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海星辰微微一笑
-
2 # 披風三俠
個人認為雍正是清朝的一個比較勤儉有能力的人,雖然有很多的人認為,雍正是靠各種不正當的手段上位的。但我始終認為他是一個明君,他在位時更加的重整機構的完整性,實行改土歸流的政策,對財政也進行管控,更是在雍正七年兵出青海,平定叛亂。加強對西北地區的管理。廢除議政王大臣會議,設立軍機處加強了皇帝的權威。他也和其他的賢君一樣的勤於政事,他一共在位十二年八個月,每天都是熬夜深夜都不停歇,睡眠時間僅僅只有4個小時,這也是我佩服他的其中一點。國庫存量也前所未有的高。所以雍正算是一個明君吧,只可惜大清後來沒落了
-
3 # 山村的鼕鼕
雍正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三代皇帝,民間多傳說雍正的皇位是隆科多篡改詔書得來的,但這是不符合歷史現實的謠傳。因為清朝的聖旨與詔書等同時是用滿、蒙、漢三種文字來寫的。另外民間傳說雍正是被呂四娘刺殺而亡,其實雍正是病死的。
雍正雖然只當了13年的皇帝,但在這13年裡卻做了很多有益於大清統治的事。也可以說,如果沒有雍正就沒有乾隆朝的盛世。
NO1.
攤丁入畝與改土歸流
中國自古以來凡是成年男子,不論貧富,均需按人頭交稅,史稱“人頭稅”。雍正繼位後把“人頭稅”的交稅模式和土地掛鉤,即按土地的多寡來徵收“人頭稅”,地多的人多交,地少的人少交,沒地的不交。
另外還規定“火耗”歸公,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部分官員因貪墨“火耗”多徵收稅銀的情況。(“火耗”是指金銀在運輸或熔鑄時會發生損耗,故收取一定的附加費做。)
由於封建社會大多數的土地都集中在地主手中,實行攤丁入畝後,朝廷收的稅銀大大提高了,為國力的繁榮昌盛打下了堅室的基礎。攤丁入畝也是中國稅制上的一項重大改革,建國後,徵收的農業稅,大體上也是採用的這一原則。
中國西南一些少數民族地區長期以來實行的都是土司制度,職位為世襲,只是名義上接受清朝的冊封。其實質上,各地人民的生殺大權皆掌握在土司之手。這樣的現象影響了國家的統一,和地方上經濟文化的發展。
雍正即位後,相繼廢除了雲南、廣西、四川、貴州、湖南等地的土司制度,在當地設定州縣,有朝廷派官員統一管理。
改土歸流雖然是透過武裝鎮壓的方式實現了,也可能給部分少數民族的人民帶來了災難,但整天上來說,不僅有利於國家的統一,與經濟文化的發展,且從長遠來看,還使得少數民族的人民從土司的殘酷統治中獲得解放。
NO2.
養廉銀
明朝官員的俸祿是歷朝歷代最低的,清朝繼承了明朝的制度。雍正在官員的俸祿外,增設養廉銀,鼓勵官員清廉吏治,並給予獎勵,有點類似於今天的績效工資。
養廉銀實行初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一時呈現出吏治清明的局面。試想一邊是對貪官汙吏的嚴刑酷法,一邊是對清官們的獎金,只要不是那種無貪不歡的人,都會考慮貪汙的陳本問題。不過,這一舉措,也僅僅是對那些介於貪與不貪之間搖擺不定的人才有效。
NO3.
文字獄
雍正制定了比較完善的密摺制度,以他做雍親王時期的侍衛為班底成立了粘杆處,發展了大量的密探,幫他監察百官、輿情等。
雍正大興文字獄,殘殺了大批的漢臣與文人。其中最荒誕無稽的就是雍正殺翰林官徐駿。
徐駿在家裡看書,突然間一陣風吹過,把書吹翻了幾頁,就隨口吟了句“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然後就被雍正的密探給上報了,雍正知道後,認為徐駿詩句裡面的“清風”是指清朝,就用誹謗朝廷的罪名直接把徐駿給下獄處死了。
像徐駿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總之在整個雍正一朝,因為文字獄搞得很多大臣、文人噤若寒蟬,不敢說話,不敢寫文章,更不敢作詩。
-
4 # 折緣
歷史上的雍正是一個勇於革新、勤於理政的皇帝。他對康熙往年的積弊進行改革整頓,一掃頹風,使吏治澄清、統治穩定、國庫充盈、人民負擔減輕。
康熙晚年,由於“太平盛世”而滋長了政寬事省的思想,這時期他處理朝政的原則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由此,在朝野上下的官僚隊伍中、虛詐、迎合、粉飾、浮誇等種種腐敗之風嚴重氾濫,已經直接威脅著"盛世”的存亡,於是整治腐敗、整頓官場風氣的重擔就落在了雍正的肩膀上。
雍正執掌朝政13年,可以說,是以務實精神治理天下的。清代官場上流行者這樣一種陋習,各省文武官員剛到任時,幾乎都是極力地訴說當地的吏治如何地糟糕,等過幾個月,就一定奏報說,透過雷厲風行地整頓,情況已如何地好轉,以此顯示自己的才幹和政績。對這類奏報,雍正說見得太多,都看得厭煩了,他毫不客氣地指出:“只可信一半。”
雍正懲治貪官,澄清吏治在歷史上是除了名的,這主要是他本人的性格比較務實而不講情面,同時他也算是有清一代比較勤奮理政的皇帝,他在位13年,13年如一日,親理政務,白天無一刻清閒。上朝研究正事,聆聽大臣面奏,商討各種建議,處理突發事件。晚間則要批閱批不完的奏章。
雍正是一個很有創造性的皇帝。他在政治、經濟方面提出了許多創造性做法。一是在經濟方面,施行攤丁入畝,這是一項重大的賦稅改革,一舉取消了人頭稅,這對無地或者少地的貧苦農民來說,是一個福音,他們也就不再用逃亡躲稅了。可以老老實實種地,國家自然增加了稅收,同時,減少了流民,使社會安定了。
二是火耗歸公,因銀兩兌換、熔鑄、儲存、運解中的損耗,所以徵稅時作為附加費徵收,而這一項收入實際上是作為地方官吏的額外收入,火耗無法定徵收額,州縣隨心所欲,從重徵收,有的抽正稅一兩,火耗達五六錢,人民負擔甚重。雍正實行“火耗歸公”,將此項附加費變為法定稅款、固定稅額、由督撫統一管理,所得稅款,除辦公費用外,作為“養廉銀”,大幅度提高官吏們的俸祿,這樣,既減輕了人民負擔,又保證了廉政的推行。
當然,雍正為了加強皇權,也是不遺餘力的,創立軍機處,使得權力更進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軍機處作為政府行政中樞,實際上在權力運作中只是皇帝的秘書班子,但這個班子的最大特點就是處理政事迅速而機密,從而保證皇帝的權力不會被架空。
與創立軍機處伴隨的是推廣奏摺制度,特別是秘密奏摺,雖然此舉使得廣大官員可以直接呈送奏摺給皇帝本人,但一定程度上也使得政治生態被破壞,官員人人自危。另外在地方上的改土歸流,這一政策實際上褒貶不一,主要是土客的矛盾並不是那麼容易解決的,此後很長一段時間裡,土客的鬥爭越發激烈,清朝頻繁的起義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有少數民族的身影。
雍正雖然勤勉,反腐反貪,做了很多皇帝幾十年都做不到的事情,但同時他個人的權力慾望也十分旺盛,對臣子的不信任,其實都是其加強皇權,創立軍機處,擴大秘密奏摺制度的原因之一。
-
5 # 文儒風
愛新覺羅·胤禛
愛新覺羅·胤禛(1678.12.13—1735.10.08),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第三位皇帝,康熙帝第四子,母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烏雅氏。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貝勒;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被封為雍親王。在二廢太子胤礽之後,胤禛積極經營爭奪儲位,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暢春園病逝,他繼承皇位,次年改年號雍正。
