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愛中國書畫
-
2 # 我的乾坤
首先,兩朝君主晉武帝司馬炎和前秦天王苻堅都可說是一代雄主。但在統一天下之前,司馬炎尚能勵精圖治,個人生活有所節制。而在統一北方後,苻堅自己就已經開始腐化墮落。上行下效,前秦的戰鬥力大幅削弱;
其次,西晉是漢人王朝,將卒基本上都是漢人,基本上不存在語言不通溝通不便生活習俗衝突的問題,因此能正常的指揮排程。
而前秦是一個氐族人建立的王朝,可氐族恰恰人口又很少。征伐東晉的幾十萬軍隊是由氐族人,鮮卑人,羌人,漢人等拼湊的多種族聯軍。這樣一支龐雜的隊伍,倉促之間集結到一起,溝通不暢,生活習俗不同,指揮排程有非常大的困難。只要稍有風吹草動,整支軍隊就會土崩瓦解,如鳥獸散。面對東晉強大的北府兵,淝水之戰的結果似乎一開始就比較明朗了;
第三,西晉徵吳,統帥都是久經沙場,效命朝廷的能臣名將,能做到君臣一心,自然戰事順遂,一鼓而下江南。
前秦伐晉,許多主要將領都是異族的降將,如羌人姚萇,鮮卑人慕容垂等。而這些人能力極強,且素有大志,因為在前秦朝堂受到猜忌,內心對戰爭前景自然非常複雜。如此一來,前秦的戰鬥力又低了幾分;
第四,西晉滅吳時,司馬家的統治已經非常穩固。而苻堅在位時,家族內部的反叛此起彼伏。加上對苻堅優待異族王公不滿,前秦內部始終矛盾重重。這也導致淝水潰敗,及之後局面糜爛不可收拾;
第五,氐族人雖然一時統一了北方,但並未被各民族所尊重和接受。而東晉雖然偏安江左,但畢竟華夏之正朔。淝水之戰,天下人心在東晉這一邊(畢竟北方漢人為胡人所虐日久,肯定心繫故國);
第六,淝水之戰,前秦以強擊弱,根本不需要帝王御駕親征。且戰事非苻堅所長,更應坐鎮後方,負責統一排程。專業的事情讓專業的人士去做,即便戰事不順,也不會讓一場區域性失敗導致王朝崩潰。而司馬炎就聰明得多,他只需放手讓杜預王睿在前方奮勇殺敵,建功立業,自己在洛陽坐觀成敗就行。
第七,西晉初期中原民殷國富,君主有為。而吳國孫皓殘暴,上下離心。因此西晉滅吳,得天時地利人和。
淝水之戰前,東晉雖然君主平庸,但朝政還算清明。名相(謝安)名將(謝玄)在朝,起到了安定人心的作用。而前秦苻堅卻逐漸腐化,不復當年的銳氣。
因此,淝水之戰,東晉得天時人和,地利與前秦均等,所以東晉贏得淝水之戰並非偶然。
-
3 # 舒心暢亦
晉武帝司馬炎對滅吳戰爭的戰略策略的運用則是相當出色的。
戰前,多年來西晉便採取了瓦解東吳軍民鬥志的一系列策略,臨戰中它又進行周密的作戰策劃和部署,以六路大軍東西對進,三面齊攻,有主有從,戰略上的協同和配合環環相扣,甚為默契,做到了計而後戰,穩操勝券。
吳軍士氣的低落由來已久,這是其政治極端腐敗、人心喪盡的必然結果,戰前便不斷髮生吳軍將士投降西晉的事件,凡此種種,都足以說明吳軍軍無鬥志的驚人狀態,這樣一支軍隊自然無法與晉軍相匹敵。
然而淝水之戰是在苻堅統一北方後的六七年進行的。
當時,前秦只是軍事上的統一,內部統治不穩,更沒有較雄厚的物質基礎,加之苻堅連年征戰,致使人民厭戰,軍隊計程車氣不高,缺乏群眾基礎。
苻堅用人不擇賢愚,賞罰失明,又是其在淝水之戰中遭到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苻堅寵信投降前秦的少數民族上層分子,忠奸並蓄,而對於一心忠於他的漢族官員卻存有戒心,不加重用。
