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學達人
-
2 # 沅汰
有個成語叫“三令五申”,意思是指再三地命令和告誡。這個成語就出自於孫武。《史記》記載,孫武在吳國應吳王之邀以吳國宮女為士兵進行訓練。“乃設鐵鉞,即三令五申之。”宮女以為這是遊戲,不聽孫武號令,都哈哈大笑。這樣重複了好幾次,於是孫吳以軍令斬吳王最寵愛的兩位姬妾,剩下的就都老實了。
孫武,春秋時期客居吳國的齊華人,由伍子胥舉薦給吳王闔閭而成為吳國大將。孫武曾率吳國軍隊大敗楚軍,攻至郢都讓楚國幾乎滅亡。
除了武功赫赫之外,孫武還留下了不少論兵、論政的理論。後人將孫武的理論輯錄成書,就是《孫子兵法》,此書是孫子一派軍事思想的記錄。
“子”是春秋時期對著名學者和老師的一個尊稱。“孫子”則是對孫武的尊稱。
《孫子兵法》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及古代軍理論的代表性著作。《孫子兵法》不只講到戰爭,以非常完整而全面的視角講到戰爭和政治、經濟、文化的種種關係。唐太宗李世民曾評價說“觀諸兵書,無出孫武。”
孫臏,按照《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來說,孫臏是孫武的後代,曾經和龐涓一起學習兵法,後來被龐涓騙到魏國施以酷刑,“斷其兩足而黥子”。“臏”的意思就是指斷足。
孫臏逃到齊國,齊將田忌把孫臏介紹給齊威王。齊威王問孫臏兵法,孫臏講了他富國強兵的主張。孫臏及他的兵法在戰國及秦漢影響很大。
-
3 # 飛龍在天231272723
感謝邀請!孫子就是孫武,子,是古代對在社會上有一定成就各家各派名流的尊稱。孫臏是孫武的四世孫。當然也可以叫孫子。這在史料中都有記載作佐證。孫武生卒年月,歷史無記載,大致與孔子同時,即公元前500年前後,是中國古代最有名的軍事理論家和有組織才能的軍事活動家。據《史記.伍子胥列傳》記載:公元前512年經吳國大將伍子胥推薦,以兵法十三篇晉見吳王闔閭,吳王知孫武善用兵,乃命他為將。孫臏作為孫武的後世子孫,同樣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有:“孫子臏腳而論兵法"的記載。《漢書.藝文志》著錄有:“齊孫子八十九篇,圖四卷”。顏師古注:“即孫臏"。《漢書.陳湯傳》曾引用《孫臏兵法.客主人分》中“客倍主人半,然後敵”句。這些都說明《孫臏兵法》在漢代還廣為流傳。但其後不久即已失傳。而在《隋書.經籍志》已不見著錄。在失傳一千餘年後,又於1972年在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中出土。經整理後,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
4 # 尚宮女史
孫子即孫武,著有 《孫子兵法》,孫臏是孫武的後人,著有《孫臏兵法》。
歷來,孫武這個人的爭議很大,有說孫武就是伍子胥;
有說孫武就是孫臏;
還有說孫武這個人並不存在。
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孫武在春秋時期的存在感很低,甚至在《左傳》中完全沒有提及。孫武原是田齊的宗族田書的後代。後來隱居,與伍子胥結識,惺惺相惜,伍子胥成為吳王闔閭的行人後,屢次向闔閭推薦孫武,在第七次的時候,闔閭終於有了點興趣,答應見孫武,於是孫武帶著自己為闔閭寫的《孫子兵法》去見了闔閭。