雍正帝在位期間重整機構並且對吏治做了一系列改革。如為加強對西南少數民族的統治,實行改土歸流。並且大力整頓財政,實行耗羨歸公等。特別是雍正七年(1729年)出兵青海,平定羅卜藏丹津叛亂。同時設定軍機處加強皇權。雍正帝在位期間,勤於政事,自詡“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他的一系列社會改革對於康乾盛世的連續具有關鍵性作用。雍正十三年(1735年)去世,廟號世宗,諡號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葬清西陵之泰陵,傳位其第四子弘曆。
生平事蹟:
早年經歷: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夏,康熙帝第一次罷黜了太子胤礽。在推選新太子的過程中,胤禛支援復立胤礽,同時與皇八子胤禩也保持良好的關係。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復立胤礽為太子。同年封胤禛為和碩雍親王。此間諸皇子為謀求儲位,各結私黨,勾心鬥角極為激烈。
當時的太子胤礽兩立兩廢,康熙諸皇子儲位的傳奇猜疑很多。胤礽再立後,為鞏固儲位又進行了一些非法活動,引起父皇不快,於康熙五十年(1711年)再次將他廢黜。以後不斷有朝臣為他復位奔忙,均遭康熙帝處罰。胤礽被遺棄了,但他留下的皇太子的空位,康熙帝卻未令人替補,惹得諸皇子為之大動心機。胤禩有資本,繼續活動,又一次受到父皇斥責。他的同夥胤禵“虛賢下士”,聯絡各方人士,“頗有所圖”。胤禛善於治國、懂得韜光養晦。他尊釋教道學,自稱“天下第一閒人”,與諸兄弟維持和氣,與年羹堯和隆科多交往密切,同時向父親康熙帝表現誠孝,畫西藏於版圖,贏得康熙帝的信賴。
康熙六十年(1721年),雍正四十四歲這年,正是康熙帝登基六十週年大慶,他奉命往盛京祭告祖陵,回京參加貢士會試試卷複查事務,冬至時遵命代康熙帝南郊祭天。次年,清查京、通兩倉,又秉命冬至祭天。胤禛的這些活動,對他來說有兩重意義,一是由於他多次隨從巡幸、外出代辦政務,足跡遍於中國主要地區,使他有機會了解各地經濟物產,山川水利,民間風俗,宗教信仰,歷史問題,取得了關於民事的第一手資料;二是觀察了康熙帝處理政事,考查了地方行政和吏治,鍛鍊了處理某些政事的能力,獲得了從政的一些經驗。這兩個方面的因素,對胤禛日後治理國事都有很大的實踐意義。
摺疊鞏固帝位:
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暢春園病逝,胤禛繼承了皇位,次年改年號雍正 。即位後,雍正帝重用康熙十三子胤祥,不想放過政敵胤禩等人,胤禩等人也不甘心失敗,所以雙方的鬥爭在雍正帝繼位後延續下來,他在政治上採取多種措施以鞏固自己的皇位。首先是消除異己,分化瓦解諸皇子集團,將胤禵從西北軍前召回,加以圈禁。晉封胤禩為廉親王和總理事務大臣。將胤禟發往青海西大通(今青海大通西北)。鑑於清朝沒有行之有效的立儲制度,常因皇位繼承權產生爭端,創立了秘密立儲制度。
雍正帝在雍正二年(1724年)春以前,對政敵的打擊尚有所節制,這是因為政權還不太鞏固,不便太刺激對方。雍正二年(1724年)三月,青海平叛勝利,雍正政權的力量增強了,隨即加緊懲治胤禩一夥。四月,對胤禩本人聲罪致討,說他“肆行悖亂,幹犯法紀,朕雖欲包容寬宥,而國憲具在,亦無可如何,當與諸大臣共正其罪”。削宗籍和圈禁,並被改名為“阿其那”(意為待宰的魚),胤禟被削宗籍和圈禁, 並被改名為“塞思黑”(意為討厭的人)。皇十子胤礻我被圈禁,康熙的皇十四子胤禎(胤禵)先是派去守陵,再後來受圈禁。康熙皇十二子胤祹被降爵,後康熙的皇三子胤祉也被革爵圈禁。
同年五月,革去蘇努貝勒,七月發出《御製朋黨論》,進一步開展反對胤禩黨人的活動,不久年羹堯、隆科多問題的出現,遂放鬆了對胤禩的攻勢,迨至雍正三年(1725年)十二月,年羹堯賜死,便加速懲處胤禩等人。至雍正四年(1726年),胤禟、胤禩先後囚禁致死,胤禵遷於京城景山,蔡懷璽自殺,郭允進梟首示眾,其他胤禩黨人也遭到處分。至此,經營二十多年的胤禩集團徹底垮臺。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帝以作威作福、結黨營私之名,責令撫遠大將軍年羹堯自盡,同時削隆科多太保,後圈禁致死。並因此株連出汪景祺《西征隨筆》案和查嗣庭試題案。
摺疊主政改革:
雍正帝登基伊始就說:“朕在藩邸四十餘年,凡臣下之結黨懷奸,夤緣請託,欺罔矇蔽,陽奉陰違,假公濟私,面從背非,種種惡劣之習,皆朕之深知灼見可以屈指而數者,較之古來以藩王而入承大統,如漢文帝輩,朕之見聞更過之。”他深知康熙後期的社會問題,如朋黨鬥爭;吏治不清;依靠富民政策的實行,加速了貧富矛盾的積累;西北用兵不停,需要繼續解決與準噶爾部的矛盾;國帑空虛。他針對現實,結合自己的理想,產生他的政治綱領。雍正帝在即位的當月,諭令大學士、尚書、侍郎:“政事中有應行應革能裨益國計民生者,爾等果能深知利弊,亦著各行密奏。”緊接著,在雍正元年(1723年)元旦,給地方各級文武官員分別釋出的上諭中,講古代純臣,皆“興利除弊,以實心,行實政”,發出為國計民生進行興利除弊的政治改革的號召。他的改革思想包含如下內容:
第一,反對因循苟且。雍正帝認為他即位時“人心玩愒已久,百弊叢生”,“若不懲創,將來無所底止”,屢屢告誡臣下,不可“因循玩愒”。他針對康熙帝“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主張“著意搜剔”,把攻擊這是“多事”的人斥為“淺見無知輩”。他反對因循守舊,是為清除改革道路上的思想障礙。
第二,整頓吏治,以利民生。雍正帝在前述元旦給總督的上諭中說:“今之居官者,釣譽以為名,肥家以為實,而曰‘名實兼收’,不知所謂名實者果何謂也”,實際上發出整飭吏治的通告。他在登極一週年的時候又說:“朕纘承丕基,時刻以吏治兵民為念”,表明他企圖透過整頓吏治,達到富國裕民的目的。
第三,反對朋黨。雍正帝從親身體驗中深知朋黨的危害:朋黨各行其是,破壞朝政統一,損害君主權威。朋黨之間互相攻擊,任用私人,不僅失去正常的用人原則,也干擾了君主行使用人去人的權柄;朋黨各抒政見,自我標榜,批評朝政,擾亂君主視聽,妨礙堅持既定的政策。所以他說“朋黨最為惡習”。他反對的朋黨包括科甲出身官員的師生同年的宗派關係,因此宣稱,欲“將唐宋元明積染之習盡行洗滌”。“務期振數百年頹風,以端治化之本”。表明他為澄清政治、醫治痼疾的決心。興利除弊的改革思想是雍正帝政治思想的一個內容,此外,他認為“有治人無治法”,以為好的君主和官吏就可以把政治辦好,這是他的基本觀念。他主張“為政務實”,即從實際出發,踏實地辦事,這是他的思想靈魂。他主張施政嚴猛,要有雷厲風行的辦事作風,這是他施政的策略思想。在雍正帝的全部政治觀念中,興利除弊是其核心內容,因而是他為政的基本特色。
雍正元年(1723年),接受山西巡撫諾岷的建議,施行耗羨歸公和養廉銀的措施,以此增加中央財政收入,並限制地方橫徵暴斂。雍正二年(1724年),雍正帝又針對康熙末年各地虧空錢糧嚴重,決定嚴格清查,對貪官汙吏即行抄家追贓,對民間拖欠,命在短期內分年帶徵。清理的政策,地方凡有虧空,限三年之內如數補足,如限滿不完,從重治罪。
雍正五年(1727年),雍正帝準備對準噶爾部用兵,雍正七年(1729年),用嶽鍾琪為寧遠大將軍,出西路,傅爾丹為靖邊大將軍,出北路,進軍征伐。但前線連吃敗仗,雍正帝囚禁嶽鍾琪,屢換北路軍營將帥。到後來,雙方都打不下去了,開始談判。雍正帝消滅對方的目的沒有達到,究其原因,雍正帝、嶽鍾琪、傅爾丹等輕敵驕滿是重要因素。未出師前,雍正帝自稱:“選派將領,悉系鎮協中優等人才,揀選兵丁,率皆行武中出格精壯,殊非草率從事。”
