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舊事依然笑春風

    如果有消滅魏國的實力,可以理解,但實際上即使有攻打魏國的實力,統一魏國也是一個難題。不如休養生息,靜觀其變

  • 2 # 春日之虎

    姜維北伐如諸葛亮北伐,都是在盡人事,都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當時的三國,魏國最強,蜀國最弱,蜀守有餘而攻不足,想北伐滅魏並一統天下,幾乎是不可能的,只有一種可能,除非魏國內部大亂。

    但也不能因此說姜維北伐是徒勞無功空耗國力。因為蜀不主動出擊,退守於蜀地,魏也會攻擊蜀國,反而陷於被動之地,主動進攻其實就是最好的防守;另外,從聯吳抗魏的戰略上考慮也得主動出擊,因為蜀和吳都面臨著強敵魏,只能聯起手來才不易被吃掉,即然聯手抗魏,不主動出擊又怎能聯合到吳呢,如蜀退守蜀地,吳怎麼相信蜀是要抗魏的呢,吳蜀聯盟也難以成立。

    因而說,姜維北伐明知滅不了魏國還要行之,主要是為保住蜀國,然後等待天意,只可惜天意沒等來罷了。

    (圖片來自於網路)

  • 3 # 晴空喜歡笑呵呵

    姜維作為諸葛亮的接班人,他也想一心秉承諸葛亮的意願,一心想統一國家,其實我不能說空耗費國力,只是蜀國後期人才凋零,國力衰退。

  • 4 # 釣魚倌

    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姜維在24年間對曹魏北伐共計十一次,大勝兩次,小勝兩次,相持無果四次,小的失敗一次,損失慘重一次。

    十一次北伐,蜀漢和曹魏互有勝負,但綜合來看,蜀漢小勝。魏、吳、蜀三個軍閥集團中,就屬蜀漢的國力最弱、實力不濟。打仗,勢必會耗損國力,十一次北伐對於貧弱的蜀漢來說的確勞民傷財、國力大損;對於曹魏而言,蜀漢十一次襲擾式的北伐使曹魏兵員的消耗和國力的損耗要大於蜀漢,當然,曹魏人眾物博,雄厚的實力奠定了它的承受能力。

    公元262年,姜維組織了蜀漢的最後一次北伐,魏軍憑著兵多糧足和蜀軍相持,在蜀軍糧食不足軍心出現動搖時突然發起反擊,蜀軍大敗,損失慘重,實力大損,從此再無力發起進攻,轉為被動防禦態勢。

    雖說十一次的北伐最終以蜀漢的敗退收場,雖說連年的征戰導致了蜀漢國力過度耗損,但蜀漢總體戰績是勝多敗少,曹魏的總體損失要大於蜀漢,蜀漢以弱損強而消耗了曹魏的國力。

    最關鍵的是姜維的北伐在客觀上維繫了不斷衰弱的蜀漢政權。

  • 5 # 歴史的軌跡

    這個問題必須從兩個方面回答:第一,低層次方面,應該說,不是毫無功勞,空耗國力。作為諸葛亮的接班人的姜維,自小少有奇才,經過諸葛亮的言傳身教和歷次戰爭的血與火的淬鍊,成為蜀國後期少有的傑出統帥。完全繼承了諸葛亮的衣缽。處事謹小慎微,明察秋毫。再加上本人年富力強所具有的條件,率軍七次北伐。而三國時期,甘肅的大部分地方在曹魏統轄下。只有現今甘肅隴南地區的成縣,文縣歸蜀漢管轄。為了爭奪隴右,魏蜀兩國進行長期拉鋸戰。而甘肅天水至定西,武山等周邊地區,是三國時候的“南安”。而姜維作為三國天水郡冀縣(今甘肅天水地區甘谷縣)人,羌族。有便利的作戰條件。(一),明面上,為蜀漢爭取民心,土地,人口以及所有。告誡曹魏統治者及當地居民。這個地方歸蜀漢所有,讓天下人和當地居民在心理上和國家層面上承認這個事實。用屢次北伐,在軍事和政治上加以鞏固。(二),由於蜀漢劉備集團是“中山請王”劉勝的後代。按照中國的傳統認識的話,屬於“正統,而曹魏屬於奸雄,不被廣大人民所認可。加上“諸葛亮”和“姜維”的屢次“北伐”的巨大影響和努力。“隴右”及許多地方,成為蜀漢的“勢力範圍”。雖然,有時暫時被“曹魏勢力”所佔有,可是一旦北伐開始,這些地方又回到蜀漢懷抱。這就是“諸葛亮”與“姜維”所做出的