闔閭看完十三篇後,問孫武能不能指揮軍隊,孫武說可以,闔閭又進一步問能不能用婦女做試驗。孫武再次說可以。
於是闔閭將自己宮中的姬妾和宮女一百八十名交給孫武。孫武將她們分成兩隊,分別讓闔閭最寵愛的兩個姬妾做隊長,然後每人手裡拿一支戟,然後給她們講清楚規則,又拿來刑具擺那裡,“三令五申”其中的規則,然後擊鼓下令,所有的婦女都沒有執行命令而是在那裡笑,孫武認為這是將領交代的還不夠清楚,於是再次“三令五申”。結果,婦女們還是再笑。確實好笑,她們認為很好玩,誰也沒有真的當真。但孫武卻是認真的,他下令殺死兩個隊長,闔閭本在臺上觀看,一聽那還了得,趕緊阻止孫武,說自己離了這兩個姬妾就食不知味。孫武則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於是堅持把兩個隊長殺死,又重新認命了兩個隊長,再次下命令,這次,所有的婦女都乖乖聽令。
孫武認為達到了叫她們赴湯蹈火也在所不惜的程度,就向闔閭交了差。於是闔閭“卒以為將”。但值得注意的是,孫武只是個軍事理論家,他提出了完整的軍事思想和戰略戰術,但他並沒有擔任過軍事統帥,吳國發動的數次征戰,他有參加,但沒有指揮權。
所以太史公在《史記》中記載:
西破彊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伐楚,在柏舉大敗楚軍,吳軍五戰五勝,攻入郢都,後來吳國內亂,闔閭回國平亂。伍子胥和孫武等繼續對楚作戰。
楚國申包胥哭訴七天七夜感動秦國,出兵救楚,吳軍戰敗。
這之後,孫武再也沒有了訊息。有說孫武功成身退隱居了起來,有說伍子胥被夫差所殺後,孫武也被夫差所殺。孫臏是孫武的後世子孫,其間大約隔了百年光景。孫臏出生在齊國的阿、鄄之間,原名不可考。原先和龐涓在一處學習兵法,後來龐涓到了魏國做了將軍,因為嫉妒孫臏的才能,將他誆騙到魏國,私自施以臏刑,這便是孫臏名字的由來。斷了孫臏的兩條腿,又在孫臏臉上塗墨刻字,想讓他無法入仕。
但孫臏不甘心,後來想辦法和齊國的使者取得聯絡,被帶回了齊國,成了齊國田忌的門客。然後運用策略幫助田忌在賽馬中獲勝。田忌遂將孫臏推薦給齊威王。
後來,魏國攻打趙國,圍攻邯鄲,趙國向盟國齊國求救,齊威王想讓孫臏為將救趙,孫臏認為自己受過刑罰,不該露面拒絕。齊威王遂讓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救趙。孫臏建議佯攻大梁以圍魏救趙,果然龐涓回師救魏,在桂陵與齊軍遭遇,龐涓大敗。
十三年後,魏趙攻打南韓,南韓向齊國求救,田忌和孫臏去救,孫臏採取偽怯減灶的策略誘敵進入馬陵,龐涓再次大敗。而孫臏之名天下顯。留下《孫臏兵法》,又名《齊孫子》。
因為《孫臏兵法》失傳,很多人認為孫武和孫臏是一個人,直到1972年,臨沂銀雀山漢墓竹簡出土,《孫臏兵法》得以重見天日。
-
5 # 沉澱讀書
孫子名武,所以孫子就是孫武。齊華人。孫武精通兵法,寫了13篇兵法,因此被吳王闔廬接見。闔廬問孫武,兵法對女子管不管用。孫武說,沒問題的,借大王宮裡的美女一用,我來給大王演示一下。於是闔廬就叫來了180人。孫武把這些人分成兩隊,選了兩個闔廬的寵妃當隊長,然後問這些人,左右前後都知道嗎?這些回答說,知道。孫武接下來還是很詳細的給這些講了規則,比如,向右轉就是往右手方向轉,向左轉就是往左手方向轉。然後問這些人,還有沒有問題,都明白嗎?這些人都回答說,沒問題。孫武說,既然都知道,接下來就要聽我指令。
(孫武)
