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千萬次的問

    唐代國力強盛,人們的服飾呈現著多元化的發展,再加上胡服的引入,唐人的穿衣時尚名目極其繁多,而這也帶動了紡織業的發展。和我們後世的絲綢出於江南不同,唐朝詩人秦韜玉《豪家》曾經描寫了唐代豪門的生活場景:地衣鎮角香獅子,簾額侵鉤繡避邪。按徹清歌天未曉,飲回深院漏猶賒。那個時代,欣賞歌舞的時候,一定要先在地上鋪一張地毯,由獅子造型的香獸壓在四角,然後由舞伎在地毯上表演舞蹈。今天,日本柰良正倉院就儲存有中國唐代皇帝送給日本皇室的毛制花毯。

    在綾羅綢緞風靡之後,逐漸開始有一些唐人流行起穿布衣,其中最有名的是產自於帝國遙遠南疆桂林的桂布。“桂布”實際上是麻布,最喜歡桂布的則屬白居易,在《新制布裘》一詩中,白居易讚歎自己新作的衣服:“桂布白似雪,吳綿軟於雲。布重綿且厚,為裘有餘溫。”而且,桂布所作的衣服已經成了他生活中的最愛,在《枕上作》一詩中,白居易“腹空先進松花酒,膝冷重灌桂布裘。”低下階層唐人穿的是用麻、毛織成的“粗褐”。貧窮的老百姓,一般戴幞頭巾子,穿粗褐衫,好一點的人家,幞頭、汗衫、外袍、褌袴,再配一雙皮靴,這就是典型的唐人裝束了。唐人的居所、建築、宮殿、樓臺、城牆,今天我們已經難以見到實物了,唐人留於後世者,除了冠絕百世的唐詩、傳奇,就是如棟的典籍文捲了。那個如日中天的帝國,有著瑰麗的都城、繁華的集市以及莊園,但留下的實物除卻陪葬的冥器便是紙質的文書手卷和畫作。貞元十九年,白居易為校書郎,租用住宅為“茅屋四五間,一馬二僕伕”,“窗前有竹玩,門外有酒沽。”居住條件都較為簡單,堂室不分。北方住宅大多為夯土垣牆,木屋架上覆以茅草,復瓦的住宅,則是有錢的富有者。唐代貴族宅第的大門採用鳥頭門形式,宅內用迴廊組成庭院。至於鄉村住宅則不用迴廊而以房屋圍繞,構成平面狹長的四合院;此外,還有木籬茅屋的簡單三合院,佈局比較緊湊,草堂三間,中間前簷敞開,用兩柱,兩邊間隔為室,室前後簷都開窗,窗下牆為編竹抹泥,窗用紙糊,窗外種雜值花木。至於飯食,唐代北人以慄米飯為主,南人以稻米飯為主,後世的中國,小麥一統北方,成為極其重要的糧食,但在唐代,還是粟米的天下。粟米便是小米,唐人熟悉的稱呼還有黃粱。南人則熱衷於吃青精飯,用杜鵑花科的灌木南燭枝葉,搗碎出汁後,用來浸泡大米,蒸熟後又曬乾,米便成了青色。道士們說這種飯是滋補養氣的,以至於人人搶食,使青精飯成為當時的常備食品。相對而言貴族的飲食要考究的多了,夏天有用水晶飯(糯米),龍晴粉,冰片,牛酪漿調製後放入冰池冷卻的清風飯,日常尚有將肉絲雞蛋等雜味湯汁澆到黃米飯上的“御黃王母飯”。菜品則分三等,上等乃皇家及門閥大宴時的菜品,中檔菜有隋代流傳下來的魚乾膾、咄嗟膾、渾羊歿忽,以及白沙龍、炙、串脯、生羊膾、飛鸞膾、湯丸、葫蘆雞、黃金雞、族味、鯢魚炙、清風飯、無心炙等。低檔菜是一些大眾食品,有千金圓、烏雌雞湯、黃耆羊肉、百歲羹、鴨腳羹、酉羹、杏酪、羊酪、防風粥、神仙粥、麥飯、松花餅、長生面、面繭、五福餅、消災餅、古樓子等。飯餘,唐人尚喜歡飲茶,“茶興於唐,盛於宋”,和我們今天喝的茶葉不一樣,唐人飲用的是茶餅,飲用時,先將餅茶放在火上烤炙。然後用茶碾將茶餅碾碎成為粉末,再用篩子篩成細末,放到開水中去煮。煮時,水剛開,水面出現細小的水珠像魚眼一樣,並“微有聲”,稱為一沸。此時加入一些鹽到水中調味。當鍋邊水泡如湧泉連珠時,為二沸,這時要用瓢舀出一瓢開水備用,以竹夾在鍋中心攪拌,然後將茶末從中心倒進去。稍後鍋中的茶水“騰波鼓浪”,,稱為三沸,此時要將剛才舀出來的那瓢水再倒進鍋裡,一鍋茶湯就算煮好了。唐人飲茶尚需要就著茶點相送,這些茶點名目繁多,美味異常,有粽子、餛飩、麵點糕餅等常見的小食,還有一些我們今天不常見的,比如蒸筍,放在一個小瓦罐中,與飯同蒸;小天酥,是一種用雞或鹿肉剁成碎粒,而後拌上米粉炸成的食物強盛的國力和安靖的社會使得唐人很喜歡遊歷,尤其是唐代的文人,遊歷成風。他們的足跡遍歷了帝國的東西南北。當時的陸路交通以長安為中心,重要的交通幹線東可達山東半島,西北直通西域,西南可到南昭,東北方向自太原經幽州可到東北,南下可到桂林廣州。至於出行工具,則是有嚴格的規定,天子、皇后、太子才可以乘車,餘皆以騎代車。普通的胥吏、商賈之妻老者準乘葦軬車,就是用蘆葦蓆子做車篷的車輛,商賈、庶人、僧、道士不乘馬。同時,籍賴與大運河、靈渠、廣通渠、新漕渠等運河,帝國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水運網路,舟楫成了帝國重要的交通工具。得益於帝國的馬政,騎馬成了貴族或有錢人最主要的出行方式,但唐代平民的騎乘之物乃是驢。在疆域廣大的帝國,遍佈著星羅般的驛站,在驛站中除了有驛馬還有大量的驛驢,因此唐朝的租車業——“賃驢”是很普遍的。

  • 2 # 太史員外郎

    唐代是中國古代最為繁榮、強盛的時代。隨著唐朝時社會繁榮,國力昌盛,百姓的衣食住行較之前朝都有了新的發展與改進。整個社會都在新發展中。下面分三個部分對唐朝人生活起居方面進行介紹。