    努力的成果。他們忠心耿耿。為蜀漢嘔心瀝血。所以作用為:造勢作用,成就巨大,取得了戰略生存空間和後勤基地。讓這些地方成為蜀漢外圍屏障,藉以圍護弱小的“蜀漢”。高層次方面:進行“北伐”,必須具有強大的後勤保障能力。古時候,行軍打仗,必須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出征部隊人數必須巨大。人一旦多了,必須具有一支數量龐大的運輸部隊。這些人在運輸中必然也要消耗許多糧食,再加上路途遙遠,到地方所運東西有一部分消耗掉了。進行大戰役需要許多計程車兵,但為了維持巨大的戰役消耗,必須抽取相當數量的兵馬運輸,再加上戰鬥中陣亡及受傷減員,和佔領城池後分兵防守。導致了各種矛盾極為突出,能成功的戰役遭致失敗。各種原因綜合作用,只好撤退。耗費巨大人力,物力奪取的地方又被敵方佔領。不進行下一次征伐,許多地方回不來。只好動用更大,更多人力物力去奪去。陷入“惡性迴圈”中,所耗巨大,勞兒無功。蜀漢國力疲弱,兵微將寡。屢次北伐,耗盡蜀漢原本不多的國力。諸葛亮與姜維為什麼要堅持不懈怠的進行北伐呢?究其深層原因。主要是諸葛亮的人格力量的影響,劉備“三顧茅廬”令諸葛亮感動,他在出師北伐中所上建議書“出師表”回答了報先帝知遇之恩的決心。也是緣於古文人“士為知己者死”的這些個信念,為蜀漢王朝奉獻了自已的一生而不悔,踐行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誓言。而姜維也一脈相承,報答著諸葛亮的知遇之恩。直至為蜀漢盡忠。雖然他們雖然位高權重,但極為儉樸,並且禮賢下士而廉潔奉公。真正做到了一個封建官員應盡職責,為後人留下了極為寶貴的精神財富和為官者應該遵循的行為準則。至今,在甘肅定西漳縣的張坪公路旁有姜維騎馬握槍的戎裝雕像,背後崎峻的大山“鐵籠山”,正是他與鄧艾血戰的地方,上面遺址分佈,有“八營,曵兵等等。到現在,田間經常出來戈,劍,矛,箭頭,盔甲銅片。在當地民間傳頌著他在北伐中的故事。他的事蹟永載史冊,經久流傳於人間。雖然蜀漢力量弱小,周圍強敵環伺,但他們力挽狂瀾,為了蜀漢“三國鼎立”局面延續下去,不得不北伐。任何事情必須一分為二看待,雖然空耗了國力,

    但是他們為蜀漢所做的一切,值得後人敬仰,不以失敗而論英雄。歷史自有公斷。

  • 6 # 一貳一橙

    自公元238年諸葛亮死後,姜維和蔣琬一起坐鎮漢中,並從公元253年開始獨攬內外諸軍事,前前後後共進行了十一次北伐,史稱“九伐中原”。

    那姜維北伐真的徒勞無功,空耗國力嗎?這其實得從兩方面來看,即姜維北伐並不是徒勞無功,反而獲得不錯的戰果,但空耗國力也是確實是真。

    “九伐中原”勝多敗少,姜維所取得的軍事成果比諸葛亮要高

    我們先來總結一下十一次北伐的時間和戰果:

    第一次:公元238年,和蔣琬率偏師出隴右,在南安和魏軍相持,不分勝負。

    第二次:公元244年,和費禕救援漢中都督王平,大敗曹爽。

    第三次:公元247年,姜維偏軍出隴西、南安、金城界,與郭淮,夏侯霸大戰於洮西。

    第四次:公元249年,姜維假節,出攻雍城,不克而還。

    第五次:公元250年,姜維再出西平,不克而還。

    第六次:公元253年,費禕被刺,姜維率軍圍南安,糧盡而退。

    第七次:公元254年,再出隴西,攻佔狄道城,降服狄道長李簡,斬殺徐質,遷移河關,狄道,臨洮三縣民眾回漢中。

    第八次:公元255年,和夏侯霸出狄道,大破雍州刺史王經於洮西,魏軍死者數萬人。

    第九次:和鎮西將軍胡濟約好會合上邽,胡濟失約,姜維被鄧艾所破,死者甚眾,姜維退兵回成都。

    第十次:公元257年,趁淮南諸葛誕舉兵反抗司馬家時,姜維率軍出駱谷,與鄧艾相持於長城、芒水一帶。後諸葛誕兵敗,姜維退兵。

    第十一次:公元262年,姜維率軍出漢、侯和,被鄧艾打敗,回軍沓中屯田處。

    以上自《三國志.後主傳》《三國志.蔣琬費禕姜維傳》《三國志.諸夏侯曹傳》所記載。從上面可以看出,姜維十一次北伐是勝多敗少,總結來看是大勝三次(第二、七、八次),小勝兩次(第三、六次),不克而還四次(第一、四、五、十次),大敗一次(第九次),小敗一次(第十一次)。

    以最弱的蜀國進攻最強的魏國,不僅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權,還把戰線推至長城-芒水一帶,打出了“死者過萬”這樣的戰績來,姜維的北伐絕不是徒勞無功的,我認為姜維的軍事才能甚至要遠遠高於他的老師諸葛亮。