孫武開始命令美女們轉方向,結果這些都哈哈大笑,沒有人幾個照做的。孫武說,大家對規則和號令都不熟,這是將帥的錯,不怪你們。於是又把規則重複了幾遍。再命令美女們轉方向的時候,她們還是不聽話照做,個個嬉皮笑臉的。這次孫武說,規則和號令都沒有問題,士兵還是不服從就是隊長的問題了。於是就下令把那兩個寵妃隊長給殺了。闔廬當然不捨得,便求情不要殺。孫武會說,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堅持殺了兩個隊長。
孫武重新任命了兩個隊長,然後再發號施令,這一次,所有人都照做不誤。吳王看孫武善於用兵,便任用他為將軍。
孫臏是孫武的後代,也很精通兵法。孫臏和龐涓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聽過。他們兩人都是鬼谷子的徒弟,不過龐涓內心知道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孫臏。後來,龐涓去魏國當了將軍,心裡還是很忌憚孫臏,所以私下召見孫臏時,就找了一個藉口,對孫臏動力私行,砍了孫臏的兩隻腳,還在他臉上刻字。
這時,恰逢有齊國使者到魏國,孫臏聽說之後,便偷偷見了使者,並說服使者把自己帶到齊國去。就這樣孫臏逃到了齊國。齊國的將領田忌知道後,對孫臏禮遇有加。有一次,田忌和齊王以及齊國貴族賭馬的時候,孫臏給田忌出了一計謀,贏了齊王,這就是著名的“田忌賽馬”的故事。
後面,孫臏“圍魏救趙”的策略,救了趙國,使得齊國大勝。13年後魏趙聯手打南韓的時候,孫臏還是用同樣的策略,讓田忌直接攻打魏國,此時魏國的將領龐涓聽到訊息之後,立馬撤回魏國防守。孫臏聽說龐涓已經班師回國,就使了一招“減灶示弱”的策略,迷惑龐涓。讓龐涓以為齊軍每天都有大量逃兵。簡單來說,就是故意在進入魏國境內後,第一天建10萬人的伙食爐灶,第二天建5萬人的,第三天建3萬人的。龐涓認為齊軍膽小,就信以為真,只帶著少量的兵力追逐齊軍。而孫臏這邊算準了龐涓的心理和行程,於是提前在地勢險峻的馬陵做好了埋伏,坐等魚上鉤,龐涓果然不負孫臏所望,到了馬陵,最後自刎。
齊軍乘勝出擊,最終打敗了魏國。孫臏也因為這次勝利名揚天下。
-
6 # 歷史簡單說
總的一句話,孫子就是孫武,是東周春秋時期的人,是《孫子兵法》的作者,被稱為兵聖,是武廟十哲之一,孫臏是孫武的後代,是孫武的後代,是武廟六十四將之一,我們分別來介紹。
孫武祖上姓田,是陳完(田完)的後代,田氏代齊者就是田完的後代,田書在公元前521年,為齊國伐莒有功,被封為孫氏,所以田書就成了孫書,孫書就是孫武的爺爺。
公元前512年,在伍子胥的推薦之下,吳王闔閭接見了孫武,孫武就帶著《孫子兵法》來見吳王,吳王看了之後,十分欣賞孫武的才能,就任命孫武為大將。
公元前508年十月,吳軍在豫章打敗了楚軍,攻下了巢,並且活捉了楚國公子繁。公元前506年,孫武率領吳軍,多次打敗楚軍,並且攻下了楚都郢城。公元前494年,越王攻打吳國,孫武率領吳軍打敗了越軍,越王勾踐向吳國求和。伍子胥被吳王夫差殺死後,孫武就隱居鄉間,大約在公元前480年去世。
孫臏是齊華人,與龐涓是同學,都是鬼谷子的弟子,龐涓在魏國當大將,龐涓十分嫉妒孫臏的才能,就將孫臏也請到魏國,然後加害於他,孫臏受了臏刑,孫臏遇到了齊國使者,被送回了齊國。
田忌十分欣賞孫臏,待孫臏為上賓,孫臏讓田忌的上等馬對齊王的中等馬,用中等馬對齊王的下等馬,用下等馬對齊王的上等馬,最終贏得了賽馬,這個就是我們所熟知的田忌賽馬。
田忌向孫臏推薦給了齊威王,齊威王就任命田忌做為主將,而孫臏擔任田忌的軍師。公元前354年,因為趙國攻打了衛國,而衛國是魏國的盟國,魏國就出兵包圍了趙國都邯鄲。
田忌、孫臏率軍假裝要攻打魏國都大梁,龐涓趕緊回救,孫臏在桂陵設伏,大敗魏軍,並且俘虜了龐涓,邯鄲之圍也解了,這個就是著名的圍魏救趙。