與西北用兵相配合,雍正帝設立軍機處,協助他處理軍務。軍機處設有軍機大臣,雍正帝從大學士、尚書、侍郎以及親貴中指定充任,如怡親王胤祥、大學士張廷玉、戶部尚書蔣廷錫、大學士鄂爾泰等,都是以親重大臣兼任軍機大臣。還有軍機章京,由內閣、翰林院、六部、理藩院等衙門官員中選充。所有這些人都是兼職,他們的升轉仍在原衙門進行。因此,軍機處設立之初,“無專官”。軍機處沒有正式衙署,有值班房,在隆宗門內,靠近雍正帝寢宮養心殿,以便於軍機大臣被召見議事。無專官,無衙署,就使軍機處成為一種特殊的機構。
雍正七年(1729年),發往西北軍營效力的前工部主事陸生楠,著《通鑑論》十七篇,論述封建、建儲、兵制、君臣關係、無為而治等問題,涉及到當朝朋黨之爭等敏感問題。雍正帝說他“借托古人之事幾,誣引古人之言論,以洩一己不平之怨怒”,下令將其在軍前正法。也在軍前效力的監察御史謝濟世,藉著批註《大學》,“毀謗程朱”,對理學提出責難,雍正帝命在處死陸生柟時用其陪綁,以示懲誡。同年,發生曾靜遣其徒張熙策動川陝總督嶽鍾琪謀反的投書案,牽連到已故理學家呂留良,雍正帝遂大興文字獄,以作為控制思想、打擊政敵、提高自己權威的手段。
雍正帝把他批閱過的奏摺選擇一部分輯成《硃批諭旨》。他對臣工的諭旨,由張廷玉等紀錄編成《上諭內閣》、《上諭八旗》。他的各種體裁的文章被後人輯為《御製文集》。
離奇去世:
雍正十三年(1735年)五月,貴州古州、臺拱的苗匪在邊境滋事,雍正帝命哈元生為揚威將軍,統領四省官兵征討。又命果親王胤禮、皇四子弘曆、皇五子弘晝,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等協同辦理苗疆事務。命刑部尚書張照、副都御史德希壽幫辦苗疆事務。不久哈元生平定了貴州的苗民叛亂。
雍正帝在位時期經營了圓明園宮苑,常在圓明園與大內兩處居住。他青年時中過暑,以後就怕炎熱,故以較涼爽的圓明園為棲身之所,住在冬暖夏涼的九洲清宴、四宜書屋、萬方安和等處。據《清世宗實錄》記載,雍正帝於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一日得病,“仍照常辦事”,至二十三日子時就駕崩了。
雍正帝死後,根據他的秘密立儲方法,由皇四子寶親王弘曆繼位。廟號世宗,諡號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葬於清西陵之泰陵。
為政舉措:
強化密摺制度雍正帝擴大密摺的範圍和內容。密摺起於康熙二十年(1681年),密摺有助於皇帝更好地瞭解下情,掌握動態,有針對性地制定措施,有效地實施統治。為充分發揮密摺作用,雍正帝把遞密摺的範圍擴大到布政使、按察使、學政等,內容則擴大到生計、風俗等方面。
設立軍機處為了加強皇權,順治時期恢復明朝內閣。康熙成立南書房都旨在分散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但是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雍正七年(1729年),因用兵西北,以內閣在太和門外,恐漏瀉機密,始於隆宗門內設定軍機房,選內閣中謹密者入值繕寫,以為處理緊急軍務之用,輔佐皇帝處理政務。雍正十年(1732年),改稱“辦理軍機處”,簡稱“軍機處”。軍機處的大臣由皇帝挑選,由內閣大臣兼任,他們直接聽命於皇帝,跪受筆錄,他們的活動都是在皇帝的監督下的,旨意完全是按皇帝的話記錄的。可見,軍機處本為辦理軍機事務而設,但因它便於發揮君主專制獨裁,所以一旦出現之後,便被皇帝抓住不放,不但常設不廢,而且其職權愈來愈擴大。軍機處成立之後,排除了王公貴族,也排除了內閣大臣,使皇帝乾綱獨斷——既不容皇帝大權旁落,也不允許臣下阻撓旨意。皇帝透過軍機處直接向各地方官員下達命令,努爾哈赤以來的議政處就漸漸形同虛設了。
雍正帝設立軍機處,就有了固定助手,可以及時處理政事了,所以他的權力比明太祖還要集中,以前的其他帝王的權力更沒法與他相比,他是真正的集權力於一身,總理天下庶務。軍機處的設立是清代中樞機構的重大變革,標誌著清代君主集權發展到了頂點。
用人制度雍正初年,重用年羹堯和隆科多。年羹堯先後被任命為川陝總督、撫遠大將軍,赴青海征討厄魯特羅卜藏丹津叛亂,成功後封為一等公,成為實際的西北王。隆科多為吏部尚書、步軍統領、兼理藩院,賜太子太保銜,被雍正尊稱為“舅舅”。兩人都顯赫異常,但未過幾年,即被雍正整肅。年羹堯令自裁,隆科多被禁死,同時雍正興起文字獄打擊兩人勢力(汪景祺案和錢名世案)。
雍正一朝寵信四位臣工:李衛(江蘇人)、田文鏡(福建人)、張廷玉(安徽人)、鄂爾泰;其中李衛、田文鏡和張廷玉為漢人,田文鏡為漢軍旗人,足見雍正確實瞭解並重用漢人。
密建皇儲鑑於康熙帝在預立太子問題上的失敗,雍正帝於元年(1703年)八月宣佈秘密立儲法——將他的繼承人弘曆的名字寫好,雍正御筆《夏日泛舟詩》軸放匣中,置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駕崩後從匣中取出宣讀。又以密旨藏於內府,以備核對。這個方法避免了皇子爭權而引起的激烈鬥爭。後世幾代都效法他。改善秘密選儲制度,即皇帝在位時不公開宣佈繼承人,而將寫有繼承人名單的一式兩份詔書分別置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後和皇帝身邊,待皇帝去世後,宣詔大臣共同拆啟傳位詔書,確立新君。這樣使得使皇位繼承辦法制度化,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康熙帝晚年諸皇子互相傾軋的局面。
整飭吏治雍正帝重視吏治。雍正賞識執法嚴,作風雷厲風行,嚴猛行政,有開拓氣魄,政績顯著的官員。如田文鏡、李衛在河南、浙江清查錢糧做得好,被譽為“模範督撫”。康熙末年財政虧空嚴重,雍正位後雷厲風行地進行了一場錢糧大清查。他組織了一個得力的領導班子,由康熙十三子怡親王胤祥總理事務,皇舅隆科多、大學士白潢、尚書朱軾會同辦理。清查虧空首先在中央進行。地方上的清查也普遍進行。清查不力的官員,則予以調查處理。清查使財政好轉,但要說明的是,康熙朝末年存銀為2000多萬兩,雍正朝末年存銀也為2000多萬兩,極大的誇大了雍正朝理財效果。
但是,雍正也有嚴重的過失和侷限。雍正帝的鎮壓措施十分嚴厲。不論具體情節,抗官者即以反叛論處,斬殺不赦。甚至拒捕時,有人“共在一處,雖非下手之人,在旁目觀,即系同惡共濟”,均斬立決。對民間秘密結社,囑咐官吏們“時時察訪,弋獲首惡,拔樹尋根,永斷瓜葛”。蘇州手工業工人要求增加工資,罷工叫歇,雍正帝嚴加懲處,立碑永禁叫歇。
廢除賤籍雍正帝在人權方面有一項改革,那就是削除一類人的賤民籍。雍正元年(1723年),山西、陝西因明建文末年未依附朱棣而被編入“樂戶(官妓)”籍的後代,雍正命令摘除其“樂戶”籍,使其成為民戶,同年九月,他下令除掉紹興曾反對朱元璋的那些人後代的“惰民”籍,使其成為民戶,雍正五年(1727年)四月下令免除粵東“蜑戶”籍,使其成民戶。
軍事
雍正帝繼續執行清朝的擴張政策。康熙帝三徵噶爾丹,噶爾丹之侄策妄阿拉布坦於雍正元年(1723年)支援青海和碩特部首領羅卜藏丹津糾集二十萬人進攻西寧反清,雍正命年羹堯、嶽鍾琪率兵討伐,大勝,青海完全歸入清朝版圖。
經濟措施和成績①整頓財政
清理錢糧虧空,是雍正帝關注的另一重大問題。他即位不到一月,就將此事提上日程。雍正帝認為錢糧虧空的主因是上司勒索與官員自身侵貪,這一判斷切中要害。據此,他向各級官員發出警告,要求不得苛派民間,限期完結虧空,否則從重治罪。之後,雍正帝又成立了專司審查錢糧奏銷的機構——會考府,由其親信怡親王允祥主持。同時,他還令允祥管理戶部三庫,以整頓財政。