    姜維北伐空耗國力也是真,蜀漢精銳在北伐中損失殆盡

    第七次北伐時,姜維接受狄道長李簡的投降,隨後與魏將徐質交鋒,大將張嶷及所率的蜀漢精銳“無當飛軍”全部戰死,“然其所殺傷亦過倍”。

    相比諸葛亮一樣穩紮穩打,把傷害控制在一定範圍之內的打法,姜維更注重於殲滅敵軍的有生力量,硬碰硬地打,所以雖然姜維取得了不小的戰果,可對蜀漢來說卻也損失了不少將領和精銳力量。以至於後來諸葛瞻只敗了一戰,成都方面就再也組織不起一支部隊來抵抗鄧艾,才導致了最後的投降。

    而且姜維多次出兵也對蜀漢的民眾帶來了巨大的壓力,據《後主傳》記載:蜀漢共有二十八萬戶,人口九十四萬,在這樣的情況居然有十萬軍隊,四萬官吏。也就是說平均九個人就要養一個士兵,七戶人家就得供養一個官吏,這讓百姓如何負擔?

    姜維無休止的北伐勢必會加重了這一負擔,出使蜀漢回國的薛珝就對吳帝孫休斷言蜀漢必亡。鄧艾鍾會出兵滅蜀前期,吳人張悌也說:“蜀漢當局窮兵黷武,人民苦不堪言,朝廷無正義之聲,民間皆面露菜色,豈有不亡之理?”除了外人之外,蜀漢後期掌權的尚書令諸葛瞻,輔國大將軍董厥都反對姜維北伐。“以維好戰無功,國內疲弊”。諸葛瞻臨死前的那句“內不能殺黃皓,外不能制姜維”,恰好證明蜀漢最高領導層也是反對姜維北伐,耗盡國力的。

    姜維十一次北伐後,曹魏鄧艾,鍾會大軍滅蜀,果然不出張悌等人所料,僅僅兩個月的時間,割據益州、南中四十年的蜀漢就滅亡了。

  • 7 # 亭殿閣

    義無反顧的姜維北伐

    在費禕主政時期,由於費禕認為大家都才華遠遠不如諸葛丞相,而諸葛丞相尚且不能恢復中原,我們就更加不能了,所以一直反對姜維北伐。可是姜維畢竟是繼承武侯遺志,費禕也不能完全阻止姜維北伐只好採用壓制策略,每次姜維想要北伐時,費禕拔給他的兵力不超過1萬人,不到1萬人的北伐只能算是蜻蜓點水式的小打小鬧。所以姜維只能進行騷擾式做作戰,相當於土匪一樣,在魏國的邊境轉一圈搶奪一些人口物資,等魏國主力一來就撤退。249年,司馬氏篡奪魏國政權,發動高平陵事變。251年,王陵起兵勤王,討伐司馬懿。姜維本可乘機北伐,響應王陵。可是由於兵力不足,只得作罷,蜀漢就這樣,坐失良機。

    等姜維終於擺脫費禕壓制,在陳詆的支援下,終於可以率領數萬大軍北伐中原。姜維不愧是深得武侯真傳,幾年間,姜維的軍事才能展現的淋漓盡致,從253年到255年兩年間,姜維連戰連捷。以區區數萬兵力北伐中原,降李簡,斬徐質,取河關,破王經。打出了比諸葛亮還好的戰績,北伐以來的最大勝利——洮西大捷,讓天下為之震驚。

    【後十八年,復與車騎將軍夏侯霸等俱出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經於洮西,經眾死者數萬人。——三國志】

    這場戰爭使魏國雍涼守軍幾乎全軍覆沒,蜀漢一度取得隴右的控制權。鄧艾甚至說“蝮蛇螫手,壯士解其腕”,主張放棄隴右,以避姜維鋒芒。這場戰爭,對蜀漢和魏國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

    【洮西之敗,非小失也;破軍殺將,倉廩空虛,百姓流離,幾於危亡。——三國志】

    這也是蜀漢最有希望恢復中原的一次。

    然而魏國的國力實在是太強大了,即使經歷了損失慘重的洮西之敗,魏國依然在東線阻擋住了東吳的進攻,並且迅速組織起了新的部隊,守衛西線。姜維因為洮西大捷的功績,升為大將軍,終於徹底掌握蜀漢兵權。

    姜維深知,即使取得洮西大捷這樣的勝利,依然未能動搖魏國國本,他需要一場更大的勝利,趁著北伐軍勝利,軍心強大的勢頭,徹底摧毀魏國西線。從而真正動搖魏國國本,恢復中原。否則如果等時間一長,魏國會馬上恢復在西線的力量。

    所以姜維這次動用了比上一次更多的兵力,甚至要求鎮守漢中的胡濟出兵協同北伐,力求畢其功於一役。姜維這樣並沒有錯,因為由於洮西之敗,魏國精銳損失慘重,魏國的西線的戰力一度低於蜀漢軍。這一場戰爭,只要不出太大的問題。憑藉姜維的軍事才能,是有希望一鼓作氣攻破長安的。

    然而可惜的是由於胡濟失約,姜維面臨了人生最大的滑鐵盧——段谷之戰。姜維的部隊差點全軍覆沒,在無當飛軍的掩護下才得以撤退,但是無當飛軍,全部殉國。

    【十九年春,就遷維為大將軍。更整勒戎馬,與鎮西大將軍胡濟期會上邽。濟失誓不至,故維為魏大將鄧艾所破於段谷,星散流離,死者甚眾。眾庶由是怨讟,而隴已西亦騷動不寧。——三國志】

