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路遙lgy

    關羽被俘虜,孫權並沒有強調不殺他。

    關羽發起襄樊戰役,威震華夏,卻是糧草不濟,襲擊了東吳的糧倉。這正好給孫權以口實。孫權命呂蒙孫皎為正負將,攻取荊州。

    事實上,在之前關羽因聯姻的事,辱罵孫權的使者,並說虎女”焉能嫁犬子“。致使孫權大怒,才下決心攻取荊州。

    呂蒙白衣渡江,很快糜芳傅士仁投降了東吳。關羽腹背受敵,沒有了後方。關羽所帶人馬,家眷多在荊州,所以人心渙散,失去了戰鬥力。

    呂蒙得了荊州各郡,孫權親臨前線,親自部署捉拿關羽的戰鬥,安排人截斷了關羽入川的道路。關羽無奈麥城突圍,被設伏的馬忠俘獲。後關羽父子被殺於臨沮(今襄陽南漳)。

    關羽的死,孫權從沒有說過不能殺。而是在有人勸說道,殺關羽,恐怕蜀漢對東吳不利,孫權卻說:“狼子不可養,後必有害。曹以不即除之,自取大忠,乃議遷都。今乞可生”。

    孫權的態度很明確,說:關羽不能留下,不然後患無窮。曹操當年沒有及時殺了他,想得一個好名聲,不料,襄樊之戰,差點打得曹操遷都。今天怎麼可能讓他活著呢?

    所以說,孫權對關羽的死,是非常決絕的,根本沒有過猶豫。

  • 2 # 章魚說歷史

    《三國演義》中,關羽敗走麥城,結果在逃亡路上中伏,被潘璋部獎馬忠所擒,關平前去相救,也被捉住了。呂蒙見二人不肯投降,就將二人殺死,關羽死時58歲。

    問題來了,呂蒙為什麼要殺關羽?他難道不知道關羽是劉備親如手足的兄弟嗎?就不怕萬一殺了關羽,會導致劉備的報復,引發孫劉大戰?其實呂蒙之所以要殺關羽,原因並不複雜。

    首先,當孫權向關羽提親的時候,沒想到關羽斷然拒絕,明顯地看不起孫權。關羽能看得起的人只有劉備和曹操,他認為孫權只是個坐享其成的人,根本看不起孫權。關羽只會打仗,比起孫權的話,孫權的智謀怎麼都比他強。

    關羽詆譭和看不起孫權,讓本來就不同意這門親事的呂蒙更是氣得要死,這件事使得呂蒙對關羽恨之入骨,為以後關羽的被殺埋下了隱患。

  • 3 # 濱城老王

    孫權與關羽有解不開的仇,他是不會一再強調不能殺關羽的。孫權與關羽既有公仇,也有私仇,仇恨之大,很難化解。

    先看公仇,劉備佔據了荊州四郡後,孫權十分生氣,曾打算動用武力奪回來。劉備派關羽駐守荊州,這讓孫吳方面很頭疼。因為他們知道關羽實在不好對付,刀對刀槍對槍擺開陣勢與關羽打上一仗,必敗無疑。孫權知道打仗無法取勝,就派魯肅去與關羽談判。關羽也真夠英雄的,單刀赴會見魯肅,談了半天,沒有結果。好在魯肅識大體顧大局,兩家暫時沒有打起來。仗雖然沒打起來,問題仍然沒有解決,孫權對關羽的仇恨沒有得到化解。關羽對江東孫權這幫人也打心眼裡瞧不起,雙方關係搞得很僵。

    從私仇方面,大家都知道的,關羽曾經嚴重羞辱過孫權,狠狠打了孫權一個大耳光。孫權也是“年少萬兜鍪“的一方豪傑,見過大陣仗,位高權重,一言九鼎。就是這樣一個大人物的兒子,娶關羽的女兒為妻並不過分。沒想到關羽反應過激,出口傷人,說什麼虎女焉得配犬子。關羽為圖一時痛快,嘴上無德,傷人太深,為日後埋下了禍根。

    孫權在部下和子女面前,丟盡了面子,恨不得將關羽千刀萬剮的心都有了。國仇家恨擺在這裡,孫權有什麼理由一再強調不能殺關羽呢?孫權是個典型的實用主義者,常常不能從長遠考慮問題,他對孫劉兩家結成統一戰線重要性的認識,遠遠不如魯肅。不殺關羽的話,如果是從魯肅的嘴裡說出來,還是比較可信的。

    呂蒙並沒有直接殺關羽,但關羽的死與呂蒙有關,是呂蒙間接殺害了關羽。因為呂蒙偷襲了關羽的後方,關羽丟掉了公安與江陵,被逼無奈冒險走麥城。關羽在臨沮被吳將潘璋部將司馬馬忠擒獲並殺害。呂蒙雖然沒有親手殺害關羽,但是他偷襲關羽後方,斷了關羽的退路,才導致了關羽被殺,從這點來看,說呂蒙殺害了關羽也不為過,至少是他間接殺害了關羽。

    呂蒙為孫權立下大功,孫權給他賞官封侯,並賞黃金五百斤,銅錢一億。這是個什麼概念,不知放到今天價值幾何?必成鉅富無疑。可惜,面對這些獎賞,呂蒙卻無福消受。嘉獎令還沒收到,呂蒙得了吃不下去東西的怪病,疑似今日的食道癌。

    孫權為救呂蒙使出了各種辦法,請來最好的醫生,針炙吃藥,大赦天下,還請來道士作法,為呂蒙求壽。不過,這一切都是徒勞的,呂蒙還是死了。不知他若在地下與關羽相見,會說些什麼呢?

  • 4 # 花開花落緩行客

    孫權有沒有強調不能殺關羽並沒有確實的依據,但孫權有殺關羽的理由。

    三國蜀漢名將關羽,被呂蒙白衣渡江,突襲荊州,最終敗走麥城,為東吳所生擒,關羽不願投降,被東吳所殺,一世英名,未能善始善終。

    孫權有沒有強調不能殺關羽並沒有確實的依據,但是孫權有殺關羽的理由。

    東吳聯盟抗曹,孫權想讓關羽的女兒嫁給自己的兒子,但是關羽卻高傲的對孫權的使者說:“虎女焉能嫁犬子!”

    孫權貴為東吳之主,卻受關羽一介武夫所辱,任何一個君主,手握生殺大權,大部分都是有仇必報的主,所以孫權是有殺關羽的理由的。

    呂蒙殺關羽應該是東吳將士人心所向。

    荊州一直是東吳將士心中應該屬於東吳的地盤,而關羽剛好鎮守荊州。

    關羽性格高傲,一直不把東吳將士放在眼裡,動不動就是江東鼠輩。

    關羽敗走麥城,被東吳所生擒,其拒絕投降,以其性格,應該給不了東吳將士好臉色。

    即使孫權不想殺關羽,但呂蒙可以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順言將士人心,殺掉關羽。

    其次,關羽是被生擒,殺不殺關羽應該是有請示過孫權的,孫權是江東之主,所以也有可能未必是呂蒙一定要殺關羽。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 5 # 穿插游擊隊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對關羽來說,是一輩子當中風頭無兩的一年。

    當年八月,關羽趁著雨季漢水暴漲的時機,水淹七軍,大敗救援樊城的魏軍。此後又引得陸渾悍民孫狼等以及荊州刺史胡修、南鄉太守傅方前來投靠。聲震華夏,曹操甚至一度考慮過遷都。

    然而,也是在這一年冬天,關羽因為一時大意,失了荊州,敗走麥城。最後兵敗被呂蒙所殺。一代武聖,就此殞命。

    94版《三國演義》截圖,關羽敗走麥城被俘

    看過電視劇《三國演義》的人可能都注意到,孫權曾多次囑咐呂蒙,只取荊州,但不殺關羽。那麼,呂蒙為什麼不顧命令執意斬殺關羽呢?

    孫權的態度

    電視劇裡是這樣展現的——關羽兵敗被圍麥城,試圖走小路突圍入川,這一計策被呂蒙識破,他親自帶兵阻擊關羽。關羽以寡敵眾,自知不敵,因此引頸自刎。此時有來使驅馬趕到,大喝“主公有令,不得斬殺關羽”。然而迎接他的,只有正提著關羽首級的呂蒙。

    2010版《三國演義》截圖

    孫權是否真的囑託過不殺關羽?僅憑電視劇裡的情節是不足以斷言的。先看小說《三國演義》的記載。在呂蒙“白衣渡江”、攻打荊州之前,孫權曾與其有過兩段對話:

    第一段對話,乃是試探呂蒙是否有攻打荊州之意——

    權曰:“孤本欲取荊州,前言特以試卿耳。卿可速為孤圖之。孤當隨後便起兵也。”

    ——《三國演義·七十五回》

    第二段對話為戰前動員,孫權本打算讓其弟孫皎和呂蒙一同出征,被呂蒙謝絕,於是封呂蒙為大都督。

    孫權召呂蒙商議曰:“今雲長果撤荊州之兵,攻取樊城,便可設計襲取荊州。卿與吾弟孫皎同引大軍前去,何如?”

    ——《三國演義·七十五回》

    除此之外,孫權對呂蒙別無其他指示。其後關羽敗走麥城,孫權再次問計呂蒙,言談之中,也只是問應當怎樣擒住關羽,並未囑託不可殺關羽。其後,關羽被押去見孫權,乃是群臣建議孫權不可留關羽,孫權親自下令將關羽、關平父子推出去斬殺。

    孫權沉吟半晌,曰:“斯言是也。”遂命推出。於是關公父子皆遇害。

    ——《三國演義·七十七回》

    依《三國演義》來看,並非呂蒙執意要殺關羽,而是孫權親自下令斬殺關羽父子。那麼,在《三國志》中,這段公案又是怎麼發展的呢?