苻堅好大喜功,缺乏冷樸的客觀分析,戰前沒有周密的戰略部署,臨戰時又犯了一系列戰術指揮上的錯誤,這也是前秦在淝水之戰中失敗的重要原因。
雙方交戰的兵力相當,但東晉的北府兵的戰鬥力遠勝於前秦軍。
-
4 # 初三歷史書
公元280年5月1日,西晉大將王濬所率的舟師首先抵達石頭城下,孫皓自知大勢已去,反綁雙手,抬著棺材到西晉軍門前去投降。孫吳滅亡,西晉實現了統一。
公元383年苻堅下詔攻打東晉,八月以苻融為前鋒都督,率步騎二十五萬先行,九月苻堅親統步兵六十餘萬、騎兵二十七萬為後繼。後秦,晉兩軍中淝水展開大戰,秦軍大敗。潰散的秦軍飢餓寒凍,死亡十之七八。苻堅中箭,倉皇逃至淮北,沿途收集殘兵,到洛陽時有眾十餘萬。
兩個都做為當時的最強王朝,為何一個完成統一中華的大業,一個卻在戰鬥後走向滅亡。
在西晉滅吳時,東吳以是強弩之末,此時的三國蜀漢以被晉滅,西晉在繼承曹魏的基業上並沒有爆發影響太大的反叛,而且還在曹魏的基礎上更進一成。雖然東吳有著長江天險,但在蜀漢滅亡後西晉軍隊就完全可以有益州走水路攻吳,使長江天險的作用大大減小。而且西晉統一也是大勢所趨。本來西晉就佔有國力優勢,無論國土面積、人力物力財力均遠勝偏居東南一隅的東吳。而且東吳末帝孫皓的統治昏庸殘暴,導致統治集團離心離德,這些因素導致大局上看就已是以強擊弱的格局。再加上東吳在戰前幾乎沒有什麼像樣的戰前準備,即使陸抗等人屢次上書建議加強防禦,孫皓根本不予理睬。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下,東吳在這場事關國運的戰役中毫無鬥志,頃刻間就土崩瓦解。
而前秦在攻打東晉時,苻堅居功自傲,目空一切,他仗著自己剛剛統一北方沒把東晉放在眼裡,在攻打東晉前也沒有做好充足的準備。而且前秦內部存在危機。前秦帝國的崛起不僅是是氐族豪門貴族的成就,更是氐族與鮮卑、羌等豪門貴族合作的結果。但是這種合作的基礎,主要是建立在前秦的軍事征服之上。換句話說,鮮卑、羌的豪門貴族從來沒有放棄過恢復之前獨立地位的心思。他們儘管依附著前秦而生存,但是他們還是以族群聚居在一起,力量十分龐大,不過是攝於氐族人強大的軍事實力而不敢有變動,但是一旦天下有變,他們就會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脫離前秦的統治,甚至還會回頭反咬前秦一口,瓜分前秦的土地。前秦在準備不足內有憂患的情況下貿然進攻東晉,必定會打敗,最後走向滅亡。
-
5 # 歷史飛凡觀
首先是天下大勢,西晉在滅吳之前已經滅掉了蜀國,三分天下已有其二,兵鋒直逼吳國的長江防線,所以吳國才有鐵鎖橫江之舉;而前秦雖然當時基本統一北方地區,但是與東晉是在淮河地區對峙,東晉有一定的迴旋空間。
其次,三國時期,各大家族在魏、蜀、吳三家都有投資,而且國家滅亡之後,將來出仕的還是那些世家大話族子弟,所以除了少數人以外,大部分人對天下被誰家統一併不關心,所以三國時期經常有敵方大將來投的現象。
而東晉時期則不同,南方的東晉畢竟是漢文化的正統,而北方則是五胡亂華之地,就比如前秦王朝吧,它是由氐族人建立的,苻堅雖然號稱北方英主,與王猛也有如魚得水之稱,但是前秦畢竟是以氐族為基礎建立的國家,氐族人及其他民族享有一定的特權,漢人相對來說身份較低。
