太山。《東次二經》有非洲林羚,其身上花紋似虎。非洲角馬,角像牛,其他部位像馬。《南山經》的範圍在亞歐兩洲,因此有亞洲平胸龜。《中山經》的主要範圍為東非、中非、北非一帶,因此在《中山經》中,提到金字塔,是石頭堆積起來的“山”,叫“積石山”,下面是方形的,上面是銳角。《中次九經》還提到非洲大耳狐。《西山經》的主要範圍為印度和澳洲等地,因此《西山經》有澳洲袋鼠,《西次三經》有印度洋飛魚。《北山經》的主要範圍為南美洲、南部非洲和南極洲等地,因此《北山經》有非洲四翼鳥,《北次山經》有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脈”。《北山經》中記載的鮨[yì]魚,有著魚的身子和狗的頭,叫起來像嬰兒的聲音,其實就是南極海獅,又叫南極海狗。這些都可以說明《山海經》中的方向採用的是史前方向,沿用地球反方向自轉前的方向。

    南極洲本來和非洲、澳洲相連,所以南極洲有企鵝,非洲的南非地區和乞力馬扎羅山上也有企鵝,澳洲西南的菲利普島上也有企鵝,這些企鵝就是《山海經》中所講的讙(huān)頭華人,它們在陸地上會直立行走,長著翅膀,長著鳥的嘴,以捕魚為生。

    《山海經》把動物國度和人的部落混在一起,都稱之為國。一大群同類動物被稱為一國,一大群人組成的部落也被稱為一國。一些國家的人長著人的腦袋,動物的身體,那說的是上古時代崇尚自然的人們穿著各種動物的毛皮。還有一些國家的人有人的身體、動物的頭,他們的頭上戴著動物頭形的裝飾物。

    值得一提的是,《中山經》中有一種動物叫“朏朏”(音fěi),朏是新月的意思,表示這種動物的眼睛像月亮一樣會發生形狀變化,瞳孔在早晨、中午、晚上的形狀各不一樣,早晨如棗核,中午成一線,晚上似滿月。這是什麼動物呢?貓!《中山經》所講的地區包括東非地區,後來該地區的人認為月亮女神的化身就是貓。在盤古大陸分裂之後,人類才開始救助和飼養貓,由於時間太短,所以貓並沒有得到真正的馴化。甚至可以這麼說,不是人在馴化貓,而是貓在馴化人。埃及有很多貓神的雕像。後來,貓從東非傳到波斯(伊朗),又傳到中國,直到西漢時期中原地區才有了貓,才對其命名為貓。所以在戰國時期成書的《山海經》裡沒有“貓”這個字,但是有貓這個動物,稱之為“朏朏”。

    《山海經》中,有些異獸只在特定的地方有,比如九尾狐,記載於《南山經》,說明其活動範圍在亞洲。中國有九尾狐附體為“妲己”的傳說,日本也有九尾狐附體為“玉藻前”的傳說。九尾狐等這類異獸是神(聖星人)最初造出來的試驗品,神賦予了它們很多能力,它們和神的關係也比較親近,會聽從神的差遣。

    《山海經》中,還有些奇怪的物種,是後人看著圖來描述和形容出來的,比如有些動物是受到了人類史前核戰的輻射汙染而產生的,有些動物是聖星人的試驗品,還有些動物是中原人沒見過的存在於其他地區的動物,靠中原人根據記載加上想象重新描述了出來。比如大象滅絕了,但是野豬或豬還存在,後人描述大象的時候,會說這是一種長鼻巨型野豬,或者長鼻獠牙巨豬。

    《山海經》中講,有的山裡全是黃金,有的山裡全是白銀,還有的山裡全是水銀,這些全是史前露天礦山。盤古大陸分裂後,地貌改變了,再加上聖星人和人類的開採,它們就漸漸地消失了。

    《山海經》中,有的故事得用史前文明的方向理解,有的故事得用後來的方向(現代方向)理解,這個得靈活應對。《五藏山經》(《東山經》《南山經》《西山經》《北山經》《中山經》)在夏朝時成書,講的是整個盤古大陸,是最原汁原味的,方向基本為上古時沿用的史前方向,和後來的方向(現代方向)相反。《海外經》在商朝時成書,《海內經》在周朝時成書,《大荒》經在秦漢時成書,這三個都以後人加工創作為主,方向基本為後來的方向,以中原地區為中心,導致後人誤以為《五藏山經》全侷限於中原地區。後人用自己的認知去理解上古神話,用後來的方向去講之前的故事,這需要有心人仔細分辨。

    《山海經》剛成書時,裡面是沒有關於月亮的記載的。因為在盤古大陸分裂前,月球是“天”,天帝就是月球中的外星人精神領袖。盤古大陸上的神話時代就像一座高科技寶庫,寶庫中的最大寶藏就是神級文明(外星文明)的高科技,而開啟這座寶庫的鑰匙,就是《山海經》,要想找到寶庫大門上的秘密鎖孔,就需要正確地解讀《山海經》。當人類把《山海經》等上古資料整理明白了,就可以悟出更多神的能力,神(神級外星人)就會出現,引領人類進入真正的神話時代(星際時代)!

