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葦渡江看潮生
-
2 # 使用者2019606965947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曆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反映了地球繞太陽公轉時地球上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中國古人根據太陽一年內的位置變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氣候的演變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數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個月中,以反映四季、氣溫、物候等情況,這就是二十四節氣。
西方的歷法中,只分春分、夏至、秋分與冬至四個節氣,對應太陽在黃道上,兩次穿越赤道與最北與最南的四個時刻,作為四季的中心。而中國農曆則定出了二十四節氣。節氣的名稱大都反映物候、農時或季節的起點與中點,明顯是以方便農耕為考量。
二十四節氣反映的是黃河流域中下游地區的季節物候特徵。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後不斷地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32年《淮南子》一書就記載了二十四節氣的名稱,這是目前見到的最早、最完整的記載。古人把二十四節氣中分佈在夏曆月首的叫“節氣”,在月中的叫“中氣”,這個氣就是氣象、氣候的意思。
二十四節氣的名稱和順序為:
正月 立春、雨水
二月 驚蟄、春分
三月 清明、穀雨
四月 立夏、小滿
五月 芒種、夏至
六月 小暑、大暑
七月 立秋、處暑
八月 白露、秋分
九月 寒露、霜降
十月 立冬、小雪
十一月 大雪、冬至
十二月 小寒、大寒
-
3 # comboylan
據文獻記載,中國中原地區在商時已出現了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名稱,周時期出現了八個節氣名稱。中原地區在3000多年前,始用土圭法(圭表)測影,在河南洛邑測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為土中。圭表測影確立的“冬至”是24節氣當中最早被周公測定出來的一個,把冬至作為二十四節氣之首。“土圭測影”方法的要義是“樹八尺之表,夏至日,景長尺有五寸(相當於北迴歸線上立杆無影);冬至日,景長一丈三尺五寸”(即豎起高為8尺的標杆,在夏至日觀測,中午的日影是1.5尺,冬至日中午的日影是13.5尺),“測土深,正日影,求地中,驗四時”。春秋時期的著作《尚書》中就對節氣有所記述。在商朝時只有四個節氣,到了周朝時發展到了八個。二十四節氣名稱首見於西漢劉安的《淮南子·天文訓》,《史記·太史公自序》的“論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氣等概念。 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把二十四節氣定於曆法。
回覆列表
第一部記載二十四節氣名稱的歷史文獻是《淮南子·天文訓》。二十四個節氣名稱首見於西漢《淮南子·天文訓》,《史記·太史公自序》的“論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氣等概念。漢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天文學家落下閎、鄧平等人制訂了《太初曆》,吸收了節氣作為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並規定無中氣之月,定為上月的閏月。在傳承發展中,二十四氣氣被列入農曆中,成為農曆一個重要部分形成陰陽合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