俗話說“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尤其是膚色都不同的人種,外貌差距特別大,這也造成東晉士大夫對北方王朝的排斥,於是他們組建起精銳的北府兵,在謝安的籌備下,謝玄、劉牢之等人在淝水大敗苻堅,嚇得苻堅倉皇而逃。
而潰敗的訊息傳到前秦,以慕容氏為首的異族軍隊紛紛反叛,偌大的前秦帝國土崩瓦解,洛陽城也被憤怒的慕容衝攻破,苻堅外逃被叛臣姚萇殺死,前秦滅亡。
-
6 # 及第君
歷史教科書上分別從主觀客觀原因來分析淝水之戰中東晉勝利的原因。實際上,淝水之戰的勝利對於東晉來說也有一定的偶然性。這其中有一個關鍵性的人物叫做朱序。朱序是地下戰線的代表,潛伏的密諜,搞裡應外合的。
具體的說,朱序是東晉時期的名將,他曾經打敗過多名強大對手。因為他有功,朝廷升他為徵虜將軍並賜封爵。雖然朱序屢次出戰並擊敗前秦軍隊,但是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他也犯過錯誤。在襄陽被攻克以後,朱序被抓獲並被押往都城長安。
前秦皇帝苻堅是個不拘一格用人才的君主。他從不排斥其他族的人,所以他也厚待朱序。不過,朱序是身在曹營心在漢的主意,一心想找機會回到東晉。
公元383年,苻堅率軍南下攻打東晉。他的兵馬非常多,有步兵,騎兵和水師。總共90多萬人,號稱120萬大軍。苻堅說我的兵只要把手中的馬鞭投入江中,就足以讓江水堵塞。這就是有名的成語投鞭斷流的來歷。
前秦大軍南下的訊息傳到東晉,滿朝文武嚇得目瞪口呆,不知所措。因為他們總共的兵力不過幾萬人,對抗前秦兵馬簡直是以卵擊石,毫無勝算。謝安作為宰相只好硬撐著裝鎮定。派弟弟謝石和侄子謝玄率軍抵禦前秦軍。儘管如此,他們到了淝水,也不敢前進一步了。
苻堅帶領8000輕裝騎兵趕到前線。他非常自信地派朱序前去勸說謝石等人早些投降。朱序始終想念故國,此刻來到東晉大營,抓住機會對謝石說:前秦軍構成很複雜,各族都有,雖然人數極多,但都是各懷鬼胎,戰鬥意志不堅定。此時,苻堅只有前鋒部隊在淝水。如果前秦軍的百萬部隊全部抵達,很難和他們抗衡。現在藉著他們的軍隊還沒有集合,我們應該迅速攻擊他們。如果能打敗他的前鋒部隊,那他就會喪失士氣。到時候我會里應外合,擾亂前秦軍心。
謝石聽了,心想反正打不贏,乾脆賭一把,下定決心,派遣8000勇士渡過淝水作戰。同時,他告訴前秦使者,你們退一些,我要渡河作戰。秦軍稍微向後撤了一點兒,朱序就在軍陣的後面高呼:秦軍敗了,秦軍敗了。
倉促之際,秦軍並不知道為何要退,於是擠作一團,陣腳大亂。謝石趁機強渡,前秦軍大敗奔逃。因此也有了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成語。朱序藉此機會投奔東晉,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
這場戰鬥沒有開始便結束了,簡直是一場鬧劇。其中內鬼朱序發揮了重大作用。因此說,歷史是由必然性和偶然性構成的,有時偶然性會改變大事件的結局。
-
7 # 人者仁義也
我們可以通過歷史比較一下這兩場戰爭。西晉滅吳戰爭的準備時間要比前秦滅東晉的準備時間要長的多。時間長就意味著準備的周密性和計劃性更加強大。相反前秦在這方面做的很差。