    在發生大陸劇烈漂移這種大災難時,只有皇室這種上層集團才有足夠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來保管史前資料,底層老百姓能活命就不錯了,根本顧不上其他的。所以在此之後,《山海經》等重要資料一直由夏王室儲存,後來隨商王室遷到了中原地區。

    《山海經》是夏、商、週三個王朝代代傳承的皇家專屬書籍。這些書在周朝時從王室檔案館中流出,進入了民間,就是緣於“姬朝奔楚”事件。姬朝是周景王的兒子之一,因爭奪王位失敗而逃到了楚國,他在臨走時帶走了大量周皇室圖書檔案典籍。要知道,那時候的中原還沒有發明紙啊,書都是用很笨重的甲骨、木牘和竹簡等做成的。姬朝為什麼不帶走金銀財寶,卻不嫌麻煩帶走這些笨重的書呢?因為書裡的內容比金銀更重要、更寶貴!尤其是《山海經》,這是身份的象徵,只有正統的皇室才有資格保管這些資料。

    所有的上古資料都在講那個天文和地理發生巨大變化之前的時代,許多動物和植物就是各地特有的物種,陸地分散開了幾千年,後人根本不知道那些陸地的情況,只能在上古資料的記載中尋找線索。

    總之,由《山海圖》轉錄而成的《山海經》所記錄的就是人類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時代。但是,只看那一段歷史,而不知道前因後果、來龍去脈是不行的。人類研究《山海經》,不能管中窺豹、盲人摸象,不能只在那一個時空節點上進行研究,應該參考《宇宙通鑑》裡的系統講解,縱覽全域性才行。

    需要注意的是,中原地區保留下來的《山海經》《易經》等記錄史前文明的書,曾經都是口口相傳的精華,言簡意賅,裡面有很多是音譯!音譯?對!就是音譯(本書裡的音譯是指把讀音譯成文字,並不是說把外文譯成中文)!當時的人能聽懂,但之前時代的人和之後時代的人聽不懂。文化斷代就是這麼來的。另外,還有標點的問題,古人寫東西一般沒有標點,會讓後人對古籍意義產生曲解(中國在宋代才發明了逗號和句號,而其他的標點符號是在民國時期才在西方的標點符號的基礎上制定的)。最開始寫的人知道怎麼讀,可後來看的人不知道怎麼讀。比如,《易經》中的同一個字有多種讀音和多種意思,而且還有通假字(音譯),究竟怎樣讀,取哪一種意,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再比如,“盤古開,天闢地”就應該這樣讀和寫,其中“盤古開”是一個地質事件,“天闢地”是一個天文事件,讀成“盤古/開天闢地”則成為一個神話事件。因為史前文明是經歷過全球統一的時代的,所以盤古(Pangaea)是全球通用的相同讀音的詞,意思是整個陸地,全世界。(這類基礎的字詞在東方和西方的意思及讀音都很相似。比如,漢語的“路”用英語說是“route”或“road”,石頭是“stone”,還有媽媽、爸爸都有“啊”的音,在一些地區,爸讀作“大”,也有“啊”的音)

    盤古大陸分裂的事件在中國少數民族(彝族)中一直流傳著,可傳著傳著,就失去了原本的含義,“盤古開,天闢地”就變成了“盤古,開天闢地”。如果只研究地而不研究“天”,就無法真正領悟《山海經》。《易經》和《黃帝內經》還有中醫也是這樣,白紙黑字在那裡寫著,但是後人很難真正領悟、參透。比如,弄懂中醫也必須有跨界的能力,要上通天文(天體執行造成氣候變化對人的影響)、下知地理(各地水土對人的影響)、中曉人事(人的精神方面受到的影響),就算參悟了,傳承也是個大問題,因為不少人怕教會徒弟餓死師父,所以不教,有的人雖然教了,但難免被傳授給了心術不正的人,還有的被壟斷了,只傳承給自家人,成為了獨家絕技,很容易失傳。一般情況下,在傳承上古高科技、高階知識的時候,首先要審查接班人的品行,這樣一來,傳承起來就更難了。