除此之外,雍正帝還加大對虧空錢糧官員處分的力度。他一改其父的縱容態度,凡虧空錢糧者一律革職,並由本人負責歸還。雍正二年八月,雍正帝鑑於相關案件量刑過輕,加重處罰:“那(挪)移一萬兩以上至二萬兩者,發邊衛充軍;二萬兩以上者,雖屬那(挪)移,亦照侵盜錢糧例擬斬。”對因貪汙、勒索而造成虧空的官員,雍正帝毫不留情,凡有犯者即革職抄家,用其家產賠償虧空。他特別設定了一個封樁庫,“凡一切贓款羨餘銀兩,皆貯其內,至末年至三千餘萬,國用充足。”經過多年努力,康熙朝遺留的虧空基本追繳完畢。各級官員也大受威懾,不敢輕易以身試法。
②火耗歸公
清初沿襲明制,各地徵收錢糧,加收“火耗”(碎銀加火鑄成銀錠時的折耗,亦稱耗羨)。實行中,官員任意加派,一兩可加至數錢。因不在上交正額之內,官員從中任意侵貪,成為官場公行的陋習。康熙帝曾說,清官也取火耗。康熙末年,各地官員以火耗為名,肆意橫徵中飽,已無法限止。雍正帝清理錢糧時,山西巡撫諾眠與布政使高成齡在雍正二年(1724年)奏請將該省各地加派的火耗,提解布政使司庫,以二十萬兩補完該省虧空,除公用外,分發給地方官員,稱為“養廉”。雍正帝指出,歷來火耗皆州縣徵收而加派橫徵,侵蝕國帑不下數百萬。原因是各州縣徵收火耗分送上司,種種饋送,名目繁多,州縣肆意貪汙,上司曲為容隱,這是從來的積弊,應當消除。他採納山西官員的建策,說“與其州縣存火耗以養上司,何如上司撥火耗以養州縣。”州縣養上司是公開的非法賄賂。上司撥州縣便成為合法的“養廉”,即官俸的補貼。山西實行後,各省相繼仿效,以火耗補完虧空的錢糧,並分撥州縣養廉。雍正五年(1727年),雍正帝又命各省督撫,就該省情形酌議具奏,著為定額。這一改革形成制度,稱為“養廉銀製度”,又稱“耗羨歸公”,即由上級官府依定額髮給官員。以後火耗一分為三:一份給地方官養廉,一份彌補地方虧空,一份留地方公用。這樣,既增加了財政收入,又有助於廉政。
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帝從直隸巡撫李維鈞之請,實行丁銀攤入田賦一併徵收的原則,改變過去按人丁、地畝雙重徵收標準,減輕了無地和少地的農民負擔。到乾隆時,這一政策推廣到了全國。
④官紳一體當差納糧
古代收稅,只到老百姓家,官紳自外。老百姓還要當差,即服兵役和徭役,官紳是屬於統治階級,不必當差不交稅。“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就是讓他們也交稅當差,當然不是真要他們服兵役和徭役,可用銀兩兌買。但由於觸及官紳利益,因此實行起來有較大難度。但為了鞏固王朝的統治,必須暫時犧牲官僚士大夫的利益,而官僚士大夫的這種暫時的利益犧牲是為了王朝鞏固之後能夠享受到更多的利益。
⑤實行銅禁
雍正帝用了很大精力,實行禁用銅器的政策,這是保護錢法的需要。他於雍正五年(1727年)命令各省城派出官員,設立收買銅器公所,動用藩庫錢糧銀子為基金,大力開展民間收購。雍正帝注意銅的生產,然而它的產量沒有達到鑄錢的需要,所以儘量他大力開展銅禁活動和嚴行私鑄處分,仍不能達到預期目的。
弊病和不足①重農輕商
雍正帝繼續執行先王發展生產的政策。他像前輩君王一樣鼓勵開荒,康熙六十年(1721年)至雍正十二年(1734年),全國田地從735萬頃增至890萬頃,疏浚了衛河、澱河、子牙河、永定河。其他水利工程已完成的有直隸營田工程、浙江和江南海塘工程,修建了黃河、運河堤岸。雍正帝繼續蠲免錢糧政策。據《清史稿·世宗本紀》,他在位13年,免了12年災區的賦稅和一些地區的漕糧。
但是,他過分重農抑商,他說"農為天下之本務,而工賈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畝之中少一耕稼之人。群趨為工,則物之製造者必多,物多則售賣不易,必至壅滯而價賤,是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於農,而並有害於工也"。根據這一理論制定的政策必然不利於工商業的發展。他又認為:開礦"斷不可行"。因為開礦將引誘人們離開農本,追求末業,而且礦工聚集一地,易於鬧事。
②急於求成,手段過嚴
雍正做事急於求成,正因如此,故河南墾荒,四川清丈,陝西挖井,直隸營田,本意為利民,卻勞而無功,反成民間之累。他的性情偏急,喜怒無常,手段過於嚴酷,造成了許多冤假錯案。他死後,乾隆繼位,一反雍正苛嚴之治,實行“寬嚴相濟”的方針,昭雪死者,釋放囚犯,緩和了矛盾。故後人評價:“純皇帝(乾隆)即位,承憲皇帝(雍正)嚴肅之治,皆以寬大為政。
文化文化專制雍正時文字獄日益頻繁,汪景祺因"諂附"年羹堯而立斬梟首,查嗣庭因趨奉隆科多而戮屍示眾,陸生楠因議論時政而被軍前正法。最為轟動的是呂留良案,呂是清初具有民族思想的學者,已去世40年,後有曾靜、張熙讀呂氏之書,受其影響,竟去策反嶽鍾琪,要他反清復明,釀成大案。呂留良被開棺戮屍,其兒子、學生處死刑。雍正朝文網甚密,株連人眾,處刑嚴酷。知識分子動輒得咎,形成閉眼不敢看現實,緘口不敢談政治的沉悶風氣。同時又將唯唯諾諾已經去世40多年的湯斌入祀“賢良祠”,樹立為正面典型令漢人效仿。
理學思想雍正帝繼位後,一方面遵循順治、康熙二帝“崇儒重道”的傳統國策,重視正統儒學(尤其是程朱理學)在政治統治中的作用。同時,也主張“三教並重”;以“誠”代“理”,對程朱理學進行改造。世宗尊孔、開日講、舉經筵,表明其在施政理念上一遵其父祖“崇儒重道”國策之舊,重視傳統儒學(尤其是程朱理學)在政治統治中的作用。表現在:第一,重視傳統儒學(尤其是程朱理學)的教化作用。第二,以傳統儒家“天人感應”思想為指導,利用“神道設教”進行政治統治。
民族:
改土歸流雍正帝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實行了改土歸流的改革。雍正四年,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取消了土司,改派可以隨時任免的流官。改土歸流對於減輕對少數民族地區人民的壓迫和剝削有幫助,對清朝實施全國性的統治和國家的統一有重要意義,但清朝在推行改土歸流時過度強調使用武力,對一些地區的反抗採取了殘酷的武力鎮壓,也給西南部分少數民族帶來了災難。
“正統”思想雍正帝宣稱“在逆賊等之意,徒謂本朝以滿洲之君,入為中國之主,妄生此疆彼界之私,遂故為訕謗詆譏之說耳。不知本朝之為滿洲,猶中國之有籍貫。舜為東夷之人,文王為西夷之人,曾何損於聖德乎?”意思是這些逆賊的本意,不過是說本朝只是滿洲的君主,而進關當了整個中國的皇帝,錯誤地懷著地域、民族的偏見,故意捏造一些言論來進行誹謗譏諷。而他們不懂得本朝原居地為滿洲,好比華人有籍貫於某地一樣。古代的大舜籍貫是東夷,周文王籍貫是西夷,這絲毫不能損害他們聖人的光輝。 反駁明末遺民說清朝入主中原的不正統,嚴防漢族士大夫階層離心。
外交海禁政策開始嚴格執行海禁,後來考慮到閩福百姓生計困難,同意適當開禁;雍正二年降旨準廣東人移民臺灣。但對外洋回來的人民仍有戒心。
當時外國商人來華貿易,日益增多,但雍正卻不許中國商人出洋貿易,設定種種障礙,聲言"海禁寧嚴毋寬,餘無善策"。後來,在沿海各省的再三要求下,雖稍稍放寬海禁,但仍加以種種限制。尤其對久住外國的華僑商販和勞工,”逾期不歸,甘心流移外方,無可憫惜,不許其復回內地“。當時,西方先進國家正在鼓勵海外貿易,而中國即使是傑出的君主也缺乏世界眼光,限制對外交往,故而成為國際潮流中的落伍者。
對俄政策雍正五年(1727年),雍正帝派遣策凌為首席代表與俄國簽訂《布連斯奇條約》,第二年又簽訂了《恰克圖條約》,劃定了清俄中段邊界,穩定了清俄邊界局勢,促進了清俄邊界地區的經濟發展和貿易。
歷史評價:
雍正帝與康熙帝一樣勤於政事。後人收集他在位的13年中硃批過的摺子就有360卷。雍正在位期間,“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
史書評價:
《清史稿》:“聖祖政尚寬仁,世宗以嚴明繼之。論者比於漢之文、景。獨孔懷之誼,疑於未篤。然淮南暴伉,有自取之咎,不盡出於文帝之寡恩也。帝研求治道,尤患下吏之疲睏。有近臣言州縣所入多,宜釐剔。斥之曰:‘爾未為州縣,惡知州縣之難?’至哉言乎,可謂知政要矣!