西晉滅吳之戰準備了很長時間,司馬昭在263年正式吞併蜀漢政權,但是此後一直要到280年,司馬炎才正式出兵攻打東吳,舉行滅國之戰。西晉籌滅吳之戰基本上有十幾年之久。其中司馬炎早就有滅吳的野心,他首先派出羊祜鎮守荊州,在荊州準備滅吳的事情,羊祜在荊州地區安撫百姓,穩定生產,《晉書》記載:
分以墾田八百餘頃,大獲其利。祜之始至也,軍無百日之糧,及至季年,有十年之積。
在羊祜鎮守荊州期間屯田養民,囤聚糧草達到了十年之多,這解決了西晉滅亡吳國之後的後勤,而且在278年去世。他在去世之前就已經擬定了滅亡吳國的總方陣:
今若引梁益之兵水陸俱下,荊楚之眾進臨江陵,平南、豫州,直指夏口,徐、揚、青、兗並向秣陵,鼓旆以疑之,多方以誤之,以一隅之吳,當天下之眾,勢分形散,所備皆急,巴漢奇兵出其空虛,一處傾壞,則上下震盪。
這是句話的大概意思是滅吳可以四路出兵:
第一路由四川出發,沿著長江上流直接奔向東吳首都建業。
第二路荊州方面的大將帶著士兵進逼江陵。
第三路大軍從豫州出發進攻夏口。
第四路大軍也就是徐州,兗州,青州,揚州的軍隊攻打秣陵。
四路大軍齊發進攻東吳,東吳就會一舉而下。後來西晉滅吳就是依照羊祜的策劃,而且羊祜還舉薦王濬擔任益州刺史,王濬不負眾望,在益州修建船隻,訓練水師七年。正是西晉上層對於伐吳之戰的重視,秣兵歷馬多年,有計劃有行動,所以這使得西晉一舉滅亡東吳。
而且司馬氏從司馬懿開始掌握大權到司馬炎為止在中原已經歷經整整四代人,而且中原也沒有經歷大的戰亂,即使是曹髦被司馬昭弒殺,也沒有引起大叛變,淮南三叛這些反對司馬氏的人也基本被司馬氏消滅乾淨,司馬炎建立西晉之後,西晉內部很穩固。這也是西晉滅吳可以專心致志的原因。
此外西晉時代東吳實際上已經接近崩潰。在吳郡陸氏家族還在的時候,靠著陸抗,陸凱等人還可以在上游地區勉強支援,此後吳國並沒有獨當一面的人物,為了平定交州,東吳政權更是發動了十萬之多的大軍,面對北方的西晉更是疲於奔命。東吳的君主孫皓濫殺無辜,這導致東吳的內部對於孫皓十分不滿,這也是為什麼東吳計程車兵大部分崩潰,投降,而且建業被攻破,整個東吳就投降了。
反觀前秦準備時間十分倉促,在376年苻堅擊垮北方最後一個少數民族政權拓拔鮮卑建立的代國之後,在378年苻堅就開始了對於東晉的戰爭,隨即在382年苻堅就發動了對於東晉的全面戰爭,而在此之前苻堅並沒有做出多少和策劃。但是苻堅有滅亡東晉的志向,早在375年王猛在世的時候,苻堅就諮詢王猛的意見,王猛作為當時最厲害的謀士,力陳不可,這倒不是王猛心裡有什麼善念,他只是單純的認為苻堅應該解決內部的民族問題,而後苻堅滅亡也就是民族問題引發的。我們觀察一點就可以得出結論,苻堅征討東晉的水師是前秦的巴西,梓潼太守裴元略修建的,而且還是在戰爭發生前的前一年,這種樣子的水師戰鬥力可想而知有多麼低下。
而且前秦用兵之多,之頻繁耗費了大量的人力。370年,王猛,苻堅率領軍隊十六萬攻滅前燕。371年,王鑑帶兵兩萬進攻東晉,苻雅帥兵七萬攻打仇池。373年,王統,毛當率領五萬大軍攻佔蜀地。376年苟萇率領十三萬大軍攻前涼,苻洛率領三十萬人滅亡代國。378年,苻丕率領十七萬人進攻襄陽。379年,毛當率領兩萬人會同俱難,彭超進攻淮南。在380年,苻融率領軍隊平定苻洛之亂。381年,都貴帥兩萬人進攻竟陵。382年呂光帶兵十萬攻打西域。
苻堅幾乎是無歲不徵,堪稱是窮兵黷武。這種程度的征戰基本上加劇了內部人民的不滿和軍隊的厭戰情緒。瀰漫在全軍上下的氣息都已經感染到了前秦的上層,苻融上報苻堅就談到過“兵疲將倦,有憚敵之意”。這樣的情緒下計程車兵,作戰能力可想而知。