    魏國官方對段谷戰績的描述是“斬將十數,馘首千計”,也就是說北伐軍損失不會超過1萬,無當飛軍成功的掩護了姜維主力的撤退。

    然而蜀漢損失的是最精銳的無當飛軍,而且蜀漢能夠調動的兵力遠遠不如魏國,即使以1:2的戰損比成功掩護姜維撤退,對於弱小的蜀漢來說這損失也是難以承受的。

    蜀漢滅亡時人口兵力資料如下:領戶28萬,男女人數94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

    東吳滅亡時人口兵力資料如下:領戶四十餘萬,男女人數230萬,帶甲將士二十餘萬。

    魏國滅亡時人口兵力資料如下:領六十六萬,男女人數443萬,帶甲將士四十餘萬。

    很多人根據這個資料說蜀漢每9人就要供養一個兵,對於蜀漢的百姓來說是巨大的負擔,諸葛亮姜維北伐是給百姓增加壓力的窮兵黷武的結論。然而,且不討論三國時期黑戶人口眾多,世家大族,官吏兵丁等不計入人口數,計算顯示,根據這個資料,魏國和吳華人口兵力比例也差不多達到了9:1。

    如果蜀漢這個比例給百姓帶來了壓力,那麼魏國和東吳也一樣,又怎麼能夠以雙重標準要求蜀漢呢?

    以蜀漢的國力去北伐中原,簡直說是以卵擊石。同樣的大敗,魏國可以支撐起2到3次。蜀漢只要敗一次就動搖國本。所以北伐成功機率實際上幾乎為0%。但是正如諸葛亮後出師表說的,“然不伐賊,王業亦亡”,不北伐,那就只能等死。而且正是由於姜維的積極北伐,畢竟損失魏國遠大於蜀漢,迫使魏國戰略防守數十年。縮小了魏國和蜀漢的國力差距,延緩了蜀漢的滅亡速度。我們又怎麼能苛責為了諸葛亮的知遇之恩,為了心中的信念,而義無反顧的姜維呢?

    參考文獻:

    陳壽《三國志》

  • 8 # 零阿友

    這個問題必須從兩個方面回答:第一:應該說不是毫無功勞,空耗國力。作為諸葛亮的接班人的姜維,自小少有奇才,經過諸葛亮的言傳身教和歷次戰爭的血與火的淬鍊,成為蜀國後期少有的傑出統帥。完全繼承了諸葛亮的衣缽。處事謹小慎微,明察秋毫。再加上本人年富力強所具有的條件,率軍七次北伐。而三國時期,甘肅的大部分地方在曹魏統轄下。只有現今甘肅隴南地區的成縣,文縣歸蜀漢管轄。為了爭奪隴右,魏蜀兩國進行長期拉鋸戰。而甘肅天水至定西,武山等周邊地區,是三國時候的“南安”。而姜維作為三國天水郡冀縣(今甘肅天水地區甘谷縣)人,羌族。有便利的作戰條件。(一),明面上,為蜀漢爭取民心,土地,人口以及所有。告誡曹魏統治者及當地居民。這個地方歸蜀漢所有,讓天下人和當地居民在心理上和國家層面上承認這個事實。用屢次北伐,在軍事和政治上加以鞏固。(二),由於蜀漢劉備集團是“中山請王”劉勝的後代。按照中國的傳統認識的話,屬於“正統,而曹魏屬於奸雄,不被廣大人民所認可。加上“諸葛亮”和“姜維”的屢次“北伐”的巨大影響和努力。“隴右”及許多地方,成為蜀漢的“勢力範圍”。雖然,有時暫時被“曹魏勢力”所佔有,可是一旦北伐開始,這些地方又回到蜀漢懷抱。這就是“諸葛亮”與“姜維”所做出的

    努力的成果。他們忠心耿耿。為蜀漢嘔心瀝血。所以作用為:造勢作用,成就巨大,取得了戰略生存空間和後勤基地。讓這些地方成為蜀漢外圍屏障,藉以圍護弱小的“蜀漢”。

    第二:自公元238年諸葛亮死後,姜維和蔣琬一起坐鎮漢中,並從公元253年開始獨攬內外諸軍事,前前後後共進行了十一次北伐,史稱“九伐中原”。

    那姜維北伐真的徒勞無功,空耗國力嗎?這其實得從兩方面來看,即姜維北伐並不是徒勞無功,反而獲得不錯的戰果,但空耗國力也是確實是真。

    “九伐中原”勝多敗少,姜維所取得的軍事成果比諸葛亮要高

    我們先來總結一下十一次北伐的時間和戰果:

    第一次:公元238年,和蔣琬率偏師出隴右,在南安和魏軍相持,不分勝負。

    第二次:公元244年,和費禕救援漢中都督王平,大敗曹爽。

    第三次:公元247年,姜維偏軍出隴西、南安、金城界,與郭淮,夏侯霸大戰於洮西。

    第四次:公元249年,姜維假節,出攻雍城,不克而還。

    第五次:公元250年,姜維再出西平,不克而還。

    第六次:公元253年,費禕被刺,姜維率軍圍南安,糧盡而退。

    第七次:公元254年,再出隴西,攻佔狄道城,降服狄道長李簡,斬殺徐質,遷移河關,狄道,臨洮三縣民眾回漢中。

    第八次:公元255年,和夏侯霸出狄道,大破雍州刺史王經於洮西,魏軍死者數萬人。

    第九次:和鎮西將軍胡濟約好會合上邽,胡濟失約,姜維被鄧艾所破,死者甚眾,姜維退兵回成都。

    第十次:公元257年,趁淮南諸葛誕舉兵反抗司馬家時,姜維率軍出駱谷,與鄧艾相持於長城、芒水一帶。後諸葛誕兵敗,姜維退兵。

    第十一次:公元262年,姜維率軍出漢、侯和,被鄧艾打敗,回軍沓中屯田處。

    以上自《三國志.後主傳》《三國志.蔣琬費禕姜維傳》《三國志.諸夏侯曹傳》所記載。

    從上面可以看出,姜維十一次北伐是勝多敗少,總結來看是大勝三次(第二、七、八次),小勝兩次(第三、六次),不克而還四次(第一、四、五、十次),大敗一次(第九次),小敗一次(第十一次)。

    以最弱的蜀國進攻最強的魏國,不僅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權,還把戰線推至長城-芒水一帶,打出了“死者過萬”這樣的戰績來,姜維的北伐絕不是徒勞無功的,我認為姜維的軍事才能甚至要遠遠高於他的老師諸葛亮。

    姜維北伐空耗國力也是真,蜀漢精銳在北伐中損失殆盡

    第七次北伐時,姜維接受狄道長李簡的投降,隨後與魏將徐質交鋒,大將張嶷及所率的蜀漢精銳“無當飛軍”全部戰死,“然其所殺傷亦過倍”。

    相比諸葛亮一樣穩紮穩打,把傷害控制在一定範圍之內的打法,姜維更注重於殲滅敵軍的有生力量,硬碰硬地打,所以雖然姜維取得了不小的戰果,可對蜀漢來說卻也損失了不少將領和精銳力量。以至於後來諸葛瞻只敗了一戰,成都方面就再也組織不起一支部隊來抵抗鄧艾,才導致了最後的投降。

    而且姜維多次出兵也對蜀漢的民眾帶來了巨大的壓力,據《後主傳》記載:蜀漢共有二十八萬戶,人口九十四萬,在這樣的情況居然有十萬軍隊,四萬官吏。也就是說平均九個人就要養一個士兵,七戶人家就得供養一個官吏,這讓百姓如何負擔?

    姜維無休止的北伐勢必會加重了這一負擔,出使蜀漢回國的薛珝就對吳帝孫休斷言蜀漢必亡。鄧艾鍾會出兵滅蜀前期,吳人張悌也說:“蜀漢當局窮兵黷武,人民苦不堪言,朝廷無正義之聲,民間皆面露菜色,豈有不亡之理?”

    除了外人之外,蜀漢後期掌權的尚書令諸葛瞻,輔國大將軍董厥都反對姜維北伐。“以維好戰無功,國內疲弊”。諸葛瞻臨死前的那句“內不能殺黃皓,外不能制姜維”,恰好證明蜀漢最高領導層也是反對姜維北伐,耗盡國力的。

    姜維十一次北伐後,曹魏鄧艾,鍾會大軍滅蜀,果然不出張悌等人所料,僅僅兩個月的時間,割據益州、南中四十年的蜀漢就滅亡了。

  • 9 # 巴山夜雨涮鍋

    謝謝邀請。姜維的北伐確實是徒勞無功,起到了空耗國力的客觀結果。

    首先必須說明,姜維的才能是很出色的,在後三國也算是一等名將。他的初衷也是好的,繼承諸葛亮遺志,繼續北伐,企圖興復漢室。但是,由於他本人與諸葛亮才能的差距,造成最終偏離了戰略方向。

    如果我們單看戰場上的成效,姜維的北伐甚至不比諸葛亮差。曾經數次正面擊敗魏軍,尤其大敗魏國雍州刺史王經,斬殺數萬魏軍,以及擊殺曹魏大將徐質等。

    但是,姜維最大的問題是,在戰場取得勝過的同時,他也吃了不少敗仗,損兵折將。

    諸葛亮的伐魏,最主要的目的是以攻為守,即使不能攻城略地逐漸改變魏蜀兩軍的強弱態勢,至少也要消耗魏國的實力,延緩兩家差距的迅速拉開。既然本著這樣的目的,那麼至少你要控制自己每次的成本和風險,不能倒賠。所以諸葛亮打仗四平八穩。

