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史宴

    五國伐齊之戰齊國敗那麼慘是因為外交失敗+軍事瞎指揮。然而齊國也沒有輸得想象中那麼慘,說齊國被打得只剩莒、即墨兩城,然後田單靠兩座城復國,是司馬遷不經意間製造的神話。

    之所以會形成五國伐齊的局面,是因為齊國聽信燕國間諜蘇秦的忽悠,放棄了與秦國聯合滅趙的策略,準備獨吞富得流油的小強宋國,這就引起了魏國的嚴重不滿。此外,齊趙從地緣上就是死敵,之前又有滅趙的企圖;秦國被齊國連玩多次,憋著復仇;燕國被齊國滅過一次,憋了幾十年想復仇,於是這四國聯合起來,在秦、魏威脅下的南韓沒有反抗的餘地,於是就爆發了五國伐齊。可以說齊湣王在得罪秦、燕的情況下還去得罪魏國是非常愚蠢的。

    具體戰鬥上,則是齊湣王王八之氣太盛,強逼前線齊將主動進攻,結果在五國聯軍的優勢兵力下齊國精銳損失殆盡。但此後五國也只貢獻了齊國五分之三的國土,司馬遷之所以會說只剩下莒、即墨,不是說只剩下這兩座城池,而是說剩下以這兩座城池為中心的防禦體系。

    因為齊國採取五都制度,北都高唐,西都平陸,中都臨淄,東都即墨,南都莒,被攻陷三都,還有莒、即墨兩都。這兩都絕不是兩座孤城,而是有眾多支城撐起來的防禦體系。

  • 2 # 才子八怪

    齊國並非無能!

    整個春秋戰國時代,就是一部各路諸侯相互兼併攻伐的戰爭史。其中“五國攻齊”之戰,始於燕國。戰國中期,燕國內亂,權臣子之造反,社稷動盪不安。齊國國君齊宣王落井下石,發兵攻燕,縱兵燒殺搶掠,燕國舉國對齊懷恨在心。齊宣王逝世後,後繼者齊湣王繼續對燕用兵,燕國處境雪上加霜。

    後來“子之之亂”被平定,新登基的燕昭王姬平對外主動示弱,實則勵精圖治,重用賢能大臣,發展經濟,訓練軍隊,為報齊國攻燕之仇做準備。同時燕昭王派蘇秦到齊國策劃反間活動,齊湣王日益囂張,不斷與各國交惡。蘇秦還極力勸齊湣王出兵攻打宋國,開疆拓土,齊湣王不知是計,對此提議大為讚賞,還封蘇秦為相。於是蘇秦經常以齊國丞相身份出使魏、趙、韓、燕四國,密謀合縱攻秦的假象以迷惑齊王。後來合縱伐秦失敗,各國都損失很大,唯獨趁機攻宋的齊國收益頗豐,損失慘重的各國轉而將矛頭指向齊國,認為自身的損失全是齊國未出全力造成的,“五國攻齊”局面已初步建立。雄心勃勃的燕昭王乃任命樂毅為統帥,聯合秦、魏、趙、韓四國共同攻齊。早就對齊國心懷不滿的各國積極響應,秦國也怕齊國做大後影響自身擴張,派出精兵良將協助攻齊。

    窮兵黷武的齊湣王派遣大將觸子率軍迎敵並極力督戰,被聯軍一舉擊潰,觸子逃亡,不知去向。齊湣王又派大將達子率軍對抗聯軍,無奈各國同仇敵愾,達子又無實際才能,以身殉國後,群龍無首,齊軍再次敗北。齊湣王也在逃亡過程中被楚將淖齒殺死,一代梟雄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

    當此時,燕昭王不幸辭世,繼承者燕惠王一直與樂毅不和,樂毅被罷免,燕軍以騎劫為帥。騎劫軍事才能平庸,燕國軍隊被齊國貴族田單以火牛陣大破,騎劫戰死,攻齊之戰落下帷幕,齊國趁機復國。

    齊國以一國之力對抗五國,沒有滅國已殊為不易,並不算無能。要怪就怪齊湣王本人乖張暴戾,剛愎自用,既無良將可用,又沒能像秦國一樣維護好外交關係,策略失誤,最後落敗,被一直以統一天下為己任的秦國撿了個便宜,時也運也!