    (一)飲食與穿衣

    唐朝男子春夏穿衫,冬穿袍、襖。袍襖皆為圓領,長度過膝。下身穿褲、褌等。有地位的穿皮靴,百姓穿麻鞋、絲鞋、皮鞋、草鞋等。古代認為男子露出頭髮屬於無禮,因此出門必須戴冠、裹巾。女子常穿的上衣是衫、襦,下身穿裙。還有帔、半袖等。有身份的人如果閒居在家,可以不裹頭、不束帶、不穿長衫皮靴。去別人家做客,主人也可以請其寬衣解帶,比較隨意舒適。

    唐人主要的食糧為米、粟、梁、麥。普通人每天兩餐正食,另有小食,午間常食粥。韋巨源食譜記載,唐代富貴人家的的食品,按其烹調製作方法之不同,製造出不同的飲食,可謂飲食源遠流長。日常所吃的肉,除了六畜之外,有兔、鵝、鴨、鶉、魚等。

    (二)住與行

    唐朝首都長安、洛陽實行裡坊制,夜間坊門關閉,城市宵禁。坊內則可以燈火通明,徹夜笙歌。唐朝時的住宅講究建築中軸對稱,大門之內有影壁,中門之內是廳堂,堂屋之後是寢屋,前後數進庭院,四周環繞廊屋,廚房、倉庫和奴婢住所設於其中。行則陸用車騎,水用舟楫,而後轎子以漸漸被採用,尤其高官與老人常乘轎子。古時華人皆席地而坐,與跪相若,六朝以來漸漸開始有床榻,到唐時繩床很普遍,坐時可以盤膝,也可垂腳。

    (三)娛樂

    盛唐時期,各種特色的娛樂形式在長安相當盛行。在武則天末年曾經流行“潑寒胡戲”,“裸體跳足”,“揮水投泥”,連唐中宗和唐玄宗都十分喜愛,甚至投入遊戲之中。另外每逢節令佳日,遊宴之風極盛,唐朝最為壯觀的是上元觀燈與春遊。每逢正月半後遊客都乘車跨馬,出外遊覽名勝,或在郊野間,作“探春”之宴。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唐朝風氣是開放性的,女子也可以結伴出行。當時女子的著裝都非常的鮮豔,甚至可以騎馬出行。而且有些女子會參加打球,有些喜歡跳舞等等,娛樂活動豐富而多彩。

  • 3 # 伍食友

    (一) 衣食住行

    1、服飾

    唐朝人的服飾與六朝時代,大同小異。大體上有貴族平民的分別,也有禮服常服的區別。貴族禮服仍舊遵行古制,按官階分色。分為紫、朱、綠、青等幾種顏色。佩戴玉、金、銀、石各類飾物。常服不論貴賤,都穿著袍衫,顏色大都為黃、綠、黑三色。

    一般平民或隸役,多穿黑衣,稱為皂袍;衣上的飾物則限用銅、鐵。唐代對於衣服的長度也有所規定,男子袍衫曳地不得長超過二寸;衣袖不得寬超過一尺三寸。

    婦女制裙,廣寬不得超過五幅;曳地不得長超過三寸;襦袖不得寬超過一尺五寸。總體來說,貧賤之家衣衫短窄;而富貴之家流於長闊。男子多戴一種三尺長的紗絹一類的頭巾,覆蓋在頭上,將頭髮包裹,下面有四根帶子,兩根系在頷下,兩根垂系在腦後。

    有時戴帽,有韋帽、氈帽等。又有一種半截衣,稱為衫子,這都是平時穿著的便服。

    開元天寶後,貴族平民喜好穿著胡服戴胡帽,婦女有喜歡做男子裝束的,短衫窄袖,穿靴戴帽,成為一種時尚。

    平時一般男子,足下穿履或靴。一般婦女穿平頭小花履或高頭草履,著羅襪。因為唐朝絲織品的進步,貴族富貴之家,男女的衣著都是穿著各式各樣各種新色的綾羅錦繡,極盡華麗。

    唐代的貴族婦女,又講究髮飾,髮髻高聳,有種種式樣,種種不同的名稱,又有假髻,稱為義髻。髻上插戴著各種金銀珠翠的釵飾,簪、笄、步搖等等,迎風搖曳,婀娜多姿。唐末已崇尚婦女足纖小,杜牧詩中以“纖纖玉筍”形容小足。

    2、飲食

    唐人主要的食糧為米、粟、梁、麥。普通人每天兩餐正食,另有小食,午間常食粥。韋巨源食譜記載,唐代富貴人家的的食品,按其烹調製作方法之不同,有“湯”、“料”、“炙”、“膾”、“蒸”、“丸”、“脯”、“羹”、“臠”、“錘”、“飣”、“餅”、“餤”、“餛飩”、“糕”、“酥”、“包子”、“面”、“粽子”等名目。

    日常所吃的肉,除了六畜之外,有鹿、熊、狸、兔、鵝、鴨、鶉、魚、鱉、蟹、蝦、蛤蜊、蛙等。有製作精妙的菜餚,雞有蔥醋,仙人臠、剔縷;鵝有八仙盤、花折鵝糕;鴨有交加鴨脂,生進鴨花湯餅;魚有乳釀、鳳凰胎、金粟平錘、剪雲折魚羹;鱉有遍地錦裝,金丸玉菜膾等;蟹有金銀夾花,藏蟹含春;面有甜雪素蒸,湯裝浮萍面、婆羅門輕高面等。

    又有鹿雞摻拌名為“小天酥”,細制羊豬牛熊鹿名為五生盤。真是五花八門,名目繁多。唐人每逢節令之日,常有應時的小吃。譬如立春吃“春餅”,又叫做“春盤”,正月初七和三月三吃“煎餅”,正月十五吃膏麋,五月五吃粽子,八月十五吃“月餅”,九月九吃“麻葛糕”,十一月一吃“黍臛”。

    再有一個特殊的華人習慣,是始於唐朝,就是飲茶,其風氣始於魏晉南北朝,而極盛於唐,以後便成為華人的普遍習慣。唐人飲茶的考究極多,茶有種種的名稱,烹茶也有種種的方法,茶具更有種種的講究。唐高宗時有竟陵人陸羽。

    1/3

    字鴻漸,以嗜茶著名。他隱居在苕溪,自號桑苧翁。著有《茶經》三篇,專論飲茶之道,後來坊間製茶與賣茶的,都供奉陸羽像在茶灶旁,尊為“茶神”。唐朝因為民間飲茶成習,所以有“榷茶”,茶稅竟成為國家一項大收入。除去飲茶之外,唐人飲酒也成為普遍習慣,唐代的貴族子弟,幾無不解飲。李商隱《雜纂》中以“不解飲弟子”為不相稱。而杜甫有《飲中八仙歌》。當時酒的名目也較為繁多,如郢州有“富水”,烏程有“若下”,滎陽有“土窟春”,富平有“石凍春”,劍南有“燒春”,河東有“乾和葡萄”,嶺南有“靈溪”,博羅宜城有“九醞”,潯陽有“湓水”,京師有“西市”、“蝦蟆陵”、“郎官清”、“阿婆清”等。

