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混筆金書

    大清王朝的最後一天就是1912年2月12日,也是宣統三年舊曆十二月二十五日。在那一天腐朽的大清王朝終於結束了。對於革命者來說,是一個偉大的勝利;對於清王朝來說,是歷史的落幕,是輝煌走到了塵埃。

    這一天也是無數平凡日子裡的一天,也是最值得紀念的一天。自古以來,每次的改朝換代那天都是血流成河,但是大清王朝末日的這天除了皇宮內嚶嚶的哭聲,其他的都是那麼的平和。

    這一天,袁世凱沒有上朝。大臣們都穿戴整齊的在乾清宮外守候上朝。他們有的人欣喜,有的人憤怒,但他們都保持一致的沉默。當聽到太監傳喚:“太后到了,請諸位大臣上朝”,大臣們一個個進入。當隆裕皇太后帶著六歲的皇帝,進入大殿後,沒有了的是那三拜九叩。太后想到數百年的大清王朝就要斷送於自己之手,不禁大哭起來,守舊的大臣們也更著開始哭泣。當大臣胡惟德威脅太后說:“十二點之前必須退位,不然優待皇室的待遇將會取消”時,太后停止了哭泣,在退位詔書上蓋了章。從此,大清帝國完成了退位。

    同天,《優待皇室條件》也被公佈。同時部分皇親國戚怕牽連自己,將自己全家遷移到了外國在天津的租界。而有些皇親國戚看著皇帝退位完了後,回家幹自己的事去了,貌似大清的退位和自己無關。但在我看來,他們只是對大清無力迴天的無奈,內心雖然波瀾,但也只能這樣了。

    這樣平和的權利交替,說美好確實美好。沒有戰爭的朝代交替,為中國剩下了勞力,財力;但同時沒有戰爭的交替,後世政府缺少了一種血性。大清王朝走完了它的一生,也結束了數千年的封建王朝,是那麼美好,又略有遺憾。

  • 2 # 片時記

    有因必有果,違背事物執行的規律,自然會分崩離析。大清王朝的隕落也是社會發展的規律,革命之火,使得千張百孔的清王朝覆滅。歷史的必然也是自然規律。

    大清王朝的最後一天

    1912年2月12日,這對整個中華民族都是極其有意義的一天,2000多年的封建統治,終於在中華民族結束了。大清王朝統治中國200餘年,在這一天結束了。這一天的一大早,伴隨清政府200多年的早朝制度依然舉行,也是最後一次舉行的。

    大臣們在兩旁交談著,伴隨著皇太后及皇帝溥儀的到來,聲音才停止。大臣們畢恭畢敬的行禮,大臣們只是三鞠躬,並沒有行跪拜之禮。如今的清政府已經空無一物,大臣們都在等著退位詔書,好拿著它去向袁世凱請功。樹倒猢猻散,大臣們也在為自己的前程擔憂。大清王朝的衰落已成定局。

    大清王朝的分解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的爆發,隨後有15個省先後脫離清王朝的控制。此時的清政府已經是強弩之末,搖搖欲墜,名存實亡。清政府的暴行為,為這一切埋下了伏筆。辛亥革命時期,袁世凱掌握了清王朝的大部分軍事力量。袁世凱一邊要與革命者和談,一邊威逼利誘清政府退位,孫中山先生告訴袁世凱,只要清政府退出,便可將總統之位讓給他。袁世凱達到了自己的目的,便加速皇帝退位。因此便就有了1912年2月12日清王朝在中國的最後一天。

    竊國者袁世凱

    無數革命烈士換來的清政府退位,這一成果卻被袁世凱所竊取。袁世凱甚至對自己的權利不滿,想要帝王的權利,妄圖復辟帝制。當然,這一鬧劇也很快被終結。袁世凱本可以以終結清政府的統治而留下美名,但如今卻因復辟帝制而留下罵名。

    歷史發展的車輪在不斷的前進,任何違背社會發展規律都不可能成功。歷經幾千年的剝削,人民當家做主的時代終於到來。

  • 3 # 學史知今

    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後一次朝會在紫禁城舉行,大臣們一改往日的三拜九叩,只是象徵性地三鞠躬,因為從這一天開始,溥儀退位,清朝正式落幕。

    隆裕太后和小溥儀(劇照)

    當天早上,雖然大臣們依舊像往日一樣,穿著清廷朝服,很早的就來到乾清宮旁等候,但每個人都心事重重,思索著接下來的前途命運。

    空氣異常的寧靜,眾人似乎都不知道該說什麼,或者說也沒什麼好說的,因為接下里的退位儀式就是走個過場,根本不會有什麼變數。

    袁世凱的親信胡惟德等人眼神中帶著喜色,其他臣子要麼面帶悲色,要麼神情木然,一時之間空氣似乎都凝結了,過了一會兒,一個小太監的聲音,打破了這尷尬壓抑的氣氛:

    “太后已到,請各位大臣上殿內!”