歷代評價:
康熙帝:“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清宗室、史學家昭槤說:“憲皇在位十三載,日夜憂勤,毫無土木、聲色之娛。餘嘗聞內務府司員觀豫言,查舊案檔,雍正中惟特造風、雲、雷、雨四神祠,以備祈禱雨暘外,初無特建一離宮別館以供遊賞。故當時國帑豐盈,人民富庶,良有以也。”濮蘭德白克:“控御之才,文章之美,亦令人讚揚不止,而其批臣下之摺,尤有趣味,所降諭旨,洋洋數千言,倚筆立就,事理洞明,可謂非常之才矣! ”法國傳教士杜赫德評論道:“儘管雍正皇帝很少表現得像是一個天主教的支持者,但不能不值得稱讚的是他不知疲倦地熱衷於政事,他為了天下百蒼生的福樂安康夜以繼日地致力於改革政弊。您能給雍正皇帝帶來最的樂事就是向他提出一個能夠提高民眾福利、緩解百姓的生活壓力的良策;他會不惜一切代價努力將這項計劃儘快訴諸實踐。他制定了一系列弘揚美德獎勵善舉的政策,使得臣工們紛紛效法雍正皇帝(節儉的作風)以幫助災荒之年的百姓渡過難關。這些優秀的品質使得雍正皇帝在最短的時間內得到了全國百姓的擁護與愛戴。”法國著名的思想家伏爾泰評價道:“新帝雍正愛法律、重公益,超過父王。帝王之中無人比他更不遺餘力地鼓勵農事。他對這一於國民生計不可缺少的百藝之首亟為重視。各省農民被所在州、縣長官評選為最勤勞、能幹、孝悌者,甚至可以封為八品官。農民為官,並不需為此放棄他已卓有成效的農事耕作,轉而從事他並不瞭解的刑名錢穀。”魁奈:康熙皇帝的繼承者(雍正)制定了各種法規,全都有助於樹立起尊重農民的觀念。除了他自己親自犁田播種作出表率外,還下令各城市的總督每年度都在其所轄地區選拔出勤懇耕種、誠實正直,並富有卓越管理才能的傑出農民,加官至八品,享有崇高的聲譽及相稱的特權。”著名中國史研究專家史景遷評價道:“雍正的父親康熙為政寬鬆,執政末期受儲立之爭所擾且出現典型長壽帝王的統治能力退化現象,雍正即位之初的滿清實已浮現官僚組織膨大腐敗、農民生活水平惡化的危機;由於雍正即位時正處於政治歷練、精神與人格上的成熟階段(45歲),因此得以精準的分析問題並有魄力的作出應對。他的改革同時包含力行整頓與和現實的妥協(如火耗歸公與養廉銀)。”近代日本學者、清史研究專家稻葉君山說:“帝承康熙疏節闊目之後,稍加清理,遂創定清朝財政之基礎。至日後盛運期之財政,實帝之所賜也。譬如農事,康熙為之開墾,雍正為之種植,而乾隆得以收穫也。”中國歷史學家、清史專家蕭一山說:“世宗剛毅明察,純系政治家之作風,任法尚廉,吏道澄清,庫藏充裕,海宇義安。倘使厥年克永,可為吾國政治變換一種積極性質,掃除數百年來顢頇無為之消極思想,社會亦不至停滯而不進矣。無奈宵旰不遑,求治太切,頗不易得社會之諒解,遂致有暴崩之傳說。”“世宗治國天資獨高,循名責實,信賞必罰,好MISTRA治,於國有功,以文景之治的景帝喻之。”清末民國時期歷史學家孟森說:“自古勤政之君,未有及世宗者。”“要之聖祖諸子,皆無豫教,唯世宗之治國,則天資獨高,好MISTRA治,於國有功。則天之佑清厚,而大業適落此人手,雖於繼統事有可疑,亦不失為唐宗之逆取順守也。”著名清史研究專家馮爾康說:“雍正本人是有作為的、對中國歷史發展做出貢獻的君主,而雍正朝,上承康熙,下啟乾隆之治,使康雍乾三朝持續發展,成為清朝的鼎盛時期。更有甚者,雍正立志清除歷史上遺留下來的數百年積弊,所實行的攤丁入畝政策,成功解決中國古代歷史上的人口稅問題,是巨大創舉。所實行的耗羨歸公和養廉銀政策,具有現代財政預算、財政管理的意義。在古代歷史上,唐朝劉晏實行兩稅法,明朝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很得人們的讚譽,雍正的經濟政策,比之他們有過之而無不及。統觀雍正的歷史地位,他應當是古代歷史上的傑出帝王。”清史專家楊啟樵說:“康熙寬大、乾隆疏闊,要不是雍正的整飭,滿清恐怕早已衰亡。 ”“有人說他雄猜陰鷙,是否如此姑且不論,但在位十三年中,宵旰焦勞,勤於庶政確是事實,在政治上有一定的貢獻,但為期過短,遽爾暴卒,留下尚未完成的任務;即使已經施行的,由於“人亡政息”,反而引起流弊的也有。正如遺詔中所說:‘志願未竟,不無微憾’。他如果像乃父康熙那樣的壽考,多活十一年,政局就會不同;要是像兒子乾隆那樣的長命,多活三十一載,政治上變化之大,自不在話下——誇大的說,也許因而改易了此後中國的命運,亦為可定。”日本東洋史學者、文學博士佐伯富:“諺語云‘王朝基礎多奠基於第三代’,雍正帝正是清入關後第三代君主,有清二百數十年的基礎盤石,即為雍正所奠定。”林瑞漢:“雍正在位十三年,嚴厲明察、循名責實、整飭吏治、清理財政,大大矯正康熙以來寬縱的弊端,雍正一朝吏治清明,臣下莫不奉公守法,吏治之隆是清代之最,歷代僅見。”清史研究專家楊珍說:“雍正帝在位僅有13年,然而他卻透過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迅速扭轉了康熙晚期積弊嚴重,社會發展受到阻止的局面。在此基礎上,康乾盛世方能進入鼎盛時期,使中國傳統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達到其最高峰。這一為期百年的歷史程序中,雍正帝所具有的承先啟後作用,無可或缺。如果從在位時間相對短暫,但建樹之多,政績之大並不亞於其他歷史名君這一角度審視,雍正帝當屬更為不易。”著名歷史學家郭福祥說:“清代的雍正皇帝在歷史上是一位富有傳奇性的人物,他那出色的才華、剛強的性格、傳奇式的政治生涯以及充滿矛盾的思想都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馮佐哲說:“雍正帝是一個卓越的實用主義政治家。”劉桂林:“清世宗初政所表現出來的才能,非同一般,其精力過人、勤奮、幹練,亦為常人所難及。”著名歷史學家、社會學家南懷瑾說:“清朝入關定鼎八十年後,有了一位文學詞章並不亞於任何一位翰林學士;談禪說道,並不遜於禪門宗師的雍正皇帝。他的為政之道,使人不敢欺,亦不可欺。內肅權貴,不避親疏。外立綱常,赫如烈日。用此守成,當然可使內外肅穆,誰敢與之抗衡。他是真實奠定了清朝的江山,付予兒孫好自經理。實在可算是歷代定鼎守成帝王中的一代奇才,為歷代職業皇帝中絕無僅有的一人。”著名歷史學家易中天說:“他刻薄是真刻薄,但不寡恩;冷酷是真冷酷,但非無情。雍正一朝無官不清的說法,也許誇張了點,卻是對雍正治國的公正評價。雍正無疑是一個極有個性的人,也是一個傑出的人物。他感情豐富,意志堅強,性格剛毅,目光銳利,而且奮發有為。”日本人亦尊重和推崇雍正帝,將雍正帝稱為“希世仁君”。軼事典故:
資助書生
胤禛當皇子時喜歡微服出行,廣結俠義。某年到杭州,準備泛舟西湖遊玩一番,剛出湧金門,看到一個書生在賣字,筆法頗為精到,胤禛便讓他寫了一副對聯。其中有個“秋”字,書生卻將“火”字旁寫在了左邊。胤禛便問:“這個‘秋’字你是不是寫錯了?”書生不以為然,說沒寫錯,然後拿出一本名帖,翻開讓胤禛比對。胤禛說:“你既然如此博學,為何不去博取個功名呢?幹嘛要在這賣字為生?”書生說:“我家裡窮,連老婆孩子都養不活,只能靠賣字為生,哪敢想什麼大富大貴呢!”胤禛於是慷慨解囊,說:“我這有錢,可以資助你博取個功名,到時候別忘了我就行。”書生萬分感謝,後來還真就考取功名,入了翰林。
此時胤禛也已登基,一日從名冊上看見書生的名字,想起那次杭州之行,於是便召其入內。胤禛隨手寫了一個“和”字,故意將“口”字邊寫在了左邊,然後讓人拿給書生看。書生不明所以,回答說這是個錯字。胤禛微笑不語。第二天,胤禛讓書生拿著詔書去浙江,浙江巡撫受詔,詔中說:命此書生在湧金門再賣字三年,再來供職。書生這才恍然大悟。
喜愛佛學:
雍正帝青年時代就喜歡閱讀佛家典籍,與僧侶往還,並著《集雲百問》論佛旨,自號“破塵居士”、“圓明居士”。即位初期自比“釋主”,用比丘文覺密參帷幄,引起朝臣的反對。雍正帝否認緇衣參政,但對釋氏有節制。到晚年,在宮中做法會,親自收門徒。他大修古剎名寺,給僧人賜封號,支援禪宗中的一派,著作《揀魔辨異錄》,參與佛教內部宗派的鬥爭,又搞了《御選語錄》一書,闡揚其佛學觀點。雍正帝與道士也頻繁接觸,宮中養著婁近垣、賈士芳、張太虛等人,但因一時惱怒,又把一度稱為“異人”的賈士芳處死。雍正帝看中佛老,是他認識到儒、佛、道三教學說中的一致性:“三教之覺民於海內也,理同出於一源,道並行而不悖”。即都是教育老百姓如何做人,如何安分守常。他是把儒、釋、道三方面統一用為統治臣民思想的工具,以強化他的封建專制主義思想統治,同時,因為用沙門做謀主,也必須提高蘭若的地位。但他不是佞佛,他要左右僧侶,而不允許佛教駕馭他。雍正帝身為天子,是俗民的最高統治者,又以宣講佛教宗旨的權威解釋人自居,大量干預佛家內部事務,有類於精神教主。他身兼俗王與法王的雙重地位,使他的統治成為政權與神權的緊密結合而變得更加神聖。
雍正的佛學著作,以中國佛教特有的禪宗為主,安撫喇嘛教只是為了防止西藏叛亂。雍正曾自號“圓明居士”,把古德參禪語要編輯成《御選語錄》共十九卷,更從章嘉國師學習禪學。章嘉國師就是負責把《藏文大藏經》全部翻譯成滿文。世宗皇帝,自許為禪宗血脈,編集《雍正御選語錄》,並撰寫《揀魔辨異錄》,以上諭要求各地地方官對法藏、弘忍一系的僧人嚴加調查取締,這樣實屬國王護法。
雍正所結交的喇嘛是張家(章嘉)喇嘛,不是西藏的達賴雍正在浙江大修觀音菩薩的道場——普陀山。雍正也著作學佛經籍數大部,主要還是以中國禪宗佛教為主,達百萬言以上。
西式服裝:
在中國最早穿西服的是雍正帝,至今在故宮尚保留他的這一畫像。這位精力充沛的皇帝喜歡玩賞鐘錶等西洋事物,他穿西裝更多的是滿足追新求異的獵奇心理。
這幅畫像一公開便讓人們十分驚訝,原來堂堂的大清皇帝雍正竟是如此的開明,雍正皇帝實際上非常好玩,對西洋物件充滿了興趣,他時常在處理政務的業餘時間戴上頭套讓西洋畫師為自己畫像,並以此為樂,除此之外雍正皇帝還積極學習西洋的數學、天文等知識,並且十分精通,可惜雍正皇帝並沒有將西洋技術在全國推廣,只僅限於在宮廷內部作為個人的愛好,這讓大清喪失了一次自我改良的機會。
人物爭議:
即位之謎
從雍正年間時,對雍正繼位的談論便不絕於耳。雖然史學界對皇位合法性尚無定論,但流傳的把"十改於"的改詔之說是不成立的,因為現存於遼寧省檔案館的康熙遺詔是雍正登基後擬就並頒佈天下,並非康熙真跡,所以遺詔不能說明問題。