    據《三國志·蜀書》記載,孫權佔領江陵(今荊州市荊州區)後,將關羽麾下士卒的妻子兒女全部抓獲,關羽部眾因此不攻自散。孫權派遣大將朱然和潘璋截擊關羽,但並未有隻言片語提到不可殺關羽。於是在臨沮(今宜昌市遠安縣)被俘之後,關羽不久便被殺害。

    權已據江陵,盡虜羽士眾妻子,羽軍遂散。權遣將逆擊羽,斬羽及子平於臨沮。

    ——《三國志·蜀書六·關張馬黃趙傳》

    關羽被殺時,孫權正在兩百里之外的江陵,自然不可能當場下令將其斬殺,但兩百里的距離,急行軍兩天就可到達,朱然、潘璋並未徵求孫權的意見就決定斬殺關羽,可見,孫權對於殺關羽這件事,很有可能是支援或默許。

    值得注意的是,孫權遣去截擊關羽的兵馬,乃是由朱然、潘璋率領,最後抓住關羽的,是潘璋手下的司馬——馬忠。儘管《三國志》中並未明確指出究竟關羽死於誰手,但很有可能就是馬忠,或是朱、潘其中一人。

    權先使朱然、潘璋斷其徑路。十二月,璋司馬馬忠獲羽及其子平、都督趙累等於章鄉,遂定荊州。

    ——《三國志·吳書二》

    也就是說,在斬殺關羽這件事上,呂蒙極有可能是背了孫權和馬忠的鍋。最終被戲說成了殺害關羽的罪魁禍首。

    關羽之死的直接原因

    後人提起關羽兵敗的故事,總要以“大意失荊州”講起。意思是講關公傲慢大意,中了陸遜和呂蒙的計策,因此才導致荊州失守,最後被殺的結局。這一俗語也從此流傳下來。

    然而,陸遜只是小施謀略,當時已威震華夏的關羽,為何會就此一敗塗地呢?這還得從關羽自己的性格說起。

    儘管關羽勇猛無當,且足智多謀,然而一個成功人士,最大的問題就在於容易產生傲氣,不將其他人看在眼裡。關羽在樊北斬殺魏軍將領龐德之後,並沒有就此攻下樊城。然而,此時後方的南郡太守麋芳、將軍傅士仁已經和他生起了嫌隙。原因在於關羽出軍圍困樊城,兩人只是出給軍資,並未前去援助,因此關羽放話回來要收拾兩人,引得兩人惴惴不安。

    又南郡太守麋芳在江陵,將軍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輕己。自羽之出軍,芳、仁供給軍資,不悉相救。羽言"還當治之",芳、仁鹹懷懼不安。

    ——《三國志·蜀書六》

    因此,在呂蒙“白衣渡江”,佔領荊州之後,傅士仁和麋芳在呂蒙的三言兩語之下,就歸順了東吳。這段故事中還有一個小插曲,傅士仁聽從呂蒙的意思去勸降麋芳,正逢關羽派遣使者向麋芳徵糧,還威脅說去遲一刻就要斬立決。本來猶豫不決的麋芳立馬倒戈。

    關羽回擊荊州被吳兵所圍,派部下前往上庸(今湖北竹山縣境內)向劉封和孟達求援。這個劉封是劉備養子,當初劉備想封他為將軍時,關羽曾表示反對,最後劉封被封在了上庸。因為記恨這件事情,劉封決定不去援助關羽,部下只得趕往四川求取支援(《三國演義》記載)。

    在和孫權的關係上,關羽也處理得極差。當初孫權想為自己的兒子向關羽女兒提親。關羽非但沒有答應,反而大罵來使,說孫權的兒子配不上自己女兒,拒絕了求婚的要求。(先是,權遣使為子索羽女,羽罵辱其使,不許婚,權大怒。——《三國志》)

    在野史《典略》中也記載,關羽在圍攻樊城時,孫權沒有積極前去援助,關羽大罵孫權使臣,威脅說,一旦攻破了樊城,難道還滅不了你們嗎?(羽忿其淹遲,又自已得於禁等,乃罵曰:“鉻子敢爾,如使樊城拔,吾不能滅汝邪!”——語出《三國志》注)這樣一來二去,關羽與孫權的關係幾乎崩裂。

    關羽在被呂蒙、陸遜擺了一道後,迅速失去了所有盟友。假使傅士仁、麋芳不降;假使劉封、孟達同意出兵援助,關羽未必不能重整旗鼓,再奪荊州。

    然而其時悔之已晚,關公最終落得被圍的局面。同時,又因為此前“身在曹營心在漢”的一段經歷,東吳方面自知即使俘虜了他,最終也無法馴服,最終橫下心來,將關羽斬殺。

    可以說,關羽雖然忠肝義膽、智勇雙全,但恃才傲物、目中無人,正是這些性格中偏執的一面,使他在東吳的“荊州奪回戰”中一敗塗地。

    關羽必死的原因

    如果說恃才傲物、四面樹敵是關羽被斬殺的直接原因,那麼,“匹夫無罪,懷璧其罪”或許可以概括關羽為什麼非死不可的原因。

    一切從“劉備借荊州”說起。魯肅願意借荊州給劉備,乃是存了聯劉抗曹的意思,劉備則是為了“跨有荊益”,以圖北上中原。於是兩人一拍即合,一個敢開口,一個真敢借。這一借之後,再要回來就不知要猴年馬月了。

    三國時荊州地區

    眾所周知,荊州一帶乃是三國爭霸的主戰場。在大運河開鑿之前,荊州是貫通南北,左右東西的交通中心。長江中游橫貫整個荊州,溯江而上可達巴蜀,沿江而下可通吳越,北有漢、沔相連,南有湘、資、沅、澧,四水相通。在諸葛亮的《隆中對》和魯肅的《榻上策》當中,荊州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據點。對於劉備來說,沒有荊州,兩路出擊就成了笑話,統一天下不一定失敗,起碼得延後不少時間。

    而對於孫權,如果沒了荊州,東吳本土就有了危險。儘管最初借了荊州給劉備,但作為交換條件,劉備退出江夏郡,還從長沙郡分出漢昌郡,由魯肅任太守。這樣,孫權在荊州所佔的地盤和江東由此連成一片,而江陵作為荊州抗曹的主戰場,為孫吳起到戰略緩衝的作用。這是孫權從“借荊州”得到的好處。

    在孫吳的建國計劃中,荊州是至關重要的一環。因此,收復荊州也是必然的。孫劉集團這一不可調和的矛盾,終於在建安二十四年爆發。當時劉備已經打贏了漢中之戰,而且關羽勢如破竹,聲名遠播。如果自己再不動手,等到劉備統一北方,那吳國的失敗也就成了必然。所以即使不考慮將來是什麼情況,為了眼下,荊州必須得拿下,關羽也必須得死。因為關羽是蜀漢大將,也是唯一一個精通水戰的將領。

    從呂蒙大軍對荊州民眾的懷柔政策,也可以看出孫吳對荊州勢在必得的決心。根據史料記載,呂蒙在佔據荊州後釋出了非常嚴格的命令,總結起來就是不許騷擾百姓。呂蒙的一個部將因為偷拿了荊州百姓的一個斗篷,被呂蒙下令當即斬首。

    不難看出,呂蒙的真正想法是透過收攏人心,達到暫時控制荊州的目的。然而,畢竟關羽打理荊州十年,儘管一時有所得失,但在人心方面肯定比他們更勝。因此,關羽一日不除,荊州就仍有失守的危險。為了穩固佔有荊州,關羽自然也就不得不死。

    尾聲

    關羽英雄一世,最後的遭際令人神傷。儘管呂蒙背信棄義偷襲荊州會引來許多人的唾罵,但關羽之死,卻是整個東吳集團,特別是在孫權的授意下形成的局面。

    而劉備那邊,既失荊州,又折了關羽,元氣大傷。在孫吳襲取荊州後,吳、蜀之戰的焦點轉移到夷陵。待到東吳末代皇帝孫皓繼位之後,對荊州一帶失去了原本的戰略重視。而當時的晉將王濬已經在長江上游修造樓船,操練水軍。

    隨著“王濬樓船下九州,金陵王氣黯然收”,三國紛爭,也就此定下終局。

    參考文獻:陳壽:《三國志》羅貫中:《三國演義》

    END

  • 6 # Mer86

    活捉關羽的人是一個叫馬忠的吳國將領,不是呂蒙。

    (潘)璋部下司馬馬忠禽羽,並羽子平、都督趙累等——《三國志·潘彰傳》

    而根據圍堵關羽,是孫權親自下令的記載。

    (孫)權先使朱然、潘璋斷其徑路——《三國志·吳主傳》

    以及關羽被俘虜後,當場被殺的記載來看。

    斬羽及子平於臨沮——《三國志·關羽傳》

    部署抓關羽的人,也不是呂蒙,而是孫權。

    而殺關羽的人,應該就是馬忠。或者是馬忠的上級領導潘彰。

    因為馬忠、潘彰當時就在活捉關羽現場。他們有條件“犯案”。

    至於呂蒙,他遠在江陵。後來還生病了,連床都不能下。他既不負責圍堵關羽,也不在擒獲關羽的現場。他又怎麼可能殺關羽呢?

    (孫權)以蒙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封爵未下,會蒙疾發,權時在公安,迎置內殿,所以治護者萬方,募封內有能愈蒙疾者,賜千金。——《三國志·呂蒙傳》

    所以,關羽之死,與呂蒙無關。他確實偷襲荊州,背刺關羽。

    但要說是他殺了關羽,沒有史料依據。不能亂給他扣屎盆子。

    前些年的《新三國》電視劇,說孫權一再強調不能殺關羽,但是呂蒙抗命,殺了關羽。

    還說孫權因此而憤恨,毒死呂蒙。

    那都只是編劇一家之言。史料依據不足。不必當真。

    既然,不是呂蒙殺死的關羽。那麼,有沒有可能是孫權下令殺死關羽的呢?

    目前一般認為,就是孫權下令殺死關羽的。

    這一點基本無爭議。

    有爭議的地方在於——孫權到底是打一開始就想殺關羽,不留後路,把事情做絕。還是起初不想殺關羽,後根據形勢發展,臨時改變主意,又下令殺的關羽?

    根據孫權本傳的記載,他本不想殺關羽。

    蒙據江陵,撫其老弱,釋于禁之囚。陸遜別取宜都,獲秭歸、枝江、夷道,還屯夷陵,守峽口以備蜀。關羽還當陽,西保麥城。權使誘之。羽偽降,立幡旗為象人於城上,因遁走,兵皆解散,尚十餘騎。——《三國志·吳主傳》

    孫權在把關羽的包圍後,派人對其誘之,想勸降關羽,不想事情做絕。

    但關羽將計就計,謀求透過詐降的手段突圍逃回益州。最終被潘璋帳下的馬忠擒獲,並被吳軍殺害。

    又據晉朝王隱的記載,孫權本不想殺關羽。

    是左右大臣勸他,說關羽不可留,他才下令殺死關羽。

    權欲活羽以敵劉、曹,左右曰:‘狼子不可養,後必為害。曹公不即除之,自取大患,乃議徙都。今豈可生!’乃斬之。——《蜀記》

    總之。關羽之死,與孫權脫不開關係,九成可能性就是孫權下令殺的

    只是不知道,孫權是一開始就沒打算留關羽一條命,還是後來改主意,下令殺關羽。由於目前的資料不充分,無法推斷具體事實。

    我們想要釐清這件事,只能等新的資料和新的證據出現了。(比如考古)