  • 3 # 慵懶國王

    並非齊國無能,而是五國攻齊,也可以說是舉世攻齊,齊國再怎麼強大也架不住這麼大的攻勢。齊國一直是東方最強盛的國家,春秋從齊桓公開始九合諸侯,稱霸中原。並且,齊國在六國中名聲最好,人緣最好。但是從齊威王以後就發生了變化。

    齊國三世霸主,國力蒸蒸日上,先與楚爭霸,再與秦爭霸

    我們將視線放在五國伐齊的齊國背景,是否齊國真的那麼無能?從祖上三代開始,主要是齊威王、齊宣王、齊閔王。

    齊威王是戰國時代的霸主級人物,整頓吏治,積極納諫,以鄒忌為相治內政,以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對外攻伐。公元前335年桂陵、公元前341年馬陵兩場大戰,魏國精銳損失殆盡,天下霸主歸齊。同時,因為援救趙國、南韓,贏得了兩國的友誼。公元前331年,齊威王和魏惠王在徐州會盟,史稱“徐州相王”。

    到了齊宣王時代,宣王實行霸道政策,齊國依舊是東方的霸主。宣王是個狠人,不要美女王后,娶了一個有才華的醜後鍾無豔。宣王不算明君,但是一位有作為的君主,齊國在他手下得到了更快的發展。但是,他犯了三大錯誤,而這三大錯誤變成歷史遺留問題,最終在齊閔王時代成為導火索,發生了五國攻齊這一歷史重大事件。

    第一大錯誤:與燕國結成死仇

    在公元前314年趁燕國內亂,派匡章攻破燕國,燕王被殺,佔領了燕國。又因軍紀敗壞,在五國的壓力下被迫撤軍。從此,燕國與齊國在齊桓公時代建立的蜜月期告破,雙方結下了生死之仇。

    30年後,燕昭王學習了勾踐的臥薪嚐膽之苦,終於派出了上將樂毅傾全國之力,聯合其他四國,進攻齊國。可以說,五國攻齊,燕人最積極。

    第二大錯誤:齊楚聯盟破裂

    齊國是東方的大國,楚國是南方的大國,兩者利益瓜葛不大。公元前314年,兩國結成攻守盟約,成為當時最強大的組織。秦國想要進軍山東,這一大組織就成了心腹之患。秦國派出了著名的外交家張儀,以六百里的土地換楚國背棄齊國,楚懷王傻乎乎的信了,導致了兩國的盟約破裂。事後,楚國發現被秦國騙了,跑到齊國去齊宣王恢復盟約,重歸於好。齊宣王可能氣在頭上,心裡受傷,就沒有同意。楚國也是要面子的,既然不能成戰略伙伴,大家都打你,我也來參與。

    第三大錯誤:坐視秦國的強大

    齊宣王是一個很在乎名聲和地位的人,當時山東五國在蘇秦的推動下,建立了合縱聯盟。就因為沒有推選他為盟主,氣得不幹了。導致了公元前318年五國攻秦大敗,走上了割地賠款之路。此時,秦國尚未成長起來,正是扼殺於搖籃的好時候。宣王短視,而秦國不一樣,它不講道義,趁你病要你命。這是他參與五國攻齊的主要原因,消耗當時最大對手的國力是一大戰略計劃。結果,齊國經歷了這場劫難,並沒有浴火重生,而是迅速地走了下坡路。

    到了齊閔王時代,齊國是徹底招人恨了。因為齊閔王這個不安分的主,再加上善權謀的孟嘗君,還有能征善戰的名將匡章,可謂是春風得意,隨意攻伐各國,最後全部都成為了敵人,他可能是戰國最拉風的人物。我們不妨看一下他招惹諸國的大事蹟:

    楚:齊國聯合韓、魏大敗楚軍,楚國成為齊國的小弟

    韓:公元前304年,南韓太子死了,齊國聯合魏國干涉南韓內政,另立君主。

    公元前294年,齊趙聯軍攻韓,齊韓軍事聯盟告破。

    秦:公元前298—296年,齊國孟嘗君聯合五國攻秦,攻破函谷關,秦國被迫求和,歸還韓魏城池。

    宋:公元前295年,齊國攻宋,收到諸國阻撓告終。

    公元前286年,齊國滅宋,徹底成為了舉世公敵。

    趙:公元前286年,齊、趙為了爭奪宋國控制權,趙國戰敗,兩國徹底撕破臉。

    魏:新仇舊恨一起算。新仇是分贓宋國不均,舊恨是齊國把魏國稱霸打落神壇。

    三大關鍵人物的推波助瀾,步步驚心

    除了齊國自身原因,還有三個主要關鍵人物,一起促成了這場大戰。他們分別是燕國上將軍樂毅、燕國間諜說客蘇秦、魏國相孟嘗君。

    樂毅是當時著名的軍事家,同一時代沒有可以匹敵的人物。他憑藉卓越的軍事領導才能,當上了五國聯軍的統帥,連下齊國七十餘城,可謂是實際行動的執行者。

    蘇秦是戰國時代著名的說客,他對於齊國來說,就是燕國的間諜。他主要乾的事就是瓦解齊國的盟友。比如挑撥齊國與趙國、齊國與南韓,造成了齊國的孤立。在濟西之戰前夕,齊閔王終於發現了蘇秦的間諜身份,將其車裂而死。

    孟嘗君是戰國時代四大公子之一,在他的時代,沒有一個貴族可以與之抗衡。在玩權謀上,沒人能比得上他。可惜的是,在發生了田甲劫王事件,孟嘗君被迫出走魏國,從此與齊國決裂,公然組織了這次五國伐齊事件。

    五國攻齊的過程

    其實,齊國軍隊並不弱,也有觸子、達子等名將,依舊有和聯軍抗衡的資本。可惜,齊閔王剛愎自用,不懂軍事,又賞罰不明,軍紀混亂,最終導致齊軍大敗。後來,又誤信楚將淖齒,結果被殺。幸好,天不完齊,有了一位力挽狂瀾的人物—田單,以火牛陣破了燕軍,收復了齊國。這也是因為兩大原因,一是燕國明主燕昭王去世,二是上將軍樂毅被迫出走趙國,聯軍渙散。

    公元前285年,秦魏韓三國佔領齊國宋地,趙國佔領齊國靈丘,拉開了五國攻齊的序幕。

    公元 前284年,五國正式全面進攻齊國,濟西之戰,齊軍二十萬大軍一敗塗地,聯軍僅半年就攻克70餘城。

    公元前283年,齊國大臣殺死楚國駐齊的主將淖齒,立齊襄王,齊國開始進入防禦階段。

    公元前279年,齊國贏得了即墨保衛戰,由防禦轉為進攻,隨後在齊國各地國民響應下,光復了齊國。

    公元前274年、271年,趙國兩次進攻齊國,第二次主帥是著名的藺相如。

    公元前270年,秦國進攻齊國。

    公元前221年,秦滅齊,齊國徹底滅亡。

    五國攻齊後的齊國命運

    五國攻齊可以說是戰國曆史上重要的轉折點,齊國從此丟掉了稱霸中原的雄心壯志,此後長達半個多世紀,實行閉關鎖國政策。而這半個世紀,秦國不斷蠶食三晉、楚燕,而齊國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對於趙國等國求救絲毫不理睬,甚至秦滅六國,也不出兵相助。這個東方日不落帝國從對外擴張的霸主、積極參與國際大事的救火隊隊長,到冷酷無比,隔岸觀火的旁觀者。你們傷我,我自己找個山洞舔舐傷口,從此風輕雲淡。

    到了公元前221年,秦國名將王賁兵臨淄城下,齊襄王的兒子田建投降,隨後被餓死。秦末,齊王建的弟弟田假被齊人擁立為齊王,後來被項羽去所殺。齊王建的孫子田安被項羽封為濟北王,後來被田榮所殺。但是,田安這一支後代改姓王氏,經過家族五代的經營,出了王莽,取代漢朝,建立新朝,齊國田氏家族終於當上了真正意義天下霸主。

  • 4 # 君山話史

    齊國作為一等強國,在樂毅伐齊時,幾乎亡國,被打得只剩下兩座城,這是為什麼呢?

