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劍雄品評文史經濟

    既然說到曾國藩始終沒能稱帝之事,不免要先說說有沒有勸進之事?再闡述一下曾國藩為何不稱帝的原由。好,下面分列闡述。

    一,勸進篇。

    說起最先勸曾國藩黃袍加身,可不是其弟曾國荃。而是一個未謀一面的三湘秀才王闓運,王那時20啷噹歲,正在衡州書院求學。此人素自孔孟中尋宏旨,嚮往縱橫捭闔的帝王之學。於某日獨闖曾之衙門,勸曾以韓信為鑑,趁著太平軍亂世,背清而立、三足鼎之。曾國藩對其勸進不斥不褒,不予理踩。這算是首次勸進,時為咸豐三年。

    第二次為咸豐十年,曾國藩已坐位兩江總督,王又拜訪了曾國藩,又是一通縱橫之術的勸進,按理說,做過肅順家庭教師的他,既能巧舌如簧,又逢清王朝國運漸落、漢臣勢力風頭均蓋過滿臣;曾國藩又手握重兵,坐擁兩江之利,久有異志的王闓運再勸進,應該有效果,那知曾又是微笑不語,僅蘸水書字“狂妄”一串,被王窺見,於是便怏怏告離。

    第三次,與曾、左宗棠同為大清三傑之一的彭玉麟曾遞給曾一紙條。書曰,“東南半壁無主,滌丈豈有意乎?”對這似為挑逗、似為良言之勸進,曾國藩默不迴文,無果而終。

    最後一次,就是大家熟知的曾國荃勸進,曾國荃甫破南京,劫民財焚城,被清庭斥責,要其上交所掠之財。這頓斥責收繳之舉,惹怒了曾國荃。遂勸曾國藩學宋太祖之舉,易座面北稱帝,曾國藩又是不斥不褒、不予理睬。時年為同冶三年。

    二,原由篇

    看來,在那個時期,太平軍、捻軍對清王朝久逾二百多年的舊房子行推柱鋸梁之際,天下心有異志之士不少啊。可曾國藩應對之,都是不褒不責。不責,即為也知勸進之人不無道理,不褒說明了什麼呢?時局不許,力有不逮,忠心不許而導致不敢或不願撍位稱帝?下面也細述一孔之見,以期拋磚引玉。

    一,不應該忘記,曾國藩撥於農門。曾門自國藩之前,世代無緣沐浴皇恩,哪怕一個小秀才也沒出過。其父連考17次,才老年得中(43歲),可見功名之爭的熾烈艱困,但曾國藩雖野史說之天資愚純,卻也23歲中秀才,24歲中舉人,28歲中進士欽點翰林,40不到便為高階官員。從感情來說,你會反了對你有知遇之恩、擢你於農門、封你於一方的朝庭?再加上,曾國藩崇習孔孟之道、程朱之理(儒家)、兼理申韓(法家)黃老(道家),被尊為中國最後一個大儒鴻臣,不論是在閭為子、在朝為臣、在野為帥,忠孝自不待言,否則,豈不是公告天下,自己是欺世盜名之人。若是欺世之人,何來登高一呼,應者雲集?

    二,將軍論武不避血,元帥言戰先傷國。曾國藩為帥,深知兵火一起,萬民最苦,戰端一開,千里血沃,剿匪之戰,萬不得已,篡位之爭,卻是不該。這就是他對歷史的認識和崇儒的侷限性,能說他愚忠枉直麼?人都有思維侷限性,學什麼就忌什麼?誰人沒有,不嫌站著說話不腰疼,站一個出來,我與你論辯三百回合。再重複一遍,他是大儒,兼理黃老的聖賢,不是李自成、洪秀全,所謂豪傑之舉和聖賢之學截然不同。

    三,湘軍憑人領兵、兵認專將、將率常兵。說是湘軍統帥,其實,曾國藩之無可奈何,世人知之卻詳之不多。湘軍之下各支人馬,都是專人方可驅策,此將一死,樹倒猢猻散。曾國藩能帥湘將,卻率不了湘軍各部。唯一可資為憑的,也就是曾國荃的吉字營及彭玉麟的長江水師,至於左宗棠的楚軍、李鴻章的淮軍、劉長佑等人馬雖脫胎於湘軍,曾國藩能調得動麼?

