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葉子寫實
-
2 # 蠻夷豈敢犯邊
很明顯,答案的範圍只有一個,無非就是秦穆公擔心自己的兒子秦康公不能夠駕馭住這一百多位人才,而且當時秦國的內部並不缺少人才,也沒有外部的禍患,向東,當時秦國同晉國的關係還是相當友好的,有名的秦晉之好就出自秦穆公的手筆,而向南,楚國同秦國差了一個巴蜀,再到向西,秦穆公屢次擊敗西戎,解除了西邊的禍患,北邊的燕國根本沒有越過晉國,拉長補給線進攻秦國的可能,外部幾乎完全安定的前提下,秦穆公思考的是如何讓自己年幼的兒子坐穩秦國之主的位置。
當時的春秋各國也出現了大臣謀害國主的案例,更是讓秦穆公覺得不能放任手下的大臣,尤其是他覺得在自己死後,這群大臣有可能會瞧不起幼主而發動叛亂,因此還是決定帶著大臣們一起乘鶴西去。
-
3 # 少顏翁
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
人殉制度由來已久,早在殷商時期就已盛行,古人認為人死了就會進入地下的世界。因此不希望自己在另一個世界孤零零的,就會將生前喜歡的物品以及喜歡的人帶入地下。對於殉葬什麼樣的人都有規定,比如一生未生育的妾,地位不高的妾室,在者被殉葬的就是一些奴隸、這些在我們現代人看來很殘忍,可是在那個時代能為君王殉葬也是一種榮譽。問題中提到的177秦華人才殉葬,在我看來很矛盾!為什麼呢?我們分析一下,秦穆公做為一個君王他的格局、胸懷、眼光肯定不同於常人。在那個戰爭動盪的年代,什麼最重要,當然是人才,就好比一座宮殿,如果宮殿的支柱被抽掉,那麼也就離倒塌不遠了。一個國家想要在生存中求發展!吸引人才最為最重,秦穆公不會愚蠢到拿國家未來的命運滿足一己私慾。假設當時秦穆公強迫秦國的人才殉葬,那麼必然會引發秦國社會的動盪,引起天下士子的憤怒!從此天下賢德之人不在入秦將會是一種必然!
強迫殉葬並不絕對我們在之前有關於秦人墓葬的考古,從中發現秦國早期的墓葬,墓室外都會有少量的陪棺,也就是陪葬人員。而這些人的屍體上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傷痕,屍體中有男有女,男性年齡上較大些。推測可能是一些秦國老兵,這些老兵年輕時追隨君王,自願想為君王殉葬,屍骨中女性的年齡都不超過二十,考古人員在對女性屍骨做檢測時發現,大部分屍體都有中毒的現象,隨後考古人員又在棺材中找到了已經碳化了的植物種子,這些跡象表明這些人是被毒死之後進行陪葬的!可能是這些人在生前被告之,伺候的君王死了。可以放你們回家了,在回家前特意為你們準備了盛宴踐行,這些宮女奴僕並不知道踐行的酒中已經下了毒,她們在吃一些瓜後飲酒中毒而亡。可憐的他們到死也不知道家離她們有多遙遠。人殉在秦孝公時期被廢除,從那時起秦國權貴的墓葬中多數以陶俑代替人殉!
-
4 # 滄海拾遺錄
謝邀。這個說法不太準確,秦穆公下葬時確實有177名秦華人殉葬,但這些人的成分比較複雜,但並不都算是秦華人才,這些人包括生前服侍秦穆公的隨從、嬪妃,也包括臨下葬時處死的奴隸,爭議最大的是秦穆公生前遺命讓秦國著名的人才子車氏三子殉葬,這給秦穆公的英名帶來了汙點。那麼,秦穆公出於什麼考慮,決定讓177人為自己殉葬呢?