    我總結一下,大致有以下幾個原因:

    1、齊湣王暴政,大失民心

    在經歷齊威王/齊宣王兩代盛世後,齊湣王上臺後,倒行逆施,殘害忠良。冒死進諫的狐援、陳舉等,都被齊湣王所殺,於是乎百姓不附,九族寒心。齊湣王的統治,已經開始向暴政傾斜了。人民是國家的根本,這個根本動搖了,他還能走多遠呢?反觀樂毅的伐齊軍,打著仁義的旗幟以爭取民心,民心背向,決定了齊國在戰爭中一敗塗地。

    2、齊軍統帥居然是敵方的間諜

    伐齊之戰,有十分搞笑的一幕。齊湣王以著名謀臣蘇代為前敵總司令,可是他做夢都沒有想到,蘇代居然是燕昭王安插在齊國的間諜。我想蘇代大概可以算是戰爭史上最厲害的間諜,他這位“總司令”把齊軍的所有資訊都洩露給樂毅,自己又故意瞎指揮,於是兩戰兩負,齊國最精銳的部隊,報銷了5萬人。

    3、齊湣王剛愎自用,遙控指揮

    蘇代被解職後,齊湣王以觸子為總司令。觸子採取保守的戰術,沿著濟水河構築了一道防線,堅壁清野。齊湣王卻按捺不住,他派使者到前線,嚴厲羞辱這位總司令,並命令出擊。觸子一怒之下,率領齊軍迎戰五國聯軍,剛剛交戰,就故意鳴金收兵,齊國士兵大亂,觸子自己駕著馬車跑了,從此人間蒸發。

    齊師潰敗後,部將達子收攏殘兵,士氣十分低落。達子上報朝廷,請求齊湣王撥款以補充軍餉。沒想到齊湣王一聽說要錢,立即暴跳如雷,拒絕撥款。達子只能硬著頭皮率領殘破之師迎戰五國虎狼之師,結果又一次大敗,達子也戰死沙場。

    4、樂毅採取蛙跳戰術,直搗齊都

    伐齊之戰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五國伐齊,第二階段是燕國一國伐齊。在秦/韓等國退出後,樂毅並沒有打退堂鼓,他制訂一個極為大膽的計劃:孤軍深入,撇開沿途的城池,直搗齊都。要知道齊國的軍事力量,一直是比燕國要強大許多,樂毅敢這樣做,是判斷齊湣王已經失去臣民的支援。他長驅直入,一舉攻克臨淄城,齊湣王落荒而逃。齊都的陷落,大大動搖齊國的抗戰,為樂毅橫掃七十城打下基礎。

    5、齊湣王被殺,齊國新君缺乏號召力

    齊湣王逃跑後,楚國藉口救援齊國,突然出兵,楚將綽齒生擒並處死齊湣王。齊人推舉齊湣王的兒子田法章為王,是為齊襄王。但是,齊襄王並非雄才之君,又是在倉促之間上臺,號令所及只限於莒城等少數城池。對於齊國絕大多數城池,仍是各自為戰,不可能得到朝廷的半點救援,這也給樂毅各個擊破提供了條件。