    眾臣子當然認得這是隆裕太后身邊的小太監,於是連忙整理衣冠,依次朝養心殿走去,雖然清朝必然滅亡,但最後的這個過場還是得走的。

    清朝大臣上朝

    可當眾臣子到達養心殿門口時,卻發現隆裕太后並沒有在殿中,只有內閣協理大臣徐世昌在那等待,而大內侍衛則一如往常地守衛著那裡。

    “難道有什麼變化?”此時,眾臣子皆是一愣,就在眾臣子遲疑之時,小太監的聲音再次傳入眾人耳中:

    “太后駕到!”

    眾臣子轉身後,才看到姍姍來遲的隆裕太后,此時隆裕太后手裡正牽著6歲的小溥儀,緩慢地走了過來,隆裕太后表情嚴肅,但小溥儀似乎根本不知道接下來要發生什麼。

    小溥儀

    當隆裕太后經過眾臣子時,眼神向旁邊看了看後,似乎有點驚訝,因為她沒有看見袁世凱,不過她並沒有說什麼,而是直接入殿,帶著小溥儀坐好後,眾臣子才依次入殿。

    由於這是清朝的最後一次朝會,並且接下來要辦一件很大的事,所以隆裕太后一改往日垂簾聽政的形式,而是從幕後走到臺前,親自主持這次朝會。

    眾臣子進入殿中之後,由胡惟德領頭,向隆裕太后和小溥儀彎腰鞠了三躬,這在以前是從未有過的,因為朝會必須三拜九叩,可現在情況變了,眾臣子自然也不必遵守以前的規矩。

    袁世凱

    而隆裕太后也早就做好了心理準備,所以並沒有表現出任何異樣,反倒繼續向群臣望了過去,胡惟德自然知道隆裕太后在找誰,連忙上前一步說道:

    “奏請太后,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因病未能起身,特委託臣前來向太后與皇上請安。”

    隆裕太后聽了後,自然知道袁世凱心裡的小九九,但又無可奈何,只能假意點頭附和道:

    “袁世凱為國盡忠盡職,費心費力,真是難得的忠臣。清朝皇室之所以還能繼續存在,離不開袁世凱的力保,想想他的壓力也不小。今日我就按照最初的議和條件,頒佈退位詔書,其他事情都交給袁世凱處理吧!”

    隆裕太后知道,縱使有千般的不情願,但大清早已風雨飄搖,她和小皇帝也沒了實權,當下除了退位,沒有任何選擇,不過提到“退位”兩個字時,她的眼圈不自主地紅了起來。

    在場的臣子中,有一些清朝老臣,他們聽了隆裕太后的話後,同樣面帶憂傷之色,整個大殿都瀰漫著壓抑的氣氛。

    胡惟德

    雖然胡惟德對清朝沒有一絲感情,但面對這麼多人,自己也不好逼得太緊,也就沒說什麼。還好,小太監看出了胡惟德的不耐煩,連忙把早就準備好的退位詔書,呈給了隆裕太后。

    隆裕太后接過退位詔書後,眼淚再也止不住了,此時哪還顧得什麼太后的威嚴,開始嚎啕大哭起來,同時嘴裡不斷地哭喊著:

    “我對不起祖宗啊……”

    在場的清朝老臣,見此情景,也是老淚縱橫,甚至連胡惟德都為了配合現場氣氛,假意地乾嚎了幾聲,一時之間大殿之上哭聲不斷,反倒是小溥儀呆頭呆腦的,並不知道大家為什麼會這麼傷心。

    但胡惟德知道,袁世凱今天派他來的任務,就是要儘快拿到退位詔書,所以乾嚎幾聲之後,胡惟德就故作哽咽地安慰起隆裕太后:

    “太后,當今天下已定,希望您能看開一些,保重貴體啊!世人皆知太后心懷萬民,掛系皇室,今日作出此等恩德,定然為百姓所稱頌。如今對皇室優待已經許諾,還請太后寬心。”