而且前秦的內部民族矛盾極其複雜,苻堅雖然統一北方,但是被鎮壓的民族也只是表面臣服,在苻堅大敗於淝水之戰之後,類似於慕容垂這些人就出來,帶兵收集舊部背叛前秦,所以苻堅的失敗在某程度上也有著必然性。
而這個時候的東晉十分團結,此前東晉最大的權臣桓溫已經去世。兩大家族陳郡謝氏和沛國桓氏緊密合作,君臣上下一心,謝安又組建了強大的北府軍,可以說東晉的力量要比東吳強大的多。
其實從歷史來看,前秦無論是政治還是軍事都是遠遠低於西晉的,而東晉在當時的實力是要高於東吳的,而且在東晉時代的人看來還是異族入侵,再這樣的情況下東晉勝利也不足為奇。 -
8 # 方圓魏晉史
公元279年十一月至次年三月,晉武帝司馬炎水陸並進,兵發東吳。
此役,西晉發兵二十萬,分六路進攻東吳,,吳國被一擊而潰。東吳如此之弱的原因,還是在於和蜀國於西晉前身,魏國的長年戰亂,導致東吳內部人員凋零,缺兵少將,西晉攜天下大勢,進攻東吳,吳豈有不敗之理。
反觀前秦滅東晉,前秦雖然號稱80萬軍隊,卻都是陸兵,不識水性,且大多都是別國的俘虜,將帥不齊心,像極了赤壁之戰的曹操。而東晉呢?人民剛剛安穩,正想過和平的日子,故而軍民同仇敵愾,上下一心。朝中又有謝安等名將,運籌帷幄,符堅安能不敗?
-
9 # 蒼茫大地顧煒斌
這個問題答案很簡單:所謂此一時,彼一時也。分兩部分詳細分析如下:
A、東吳孫皓為什麼被滅國。
一、東吳孫皓兇狠愚頑,肆行殘暴,實行酷政,忠心勸諫的人遭誅殺,讒言阿諛者飛黃騰達,孫皓虐待民眾,荒淫無度,盡失人心,將士百姓不願為孫皓賣命。
孫皓是孫權兒子孫和的兒子,孫休去世後,蜀國剛滅,吳交阯郡又發生叛亂,國盼長君,左典軍萬彧原來擔任過烏程縣令,和烏程和孫皓有舊,他多次向丞相濮陽興、左將軍張布稱讚孫皓“才識清明果斷,與孫策有一拼;好學而遵法度",丞相、左將軍偏聽編信,勸說孫休的妃子太后朱氏讓孫皓繼承帝位。孫皓得志後,粗暴驕橫,多猜忌,好酒色,大小官員都感到失望。濮陽興、張布暗自後悔,孫皓得知後在即位後的二個月就誅殺兩位對他有擁戴之功的重臣。鳳凰二年,孫皓的愛妾竟不時派人到集市上搶奪百姓財物,司市中郎將陳聲本是孫皓的寵臣,他對搶奪的人繩之以法。妾以此告御狀,孫皓竟藉故用燒紅鋸子割斷陳聲的頭,拋屍四望山下。臨海太守奚熙給會稽太守郭誕寫信,批評國政。結果孫皓派何植捉拿奚熙,奚熙自衛,截斷海路。後來奚熙部下割其首送建業,孫皓誅滅了奚熙三族。孫皓每次宴會群臣,都會強令群臣爛醉,為此設定黃門郎十人,讓他們禁酒杵立,宴會結束時陳述朝臣過失,如眼神不善、醉語妄言等,大過則立施嚴刑,小過亦給予懲處。後宮佳麗數千,仍不斷選美。引急流入後宮,不合意的宮女立馬處死拋進水渠衝走。或剝活人面皮,或挖活人眼睛。岑昬憑陰險諂媚而得寵幸,竟謀得九卿尊位,他喜歡大興土木廣徵勞役,眾人深受其苦。吳國上下離心離德,百姓不忍受孫皓驅使。晉將王濬、唐彬所到之處,吳軍都土崩瓦解。孫皓授陶濬符節、斧鉞、軍隊準備第二天抵抗晉軍,誰知當夜士兵們都逃走了。最終孫皓只有投降。
二、東吳大司馬陸抗死後,東吳缺少一流的帥才。
東吳始終是國君委託大將去前線指揮作戰。周瑜、魯肅、呂蒙、陸遜、陸抗等,都是足以與敵國抗衡的一流帥才。鳳凰三年大司馬陸抗去世,東吳失去了最後的名將,晉得以長驅直入。