公元前341年,魏國攻打南韓,南韓向齊國求救,孫臏再次用了圍魏救韓的辦法,還使用了減灶之法,設伏於馬陵,大敗魏軍,龐涓兵敗自刎。
-
7 # 黎家第一湯
說孫武是孫臏,真是亂來,兩個人都不同時代,一個春秋,一個戰國,而且最明顯的兩個人都是軍事家,孫武的軍事理論,孫子兵法留了下來,而孫臏的兵法失傳了,要麼就是當年鬼谷子給過一本兵法,告訴孫臏這是你爺爺孫武寫的兵法。東周列國志上寫,孫臏這個人誠實,告訴了龐絹,龐絹先他下山以後,師傅給他學了這個孫子兵法,並說看完以後師傅收回了。龐絹本來是想搞死孫臏的,因為他想要這個兵法,就故意求魏王留下孫臏一條命,把他的腳筋抽了,走不了路。因為他不知道龐絹害他,所以很感謝龐絹救他。龐絹派人給他醫傷,並叫他寫出那個孫子兵法。龐絹時隔幾日,就派人來問兵法寫好沒有,因為孫臏傷疼,寫一點就寫不下去了,所以沒有寫好。派來的人有一個知道龐絹的陰謀,這個人心善,看這個龐絹太毒,同門同吃同睡幾年感情也害,而孫臏人太老實了,竟然矇在鼓裡還感激他,告訴孫臏,兵法寫好之日,就是他沒命之時,並說因為龐絹知道孫臏在齊國家人還有一個堂哥,那封家書是龐絹假冒,目的是陷害他。
孫臏這才明白一切,把寫好的兵法全燒了,龐絹來問就答說傷太疼記不住,等好點才寫。
但是不寫命也一樣保不住,突然想起下山時師傅給個錦囊,告訴他有危險才打開,連忙找出來一看,上寫裝瘋二字,原來師傅早就算定他今天。
孫臏立馬裝瘋,亂笑亂罵。龐絹不信親自去看,他故意爬到豬圈裡,抓起一塊豬屎吃起來說這肉真好吃,把龐絹蒙過去了,這個傢伙真的瘋了。
每天孫臏都瘋瘋癲癲的爬到街上拾東西吃,並有時睡在街上不回家,但是,龐絹還是不放心他,每天派人查他在哪裡睡覺,回來報告。
這樣過了好久,齊國剛好派使臣來他聽道了,半夜爬去敲門,把情況告訴使臣要求帶回齊國,使臣約好辦完國事那天在一個地點碰頭,用箱子把他裝好躲過檢查。把他的破衣服脫了穿在一個手下身上,照回孫臏經常過夜的地方睡,因為龐絹派人每晚都去查他,去的人只見他還睡在那裡,並沒注意到換了人,幾天後孫臏回到齊國,那下人才丟了孫臏的衣服溜了。
這樣,才有了後來的經典田忌賽馬,圍魏救趙,還有他想出的迷惑敵人的逃兵減灶等經典戰法,並最終勝利報了大仇。兩個同們師兄弟的恩怨情仇的對決故事,比起他爺爺孫武的故事看起來更精彩,也透露了這個社會,人心難測,親人害親人。
孫子兵法,後人叫做孫子兵法十三篇,為什麼孫臏兵法沒有留傳下來。為什在孫武至孫臏百年間從沒有記載有人有擁有孫子兵法。後人估計孫子十三篇,就是孫臏回憶他爺爺的兵法,加於補充,兩個人的兵法合成,注為孫子兵法十三篇,從孫臏後開始留傳下來。
孫子兵法是我們的國寶,是歷代將軍必讀的兵書。
古話說,學會孫子十三篇,不會帶兵也會了。
流傳於社會和戰場上最經典的一句話是,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
8 # 談古論金
孫子和孫武是同一個人,他就是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孫武(約公元前545—約公元前470),目前掌握的史料記載,孫武字長卿,齊國樂安(大約在今山東省北部濱州等一帶)人 。他曾經參與過吳國進攻楚國的軍事行動,在出仕吳國之前也曾經在當時吳國國都吳(今江蘇省蘇州市)郊外的穹窿山隱居撰寫了有《孫子兵法》(也被稱為《孫武兵法》、《孫子兵書》、《孫武兵書》、《吳孫子兵法》等,它被認為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因為他在軍事學領域的開創性的貢獻,被後人被尊稱為兵聖或孫子、孫武子、吳孫子。
