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汐水柔情
-
2 # 混元形意掌門人
這個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我個人傾向於諸葛亮。
兩個都是謀臣,劉伯溫為朱元璋制訂了“先滅陳友諒,再滅張士誠,然後北向中原,一統天下”的戰略方針,諸葛亮為劉備制訂了“三分天下”的宏偉藍圖。所以兩人智謀不分伯仲,無法說誰更厲害。
兩個人都是宰相之才,尤其是諸葛亮一家獨大,劉伯溫雖然沒有當過宰相,相信能力也不差,但是偏偏遇到了一個死對頭:李善長。最後也是被害於李善長的接班人胡惟庸。
兩個人都是軍事家。所不同的是,諸葛亮親自帶過兵,而劉伯溫沒有,只是跟隨朱元璋出謀劃策。有些人看別人下棋時很厲害,但是自己親自上陣就摸不著北,最典型的是馬謖和趙括,劉伯溫沒有獨立帶過兵打仗,所以他屬於哪種人不好說。
從以上三點來看,諸葛亮的綜合能力要強一些。
-
3 # 觀社會的氣象人
我們應該聽過,這句話:“三分天下諸葛亮 ,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可見,他們兩個在各自的時代都是傳奇人物,諸葛亮助劉備開創蜀國,劉伯溫助朱元璋創立明朝。劉伯溫和諸葛相比,哪個更厲害?這我們得從智謀,功績這兩方面來衡量。
第一,智謀。舉一個故事,大家就知道誰智謀高。元朝末年,戰火四起,動亂不安,劉伯溫的知縣也做不成了,打算投靠一個元朝的有名將領,並獻上自己的良策給這位將領。怎奈,人家不識貨,不採納。於是就回到自己的家鄉,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但劉伯溫這個人,在讀書研究學問方面是不服諸葛亮的。有一天,他走在山坡上,天氣很好,微風拂面,心情不錯,對自己的隱居生活也非常滿意。可是,走著走著,不小心栽了個跟頭,吃了一嘴的泥,還磕掉了一顆門牙,他忍著痛起身找門牙,門牙沒找到,卻發現了一個竹簡。上面寫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天下劉伯溫。從此以後,他堅定了信心,專心研究諸葛的兵法,並融會貫通。最後,他被朱元璋請出山,助朱元璋反元,開創明朝。這個故事從側面說明,人家劉伯溫都學習諸葛亮的兵法,說明諸葛亮智謀更厲害。
第二,功績。先說劉伯溫的功績。主要是對於消滅陳友諒和張士誠的先後問題上,劉基正確分析了當時的軍事形勢提出先滅陳友諒再取張士誠的正確建議,為朱元璋殲滅群雄起了決定性的作用。而諸葛亮的功績:在劉備一無所有的情況下,他幫助劉備一步步壯大力量,主張聯吳抗曹的方針,幫助劉備佔下三分天下,創立蜀國。而且他效忠劉備,可是傾其一生。他曾七出岐山,親自領兵與曹對抗,雖然每次都鎩羽而歸,但也是讓曹心驚膽戰。功績這一塊,我覺得諸葛亮更勝一籌。
諸葛亮和劉伯溫,你們覺得誰更厲害?
-
4 # 心弛神往8
劉伯溫輔助朱元璋順應民意!救天下蒼生於水火,反元成功創不世功業。諸葛亮輔助劉備三分天下沒有民意基礎,歷史貢獻僅為降服南部少數民族!劉備去後,不自量力,逆天道數用兵塗毒蒼生失去民心,使蜀國迅速走向滅亡!
-
5 # 風輕雲淡75281
當然是諸葛亮更高一籌。先看二人出世的背景,諸葛亮出世時劉備兵不足萬人,將不過關張,寄人籬下,三顧茅廬後,諸葛亮火燒新野,與吳聯合赤壁之戰火燒曹營,奪荊州,取益州,佔漢中形成三國鼎立之勢,後來又六出祁山,為蜀國的大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而劉伯溫是在朱元璋起義時跟隨他的,那時候各地農民風起雲湧,元朝的統治土崩瓦解,劉伯溫為朱元璋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自然功不可沒,到後來他明白鳥盡弓藏的道理,激流勇退。過起了隱居生活。
據傳說,劉伯溫挖開諸葛亮的墓,諸葛亮寫了一張字條:撅墓者劉伯溫也。
-
6 # 小生易學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天下劉伯溫。
坊間傳聞,劉伯溫對於此事也耿耿於懷。我劉伯溫幫助君王一統天下,而你諸葛不過三分而已,如何能與我比?