    清庭早對湘軍內部上下其手、行制衡之術了。諸若任命湘軍統領胡林翼、劉長佑為巡撫,擢左宗堂為閩浙總督,讓李鴻章組建淮軍,利用湘軍曾、左之爭,打壓曾國藩,擢升左宗棠,以分湘軍之勢。種種遭遭,皇上早就明明暗暗的在湘軍內部挖了不少的坑。這還是以湘軍的角度,論曾國藩反叛的可能性。

    四,再把視野投向湘軍之外,滿將多隆阿、都興阿統領之綠營為何時時與湘軍如影相隨,屏護左右助戰,真的是助戰麼?曾國藩反了,也會助戰麼?滿漢相疑,不諮入關即有,至晚清勢衰疑之更甚。從皇室到滿人,對漢臣重吏,無不既用之又疑之,雖防之卻不得不合之,就這麼個現狀。鎮江馮子材部,雖然這邊湘軍打南京打得熱火朝天,卻屢屢逡巡不前、蓄勢待發,待發誰呢?這點曾帥豈不心知肚明;僧格林沁的蒙古鐵騎,洶洶南下,剿捻護京師防湘軍,曾帥豈不知僧格林沁是咸豐帝的表兄弟。一旦反了滿清,湘軍又不能空降京師作戰,豈可對僧軍略之。

    所以,別說是曾國藩習孔儒程朱之學、幸沐天恩浩蕩,不會反清稱帝;就是曾國藩想反清,估計以曾之湘軍嫡系實力也是困難重重、難有做為。畢竟,以曾國藩之學突破忠孝二字自掌嘴巴不能,以曾國藩之軍以南伐北自尋逆臣之道不可。曾國藩,不瘋、不傻、不痴、不癲,被世人譽為中興之臣、完美聖賢,豈能屈尊降紆,自尋死路。勸進他博帝王之術這些人,是否居心叵測、另有所圖呢?”成大事者,以識為主,以才為輔。”以圖片中曾國藩之語作結。

  • 2 # 清水空流

    “倚天照海花無數,高山流水心自知”這是曾國藩一副自擬的對聯,也是他對曾國荃等湘軍將領的內心寫照。

    可以說,,自打曾招募團練領兵那天開始,滿清集團就充滿的懷疑和警惕。從咸豐四年起兵直到咸豐十年才實授兩江總督。可見滿清對漢人並不放心。而曾國藩在此期間也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到了公元1864年終於收復南京。曾國藩歷時十年總算成功。而曾國藩的湘軍也達到了他的歷史巔峰。

    給 曾國藩勸進的人不少。從彭玉麟,胡林翼,再到左宗棠都有意無意試探過曾國藩,還有王闓運這樣學帝王之術的人主動投靠的。也由此可見曾國藩在這些人的心目中不低。但在湘軍攻克南京達到了高朝,曾國荃肯定勸進過、而曾國藩也一定動過心,帝王之位沒有不動心的。而曾國藩之所以最拒絕了帝王之位的誘惑。之所以的這樣,原因是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是。湘軍當時雖然攻取南京,軍事勢力最是龐大,但湘軍也最後一點力氣也用盡了。也已經是極其腐敗和墮落了。暮氣沉沉是湘軍的真實寫照,湘軍能有多少軍隊跟隨自己北上,中途是否有譁變的,一旦失敗是否有反水的,這些都是曾國藩必須要考慮的問題,而曾國藩未必能百分百的控制湘軍。可以說,當時的湘軍已經具有軍閥的特性了。在這一點上曾國藩沒有把握。曾國藩是不敢起兵的。

    第二個方面是,曾國藩知道。自己一旦起兵,那就是真正的天下大亂了,而當時滿清已經進入國際社會了,大規模的戰爭衝突完全有可能引發西方國家武力干涉。這樣以來,他曾國藩就是真正的亂臣賊子了。一輩子受到儒家思想教育曾國藩根本承擔不起這樣的壓力和指責。作為傳統的知識分子。一輩子視名聲如生命的曾國藩為了自己的生前身後的名聲也不會造反。

    第三個方面是,曾國藩深知漢人之間的惡鬥。第一個起兵造反的未必笑道最後。槍打出頭鳥的事情。作為熟知歷史的曾國藩還是知道的。再就是曾國藩也很瞭解自己的九弟曾國荃。自己打天下陳橋兵變落得一身罵名。而曾國荃完全可以來了燭影斧聲。父傳子家天下。這種自己留罵名別人得江山事情曾國藩也是不會做的。