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 孫子吳起列傳》記載:
孫武既死,後百餘歲有孫臏。臏生阿、鄄之間,臏亦孫武之後世子孫也。這裡的紀錄很明顯,孫臏是另外一個人,生活的時代晚於孫武(孫子)100多年。
但是,後世有學者認為孫臏和孫武是同一個人,比如錢穆先生就在《先秦諸子系年考辨》裡就這麼說“孫臏之稱,以其臏腳而無名,則武殆即臏名耳”、“世遂莫能辨,而史公亦誤分以為二人也”,錢穆在這裡的主要意思就是說孫臏的“臏”是指膝蓋被砍斷,只是一個外號,孫臏類似“孫瘸子”(不是對殘障人士歧視性稱呼,只是為了便於理解),其實他和孫武是一個人,錢穆言之鑿鑿地說大家不能分辨,連史學家地泰山北斗太史公司馬遷都搞錯了,誤以為孫臏和孫武是兩個人。
然而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裡出土竹簡7500條,其中有《孫子兵法》,同時也有《孫臏兵法》,這個考古發現充分說明孫武和孫臏是兩個人,太史公一點也沒有錯。
孫臏的生卒年不詳,但是他參與的軍事活動在公元前350年代和340年代,和孫武的活動年代確實相差百年以上,換句話說,孫臏活動的時間已經在戰國時期。
孫臏在農藥中是一個輔助類英雄,遊戲中有關的故事設定當然是虛構的。
總結,孫子是對孫武地尊稱,一般是專有名詞,即使尊敬孫臏也不稱呼他做孫子,孫子和孫武自然是一個人,而孫武和孫臏是兩個人不是一個人。
-
9 # 小良說史
孫子、孫武、孫臏不是同一個人,孫子就是孫武,《孫子兵法》的作者就是孫武。孫臏是孫武的後代,《孫臏兵法》的作者就是孫臏。為了讓你好區分二人下面我就來介紹一下兩位兵法大師。
孫武春秋時期齊華人,祖上還是齊國貴族,家裡面的人世代從軍,所以孫武從小就具有軍事頭腦打仗特別厲害。最後由於齊國內亂,孫武怕自己染上叛亂就去了吳國隱居,《孫子兵法》一書就是在他隱居期間寫成的。這是正好伍子胥也因為叛亂的事從楚國跑到了祖國,還和孫武做了鄰居,後來伍子胥發達了做了吳國的大官,就把孫武引薦給了吳王,吳王非常看重孫武的才能就讓他當將軍,然後舉兵攻打楚國,一路打到楚國國都為伍子胥報了大仇。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踐攻打吳國,被孫武打的屁滾料流,越國差點亡了國,勾踐也成了吳王夫差的俘虜。孫武50多歲的時候好朋友伍子胥被吳王殺害,孫武也看清吳王不在為吳國效力,歸隱山林結束了自己傳奇的軍旅生涯。孫武一生未嘗敗績,用兵如神,其軍事思想“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我專敵分、兵貴神速、出奇制勝、避實擊虛、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軍事思想至今還影響著世人。
孫臏戰國時期齊華人,孫武的後代,師從中國古代最神秘的人鬼谷子先生。孫臏畢業後決定去魏國他師兄龐涓哪裡找份工作,結果龐涓十分嫉妒他的才能,非但沒有向魏王引薦他,反而陷害孫臏處以臏刑和黥刑(臏刑:挖膝蓋,黥刑:臉上刺字),孫臏被折磨成一個殘疾人,還好齊國使者慧眼識英雄將他救下,孫臏來到齊國後能力受到田忌賞識,成了田忌的門客(田忌賽馬的故事就是孫臏出的主意),公元前354年魏國攻打趙國齊國派兵相助,田忌為主將,孫臏為參謀,結果孫臏以“圍魏救趙”的兵法大勝。公元前341年魏國攻打南韓,齊國派兵相助,仍由田忌為主將,孫臏為參謀,孫臏仍進軍魏都大梁,用“減灶之計”,讓魏軍大將龐涓輕敵深入,結果龐涓被殺,齊國大勝。孫臏一生傳奇無數,著有《孫臏兵法》。