    《山海圖》最初出現在神權時代,在當時的意義就是全球藏寶圖,因為當時是全球一體化,只要有條件,統治者隨時可以派人去開採寶藏。但後來,人類社會分成了各個國家,去別的國家開採寶藏已經不可能了,人家怎麼可能讓你白拿!而現在,就算知道《山海經》裡講的什麼山在哪兒也沒有用了,因為科技發達了,人們已經把能夠開採的寶藏都開採得差不多了,全球的動植物也瞭解得差不多了,像吃什麼野生動植物會有什麼效果,就算知道了也沒有用,能飼養的全飼養了,如果不能飼養的話,也許馬上就會被吃得絕種了。現在《山海經》的意義就是讓人們從中探索歷史,讓人們明白《山海經》是真實的,其他的神話也是真實發生的,神(神級外星人)是真實存在的!雖然它們在口口相傳時有了水分,但也只是水分大小程度不同而已。

    因為《山海經》所涉及到的天文、地理、人文、社會等科學是史前文明和外星文明的科學,而後人侷限於後來發展起來的人類科學,所以很難理解《山海經》。現在人類所掌握的科學定律並不適用於整個宇宙中的所有時空和維度(比如能量形態的生命的世界),更不適用於所有的宇宙(包括其他平行宇宙)。如果人類的認知維度和《山海經》中的時空維度不匹配,就沒法兒破譯《山海經》。

    認知水平低的人很難理解“三皇五帝統治全世界,夏朝統治亞歐非三大洲,商朝統治亞洲”。他們不承認神級外星人和史前文明的存在,因為他們無法用當前的主流科學和主流歷史解釋那些神奇的事物,因此他們不解釋、不承認。為了避免暴露他們的無知,當看到有人試圖解釋時,他們就圍攻、詆譭、謾罵、扼殺。他們總能獲勝,因為他們人數眾多,而懂得真理的聖賢卻很少。所以聖賢必須抱團,不然也會被汙染成為認知低階的人!

    由於種種原因,人類文明倒退回了石器時代。認知水平低的人,把歷史當成神話和傳說;認知水平高的人,可以用神話還原歷史。神話其實就是歷史的化石,去掉它的外殼,真實的歷史就會浮現!《山海經》不是神話,而是真實的歷史!人類完全可以從《山海經》中找到中華文明乃至人類文明的根源!

    神話時代就是高科技時代,21世紀離神話時代已經不遠了,人類會在22世紀進大同世界,然後再進神話時代(星際時代)。也許在物質層面,21世紀初的人可以想象出神話時代的外在,但在精神層面,由於人們的認知水平太低,不知道如何提升內在才能與神話時代相匹配。不過不要緊,看完《宇宙通鑑》,絕對可以對接未來、和神話時代完美匹配!

  • 10 # 一老沈一

    一,最早的說法——《山海經》為大禹、伯益等所作。

    能查到史上最早提及此書的,是司馬遷。太史公在《史記.大宛列傳》裡說:“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餘不敢言之也”——他對《山海經》講述的內容,表示了不以為然,但沒提到作者是誰。

    文獻中能查到最早說到《山海經》作者的,是西漢末年的劉秀(劉歆)。他校訂了《山海經》,然後給漢哀帝上表,說:山海經者,出於唐虞之際。昔洪水洋溢,漫衍中國……禹乘四載,隨山刊木,定高山大川。益與伯翳主驅禽獸,命山川、類草木、別水土。……禹別九州,任土作貢,而益等類物善惡,著山海經”。東漢王充的《論衡.別通篇》也這麼說:“禹、益並治洪水,禹主治水,益主記異物。海外山表,無遠不止,以所見聞,作山海經”。亦為東漢的趙燁,在《吳越春秋》裡同為一詞:“禹……巡行四瀆,與益、夔共謀。行到名山大澤,召其神而問之山川脈理、金玉所有、鳥獸昆蟲之類,及八方之民俗、殊國異域、土地裡數,使益疏而記之,名曰山海經”。後來的人們認為,王充、趙燁的說法,是從劉秀那兒來的。

    二,近代學者有代表性的幾種意見。

    近代研究《山海經》的學者,基本認為禹、益等為作者不靠譜,於是紛紛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有代表性如下——

    1,民國時期的歷史學家衛挺生在《山經地理圖考》中說,《山海經》是鄒衍為“巨燕”時期的燕昭王所策劃的調查探勘的紀錄——鄒衍是此書作者。他在《燕昭王之(大帝國)巨燕考》和《騶衍子今考》中做了論證。