    我覺得有三方面原因。

    第一,孫權想借關羽的人頭向曹操示好,繼而聯合曹操,合擊劉備,瓜分益州。

    根據史料記載,偷襲荊州前,孫權就派人向曹操稱臣,還勸曹操稱帝。

    孫權上書稱臣,稱說天命。——《魏略》

    關羽死後,孫權第一時間就把關羽人頭送給了曹操。以此表示自己與劉備勢不兩立,絕無首鼠兩端,復興孫劉聯盟之可能

    權送羽首於曹公,以諸侯禮葬其屍骸。

    隨後,孫權又派人向曹操納貢。

    權遣校尉梁寓奉貢於漢,及令王惇市馬,又遣朱光等歸。

    可以說,孫權對曹操是一系列示好,膝蓋都快跪到地上了。

    而對劉備呢?孫權則是厲兵秣馬,隨時準備進攻益州。

    後權破關羽,欲進圖蜀,拜泰漢中太守、奮威將軍,封陵陽侯。——《三國志·周泰傳》

    只不過,曹操沒有相信孫權的鬼話。

    孫權想借刀殺人,他把曹操當作刀。

    豈不料在曹操的眼裡,孫權才是刀。

    孫權在對曹操一系列示好後,曹操沒有任何對劉備用兵的跡象,反而派曹仁、徐晃,攻打襄陽,趕走了孫權的部將陳邵。

    孫權遣將陳邵據襄陽,詔仁討之。仁與徐晃攻破邵,遂入襄陽,使將軍高遷等徙漢南附化民於漢北。

    曹操死後,曹丕又派人駐屯新野,威脅荊州江陵。

    等到夷陵之戰後,曹丕立馬動手。魏軍兵分三路,與吳軍展開長達半年的拉鋸戰。

    事實證明,一旦孫劉聯盟徹底破裂,孫權即成為曹魏的首要打擊目標。想靠討好曹操而進取益州,只是孫權夢囈罷了。

    第二,孫權政治地位低下,統治東吳的合法性不足,亟待借關羽首級,得到曹操控制的東漢朝廷的認可。

    殺關羽時,孫權坐擁江東二十年,可他的官方職務僅僅是討虜將軍、會稽太守。

    東漢朝廷封給孫堅的烏程侯爵位,被孫權的弟弟孫匡繼承了。

    曹操封給孫策的吳侯爵位,在孫策死後,給了孫策之子孫紹。

    孫權啥爵位都沒有,官職又低。他純粹就是靠著孫堅、孫策的餘蔭,統治江東。

    說他是非法武裝割據江東都不為過。

    他和劉備聯盟後,劉備表舉他為車騎將軍兼徐州牧。但是劉備的表舉,曹操並不承認。

    所以當孫權和劉備翻臉後,他必須馬上獲得漢廷認可。如不然,曹操不認可他,劉備也不認可他。他就真成非法割據的草頭王了。

    他如何號令江東?讓江東人臣服於他?

    後來,曹操後來封他為驃騎將軍,假節,領荊州牧,南昌侯。這正是他要的結果。

    曹公表權為驃騎將軍,假節領荊州牧,封南昌侯。

    第三,關羽一心忠於漢室,忠於劉備,不可能為孫權所用。而關羽又是頂尖將才,無論是陸戰,還是水戰,都是一把好手。這樣的人才如果不能為孫權所用,在孫權看來,那就只有殺了才最合適。

    如不然,讓關羽溜回益州,那他對東吳必然是大患。

    至於軟禁不殺,如關羽對於禁那樣。對孫權也無意義。因為前面說了,孫權的計劃是聯曹滅劉,他當時無意與劉備修好。

    所以利用關羽要挾劉備,在孫權看來,根本沒那個必要。

    而送一個活著的關羽去討好曹操,孫權他又不敢這麼做。

    因為,孫權並不在乎襄陽在曹操手中。北方無優秀水軍,威脅不到東吳。這一點,孫權心裡明白。

    但關羽懂水戰,如果關羽為曹操所用,孫權的麻煩就大了。(雖然可能性不大,但孫權沒必要冒這個風險)

    其實,這也正是為什麼孫權要在關羽即將拿下襄樊的關頭,要背刺於他,以及要急於結果他性命的原因。

    一個有本事人,不能為己所用,那這個人在孫權看來,就非死不可。

  • 7 # 一代好賊

    呂蒙要殺關於原因有很多,其中不乏如下幾點:

    1.呂蒙想借關羽在天下立起自己的聲望。這就好比一個人挑戰已經非常著名的武術大師並把他打敗了,這時候人們就記住這個人了。這個人獲得技高一籌的美譽從而樹立起自己的威望。關羽在三國的時代是非常著名的,如果能把關羽打敗了,呂蒙能少奮鬥二十年。

    2.呂蒙被關羽羞辱過很悽慘,所以在私慾方面也存在仇恨。殺關羽是為了報仇。陸遜與呂蒙一樣,都是關羽所小看的鼠輩。在關羽眼裡,他們就是不入流的小角色,關羽高高在上,很高傲。以普通人的心來看的話,假如有一個人非常非常地藐視自己,自己會不會生氣?當這個極度藐視自己的人成為了階下囚的時候而曾經被羞辱過的那些人有了羞辱復仇的機會,我想應該也是不會放過復仇的機會的吧?

    3.呂蒙其實並不想孫劉聯盟。

    4.呂蒙過度自負而且做事太過草率,不計後果。

    孫權一再強調不能殺關羽的原因是因為他對吳國的實力是最清楚的,殺關羽就等於是跟劉備徹底翻臉。跟劉備翻臉孫權的日子絕對不好過,吳國危在旦夕,所以三國中孫權誰都不能得罪,只有孫劉聯盟才能讓孫權的吳國和劉備的蜀國在地圖上存續。不能殺關羽的另一個想法是跟劉備諸葛亮有意在華容道放走曹操一個道理。只不過這次關羽替代了當年曹操的角色,然而遭遇卻跟曹操截然相反。在後來發生的劉備傾國之兵死啃東吳的事情來看,孫權絕對是一個有著超凡遠見的政治家。

  • 8 # 左將軍

    呂蒙殺關羽是影視劇劇情而已

    在電視劇《新三國》中,孫權曾下令攻取荊州即可,萬不可傷關羽性命,可呂蒙偏偏不聽,最後斬殺了關羽。

    呂蒙之所以這麼做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恨。

    在之前,陸遜早就有言在先提醒過孫權:“周瑜最恨的人是孔明,呂蒙最恨的人是關羽。奪了荊州倒還沒什麼,但殺了關羽,恐怕十個荊州都化解不了。”

    也就是說呂蒙殺關羽更多的還是私怨。

    不過這僅僅只是影視劇的劇情而已,也算是一個話題點,但是我們千萬不要和歷史搞混了。

    呂蒙之死

    在關羽死後不久,呂蒙也就死了。介於影視劇和演義小說的節奏,大家便認為是孫權殺了呂蒙。也有關羽靈魂附體這類鬼神之說。

    其實呂蒙的死很單純,單純的病逝而已。

    《三國志.吳書.吳主傳》時權哀痛甚,為之降損。

    在江東眾文武中,呂蒙的死是最讓孫權悲痛的。

    《三國志.吳書.朱然傳》自創業功臣疾病,權意之所鍾,呂蒙、淩統最重,然其次矣。

    很多人有一種錯覺,就是感覺行伍出身的人一般身體都很強壯,其實並非如此。行伍出身的人其實很多舊創,而且容易得職業病,就像現在很多運動員一樣。

    呂蒙的身體一直都不好,況且那年(220庚子鼠年)的荊州(兩湖)地區也爆發了疫病,不少人都染病去世。這也就導致了孫權前後態度的明顯轉變。

    孫權敢於得罪劉備而向荊州發起進攻就是仰仗著自己有一批能征善戰的人,然而一戰下來,這些實施東吳戰略的核心人物呂蒙、孫皎、蔣欽、甘寧等全部染病去世。這就使得孫權不得不在政治上低頭,向魏國俯首、向劉備認慫。

    想要關羽死的不是呂蒙而是陸遜

    早在呂蒙裝病詐關羽的時候,陸遜曾頂替過呂蒙一段時間。在這期間,陸遜是一味的裝慫以麻痺關羽,效果很好。最後,時機成熟,東吳準備實施奇襲計劃的時候,陸遜向孫權提出了他的看法。

    《三國志.吳書.陸遜傳》遜具啟形狀,陳其可禽之要。

    意思是:陸遜根據形勢提出了擒殺關羽的要點。

    這句話我們可以理解為:陸遜提出了擒殺關羽的重要性(必殺);也可以理解為:陸遜提出了擒殺關羽的具體操作方法(怎麼殺)。

    也就是說,擒殺關羽的關鍵人物還是陸遜。

    當然,群臣只有建議權,決定權還在孫權。

    關羽被擒

    東吳開始對荊州實施突襲後,呂蒙只是負責對大城市的進攻和控制。真正負責繞後包抄、阻截歸路的還是陸遜。

    《三國志.吳書.陸遜傳》遜遣將軍李異、謝旌等將三千人,攻蜀將詹宴、陳鳳。異將水軍,旌將步兵,斷絕險要,即破宴等,生降得鳳。又攻房陵太守鄧輔、南鄉太守郭睦,大破之。

    關羽敗走麥城之時有兩條路可以回川,一是走夷陵道回益州;一是進神農架到東三郡,再轉而到漢中。

    然而秭歸、夷陵、夷道、枝江、臨沮、房陵等蜀軍據點早已被陸遜拔除,關羽的退路全被陸遜截斷。

    最後,關羽選擇北進神農架入東三郡,卻在入口臨沮處被擒獲。

    《三國志.吳書.朱然傳》從討關羽,別與潘璋到臨沮禽羽。

    關羽之死

    上面我們說了,手下的人怎麼做都是按照上級指示,包括斬殺關羽,沒有孫權點頭,沒人敢擅作主張的。

    《三國志.吳書.潘璋傳》璋與朱然斷羽走道,到臨沮,住夾石。璋部下司馬馬忠禽羽。

    《三國志.吳書.吳主傳》璋司馬馬忠獲羽及其子平、都督趙累等於章鄉。

    《三國志.蜀書.關羽傳》權遣將逆擊羽,斬羽及子平於臨沮。

    看上面的記載是不是覺得很凌亂,同一個事件怎麼出現多個地名?到底在哪兒被擒?哪兒被殺?