    胡惟德說得很明確,已經給你們皇室優待承諾了,就別哭哭啼啼的,抓緊把正事辦了,我好回去交差。隆裕太后當然聽明白了胡惟德的話,不過她哭得更傷心了。

    隆裕太后與扮演者

    這是赤裸裸的威脅啊!想到這裡,隆裕太后不禁用手死死地攥住了退位詔書。眼見隆裕太后的眼淚不斷地落在退位詔書上,胡惟德急了,要是把退位詔書弄壞了,自己可承擔不起這個責任。

    可如果直接強奪退位詔書,似乎又沒那個膽量,不說清朝皇室在眾多割據勢力和各國列強中還有點影響力,單把眼前大殿上的清朝老臣和大內侍衛逼急了,也能把他活撕了。

    這也是為什麼袁世凱稱病不來的原因,此時胡惟德一邊腹誹袁世凱,一邊考慮該怎麼辦,突然他看到了內閣協理大臣徐世昌和內務府大臣世續,立馬計上心來,只要讓他倆出面不就可以了嗎?

    徐世昌

    可奈何那倆老狐狸堅決不上鉤,任由胡惟德在那拋媚眼,就是假裝看不到,甚至直接扭頭看向別的地方。

    這可把胡惟德氣了個夠嗆,思來想去只能把“革命黨”搬出來,嚇嚇隆裕太后和這些清朝老臣,他從身上掏出了早已準備好的電報對隆裕太后說:

    “太后,請先不要悲傷了,臣這裡有一份來自革命黨的緊急電報,請太后閱示。”

    隆裕太后一聽到“革命黨”三個字,瞬間止住了哭聲,連忙問革命黨說了什麼,她最擔心的就是革命黨變卦,殺了她們母子等一眾清朝皇室。

    胡惟德見“革命黨”好使,於是趁熱打鐵嚇唬隆裕太后,說如果清廷在十二點前不頒佈退位詔書,那之前答應清朝皇室的所有優待條件直接作廢。

    退位詔書

    隆裕太后一聽,連忙邊對胡惟德說退位,邊把退位詔書交給徐世昌用玉璽蓋上了大印,然後把退位詔書交給了胡惟德,隨後胡惟德大聲朗讀了一遍退位詔書後,就滿意的將退位詔書收好。

    然後,胡惟德帶著一眾大臣,朝隆裕太后和小溥儀三鞠躬後,走出了養心殿,胡惟德知道,從此刻開始,清朝徹底成為了歷史,他作為袁世凱的親信,也將開啟自己人生的新篇章。

    隆裕太后在大殿之上,眼睜睜地看著這些臣子離去,心中不免悲痛欲絕。可剛剛6歲的小溥儀並不知道這意味著什麼,反倒開始在大殿之中嬉鬧起來。

    隆裕太后劇照

    看著眼前空空蕩蕩的大殿,和少不更事的小溥儀,隆裕太后只能無奈地上前,將小溥儀抱在懷中,緩緩地走出了養心殿。

    或許是太過傷心,隆裕太后剛走了幾步,就踉蹌地摔倒了,太監見此連忙上前攙扶,並將其送回寢宮。這一天,隆裕太后幾乎滴水未進,反倒是小溥儀該吃吃該喝喝,玩得不亦樂乎。

    一年後的1913年2月22日,鬱鬱寡歡的隆裕太后就病死了,而溥儀接下來的童年生活一直在紫禁城中度過,直到1924年被馮玉祥驅逐出紫禁城。

    紫禁城一角

    1912年2月12日,隨著退位詔書的頒佈,正式宣告著中國歷史上,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時代結束了,對於清朝皇室來講這是最悲傷的一天,可對於千千萬萬的華人來講,絕對是值得慶賀的一天。

  • 4 # 獨來獨往的楊哥

    是充滿悲哀和又無可奈何的也知道這樣是最好結局的一天!因為後來民國政府給了很大優惠,還保留一個國中之國,就是保留一個小小清朝皇帝和他居住皇宮!當然這一天差不多有300年曆史清朝結束了,中華民國開始了!