    第三個方面就是滿清方面的嚴密的防範。可以說在防範漢人造反方面滿清是很有經驗的,自曾國藩攻取南京以後,滿清讓左宗棠守住長江上游,官文扼守下游。僧格林沁更是在一邊虎視眈眈。曾國藩知道就打仗而言,天下無人是左宗棠的對手,而自己的學生淮軍主帥李鴻章也許對自己更狠,更絕。如此一來自己就是孤軍做戰。稱帝就更是無從談起了。

    曾國藩對此有著深刻認識。他知道從現實環境,軍事實力。造反絕對是自絕之路。也深受儒家教育的曾國藩也不想造反。應當說。曾國藩的的做法是正確的、在這一點上是值得讚賞的。

  • 3 # 納蘭談史

    做啥事對自己有利可圖才會去做,拿曾國藩稱帝與否這件事來說,他真的有這個實力稱帝嗎?稱帝后能給他帶來什麼?他會失去些什麼?咱們不妨站在曾國藩的立場上去替他考慮考慮。

    此時的大清帝國內憂外患搖搖欲墜,絕不是歷史上再出現一個趙匡胤或者是李自成使政權更迭所能解決的問題了,而是上升到了封建制度和資本主義鬥爭的一個時代抉擇。

    此時的曾國藩看到洋人堅船利炮不由的心裡打怵,聽到太平天國的魂音嫋嫋而心生感慨,這是個什麼時代,真的是要變天了嗎?聽著下屬不斷的勸進,看到大清國病入膏肓的樣子,他思緒萬千也多次考慮過這個“一念成佛,一念成魔”的決定。

    我老曾有這個實力稱帝嗎?我手下的四十萬湘軍真的都支援我嗎?南面左宗棠的楚軍、東面李鴻章的淮軍、北面的蒙古鐵騎他們會坐視不管嗎?還有那些唯恐大清不亂的洋人們會不插手嗎?死對頭太平天國的殘軍會安生嗎?

    即便是稱帝后,我除了皇帝的虛名還能夠得到些什麼呢?被朝廷當做頭號大敵、被各路軍隊討伐、被老百姓罵成是亂臣賊子、被後世史書塗寫的腌臢不堪外,我又能得到些什麼呢?無數個漫漫長夜,曾國藩在軍營中在孤燈下不斷的審思著。

    想我曾國藩從一個笨書生,到如今清廷的一品軍政大員,朝廷不曾虧我,我也是飽讀詩書的儒士,為何要行此大逆不道之事,引萬夫所指留千古罵名呢?

  • 4 # 物來則應

    很多人對於曾國藩的行為非常不解,作為一個漢人,死心塌地為清朝賣命盡忠,鎮壓了太平天國後,清朝本該按照之前的承諾封他為王,結果清朝卻對他卸磨殺驢,大面積裁撤湘軍,手下部將不滿清朝的行為,上演了一出“黃袍加身”,逼迫曾國藩造反,曾國藩斷然拒絕,為了自保,更主動上交兵權,回老家歸隱,晚年跟李鴻章搞起了洋務運動。

    這樣一個人,因為沒有被清政府迫害致死,也沒有戰死沙場,馬革裹屍,得了一個善終,所以近年來得到了很多華人的推崇,說曾國藩的儒家思想非常值得學習。

    這裡筆者要提出一個不同的聲音。

    對於曾國藩的評價,一直是有爭論的,正面的評價有很多,說曾國藩是忠臣良將,是國之棟樑,為國為民做了很多事;負面的評價也有很多,指責曾國藩攻佔南京後,大肆屠殺平民,搶奪老百姓的財產,人稱“曾剃頭”,雙手沾滿了人民的鮮血。

    不管歷史如何評價曾國藩,曾國藩沒有在自己實力如日中天的時候造反,原因只有一條,那就是曾國藩篤信程朱理學。

    程朱理學簡單點說,就是儒家裡的一個學派,由朱熹發揚光大,明朝朱元璋當了皇帝以後,為了給老朱家找幾個名人,於是要求全國範圍內都學習朱熹這一派的儒家思想。

    現在來看,很多孔子時期的儒家思想都被朱熹解讀錯了,或者說是按照朱熹自己的理解解讀出來,然後讓大家跟著他學。

    程朱理學,甚至整個儒家學派都講究忠君愛國,曾國藩已經把自己當作了清朝的臣子,清朝的奴才,在這種思想的薰陶下,他不可能去造反,甚至想都不敢想,怕自己成為謀逆之人,被儒家和歷史所唾棄。