    我們來縷一下:陸遜佔領臨沮據點後,孫權便派朱然和潘璋接管了該地。然後潘璋帶著馬忠等人到夾石設伏,在離夾石不遠的章鄉擒獲了關羽。最後再把關羽一干人等壓回了臨沮大營,待孫權一聲令下便將其斬殺。

    總結

    關羽之死與呂蒙無關,呂蒙之死也與關羽無關。

  • 9 # 唐俊龍55398571

    建安二十四年,劉皇叔放下矜持在成都稱漢中王,他向許都的天子發出了奏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當然怒斥其為亂國賊子用天子詔令予以討伐,奈何赤壁之戰曹魏兵力受損極大需要恢復元氣,曹操忍下了這口氣,於是劉備開啟接著唱歌接著舞的王者榮耀。

    王者榮譽,大風飛揚,猛士守四方

    漢中王劉備分封了五虎上將,其中鎮守荊州的關羽封為前將軍,關羽接到受封詔書後心中非常不滿意,他對使者說恥與老兵為伍,這裡說的老兵是後將軍黃忠,劉備分封黃忠為後將軍與關羽平級,心高氣傲的關羽憤憤不平了很久,使者好言勸慰美髯公良久才平息怒氣接受爵位和前將軍軍權。

    蜀漢政治教父諸葛亮在分封后開啟三分天下規劃,他認為曹操赤壁後與東吳孫權和蜀國處於戰略對峙階段,這個時期誰也沒有能力完全滅掉對方,全力以赴打造區域同盟穩定外部環境也騰出手治國理政發展國力是當務之急,那麼荊州作為連結東吳和曹魏戰略通道地位格外重要。派誰鎮守荊州是一個很重要戰略考量。

    從合夥人創業的角度,劉關張是核心股東,張飛的過往戰例和理政故事讓諸葛亮非常不信任,歷史上張飛擅長書法與仕女圖說明其有一定藝術文化素養,但是歷史上關於他軍事和政治韜略描述較少,知名的如當陽橋嚇退曹軍這樣的事蹟更多是膽識和機靈而無關戰略頭腦。漢中王劉備自然不能守邊疆,趙雲和黃忠還有重任在身,思來想去能讓劉備放心且有一定戰略定性的重任落到關羽身上。

    虎女不嫁犬子,孫權是犬子他爸

    受封前將軍的關羽志得意滿,他對江陵守將麋芳(劉備小舅子)和公安守備傅士仁都非常輕視,關羽認為大丈夫建功立業要堂堂正正而如裙帶關係換來富貴是非常可恥的,將軍的驕傲換來皇親國戚麋芳憤恨和傅士仁不滿,這也為後來背叛埋下伏筆。關羽就職後馬不停蹄向樊城發動進攻,這個時候樊城守將於禁憑藉堅固城防據守不出,無可奈何的關羽根據水文天象情報決定用撅壩放水配合襄陽秋季大霖雨形式來爭取戰爭主動權,水淹七軍,歷史最悲慘的戰役之一。關羽軍隊所向披靡劍指曹魏首都長安,這個時候曹操開始考慮遷都以避關羽鋒芒,軍師司馬懿和蔣濟勸諫曹操,他們認為關羽目前勢力大漲打破了三國格局平衡,東吳孫權歷來有拿回荊襄的野心必然不會坐視關羽吃獨食,如果我們以江南作為籌碼許諾孫權聯盟,那麼關羽的後方就會面臨東吳壓力從而解除關羽攻佔襄陽後對樊城曹仁壓力。

    權力的遊戲講究的是交易換來平衡,曹操派人與孫權聯絡洽談合作,江南之地盡封東吳的許諾以天子詔命形式予以認可,這意味著東吳將極大減輕來自北方強大曹魏壓力,於是孫權開始自己政治攻勢。為維持現有的孫劉聯盟基礎,不至於滅了關羽讓東吳赤裸裸面對曹魏,孫權派使者替兒子向關羽求親,關羽此時正在前線如火如荼展開對曹魏滅國大戰,人在精神膨脹的時候就會目空一切,關羽故意怠慢孫權求親使者且當面侮辱孫權(將門虎女不嫁犬子),使者憤憤準備離開的時候,關羽又補刀說如果孫權敢在老子後面捅刀子,那麼收了樊城就會回師滅東吳,於是孫劉聯盟基礎被打破了。

    見龍卸甲,羽化而登仙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關羽一路狂飆,後方麋芳和傅士仁竭力湊集糧草,這本來是非常和諧共生格局,可是關羽卻極其蔑視後方的守家麋芳和傅士仁,關羽在出徵之前就對兩人說過他們如果不盡職盡責滿足大軍用度回來一定殺了他們,前方軍事進展順利自然一切好將,不過關羽遇到堅守不出的曹仁就沒辦法了,軍隊僵持對後勤考驗極大,麋芳和傅士仁也經常遭到關羽斥責和威脅,這樣後方開始聚集不滿和怨恨。

    東吳使者回復孫權求親失敗且受到極大侮辱,孫權回書曹操決定反水,一場政治策劃開始了。孫權任命阿蒙為統帥策劃對荊州用兵,呂蒙建議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一面向關羽回信堅持孫劉聯盟,一面以商賈名義組織艦隊向荊州重鎮江陵和公安及秭歸挺進,與此同時利用關羽內部矛盾勸降麋芳和傅士仁。為了隱藏東吳的戰略意圖,明面上東吳大軍的都督是魯遜,這一點是抓住了關羽輕視文人為帥的性格弱點,果然是三日不見,當刮目相看,呂蒙讀書獲得精益指導了政治軍事化體系。

    一張大網撲向關羽前線,曹仁得到東吳訊息後積極準備反攻,關羽戰略總攻即將打響之時得到情報說麋芳和傅士仁投降孫權,前後不到一個月形勢發生了逆轉,關羽大軍由掌握戰場主動權戰略進攻淪為被前後夾擊的被動戰略防禦,這個時候唯一退路是入川尋機會反攻,不過入川通道早在孫權算計之中被封死了,眼下固守待援的關羽向蜀將劉封(劉備義子)發出求救信,糟糕的是劉封與叔叔關羽關係一直很緊張且無劉備命令自己不敢輕易調兵,於是關羽所有生路都被阻斷了。腹背受敵,千里走單騎,敗走麥城被東吳將領潘章部下馬忠所俘,建安二十五年一月關羽被俘一個月後遭殺害。

    關羽身死後引發了歷史的懸案,誰下令殺一個降將,統帥呂蒙還是將官潘章,或是前線指揮官馬忠呢?

    根據《三國志》的歷史記錄,俘獲關羽後,訊息很快同步傳遞到東吳孫權和魏國曹操,孫權的想法是做事不能做絕要考慮與劉備和解留一個退路畢竟荊州到手了,曹操一直很敬佩讚賞關羽希望他可以為己所用,不過兩個人回到現實利益考量關羽是虎將放虎歸山必被虎傷,曹操有過放關羽經驗,孫權也擔心關羽恢復元氣後會找自己尋仇。從人性的角度看歷史人物決策,孫權和曹操釋放關羽的動機被殺了他絕後患考量所覆蓋,於是孫權殺了關羽,首級送到曹操那裡做了投名狀。

    如果關羽及時得到蜀中救援會不會逃出生天呢?這裡面有沒有劉備和諸葛亮的陰謀在裡面呢?

    荊州的重要戰略定位,早在諸葛亮《隆中對》就有了規劃和定調,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就說過: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是兵家必爭之地。一生以匡扶漢室為自己奮鬥目標的諸葛亮不可能自毀長城,他與關羽政見不和是存在的,後來關羽鎮守荊州之時軍師諸葛亮再三囑咐要執行孫劉聯盟政治決策,可惜的是關羽性格弱點讓他放下對兄長劉備和軍師承諾。

    至於桃園結義的長兄劉備,他作為中山靖王劉勝的子孫胸中抱負是恢復漢家天下,蜀國雖然是三分天下之一,可是北伐和南征直到統一是他夙願,劉備稱漢中王實時分封蜀國五虎上將鎮守東南西北中五塊戰略要地是要踐行軍事諸葛亮統一戰略。關羽是劉備重要臂膀和合夥人,創業階段沒有哪個創始人會河沒過就拆橋的。劉備聽聞關羽死後的反應是大喊一聲,昏厥倒地,醒過來第一件事是興兵討伐東吳,這也釀成後來白帝城託孤的後果,為了一個兄弟而放下江山和夢想可見赤誠。

    綜合而言,關羽之死死於政治,死於驕傲自大性格弱點,我們要牢記歷史一定堅守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從而精益求精步步為贏實現人生遠大理想。

  • 10 # 天麼

    唉,關羽沒了赤兔馬和青龍偃月刀,可能打不過我啊。難怪被呂蒙活捉,不肯投降的主要原因並非忠於劉備,而是自覺太丟臉了。

    其實,乃是因為關羽太老了,六十多歲的人,加上常年舞動沉重的青龍偃月刀,早已經傷了筋骨,何況先前還中了毒箭,要華佗刮骨療毒。大家都知道,古代剖開手臂刮骨,肯定會留下後遺症,就算是現在,你去醫院割開手臂把骨刮幾刮,手臂肯定不會像以前那麼有力。

    如此來說,關羽被活捉也可以理解。不過,關羽歷來給人的印象是戰神,最後居然搞得荊州兵敗身死。大家只能搖頭嘆息了。

    孫權不想殺關羽,無非是不想和劉備完全撕破臉,因為還需要和劉備聯盟共抗曹操。但呂蒙為何抗命殺了關羽呢?這裡有個不為人知的故事:原來呂蒙有個同村老鄉在曹營裡效力,常常和呂蒙通訊。所以,呂蒙很清楚曹操當時的身體情況,根本不需要別人取曹操性命,因為曹操大限就快降臨了。呂蒙覺得,曹操一死,無論是曹丕或曹植繼承爵位都不可能像曹操那麼強盛,東吳不需要再懼怕曹魏,也不需要再與大耳兒劉備合作,相反,劉備常常有侵犯東吳的勢頭,關羽既是劉備得力助手,那殺了關羽,劉備自然變弱了,東吳更加有利可圖。於是呂蒙就殺了關羽。

    以上是我個人分析,不喜勿噴。

  • 11 # 靜月齋文化

    呂蒙真這麼猛?敢違令斬關羽?怕是除了現在一些胡編亂寫的影視劇,沒有人敢這麼寫!確切地說,關羽雖是敗在呂蒙手裡被殺,但絕不可能這樣死的。

    這個問題,一直以來都存在著巨大的爭議,首先孫權是不是一再強調不能殺關羽?其次,關羽到底是不是呂蒙下令殺掉的?

    在演義裡面,關羽是被孫權下令斬殺的,當時關羽被俘虜,孫權起初是想要勸降,可關羽肯定會拒絕,最終孫權下令殺掉了關羽。

    在史書中,裴注《三國志》對於關羽之死的細節有過一定的記載:

    權遣將軍擊羽,獲羽及子平,權欲活羽以敵劉、曹,左右曰:“狼子不可養,後必為害,曹公不即除之,自取大患,乃議徙都。今豈可生!”乃斬之。

    這是史書中對於關羽死前東吳內部商討的唯一記載,從這段記載能看出,孫權最初確實是俘虜了關羽,他也有要招降關羽的念頭,可最終他還是選擇了殺掉關羽。

    因為此前曹操曾善待關羽,然而沒能改變關羽的想法,最終曹操還在關羽身上吃了大虧。這與演義裡面對於關羽結局的描述是非常接近的,這或許能看出孫權並不想要殺掉關羽,可這就是事實嗎?