  • 5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大家千萬不要相信皇上的退位都是狼狽不堪的,特別是這種不經世事的小皇帝。好像一人得勢,必有一人失勢。

    皇帝都是騎在人民頭上拉屎的,雖然有個別“明君”能深吟人民確實苦這個道理,但那也只是壇花一現。皇帝很孤獨,有時候找個人陪他玩玩,也很難找到真正的快樂。只有找個造反的人,他才能真正的成熟。至明代以後造反越來越難了,因為國家機器越來越完善了。造反也只能在小範圍內打擊地主的統治。

    大家都說清代版圖很大,版圖大造反才越難。古代人讀書不是義務教育,讀書是私人行為,只有有資格的人才讀書,讀書不是為了蒼天黎民,是為了隱居遁世。不是與天爭鬥,卻是與天苟且,不是與人爭鬥,卻是互相欺騙。

    國家機器越龐大,它籠絡的人才就越多,皇帝就越騎在人民頭上拉屎。

    當王朝更替的時候,有人為皇帝墊背,他們的悲傷也只是兔死狐悲,惺惺作態。那些忠臣為表示對他主子的愚忠,有的上吊有的服毒,都是有固定的格式,效法古人,以教後代。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勝利的一方有一個祝賀的形式,以打擊敵人盲目樂觀,皇帝要是表現地好,也能撈個重新做人的機會。待遇要比凡人好得多,那都是難得之才啊!最其碼教個書啥的。

    但你千萬不要以為撿了個落,總有一些凡人能超越皇帝,成為新世界的人才,這個時候就說,新世界就是好。

    自由雖然給了你,但你不能防礙新世界的發展,你有讀“聖賢”書的自由,有繁衍後代的權力,但你不能縱容你的後代在這裡撒野!

    這類人有利用的價值,你可以玩,但你不能老用逼臉威脅別人,也許皇帝賜於了你皎好的顏色,你用你的自由,捍衛了皇帝的尊嚴。

    只要你是可用的人才,社會自然能容納你。

  • 6 # 江湖小曉生

    隆裕太后,作為慈禧太后的侄女,顯然沒有慈禧太后的手段和野心。她只想著能夠保住清朝皇室們榮華富貴的一生就可以了。

    攝政王載灃,年輕的後起之秀。雖然有心救國,但是無力迴天。個人能力太弱,完全不是袁世凱的對手,所以也只能望洋興嘆。

    辛亥革命爆發以後,29歲的攝政王載灃和隆裕太后商量了一下,決定將所有大權都交給袁世凱,並且請袁世凱出山。

    袁世凱出山以後,清朝的軍隊立刻反敗為勝。革命是否能夠成功,此時已經陷入了撲朔迷離的狀態之中。可以說,袁世凱的任何一個念頭,都可能改變歷史的走向。

    這個時候南北和議的聲音傳來了,袁世凱這邊傳達的訊息是,只要清帝退位,那麼和談就算達成了,到時候清朝皇族,是可以獲得優厚待遇的。

    在這種情況下,隆裕太后只好接受了袁世凱提出的條件,宣佈在1912年2月12日這一天,清帝溥儀退位。

    一、袁世凱不願露面,胡惟德全權負責退位當天的事情。

    袁世凱是個人精啊,他手裡有軍隊,一面他要拿著清朝皇室來遏制革命黨,一面他又要拿著革命黨來威脅清朝皇室,最終他本人可以獲得所有好處。

    理想那是相當豐滿,可是現實導致清朝皇室和革命黨都恨透了袁世凱。因此一場刺殺案就這麼展開了。

    這場刺殺規模還不小,時間發生在1912年1月16日。

    第一組人馬,由張先培帶著5個人埋伏在茶樓內,等到袁世凱的車馬路過的時候,張先培擲彈恰好炸翻了袁世凱的馬車。袁世凱受了點傷,嚇得躲在了車底。第二組人馬,由黃之萌帶著另外一幫人,在另外一個酒樓中,再次扔出一枚炸彈,炸翻了袁世凱的幾名警衛。第三組人馬,由楊禹昌在東安門大路上,再次對袁世凱的車馬發起攻擊。可惜最終沒能擊殺袁世凱。

    結果是袁世凱的警衛隊長當場斃命,此外還有10多人受傷。三名兇手拒不承認主使者,最終慷慨被殺。

    不管是宗室出手,還是革命黨出手,對袁世凱來說打擊是真的不小。因此袁世凱藉口受傷,沒有出席清帝退位的儀式。

    那麼總要派個代表才行,因此袁世凱的心腹外務部大臣胡惟德成為了清帝退位的主要負責人。胡惟德以清朝大臣的身份,最後一次向隆裕太后和小皇帝溥儀請安,緊接著他便將退位詔書,命人捧到了隆裕太后跟前。