活人殉葬是商周落後野蠻制度在秦國的保留活人殉葬是商朝周朝中前期,奴隸制國家比較盛行的一種喪葬制度,特別是在恪守商周傳統禮制的國家更是如此。眾所周知,殷商政權有以活人祭祀的習俗,而秦國的祖先秦非子是商紂王手下名將飛廉(蜚廉)之子惡來之後。秦人先祖嬴姓部族早在殷商時期就是鎮守西戎的得力助手,頗受商朝重視,為商朝貴族並遂為諸侯。再加上秦國長期與遊牧民族雜居,制度習俗仍比較落後野蠻,保留了活人殉葬這種陋習,這種陋習要到了“商鞅變法”時,秦孝公才宣佈徹底廢除人殉制度。
活人殉葬體現了秦穆公性格上的缺陷秦穆公是春秋時期“五霸”之一,素以寬厚賢明著稱,在他任內,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為謀臣,擊敗晉國,俘晉惠公,滅梁國、芮國、滑國等。秦穆公曾協助晉文公回到晉國奪取君位,以實現秦晉之好。並向西發展,滅掉西方戎人所建立的國家12個,開闢國土千餘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為西方諸侯之伯,遂稱霸西戎。秦穆公生前寬宏待人,當孟明視等“三帥”屢戰屢敗之時,秦穆公自始至終相對他們信任有加,沒有撤換孟明視等人的職務。
還有一則《秦穆公亡馬》的軼事,很好地佐證了這一點。秦穆公曾經在歧山出獵,走丟了一匹駿馬,他親自去尋,結果在山下發現有三百多個農夫正把那匹馬殺了在吃肉。地方官吏把那三百個農夫全部抓起來,準備要處以死刑。但秦穆公卻說:“算了,現在馬已經死了,如果我再殺了吃我馬肉的農夫,別人一定會認為我愛惜牲畜而賤視人命,馬的性命怎麼能抵得上人的性命呢?”不但不追究這些田夫們的殺馬之罪,反而賜給他們美酒說:“駿馬的肉都是精肉,如果吃了精肉不喝酒的話,弄不好會生病的。”農夫們感念秦穆公的恩德。等到三年以後,秦晉兩國發生韓原之戰,秦穆公出兵討伐忘恩負義恩將仇報的晉惠公,結果被晉兵所圍。眼看秦穆公就要成為晉國的俘虜,突然山腳下三百多人手持利刃衝進陣地,奮勇救出了秦穆公。秦穆公一問,正是他三年前赦免的那些殺馬農夫。秦穆公施仁義於百姓,危難之時得百姓死力相救,其寬容仁愛,可見一斑。
公元前621年,秦穆公去世,在臨死前他體現出性格上的缺陷,那就是大事上寬厚清醒,小事上急躁糊塗,到了秦穆公晚期,秦國已經開始衰落,出現人才斷檔現象。而大夫子車氏的三個兒子奄息、仲行、針虎是秦國著名的賢人,快要走到人生盡頭的秦穆公更應該施恩德於百姓,為下一任國君執政打好基礎,而不是落下強迫人才殉葬的惡名。事實上,這也不是秦穆公第一次因小事方面急躁糊塗犯下錯誤,早在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大夫燭之武勸說秦穆公保留鄭國對秦國有利,秦穆公聽從了建議,後來卻因個別人的意見突發奇想決定派孟明視等人率軍突襲鄭國,打算滅掉鄭國,結果突襲失敗,還在崤之戰中遭到晉軍伏擊。
大夫子車氏的三個兒子奄息、仲行、針虎被迫殉葬,使得秦國百姓十分悲憤,特意做了一首《黃鳥》詩,為他們哀悼。詩中有四句,重複出現在全詩每一闋的末尾,表達了對殉葬這種落後風俗制度的無比憤怒和強烈抗議,也表達了對勇士死非其所的哀痛和憐惜:
彼蒼者天,
殲我良人,
如可贖兮,
人百其身。
-
5 # 穿越再現彼岸
交交黃鳥,止於棘。誰從穆公?子車奄息。......交交黃鳥,止於桑。誰從穆公?子車仲行。......交交黃鳥,止於楚。誰從穆公?子車針虎。維此針虎,百夫之御。臨其穴,惴惴其慄。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這是《詩經.秦風.黃鳥》中描述殉葬秦穆公(又稱秦繆公,春秋五霸之一)的子車氏三良:子車奄息、子車仲行、子車針虎,秦人對此非常悲痛做了這篇《黃鳥》,哀悼秦國殉葬的大量人才。秦穆公死的時候殉葬了177人,都是秦國的人才,在他死後的幾代秦王大都碌碌無為,春秋時期沒有什麼大的建樹。(秦穆公劇照)
秦穆公用了那些人才?秦穆公在位39年,上位開始後他就注意延攬人才,採取著名的“客卿制度”,將其他國家的人才引進秦國,同時他也注重本土人才的選拔。著名的客卿有百里奚、蹇叔、由余、來丕豹、公孫支等人,本土也有子車奄息、子車仲行、子車針虎等眾多人才。護送晉文公重耳回到晉國,晉文公也成了春秋五霸之一。(百里奚劇照)
秦穆公曾擊敗晉國俘獲晉惠公,滅掉了梁國、芮國等小國。晉文公死後,秦軍先後兩次敗於晉國軍隊,國家掉頭向西發展,秦穆公時期拓展國土千里,滅掉的西戎小國有12個(有爭議)。這時的秦國國土面積大大擴張了,軍事實力也足夠強大,秦國的發展一片光明。為何秦穆公死後停止發展了呢?