    至於說曾國藩考慮到兵力不足,糧草不夠,這些原因都是扯蛋,打到哪,搶到哪,補給到哪,李自成就是用這個方法推翻明朝的,曾國藩在南京也是這麼做的,如果曾國藩造反,一路燒殺搶奪就行了,他僅僅只是愛惜自己的羽毛,不想悖逆儒家思想而已,至於推翻清朝,光復漢人,這些早都被他拋到腦後了。

    說到這裡,筆者翻看歷史,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孔家後人被歷朝歷代分封為衍聖公,享受當朝的恩惠,可是每當一個朝代滅亡的時候,孔家都是第一個投降外敵的,想來真的很有意思,這些儒生們對於這件事,都視而不見麼。

  • 5 # 文史老火湯

    這個問題我也考慮過,我覺得可以從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來分析。

    內部原因:曾國藩不想稱帝

    因為他從小接受到的都是儒家忠君報國那一套教育,心裡一直認定清廷是正統,稱帝即是亂臣賊子。他不想擔這個罵名。

    從曾國藩留下來的日記和書信來看,他的畢生志願是做一個書生。只是當時的形勢硬生生把他逼成了一個統帥。他對帶兵打仗並不在行,他親自指揮的戰鬥幾乎就沒有贏的。只是他會識人用人,有堅定的意志,這才成功打敗了太平天國。

    對於稱帝,他不想。

    外部原因:即使稱帝也不一定能成功

    那時候的確有不少人勸他反了清廷稱帝。除了曾國荃、李秀成、石達開這些人之外,有個野史還說左宗棠也寫了個條子給他說“鼎之輕重,似可問焉”,讓他問鼎中原。他給改成了“鼎之輕重,未可問焉”,即是認為清廷氣數未盡。

    對於稱帝,曾國藩肯定也掂量過這個問題,覺得不可能成功,所以才沒有動這個念頭。下面從軍隊實力和人心向背兩方面來看為什麼清朝氣數未盡。

    從軍隊實力來說,當時湘軍已經不像剛開始時那麼強,有暮氣漸深之感,紀律也沒有之前好了。實際上湘軍在南京的劫掠屠殺,並不是曾國藩的主意,只是手下已經約束不住那些軍人了,可見紀律廢馳。

    而左宗棠、李鴻章這些人未必會幫他。左宗棠就不說了,與曾國藩一直都不對付。李鴻章雖然名義上是他的學生,但很有個性,如果清廷給的條件更好,他未必不會打老師。

    還有洋人的洋槍隊,也不一定會向曾國藩這邊。因為洋人慣於和清朝打交道,已經從清朝得到了不少好處。他們當然希望再幫清朝打敗曾國藩,好再拿好處,而不太可能幫曾國藩打一場沒把握的仗。

    再說,清朝的軍隊也並非不堪一擊,有的還有有戰鬥力的。曾國藩如果造反,可能會落得跟洪秀全一樣的下場:前期進展順利,後期陷入泥潭,最後被拖死。

    從人心向背來說,當時多數人還是向著清朝的。畢竟清朝已經統治了二百多年了,老百姓都只知有清朝皇帝,再殺出一個曾國藩來,都會被認為是反賊。而且湘軍在與太平天國的戰爭中也是殺人無數,曾國藩都被稱為“曾剃頭”了,很多地方的人恨透了曾國藩兄弟。

    這樣的群眾基礎,又沒有太平天國宗教忽悠那一套,真的不是那麼容易成功啊。

    這樣看來,對於稱帝,他也不敢。

    不想、也不敢,那當然就不會稱帝啦!