    經過五年戰爭,樂毅佔領了七十餘城,齊國只剩下莒城與即墨還在抵抗。後來,樂毅被諂解職,田單乘機反擊,奇蹟般地反敗為勝,完全收復淪陷的七十餘城。

  • 5 # 文沐

    被五個國家打,還能夠復國,這也算無能……

    五國伐齊的背景是齊愍王好大喜功窮兵黷武,到處惹事情,以至於周圍幾個國家受不了聯合起來共同攻打齊國,五國伐齊指的是燕韓趙魏秦。

    齊國的兵制和其他國家不一樣,大部分國家的兵制都是分為野戰軍和京畿部隊,其他郡縣只有少量的常駐部隊甚至民兵,但是齊國的兵力卻是比較均勻地分佈在五個較大的城池,稱為五都或者五鎮,這種兵制的出現大概和齊國無險可守有關。有戰事的時候可以臨時調動臨近的兵力。這五個城市分別是齊國的都城臨淄和平陸、阿、即墨、莒。五鎮的兵力大概相似,所以樂毅攻齊雖然看起來打的齊國只還剩下兩座城池,即墨和莒。但是這兩座城恰恰是五鎮之二,換言之當時齊國最少還剩下三分之一的兵力,這可能是大多數人最大的一個誤區,這兩座城並不是敗下來的殘兵退守,而是齊國精銳的常備軍。

    第二個問題是五國聯盟其實打下臨淄來基本就散了,打到即墨也就剩下了燕國的兵馬。一方面齊愍王已經死了,另一方面和齊國離得比較遠的幾個國家沒法對齊國有領土企圖,再繼續打剩下的兩城沒啥好處,只有燕國的樂毅做好了打持久戰的準備。

    後來齊國靠兩城兵力反擊燕國,收復了失地,雖然元氣大傷,但也是比較厲害了。

  • 6 # 謀士說

    五個國家群毆一個國家,齊國還能從兩座城池復國,已經很牛逼了!在中國歷史上,用兩座城池復國除了齊國應該找不到第二個國家了吧!齊國就是因為五國伐齊,導致秦滅六國的時候,無動於衷!主要是齊國被五國討伐寒了心,要是秦國在兼併六國的時候,齊國出來軍事幹預!秦國絕對不會這麼快統一六國。總之,齊國如果和楚國聯盟,秦國就吃不消,只可惜楚懷王破壞了齊楚聯盟,加之“五國伐齊”的時候,楚國本來是援救齊國的,結果也趁火打劫。所以,秦滅六國,看不到齊國出手相助。

    齊國是春秋時期第一個稱霸的國家,齊桓公死後齊國霸業雖然衰落,但依舊保持大國的姿態讓其他國家敬畏。春秋末期,姜氏齊國雖被田氏取代,但是國號制度都沒有改變。進入戰國齊國任用孫臏把稱霸百年的魏國打趴以後,坐上了霸主之位。可以說,齊國在當時讓秦國也恐懼。不過齊閔王繼位以後,沒有考慮當時的政治局勢被間諜蘇代利用,解除秦齊聯盟,並滅掉宋國,導致燕國復仇,燕昭王任用樂毅,聯合五國一起討伐齊國。最後齊國只剩下兩座城池,燕國幾年都攻不下來。燕昭王死後,燕國大將樂毅被換,齊國田單利用火牛陣很快復國。可以說,田單挽救了齊國,讓齊國續命幾十年。假如沒有這五國伐齊,在戰國後期,齊國絕對是秦國最大的威脅,只是戰國七雄爾虞我詐,最後被自己給玩死了。

  • 7 # 不書公子

    齊國無能是假,齊湣王作死是真!

    烽火連綿的戰國時代,最令人津津樂道的貌似是山東諸國合縱攻秦。其實不然,東帝齊國也曾被列國群起攻之——箇中緣由,還要從燕國的“子之之亂”說起:

    燕國曆來貧弱,為改善生存環境,燕易王姬噲年老昏聵,信奉“禪讓”之制,並於公元前314年廢掉了太子姬平,將王位禪讓給了當時的燕國相國子之,自己也向子之稱臣。

    這一禪讓不要緊,燕國亂起來了。太子姬平與子之不共戴天,雙方互相攻打,造成數萬人死亡,燕國百姓苦於內亂,處境也愈發兇險——齊國坐不住了,當時齊國在位的是齊宣王田闢疆。齊宣王採納孟子的建議,以孟子的學生匡章為將,領十萬重兵攻向燕國。燕國百姓因為對燕國朝野失望至極,故而開城迎接齊國軍隊,齊軍沒費多少力氣,就佔領了燕國都城薊,殺死了燕易王姬噲和子之。齊軍在燕國境內大肆燒殺搶掠,遭到燕國百姓的強烈反擊,只好撤軍回國。