秦穆公為何殉葬177個秦國的大臣和將軍?根據《史記》記載,秦國用活人殉葬開始於秦武公,他死的時候陪葬了66人。自此開啟秦國國君的殉葬制度。
這事有點搞笑,秦穆公讓這些大臣和將軍們殉葬,完全是因為一次他自己舉辦的宴席上的對話,當時大家喝的大概有點醉了,歷史記載是這樣的:
公(秦穆公)曰:生共此樂,死共此哀。奄息等許諾。及公薨,皆從死。
秦穆公說活著的時候和你們共同創業,共同享樂,我死了的時候希望你們跟隨我一起到那邊(陰間)再敘君臣之情。子車奄息等大臣將領們都承諾,至死追隨秦穆公。等到秦穆公死了之後,這177人都活著殉葬了。(殉葬遺址圖)
其實這事也怪繼任者秦康公,怎麼也得挽留一下秦國的這些人才才是,但是他沒有!如此做法導致秦國的人才斷流,其他國家的客卿也都不敢來為秦國出謀劃策了,最終會殉葬國君的!(秦康公圖)
這種殘忍的活人殉葬制度,導致秦國的發展受到了嚴重的阻礙!秦穆公和繼位者秦康公擔負著主要的責任,無疑是自毀長城! -
6 # 蟄先生
強迫一詞用得欠嚴謹。目前沒有任何史料說是強迫。秦穆公一世英名,有情有義,求了一輩子的賢,若了一輩子的渴,子車三子,一個百夫之特,一個百夫之防,一個百夫之御,作為秦國的良人,秦穆公怎麼會在臨死糊塗了呢?
左傳是這樣記載的:“秦伯任好卒,以子車氏三奄息、仲行、針虎為殉,皆秦之良也,華人哀之,為之賦《黃鳥》。”從《黃鳥》這首詩來看,作者的情緒是憤怒的,表達了對三位良人的痛惜。詩中每段都提到了秦穆公,但未必是對秦穆公的憎恨,而是對人殉制度的控訴。畢竟人殉亦非從秦穆公始。
史書記載除了三位良人,一起殉葬的還有174人。那有沒有調查這174人殉葬的身份是什麼呢?奴僕或是其他仁義志士?殉葬人數如此之多,怕是秦國國君們歷來之最吧,如果說秦穆公希望死後繼續有人服侍他,有如此想的,又何止他家族裡一人?那也沒見史書記載其他歷代國君人殉之多啊。故能有誰保證不是作為秦穆公的後繼,感念其德,或者做給外人看的孝行而大力人殉呢?能有誰保證不是謙謙君子們感念其義而自願跟隨呢?