三、晉朝挾滅蜀餘威,天下已佔十分之八,多路伐吳,名將如雲。
晉國命鎮東大將軍司馬伷向塗中進軍,安東將軍王渾、揚州刺史周浚向牛渚進軍,建威將軍王戎向武昌進軍,平南將軍胡奮向夏口進軍,鎮南將軍杜預向江陵進軍,龍驤將軍王濬、廣武將軍唐彬率水軍沿江東下,太尉賈充為大都督,考量宜適,權衡機要,極盡軍事力量的優勢分配。
B、再分析第二個問題:東晉為什麼在淝水大敗前秦符堅。
一、東晉內部同仇敵愾、一致對外。
東晉內部,由丞相謝安坐陣,江南大地主、大官僚們和皇帝司馬睿榮辱與共,上下一心,形成利益共同體,抱團取暖,東晉百姓樂於歸附。
二、東晉後方丞相謝安大將風度,舉重若輕;前方謝玄、謝琰、劉牢之都是當時名將舉輕若重。
當初,前秦百萬雄師壓境時,晉朝京城建康人人恐慌不安,謝玄到京城向謝安請示機宜,謝安平靜地說:朝廷已另有命令,不再多言。謝玄不敢再問,讓張玄再去請示,謝安立刻吩咐備車去郊外別墅遊玩,親朋好友隨行。謝安和謝玄下棋拿別墅作賭注。平時謝安棋藝不如謝玄,謝玄心裡壓力山大,不讓子也沒勝過謝安,謝安下完棋又去遊山,到夜晚才回。桓沖擔心京都安全,派三千精兵來保衛京城,也被謝安謝絕。謝安在淝水之仗中起到定海神針的作用。等東晉淝水大捷,謝安正和客人下棋,看完驛站報告就擱在床上,臉色如故,照樣下棋。客人詢問詳情,謝安慢吞吞地答道:孩子們竟然已經打敗了敵人。下完棋回內房,過門檻時,高興得連木屐底下的齒折斷了也未察覺。
三、前秦苻堅統一北方,擁有百萬雄兵,但被他征服的前燕將領、冠軍、京兆尹慕容垂,姚萇等異族首領與苻堅同床異夢,巴望著苻堅大敗好復國;朱序等東晉降將形同餘則成,既源源不斷地向東晉輸送情報,讓東晉知己知彼,又時刻想著挖前秦牆腳,讓前秦敗了好迴歸東晉,這一切苻堅渾然不知。
四、苻堅經營前秦三十年,對外征戰,一向所向披靡,自然驕縱。
苻堅的賢相王猛死前也諫過苻堅,囑咐他不要貿然用兵江南;皇弟、陽平公苻融、太子苻宏尚書左僕射權翼、太子左衛率石越、寵僧道安、寵妃張夫人、愛子中山公苻詵都苦勸苻堅暫不要討伐幾乎零失政的東晉,但苻堅一意孤行。
五、謝玄等東晉將領戰法高明。
東晉八萬兵馬與前秦投鞭斷流的百萬雄師隔淝水對峙時,謝玄陣勢嚴整,派人跟前秦前線總指揮陽平公說:你孤軍深入,又緊靠淝水立陣,這是作持久戰的打算,不是想速戰速決的樣子。如果你能把陣地稍稍後退一些,讓晉軍渡河,雙方一決雌雄,不是很好嗎?秦軍將領都說:我們兵多,他們兵少兵精,不如就這樣堵住他們,才是萬全之策。苻堅說:只要把部隊稍稍後移,讓他們半數過河立足未穩之時,我們用鐵甲騎兵緊壓過去,進而殺光,苻融然之。誰知,前秦軍隊一退就止不住,謝玄、謝琰、桓伊乘機渡河進攻。苻融飛馬巡視陣地,想制止部隊後退,不料戰馬跌倒,倒地的苻融被晉軍所殺,原來東晉被迫降秦的尚書朱序在秦旱陣地後面大喊:秦軍打敗啦!秦軍全線崩潰。秦軍風聲鶴唳、草木皆兵,自相踐踏、被殺死、凍死餓死者十之七八。朱序趁亂,和張天錫、徐元喜重新回到晉國,晉軍繳獲了苻堅乘坐的雲母車,收復壽陽。
-
10 # 靈石蘊
關於西晉滅東吳
279年11月,晉武帝司馬炎發動滅國之戰,二十萬大軍分為六路直奔東吳而去。大約到280年3月,西晉水軍統帥王濬軍逼建業,與陸軍一起完成對東吳首府合圍,而此時吳主孫皓已無兵可用,被迫投降,東吳自此而滅
曹家打了幾十年沒完成的事情,讓司馬炎幾個月個幹了,近乎摧枯拉朽,司馬家比曹家強麼?
