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112660452124

    據《國朝三修諸暨縣誌》和《藏綠周氏宗譜》記載,僅清道光一代,該村出有進士4人,翰林4人,舉人25人,貢生8人,太學生128人,另有一品官員、監察御史、吏部侍郎、內閣中書、太守及知州、知府等70餘人。到了近現代,中將1人,少將5人,國民政府部長1人,工程院士1人,《辭海》大字典編委1人。 這些記憶被歷代藏綠村人視為榮耀,留存在建築上。祠堂左設抱義學右置抱義倉,在“旗杆門裡”特置旗杆石,這是周氏祖宗為了表彰考取舉人、進士及以上功名的族人而建,立在宗祠門口,官階越顯赫,旗杆石越高,旗杆也越粗大。僅清一代,已經有旗杆石18個,其中高墩2個。藏綠周氏家族的耕讀傳家源遠流長,可追溯到藏綠周氏的始祖、宋代大理學家周敦頤。因周敦頤(1017—1073)的理學思想和處世理念與儒家學說一脈相承,後人把他推崇到與孔孟相當的位置。藏綠周氏的族訓是“詩書世澤、忠孝詒謀”。

    據記載,公元1520年,五洩周氏世祖周青山帶著家眷從餘姚避難來到藏綠村,開始了篳路襤褸的創業生涯。直到周氏第四代時,族人們才以百年之積累,開始大興土木建造房屋、祠堂。其中,建成後的祠堂通面闊47.9米,通進深47.55米,佔地2300平方米。祠堂共分三進,由門廳、中廳、後廳組成。周氏祖輩一邊辛勤勞作,一邊傳承儒學“修、齊、治、平”理想,在恢宏的建築中開始了耕讀育人,為國儲才的夢想。 在這個族訓裡,既包含了世界觀——忠孝,又指出了培養這個世界觀的方法——詩書,即以研讀、理解、實踐詩書典籍的途徑,來陶冶情操,錘鍊風骨,達到忠孝雙全的目標。

    周氏先賢為使他們的子孫牢記族訓,永遠沿著這條為人處世的大道走下去,就把它鐫刻在周氏宗洞(即萃親堂)大門兩旁的石匾上。時至今日,每當族人走進祠堂,抬頭就能看見這兩塊石匾,就會感到自己肩負著祖宗對自己寄予的殷切期望。

    為實踐族訓,藏綠周氏又制訂十則家訓,其中家訓之七為“端蒙養”。內容是“美質堪培,知後生之可畏,懿範在望,見先進之當從,古人所為。易子而教,擇師以訓也。”

    恪守族訓,踐行家規,藏綠周氏族人為自己的子孫全力辦學施教。清時,藏綠的大臺門裡就辦起了多處供子孫讀書的私塾,其中有“上書房”、“中書房”、“耳三房”、“雙桂軒”、“滴露齋”、“鳳翔堂”、“麻車學堂”等。周氏子弟上學,每學期可領到五斗谷,參加各級考試成績優秀的,還可得到獎勵,為支援義學,特意開設了義倉,作為濟貧助困之用。 滴露齋,位於藏綠山莊之右。主人周春溶,曾出任四川南溪縣知縣,年輕時候的他曾在這裡晨起讀書。