    顯然不是,因為這段史料的作者裴松之自己就提出了疑問,裴松之所處的時代,肯定資料各方面要比較完善一些,他對這些資料整理過後,會有一些值得推敲的地方。

    關羽之死就有著不少的疑點,比如孫權想要招降關羽,這樣為自己對抗劉備,曹操增加一些籌碼。

    這本來就是比較扯淡的事情,如果孫權要與劉備為敵的話,那麼他招降關羽完全是多此一舉,關羽要是這樣的人,那麼曹操早就成功了,也輪不到孫權去做。此外,根據這段記載,吳軍在俘虜關羽之後,孫權就立即召開了這次會議,決定如何處置關羽,這本身就是有些難度的。

    孫權當時人在江陵,而根據記載,關羽是在臨沮遇害的,臨沮是湖北宜昌市遠安縣,現在要從荊州到這裡,確實要方便很多,可那個時代,沒有高速也沒有火車高鐵,資訊傳輸不可能那麼快。

    哪怕是關羽在臨沮被俘虜,他距離孫權也有幾百裡遠,訊息傳到孫權那,再等孫權做完決定傳回去,恐怕都要花費很長的時間。

    因此,關羽之死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孫權提前就做好了佈置,只要抓住關羽立即殺掉,第二是孫權根本就不知道關羽的情況,關羽是在窮途末路的情況下,與吳軍交戰最終死在戰場上的。

    這兩種可能哪個更符合史實呢?很明顯,第二種可能性是最大的。

    因為孫權一方即便經過了精密佈置,偷襲荊州也是冒著極大風險的,呂蒙一路進兵運氣也非常好,糜芳等人直接投降,拱手讓出了荊州。

    可即便如此,關羽在回師過程中,他依舊有著無數逃生的機會,哪怕到最後,他也沒有完全被合圍,西北方向就是劉封等人的防區,無論是孫吳還是曹魏,都沒能封死那個方向。

    這次的軍事行動,孫吳這邊原本就是衝著荊州去的,對於孫權來說,拿下並徹底控制住荊州,比殺死關羽更加重要,可戰爭發展到這個地步,孫權也不確定關羽會有什麼結果,追殺關羽有追殺的風險,不追殺也有不追殺的風險。

    孫權在不知道其中風險的情況下,他是不可能提前下死命令,讓部下不殺或者堅決殺掉關羽的。

    那麼呂蒙在關羽之死中,又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呢?

    在最初攻打荊州的戰鬥中,呂蒙是吳軍的最高統帥,可在拿下荊州之後,孫權來到了這裡,這樣佈局就有些微妙了。

    孫權並非是來這裡觀光的,他在來了之後,就立即調兵遣將,派潘璋、陸遜去截斷關羽的後路,又派朱然這些大將參與到圍堵關羽的行動中。

    從這些舉動能看出來,當時戰場上孫權無疑是最高統帥,呂蒙已經把指揮權讓了出來,由孫權繼續戰爭收尾工作。呂蒙在後面到底做了什麼,史書中沒有明確的記載,可呂蒙身份本來就不一般,哪怕孫權過來了,他也是吳軍的統帥。

    呂蒙不會像潘璋、朱然這些人一樣去前線參與到圍剿關羽的戰鬥中,他應該還是在江陵坐鎮,協助孫權一起指揮後續的戰鬥。

    因為當時孫權把手下得力的將領基本都派出去了,可他卻不能就這麼掉以輕心,曹魏的軍隊正好就在襄樊,從北面圍剿關羽。雖然孫權與曹操聯合,但並不代表兩家就真的沒事了,荊州誰都想要,曹魏也沒準趁機南下直接打荊州。

    孫權無論如何都要留一手,像他後來把關羽首級送給曹操,這就是沒安好心,那麼他當時為了防止曹軍趁機南下,肯定要在江陵留一個得力的將領,呂蒙無疑是最好的人選。

    他此前進城後的一系列操作,也贏得了當地人們的好感,要想穩住荊州地區,呂蒙是絕佳的人選。

    可要是呂蒙坐鎮江陵,他就與孫權情況非常類似,他沒那麼大的能耐快速得知關羽的下落,哪怕是前面的部隊抓住了關羽,呂蒙也不會第一時間就知道。

    同樣,他在江陵,就更不可能自己殺掉關羽,他就算得到訊息,也必須要向孫權彙報,那才是最大的領導,呂蒙還不具備獨自處決關羽這種大將的權力。因此,關羽確實不會是呂蒙要殺的,也不可能是呂蒙揹著孫權偷偷殺掉關羽的。

    呂蒙這個人,本身也不是衝動的統帥,他不僅極有膽略,更是非常穩重,在輕鬆打下江陵之後,還能從容佈置,沒有給關羽反擊的機會。

    很難讓人相信,呂蒙會做出這麼草率的決定,可關羽雖然不是呂蒙下令殺掉的,人畢竟是死在吳軍的手下,當時呂蒙作為統帥,名義上這些人都是他的部下,因此這個賬被算到他的頭上也很正常。

    孫權既然並不確定該怎麼處理關羽,呂蒙又不是直接下令殺掉關羽的人,那麼關羽之死就只有一種可能,他是在戰場上犧牲的。

    其實在明朝後期之前,無論是史書還是演義話本,都是更加傾向於關羽戰死的結局。陳壽在《三國志》裡面,對於關羽之死的描述也是前後矛盾,不同的傳記裡面有不一樣的記載,就出現了戰死說和被擒被殺的說法。

    從現實角度來看,當時關羽的部下只剩下十多個人,他們這種小分隊突圍,正好遇到了潘璋軍隊的攔截,要想抓住關羽,也不是特別容易的事情。

    關羽本來就不是那種會束手待斃的人,他從頭到尾都表現得非常剛猛,哪怕荊州丟失,自己的部下已經潰散得差不多了,關羽依舊想著要奪回失地,沒有第一時間選擇逃跑。麥城被包圍,關羽也想著要抵抗,還用詐降之類的手段拖延時間,為自己贏得突圍的機會。

    在關羽一路突圍之後,他距離益州已經非常近了,只要再加把勁,他就能順利跑出吳軍的封鎖。

    因此他面對潘璋的攔截,是不會束手待斃的,肯定會與對方殊死搏鬥,當時關羽雖然已經不是巔峰時期的萬人敵,可想要抓住他也不是容易的事情。

    最有可能的,就是潘璋下令部隊與關羽全力交戰,他在戰場上殺掉關羽,這也是他最大的軍功,根本沒必要冒那麼大風險,去活捉關羽再請示然後再殺。

    當然,孫權這邊在決定偷襲荊州的時候,就應該想過該怎麼去處理一些事情,他們肯定會有一定的心理準備。

    因此,綜合分析來看,關羽之死應是戰死的可能性最大,而不可能是呂蒙違抗主子孫權的命令殺掉的。

    (參考資料《三國志》《裴注三國志》《三國演義》)

  • 12 # 江湖小曉生

    東吳真正看清天下形勢的人,只有一個,那就是魯肅。

    魯肅死了以後,東吳就真的無人了。至少在把控大局的層面上,沒有一個人超過魯肅,所以孫權犯下一系列錯誤,也就不奇怪了。

    奪取荊州,形成天下三分的局面,那是魯肅給孫權定下的目標。孫權的確也是這麼做的,但是在奪取荊州的同時,孫權犯了個大錯,那就是殺掉了關羽。

    殺掉關羽的後果我們都知道,直接造成了劉備發兵攻打東吳,南方集團互相內耗,最終便宜了北方曹魏集團。

    其實從孫權誅殺關羽的那一刻開始,北方的曹魏就已經勝利了。不管後來蜀漢和東吳的人才多麼努力,大趨勢已經不可逆轉。南方兩大集團把有生力量都給消耗光了,以至於北伐後勁不足,最終被曹魏逐個吞併。

    那麼孫權為啥要誅殺關羽呢?難道真的是因為呂蒙自作主張嗎?當然不是。像關羽這種重磅人物,呂蒙沒有得到命令,是絕對不敢碰的。他奪取荊州的目的已經達到了,沒必要跟關羽過不去。

    一、呂蒙跟關羽沒有任何仇恨。

    在電視劇《新三國》裡,把呂蒙描繪成了一個對周瑜、魯肅各種感恩戴德的人,這是一種錯誤的理解。

    呂蒙為了給周瑜、魯肅雪恥,為了完成魯肅奪取荊州的心願,所以在奪取荊州以後,居然為了大都督自作主張殺掉了關羽。

    這事兒顯然有很大問題,呂蒙從始至終都是孫權的嫡系。孫權和周瑜並不是一路人,周瑜是孫策的嫡系,而不是孫權的嫡系。

    早年孫策在位期間,呂蒙不受重用。等到孫權上臺以後,特別提拔了呂蒙,陸續成為了橫野中郎將、廬江太守。

    因為孫權也要在軍中培養屬於自己的嫡系力量,權力不能都給周瑜拿走了。所以說魯肅、呂蒙都是孫權在軍中的力量。

    那麼呂蒙就沒有殺掉關羽的理由了,他必須要聽從自己的主公孫權的命令。也就不可能有違背孫權的命令,私自斬殺關羽的可能性了。所以說孫權才是誅殺關羽的主謀。

    二、孫權要殺關羽,必須有戰略考慮。

    在孫權看來,關羽絕對不好惹。否則關羽鎮守荊州六七年時間,孫權早就找機會滅了關羽了。只要關羽安安穩穩鎮守荊州,孫權就找不到機會對關羽下手。

    問題就出在關羽北伐襄樊的時候,孫權覺得機會來了。但是他也不敢正面跟關羽宣戰,因為他擔心打不過!

    就算關羽腹背受敵,孫權也只是背後偷襲,從來不敢正面跟關羽較量。可是在奪取荊州以後,陰謀就變成了陽謀。

    作為荊州的老大,你說關羽會怎麼想?他肯定是恨透了孫權。等關羽逃回益州,被劉備殺了也就算了,萬一沒殺呢?

    關羽可不是吃素的,他肯定會想辦法來找孫權報仇,奪回荊州。也就是說,孫權誅殺關羽,那麼劉備可能會攻打荊州,也可能不會。但是孫權不誅殺關羽,關羽肯定會想辦法攻打荊州,這就是孫權的謀劃。

    三、出於私憤,孫權也要滅了關羽。

    孫權跟關羽之間,本身是沒什麼太大仇恨的。只不過兩者之間產生了一丟丟小摩擦。當初孫權為了和關羽處好關係,打算跟關羽聯姻。

    也就是說孫權打算讓自己的兒子娶關羽的媳婦兒做老婆。這事兒對關羽來說,是一件大事。因為作為鎮守一方的大將,關羽的一言一行,都代表著荊州集團的走向。

    關羽如果答應了孫權,或者說考慮一下,那等於就是背叛了劉備。關羽如果說要請示一下劉備,那證明關羽有倒向孫權的動機。關羽如果嚴詞拒絕孫權,那就得罪了孫權。

    所以不管關羽怎麼選,對他來說都是不利的。孫權等於是給關羽出了一道無解的難題。關羽這邊倒是很乾淨利落,他一口拒絕了孫權。

    這說明關羽的思路是很清晰的,與其得罪劉備,當然是得罪孫權要好一點。但是關羽對孫權的使者,卻說了一句不該說的話:虎女安能嫁犬子!