  • 6 # 熊貓簡書

    有實力不等於就可以造反,識時務者為俊傑永遠是不變的真理。

    曾國藩內心不是沒有想過當皇帝的事情,但是這個風險太大,不成功就是死路一條。在深入分析和權衡利弊以後,曾國藩在心底徹底放棄了這個念頭,並且對外表現得非常堅定,絕不允許別人在他面前提及這個話題。

    曾國藩為什麼沒有這個想法,我想大概有這麼幾個原因:

    曾國藩漫畫

    其一,自身能力不足。

    總結歷史上造反成功、改朝換代的人物特點,我們不難發現:

    要麼俠肝義膽,善於籠絡人心,如楚漢相爭中戰勝項羽的劉邦;要麼心狠手辣、心機縝密,如玄武門兵變中殺死親兄弟、逼父退位的李世民;要麼功高震主、擁兵自重,如陳橋兵變中黃袍加身的趙匡胤;要麼走投無路、無知無畏,如靠當和尚才能吃飽的朱元璋等等。

    以上這些性格特點曾國藩都不具備,說到底他是一介書生,智力一般、知人善任、謹小慎微,搞管理很有一套,但是革命不行。正如在當今社會,很多人能力很強,做職業經理人非常優秀,但是自己創業當老闆卻一敗塗地,屢戰屢敗。

    左宗棠畫像

    曾國藩家境殷實,從小接受正統教育,連考7次才勉強中了秀才,在學費昂貴的嶽麓書院也是一名普通學生。同是湖南老鄉卻因貧困退學的左宗棠就很看不起曾國藩,認為他“欠才略”、"才太短“、”兵機每苦鈍遲“。

    官場沉浮幾十年,曾國藩接觸過很多優秀人才,他對自己的優缺點還是看得非常清楚的,知道自己就不是一塊造反的料子。在皇帝的領導下當一個好的將領,並不等於就具備造反當皇帝的實力,這一點曾國藩非常有自知之明。

    其二,戰場形勢不允許。

    曾國藩雖然統帥湘軍有方,平定太平天國功勞巨大,但是他並沒有得到清王室的充分信任,用貌合神離來形容比較恰當。

    清廷對漢人的信任是有限度的,以夷制夷的思想由來已久。當曾國藩湘軍權傾天下的時候,朝廷採取了多種手段來制約和管控曾國藩。

    清朝政府在支援湘軍的時候,還大力扶持李鴻章建立淮軍,很快淮軍的實力就與湘軍不相上下。在洋人的支援下,淮軍裝備了洋槍洋炮,成為清軍中裝備最精良、火力最強大的一支武裝。

    太平軍圖片

    同時,清政府不斷分化湘軍實力,透過提拔曾國藩的核心幕僚左宗棠任閩浙總督,沈葆楨任江西巡撫,利用兵力劃撥、限制軍餉等手段在他們之間製造矛盾,最終倆人都與曾國藩鬧得不可開交、分道揚鑣。

    清政府的10幾萬八旗軍隊實力依然比較強大,拱衛京師的戰鬥力不可小覷。同時,為了提防湘軍北上,清政府安排欽差大臣官文所率20萬大軍駐守武漢,著名悍將僧格林沁統領10萬軍隊佈防安徽、湖北。在東面,清廷安排富明阿的部隊鎮守鎮江、揚州等長江下游。從局面上看,已經形成對湘軍的全方位聯防聯控。

    第三,王者之師雄風不再。

    湘軍自建立以來,軍紀嚴明、士氣高漲,在戰場上的勝利接踵而至。1864年7月,曾國荃率領的湘軍一舉攻破天京,取得了決戰太平軍的決定性勝利。自此,曾國藩的名聲和威望達到了頂峰。

    湘軍圖片

    到達巔峰之日,也是衰落之時,這是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

    隨著形勢的發展,湘軍自身內部的腐敗越來越嚴重,每到一處搶殺擄掠愈演愈烈。各級官兵中飽私囊,偷運金銀財寶回家屢見不鮮。

    不少底層士兵大量加入哥老會等黑社會組織,厭戰情緒四處蔓延,小集團的分化問題也日趨突出。經過十多年的征戰,湘軍銳氣已不復存在,盛極而衰的勢頭已經不可阻擋。

    再加上湘軍的後勤補給、武器裝備等重要權力並沒有掌握在曾國藩手上,要想形成完備的戰鬥體系非常困難。

    十多年的征戰也讓曾國藩身心俱疲,無力再戰。儘管自己5次命懸一線、大難不死,但倆個弟弟曾國葆和曾國華都死在戰場上,讓本來就性格沉穩、八面討好的曾國藩感到內心備受煎熬。

    曾國藩非常清楚,湘軍上上下下都是這個樣子,以這個狀態怎麼可能去突破重圍、圍剿清廷?