    3、住與行

    唐人富貴之家,自然府第壯麗,崇樓傑閣,至於一般平民的住室,普遍習慣,多是五間為一宅,或三間為一宅。行則陸用車騎,水用舟楫,而後轎子以漸漸被採用,尤其高官與老人常乘轎子。古時華人皆席地而坐,與跪相若,六朝以來漸漸開始有床榻,到唐時繩床很普遍,坐時可以盤膝,也可垂腳。

    (二) 節令與娛樂

    唐代盛時,國家繁榮,民生安定,故節令佳日,遊宴之風極盛。唐代節令如三元、上元、寒食、清明、伏日、七夕、中秋、重陽、臘八等,大都緣襲六朝風俗。唐朝最為壯觀的是上元觀燈與春遊。

    每逢正月半後都人士女,都乘車跨馬,出外遊覽名勝,或在郊野間,作“探春”之宴。二月初唐人稱為中和節,民間習以青囊盛百穀瓜果種子相饋贈,號為獻生子。

    到了秋天重陽之日,民間最喜登高,插茱萸,把菊飲酒為樂,王維有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人又盛行慶壽之風,生日在古人原來並不重視,自唐以後,上自天子,下至平民,每逢生辰,無不張宴召客,賦詩稱壽。而子孫對於親長之壽辰,尤須慶祝。此風始於唐玄宗,玄宗時定八月初五生辰為“千秋節”(後改為天長節),每逢這天,盛大慶祝

  • 4 # 收音機裡聽啞劇

    首先,這麼聊的話,起碼得是個中產階級,窮人不管在哪個朝代,都只能叫活著,不叫生活。年代還得是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最差也得是晚唐中興。不能說混到安史之亂呀,什麼五代殘唐呀,不然一穿越,是個大將軍,頂盔摜甲,英武非凡,這好,對面那個大漢是誰?哦,封常青,那我呢?李龍仙。這就只能重新練號了。穿越的地理位置也很重要,最好是長安,再不濟東都洛陽也是穩的。比較商業發達的地方才能談生活。不然到南詔國,最多跟著拜月教主證明一下地球是圓的,說到這個,拜月教主是不是穿越選錯地方的那個人?

    既然目標人物,時間,地點都有了,那就準備穿越吧,方法呢,郭德綱有云,摸電門可以穿越,你問我失敗了怎麼辦?二十年後再來一次唄。成功的話,我們就是大唐永徽之治年間,在長安何家村的混個富二代玩玩。

    然後就可以開始我們的一天了。早起冬夜五更三點,夏夜五更二點。太極宮正門承天門的城樓上,第一聲報曉鼓敲響,各條南北向大街上的鼓樓依次跟進。隨著鼓聲自內而外一波波傳開,皇宮的各大門,朝廷辦公區(皇城)的各大門,各個裡坊的坊門,都依次開啟。同時,城內一百幾十所寺廟,也會撞響晨鐘,是不是很壯觀,對,這是早起56點,所以懶床癌晚期的可以洗洗睡了。

    早起出門,可以在坊裡吃個早點,大唐人早上吃啥?燒餅,就是那個胡麻餅,帶餡的蒸餅,湯餅。這裡要說一下,好多唐穿小說都認為唐朝人吃的湯餅是吳亦凡那個大碗寬面,但是我們看湯餅怎麼做,把餅掰碎,在加調料的湯裡煮一波,這。。。不就是羊肉泡饃嗎,對,老闆,不加羊肉。而餺飥才是某凡的那個大碗寬面,還是酸辣口的。就這,您還得多吃點,中午得餓著。吃完早點一般人就上個班,何家村土豪估計也就是找個地方喝茶,你說逛街?,長安人逛街一般就是東市,西市。這可是大唐CBD,中國華爾街。然而我們的CBD畢竟下午才開市,你說其他地方,對不起,沒有,只有排水溝。說到喝茶,那可是唐人一大生活。淨手焚香,取一塊茶餅,磨成茶粉,蔥姜羊油爆香,加陳皮,大棗,茱萸,薄荷,鹽,當然土豪的茶還要再來一把胡椒。口水收一下,這不是紅燒肉,加茶粉,煮一鍋粥一樣粘稠的東西,再就一塊乳酪,所以知道為什麼古人叫吃茶了吧。吃完茶,也就下午了,去逛街吧,東西市有衣食住行,珠寶玉石金銀器,還有送貨上門服務。逛累了,就可以笑入胡姬酒肆中,喝上兩大碗米酒,來上一把子烤肉就餅,對,大唐人就是大口吃肉才是生活,點菜的時候什麼燜羊肉,煮鹿肉,烤兔子直接來一本,你說,都是是熱菜呀,想點個冷盤下酒,那來個生魚片,嫌太油?來點素的,那就只有大白菜。老闆得親自過來,先生,因為您點了我們店裡的大白菜,您已經升級成尊貴VIP,我們為您提供銀著一雙。

    傍晚兩市關門,溜達回家,趕緊溜溜養的寵物。你問貓還是狗?對不起,是鵝,不養幾隻鵝出來溜溜,你好意思說自己在大唐混過?晚上就不要出去浪了,自己坊裡玩玩,逛逛青樓找個相好的調調情。這一天也就這樣了,畢竟沒手機沒電腦,刷不了微博吃不了雞。

  • 5 # 金陵城中最明亮的少年

    關於盛唐百姓起居,一些研究資料有所表明。摘錄如下,以供參考:

    唐朝男子春夏穿衫,冬穿袍、襖(比袍短)。袍襖皆為圓領,長度過膝。貼身穿汗衫。男子還穿“半臂”,類似今天的坎肩,但多一對袖子。下身穿褲(穿在衫袍裡面)、褌(內褲)等。有地位的穿皮靴,百姓穿麻鞋、絲鞋、皮鞋、草鞋等。古代認為男子露出頭髮屬於無禮,因此出門必須戴冠、裹巾,或者戴帽(地位比冠、巾低),比較流行的有西北少數民族傳來的席帽(北方用氈制,南方用絲制),巾子發展為幞頭。女子常穿的上衣是衫、襦,下身穿裙。還有帔、半袖等。有身份的人如果閒居在家,可以不裹頭、不束帶、不穿長衫皮靴。去別人家做客,主人也可以請其寬衣解帶,比較隨意舒適。

    唐朝皇帝除了典禮要穿冕服外,平時通常穿袍衫,顏色主要是赭黃(柘黃)。貴人穿緋、紫色袍衫,一般官吏穿綠、青色袍衫,也可以穿黃色袍衫,只是不能用赭黃。平民衣物顏色,在隋末的規定是“庶人服白,屠賈服皂”,唐初規定庶人服黃,但多穿白衣,皂、褐等顏色也可以,甚至綠、紫等顏色也行。部曲衣物顏色有黃、白、皂,婢女衣物一般是青、碧。軍人衣著,隋朝是黃色,唐尚土德,不願以黃為兵,改為軍人服黑。但高階將領以及禁軍不受這個限制,可以穿繡袍、五色袍、紫袍。