    這事兒可把孫權和江東集團徹底得罪了,你拒絕也就拒絕好了,幹嘛非要侮辱人呢?你關羽是虎,他孫權就是狗嗎?這不就是在罵江東子弟都是狗嗎?人家當然不答應。

    不光孫權記仇,江東大臣們也不會答應受到如此侮辱。所以殺掉關羽,出於私憤也是可以理解的。

    四、關羽被殺,後果太嚴重了。

    剛才已經說了,關羽被殺,只有曹魏那一方獲利,劉備和孫權都是輸家。這事兒孫權就沒有考慮清楚,畢竟孫權身邊已經沒有了魯肅這種思路開闊的人。

    當初孫權打算北伐合肥的時候,呂蒙就曾經勸說孫權,北方戰騎驍勇,一馬平川,很難防守。還不如奪取荊州,守住長江天塹。

    的確是這麼回事,不過那次孫權沒有聽呂蒙的建議,結果導致合肥大敗。因此孫權才有了偷襲荊州的想法。但是呂蒙可沒有建議孫權誅殺關羽。

    天下人都知道關羽和劉備的關係,當年曹操給關羽拜將封侯,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結果關羽為了追隨落魄的劉備,居然選擇掛印封金。

    可以說100名武將,有99人都會被曹操和封侯之位感動到,從而投降曹操,可關羽偏偏就是那麼獨一份。因此劉備和關羽之間的關係,堪比金堅,這也是後人為啥都喜歡拜關公的原因。

    拜關公不是他戰無不勝,也不是他從不投降,而是他在享受到榮華富貴的時候,沒有忘記當初的義氣,還能不辭勞苦,放棄一切,追隨一窮二白的劉備。

    關羽被殺以後,劉備自然不肯善罷甘休。誰都知道當時討伐曹魏是好時機,畢竟曹操剛去世,曹丕篡位又會有一批人反對。可是劉備就是要先給關羽報仇,否則他不能再立足於世。

    總結:哪怕粉身碎骨,也要為知己報仇。

    關羽對劉備來說,已經不是兄弟那麼簡單了,他更像是劉備的知己。否則劉備也不會把荊州這麼重要的地方留給關羽。

    所以關羽之死,比劉備丟了荊州的打擊要大得多。為此劉備力排眾議,一定要給關羽報仇雪恨。什麼是真漢子?這就是真漢子。

    劉備身上有豪俠的氣質,傾全國之力,給關羽報仇雪恨。千百年來的後人一直都很讚歎,但是到了現代,卻被一些宵小之輩各種懷疑,真的是無語了。因為他們跪慣了,也不相信這世上有豪俠這種人的存在。

    豈不知,士為知己者死,可不是古代人憑空捏造出來的。當年智伯瑤被趙魏韓三家所滅,為了給智伯瑤報仇,豫讓不惜吞炭讓自己變成啞巴,又用漆塗滿全身,刺殺趙襄子。哪怕最後失敗了,豫讓都要朝著趙襄子的衣服刺去。

    我知道,也一定有人會覺得豫讓傻,甚至有人覺得豫讓不存在。你沒有見過,不代表不存在,這些人才是我們這個民族的精華。

    參考資料:《三國志》

  • 13 # 正史漫談

    孫權一再強調不能殺關羽?這種說法八成出自什麼電視劇吧;無論《三國演義》還是《三國志》裡,關於被抓、被處死,都是孫權一手指揮、直接下令的。

    如果我們站在尊劉、推崇武聖的角度,自然會對東吳偷襲荊州、殺害關羽的行為痛加斥責、深表憤慨;但如果站在孫權的立場,則完全是另一碼事:荊州必須奪、關羽必須死,這無關個人恩怨,跟所謂的信義也沒什麼關係,純粹是事關東吳政權生存發展的戰略選擇。

    首先,佔據荊州,是孫權早在執政之初就敲定的戰略

    我們都知道,在公元207年,諸葛亮以“隆中對”為劉備集團擬定了發展藍圖,這一構想分兩步:首先,佔據荊、益兩州,與曹操、孫權三足鼎立;其後,一旦天下有變,荊州、益州同時出兵、逐鹿中原,對敵人形成夾擊之勢。

    這一思路對於劉備而言如同撥開雲霧見月明,可謂是天才構想。不過,早在7年前,東吳的魯肅就提出過與其異曲同工的方案。

    公元200年,魯肅經周瑜引薦,見到了年僅18歲、剛剛接手江東的孫權。兩人一見如故、“合榻對飲”,面對孫權對未來道路選擇的迷茫,魯肅提出了自己的方案,同樣分兩步:

    首先,“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鞏固江東,等待時機;

    隨後,擊敗劉表、佔據荊州,從而“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其後尋找機會逐鹿中原。

    由此可見,對於荊州的重要性,當時的頂級戰略家可謂“英雄所見略同”。荊州之所以被視為香餑餑,一是其可觀的人才與財富資源,二是它“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的特殊戰略地位,而對於東吳政權而言,荊州還有更加不可替代的價值

    孫氏家族之所以能夠抗衡強勁的中原,最大的依仗就是藉助長江之險、發揮水軍優勢。然而,在很長時期內,東吳的控制區僅限於長江中下游,中上游在劉表手裡;中國地理特點是西北高、東南低,從荊州順流而下,將對江東地區形成居高臨下的優勢。這就意味著,東吳賴以生存的天然防線是不完整的,有一半被攥在別人手裡。

    因此,為了搶奪生存權,孫氏家族才長期跟劉表對著幹,甚至搭上了孫堅的性命。

    那麼,既然荊州對東吳如此重要,孫權為啥先把它借給劉備,後來又不惜撕破臉硬搶呢?

    第二,襄樊之戰時,孫權允許劉備借荊州的前提已經消失

    赤壁之戰後,東吳作為抗曹主力,有權利享受荊州這一“戰績分紅”;但出於現實需要的考量,孫權聽取魯肅的建議,將荊州暫時借給劉備使用,以實現離強而合弱、共抗強敵的目的。在當時來說,這一選擇自然是英明的,以至於曹操獲悉這訊息後,被驚得“落筆於地”。

    但孫權允許劉備使用荊州是有前提的,一是對方弱小、客觀上需要根據地;二是兩家關係和諧。

    因此,到了公元214年,得知劉備佔據蜀地後,孫權認為對方理所當然應該歸還荊州了。

    但到口的肥肉,劉備自然不願意吐出來,他以“平定涼州後再歸還”的藉口耍起了賴;孫權又是小孩子,於是強行派人前去接收,卻被關羽趕了回來。雙方隨即劍拔弩張,就在他們拉開陣勢、正要交戰時,曹操親自率軍殺進漢中的訊息傳來,劉備擔心益州不保,只好對盟友妥協,雙方對荊州瓜而分之、各佔一半,暫時恢復了表面上的和諧。

    不過,隨著劉備在漢中獲勝,孫、劉的地位發生了重大變化。

    雖然我們在內心都偏愛擁有諸葛亮、關羽、趙雲等一眾傳奇人物的劉備集團,但結合歷史、實事求是來講,這波人能夠翻身,東吳的支援至關重要。歷史上沒有借東風,赤壁之戰的絕對主力是周瑜;正是依靠這一強力盟友的全方位扶持,劉備才結束了四處遊走的境地、獲得良性發展的機會。

    而孫權之所以扶持劉備,當然不是要做好人好事,也不是他喜歡劉備,而是為了自身的現實利益:對抗曹操。這個敵人過於強大、對自己形成了直接威脅;而自己和劉備,都不具備單獨與其對抗的實力,才不得不聯手。

    那麼,假如劉備也逐漸強大,甚至趕超自己、具備硬抗曹操的實力了呢?東吳還會被劉備需要嗎?

    也許東吳的末日就到了。

    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隨著劉備硬碰硬擊敗曹操、佔據漢中,孫權不得不面臨一個擔憂:隨著劉備的如日中天,他會不會突然從荊州順流直下佔據江東,與曹操實現南北對峙?

    因此,此時劉備集團的荊州主將——關羽的表現就至關重要了。可惜的是,關羽不僅戰力招人忌憚,對待盟友的方式也極為粗暴,讓東吳君臣對其產生了集體不信任、形成了集體憂慮感。一個例子可以證明:

    魯肅還活著時,呂蒙路過陸口順便拜訪,在酒席上提出了防備關羽的五條策略。魯肅聽後,原本一貫沉穩大氣的他,竟激動得突然站起、越過酒席走到呂蒙身邊,拍著他的背表示由衷的讚歎;隨後更是趕去拜見呂蒙的母親,以這種方式表達自己與對方結交的誠意。

    咱們要知道,魯肅可是孫劉聯盟的倡導者、促成者,連他都對關羽如此提防,東吳朝廷的態度可想而知。

    隨後,當劉備、關羽面對曹操連戰連捷,而東吳北上卻一再受挫,孫權向西動手的慾望自然越來越強烈。而關羽的傲慢態度,更是加快了這一動作的實施。

    第三,孫權打荊州、殺關羽,也是提升自我地位的客觀需要

    漢中之戰後,孫權的尷尬不僅僅在於實力消長方面。

    要在東漢末年割據一方,除了得有實力支撐外,法理上也得有足夠的說法,也就是要立起像樣的Flag。

    曹操就很簡單了:挾天子以令諸侯,藉著漢家的殼、創自己的業,這種無恥的套路曾讓袁紹氣不打一處來,還沒做好準備時就急著要掐死曹操;

    劉備則具備天生優勢:以漢室後裔的身份,討伐綁架天子的“漢賊”曹操,這讓他比其他人更輕鬆獲得一群擁躉;

    而孫權就比較尷尬了,不僅血統不佳,實力不是最強,官職也比較上不了檯面。

    當初他接手哥哥的工作時,被曹操以漢獻帝的名義封為討虜將軍、領會稽太守,這種雜號將軍、一郡長官的頭銜,顯然配不上佔據江東的孫氏;

    赤壁之戰後,劉備上表,請任孫權代理車騎將軍、兼任徐州牧,自己任荊州牧。但誰都知道,漢獻帝在曹操手中,劉備這些動作有點自娛自樂的架勢。

    而在漢中之戰後,創下赫赫功勳的劉備已經進爵漢中王了,這更讓孫權感受到了實力與身份的雙重焦慮。

    因此,在關羽北征襄陽之際發動背刺,既能拿回荊州,又可作為給曹操的投名狀,對孫權而言無疑是名利雙收的舉措。

    事實確實如此,在孫權殺掉關羽父子、示好曹操後,收到了來自大漢朝廷的任命:驃騎將軍、假節領荊州牧、封南昌侯,這讓他統領荊州、江東,具備了完整的法理基礎。

    至於殺掉關羽,對於孫權來說幾乎沒什麼疑慮的。關羽本就敵視江東政權,如今更是遭受此等奇恥大辱、與孫權勢不兩立;以他的性格,如果放虎歸山,縱然劉備不說什麼,接下來他一定會盯住東吳下死手。這種強悍勇猛、又跟自己結下血海深仇的敵人,孫權憑什麼放他一條生路?