    諸葛亮執政12年,曾經六次北伐(包括一次是魏延作為主將)。這六次裡面,只有第一次因為馬謖違令丟街亭,造成了全線潰敗。其餘五次北伐,蜀軍在戰場上都沒吃虧,八次野戰蜀軍全勝,斬殺曹魏大將王雙、張郃。雖然後五次最終也都退回去了,但蜀軍損失比魏軍小得多,那麼也就至少達到了最基本的目的,沒有做成賠本買賣。

    然而姜維不同。他更主要是從軍事角度出發,打仗大開大合。打得好了,一次殲滅魏軍數萬,打得不好,自己也是損失慘重。

    拿三國志姜維傳的例子,自從費禕死後,姜維獨掌兵權,他的歷次北伐戰績:

    十六年春,禕卒。夏,維率數萬人出石營,經董亭,圍南安……糧盡退還。明年,……復出隴西,守狄道長李簡舉城降。進圍襄武,與魏將徐質交鋒,斬首破敵,魏軍敗退。維乘勝多所降下,拔河關、狄道、臨洮三縣民還。十八年,復與車騎將軍夏侯霸等俱出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經於洮西,經眾死者數萬人。經退保狄道城,維圍之。魏徵西將軍陳泰進兵解圍,維卻住鍾題。十九年春,……與鎮西大將軍胡濟期會上邽,濟失誓不至,故維為魏大將鄧艾所破於段谷,星散流離,死者甚眾。二十年,……復率數萬人出駱谷,徑至沈嶺。……維聞誕破敗,乃還成都。……五年,維率眾出漢、侯和,為鄧艾所破,還住沓中。

    由於姜維頻繁出兵,又兩次被鄧艾正面擊敗,給蜀漢國力造成了嚴重損害。諸葛亮時代雖然北伐也多,但經營得法,張弛有度,百姓勉強還能承受,姜維時代卻已搞得野有菜色。234年諸葛亮北伐出動了十萬軍隊,則此時蜀漢全國軍隊至少有十三四萬這個量級。而到姜維時代,蜀軍全國兵力只剩下十萬。

    另一方面,曹魏的國力卻在不斷提升。加上姜維的不斷北伐,增強了蜀漢朝廷的內部矛盾,甚至使得諸葛瞻和黃皓打算聯合起來搞他。於是最後蜀漢被攻滅也就不足為奇了。

  • 10 # 臣妾沒空

    出師未捷身先死,諸葛亮病逝後將畢生所學傳授於姜維,為何姜維就九次北伐都不曾立下丞相昔日的功績?是天賦有限能力不足,還是另有“小人”從中作梗,讓姜伯約鬱郁不得志。樂不思蜀,連劉禪都放棄了姜維還要逆天改命,最終命數不濟功虧一簣,被仇人分屍而亡。

    “丞相在軍中,日食不過數鬥,卻要處理全軍上下所有大小之事”當司馬懿從楊儀口中套出諸葛亮近況之時,他便料定不久之後這位蜀國最後的希望將迅速凋零。對手如此瞭解自己,孔明心中自然也有數,臨終前便選定好繼承人,事事都安排妥當。

    在大多數人腦海裡記憶的是,當諸葛亮去世後,由姜維繼續率領蜀軍北伐,完成復興漢室還於舊都的大業。然而蜀國終歸國小民弱,不及魏國家大業大,諸葛亮七出祁山都做不到的事情,區區一個姜維九次北伐更休想成功。可今天我們要論的並非蜀國失敗的原因,而是真實歷史中的姜維,並沒有大家印象中的那樣大權在握。

    眾人皆知,姜維本是魏將,在諸葛亮的設計下不得已投降蜀漢,最終為丞相賞識,將一身才學盡數傳授於他。正因為姜維的出身履歷,他才不可能在蜀國順風順水地掌管軍隊,肆意發動戰爭。且諸葛亮彌留之際,主帥的位置從來就不是他姜維的。

    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諸葛亮向劉禪特使李福推薦繼位者:“我病逝之後,蔣琬可以繼任;蔣琬之後,費禕可以繼任……”當李福想要追問更多時,諸葛亮不再回答,只對諸將交代軍中後事。姜維扮演什麼角色呢?和魏延一起,交替掩護大軍撤退。當然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還需要和馬岱楊儀配合,斬殺魏延這個反骨仔。

    如此看來,諸葛亮根本沒有將姜維當做過自己的繼承人,甚至都沒有扶植過他,以至於軍中連對姜維繼位的呼聲都不曾有過。這也不難理解,蜀國作為漢室的延續,如何能夠容忍一個家族深耕於魏國,在魏軍時還曾屢敗蜀軍的將領獨掌大權呢?東漢末年三國時期,家族勢力多如牛毛,無論是身份還是地位,亦或是治國能力,能夠壓過姜維的人實在是太多了。

    姜維之所以能夠於蜀漢後期出彩,還是離不開蔣琬費禕的“重用”。諸葛亮病逝四年後,一改北伐國策、提倡休養生息的蔣琬開始允許姜維北駐漢中,向西平定作亂的羌族。又過了五年,姜維得到許可領兵北伐,和時任魏國雍州刺史的郭淮相戰,屢屢相持勝負難分,不得已而作罷。