其實,為了這幾個月,西晉準備了十多年
269年,晉武帝命令大將羊祜坐鎮荊州,那時候荊州還分為兩部分,司馬家和孫家各佔一塊,荊州為兩家戰場核心區域,有得荊州者得天下一說
羊祜在荊州於內練兵於外修德,他宣揚戰場上的事戰場解決,就算出兵就食於敵,也要留下相應絹錢,以賠償農戶損失。這樣,東吳境內都知道晉人仁義,紛紛逃往晉地安置,如此,羊祜經略了十年……
早期,東吳方還有個陸抗和羊祜對峙,可隨著274年陸抗病逝,羊祜的手段已無人能擋,敵我雙方都尊稱羊祜為羊公
到276年時,東吳的荊州腹地對羊祜已成囊中之物,那一年羊祜提議滅吳!
如果那一年司馬炎同意,或者東吳會提前四年滅國。但司馬炎的眼光,已經不再侷限於滅吳,他考慮了更多,考慮了內部穩定。自己家是權臣篡位,羊祜會不會也這麼幹?為此,司馬炎一面籠絡羊祜讓其繼續積攢實力,一面否決出兵提議
278年羊祜病逝,279年,司馬炎依照羊祜早年規劃,出兵滅國!一戰功成!
司馬炎在默默準備,而東吳帝主孫皓卻是個暴君,此消彼長,東吳也該滅了
關於前秦滅東晉失敗就不多說了,簡單略過相比於東晉,個人對前秦更有好感,前秦帝主苻堅有人皇之姿,前秦也有滅掉東晉統一天下機會,但此人終究腹黑不足,滅人國卻不散人勢,妄想著大家一起Sunny,而人家卻在虛與委蛇,等待機會……
383年,終究讓人等到了機會,淝水之前,前秦兵馬未戰先潰……
以上
回覆列表
歷史上的西晉滅吳之戰,作為最後三國時代的統一戰,以吳國滅亡而結束。這場戰役不僅結束了東漢以來數十年的割據局面,更是有史以來,第一次成功突破長江天塹進攻的戰役。
公元263年,蜀漢為魏國滅亡後,東吳獨自面對北方新生政權日益強大的西晉,已成獨木難支的態勢,曾經吳蜀共同抗魏的局面被打破。而吳國國內面對西晉伐吳前期種種跡象卻不採取任何相應對策,坐等西晉來攻,妄圖憑藉自古以來的長江天塹優勢阻擋晉軍。最終晉軍20餘萬,兵分6路南下,當面對來自東西兩個方向的六路晉軍時,吳國無力應對,加之又在戰略指導中失誤,短短40天的時間,西晉兵馬便橫掃東吳。公元280年,佔據半壁河山,擁有20萬大軍的東吳隨即滅亡。
這次戰役中,西晉共派出六路大軍,採取水陸俱進、多路併發、順流直下的大江河進攻方略,一舉成功滅吳。前秦政權在苻堅的領導下,先後剿滅前燕、前涼、代國,以摧枯拉朽之勢統一中國北方,併成功奪取四川,將偏安一隅的殘晉勢力擠壓到了長江中下游狹小區域,此刻,前秦只需要藉助地理優勢發動一場大規模的殲滅戰,東晉政權土崩瓦解也就指日可待了。
前秦滅東晉之戰就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展開了,苻堅懷揣著統一天下的夢想,親率百萬大軍浩浩蕩蕩南下,並從四川、荊襄、彭城不同的方向發動多路協同總攻,以攻取東晉的戰略要地為目標,逐步蠶食晉國,從而孤立、攻取建康城(南京),在這一整套戰略程式看似無誤的情況下,後續的淝水之戰為何會以前秦的失敗而告終呢?