    公元前312年,趙武靈王趙雍派兵擁立燕國公子姬職回國繼位,史稱燕昭王。

    燕昭王在位期間,任用樂毅、劇辛等賢良大臣,發展國力,厲兵秣馬,時刻不忘攻齊復仇。

    公元前301年,齊宣王去世,其子田地繼位,史稱“齊湣王”。齊湣王在位初期,齊國國力空前強盛,曾連敗楚、魏、趙三國。此後,齊湣王又採納蘇秦計策,聯合魏、韓、楚、趙等國攻打秦國,實力強大的齊國受到各國依附,使秦國非常不安。同時,齊湣王的窮兵黷武,也使齊國百姓怨聲載道。

    公元前286年,齊湣王趁宋國國內動亂,派兵攻佔了富庶的宋國,企圖獨吞,引起各國的不滿。

    此時,之前飽受齊國欺凌的燕國經燕昭王勵精圖治,國力大增,燕昭王乃與樂毅商議伐齊之事。樂毅認為齊國底蘊深厚,不是燕國一個國家能對付得了的,所以勸諫燕昭王聯合諸國共同伐齊,得到燕昭王贊同。

    一番活動之後,各國紛紛出兵,燕昭王以樂毅為主帥,動員全國可戰之兵攻向齊國。

    燕、秦、趙、魏、韓五國大軍壓境,齊湣王派大將觸子統齊國大軍禦敵。聯軍勢大,不可力敵,觸子於濟水與聯軍對峙,雙方僵持不下。驕矜的齊湣王以滅觸子九族相要挾,督促觸子迅速出戰,觸子心灰意冷,無心禦敵,齊軍被聯軍殺得慘敗,觸子銷聲匿跡。

    初戰不利,齊湣王又以達子為主將,繼續抗擊五國聯軍。達子才能平庸,遠非樂毅對手,齊軍再次遭遇慘敗,主將達子也戰死沙場。聯軍勢如破竹,一舉攻佔齊國七十餘城,齊湣王嚇得逃出了齊國,後死於楚國楚國大將淖齒之手。

    伐齊之戰,燕國得以一雪前恥——這是燕昭王畢生宏願。公元前279年,雄才大略的燕昭王去世,其子燕惠王繼位。燕惠王與樂毅素來不和,又聽信讒言,在繼位不久之後,就撤掉了樂毅的主帥之位,由騎劫接任,樂毅投奔趙國。

    齊國終於在危急存亡之際迎來了自己的第二春!齊國宗室之後田單以即墨為據點,出火牛軍大敗燕國軍隊,騎劫戰死,五國伐齊落下帷幕!

    五國伐齊,源於齊湣王無道,如日中天的齊國,自此元氣大衰,再無力與秦國並肩稱霸!

  • 8 # 老馮說史

    齊國並非無能。

    田氏代齊之後,齊國經過齊威王、齊宣王的治理國力大增,實力已經可以在戰國當中排名前兩位。齊宣王為了報復自己在燕國時收到的羞辱,卿舉國之力伐燕,把燕國打的直到後來秦滅燕時都是一個戰國七雄當中的三流國家。而五國伐齊的導火索是因為兩件事情,第一件事就是齊國滅宋國。宋國在西周封國的時候地位僅次於魯國,當時周天子雖然沒有了天下共主的地位,但是這張牌打出來還是有一定的用的,齊國吞併宋國,肯定會招致各國非議。第二件事就是齊國和秦國一起稱帝,秦王是西帝,導致了六國伐秦。齊王還沒有稱東帝就導致了五國伐齊。樹大招風,只不過秦國在商鞅變法後成了戰國最強大的國家。齊國也很強,但是沒有抵禦五國伐齊的絕對實力。

    五國伐齊的主力軍是燕國,主帥就是燕國名將樂毅。出來混遲早要還,齊國當時只剩下即墨和莒兩座城。後來在名將田單的指揮下復國,但是已經沒有了爭霸的實力。雖然依然是大國已經被秦國趕超很久。以至於長平之戰,齊國憎恨五國伐齊時趙國背信棄義不肯援助,而也不參與合縱連橫,後來被秦國所滅。即使齊國後來沒有爭霸天下的軍事實力,也是戰國七雄當中最富有的國家!