    二、胡惟德給隆裕太后擺了一出好戲。

    時間可真快啊,一眨眼兩百多年的大清王朝就走到了盡頭。隆裕太后萬萬沒想到,當年老佛爺交給自己的大好河山,最後會葬送在自己手裡。

    越想越激動,越激動就越傷心,隆裕太后這個時候居然嚎哭了起來。哭倒是沒關係,可是她手裡攥著退位詔書在哭。

    這詔書也不是油布做的,萬一隆裕太后激動起來,把這玩意兒給撕了,事情可就沒法收拾了。為此胡惟德再次出場了,他知道什麼東西能夠讓隆裕太后止住傷心。

    這幫人當然都是老江湖,隆裕太后嬌生慣養,完全不是他們的對手。胡惟德見情緒醞釀得差不多了,於是就拿出了革命黨發來的電報。

    這份電報有很大的分量,為啥?因為電報裡說,如果在15日下午12點之前,清帝還沒有退位的話,那麼就收回此前的所有優待條件。

    這下子可把隆裕太后給鎮住了,沒別的,隆裕太后所要求的就是清朝皇室的優待政策。如果這件事給辦砸了,那她不光對不起列祖列宗,還對不起清朝的後世子孫。

    因此隆裕太后趕忙把退位詔書,給徐世昌蓋上了大印,坐實了這件事。她生怕錯過了時間,使得革命黨反悔給出的優待條件。

    胡惟德這邊卻偷摸著嘿嘿一笑,其實這一切他早就料到了。安排這麼一出,也只是為了儘快促成這件事情罷了。最終,清帝退位時間為1912年2月12日。

    三、清帝退位,究竟給了什麼優待條件?

    仔細去看,那條件老多了。基本上就是說清朝皇帝贊成共和政體,但是清朝皇帝的尊號不能廢除,共和國永遠都需以君王的禮儀對待清朝皇帝。

    此外共和國每年都要撥付400萬元作為清朝皇室的日常開銷所用。清朝皇族可以留用昔日的太監和宮女,但是不能再招新的。

    皇室的宗廟、陵寢需要得到共和國的保護,並且永遠都享受祭祀。各種費用,需要共和國特別支出承擔。清朝皇帝的私產,必須要得到共和國的保護。

    此外,清朝皇族,永遠免除當兵納稅的義務。如果日子過不下去了,共和國得搭把手,幫忙安排個工作,解決生計問題。

    這待遇真的是沒誰了,就算改變了政體,這幫人在這種待遇的保護下,依舊還是人上人。難怪隆裕太后對優待政策如此看重了。

    四、隆裕太后摔了一跤。

    處理完所有事務以後,胡惟德手持詔書,代替袁世凱,帶領著百官,最後一次向隆裕太后和溥儀鞠躬,此後他們全部退出了殿外,以此代表他們不再是清朝的大臣了。

    隆裕太后抱著溥儀,在龍椅上愣了很長時間。等到所有人都走了以後,大殿裡一下子就安靜了下來。6歲的溥儀,壓根不知道發生了什麼,忙著跳下了龍椅,打算跑到外面玩耍。

    隆裕太后這個時候才回過神來,一把抱住了小皇帝,可是由於傷心過度,再加上沒注意,所以隆裕太后抱著溥儀一同摔倒在了地上。

    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袁世凱前經資政院選舉為總理大臣,當茲新舊代謝之際,宜有南北統一之方。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總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清帝退位詔書》