    八旗軍劇照

    自古以來,做皇帝夢的人很多,但是夢想成真的畢竟是少數。沒有天時、地利、人和作為支撐,光聽憑別人的鼓譟就貿然行動,必然會被打得丟盔棄甲、血肉橫飛,最後死無葬身之地。

    對此,曾國藩是有清醒認識的。認得清自己,認得清別人,認得清形勢,最後選擇走正確的道路,這才是曾國藩的高明之處!

  • 7 # 視野淺談

    曾國藩擊潰太平天國,沒有稱帝的原因非常的複雜,說到曾國藩其人其事,必要有所交待一二。否則讀者無法真正的明白,曾國藩的內心和精神追求!透過表面而去探索人的內心是非常困難的,只有儘自己的力量去做一個分析!

    據史書記載,曾國藩其人像貌冷峻,中等身材,寬肩厚背,戴一頂黑紗處士巾,前額很寬,上面有幾道深刻的皺紋,臉廋長,粗粗的掃把眉下是長挑挑的三角眼,明亮的榛色雙眸中射出兩道銳利、陰冷的光芒,鼻直略扁,兩翼法令又長又深,口闊唇薄,一口長長的鬍鬚,濃密而稍呈黃色。身著玄色布長袍,腰繫一根麻繩,腳穿粗布白襪,上套一雙簇新的多耳麻鞋。

    咸豐二年六月十二日,曾國藩奉欽命任,江西鄉試正考官。

    次日遞折謝恩,附片奏請考試完後賞假兩月回藉省親,硃批同意!

    曾氏自道光十九年十一月離開湖南湘鄉老家,至今已歷十四個年頭了。由翰林七遷而至禮部右待郎!這段時期,曾氏的祖母、祖父先後去世,他未得回家探視,其思親之情與日俱增。

    他的詩文和家書中常有這種心情的流露。

    如他在詩中寫到:‘紅塵日夜深,遊子思無已……我有山中廬,槿籬夾綠水。’‘為報南來新雁到,故鄉訊息在雲間。’‘忽夢歸去釣湘煙,洞庭八月水如天。’

    曾氏祖籍衡陽,清初遷湘鄉荷塘都之大界裡,到了他祖父這一代,又從大界裡遷至白楊坪。

    住在縣城以南一百三十里外的荷葉塘都!

    荷葉塘都位於湘鄉、衡陽、衡山三縣交界之地,崇山環抱,交通閉塞,是個偏僻冷落、荒涼貧窮的地方,但是矗立在白楊坪的曾氏府第,卻異常雄偉壯觀;一道兩人高的白色粉牆,嚴嚴實實的圍住了府內百十間樓房;大門口懸掛的金邊藍底‘進士第’豎匾,門口兩個高大威武的石獅,都顯示著主人的特殊地位!

    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初十日(公元一八五一牟十二月十一日)洪秀全率太軍於廣西桂平縣全州進入湖南境內,軍事進展順利!七月底,蕭朝貴率先頭部隊來到省垣長沙城南門外,開始攻打城池,遇到守城軍隊的有力反擊!

    蕭朝貴中炮陣亡,八月下旬,洪秀全、楊秀清率主力部隊抵達城外,全力攻城。十月十九日,太平軍棄城北去。太平軍屯兵長沙城外達八十餘天,始終未能進入城內。從廣西到南京,太平軍一路上軍威凌厲,勢如破竹,長沙城是其唯一未能攻克的城市!

    咸豐三年正月二十日,金陵城,這個六朝古都,紫金山雄據城外,山腳下玄武湖波光粼粼,晶瑩透亮,好比一塊明麗白了妝鏡,將紫金山的英姿盡攝鏡裡!

    秦淮河!從古到今,它載過多少夢幻般的畫舫,水中混雜過多少公子王孫的綠酒,商女村姑的清淚!那清涼山、幕府升、雨花臺、燕子磯、莫愁湖、勝琪樓、雞鳴寺、夫子廟。那一處風景、每一座建築、都有一段神奇的傳說,每一個動人的故事,引起人們對金陵古城的無限緬懷和神往!洪秀全,這個廣東花縣的落選童生,長期看到的只有田園風光、寒山僻水,從未見過如此壯麗的江山。決定從此卸甲下鞍,好好享受這美好的人世間!洪天王的後宮三十六位佳麗,個個能騎馬打仗。洪秀全全力放在宣揚(拜上帝會),至於攻城掠地、建設國家,畢竟是形而下之器!

    曾國藩的部下找到一卷發黃變黑的素絹!上面寫著:

    我太祖洪武皇帝在沙門中立定拯民水火之志,千辛萬苦而後驅除韃子,復我漢唐舊邦,實佛門之光彩,僧尼之榮耀!