    2,著名歷史學家蒙文通則認為,《山海經》是巴蜀地域所流傳的代表巴蜀文化的古籍,他專門寫了《略論山海經的寫作時代及其產生地域》。

    3,臺灣學者史景成認為,《山海經》是楚國史巫之官在國勢日衰、臣主共憂的局勢下,應運而編纂之書。他寫了《山海經新證》。

    4,還必須提到的,是清末的大學者郝懿行,他在為郭璞所注《山海經》作了詳細箋疏之後,認為:“周官大司徒以天下土地之圖,周知九州之地域、廣輪之數;土訓掌道地圖道地慝(tè);夏官職方亦掌天下地圖;山師、川師掌山林川澤,致其珍異;邍(yuán)師辨其丘陵墳衍邍陘之名物;秋官復有冥氏、庶氏、冗氏、翨(chì)氏、柞氏、薙(tì)氏之屬,掌攻犬鳥猛獸蟲豸草木之怪蠥(niè)——周朝官府中有各種各樣的職官專門職掌天下輿圖的檔案資料,包括了中國境內的山川地理、動植物產及地下礦產、名山祭典、遠方邊裔的情狀等。邍、翨、薙等,是《周禮》等文獻記載的分管官員的名字。

    三,關於《山海經》作者比較有說服的觀點。

    前述幾種有代表的觀點,皆有其依據和考證,為確定《山海經》由誰創作提供了重要參考。 比較令人信服的,是以下觀點——

    《山海經》成書之前,其內容已口頭傳播了相當長時間;正式調查紀錄形成文字的,應為周朝王官,或諸侯職官,其中史巫亦為重要人物;其後,歷經鄒衍及其後學,包括史巫、方士之流秘觀、改編;並且在形成系統文字過程中,與楚國有關。具體證據如下——

    1,《山海經》所包含的如此廣博而深入的地理資料,不是鄒衍抑或他帶領的燕國探勘隊所能完成的;也不是居於南方的楚國史巫能深入各國、遠方及外所可蒐集到的。天下土地的地圖、九州海外的地域,只有王官世襲的周朝官府能儲存這份珍貴的檔案資料。至少《山海經》裡的《山經》部分,是周朝珍藏的輿圖資料——首先《中山經》部分以河、洛京畿為首,那是唐虞夏曆代都城所在,也是周朝政治中心,自然為天下之中,非一般人能夠進入並掌握其輿圖;從書中可知,紀錄《北山經》、《西山經》,是自京洛為中心向北、向西調查紀錄。 其次,祭祀諸山區圖騰神的祭儀,皆與周禮中的祭名、儀式相一致,顯然是由中央職司祭祀的司巫率領巫師集團擔任。 再次,對於遠方邊裔,確實需要“任土作貢”,向周王室“書面報告”,再由周朝職司貢職的官員整理所貢輿圖,周王室靠此掌控海內外輿服情形。正因為各地域分由不同職官紀錄整理檔案資料,才有不同文筆、不同方言的歧異情況。 2,後來周朝王室衰微,各諸侯國逐漸強大,慢慢也有了掌握更多地理輿服情況的需要,且各自的行政班底日益完備,也有人開始職掌紀錄地理輿服,於是出現巨燕、大楚從自己角度的記載,甚至出現以“西周”為稱呼的字樣。這樣的內容,應為諸侯國紀錄的國家檔案。

    3,就書中涉及的神話內容來說,中國的東、西兩大神話體系俱備——炎、黃原發祥於西北,再向東發展,由此保留了早期西北資料;東方濱海夷族,帝俊系統的神話資料也是大宗。另外,殷商文化在周朝統一後並未完全淪沒,還保有部分資料;還再加上南方之楚,成為重要一系,也擁有豐富的神話資料。《山海經》書中體現出的這種神話體系紛然並陳的現象,一方面表現了非由有能力的政府一級而無法蒐集;另一方面也說明聚集本身就是一個過程。 4,從《山海經》的成書時間來說,大約成於《呂氏春秋》與《淮南子》二書之間——即戰國晚期形成《山海經》的原形。後又經漢代多人整理,成為流傳至今版本。現在看到的《山海經》,三萬餘字,由《五藏山經》、《海外四經》、《海內四經》、《大荒四經》和《海內經》組成,總共十八篇(卷)。這個篇目,經歷了若干次變化。漢成帝時尹感校訂的僅為十三篇;哀帝時劉秀(劉歆)刪汰、校訂、合編為十八篇;《漢書.藝文志》收錄的是前一個版本。至今流傳的,是晉代郭璞整理註釋的版本,原來為二十三篇,後出的改為十八篇。明代楊慎對郭本作過補註;清代郝懿行又作箋疏;畢沅依郭注重新校訂,博採書傳,被稱善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柑橘的生長知識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