    為何這重用要打上引號呢?蔣琬用姜維,在不違背其基本國策下可放手去做。而費禕上位後,姜維每每北伐計劃都被駁回,一些小的作戰還要剋扣出兵的人數,使之常年所率軍馬不過萬人。這般重用下,姜維度過了人生中最為珍惜的二十年光陰,方才迎來費禕被刺身亡,自己掌權的那一天。

    這個事件可就有陰謀論的存在了,費禕名義上是被一名魏國降將郭修刺殺而亡,因過度信任小人導致自己歡飲沉醉之時,為其手持刀刃刺殺而亡。實際說來,郭修根本沒有刺殺費禕的動機,畢竟自己是受到他的信任且重用的,為何要做這種自毀長城之事呢?我們從一個細節或許可以找到蛛絲馬跡:這個郭修,是蜀漢衛將軍姜維俘虜後歸降蜀漢,後成費禕親信的。

    看看,這可具備著陰謀論的所有條件:姜維費禕政見不合,刺殺費禕的郭修乃是姜維一手帶入蜀營的,費禕身亡後,最大的受益者便是繼位的姜維。雖說史書上明確記載郭修乃是心不在漢,意圖透過刺殺表達對魏國的忠心。但這些條件彙總而來,我們很難相信這場刺殺沒有姜維的指示,至少姜維也是利用了郭修,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那麼,姜維繼任後如何執政,如何北伐,能否完成丞相的遺願呢?歷史已經明確地告訴了我們,諸葛亮都做不到的事情,小小的姜維又能做到幾分。蔣琬費禕多年的修生養息雖然讓蜀國國力恢復不少,但基礎更好的魏國也靠著這些日子復甦了回來,二國不可扭轉的戰略實力差距,便註定了蜀國最終的滅亡。

    公元262年,認定蜀漢已是國力貧乏,不足為慮的司馬昭發動了滅蜀之戰。兩位魏國的後起之秀踏上舞臺:鍾會率領魏軍主力攻下漢中,把姜維逼得在入蜀的第一道防線劍閣堅守不出。鄧艾則另闢蹊徑,率一支不過數千人的偏軍翻越崇山峻嶺,繞過劍閣直插成都。巧合的是劉禪認為姜維擋住魏軍便放鬆警惕,沿途未曾遭遇一絲抵抗便讓鄧艾輕易地抵達成都,最終出城投降,蜀國滅亡。

    君主臣服,一紙詔書讓全體蜀軍放下兵器,向對面的魏人投降。心高氣傲的姜維如何能夠忍受這樣的恥辱?況且在諸葛亮的多年薰陶下,他早將興漢看作是自己的性命一般重要。大局已定,姜維沒有能力在軍事上扭轉乾坤了,於是乎他定下了一則逆天改命的大計策——離間。

    鍾會鄧艾在魏國時頗為不合,畢竟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戰場上論功績被別人壓一頭是很沒有面子的事情。嚴格說起滅蜀之戰,鍾會牽制蜀軍主力,鄧艾抓住弱點偷襲得手,兩人都可以算是第一功臣,卻彼此誰都不服誰。姜維便利用這個契機,降鍾會而不降鄧艾,使激將法令鍾會設計陷害鄧艾得手,更是驅虎吞狼勸鍾會自立,自己好從中重新扶持蜀漢勢力。

    只可惜在計劃完成一半,鄧艾伏誅的時候,司馬昭發覺了鍾會密謀的大事,密謀派人入蜀奪了鍾會兵權,將其斬殺於府衙之內。連帶著蜀國的這批舊將張翼和姜維,皆是按照連坐的罪處死。司馬昭作為西晉奠基者之一,斬草除根的道理再為熟悉不過了,姜維也就因此功敗垂成,大計毀於一旦。

    《三國志》載:“維死時見剖,膽大如斗。”說實在的,膽子不夠大的話,這樣的滔天大計還真設計不出來!只可惜蜀國沒有這個命數,再大的膽子也就救不回來咯。

  • 11 # 逍遙遊ing

    漢祚難復,天數難移。主庸無志,臣念舊恩。北伐是逆天改命,是不甘心,是盡人事,是以攻為守,是冀希望於萬一。所謂的休養生息,其結果只不過是醉生夢死,是引頸就刎,安樂死而已。

  • 12 # 老夥計162720415

    別說姜維北伐,就是諸葛亮北伐,也是不可為而為之。

  • 13 # 興海亭

    用現代思維來判斷,是真正的“事後諸葛亮”。想當年漢高祖起事,朱洪武投軍,並無決勝的把握。所以說姜維九伐中原無益也是事後的推斷。記得東漢劉秀決定性的一戰,也是勝算不大的情況下背水一戰的。只不過到姜維這個階段,三國鼎立之勢已經完成,確實很難撼動大局,而且劉禪已經不接受姜維伐中原的要求,姜維只好騰兵以待。也是一個以退為進的辦法吧。

  • 14 # 五星平凡

    士為知己者死!捨身取義!為國捐軀!將軍的最高境界!!雖然是內戰!但都是為了統一

  • 15 # 老k160028446

    明明是加速了蜀國的滅亡還有什麼好說的。

  • 16 # 雄鷹oyJJ

    姜維是有勇有謀的將士,只是後主聽信讒言,才沒有機會獲得成功!