  • 9 # 使用者94738516596

    戰國七雄,要知道齊國面對的是六國軍隊,沒有被滅國就已經算是萬幸了,齊國無能嗎?一開始雖然是五國伐齊,但是最後楚國也是出兵了,趁火打劫,奪回了之前被齊國佔領的淮北之地,而且還佔領了很多齊國的領土。所以說齊國面對的是六國軍隊,就算是秦國面對六國軍隊如此的齊心也不一定能夠打贏。

    五國伐齊發生在公元前284年,這一時期,齊秦兩個國家是最強大的,齊國仗著自己強大了,然後到處打仗,特別是在齊湣王時期,到處征戰,可以說齊國是得罪了所有的國家,而且連年征戰也導致齊軍士氣低落,老百姓也是民不聊生。當時齊國上下根本就不願意打仗了。而五國伐齊的導火線就是齊國滅宋,當時宋國被稱為是天下最富裕的地方,齊國又是大國,本來齊國就很強大了,再得到了宋國那麼秦國就會被完全壓下去,更何況當時誰願意看到宋國這麼一大塊肥肉給別人呢?當時可以說任何國家都是想得到宋國。所以齊國一滅了宋國,就導致了五國伐齊。

    本來當時五國聯軍不過20萬人,齊軍其實只要上下一心還是完全有能力打贏的,濟西之戰可以說齊軍沒打就輸了,當時齊軍也有二十萬在濟西,但是結果就是一觸即潰。不光是士氣低落,當時齊湣王也根本沒有想到五國軍隊真的會來,等到聯軍都已經進入齊國國內了,才派人抵抗,結果就是一觸即潰,六個月之內,齊國上下72座城池被佔領,最後只剩下莒和即墨,兩座城池。

    但是即使在這樣的局勢下,齊國還是復國了,而且基本上恢復了之前的領土,可見齊國的實力還是很強的。但是雖然是復國了,不過實力已經是大不如前了,五國伐齊之後看,可以看到齊國基本上就退出了戰國的舞臺,一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時候這個時候人們才想到還有一個齊國,不過齊國作為戰國七雄裡面最後一個被秦始皇滅掉的國家,也算是五國伐齊之後給他的一個補償吧。

  • 10 # 電視劇裡看歷史

    非是齊國無能,戰國時期的大國一共就七個,其中五個都抱團攻打齊國,這樣的攻勢不說齊國,就是不可一世的大秦也扛不住,只得退守函谷關啊。

    齊國是諸侯中的老牌大國了,自武王伐紂後,齊國太公姜尚就立志把齊國治理好,經過歷代齊侯的勵精圖治,齊國立足海邊,利用好漁業和鹽業這兩大支柱性產業,逐漸一統山東境內的諸侯,成為春秋時期最早稱霸的國家。到了戰國時期,齊國更是與秦國並稱東西二帝,可見其實力之強大

    可惜人有錢就會犯錯,齊國勢力強大了,就有點飄了,居然吞併了各個大國都想要而不敢要的天下首富宋國,這一下,齊國徹底成了諸侯的眾矢之地

    齊國本就是東方大國,在三晉和秦國爭鬥過程中算得上漁翁的角色。齊國滅宋之後,燕國一直主張伐齊,此時燕國挑頭,秦國合作,三晉支援,只有南方的楚國還處於中立狀態。自此五國伐齊一拍即合,由燕國樂毅作為統帥開始滅齊大戰。能夠說列國都從伐齊中獲得了土地、城池、人口這些實踐利益,而秦國則經過協同伐齊,將一個足以與自己抗衡的大國完全打趴下,獲得利益其實更大。