    話說回來,孫權敢對劉備集團動手,也許吃準了對方離不開自己。即,我削弱你,目的是為了讓你別無選擇、死心塌地跟我結盟。不僅孫權抱著這種想法,連曹魏政權一眾大臣也賭劉備會吃下這個啞巴虧。

    然而,隱忍了一輩子的劉備這次沒忍住,結果招致了自己一生中最慘痛的失敗,但孫劉聯盟卻戲劇性地再次牢不可破。由此可見,東吳的那些君臣,還真的不是我們想象中的軟柿子。

  • 14 # 鐵馬冰河wu

    關於關羽之死,從古至今就眾說紛紜,至今仍未塵埃落定。包括是誰殺的,死於何處,都有爭議。《三國志·吳書·吳主傳》記載:“馬忠獲羽及其子平、都督趙累等於漳鄉” 。《三國志·蜀書·關羽傳》則說:“權遣將逆擊羽,斬羽及子平於臨沮”。因為文獻中出現了兩個地名:漳鄉、臨沮。所以關羽死於何地就有了爭議。至於是誰殺掉關羽父子的,按《三國志》的說法,應該是奉命“逆擊羽”的吳將潘璋、馬忠。 然而東晉裴松之為《三國志》所作的

    注引《蜀記》,卻明確地說殺關羽是吳主孫權做的決定。但孫權開始還不打算要關羽的命,說是要:“活羽以敵劉、曹”。然而其部將都不同意,勸他說:“狼子不可養,後必為害”。有人還提醒他:當初曹操就是因為愛羽之才,想收為己用,沒有及時除掉他,後來不是被他打得差一點遷都以避其鋒芒嗎?孫權一想也是 ,留他等於養虎為患,這才下令殺了關羽。

    《三國志》說,潘璋、馬忠當時是受命設伏攔截關羽, 沒有殺關羽之權,孫權似乎也沒有給二將下令“羽至即斬”。 關羽最終還是被潘璋麾下無名小將馬忠擒殺了。但他不是“擅殺”,而是“奉命” 。按馬忠的級別,是無權斬殺上將關羽的。一種可能是奉孫權“羽至即斬”的將令。另一種可能是孫權得到關羽被活捉的訊息後,下達了這一指令。據史料記載,關羽被俘於漳鄉,被殺於臨沮;當時吳將潘璋、朱然紮營在臨沮,而分兵設伏於漳鄉夾石,以阻截關羽。以此推論,潘璋部將馬忠在漳鄉夾石設伏捉住關羽後,將其押往臨沮軍營。大約就在此時,孫權的指令到了,潘璋便命馬忠將關羽父子斬殺。因此說關羽是潘璋殺的 ,但他是奉孫權之命,都能說得通。這其中似乎沒呂蒙什麼事 。但策劃偷襲關羽的主謀是孫權和呂蒙,而潘璋等人又是呂的下屬 ,所以關羽之死呂蒙也難脫干係。

    其實,就算關羽是被潘璋或馬忠所“擅殺”,主要責任也得由吳主孫權負,劉備也會把這筆賬記在孫權的頭上。此事雖然史無明載,但在邏輯上是可以說通的,也不是完全沒有可能。孫權雖然下令殺了關羽,但事後又感到後怕。他知道一世梟雄的劉備絕不會善罷甘休。於是他就想出了一個嫁禍於人的損招。據《三國志·蜀書·關羽傳》裴松之注引《吳歷》說,關羽遇害後,孫權將他的首級裝在匣子裡送往曹魏。孫權的用意很明顯,他要製造一個假象:讓蜀漢方面以為是曹操讓他誅殺關羽的。孫權這些小伎倆,慧眼如炬的曹操能識不破?於是將計就計,按諸侯的禮儀厚葬了關羽的頭顱。這也等於向世人宣佈,關羽不是我殺的。我若想殺他,還要等到今天嗎?曹操很精明,他沒有將關羽的頭顱退給孫權,因為兩人確實有聯手夾擊關羽的約定,這樣做的話就會導致雙方徹底撕破臉,有損大局。於是他用厚葬的法子來撇清自己與此事的嫌疑。

    不論是誰殺的關羽,但這位勇猛絕倫的名將確實死了,還丟了戰略要地荊州。這對於立國不久的蜀漢來說無疑是一個重大的損失。

    孫權等人為何非得置關羽於死地呢?這不是令本就脆弱的吳蜀聯盟雪上加霜嗎?綜合史料,會發現關羽的性格有大問題,那就是剛愎自用,狂妄自大,眼裡除了劉備外幾乎蔑視任何人。關羽的能力自不必說,但他在處理與盟友東吳的關係時,因大局意識不強,犯了一系列難以挽回的錯誤。

    裴注《典略》記載,襄樊之戰打響後,孫權曾主動提出派兵幫助關羽,但同時他也耍了個小心眼。他下令軍隊放慢行軍速度,同時派人去通知關羽。關羽不但沒想到要穩住孫權,或是利用他牽制曹軍,反而仗著自己新近取得水淹七軍、逼降於禁的驕人戰績,責怪孫權慢慢吞吞,貽誤戰機,居然破口大罵道:“小貉仔子,竟敢磨磨蹭蹭!待我攻下樊城,再來滅你”!

    還有一件事:當初孫權主動示好關羽,派人渡江到荊州提出與他聯姻 ,其使者卻被關羽劈頭蓋臉一頓辱罵,灰溜溜回到江東。《三國志 ·關羽傳》是這樣描述的:“權遣使為子索羽女,羽罵辱其使,不許婚”。孫權提出與關羽結為姻親,本為政治聯姻,目的無非就是鞏固聯盟關係而已。關羽瞧不起孫權、不同意這門婚事也便罷了,可以用一些外交辭令搪塞過去,怎麼能說出“虎女焉能嫁犬子”這等羞辱人的惡語呢?對待盟友你的態度就不能好一點嗎?

    由此可見,關羽敗走麥城,歿命臨沮,不論是死於孫權抑或是呂蒙、潘璋、馬忠之手,都和他的性格軟肋有很大關係。他的死,表面是曹操和孫權聯手遏制劉備的結果,其實他自己也要負主要責任。

    {插圖源自網路}

  • 15 # 獨孤29262905

    呂蒙為什麼殺關羽?呂蒙腦子進水了了唄!

    先從赤壁大戰說起,曹操北歸,劉備得了荊州南部四郡,東吳得了荊州中部,也就是南郡,曹操守著荊州北部襄陽樊城一線。這個本來是也沒啥事,劉備得的好處多一些。但是,劉備在荊州南部和曹操並不接壤,難以發展,而孫權卻面對曹操的壓力很大,所以雙方一拍即和,孫權把南郡以借的形式給了劉備,把曹操在荊州給予的壓力也一股腦的撇給劉備。而劉備也得到了發展的空間,這是個兩利政策,沒什麼。但是,隨後曹操對荊州的壓力小了,劉備發展就快了,孫權方就不願意了,就來要整個荊州,說什麼赤壁大戰全是東吳的功勞什麼的,劉備為了雙方和睦,就說了一句,得了益州就還荊州的話,好吧,整個荊州孫權就認為是他的了。

    其實,東吳就魯肅戰略眼光是看天下的,其他人就只認識江東而已。這種集體短視就造成了戰略方向的問題。

    就好比兄弟倆個在一個公司打工,都面臨領導的壓迫,兩個人說我們一致對付領導吧!結果領導也不能把這兩個人咋樣,這時候其中一個人實力突出,大有取代領導的態勢時,另一個就有兩個選擇,第一,合夥搞掉領導,兩個人到底誰升值還說不來,先把位子空出來,兩個人在競爭,第二,小人做派,看著哥們比我好,我背地裡和領導聯合,搞他一下,都別升值。

    魯肅和諸葛亮的戰略是按第一種方法實現的,但是魯肅死了後,諸葛亮為人沒看來東吳集體的小人話方向,忽視了。呂蒙等人對荊州耿耿於懷,正是這種小農思想的體現。

    關羽北伐時,東吳的正確方針是趁機北伐,擴大領土,但是,卻背後偷襲關羽,導致蜀漢東吳內耗,這種事基本證明呂蒙就是個武夫,孫權智慧也就是個棒槌。

    本來得了荊州,放回關羽,也說的過去,劉備就算有心奪取荊州,理由也不夠充分,並且也得考慮聯盟方向,雙方還可以談下去的,一起努力北伐,孫權還是佔便宜的,畢竟這種情況下北伐,孫權利益最大,但是,鼠目寸光的情況又一次出現了,他們覺得關羽是個危險,殺了關羽。從此,蜀漢東吳就剩下滅亡,別無他途了。

  • 16 # 史曉生

    不是呂蒙非要殺關羽,而是孫權想殺,也必須得殺掉關羽。

    自始至終,呂蒙都沒想過要殺掉關羽,雖說確實是他帶兵偷襲了荊州,背刺了關羽,但相比於殺了關羽,他更願意將其活捉。

    並且,在關羽父子被擒獲時,呂蒙並不在現場,而是遠在江陵。

    況且,呂蒙也沒有負責和參與到圍堵關羽的行動之中,活捉關羽的人,是一個叫做馬忠的吳國將領, 而馬忠又是東吳將領潘彰的直系下屬。

    最重要的是,像關羽這種級別的人物,不是呂蒙說殺就能殺的。

    所以,關羽之死和呂蒙並沒有關係,而真正想殺關羽,並下令處死關羽的不是別人,正是東吳之主孫權,當時的他,有必須除掉關羽的理由。

    之所以這麼認為,還得從關羽北伐說起。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成功奪取了漢中,並在同年進位為漢中王,此時的劉備,坐擁漢中、手握荊州和益州,局勢可謂是一片大好。

    如果按照諸葛亮在《隆中對》中的計劃,當下的劉備,只需要等待曹魏集團內部發生變化,也就是諸葛亮所說的“會當有變時”,就可以出兵北上,開啟統一天下之業了。

    對此,劉備也十分聽話地按照諸葛亮的部署靜待其變,之所以劉備對諸葛亮制定的政策深信不疑,原因就是諸葛亮在《隆中對》裡提到的計劃,如今一一都變成了現實。

    比如聯孫抗曹,再比如奪得荊州,還有拿下漢中。

    總之,當前的局勢,是完全按照諸葛亮的設計而走的,所以,這不得不讓劉備信服,也讓他堅定不移地執行著諸葛亮的政策。

    而諸葛亮的下一步籌劃,就是蜀漢北伐統一天下,但在北伐之前,需要滿足一個重要的條件,那就是得等到曹魏集團內部發生變化,更準確來說,要等到曹操病逝交權之時。

    只有趁曹魏內部權力交替之際,劉備才會有機會揮師北上。

    而就在劉備靜靜等待這個時機來臨之際,關羽卻在荊州提前動手了。

    當年八月,關羽突然從荊州出兵北上,攻打曹軍所佔領的樊城,這就是三國時期影響和左右歷史發展和程序的“關羽北伐”。

    按常理來說,這種級別的軍事行動,必須得經劉備同意之後才會行動,但根據史料顯示,此次北伐,關羽並沒有徵求劉備的意見。

    換而言之,他是自作主張發動北伐的。

    那麼,作為一個久經沙場的老將,且還是對劉備忠心耿耿的關羽,為何會在這件事上不請示劉備,反而自作主張呢?