主張篡位說的學者中,有的認為康熙去世過於突然,未來得及留下任何傳位遺詔,而雍正和隆科多等合謀搶佔了先機;有的認為康熙生前兩立兩廢太子,對立儲君一事勞心傷神,直到臨終前才屬意皇十四子為儲君。
按照正統繼位說學者觀點,如果沒有實在的證據證明其他皇子為康熙所屬意,雍正的即位是有理由的。並且在詔書中一般都是加上個皇字的,比如傳位於皇四子,假如這樣”十“改為”於“是沒有根據的。
死因之謎
關於雍正之死,史書記載非常簡單,只是說,前一天,雍正在圓明園行宮病重,第二日下午病危,急召大臣,當晚即死掉了。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雍正的死亡,史料沒有記載。張廷玉的私人記錄,當時雍正七竅流血,令他“驚駭欲絕”。雍正暴卒,官書不記載其原因,這自然就引起人們的疑惑,再加上當時關於他為人的傳說和評論頗多,就更容易引起人們的猜疑,於是各種不得好死的說法就產生了。
病死有一說認為雍正帝“是中風死去的”。
暗殺(1)呂四娘刺殺
民間最為流行的說法是,當時有一位俠女叫呂四娘,她的父親和爺爺都因文字獄被雍正殺害。為報仇,呂四娘砍去雍正的頭。因此,在安葬雍正時,只好鑄造了一顆金頭。
(2)宮女太監刺殺
還有一種傳說,說雍正九年,宮女與太監吳守義、霍成在雍正睡熟時,用繩縊之,氣將絕,用太醫張某之藥而癒。
丹藥中毒歷史學家們近年來對清宮檔案進行了大量研究,越來越多的史學工作者認為,雍正吃丹藥中毒致死的可能性極大。如金梁曾懷疑雍正帝是吃道家丹藥毒死的,楊啟樵在《雍正帝及其密摺制度研究》一書認為雍正帝是“服餌丹藥中毒而死的”。鑑於雍正帝親近道士,誤食丹藥中毒是很有可能的。
吞噬春藥長期貪圖女色,乃至亂服春藥可能是導致雍正最終猝死的直接原因之一,北韓史料有一條說法,“雍正晚年貪圖女色,病入膏肓,自腰以下不能運用者久矣。”北韓使者在給本國國王的報告中沒有必要去故意捏造、肆意攻擊雍正,這條史料當可作為雍正晚年身體虧損的一條輔證。
-
6 # 老張的貓
雍正是康熙的兒子,乾隆的父親,在康乾盛世裡面,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雖然他只做了短短13年的皇帝,和康熙,乾隆的幾十年無法相比,但是他的13年,卻是十分勤奮的,雍正的勤奮也不是一般人能比,13年的時間裡,除了生日和新年休息兩天,其他時間都是在忙碌,據說每天批閱奏摺到2點,而且每天不到6點就起床,真是一位勤奮的皇帝啊!我們就來看看這位勤奮的皇帝都做過什麼事情呢?
加強專制雍正八年,設立了軍機處,這個部門具體做什麼呢?就是皇帝有什麼旨意,他們就草擬文書,然後不經過內閣,直接發給相關的官員。是不是感覺責任重大呢?軍機處的軍機大臣,一般由大學士,侍郎,尚書或者一些皇親國戚來擔任。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就是密摺,在雍正時期,軍機處負責密摺,只有皇上指定的官員,可直接向皇上彈劾他們的上級,這就起到了監督的作用。
清除兄弟而雍正最被大家說道的就是對於他兄弟的處理,雍正把康熙帝的十皇子爵位削掉並且永遠監禁,把康熙帝的八皇子除去宗籍,改名叫“阿其那”(據說是滿語驅趕犬隻),把康熙帝的九皇子革去爵位,改名叫“塞思黑”(據說意思是刺傷人的豬)把康熙帝的十四皇子派去守陵,後來降了爵位,把康熙三皇子削去爵位並監禁。看來真是成者王敗者寇啊,一時的失敗就造成了一生的痛苦,如果當年是康熙的八皇子上臺,不知道雍正會是什麼結局呢?
整頓吏治在康熙時期晚年的時候,大清有很多腐敗現象,所以在雍正登基之後,大力整頓官場腐敗現象,而且還打擊朋黨勢力,雍正宣稱“把唐宋元明積染之習盡行洗滌”。在整個清朝歷史上,雍正在腐敗這件事上做的尤為出色。
秘密立儲為了避免康熙晚年時期皇子相爭的事情,雍正在這一點上做的還是很好的,他在位的時候,不公開宣佈太子,卻把繼承人的名單一式兩份放到乾清宮“正大光明”牌匾後面,還有一份放到皇帝身邊。等到雍正去世之後,大臣才一起拆開詔書,這個時候才知道繼位的新皇帝。
整頓旗務當時清朝的八旗,在國家穩定之後,八旗兵都喪失了鬥志,整天貪圖享樂,所以雍正就給那些旗人土地,讓他們去自力更生。
廢除賤籍雍正還做了一件事情,就是廢除賤籍,這是中國古代的一群受社會歧視的人群,比如奴婢,娼妓,樂戶等。由於他們的身份,不能參加科舉,而且他們的賤籍世代相傳,不能改變。在廣東的疍戶,船就是家,他們以捕魚為生,永遠都不能上岸居住。雍正下令廢除了賤籍,讓他們可以參加考試,而且可以編進正戶,可以置辦產業定居等。
看來雍正確實做了很多事情,雖然對於他的兄弟處理方式有點極端,但是其他方面,雍正做的還是一位明君所為。
-
7 # 魅力多彩吉安
愛新覺羅·胤禛(1678——1735),在位時間13年(1722——1735),年號雍正,廟號清世宗。雍正身為皇子的時候,認真學習漢文化知識,接受儒家思想教育,學習四書五經,行端正,學術醇正。經常替康熙帝處理政務,就表現出心繫天下百姓蒼生,對貪官汙吏的憎恨。雍正帝即位後,實現了一系列改革,顯示出他非凡的政治智慧和遠大目光。加強了對西南少數民族的統治,實行改土歸流,廢除土司制度,派遣官員進行執政,加強中央政府對地方的控制。他廢除賤奴制度,實行攤丁入畝、火耗歸公,減輕了無數老百姓的負擔,促進了人口增長,國家財政收入得到提高。雍正帝在位期間,勤於政事,整蝕吏治,嚴懲貪官,鎮壓判亂,為康乾盛世的局面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但其到執政中期以後,為加強思想統治,大興文字獄,許多無辜官員百姓被殺,朝廷上下一片恐慌。以達到控制思想、打擊政敵,提高自己權威的目的。縱觀雍正的歷史地位,雍正在位十三年,嚴厲明察,循名責實,整蝕吏治,清理財政,迅速扭轉了康熙晚期積弊嚴重、社會發展受到阻止的局面。在此基礎上,康乾盛世才能進入鼎盛時期,使中國傳統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達到其最高峰。其在位時間雖短,但建樹之多,政績之大不亞於其他歷史名君,是一個卓越的實用主義政治家,是歷史上傑出帝王。
-
8 # 歷史是杯酒
雍正帝,名胤禛,康熙帝第四子,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1678年12月13日)生。
雍正六歲進尚書房,再大一點,便跟康熙四處巡幸,並奉命辦理一些政事。十六歲,陪同其三哥允祉往祭曲阜孔廟,十九歲,隨康熙征討噶爾丹,掌管正紅旗大營,二十一歲被封為貝勒。二十三歲侍從康熙帝視察永定河工地,檢驗工程質量。二十五歲,隨同康熙巡幸五臺山,次年侍從南巡江浙,對治理黃河、淮河工程進行驗收。三十二歲時,被封為雍親王。這些活動,為他日後治理國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對他影響最大的,海上康熙後期的儲位之爭。
在儲位之爭中,胤禛毫不讓人,但是他的表現方式多少與眾不同。他採取兩面派的手法,外弛而內張,哄騙康熙帝、政敵和百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康熙命他參加一些政務活動,還屢次去他的花園與家人團聚,又召見他的兒子弘曆(即乾隆),帶到宮中養育。胤禛也建立了自己的小集團,其中有理藩院尚書、步軍統領隆科多,川陝總督年羹堯等。康熙六十一年(1722),康熙駕崩,胤禛宣佈聖祖遺詔:“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
雍正深知康熙後期的社會問題,如朋黨之爭;吏治不清;西北用兵不停,需要繼續解決與準噶爾部的矛盾;國庫空虛等。因此,在其即位的當月,便諭令大學士、尚書、侍郎:“政事中有應行應革能裨益國計民生者,爾等果能深知利弊,亦著各行密奏。”,然後在雍正元年(1723)元旦,給地方文武官員分別釋出的上諭中,講古代純臣皆“興利除弊,以實心,行實證”,發出為國計民生改革的號召。他整頓吏治,反對因循苟且,反對朋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他還把財政和民政聯在一起,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主要有:清查虧空,經過三年的清查,取得了相當的效果;實行耗羨歸公及養廉銀製度,官場較之前確實清廉的多;實行攤丁入畝制度,等於廢除了人頭稅……在整理財政的同時,他對行政制度也進行了一些重大的改革:確立了秘密立儲制度;完善與推行奏摺制度;設立軍機處等。在處置民族事務方面,他積極經營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堅決鎮壓某些上層分子的叛亂,改革民族地區的建制等。
雍正即位後,與其爭奪皇位的政敵允禩等人不甘心失敗,所以雙方的鬥爭在雍正帝繼位後延續下來。雍正帝對允禩、允禵集團採取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的方針,有計劃、有步驟地打擊,直至消滅對方。在康熙去世的第二天,雍正帝即封允禩為廉親王,任命為總理事務大臣,讓他掌管理藩院、工部事務,還將允禩黨人貝子蘇努晉爵貝勒,將其子勒什亨擔任領侍衛內大臣。但對這一集團的另一些成員卻採取嚴厲打擊的態度,召允禵進京,削奪王爵,囚禁於遵化景陵,將允禟驅逐到西大通(今青海大通縣東南),由年羹堯監視,將允䄉革爵,抄家監禁。這樣就使集團首領分散於各地,聯合不到一起,完全喪失了東山再起的機會。雍正二年(1724)3月,青海勝利,雍正政權力量加強,便開始橙汁允禩一夥。4月,對允禩本人聲罪致討,說他“肆行悖亂,幹犯法紀。”。5月,革去蘇努貝勒。雍正三年(1725)12月,年羹堯賜死後,更加加速懲處允禩等人。到雍正四年,允禟、允禩先後囚禁致死,允禵遷到京城景山,其他允禩黨人也遭到處分。至此,經營20多年的允禩集團徹底垮臺。
雍正帝多妻妾,皇后和妃嬪有八個,傳說他好色傷身,這也無從考證。他有十個兒子、四個女兒,但長大的只有四子一女,其中弘時因罪被削除宗籍,可見他的殘酷。
據《清世宗實錄》集中,雍正帝於雍正十三年(1735)八月二十一日得病,至二十三日便駕崩了。關於他的死因,有人認為是中風而死,民間傳說是被呂留良的孫女呂四娘進宮刺殺致死,也有人認為是吃道家丹藥毒死的。
總體來說,雍正帝政治的積極方面是占主導地位,他為乾隆時期的鼎盛準備了更加充分的條件,促進清朝的繼續發展!