秦穆公曾有一匹好馬,被一些餓民偷去殺著吃了,其知道後,不但沒有處死他們,還贈美酒與他們,言談甚歡。這是多麼大的恩,在先秦君子風範中,知恩是必報的。果然在秦晉一次交戰中,秦穆公即將陷入絕境之時,有一隊人馬衝殺過來,救他而去。這隊人馬正是秦穆公曾經救他們性命的那三百餓民。
在秦晉爭霸中,大將孟明視他們失敗多次,秦穆公都沒有怪他們,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用了他們,就要相信他們,雖然有自己的過失在裡面,他也主動承擔了責任,標明瞭一個大國之君應有的風範。後來孟明視感恩戴德,自己變賣家財,撫卹傷亡將士家屬,親自訓練軍隊,和士兵朝久相處,同甘共苦,最終在公元前624年的攻晉戰爭中,一舉奪回失地,打到晉城之下,如入無人之境,滅了晉威。回兵途中經過崤山,在上次敗亡的將士墳前,將士痛哭。有這樣一些熱血男兒,秦穆公能有多殘暴?
秦穆公求賢若渴,四處搜求人才,“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來丕豹、公孫支於晉。”這些雖都是為了秦國發展之社稷,但對於他們來說,秦穆公對他們確實有知遇之恩,故他們也一心輔佐穆公,使秦國兵強馬壯。秦穆公沒有人格上的魅力,這些又怎麼能做得到呢。
從周朝文王武王建國以來,都一直重視德的,在德治禮法建設中,湧出了一大批具有謙謙君子風範的仁義志士,大義滅親的衛國大夫石碏,殺子成仁的邵公,捨生取義的公子杵桕,程嬰等等。他們不是不看重生命,但他們更看重的是生命的價值。故此來看待這殉葬的177位人士,又是怎樣的情懷呢?
-
7 # 張生全精彩歷史
商周時期,王侯貴族們希望在死後依然和活著時一樣,過著富貴榮耀,得人侍奉的生活。所以,活人殉葬一直在貴族王侯中很盛行。既然如此,為何秦國國君秦穆公去世後,讓177人為他殉葬這件事,卻遭後人普遍詬病呢?
(秦穆公劇照)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看秦穆公是個什麼樣的人。
一、愛惜人才。春秋時期,諸侯稱霸,各諸侯國都在角逐霸主之位。
秦穆公繼位時,秦國地處偏遠,國力弱小,根本在諸侯國中排不上號。
胸懷大志的秦穆公,一心希望強盛秦國,讓秦國能走上雄霸一方的強國。但現實問題是國力貧瘠,缺少人才輔佐,因此他特別渴望引進人才。
當時秦穆公為了能傍個大國做聯盟,便向強國之一晉國的國君晉獻公表示,想娶他的女兒為妻。
晉獻公看秦穆公長得一表人才,是個帥小夥,於是把大女兒穆姬許配給了他。
在大婚時,晉獻公把才獲得的一批俘虜,作為奴隸當作穆姬的嫁妝,讓她帶到秦國。
結果在半路上,有個叫百里奚的俘虜逃走了。
本來一個奴隸也不值什麼,但秦穆公聽說百里奚有治國之才,於是頗費周折,把逃到楚國的他,用5張羊皮贖了回來,並解除了他的奴隸身份,將他封為大夫。從此,凡是國事都與他商議。
除了百里奚,得到秦穆公重用的還有公孫枝、蹇叔等人。
(蹇叔劇照)
二、心懷寬仁。秦穆公好馬,他在岐山下設立了馬場,專門讓人負責養那些名貴的好馬。
有一天,牧馬的官員發現少了3匹馬,趕緊四處尋找。最後在山下的村子邊上找到了馬的骸骨。他疑心是村民吃掉了馬,於是將300村民抓捕起來,並按秦律判以死刑,然後將冊子呈給秦穆公,讓他定奪。
秦穆公知道後,沒有生氣,反而釋放了300村民,並賜給他們上好的酒水。又對他們說,吃了上好的馬肉,如果不喝酒發散,對身體是不利的。
被免除死刑的300村民,因此感激萬分,四處歌頌秦穆人的功德。
三、以德報怨。秦穆公和晉國結為秦晉之好後,晉獻公由於聽信驪姬的讒言,使太子申生自盡,重耳和夷吾為避禍亂,只得流亡國外。