-
10 # 宇麟321弘揚正能量
孫子即春秋末吳國將軍孫武,其所著《孫子兵法》,是聞名世界的古代兵書,這是孫武總結前人以及自己的作戰經驗,探索戰爭規律而寫成的此書。
孫武在此書裡系統敘述了戰略戰術的原則,指出集中兵力打敗敵人的重要性,強調戰前周密調查的重要性,力求做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孫臏是孫武的後代,是戰國時著名的軍事家,著有《孫臏兵法》一書。他任齊國軍師時,曾派兵“圍魏救趙”。《孫臏兵法》闡述主張了打仗要有充分的準備,關鍵時刻要集中自己的兵力,分散敵方的兵力,就可以以少勝多,以弱勝強。
回覆列表
孫子和孫武是同一個人,他生活在春秋時期。其中那本兵家之聖經[孫子兵法]就是他老人家寫的。
孫斌是孫子的後人,他生活在戰國時期。
我們來說說,關於這兩人的傳奇經歷吧。
孫子侍奉的主人是吳王闔閭,他和大名鼎鼎的伍子胥是同事。吳王闔閭就是因為得到了這兩個人,才能夠在春秋五霸之中立於不敗之地的。
孫子齊地人,當初他去投靠闔閭的時候,已經寫好了孫子兵法十三章。而且這些比較有見解的兵法,孫子也是讓吳王闔閭看過的。
吳王闔閭對他的軍事見解是讚不絕口,想重用他。但是,轉眼一想,帶兵打仗並非兒戲,孫子畢竟沒有上過戰場,他這些戰法也僅僅是紙上談兵而已。具體好不好使要試探試探他才行。
為了刁難孫子,吳王闔閭就派了自己宮中的宮女讓孫子來演練。要知道這些宮女可都是闔閭比較寵愛的,嬌貴的很。
在吳王闔閭看來,孫子想把他們訓練為能作戰計程車兵,簡直是難如登天。
當吳王闔閭把這個想法告訴孫子時,孫子竟然是坦然的接受,並且一句怨言都沒有說。這讓吳王闔閭倍感意外。
孫子領命後就開始訓練這群宮女了,起先,孫子是讓吳王闔閭最喜歡的兩個人當了對頭,排在第一位,然後孫子告訴他們,什麼口令是立正,什麼口令是前進,什麼口令是後退.......
都交代完後,孫子問他們明白了嗎?
這些宮女全是嬉戲打鬧,還說全懂了。
看到這個情況,孫子也不著急,於是,他又告訴這些宮女,你們不按我的要求來演練,這不怪你們,是我沒把紀律講清楚。
我現在說下紀律,我再喊口號,不按照要求做的就會推出去殺頭。
這些宮女根本不相信孫子說的話,等孫子在喊的時候,他們仍然是我行我素,不按常理出牌。
沒辦法,孫子只能把排頭的兩個吳王闔閭最喜歡的女人推出去殺頭了。
吳王一看,孫子竟然想殺自己的小甜甜,當時差點是嚇尿呀。於是他跑到孫子面前來求情。讓孫子網看一面,饒恕他們一命。
孫子肯定不答應呀,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他果斷的把那兩個人給殺了。
其它宮女一看,不得了呀,原來是真的會殺頭呀。
看到這種情況,這些宮女都規規矩矩的跟著孫子練了起來。
吳王闔閭一看,這個孫子確實是個人才呀,他連女人都能馴服好,我若是把軍隊交給他,肯定沒問題。
就這樣孫子通過了考驗,後來驗證,他確實是個軍事奇才,只要他出場的戰役,基本上是不會失敗的。
得到了這樣的將領吳王闔閭感覺很值,但是想想自己的小甜甜被殺又覺得很痛,只不過江山和美人不可兼得,這個道理他是懂的。
孫子的後人孫武也是一個奇才。
當年圍魏救趙和馬陵之戰全部都是他打的,以少勝多的戰役是他最擅長的。可惜的是,他只打了兩場戰役,就退隱山林,去著書立說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