    這裡面有兩個原因,一個主觀一個客觀。

    從客觀原因上來講,當時劉備剛佔據漢中不久,並且上庸三郡也在其控制之下,這樣一來,曹軍所佔據的襄陽、樊城就無形中被孤立出來。

    同時,曹操當時剛經歷了漢中之戰的大敗,這就導致了駐守在此的曹軍士氣低落。

    另外,當時正值八月份,是長江流域最容易發生汛情的季節,而史料中也明確記載,在這一年,江漢一帶汛情嚴重,暴雨導致汗水大漲,而襄陽和樊城,一個在漢水南岸,一個在漢水北岸。

    並且,由於水勢太大,達到了“平地數丈”程度,導致城池和軍營都被水淹了。

    這幾個條件綜合起來的話,那麼正是發動攻擊的大好時機,俗話說趁他病要他命,關羽也是本著這種思路出兵的。

    而主觀原因,則是在關羽本身。

    漢中之戰後,黃忠因擊殺夏侯淵立了大功,成為和關羽平起平坐的“四方將軍”,雖說關羽也被封為前將軍,是武將之首,但他明顯對黃忠的火速晉升不滿意。

    甚至他還說出,“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的話。

    這句話,就是關羽帶有怨氣的最好證明,雖說事後他經費詩安撫,也接受了任命,但心裡那塊疙瘩卻始終下不去。

    不僅如此,由於漢中之戰後,劉備提拔黃忠和魏延,讓關羽多多少少感到頗有危機感,畢竟他常年駐守荊州,這裡也不像益州和漢中那裡戰事多,而沒有戰事,就意味著沒有立功的機會。

    所以,看到魏延、黃忠被提拔,有點焦慮的關羽,就想找個機會建功立業,好讓大夥看看,自己還是有兩下子的。

    因此,關羽的心態,以及當時外部的環境,促成了他不經請示,便出兵北伐的舉動。

    出兵之後,關羽繞過襄陽直奔樊城,此時的樊城外駐守的曹軍大約有七萬,也就是“七軍”,領軍的正是于禁,雖說在數量上于禁佔優勢,但奈何水勢過大,關羽又有水軍,因此于禁最終戰敗被殺。

    之後,關羽包圍了樊城,同時又分兵包圍了襄陽,讓這兩座城池成為孤城,在外有關羽包圍,內有大水浸泡的情況下,襄陽、樊城危在旦夕。

    更要命的是,當時兩座城的周邊駐軍和官民也紛紛投降關羽,比如南陽郡太守傅方,以及許縣以南的幾個縣,均紛紛起事,接受關羽的印綬。

    由此,關羽的聲望達到了人生頂峰,史載他“威震華夏”。

    如果照這麼個勢頭髮展下去,那麼襄陽和樊城必定會落入關羽的手中,到時候劉備的勢力就會再次得到膨脹,但隨著孫權對關羽的背刺,一切都發生了大逆轉。

    關羽“威震華夏”後,讓遠在長安的曹操頗有些手忙腳亂。

    畢竟在當年,曹操可謂是“屋漏偏逢連陰雨”,先是六月大敗於漢中,之後還沒緩過神來,就趕上了關羽北伐。

    更慘的是,當時南陽郡已經有很多地方都歸順了關羽,如果駐守在樊城的曹仁,再擋不住關羽進攻的話,那麼關羽勢必會繼續北上,到時候就會讓曹操陷入極為被動的局勢。

    最重要的是,如果關羽北上成功,打進許昌的話,那身在許昌的漢獻帝就會落入關羽手中,一旦如此,對於劉備集團肯定是天大的好事,但對於曹操就是一場災難了。

    所以,當時的曹操就認為,有必要把漢獻帝以及朝廷都轉移到其他地方。

    不過,曹操麾下的幾個謀士,如司馬懿、劉曄等人卻認為,遷都不是好主意,此時應該做的,除了繼續讓曹仁死守樊城外,同時聯絡孫權,讓他一塊來對付關羽,才是上上之策。

    再往後,就是關羽敗走麥城,突圍時被東吳將領馬忠,並在臨沮被害。

    關羽的失敗,固然有自身的原因,但也和孫權的背刺脫不了關係,如果不是孫權答應了曹操的合擊之策,單憑曹操一方,很難拿下關羽。

    但問題是,孫權為何會答應曹操呢?要知道,在此之前,東吳和蜀漢一直是合作關係,雖說有點小摩擦,但共同抗曹,是孫權和劉備共同的目標。

    怎麼一轉眼,孫權就甘願幫助曹操來對付蜀漢的關羽了呢?

    孫權這麼做,當然是有原因的,關羽在荊州大殺四方的同時,不僅給曹操帶來了巨大的考驗,對孫權也帶來了一定的危機。

    為什麼這麼說呢?如果關羽成功打下樊城和襄陽,清除掉曹操在此的所有勢力,那麼關羽下一步的動作,就會對付東吳。

    畢竟不久前剛發生的“湘水分界”,關羽就在其中吃了東吳的一個暗虧,依照他的性格,勢必會找東吳算賬。

    因此,這就不得不讓孫權感到危機。

    不僅如此,孫權經過分析利弊,發現一個十分尷尬的事情,如果他不出手大幹一場,那麼就會形成兩種結果,一種是關羽得手,曹魏敗退,另一種則是關羽敗退曹魏得手。

    而第一種結果,會造成關羽在荊州的勢力更大,這顯然不是孫權願意看到的,至於第二種,曹魏佔據荊州的話,就相當於家門口走了一頭虎又來了一隻狼,荊州還是和孫權沒一毛錢關係。

    這兩種結果,都不是孫權願意接受和看到的,所以,從自身角度出發,孫權必須出手。

    況且,當時的局勢對於孫權來說其實也是個好機會,為什麼呢?關羽出兵後的打法,完全不按常理出牌,表面上看,確實勢如破竹,但同時也暴露了一個巨大的問題。

    這個問題就是,關羽將戰線拉得太長,有點首尾不相顧,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在關羽的後方弄一些動作出來,關羽就會十分被動。

    並且,孫權當時也意識到,關羽雖猛,但綜合實力畢竟還不如曹操,一旦曹軍穩定下來,同時漢水的汛期過了之後,那麼關羽敗退是早晚的事。

    因此,在關羽尚未敗退,且出現首尾難顧的情況下出手最為合適不過,這樣不僅能獲取最大的利益,還能不交惡於曹操。

    所以,孫權就安排陸遜在前,呂蒙在後,先迷惑關羽,之後透過“白衣渡江”把吳軍送到關羽後方,最終促成了東吳的這場勝利。

    總之,關羽最終的失敗,除了敗在自己性格上之外,更多的是敗在了孫權的策略當中,孫權正是利用了關羽的性格,贏得了這場戰役。

    不過,孫權既然贏了,為何還要指使下屬殺掉關羽呢?難道他不知道關羽對於劉備的重要性嗎?他這麼一殺,難道就不擔心劉備大舉報復嗎?

    這些其實孫權都知道,他之所以非要殺掉關羽,也是有不得不殺的理由的。

    首先,孫權最怕關羽投降,他也不允許關羽投降。

    為什麼呢?因為關羽一旦投降,到時候再殺他的話,那麼孫權就會落一個“殺降”的惡名,本身這次背刺關羽,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孫權就已經是“背盟”行為,到時候再弄一個殺降的惡名,還讓孫權怎麼出門?

    縱然是他不怕被人譴責,但畢竟說出去也不好聽。

    因此,在活捉關羽後,孫權是不會讓關羽有開口投降的機會的,必須第一時間殺了他,這樣他對外說起來,自己殺關羽,是在戰場上的行為。

    其次,關羽是蜀漢軍中,駕馭水軍本領最好的,而這種本領,恰恰又是對東吳威脅最大的。

    要知道,當時的形勢之下,聯盟只是權宜之計,誰也說不定明天會不會刀劍相向,因此,有了清除這種威脅的機會,那關羽就必須得殺。

    再者,就是關羽的性格,也是孫權必殺他的原因之一。

    歷史上真實的關羽,屬於是俠客性格,對你不滿意就是不滿意,有仇那就必須得報,這樣的人,若是放他返回蜀漢,那麼對東吳就是個巨大的隱患。

    本身湘水分界一事中,東吳就讓關羽吃了暗虧,如今又讓關羽慘敗,失了這麼大的顏面,按照他的性格,日後如果有機會,報仇是肯定的。

    而一旦關羽要找東吳報仇,按照他在劉備心中的位置,哪怕他做出點不符合劉備戰略的行動,劉備估計也不會太過阻止。

    包括諸葛亮,都不一定能阻止關羽復仇。

    如果這樣的話,依照關羽在蜀漢的影響力,以及其本身的戰鬥力,那麼將會給東吳造成致命的打擊。

    正是出於這些原因,所以,孫權在幾經權衡之後,最終決定,必須殺了關羽,而不是僅僅活捉他。

    因此,孫權就親自部署了殺關羽的具體行動,並且下達了必須殺的指令,因為除了殺了他之外,怎麼都不好處理。

    至於為何說呂蒙和殺關羽無關,前文也大概講過,不在現場是一方面,另外就是呂蒙與關羽並無私仇恩怨,況且當時關羽已經威震華夏,單是活捉就已經讓呂蒙名震江湖了,根本就沒有再殺了他的必要。

    也正是因為孫權殺了關羽,最終導致吳蜀聯盟的破裂,而吳蜀聯盟的破裂,最大的既得利益者確實曹魏集團,因為在關羽被殺的一年後,曹操去世,如果這個時候吳蜀聯盟穩固,趁著曹操病逝,內部政權不穩定的局勢下,雙方合力北上,極有可能會改變當時天下的局勢。

    只可惜的是,孫權殺了關羽,讓蜀漢與東吳之間出現裂痕,而正在雙方因為關羽之死大打出手之際,曹丕利用了這段寶貴的時間,順利實現了政權交接過渡,以及篡漢稱帝的行動。

    至此,天下局勢徹底明朗,曹魏集團也成了最終的勝利者。

    所以綜合來講,關羽被擒獲之後,並非是呂蒙非要殺關羽,而是孫權考慮和結合當下的各種局勢,早已下達了必須讓關羽死的指令,因此,關羽就不得不死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清代著名外交家曾紀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