晉獻公去世後,晉國發生內亂,新繼位的幼君奚齊和卓子先後被弒。夷吾為了登上國君之位,許諾只要秦穆公支援他成為國君後,便割地贈與秦穆公。
本來就是小舅子,秦穆公當然要伸出援手了。
然而,夷吾在登上國君之位後,卻違背了當初的約定。
後來,秦國大旱,秦穆公找夷吾借糧。
夷吾不光不借,還認為這是上天給予的機會,於是集結兵力,攻打秦國。
秦穆公這才認清小舅子的嘴臉,狠狠地教訓了他一頓,打得他滿地找牙。最後,不光割地道歉,還把兒子公子圉打發到秦國做質子,才算了事。
後來,晉國也發生大旱,夷吾向秦國借糧。
秦國大臣都不贊成借糧,但秦穆公卻積極向晉國輸送糧食,並說他不能因為夷吾無道,而狠心讓晉國的百姓餓死。
(夷吾劇照)
四、優待將士。晉文公去世後,秦穆公再也按捺不住稱霸的野心,不顧百里奚的勸阻,命令孟明視、西乞術和白乙丙為將,率秦軍攻打晉國。
結果由於三將輕敵,秦軍在晉國邊境遭到伏擊,損失極為慘重。西乞術、孟明視和白乙丙三人都被晉軍俘虜。
打了勝仗的晉襄公,打算用他們三人祭祀祖先,以慶祝勝利。
他的母親懷嬴是秦穆公的女兒,知道後,便對晉襄公說,秦國曆來和晉國很融洽,現在他們打了敗仗,秦穆公一定非常生氣。我們如果殺了他們,反而成了我們的不是。與其如此,還不如放他們回去,讓秦穆公自己去處置他們。
秦襄公認為有道理,於是放走了西乞術、孟明視和白乙丙。
不過,他很快就後悔了。但等他派的人追到黃河邊時,這三人已經坐船離開了。
結果,秦穆公得知這三人回國後,立刻穿著喪服去迎接他們,並向他們道歉,並希望他們能奮發圖強,以報恥辱。
由於秦穆公沒有怪罪他們,還勇敢地承擔起了戰敗的責任,因此西乞術、孟明視和白乙丙三人感激流涕,最終訓練出一支虎狼之師,很快打敗了晉國。
從這四個方面看,秦穆公在位的時候,真稱得上一位有仁心的英明國君。既然是這樣一位仁君,為何會讓那麼多人為他殉葬呢?
而且,這一百多人中,還有當時秦國非常受人敬重的“三良”。
所謂“三良”,指的是:奄息、仲行和針虎。
這三個人都為秦國的經濟和軍事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因此得到朝野敬重,被秦人尊為“三良”,也是秦穆公最為倚重的三位大臣。
按理,這樣的人是要輔助新君的。可是在秦穆公晚年時,有一次秦穆公在宴會上和眾臣飲酒。
酒至酣處,秦穆公對眾臣說,我們君臣一場,生要同樂,死亦要同哀才好。
秦穆公這話很煽情,說得就像兄弟一場,不能求同生,但求同死一樣。
奄息、仲行和針虎素來最得秦穆公寵信,於是趕緊站起來同聲表示,願與秦穆公同赴黃泉,在另一個世界繼續君臣之道。
本來,是酒話。
但秦穆公是國君,國君的話一言九鼎,所以站在他身邊的太史官,一絲不苟地把他們的對話記錄在冊。
公元前621年,秦穆公在完成霸業成為五霸之一後,心意圓滿的他,終於與世長辭了。
為了昭顯功績,臨死前,秦穆公打破了秦武公以66人殉葬的規格,改用177人超大陣容殉葬。
這時,負責殉葬事宜的官員,便拿著太史官的記錄,找到了奄息、仲行和針虎,表示他們不能食言,否則就是欺君之罪。
於是,奄息、仲行和針虎只得依言殉死。
秦穆公的葬禮辦得隆重又風光,但是人們卻議論紛紛。 一方面,是可惜秦國失去了“三良”這樣的治國大才;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殉葬的人數多達177人,堪比天子殉葬的規格,因此口舌之議四起。
本來完人一般的秦穆公,因為殉葬一事,最終汙了名聲。
(參考史料:《史記》《左傳》)
-
8 # 楊朱學派