    衣料有錦綺、羅、紗、綾、縑、絹、練、布、褐等。布是麻布為主,有少量棉布。褐是毛織物。紗羅是輕薄透氣涼爽的絲織物,有錢人用來製作夏裝。此外唐朝絲絹也是貨幣之一,可與銅錢並用。唐初甚至使用絹帛作貨幣的場合比用銅錢還多。

    唐代布帛皆闊一尺八寸,四丈為一疋(匹)。縑絹綾羅的單位多稱“段”(一段為二丈),苧布多稱“端”(一端為五丈)。開元年間唐朝購買突厥的好馬,每匹馬的價格是四十多匹絹。錦的價格也很高,一端錦的價格在八到十匹絹左右。郭子儀自河中來朝,唐代宗只賜其羅錦二百匹。汪倫送給李白名馬八匹、官錦十端,價值四百多匹絹,能買四五百石米。《唐語林》記載皇甫湜為裴度寫福修寺碑文,裴付給他價值千餘匹的金帛玩器,皇甫湜大發雷霆,「寄謝侍中,何相待之薄也!湜之文……每字三匹絹」。此外在日常交易中,有“裂帛為尺”的現象,把整匹絲絹剪開當成小額貨幣用,但多數時間是被禁止的。

    另外唐朝一般交易用的絲織物是絹,賦稅也收絲絹,絹相當於通用貨幣,其他的錦綺綾羅都不是。《賣炭翁》裡面,宮使拿來向賣炭翁強買強賣的綃綾是高檔商品,不算貨幣。此外絲織品是動物蛋白質,存放久了會老化破敗。宮使用來交易的是陳年舊綃綾,不值錢,老漢拿了這個只能砸在手裡。一車炭約兩千文(絹兩疋),新綃綾三丈折絹一疋半,舊綾折半,等於拿價值75元的陳年舊綾,強行換走價值200元的炭(還把牛和牛車也搶走了)(但這個可能是會歸還的)。

    唐朝長安、洛陽、揚州、成都等大城市實行裡坊制,夜間坊門關閉,城市宵禁。坊內則可以燈火通明,徹夜笙歌。長安城雖然大,但街道兩旁滿目皆是聳立的夯土牆(有些街道兩旁植樹,有排水明溝),景色是十分單調的。而且唐朝時,南方沿用漢魏六朝舊城的許多州縣,裡坊是有的,但由於條件所限,不便於像平地規劃新建的長安洛陽那樣修築封閉坊牆。有些州縣(比如唐州、商洛縣、安業縣、光化縣等)甚至連城牆都沒有。

    唐朝官方規定的民間宅基地,良民三口以下的家庭給地一畝,三口以上加給一畝(奴婢部曲是五口為界)。講究一些的住宅建築中軸對稱,大門之內有影壁,中門之內是廳堂(正屋為堂,旁屋為廳),堂屋之後是寢屋,前後數進庭院,四周環繞廊屋,廚房、倉庫和奴婢住所設於其中。這樣的住宅佔地面積一般至少也要三五畝。若干院落組成的大宅第還要有馬廄、園林,佔地往往超過十畝。白居易在洛陽履道里的住宅佔地十七畝。郭子儀住宅佔長安親仁坊的四分之一。一些王府或公主府甚至佔據長安、洛陽的全坊之地(唐朝兩京的一個坊,佔地規模基本上等於外地一個邊遠小縣的縣城了)。至於窮人,只住一間房屋的也大有人在。

    唐朝北方房屋多以木柱承重,牆壁為夯土牆,主要起防寒、隔音、橫向支撐木柱等作用。但有時夯土牆也要承擔一部分承重功能。甚至像大明宮含元殿這樣的重要建築,其屋壁也是抹白灰的夯土牆(更講究的殿宇,夯築土牆時會摻入紅堊或紫泥)。所以唐代建築普遍出簷較大,以免雨水淋溼夯土牆的牆腳。南方由於土質不好,很多地方民居不用夯土牆,而是用竹木為板壁。

    唐朝房屋較高大(直到明朝,江南民居所用木料都比後來建於清朝的房屋木料粗長),室內空間寬闊,所以用帳幄、帷幕、屏風等圍隔出一些小空間以擋風禦寒或增強私密性。考究的住宅,地面鋪設花磚,甚至鋪茵褥(地毯)。唐朝處於傢俱的一個變化時期,之前的矮床、矮几和之後的高桌、高椅同時並存。

  • 6 # 侃侃而談娓娓而言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

    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宮中聖人奏雲門,天下朋友皆膠漆。

    ——杜甫《憶昔二首》

    當年開元盛世時,小城市就有萬家人口,農業豐收,糧食儲備充足,儲藏米穀的倉庫也裝的滿滿的。社會秩序安定,天下太平沒有寇盜橫行,路無豺虎,旅途平安,隨時可以出門遠行,自然不必選什麼好日子。

    當時手工業和商業的發達,到處是貿易往來的商賈的車輛,絡繹不絕於道。男耕女桑,各安其業,各得其所。宮中天子奏響祭祀天地的樂曲,一派太平祥和。社會風氣良好,人們互相友善,關係融洽,百餘年間,沒有發生過大的災禍。國家昌盛,政治清明。

  • 7 # 嘟嘟小王說書畫

    1.唐初窮人流離失所。民不聊生。難民成災。富人窮奢極欲為非作歹橫行不法。

    2.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窮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富人詩詞歌賦悠然自得。上考科舉報效天子。下合理盤剝窮人安撫窮人感受盛世輝煌。

    3.安史之亂。戰亂地不分窮人、富人,流離失所到處逃命,朝不保夕,死傷慘重。非戰亂地。窮人忍飢挨餓,逃避兵役。苛政猛於虎。有杜甫——“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和“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為證。富人有良心的憂國憂民。沒心肝的強取豪奪發國難財。