    坐落在村中的翰林第,主人周炳鑑,翰林院士,他是個勤奮讀書的人,當年他的藏書處——南雨山房至今儲存完好。

    孿生進士第,這是周紹達、周紹適孿生兄弟的舊第。這對兄弟學業優異,分別於同治癸亥年(1863)、辛末年(1871)高中進士。父親周青萼(1801—1863),字承輝,號棣園,原籍諸暨十四都(今五洩鎮)藏綠。1826年,夫妻倆終於盼來了兒子,而且是一對雙胞胎,他們就是周紹達、周紹適兄弟。不久,吳氏中年病逝,使原本並不富裕的周家雪上加霜,迫於生計,周青萼帶著兒女們到離家五十里外的珠家塢做長工。東家俞海鰲早年善於經營,後家道日隆,樂善好施,在鄉里很有威望。他見周青萼為人和氣,勤勞樸實,很是喜歡,經過幾年的考察,他最終決定招周青萼為婿,把唯一的女兒嫁給這位娶過妻且帶著孩子的長工。俞氏繼母把周紹達、周紹適兄弟視如己出,關愛有加,還聘請當地著名的塾師,教授兄弟倆讀書識字。幾年後,周氏兄弟果然不負眾望,先後考中舉人,繼而又中進士,一時間傳為美談。

    民國期間,藏綠這個只有千餘人口的村子,已建有敦本第一、第二、第三小學,鬱文、民新、琴山、西陽小學和鳳翔學堂等多所學校。這種重文重教之風在“耕讀傳家”為傳統的諸暨來說,應該稱得上首屈一指。其中鳳翔學堂的建造,更看出藏綠周氏的先賢,為培養子孫成才真是不惜血本,勞苦功高。

    據說當時藏綠的周鍾雅紳士(清太學生,當地人叫他苗定大爺或彬夫老先生)的兒子在麻車學堂讀書,一次,為課桌座位,與同桌同學爭執。那同學不但不讓,反而振振有詞:你要爽快,自己去造一個學堂好了!兒子放學後把這個事情告訴了父親。周雅鍾聽了,感到為培養子孫後代,必須有一個好的環境,就決定獨資建造鳳翔學堂。有一個故事還流傳至今:學堂緊挨另村人的一隻茅坑,它的主人漫天要價,為搬掉它,周鍾雅答應他“在糞缸底鋪滿白銀”的苛刻條件。建成後,鳳翔學堂整座校舍頗為宏壯,精雕細琢歎為觀止。

    如柱上的牛腿,全部用一人多高,寬四尺,厚尺餘的獨塊樟木板串雕而成;門樓上的雞籠頂(也叫吊籃)別具一格,諸暨西施殿重建時,特地到這裡來打樣仿製,浙江電影製片廠還在這裡取景拍攝了《啊,雞冠山》的電影。當時周鍾雅紳士因辦學有功,民國七年大總統徐世昌為他曾題“敬教勸學”的匾額,並授予一等金色“嘉祥章”以示嘉勉。因時代的發展和變遷,這座鳳翔學堂在解放後相繼成了藏綠鄉完全小學、五洩鄉完全小學、五洩公社社校、藏獅聯小、五洩農中、五洩鎮中心學校的校舍,直到1992年五洩鎮校建造教育大樓把它拆除。藏綠周氏族人十分痛惜,成為他們永遠抹不去的心痛。

    解放後,藏綠周氏族人繼承先賢重文重教的優良傳統,尊師重教,蔚然成風。周氏族人因原來文化基礎好,許多人敢於與“家有三鬥糧,不做孩子王”的封建舊意識宣戰,選擇了教師職業,敬教勸學,為教書育人作出貢獻。僅姚文元舅父周耿城先生一家,兩代就有5人同時是教師,曾被諸暨教育局授於“教育世家”殊譽。在當地,確因姓周的老師太多,無發分辨,就只好按名字來叫老師,如周文途老師叫文老師,周樹雲老師叫樹老師等。五洩鎮中心學校在易地重建時,藏綠周氏族人慷慨解囊,鼎力相助。退休幹部周柳君女士,把自己平時積攢下來的20萬元全部捐給五洩鎮校供學校新建圖書館、閱覽室之用。為此,五洩鎮政府授予她“捐資助學,造福桑梓”的證書和“功德之家”的匾額,併入選紹興市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百工程”的百名農村身邊好人。

    藏綠周氏族人的耕讀家風,已經結下了累累碩果,正如光緒《諸暨縣誌》所載:“藏綠塢,周氏族人居焉,科甲蟬聯,為邑望族”。 (龔正苗 顧春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政治權利六大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