-
9 # 歷史戰爭
雍正是清朝最具爭議的皇帝,世人對於他的評價一直是譭譽參半。讚譽雍正的人認為他銳意進取,勇於改革,在位期間取得一系列成績,是一位頗有成就的皇帝;而抨擊雍正的人則認為他得位不正,殘殺異己,大興“文字獄”,禁錮思想。數百年來,關於雍正爭論不休,各種說法莫衷一是。那麼,雍正在歷史上到底是一位怎樣的人呢?
首先可以確定的是,雍正是一位優秀的政治家,更是一位能君。雍正是政治上的天才,九子奪嫡當中,雍正出身不是最尊貴的,勢力不是最強大的,然而最終奪得帝位的卻是他,而他憑藉的,就是他的隱忍。雍正曾說:“朕經歷世故多年,所以動心忍性處實不尋常。”雍正實在有資格說這樣的話,在康熙末年太子被廢眾阿哥奪嫡的政治漩渦當中,他隱忍不發,臥薪嚐膽,將自己的政治慾望與目的極好的隱藏了起來,最終取得成功。
雍正奪得帝位不是偶然,而是他韜光養晦的結果。在眾阿哥拼的你死我活的時候,雍正卻與諸位兄弟保持和氣,還多次代替康熙帝處理事務,深受康熙信賴。而在雍正淡泊不爭的外表下,隱藏的是強大的政治才能,雍正的屬下戴鐸就曾對外稱讚雍正道:“才德兼全,且恩威並施,大有作為。”(《文獻叢編》)戴鐸沒有看錯自己的主子,在阿哥們爭奪太子位時,雍正卻早已經暗自結交年羹堯與隆科多等能臣,而這些人在他奪得帝位的過程中發揮出重要的作用。
雍正奪得帝位以後,立刻開始鞏固帝位,他打壓異己,分化皇子集團。雍正先是將八爺黨中的骨幹胤禵從西北軍召回圈禁,又將胤禟發往青海,遠離朝廷。隨後雍正又對胤禩本人進行針對,說他“肆行悖亂,幹犯法紀,朕雖欲包容寬宥,而國憲具在,亦無可如何,當與諸大臣共正其罪”。(《上諭內閣》)並將所有反對自己的皇子全部剝奪實權,圈禁起來。在分化完皇子集團以後,雍正又以結黨營私的罪名命年羹堯自盡,同時將隆科多關押至死。經過一系列雷厲風行的舉措,雍正迅速鞏固了自己的帝位,並開始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
在改革領域,雍正算是清朝皇帝中成就最大的一位。雍正繼位以後,清朝官場腐敗情況非常嚴重,許多官員作威作福,為禍一方。雍正對此進行嚴厲打擊,整頓吏治,他任用田文鏡、李衛等能臣,並在全國開展錢糧大清查,發現瀆職或貪汙者,嚴懲不怠。同時雍正還推行“官紳一體當差納糧”,規定官紳也要服兵役,不過可以用銀兩兌買。雍正此舉雖然對於減少貧富差距意義不大,但他敢於對官紳利益動手的勇氣還是值得稱道的。
雍正是一位雄韜武略的君主,他在位期間繼續推行擴張政策,命年羹堯、嶽鍾琪等人率軍攻打青海部,並將青海完整的收入清朝版圖。除此以外雍正還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實行改土歸流政策,減輕了對少數民族的壓迫和剝削,緩和了民族矛盾,促進西南與中央的融合。而且雍正還在西藏設立駐藏大臣,加強了中央對於西藏等邊遠地區的統治。
在人權方面雍正也有一定貢獻,明朝時有一部分人因反對朱棣而被歸入賤籍,還有一部分因未依附朱棣而被編入官妓籍,雍正將這些人的後代頭上的賤籍摘掉,讓他們成為民戶。
雍正在位時期,他對經濟、政治、軍事都進行了一定改革,其中財政領域成就巨大,極大緩解了清朝的財政危機。因此可以說,雍正是一位能君,不過他卻不是一位賢帝。雍正的一生,做過許多讓他揹負罵名的事情。
大多數漢人以及思想家抨擊雍正最多的就是他大興“文字獄”。文字獄不是雍正的首創,但它卻在雍正在位期間大行其道,敲碎了清朝文人的脊樑。不管雍正繼位到底是不是陰謀,朝野上下卻都流傳著他得位不正的說法,這是每一位皇帝的逆鱗,尤其是對於雍正這樣心機深沉的人來說更是如此。
雍正為避免文人相傳,同時鞏固自己的封建統治,大肆迫害文人。比如雍正在剷除年羹堯與隆科多的時候,就以“趨奉諂附”的罪名將汪景祺以及查嗣庭誅殺,並夷其三族,而陸生楠則因議論時政而被正法。當然,雍正文字獄中最著名的還是呂留良案。呂留良是清初思想家,在雍正時他早已去世,但由於曾靜、張熙等人受到呂留良思想的影響,跑去策反嶽鍾琪反清復明。最終事情敗露,引發滔天大案,受到株連者不計其數,許多無辜文人都慘死在雍正的手中。雍正還不斷提拔朝廷上最懦弱的文人,並將他們標榜為道德聖人,讓天下文人去學習他們。在雍正的迫害下,清朝的文人逐漸失去了風骨,不敢對時局以及現實發表任何建議。同時雍正還利用“神道設教”等封建思想來進行愚民,從而鞏固封建統治。
雍正一生留下眾多謎團,比如世人不知康熙遺詔是否被雍正篡改,亦不知他為何突然暴斃,同時他也留下諸多爭議,因為他是一位銳意進取的皇帝,但也是一位奉行“重典治天下”思想的統治者。雍正的舉措大多缺乏懷柔,從雍正繼位到他進行改革,許多反對派與貪官汙吏被誅殺,但同時也有大量無辜的臣子死在他的手中。
所以總體來說,歷史上的雍正是一位能君,但不是賢帝;他銳意改革,但在涉及他自身利益時他便會不顧原則;他是一位優秀的政客,一位比較合格的領導者,但他的品德不符合世人的要求。因此被譽為名帝的是雍正,被世人抨擊的也是雍正,他富有爭議,因為他的一生本就充滿爭議。
參考資料:
《文獻叢編》
《上諭內閣》雍正二年四月初七日諭
-
10 # 伯虎42
康熙十七年(1678年)十月三十,康熙帝第十子(序齒第四子)生於京師紫禁城永和宮,母德妃烏雅氏,滿月後賜名胤禛,由貴妃佟佳氏撫養。佟佳氏為一等公佟國維之女,康熙帝生母孝康章皇后侄女,康熙二十年(1681年)晉封皇貴妃,因其時孝昭仁皇后鈕鈷祿氏已逝,故佟佳氏以皇貴妃之尊,為後宮實際之主。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佟佳氏病重,於逝世前一日被立為皇后,即孝懿仁皇后。
胤禛幼年由皇貴妃撫養,雖為庶妃所生,但養母日後被冊立為皇后,身份自然不同於其他皇子。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胤禛六歲,入上書房,師從張英(張廷玉之父),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十九歲的胤禛隨從康熙帝征討噶爾丹,掌管正紅旗大營。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二十一歲的胤禛受封為貝勒。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二十三歲的胤禛侍從康熙帝視察永定河工地。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二十五的胤禛隨同康熙帝巡幸五臺山,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隨康熙帝南巡江浙。這就是青年胤禛的大致人生歷程。
如果沒有後來康熙暮年的諸子紛爭,太子二立二廢,胤禛或許會以一個尊貴但是默默無聞的親王身份,走完自己富貴而平淡的一生。但是,自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帝第一次廢黜太子胤扔,胤禛便或身不由己,或主動參與地捲進了儲位爭奪混戰中。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太子胤扔被廢,康熙帝下詔,令諸臣推舉新任儲君。在這一過程中,胤禛支援復立胤扔,同時也與皇八子胤祀搞好關係。此間歷程,並沒有證據顯示,胤禛已經開始覬覦儲位,或許當時的胤禛,還是想盡一個臣子的本分而已。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在推舉太子的朝議中,康熙帝驚愕地發現,皇八子胤祀所獲得的的朝臣支援遠遠超過自己想象,從而感覺到了胤祀對於皇權的巨大威脅。為消除來自胤祀的威脅,康熙帝當機立斷,拋開眾臣建議,復立胤扔為太子。這一措施,使得群臣錯愕不已,之前為扶胤祀上位的大臣,無法面對復立的太子,必以手段迫使胤扔去位,才能自保。否則,太子繼位後,他們無法想象會遭到何種打擊。而胤礽,經歷廢立之後,自然會吸取教訓,掌握權力,以免自己再被拱下太子之位。兩方面下,雙方勢力比之第一次廢太子前,鬥爭更趨激烈。