    4.安史之亂後。窮人過著《賣炭翁》的悲慘生活。富人有良心的憂國憂民。沒心肝的兼併土地欺壓窮人掠奪窮人。

    5.唐末窮人流離失所。民不聊生。難民成災。富人窮奢極欲為非作歹橫行不法。土匪四起,起義頻繁。投靠藩鎮比比皆是。

  • 8 # 韓江雨暮

    首先從養生的角度來講的話,唐朝這個時候肯定沒有激素,沒有食品新增劑,百分百綠色純天然。

    唐朝跟我們現在應該是差不多的,主要由米麵兩大類,還有各種雜糧構成,我們的主食大米是盛行於南方,面則盛行於北方。 唐代米飯呢,通常使用粟還有大米煮成的

    古代在煮米飯是相當講究,比方說,在當年的江南地區,大家就很喜歡吃一種食物,就是把一種喚作楠竹樹的葉子跟粳米混合,

    經九蒸九鋪後製作而成,米粒的形狀細小,也叫做烏米飯。

    除了剛才講到的烏米飯還有什麼胡麻飯、石井飯等等。光吃米飯都這麼講究。

    在北方呢,唐朝主要是吃餅。

    餅在現在就是那個圓圓的面做的那個麵食,其實古代內容可比今天的這個廣,只要沒什麼湯汗做成的,各種成型麵食都可以被稱作餅。

    反正依據去考證吧唐朝吃的最多最具代表性的柄分為蒸餅、胡餅和湯餅等等。

    我們在一個一個來分解來看,那湯餅是個啥玩意兒的。

    湯餅顧名思義就是湯裡煮的麵食。

    北方人尤其是西北人的最愛嘛,臊子面、岐山掛麵都是湯餅。

    唐代有一種非常流行的湯餅,叫做槐葉冷淘、聽著名字都特別文雅。

    不知道現在還能不能吃到了,就是用槐樹葉做成麵條煮熟之後呢,再放到冷水當中冷卻,大吃起來涼涼爽爽,是別具風味夏天必備湯餅。

    胡餅就是用烤爐烤制的大餅,是自漢代從西域傳入的,其實就是胡人吃的餅。

    那麼自漢朝打通西域以後呢,也引進了很多的芝麻和胡桃,為餅類增加了很多新輔料。

    胡餅當中有一種叫做胡麻餅,當時非常非常的好吃,深受市民們的喜愛,就是烤制時餅上撒了一層芝麻,壁爐烤出來的時候是噴香四溢連,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每回吃的是滿嘴香。

    蒸餅又是什麼呢?就是饅頭包子花捲等等,在這裡就不多介紹了。

    肉類方面呢就比較少,豬肉在唐朝的時候就很少,當時唐朝人主要是吃羊肉為主的。

    其實是要吃羊肉的話,也是比較清淡。唐朝烹飪肉食的方法是水煮清蒸和火烤。

    在唐代如果你有幸買到了豬肉,那可金貴了,豬肉的吃法呢,是比較的氣質。

    那時候有一種流行的吃法,就是先把肉片蒸好,然後攪碎,放到麵餅上,然後澆上蒜汁和蒜泥,再加上一點豆醬,那就像老北京雞肉卷一樣,咬一口滿嘴流油相。

    那時候大多都是吃羊肉,這個羊肉的羶味很大了,當時去味的最佳的調料只有胡椒,所以味道查想而知。

    牛肉在當時基本是沒有的,因為法律規定絕對不允許殺牛和馬,但如果你走到新疆附近可能就能吃到一點點。

    那時候有個菜叫牛頭煲,就是把牛頭去毛煮熟,把肉的切成一塊塊的,將牛油和花椒,然後還有酸橘醃漬好了,再把肉塊跟調料放入甕中,封好用小火慢慢地烘烤,等烤熟了一揭蓋,那可真是香氣四溢,其中的香味,大家自己想象吧。

    還有就是在唐朝,這個雞鴨鵝等禽肉,他不算肉,也不算葷菜。

    還有在唐朝,魚也是比較難吃到的,因為唐朝的皇帝,他姓李,吃鯉魚犯了皇帝的忌諱。

    其它魚是可以吃的,但價格昂貴。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時候刺身已經非常流行,絕對原汁原味。

    素菜類也少,因為當時西紅柿土豆、青椒、玉米等等還沒有傳入中國,所以這方面在唐朝沒有那麼多選擇。

  • 9 # 長河泱泱訪古今

    開元盛世是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前期建立的極盛之世,不論經濟、文化,均為空前絕後的中國封建社會最巔峰。唐朝的繁榮強盛只在唐朝的前朝,雖然中後期的唐朝仍舊是個大國強國,但與唐前期相比,已經是天壤之別。

    李隆基在即位時,發動“先天政變”,終結了自武則天起的唐朝女權的時代。然後又重用眾多的賢明良臣為宰相,進行革新吏治,嚴格的考核官吏,打擊豪門收回土地,因此國家的政令統一,社會安定,與西方的交流也及其平凡,經濟富裕,達到了自大唐開國以來的最巔峰。

    李隆基又把府兵制給該為募兵制,開始招募士兵,同時在國家的一些偏遠地區建設多鎮節度使,大力的飼養馬匹,擴充軍隊的田地,用來為對外戰爭做準備。李隆基先後派人攻打突厥,讓漠北臣服。當時大唐有精兵五十萬,優良的馬匹有八萬多,讓唐朝周邊的國家甘願臣服,不敢有反對的聲音。

    那麼既然國家都這麼富裕強盛了,百姓們的生活又是什麼樣的呢?從長安到蔥嶺以西,甚至到東羅馬帝國的絲綢之路,都有大量的唐兵進行巡邏,以至於胡兵不敢侵犯,而土匪更是已經銷聲匿跡了,商人們在運貨的路上,也不需要隨身帶著兵器防身了,在路上,田地與田地相互連線,甚至以前荒蕪的地方也出現瞭如江南魚米之鄉的富饒景色。

    在當時的長安城以及其他的城池,一石米才買到兩百錢,布料和一些其他的生活用品也是非常的便宜,百姓家家戶戶生活富足。而在全國的各個縣城,倉庫也都堆滿了糧食和布料。甚至在收繳財務的府中,財物更是被視為糞土。所以我認為當時的百姓過得就是我們現在的小康生活啊。

    而且李隆基還建立了書院,裡面收藏的歷來書卷有五萬之多,和唐朝的文人墨客所寫的兩萬多可謂是“藏書之盛,莫盛與開元”,開始大力發展文化教育,培養人才,還准許百姓們自己設立私塾,因此,哪怕是山溝溝裡的孩子也知道禮讓。這才導致現在不少知名的詩人,書法家在歷史上留下輝煌的名字,同時也留下了許多不朽的詩篇和字畫。

    唐朝的主食多半是米飯和餅。這個餅可不是普通的餅,這裡面可是有講究的!分為胡餅(也就是pizza的始祖),蒸餅和湯餅了。

    胡餅也就是現在的pizza,是我們中國最先發明的哦,但是卻是簡單版的。就是用芝麻撒餅上,然後用火烤,外酥裡嫩,又稱胡麻餅。這是我們唐朝的經典美食,甚至咱們的大詩人白居易都是它的忠實粉絲呢!