    當時湘軍多達二十多萬人,又攻克金陵的聲威,作為主帥,在眾多部下的請求下,他只要有心,陳橋兵變完全可能重演!

    曾國藩是孔孟的信徒,不會背叛皇家的忠貞之心,讓一個孔孟信徒對天下蒼生做出,違背自己唯心之論,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他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德操肯定比不上孔孟,領兵打仗的能力,也遠遠不能與眾多部將相比。

    二十多年來,能成就一番事業,除了對皇帝的忠心,就是別人的襄助!

    人世間有數不清的才能,而曾國藩的識人、用人,才是他自己真正的最大才能!有這如此清醒頭腦的人,又怎麼會去做稱帝之事呢?

  • 8 # YYYYY哥

    這個問題真的非常好,那下面我用幾個問答的方式來回答一下,擊潰太平天國後,曾國藩為什麼沒有問鼎。

    第一問,曾國藩到底有沒有問鼎的機會?

    答案是有的,曾國藩帶領的曾家軍,以曾國荃(俗稱九帥)的隊伍最為勇猛,曾國荃的部隊也是第一個衝入天京的隊伍,在沒有裁撤湘軍之前,還包括以彭玉麟為首要將領的水師,李鴻章的淮軍分部,曾國藩的曾家軍,仍然屬於晚清最具實力的隊伍。

    第二問,曾國藩到底有沒有問鼎的把握?

    答案是沒有把握,原因是,雖然曾國藩所屬隊伍實力強勁,但朝廷一直對曾國藩有所提防。在湘軍中,也安插了眾多耳目。並且朝廷也積極扶持左宗棠的楚軍,李鴻章的淮軍,用已制衡曾國藩的湘軍。並且最重要的是,綠營(晚清的官方部隊)並不是大家認為腐朽的一塌糊塗,用曾國藩的話說就是,“朝廷對外向來軟弱,但對內心狠手辣”。綠營打不贏太平天國的原因基本上是朝廷不想損失八旗兵,而是想坐收漁人之利。但朝廷一但整肅自己人,意義就不一樣了,湘軍剛打完仗,目標彷徨;綠營修整了多年,裝備精良;所以說綠營仍是湘軍的最大對手,而曾國還要藩面臨著綠營,楚軍,分出去的淮軍。一旦曾國藩起兵,就是謀反,其他各部就算不立即圍剿,也會隔岸觀火,曾國藩贏了,就會錦上添花分一杯羹,曾國藩輸了,就會牆倒眾人推,向朝廷邀功。曾國藩早已看透,所以並無十足把握問鼎。

    第三問,曾國藩到底想不想問鼎?

    想沒想過和想不想是兩個問題,曾國藩肯定想過問鼎的事兒,在與左宗棠的信件中,左宗棠這樣問“鼎之輕重,似可問焉”。曾國藩回道,“鼎之輕重,不可問焉”。這話有兩種涵義,一種是曾國藩說,不行,沒把握;另一種是曾國藩說,荒唐,這是謀反!所以無論怎樣,曾國藩是考慮過這個問題的,但也可能是沒有把握,也可能是作為儒家弟子,理學大師,在曾國藩的內心深處,是無法接受謀反這件事情,從而放棄了這次問鼎機會,主動裁撤湘軍,明哲保身。

  • 9 # 良人說史

    你問我來答,我是良人。

    曾國藩不稱帝是因為他有更大的野心。

    皇帝算什麼?至高無上,一言九鼎撐死傳不過三百年。

    中國第一個主動不爭帝位的世家是東晉王家。

    王家非常牛逼,沒有王家的鼎力支援司馬睿根本建立不了東晉。

    既然這樣為什麼王家不索性自己稱帝呢?