戰前準備不充分
前秦滅晉之戰是在苻堅統一北方後的第六年進行的一場大規模軍事行動,在之前的統一北方戰爭中,前秦軍隊傷亡慘重,且國內民生凋敝,北方經濟基礎非常薄弱。而苻堅卻不顧國情,緊急徵召百萬大軍參戰、超額徵收糧草,所以前秦軍隊更注重的是兵馬數量,忽略了軍隊戰鬥力,再加上因為戰爭導致苛捐雜稅,百姓生活更加艱難,進而喪失了北方民眾基礎,為後來兵敗淝水後前秦分裂埋下了伏筆。
從動員戰爭到兵敗淝水,還不到四個月的時間,可見前秦對大戰的準備並不充分,苻堅自以為是,把丞相王猛死前阻止他南進的箴言拋諸腦後,毅然發動了南征。
相比之下的東晉卻是準備的相對充分。從苻堅漸有統一北方的趨勢時,東晉方面就意識到了苻堅有一統天下的野心,東晉內部的桓、謝兩大門閥家族也暫時放棄了對立,攜手為了自身利益共同禦敵,並加緊戰爭準備,操練水陸大軍,由桓家守長江西線,謝家守長江東線,共同抵禦前秦的入侵。
失敗的協同作戰
前秦滅東晉的軍事戰略行動為協同作戰,即是從多路發動對晉的攻擊,令晉軍難以招架,這套軍事戰略思想取自西晉滅吳之戰,而且還在當年發揮出了非同凡響的軍事效果。苻堅決定效仿前人,把軍隊分為四路大軍:第一路由四川沿長江水路東進;第二路由襄陽進攻荊州;第三路是苻堅親自統帥的主力軍,由項城進攻歷陽;第四路由彭城進攻廣陵。
協同作戰的好處就是能分散晉軍的兵力,使之無法與前秦的主力軍相抗衡,並只要一路突破晉軍,晉軍就會出現兵敗如山倒般的潰散局面。但是當好處漸漸放大後,劣處便也就十分明顯了,在分散東晉兵力的同時,前秦軍隊的兵力也會隨之而分散,東西戰線拉到了萬里之長,喪失掉了原有的兵將多且集中的優勢,更為重要的是,協同作戰之間是環環相扣的,只要一方出現了問題,很有可能導致銜接不上出現變故。
在後來的戰鬥中,四路大軍只有苻堅的主力軍一路按計劃到達了指定位置抵達淝水附近,苻堅親率十五萬大軍孤軍深入,謝玄抓住時機統領最精銳的“北府兵”將苻堅擊敗,秦軍主力潰敗,其他部隊紛紛不戰自潰,秦國幾十萬大軍兵敗如山倒。
前秦內部的矛盾
淝水之戰失利後,也只是苻堅的一路主力軍受到了損失,其他各路大軍依然可以聚集起來扭轉敗局,但是其他各路大軍在進軍路途上聽說苻堅戰敗後便紛紛撤軍,並退回北方分裂前秦,建立了若干個少數民族政權,由此也可以看出前秦內部的不穩定。
前秦內部的最大矛盾還在於政權根基不穩,前秦初建時,統治階級內部民族成份複雜,苻堅沒有處理好統治階級內部矛盾,也沒有建立起堅強有力的領導集團,反而用人不善,致使後面淝水之戰軍事指揮失靈的出現。
除了統治層內部的矛盾,國內階級之間的矛盾也非常尖銳。前秦剛剛建立,國內百業蕭條,民眾生活艱辛,而苻堅沒有在此時發展經濟壯大國力,卻要舉全國之力貿然南征,不僅令統治階級內部心存不滿,還嚴重的損害了廣大百姓的利益,導致了淝水之戰後國家的分崩離析。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