《左傳·文公六年》記載:秦穆公卒。以子車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針虎為殉,皆秦之良也。華人哀之,為之賦《黃鳥》:
交交黃鳥,止於棘。誰從穆公?子車奄息。維此奄息,百夫之特。臨其穴,惴惴其慄。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
秦穆公死時人殉。這是他一生最大的汙點。
周王朝有兩個諸侯沿用了落後的殷商文化。包括原始野蠻的人殉制度。一個是秦國。一個是宋國。
一生英明的秦穆公用人殉。一生賢德的宋文公也用人殉。在儒家經典《春秋左氏傳》中,秦用人殉,批判秦穆公。宋用人殉批判宋國大夫。
可見,穆公臨終前的遺願,是依照秦國的傳統用人殉葬。文公臨終前的遺願,不用人殉。但宋國的大夫依然按照傳統,用人殉。
秦穆公用人殉,一半罪在傳統制度。一半罪再本人。宋文公用人殉,本人沒有任何罪責。一半罪在群臣。一半罪在傳統。
戰國初期,秦獻公廢除人殉制。數百年後。秦始皇死時,依然用人殉。修建陵墓的工匠全部陪葬。後宮無所出者全部殉葬。
秦始皇用人殉,是100%的罪惡。無可推卸。
-
9 # 江湖小曉生
早在商周時期,人殉就是非常普遍的一種喪葬方式,秦穆公的人殉,動用了177個活人,這在當時來說,規模算是非常大了。而且這裡177個人裡面,有三位人才,本來是要留給下一代,輔佐新任君王的,沒想到也被列入了秦穆公殉葬隊伍當中。
秦穆公所殉葬的177人,絕大多數都是宮女、妃嬪。秦穆公在春秋時代也算是比較英明的君主了,他任用百里奚擊敗了當時強大的晉國。並且護送晉文公回國登基,所以達成了秦晉之好的美稱。
所以秦穆公絕對不是那種荒淫無道的皇帝,他之所以選擇這麼多人殉葬,這是因為當時的風氣所致。幾乎歷代國王都有讓活人殉葬的制度,所以秦穆公這只是遵循了祖制而已。
並且,在殉葬的隊伍當中,幾乎全部都是秦穆公過去的隨從、妃嬪。具體是哪些人已經不可考了,不過一般生了孩子的妃嬪是不會殉葬的,都是那些跟秦穆公好過,但是沒有孩子的妃嬪。
史記秦武公卒,初以人從死,死者六十六人。至穆公遂用百七十七人,而三良與焉。蓋其初特出於戎翟之俗,而無明王賢伯以討其罪。於是習以為常,則雖以穆公之賢而不免。---朱熹所以在那個年代,女人都想著拼命生一兩個兒子,這可不僅僅是為了奪權,更是為了能夠順利活下來,不用參加這種殘忍的殉葬。
秦穆公生前跟這些人關係不錯,尤其是隨從們,基本上每一代君王都有各自的隨從,所以用習慣了到了地下依舊還想任用這些人。
殉葬之人多是知道秦穆公秘密的身邊人,君王的秘密要帶入地下。我們既然知道這些人大多數都是秦穆公的身邊人,那就能夠理解為什麼歷代君王需要讓這些人下葬了。
首先每一代君王都有一幫屬於自己的隨從,所以新王登基以後,老王的隨從極有可能要被閒置,或者是被趕出宮。這麼一來的話,他們當中但凡有人嚼舌根子,那秦穆公的那些私事可就都被說出去了。
君王君臨天下,什麼樣的噁心事情做不出來呢?尤其是在那個愚昧無知的年代,追求長生不老的年代,泯滅人性的事情太多太多。秦穆公作為一方霸主,自然也不會例外,所以他讓這些人殉葬,自然是有保守秘密的道理。
其實包括後來朱元璋找人殉葬也是這個意思,你知道的太多了,哪裡還能把你活著留在人間呢?後來明英宗廢除了殉葬制度,但是老皇帝身邊的那些人依舊是不能出宮的,基本上都在冷宮待著,這也是最好的辦法了。
秦穆公殉葬隊伍中,有三位人才是怎麼回事?秦穆公作為秦國比較有作為的君主,其實他是非常看重人才的。比如說百里奚就是秦穆公非常看中的人才,不惜花各種心思,就是為了得到百里奚。雖然只用了五張黑羊皮,但是置換百里奚的過程十分傷腦筋。