  • 10 # 耗子尾汁好滋味

    主食類

    餅類食品

    在唐人的主食結構中,餅食佔據了很大的比例,唐朝麥類作物種植廣泛,為餅類主食的推及奠定了有利的基礎,當時人們以餅配菜,構成了日常主副食的基本模式。在北朝以前,餅是除麵糊以外的各種成型麵食的總稱,其範圍遠比現代餅類食品的範圍要廣,比如饅頭稱蒸餅,麵條稱湯餅,唐朝人雖保持了這種傳統稱謂,但對餅類的區分較前代更為詳細,史料記載唐朝餅名有蒸餅、煎餅、胡餅、曼頭餅、薄夜餅、喘餅、禾尞(前兩個作為一字,這個字實在打不出來)丸餅、渾沌餅、夾餅、水溲餅、截餅、燒餅、湯餅、煮餅、索餅、鳴牙餅、糖脆餅、二儀餅、石敖餅等等,多達幾十種,這在前代是不多見的。在餅類主食中,唐人食用最多的是蒸餅、煎餅、胡餅、湯餅。

    蒸餅

    唐代的蒸餅在廣義上包括各種上籠蒸熟的麵食,其中包括現代的饅頭,屬於發酵麵食。當時的蒸餅可以單純用麥面製作,也可以包含各種調料。唐人日常就餐,常以蒸餅作主食。就連皇家食品,其中也有蒸餅。蒸餅還廣泛流行於唐朝的飲食市場,成為麵食推銷者和購買者都百般垂青的食物。

    煎餅

    據史料記載,唐人多食煎餅,並且每家每戶都能製作。唐人把煎餅當作了節令美食。而煎餅也是兒童們喜愛的美食。唐朝市店中售賣主食,其中也有煎餅。但是迄今為止沒有比較詳細的描述唐時煎餅做法的文獻,所以有關加工方法,我們尚且不得而知。

    胡餅

    唐代流行胡餅,併成為一種飲食風尚(╮( ̄▽ ̄")╭唐朝流行的餅也太多了吧)自漢以來,胡餅傳播與中原各地,進入百姓家庭。在唐代,胡餅一般是在爐中或其他類似炊器中烤熟的餅。白居易雲: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寄與飢饞楊大使,嘗看得似輔興無。 白居易作此詩正在忠州,忠州胡餅按京師式樣製作,餅從爐內烤熟,含油,餅上有芝麻。這是唐代胡餅的典型模式。當然,胡餅亦能用蒸法制作。作為主食來講,胡餅在唐朝極受歡迎。市間食店,大多把胡餅當作必備的主食品種。遍及全國各地,胡餅隨處可見。

    湯餅

    唐朝湯餅,是指水煮麵條或面片一類的食物,與北朝的炊食模式大致相當。當時亦稱為索餅、水溲餅、餺飥。按北朝的時期的餺飥,一般做成薄片形狀。唐代博託與北朝形狀大體相似。在唐人的餅類主食中,湯餅一直採用水煮模式。有唐一代,湯餅花樣繁出,活躍在唐人飲食領域之中。唐人還有伏日、生日專門吃湯餅的習俗。唐人重食療,因而醫家又把湯餅視作食療保健的有效手段。唐人吃冷麵,當時稱之為‘冷淘"。《鑑誡錄》卷四記載前蜀時馮涓與王鍇行酒令,王鍇令曰:“樂樂樂,冷陶似餺飥”,這說明冷陶與餺飥大體一樣。而唐代的冷陶也有若多的花色品種。如《全唐詩》卷二二一杜甫《槐葉冷陶》雲:“青青高槐葉,採掇付中廚。新面來近市,汁滓宛相俱。人鼎資過熟,加餐愁欲無。碧鮮俱照等,香飯兼苞蘆。經齒冷於雪,勸人投比珠。”這裡吟詠的是用槐葉為配菜的冷麵。唐以後,冷淘廣為流行,後來人們才稱其為冷麵、涼麵。

    包餡麵食

    饅頭

    饅頭是中國古代特有的發酵麵食,它的形成還有一段傳說呢。相傳在三國時期,蜀國南邊的南蠻洞主孟獲總是不斷來襲擊騷擾,於是諸葛亮便親自帶兵去征伐孟獲。那時,瀘水一帶人煙極少,瘴氣特別重而且那裡的瀘水還有毒。諸葛亮的手下便提出了一個迷信的主意:按照當地人的做法,就是要殺死一些“南蠻”的俘虜,然後用他們的頭去祭祀瀘水的河神。諸葛亮當然不能答應殺“南蠻”俘虜了,可是他為了鼓舞士兵計程車氣,他想出了一個更好的辦法:就是用麵粉和成面泥捏成人頭的模樣兒蒸熟,代替“蠻”頭當作祭品去祭祀河神。後來,這種麵食就流傳了下來,並且傳到了我們北方。由於“蠻頭”太嚇人了,所以聰明的人們就用“饅”字換下了“蠻”字,稱為“饅頭”。唐朝的饅頭,在某種意義上屬於蒸餅的範圍。然而,唐代饅頭大多包餡,而且一般包肉餡,與單純的麵食蒸餅不一樣。因此在古代,屬於包餡麵食。

    餛鈍

    唐朝的包餡麵食,以餛飩最為常見。有關餛鈍的製作,唐人多有記敘。《食醫心鑑》記載了一種野雞肉餛鈍,作法是;以野雞一隻,治,如常作餡,溲麵皮做餛鈍,熟煮。當時,製作精良的餛飩,還可以成為一代名食。

    餃子

    餃子的名稱不見於唐朝史籍。據估計,唐代的餃子與餛鈍同時流行,即使在邊遠地區亦是如此。可能最初的餃子還沒有獨立的名稱,只作為餛鈍的一個附屬品種。宋朝以後,人們才用"角兒"一詞來專指餃子。

    不要以為我打欠字了啊,這種麵食的名字就叫餡,或者可以叫它全名,餕餡。是一包餡麵食,類似與今天的包子,宋初已廣為食用,唐朝時則初見蹤跡。宋朝的饅頭、餡、包子同為帶餡麵食。饅頭一般包肉餡,餡包素菜,包子則餡料隨意。所以唐五代的餡可能也是素餡。《清異錄》記載,四月八日專食“指天餕餡”此日乃佛門節日,寺僧食之,必然為素餡麵食。

    唐朝的時候,吐魯番人已經吃上香噴噴的餛飩了,這從考古發現得到了證實。1959年,吐魯番阿斯塔那唐墓就出土了幾個餛飩,質地為小麥面,長約3釐米,寬1.9釐米,雖然已經不很“新鮮”了,但它們是中國乃至世界迄今最古老的餛飩實物了,一千多年來儲存至今實屬不易,其歷史、文化研究價值不言而喻。