正是忍一時越想越氣,退一步越想越屈。乾脆一不做二不休,帶著一幫手下浩浩湯湯就去挖諸葛亮的墓了。
劉伯溫心想:你諸葛亮不是號稱知前生曉來世嗎?那我到要看看你有沒有算到我來挖你的墓。你若是算到,我甘拜下風;若是沒算到,就別怪我了。
說幹就幹,一行人就開始掘地。三尺之後,見一牌匾。上書:五百年前吾知你,五百年後汝知誰?劉伯溫看後,大驚失色,甘拜下風。
又有說是祠堂牌匾背後一行字:吾到無人到,伯溫後來到。
又有說書雲:學生伯溫,我知後世有你;你可知前世為師孔明。
版本眾多,已不可考究。大意無外乎如此了。
-
7 # 純鈞LHGR
論軍事能力,諸葛亮強,這沒得說。
諸葛亮的軍事能力有目共睹。是他開創了中國後世兩千年的馬戰戰術。在三國時期,幾乎可以說諸葛亮兵鋒所指,對手無不膽寒。
但這裡主要說說諸葛亮用人方面的失誤。
錯用馬謖,眾人皆知。
諸葛亮《出師表》裡提到的幾人,“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這些人就算是諸葛亮挑選出來的後備人才了。
事實證明,除了費文偉“略有”才幹外,其他人全部都是廢物,稱之為“庸才”毫不為過,要多庸有多庸。
董允的功績,窮一生之力,僅僅在牽制內廷宦官黃皓,“終允之世,皓位不過黃門丞”,但黃門丞也不算小官了,這要算牽制住了,那沒牽制住的話黃皓得當皇上吧;“曉暢軍事”的向寵,只當到中領軍,延熙三年,徵漢嘉蠻夷,這麼“曉暢軍事”卻沒打過蠻夷,被人家宰了;郭攸之就更不用提,雖然在《出師表》里名列諸葛亮期待榜第一位,但一輩子什麼功績都沒有,正史裡都沒他的傳記。
這幾個貨基本上就是尸位素餐,政績完全可以用平平無奇來形容。他們根本不是什麼人才,就是普通人而已。
諸葛亮對這些人抱了多大的期望啊,結果被現實把臉都打腫了。
諸葛亮自己是很厲害,但是他在用人方面實在沒法提。也難怪蜀漢後期混得那麼慘。
反觀劉基,至少在用人方面沒出過問題。所以,就算劉伯溫其他方面不如諸葛亮,至少眼光應該比諸葛亮好些。
-
8 # sunjin6278
諸葛亮和劉伯溫到底誰的能力更強?因為朝代不同,形勢不同,際遇不同,究竟熟高熟低,真的是很不好比較的。本人偏向諸葛亮,原因有四:一是諸葛亮未出茅廬,就跟劉備來了個《隆中對》,一個讓劉備終生為之奮鬥的大戰略規劃,正是有了這個戰略規劃,半生漂泊不定的劉備,才爭到了一塊屬於自己的地盤,才使他三分天下有其一。劉伯溫被朱元璋招到幕下,並沒有給老朱拿出什麼大的戰略規劃,倒是謀士朱升給朱元璋提出了“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讓朱元璋按照這個策略一步步發展裝大,最終奪取了全國勝利。二是諸葛亮獨立能力強。劉備在時,都是讓諸葛亮鎮守後方,足食足兵供給前方,解除了劉備後顧之憂,確保了劉備前方戰爭勝利。劉備死後,諸葛亮更是獨撐危局,再造蜀漢,東和西拒,南征北戰,為蜀漢延國四十年,但由於荊州丟失,蜀漢弱小,以一州抗六州,綜合國力相差懸殊,再加與諸葛亮對陣的多是人傑,最終諸葛亮沒有實現克復漢室一統天下的大願,留下了千古憾事。劉伯溫在朱元璋帳下只是眾多謀士中的一員,多在具體戰役上為朱元璋出謀劃策,基本沒有做過獨擋一面的事情,因此朱元璋打下天下後,論功行賞,沒讓劉伯溫做宰相,只是給了一個二三品的官職,爵位誠意伯。三是諸葛亮作為蜀漢丞相,治理蜀漢井井有條,經濟發展,百姓安居,人懷自歷,路不拾遺。同時諸葛亮又有很多發明創造、文集、諸葛馬前課等。劉伯溫政績很少,只有一些文章和燒餅歌傳世。四是諸葛亮為劉備所尊敬,劉禪則事之以父,國家大事鹹決於亮;而劉伯溫在朱元璋手下,整天提心吊膽、戰戰兢兢過日子,雖然辭官歸隱,但最終還是被朱元璋謀害。由以上四點,可以看出,劉伯溫出世沒有諸葛亮出世瀟灑,結局也沒諸葛亮那麼完美,也許這有一些特殊情況存在,但總體上事在人為,劉伯溫沒有諸葛亮混得好。
-
9 # 順天119
諸葛亮與劉伯溫都是能人,有很多人論諸葛亮半個軍事,我不那麼認為,為什麼分成三國,曹操一統天下是個暴君,有了三國才有晉朝一統天下,天意誰人都無法接通。
-
10 # 星火辰
這種比較本來就是關公戰秦瓊,說說當玩兒吧。