  • 11 # 澹奕

    齊國:你沒事兒吧?被其他五個國家圍攻,我還能剩下兩座城就不錯了,還說我無能。

    在五國伐齊之前,齊國那真的是到處搞事情,當時的戰國七雄其他六個國家,基本上都被齊國得罪了一遍,而且連年的戰爭導致齊國元氣大傷,實力大不如前,很難抵抗五國聯盟的攻擊。

    原本在戰國七雄當中,齊國算是相當強大的一個,不管是文化上還是軍事上。

    但是在公元前301年,齊閔王登基,齊國的命運迎來了轉折,齊閔王繼位那年,齊國就聯合魏國與南韓,在垂沙之戰中擊敗了楚國,迫使楚國向齊國低頭。

    當時的天下,實力最強的莫過於齊國與秦國,大致上也就是這兩個國家在爭。

    而不同於一直隱忍等待時機的秦國,齊國的齊閔王是個非常急躁的人,他剛繼位就迫不及待進行了大規模對外擴張,把持齊國的孟嘗君也是個喜歡組織大規模合縱戰爭的人。

    垂沙之戰後沒多久,南韓因為繼承人問題發生內亂,齊國插手干涉南韓的家務事。

    此後,齊國又聯合諸國攻擊秦國與燕國,還大規模進攻禮法地位非常高的宋國,在此期間,齊國也發生了一件大事,也就是著名的“田甲劫王”事件。

    簡單來說就是齊國的貴族劫持齊閔王,導致原本手握大權的孟嘗君失勢。

    曾經把持齊國的孟嘗君田文深受打擊被迫出走,而獲取齊國信任的蘇秦成為齊趙燕三國的相邦,蘇秦可一直都想著怎麼把齊國給整垮,所以他大規模給齊國樹敵。

    本來齊閔王就到處得罪人,蘇秦更是火上澆油,他不斷挑撥趙國與齊國之間的關係,多次鼓動齊閔王派兵攻打曾經的盟友,這導致齊國越來越孤立。

    那時候,中原非常富裕的宋國,成為了齊國、魏國與趙國爭奪的焦點。

    而齊國為了爭奪宋國,屢屢進攻趙國,燕國怕齊國對付趙國後對付自己,所以站在了趙國一邊。

    只是在趙武靈王去世之後,趙國一落千丈,實力根本沒法子與齊國相比,在齊國的進攻下毫無辦法反擊,而齊國在收拾了趙國之後,加速了對於宋國的吞併。

    最終,齊閔王將宋國收入囊中,而這種行為直接給齊國帶來的災難,因為戰國時期的諸侯們,對於滅國之戰,是非常忌憚的,這也是諸侯們約定俗成不能逾越的規矩。

    任何一個諸侯,發動了對於其他諸侯國的滅國之戰,就會招來其他諸侯們的聯合進攻。

    本來齊國到處惹是生非,六國乃至周天子都被其侵擾,引起了其他諸侯們的強烈不滿。

    由於多年的對外戰爭,齊國的國力當時消耗過甚,已是到了強弩之末,在拿下宋國不久後,秦國與趙國就趁機攻打齊國,奪取了大片土地,作為日後攻打齊國的根據地。

    齊國還沒有恢復元氣,除了楚國之外的其他五路諸侯就組建了聯盟,對齊國發起了圍攻。

    五個打一個,這實力對比原本就非常懸殊,結果齊大陸部又君臣不和,開戰的節骨眼上齊國的將領跑路,齊閔王胡亂發號施令,賞罰不分,本就心裡沒底的齊軍士氣低落,更加消極應戰。

    五國聯軍基本沒費什麼工夫就攻破了齊都臨淄,齊閔王出逃。

    畢竟打齊國的是五個諸侯,而且還包括了秦國、魏國這樣實力強大的諸侯,齊國本身因為常年戰爭元氣大傷,又碰上個不靠譜的國君,還能剩下兩座城,齊國沒徹底消失就不錯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鮮的馬齒莧搗成泥外敷,有哪些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