    米類食品

    米類食品是指粒食食品。唐朝時,雖然麥類食品逐漸進入主食領域,但創痛的粒食仍然保持了較廣的食用範圍。唐人粒食穀物,多烹製成飯和粥,有時也做成粽。

    唐人將穀物烹熟,稱之為飯。在稻米產區,人們使用稻米飯。在慄米產區,人們食用慄米飯。米飯是唐朝人不可缺少的主食。

    稻米飯

    稻米飯的使用範圍最廣,唐人食用時,一般輔以菜餚。如果烹以魚類菜餚,那便是米飯的最佳配伍了,唐人為此垂意猶深。所以以菜配米飯,是唐人粒食時的主要方式。

    慄米飯

    除稻米外,其他穀物也可做飯,唐朝的小食店,通常為就餐者供應各種慄飯。

    飯就介紹這兩種主要的吧,其餘還有很多,有時間再補充。

    米類主食除了飯以外,還有粥為之輔助。這也是唐人粒食的常用烹調方法。一般來說,粥為輔助性的主食,花樣繁多。

    胡麻粥(芝麻粥)。當時很喜歡在飯里加芝麻,諸如王維的“御羹和石髓,香飯進胡麻”,粥裡也少不了啦,於是就有了胡麻粥(芝麻粥)。

    寒食麥粥。寒食節的時候,據《唐六典》,公務員們的食譜裡有寒食麥粥。至於民間,寒食節的時候多吃冷粥。

    杏仁餳粥

      冷粥味道不大好,所以吃杏仁餳粥就很普遍。做法是“寒食三曰,作醴酪,又煮粳米及麥為酪,搗杏仁煮作粥。按玉燭寶典,今人悉為大麥粥,研杏仁為酪,別以餳沃之”(《鄴中記》),簡單說就是大麥粥加上磨碎的杏仁,加上餳(麥芽糖)。

    而且唐人食療,以粥食為最佳方式。唐人的食療粥品多達幾十種,都是以米為粥,配入物料,以達到健身治病的目的。所以粥在唐人的米類主食中,同樣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粽在唐朝原是一種節令食品,又稱角黍。唐朝時,人們製作粽,主要還是自己食用,不再像之前一樣投江祭賢。因此端午節食粽者甚多。在唐代,粽子的形狀已經很多,有角粽、菱粽、筒粽、秤砣粽、錐粽等。後來,粽子逐漸由節令食品向飲食市場擴散,進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

    現在是不是覺得唐朝人的飲食很豐富呢,但別忘了,這只是主食部分而已,有時間再更新唐朝各種飲品以及肉魚果蔬和調味料。

    ————————————我是分割線——————————————————————————

    副食部分

    蔬菜

    在唐代的飲食生活中,蔬菜佔有很大的比重。人們一日兩餐,都離不開蔬菜。所以穀物和蔬菜是唐代飲食中的兩大主體,也是當時人們最基本的食物來源。唐代蔬菜的供應主要來自園圃種植,人們利用各種條件,大量栽種蔬菜。凡有農田墾作之處,都會見到繁茂生長的菜園。唐代蔬菜的品種很多,普及食用的就達幾十種。

    葵,按收穫季節分的話有春葵、秋葵和冬葵(不清楚有無夏葵)。唐朝時,人們曾大面積種植,稱之為園葵。而且由於當時葵菜的數量多,價格低,產地廣,所以人們日常飲食中,葵佔了較大比例。雖然葵菜上市期極長,但唐朝人最喜歡秋季的葵菜,俗稱秋葵,亦稱露葵。在當時人們的飲食生活中,葵菜常與穀物相配合。白居易《烹葵》詩云:“綠英滑且肥。”葵葉形狀圓如豬耳,葉梗正綠,吃在嘴裡口感黏滑,烹葵配白米飯,是唐朝人最熟悉的家常味道。

    韭菜

    韭菜是先秦以來中國的傳統蔬菜,到唐朝時,韭菜的栽培進一步擴大,凡有園圃之處,都少不了韭菜的地盤。韭菜可以長年連作,故而唐人四季均以韭菜為蔬食。在當時,韭菜還常被當作調味用料,其功用與蔥蒜類似。

    芹菜

    中國古代芹菜多指水芹,為中國原生。旱芹有外域傳入,俗稱胡芹。唐朝時,這兩種芹菜均供食用,但人們主要還是食用水芹。唐朝人非常喜歡吃芹菜,唐朝名相魏徵特愛芹菜。唐代筆記《龍城錄》裡有一則關於魏徵與醋芹的軼事:魏徵在朝堂上喜歡提意見,且常讓皇帝下不了臺。有一天,李世民笑著對大臣們說:“那個山羊鼻子整天板著臉,不知有什麼東西能夠讓他動心。”李世民身邊的侍臣回答:“魏徵喜歡吃醋芹。”第二天,李世民賜宴,食物中有三杯醋芹。魏徵見了,食指大動,宴會還沒結束,三大杯醋芹就吃完了。李世民說:“你看你看,你說自己沒什麼喜好,我現在終於見識到了。”被揭短的魏徵回答李世民說:“皇帝喜歡無為(而不是奢靡無度),臣子自然不敢有什麼偏好。我就好這一口(醋芹)罷了。”李世民因此感嘆好久。

    蔥蒜

    蔥蒜作為辛香型蔬菜,在唐代已廣為栽培。大蒜最初在漢朝時引進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已作為調料品使用。但論對大蒜的喜愛的話,是沒有那個朝代比得上唐朝的。在唐朝大蒜是被當作葷菜的,出家人是禁食的。但據《廣五行記》記載,唐咸亨年間,有個和尚因為沒有大蒜,連吃魚肉都沒胃口,這足以見唐朝人對大蒜的喜愛。唐朝人不僅吃菜離不開蒜,吃魚要拌蒜,吃肉也要有蒜。他們把蒜加工成蒜齏或蒜醬,吃肉的時候蘸著吃,全唐詩裡就有“蒸豚搵蒜醬,炙鴨點椒鹽”的說法。

    薤菜,先秦時已被中國馴育成蔬菜。《黃帝內經 素問》把薤列為五菜之一,排在蔥、韭之前。到唐代時,薤仍為中國居民的主要蔬菜,栽培極多。

    蘿蔔、蔓菁

    在唐代蔬菜中,蘿蔔、蔓菁這樣的塊根作物,產地極廣,食用方法也很多。

    蔓菁

    蘿蔔

    芋頭

    在唐代,常見的芋頭品種有6種,其中,除野芋不可食用外,其他5種均可食用,只是青芋須在初煮時加灰汁以去毒,並換水熟煮。當時芋頭的吃法仍以煮食為主,也有將其與肉一起調湯作羹的。《本草綱目》引唐代醫學家蘇恭《唐本草》就說:“芋有六種:青芋、紫芋、真芋、白芋、連禪芋、野芋也。其類雖多,苗並相似。莖高尺餘,葉大如扇,似荷葉而長,根類薯蕷而圓。其青芋多子,細長而毒多,初煮須灰汁,更易水煮熟,乃堪食爾。白芋、真芋、連禪、紫芋,並毒少,正可煮啖之,兼肉作羹甚佳。蹲鴟之饒,蓋謂此也。野芋大毒,不可啖之。關陝諸芋遍有,山南、江左惟有青、白、紫三芋而已。”唐朝人對芋頭有多種烹食方式,人們將芋頭放置在火上烤熟,稱作煨芋。除了煨芋之外,唐朝人還多將芋頭做成蒸芋或做成羹。