    皇帝雖然顯赫,但是也遭人羨慕。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全國上下不知有多少眼睛盯著皇帝這個位置,皇子、叔父、權臣、宦官、后妃……

    也有太多無奈,天天操勞國事心力憔悴,歷史上的皇帝大多都是英年早逝,二三十歲死的一大把,像康熙、乾隆這樣超長待機的少之又少。

    相反還是世家大族好,流水的皇帝,鐵打的“王謝”家族。

    即便是改朝換代,對世家大族也是拉攏政策,而皇族就是被屠戮的物件。

    比如說吳越錢氏,近代就誕生了三位大師——錢鍾書、錢穆、錢學森。

    其次是東晉面臨的環境,北方遊牧民族咄咄逼人,南方叛亂不斷,一句話不是一個太平盛世,甚至很可能隨時完蛋。

    國家完蛋,皇帝是要為此背鍋的。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王家必然不會再進一步,把自己放在火上烤。

    曾國藩有更大的野心,他要成為的是萬古不滅的聖人

    兩千多年的儒家社會,誕生了無數人才。

    在曾國藩的年代,公認的聖人只有兩個,孔丘、王陽明,曾國藩決心做下一個。

    聖人不是誰想做就行的,聖人的評選有一套標準,這就是“三不朽”。

    《左傳.孫豹》:“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

    做到“三不朽”才能成為聖人,立德、立功、立言少一個都不行。

    曾國藩進入官場之後就開始自己的偉大事業,自己給自己造勢。

    給大家講個故事,我想很多人都聽過:曾國藩小時候很笨,一篇文章背了很久還不會。一個小偷一天光顧曾國藩的家,遇到曾國藩背書。小偷見曾國藩讀了很多遍,背的還不流暢,於是大怒,跳下房梁,把曾國藩正在背的文章流暢的背了一遍,揚長而去。

    曾國藩笨嗎?實際上他很聰明。

    這個故事出自曾國藩自己的日記,日記這種私密的東西怎麼會流傳出去呢?

    把自己的隱私暴露給同僚,意欲何為呢?分享秘密不就是為了拉近關係!

    還有那個關於“好色的故事”,也是出自曾國藩的日記。

    曾寫日記的目的是給別人看,裡面能有多少真的東西?

    說白了都是自吹自擂,曾得到了名聲。

    平定太平天國又立了大功,距離聖人就差一步了。

    曾國藩不可能為了當皇帝,讓自己前功盡棄。

    皇帝算什麼,比得上聖人嗎?

    其次,清末的皇帝實在窩囊。與其說是九五至尊,不如說是在火上烤。

    從道光二十年(1840年)開始,清朝很明顯的在走下坡路了。

    太平天國這麼一鬧,明眼人都知道清朝沒幾年活頭了。

    外有列強,內有騷亂,活脫脫一個爛攤子。如果做皇帝就要收拾爛攤子,這個頭疼的問題還是讓八旗人自己解決吧!

    曾國藩不做皇帝,第一是有更大的目標——成聖人。曾國藩成功了,公認的“半聖”。

    第二這個國家真是太爛了,列強、不平等條約、租界、起義……曾國藩不會把自己放在火上烤,這樣的皇帝做著沒意思。

  • 10 # 經典守望者

    沒有必要,《甄嬛傳》中有一句話說的很好:“當皇帝未必是天下第一得意事”,這句話很有道理。就當時的曾國藩而言,稱帝不是不可以,而是實在沒有那個必要。

    首先,清朝不是紙老虎,當時的恭親王和慈禧太后都還在位,而且僧王僧格林沁也還活著,如果曾國藩的軍隊和滿蒙聯軍硬碰硬,那麼鹿死誰手還很難說。而且清政府的政治手腕很高,湘軍的後勤糧餉都在清政府的手中。清政府當時還刻意扶植李鴻章的淮軍就是為了與曾國藩相互牽制,一旦曾國藩稱帝,那麼他的四面八方立刻就會湧現出大量的敵人。這足以擊垮曾國藩的後方。

    第二,當時的曾國藩是以儒家道統存亡來號召天下計程車紳領袖共同對抗太平天國。而儒家的根本核心就是忠義。在當時滿漢一體的情況已經出現,百姓的心中對於驅夷排滿的心態已經不像是明末清初的時候。所以,一旦曾國藩造反,他的形象就會立刻崩塌,他的號召力很快就會反噬他。到最後連保證曾氏一門的性命都很難。

    第三,人貴知足。當時的曾國藩已經是漢臣之首,炙手可熱,榮華富貴享之不盡。這樣的富貴面前,曾國藩當時已經年近六旬,已經沒有爭奪天下的野心和鬥志。加上身邊還有一個春秋鼎盛,野心勃勃的九弟曾國荃希望利用自己的威望逐鹿天下。即使曾國藩稱帝也難免宋太祖燭影斧聲的結局。所以,曾國藩不稱帝是正確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聊聊各地"二師兄″肉價可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