  • 17 # 萊駒為右

    姜維自是蜀漢死士,多次和魏國作戰,戰果如下:大勝兩次;小勝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人們多感嘆姜維以蜀國微弱的力量竟然能取得這樣的戰績,但是忽略了蜀國當時是一個小國,戰勝可以,戰敗則會實力大傷。就算是大勝對魏國來說是區域性戰爭沒什麼損耗,對蜀漢來說沒有取得什麼實效,不過強迫魏地百姓遷入蜀國,打下的城池一個也保不住,消耗的卻是自己的實力。大勝尚且如此,更不用說失敗了。

    毫無章法的戰爭

    諸葛亮作戰,諸葛亮北伐採取的是步步蠶食,穩紮穩打的戰法,他主要將大軍屯於漢中,然後伺機而動,進可攻,退可守。多是向東威懾關中,每次都能給魏國帶來不小的影響。姜維多是向西進軍雍涼,卻又象兔子吃草一樣吃完就跑,沒有長遠計劃,根本不能對魏中中國產生威懾。

    窮兵黷武的將軍

    延熙十九年(256年)春,姜維為大將軍。姜維整頓兵馬,與鎮西將軍胡濟兩路出兵,約定在上邽會合,但胡濟卻沒有來,導致姜維在段谷被魏將鄧艾擊敗,姜維死傷甚多,百姓因此埋怨姜維,而隴西也躁動不安。姜維於是請求自貶為後將軍,行大將軍事。

    可見以蜀漢的體量根本不能和曹魏硬拼,一旦失敗對蜀漢的國力損傷是極大的,百姓不能容忍姜維的窮兵黷武,產生很大的民憤,姜維不得不從大將軍自貶五級為後將軍(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前將軍、後將軍),當然還是主管軍政大權。

    蜀國滅亡的罪人

    姜維忽視了漢中的重要性,漢中的存在是蜀國的屏障,目的是防守敵人進入,而不是殺敵。姜維改變了漢中的佈防,這樣自魏延、王平時代一直執行的禦敵於國門之外思想,變成了姜維的放敵進入,我好甕中捉鱉,但是忽略了蜀國實力太弱,沒有那麼多兵力捉鱉。

    鍾會看出了姜維的部署漏洞,他命令一部分軍隊牽制漢中地區的蜀軍,而自己率領軍隊攻破了蜀漢政權的第一道門戶陽安關。陽安關失守之後,蜀漢政權所能依賴的也只剩下了劍閣而已。姜維在這樣的情況下,只能放棄劍閣之外的控制區,急速撤回劍閣防禦鍾會的大軍。然而曹魏大將鄧艾,出奇兵從陰平小道進軍,已經殺到成都城下。

    姜維的失誤造成了,蜀漢的亡國。看看那東面的東吳,內亂頻發,仍然堅持到了公元280年,比蜀漢多堅持了17年。

    正是姜維的窮兵黷武搞的蜀漢國弱民窮,又錯誤改變漢中佈防,才使蜀國滅亡,至於劉禪投降也是無奈之舉,接著抵抗只是死路一條,還搭上蜀中百姓們的性命。

    客觀事實的評價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對姜維有一段評價很中肯:

    姜維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眾黷旅,明斷不周,終致隕斃。老子有云:“治大國者猶烹小鮮。”況於區區蕞爾,而可屢擾乎哉?《三國志·蜀志·蔣琬費禕姜維傳第十四》

    姜維粗通文章與兵法,卻一心要建立功名,然而他輕視部眾濫用武力,又缺乏明智和果斷,最終導致身亡。《老子》中有這樣的話:“治理大國如同烹煮小魚”。何況對於蜀國這樣小小的一隅之地,怎麼能夠經得起他這樣連年的折騰呢?

    陳壽是蜀漢的大臣,蜀國滅亡後才到晉國做官,他在蜀國的感受應該是沒錯的。

  • 18 # 雁飛影視

    一將無能累死三軍。這裡我所說的將是指劉禪。累死諸葛亮,又累死姜維,還有很多人。六出祁山,諸葛亮報劉備知遇之恩。九伐中原,姜維報諸葛亮知遇之恩。一脈相承,個人覺得忠義遠大於關羽。奈何,皇天不佑啊。如果是個明君,象曹丕用羊祜,杜預一樣,諸葛亮就可能取了中原了。

  • 19 # 愚笨的小石頭

    蜀中人口很少,只有100萬,這還包括少數民族。真正能承擔勞動力的估計不到3成。而古代戰爭其實是土地和資源的爭奪。蜀漢透過北伐不斷搶奪魏國的人口充實國力,以戰養戰。而且蜀漢國內政治不穩,荊州派系,益州派,東來派各種鬥爭。蜀漢透過對外戰爭保持國內團結,保持對甘涼地區軍事壓制,讓魏國不敢侵犯

  • 20 # 鄺生24

    不但如此,還直接導至蜀國滅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類歷史上有哪些懸而未解的歷史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