    煨芋圖

    蓮藕

    唐朝人對蓮藕深有偏愛,南北各地都充分利用水塘資源,廣泛種植蓮藕,形成了可觀的產業。其中,蘇州出產的蓮藕品質最優,被朝廷指定為貢品。

    野菜

    唐人最常採食的野菜有蓴、蕨、薇、薺、蓼、蒼耳、馬齒莧等品種。

    蓴菜,又名水葵,屬水生睡蓮科植物,其葉片浮於水面,中國長江以南多野生,春夏採其嫩葉可作蔬菜食用。蓴菜本身沒有味道,勝在口感的圓融、鮮美滑嫩,並且含有豐富的膠質蛋白、碳水化合物,脂肪、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

    蕨,屬蕨類植物,鳳尾蕨科,多年生草本,南北荒山中均有生長。幼葉可食,稱蕨菜。春荒時期,新生的蕨菜作為天然食物,往往可以幫助人們度過艱難歲月。

    薇菜,俗叫微菜,是豆科植物中的大巢菜,多生於山地,味甘,微辛,其蛋白質含量高於同類野菜。《詩經》中“采薇”就是指採野豌豆。

    薺菜,屬十字花科植物,多生於田野及庭園,春季鮮嫩時可食。味道鮮美清香,營養非常豐富。

    肉類

    肉類是中國古代副食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唐朝時,中原及江南地區農業發達,因而穀物和蔬菜的供應都很充足。而唐代內地的牲畜多用於農作和運輸,是重要的勞動工具。一般情況下不準宰殺,所以,畜肉的供應受到限制。唐武宗有一詔令,其中有云“牛,稼穡之資,中國禁人屠宰,羊,中國所鮮,出於北方雜虜,國家未嘗科調”從這段資料可以看出,唐代政府對耕牛嚴加保護,而內地人又很少養羊,唐朝廷為了與邊疆各族保持良好關係,從來不向遊牧民族徵調肉食羊,因此唐朝牛羊肉的上市量都不是很充足。所以,在唐人心目中,只有豪門貴族才能日日食肉,一般的家庭很少吃肉。你是不是想說,唐朝人難道只能吃菜嗎?當然不是,唐朝人除了食用家畜家禽之外,還會吃各種野味,什麼馬驢鹿熊、各種飛禽走獸,盡是唐人的盤中之餐。

    牛肉

    在唐代的肉類食品中,牛肉被當作最佳品種,可有人會問,唐朝政府不是禁止在牛嗎?是,唐朝政府確實禁止宰牛,但自古以來中國人民就有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能力,不允許我殺牛,但是牛意外死了,我就可以吃了吧?再說了,那些王公貴族想吃牛肉,那誰敢攔著呀。所以唐人發明了許多烹飪牛肉的方法。比如《北戶錄》裡的記載“南人取嫩牛頭火上燂過,復以湯(燙)毛去根,再三洗了,加酒豉蔥姜煮之候熟,切如手掌片大,調以蘇膏椒橘之類,都內於瓶甕中以泥泥過,煻火重燒,其名曰褒”。做法很複雜,能牛頭先烤了,再加上各種酒、豆豉、蔥姜煮了,再拌上香料封在大甕裡用泥封口,埋起來點上火慢慢烤。我想味道肯定很不錯。

    羊肉

    由於唐代禁止屠牛,所以牛肉的供應量遠不如羊肉多,在唐人的肉食中,食用量比例最高的還是羊肉,唐人把羊肉當作肉食中的上佳美味(因為他們多數吃不到牛肉)所謂"肥羊美醞",是很多人的追求。唐人做羊肉,一般採用炙的方法,說白了,就是烤羊肉。

    除了烤羊肉外,再說兩道羊肉佳餚

    渾羊歿忽

      渾羊歿忽可是唐朝名菜,不過太過奢侈,大富人才吃得上。《太平廣記》裡寫的做法“取鵝,燖去毛,及去五臟, 釀以肉及糯米飯,五味調和。先取羊一口,亦燖剝,去腸胃。置鵝於羊中,縫合炙之。羊肉若熟,便堪去卻羊。取鵝渾食之”。就是把鵝收拾好,肚子裡塞上肉和糯米飯和作料,放在整羊肚子裡烤,烤熟之後只吃進了羊肉滋味的鵝,不吃羊。|゚Д゚)))臥槽,這也太浪費了吧,放著上好的羊肉居然不吃,不愧是有錢人才吃得起啊!!!

    緋羊

      《清異錄》裡說緋羊,是“以紅曲煮肉,緊卷石鎮,深入酒骨淹透,切如紙薄,乃進”。就是用酒糟燉肉,然後捲成卷,用石頭壓,一直壓到酒味兒入到骨頭裡,肉成完整的一塊,就可以吃了,吃的時候切成像紙一樣薄的薄片。聽這個做法,類似做糟火腿。

    豬肉

    豬肉,唐人又稱之為彘肉、豚肉,是經常食用的食品,但值得注意的是,隋朝以前,華人重羊輕豬,因為他們認為豬是骯髒的動物,所以有錢人都不屑去吃,所以相比牛羊肉,豬肉是更加平民化的食物。唐代烹飪豬肉多用蒸法,如《五代詩話》記載,公益奇之,饋以蒸豚頭,食之甚美。由此可知這是蒸豬頭。《詩三百三首》雲:蒸豚搵蒜醬,炙鴨點椒鹽。去骨鮮魚膾,兼皮熟肉臉。也提到了蒸豬肉。唐人烹食豬肉,總以“蒸”為主,這在當時是一種飲食習慣。

    除了蒸之外,《北戶錄》裡還寫過一種做豬肉的方法:“先以宿豬肥者,臘月殺之,以火燒之令黃,暖水梳洗,削刮令浄,刳去五臟,豬肪煼取脂臠,方五寸,令皮肉相兼。著水,令淹沒於釜中,炒之肉熟水盡,更以向所煼肪膏煮肉,脂一升酒二升鹽三升,令脂沒肉,暖火煮半日許,漉岀甕中餘膏,寫肉甕中,令相淹。食時,水煮令熟,切,調和,如常肉法。尤宜新其二歲豬。肉未堅、爛壊,不堪作”。大概其意思是把帶皮豬肉切成五寸見方,燉熟,再放一升豬油、二升酒、三升鹽小火煮半天,然後把它放甕裡,吃的時候還要再用水煮……

    驢肉

    驢肉屬於優質肉類,唐人也為之食用。《南部新書》記載:以灰水飲驢,蕩其腸胃,然後圍之以火,翻以酒調五味。

    狗肉

    唐人偶爾也吃狗肉,但供應量並不多。在隋唐一般人的觀念中,狗已不是可以用來食用的動物了,人們只有在迫不得已時才屠狗食肉,如唐代廬江人楊褒旅遊至一親戚家“其家貧無備,舍惟養一犬,欲烹而飼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鼻炎會影響味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