一、戰略能力。孔明有隆中對,而朱元璋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卻不是劉伯溫提出的。
二、戰術能力。孔明的後勤補給能力很強,劉伯溫的戰術應變能力更強,總體來說,孔明不會大敗也難大勝,劉伯溫要冒進一些,好在朱元璋天運好。難說誰更強些。
三、治國能力。孔明大佔勝場,劉伯溫基本都沒太多施展的機會。
四、開國貢獻。孔明為武侯,頭一個功臣,劉伯溫不過誠意伯,二等功臣而已。孔明勝利。
五、當官能力。孔明為丞相,而劉伯溫呢?孔明大勝。
六、自保能力。孔明善終、萬世景仰,而劉伯溫呢?孔明再大勝。
七、識主能力。孔明找了個有道無運的主子,劉伯溫找了個有道有運的主子。劉伯溫勝利。但朱元璋可沒劉備厚道哦!
九、用人能力。孔明事必躬親,劉伯溫的不明顯。情況不明。
十、神通能力。二人都是半個神仙,平手。
總體評價,孔明勝出,劉伯溫只能第二。
回覆列表
對於諸葛亮與劉伯溫誰更厲害?對於這個問題特意去網上查了一下劉伯溫事蹟,然後將兩者進行對比: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處州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溫州市文成縣)人,故稱劉青田,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勳。
劉基佐朱元璋平天下,論天下安危,義形於色,遇急難,勇氣奮發,計劃立定,人莫能測。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
至正二十年(1360年),被朱元璋請至應天(今南京)委任他為朱元璋的謀臣,劉基針對當時形勢,向朱元璋提出避免兩線作戰、各個擊破建策,被採納。輔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後滅陳友諒、張士誠等勢力。劉伯溫並建議朱一方面脫離“小明王”韓林兒自立勢力,卻另一方面以“大明”為國號來招攬天下義師的民心。
時,陳友諒攻陷太平(今安徽當塗縣),意欲東向,氣勢甚為囂張。朱元璋帳下各位大將,有的勸朱元璋投降,有的認為必須避其鋒芒,再據守南京(當時稱南京為鐘山)。朱元璋意猶未決,劉基也沉默不言。朱元璋知其自有見地,遂召入內室與之決策,劉基以為凡言降者或議逃者,應盡誅之,以免擾亂軍心。劉基認為,陳友諒驕氣衝溢,目空一切,根本不把我們放在眼裡,我們應利用其驕傲自滿、聽不進不同意見的時機,誘敵入伏,一舉重創之,滅其銳氣。劉基說:“天道後舉者勝,吾以逸待勞,何患不克,莫若傾府庫,開至誠,以固士心,伏兵伺隙擊之,取威制勝,以成王業,在此舉也”。正是在吳國初創、百事待興,又突臨強敵、內部看法不一的危難緊急關頭,劉基寥寥數語,撥開迷霧,點破形勢,議定決策,團結人心,去為完成王業而進取。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參與制定朱元璋的滅元方略,並得以實現。共參與軍機八年,籌劃全域性。
網上查詢的劉伯溫的資料,只有這點是軍事戰績,而其中劉伯溫都是謀士,並非統帥,實戰方面確實拿不出戰績。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國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
從兩者的頭銜來看,一個傑出軍事家,一個普通軍事家,真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天壤之別,根本沒有可比性,諸葛亮不但是傑出的軍事家,還是名將,在中國古代名將電視劇中前五,能文能武,跟劉伯溫真的不是在一個層次上。
看了劉伯溫的戰績,我覺得司馬懿都比劉伯溫強,更別說諸葛亮,劉伯溫在軍事上根本沒有戰績,不過給朱元璋做了個天下規劃,是個戰略家。對於諸葛亮這裡也不用介紹了,直接百度一下“諸葛亮”事蹟太多了,說不完,司馬懿諸葛亮是比司馬懿強的,這點就夠了比劉伯溫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