所以殉葬隊伍當中出現三位人才,就有些令人不解了。這三個人分別是子車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針虎。他們三個之所以被稱之為人才,是因為他們為秦國做了很多有意義的事情,被當時的人稱之為三良。
秦伯任好卒,以子車氏三奄息、仲行、針虎為殉,皆秦之良也,華人哀之,為之賦《黃鳥》。---《左傳》秦穆公後期也是非常欣賞這三位大臣,按道理是要留給後人任用的。但是有一次酒宴之上,秦穆公因為歲數大了,而且長期找不到長生不老之藥,所以他心裡比較苦悶。所以他哭喪著臉對這三位大臣訴苦啊。
他表示自己把他們當成親兄弟,真想著到地下也能夠跟他們一起把酒言歡,治理天下。當時大家都喝多了,這三個人想都沒想,立刻舉起酒杯,表示願意跟秦穆公同生死共患難。
這話本身就是酒話,誰也沒當真,但是秦穆公當真了。他甚至認為自己一個人去死太寂寞了,一定要拉上他們三個一起聊聊天才行。
原因:晚年君王皆糊塗,秦穆公當然也不例外。雖然秦穆公不一定會記得這些話,可是掌管國君生活起居記錄的官員卻一絲不苟地把這些話給記錄了下來。當然了,這也是秦穆公所默許的,他擔心自己太孤獨。
因為成就了霸業,所以秦穆公改變了過去以66人殉葬的制度,而是擴大規模到了177個人,這本身就惹來不少非議。
不僅如此,秦穆公還將身邊這幾位重要的大臣,也都拉入了殉葬隊伍當中,原因就是人家酒後胡亂說了一些表示忠心的酒話。
秦穆公是一代明君,但是他歲數大了,任何君主到了年紀大的時候,都會犯糊塗。比如說漢武帝就是在歲數大的時候逼死了自己的老婆和兒子,朱元璋也是在歲數大的時候殺戮不止,唐太宗更是在歲數大的時候一直尋求長生不老。
他們都是一代明君,但是他們卻在年老的時候犯了各種錯。秦穆公也不例外,他歲數大了以後,也會覺得自己一個人死太孤獨了。
那時候人都比較迷信,所以秦穆公寧可拉上這些人,也不讓自己孤獨地死去。這種慘無人道的做法,害得歷史上數以萬計的人因此而喪命,可見這種制度的可怕之處。
參考資料:《左傳》、《史記》。
-
10 # 世界史圖鑑
我們先來看一看秦穆公這一生究竟有哪些豐功偉績?秦穆公作為秦國建國以來最有作為的一位君主,平生都愛惜人才,主張各華人士為自己所用。因此才會出現成稱霸西戎的這一強國景象。其實在秦穆公時,秦國地處邊遠,國力也較為弱小,與中原的諸侯國根本無法對抗。而且秦穆公在執政的前十幾年沒有什麼令人瞠目結舌的作為。主要是秦穆公執政後期,秦國才走向了一方霸主的地位。秦國最主要的外交方針就是與周邊的大國晉國處理好雙方之間的關係。並且多次與晉國領導人聯姻,這種聯姻其實是政治聯姻,所謂的秦晉之好,僅是表象。
但秦穆公因此樹立的寬厚長者的形象也贏得了很多有才人士的青睞,也因此願意到他的麾下效力。而且不以人才的身份去審視這個人才作用的大小也使得秦穆公成為當時的明君。秦晉之好,以後秦穆公也多次插手晉國內政,與當時的晉獻公也大打出手,而且還接受了晉國公子的政治避難,並幫他回國繼位。有很多人說秦穆公在與晉國打交道,經常被晉華人算計,算得上是以德報怨,其實在政治層面根本沒有以德抱怨一說。秦穆公一直想要樹立自己的明君形象,這一形象不僅要在秦國國內樹立更主要的是要在晉國國內樹立。晉國統治階層混亂不堪,多行不義必自斃,秦穆公想要透過多次示好的方式,爭取晉國民眾的支援。
招攬強華人才,所以在晉國說話不算的情況下,依然願意借糧給晉國,不讓晉國的百姓受餓。所以在晉國秦穆公的聲望也是很高的。而同時晉國作為當時的超級大國,內部的混亂情況,其實也給秦國的秦穆公很大的觸動,這也造成了秦穆公在臨死時要求170多人同時殉葬的這一歷史事件。秦穆公在生前很按耐不住自己的野心,但是由於晉國是當時的超級強國內部即便動亂,但是晉國國力依然不容小覷。所以秦穆公被迫向西進攻稱霸西戎。可以說自己的手下有著一批文臣武將,在自己生前他們可以團結在自己的周圍,但是當自己死後這些人都會成為秦國的權臣。晉國就是這樣,一個新君繼位之後,曾經的功臣變為權臣,致使國家動亂不斷。