而臣下無休止地內鬥,及太子復立後所採取的一些維護自身利益權勢的措施,使得康熙帝感覺到心力交瘁,惶恐不安。在無法制止這種爭鬥平息的情況下,康熙帝下決心一刀切,於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十月,再次廢黜胤扔太子之位,同時嚴厲處理了胤祀一黨,將紛爭壓制下去。
太子復廢,且再無起復可能,使得胤禛也不由得對於那個至高無上的位置開始心動起來。他善於“韜光養晦”,表面上尊崇佛法,於諸兄弟維持和氣,於康熙帝則表現仁孝,在諸子紛爭,爭奪權力的大局面下,胤禛這些舉措,自然使得康熙帝對其讚賞信賴有加。同時,胤禛在隨駕巡遊四方同時,注意瞭解各地經濟物產,山川水利,民間風俗,宗教信仰,獲得民事處理方面的經驗;並在其中注意觀察了康熙帝處理政事的方式,瞭解地方官僚機構日常行政事宜和吏治方面的管理經驗,不斷增強自己處理政事的能力,獲得從政經驗。總而言之:胤禛確實有著其他皇子比擬不了的一些優勢,治理國事的經驗相對比較有經驗,康熙帝晚年怠政,寬於律人,朝政腐敗,必須有人來解決改善這些弊端,而胤禛,在諸皇子中,無疑具有極大優勢。
自太子二次被廢,胤禛在諸子中,逐漸以自己超然的態度,獲得康熙帝的另眼相看,而他主張的“整頓積習、振作有為”的意見,相對於胤祀的“寬厚仁義”的思想,更能獲得康熙帝的青睞。另外,胤禛以相對較高的實際才能和比較務實的治國理念,取得一部分人的支援,同時,他也不是一味地以溫良謙讓的手段來獲取朝野好評,實際上,他自己也建立了一個集團,以養母之弟隆科多和門人年羹堯等為心腹,控制京師局勢及邊疆軍事大權。
康熙六十年(1721年),雍正四十四歲,本年也是康熙帝登基六十週年,他奉命往盛京祭告祖陵,回到京師後,又參加貢士會試試卷複查事務,冬至之時,封詔代皇帝祭天。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又奉詔清查京師及通州各糧倉,冬至日奉命祭天,這一切都顯示了胤禛的受重用及在最高權力交接中的地位。
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康熙帝逝於圓明園之暢春園,胤禛透過隆科多,控制了京師內外,平穩地接過了皇位,成為清朝新一代皇帝,次年,改元雍正。從這一刻起,胤禛,或者雍正,再也不用掩飾自己的真實意願,可以不受牽絆地以自己的意志,來治理這個龐大的帝國了。
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甫一即位,即將同母弟胤禵自西北大軍中召回,軟禁起來。對於威脅最大的胤祀一黨,他採取“斬枝弱幹”的手段,將九弟胤禟發至西北軍前效力,十弟胤䄉先是支派往盛京,後圈禁。至於首腦胤祀,卻是先封為親王,並總理事務大臣,加以迷惑。
雍正二年(1724年)三月,西北大捷,青海和碩特部被平定,雍正政權局勢穩定下來,雍正開始著手打擊政敵,先後將胤祀、胤禟、胤䄉 削宗籍、圈禁。同母弟胤禵也被髮配至景陵守陵,其實也是軟禁。歷時二十多年的胤祀集團,土崩瓦解。
雍正三年(1725年),在徹底剷除胤祀集團後,雍正開始對為自己登上皇位立下大功的隆科多、年羹堯下手:以作威作福、結黨營私之名,責令撫遠大將軍年羹堯自盡,以結黨營私、欺瞞聖躬為由,圈禁隆科多致死。原因無他,對於皇權有威脅的人,無論他本身態度如何,都是雍正不能夠容忍的,皇權的排他性,是斷不允許其他人染指的。
處理完內部的權利鬥爭,雍正開始按照自己的治國理念,展開對於國家的治理。他曾深有感觸地說:““朕在藩邸四十餘年,凡臣下之結黨懷奸,夤緣請託,欺罔矇蔽,陽奉陰違,假公濟私,面從背非,種種惡劣之習,皆朕之深知灼見可以屈指而數者,較之古來以藩王而入承大統,如漢文帝輩,朕之見聞更過之。”對於康熙末年,朋黨鬥爭、吏治敗壞、貧富矛盾、西北用兵、國帑空虛等種種弊端,他都有著切身的體會。
雍正在登基伊始,即發出整飭吏治的通告---“今之居官者,釣譽以為名,肥家以為實,而曰‘名實兼收’,不知所謂名實者果何謂也”、“朕纘承丕基,時刻以吏治兵民為念”。 表明他為澄清政治、醫治痼疾的決心。
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開展施行耗羨歸公和養廉銀的措施,以此增加中央財政收入,並限制地方官員橫徵暴斂。雍正二年(1724年),嚴查各地官員錢糧虧空,限期如數補足,如限滿不完,從重治罪。自雍正元年(1723年)至五年(1727年),先後免除全國各地“樂戶(官妓)”、“惰民”、“蜑戶”等賤民籍,一體恢復民籍。
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實施”改土歸流”,取消土司,改派流官。對於實現全國性的統治和國家的統一,有著重要意義。
尤其是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推行了“攤丁入畝”政策,即丁銀攤入田賦一併徵收,免除了實行數千年額人頭稅,使得無地和少地的農民負擔,民間也不再隱匿人口,使得社會經濟有了顯著提高。
另外,雍正還實施了“官紳一體當差納糧”制度,雖然主觀上是為了獲取更多財政收入,以供養朝廷,但是客觀上也觸及了千百年來無數王朝不敢真正面對的官員士紳的特權,強迫他們與廣大民眾一樣,對於國家承擔自己的責任。這也是後世雍正長時期以來口碑不佳的原因,掌握了話語權計程車大夫,對侵犯了他們利益的人自然沒有好評。
雍正五年二月初九(1727年3月1日),僧格、馬喇已起程赴藏,成為中央政府駐藏大臣設定之始。西藏作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更加具有法理及實際意義。
另一方面,雍正也透過文字獄鉗制思想,使得國家思想停滯,文人動輒得咎,閉眼不敢看現實,緘口不敢談政治,沉悶風氣頓生,對於國家的進步,有著極為消極的影響。再加上雍正重開海禁,使得中國成為那個時代國際潮流中的落伍者,並導致中國在一個世紀以後,因為統治者的短見,而遭受了三千年未有過的外部打擊。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雍正帝駕崩於圓明園,終年五十八歲。在他身後,為繼承者乾隆帝留下了超過三千萬兩的國庫,九百萬頃的納稅土地,上千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以及“刻薄寡恩、冷酷無情”的後世口碑。對於雍正帝的評價,集合了勤政、幹練、果決、堅韌、嚴苛、刻薄、卑劣、冷酷等等相對矛盾的評語。但不可否認的是,雍正行事果決、心性堅毅、勤於國事且政績卓著;承上啟下,很好地完成了本職工作,雖然御臣下嚴苛、有刻薄寡恩的評價,私德上也有商榷的地方,但從本職工作上來說,是遠超幾千年來數百位同行的,優秀的皇帝,當之無愧!
回覆列表
優缺點並存。優點:勤政愛民,特別愛工作,從天不亮一直加班到深夜,一年幾乎不休息。字寫得特別好,堪稱清代皇帝中的NO1。吏治清廉,出臺了好多政策懲治腐敗。
缺點:身處帝位,猜忌心較重。大興文字獄。對待兄弟心狠手辣。晚年迷通道教,好吃仙丹妙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