與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一樣,秦穆公很顯然意識到了這樣一個狀態下十分不利於本國政治穩定和發展。所以在臨死時要求170多人殉葬。這170多人都是當時秦穆公手下的紅人,這也確實安定了秦穆公死後秦國國內的局勢,並沒有出現權臣當道的政治現象。但同時大量的有才之士喪命也使得秦國,總體實力元氣衰落,而且很多時候我們也並不能以秦穆公的這一舉動作為秦國衰落的直接理由。畢竟秦國衰落的時間長達半個多世紀,並非秦穆公一招殺掉100多人,而迅速衰落。總體而言秦國還是保證了自己內部的統一,雖然出現動亂,但不會出現像晉國那樣三家分晉的歷史結局。
畢竟一個國君在臨死時,最想要的是國政的穩定,是權力的繼承,而並不簡簡單單是一個國家的安定發展。而且在170多人當中,最著名的就是老秦人的三隻部落孟西白三家的優秀將領。雖然三家的優秀將領都被要求殉葬,但是這三個部落在秦國一直舉足輕重,並沒有因為殉葬的事而而導致內部部落紛爭。也保證了自己的兒子能夠順利繼承王位掌握國家大權,總體來說,有利有弊。
回覆列表
秦穆公(?——前621),一作秦繆公,嬴姓,趙氏,春秋時期秦國國君(前659年-前621年在位),諡號穆,《史記》等書認定的春秋五霸之一。
秦穆公繼位後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為謀臣,擊敗晉國,俘晉惠公,滅梁國、芮國、滑國等。秦穆公曾協助晉文公回到晉國奪取君位,以實現秦晉之好。晉文公死後,聯盟瓦解,秦晉對抗;秦穆公本欲東進,到中原完成霸業。後分別在前627年崤之戰和前625年彭衙之戰(今陝西白水東北)中兩次被晉軍擊敗,三將被俘,秦軍全軍覆沒,秦東進的路自此被晉牢牢地扼住。
在東進失利的情況下,秦穆公開始向北向西征伐。他用計將從晉國投奔到戎人的由余招來作謀士。秦國根據由余的計劃,逐漸滅掉西方戎人所建立的國家12個(一說20個)和政權,開闢國土千餘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為西方諸侯之伯,遂稱霸西戎,為日後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石。
秦公一號大墓裡的人殉
秦人在是商代的貴族,在很多習俗上都收到商人的影響,比如說殉葬制度。在考古發掘的諸多戰國以前的秦國貴族墓葬中,都發現了和商代墓葬相同的殉狗、殉人和人牲。古人事死如事生,他們認為人死去了是去另一個世界,而在另一個世界裡就要帶上生前喜歡的東西讓他在另一個世界裡享受。作為秦國的一代雄主秦穆公更要把自己的葬禮看的很重要,穆公死後有177人殉葬。
秦獻公
在遠古時代,能夠為先王殉葬是一個臣子最大的榮耀,特別是在商代。秦人繼承了商人的喪葬制度人殉制度一直延續下來。上行下效,各個貴族當然也紛紛效仿。這樣的落後制度對秦國的發展產生了嚴重的制約,自秦穆公後,很少有人才的流入。也因為如此東方六國一直把秦國作為蠻夷看待。直到秦獻公繼位廢除了秦國長達幾百年以來的人殉制度,為秦國保住了人口,也為秦孝公的招賢掃清了障礙,為秦的東出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