    周圍的太監們,趕忙跑上來扶住了隆裕太后,這才把他們倆安然送回了各自的寢宮。這一摔,也就象徵著清王朝終於趴下了。

    總結:舊時代的結束,新時代的到來。

    封建王朝,在這一刻終於徹底從華夏大地上消失了。清帝退位的意義非同凡響,這是一次較為溫柔的改朝換代,因為取代清朝的,並不是另外一個封建王朝。

    所以說清帝退位這一天,是舊時代結束的一天,同樣也是新時代到來的一天。封建王朝終於在這一天徹底趴下了。

    隆裕太后鬱鬱寡歡,第二年便英年早逝了。而溥儀繼續在紫禁城住到了1924年,長達13年的優待政策,對他來說,已經相當不錯了。

  • 7 # 史曉生

    1912年2月12日,這一天對古老的中國來說,註定是一個不平凡的日子,就在當天,隆裕太后帶著年僅六歲的宣統帝溥儀,連發三道詔書,宣佈清帝退位,清朝落下帷幕。

    這天的紫禁城,如同往常一樣,大臣們早早地就來到乾清宮旁等候上朝,但似乎又與平日裡不一樣,每個人的臉上,都顯得心事重重。

    對於今天即將發生的事情,大多數人已經是心知肚明,溥儀退位的訊息早已不脛而走,而今天之所以大臣們來到乾清宮,主要是為了等待退位詔書的正式頒佈。

    雖然明知道是一個過場,但很多人還是心神不寧,為自己的前途,也為目前的現狀,期盼中帶著一點不安,焦慮中帶著一絲興奮,總之,大臣們大多情緒複雜。

    在一番等待之後,裕隆太后身邊的小太監用尖細的聲音傳出旨意,請門外等候的大臣們上殿。

    該來的總會來,大臣們相視一眼,紛紛低頭,快步走進養心殿,待到站定之後,裕隆太后方才姍姍來遲。

    與裕隆太后一同前來的,是剛滿六歲的宣統帝溥儀,此時的他,並不知道今天要發生什麼,因此,如同往日一樣,左看看右看看,並時不時的打量著表情肅穆的大臣們,可能心裡也在奇怪,為何今天的大臣看起來這麼奇怪。

    而裕隆太后,此刻也沒有什麼表情,徑直帶著小溥儀走到了龍椅之前。

    但和往常不同的是,裕隆太后沒有再垂簾聽政,而是和溥儀一同坐下,對此,王公大臣自然是清楚為什麼,畢竟這是最後一次早朝了,往日的禮節和規矩,此時也不需要那麼講究了。

    隆裕太后坐定之後,大臣們開始行禮,不過並沒有向以往一樣進行三拜九叩,而是象徵性地鞠了三個躬,彷彿在進行告別。

    對於大臣們的如此行禮,裕隆太后同樣沒說什麼,此時的她,還有什麼可說的呢?退位詔書早已經擬好,而退位的條件也已經和袁世凱協商完畢,今天之所以上朝,只不過是把這個事情在臣子面前走一個形式而已,臣子們行什麼禮,都已經不重要了。

    在掃視了一眼站立的群臣後,裕隆太后發現今天的主角袁世凱沒來,不由得眉頭一皺,心道這袁世凱又在耍什麼花樣?如此重要的日子卻不出現。隨即一想,心中頓時明白,袁世凱之所以沒來,估計是怕今天在大殿上,鬧得不好看,所以,就派了心腹胡惟德前來。

    這未來的袁大總統,真是好一番算計。

    此時殿下站著的胡惟德彷彿也看出了裕隆太后的心思,趕忙上前一步奏道:

    “奏太后,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因病未能起身,特委託臣前來向太后與皇上請安。”

    明知道袁世凱這不過是託詞,但裕隆太后也是無可奈何,不來就不來吧,頓了頓,便說道:

    “袁世凱為國盡職盡責,我大清全仰仗他的力保才能延續到現在,今日我就按照最初的議和條件,頒佈退位詔書,其他事情都交給袁世凱處理吧!”

    雖然明知道退位已經無法改變,但如此正式的從嘴裡說出來,還是讓裕隆太后不由得眼圈一紅,畢竟從內心來講,她自然是不願意頒佈退位詔書的,更不願意成為大清的罪人,但此時她與小皇帝溥儀,完全沒有任何權利,不退位又能如何呢?

    大清,真的要完了!

    此言一出,殿下站立的一些老臣,也是百感交集,有幾個甚至已經暗暗的老淚縱橫,憂傷的情緒瀰漫在整個大殿之上,一時間氣氛極為壓抑。

    而正在裕隆太后以及一眾老臣在憂傷的時候,站在一旁的胡惟德心裡卻有些著急,這是要鬧哪一齣啊?現在可不是追憶往昔歲月的時候,袁大總統還等著看退位詔書呢,得想個辦法,讓裕隆太后麻溜在詔書上蓋章。

    作為袁世凱的親信,胡惟德有責任不能讓今天出什麼亂子,於是他朝一旁的小太監瞪了一眼,小太監馬上明白鬍惟德的意思,連忙將退位詔書呈到了裕隆太后的案前。

    本身就心神激盪,再看到退位詔書在面前,裕隆太后再也控制不住心中壓抑的情緒,頓時嚎啕大哭起來,此時此刻哪裡還有往日身為太后的神氣和莊重,一邊哭一邊斷斷續續的喊道:

    ”我愧對列祖列宗啊!“

    而殿下的一些老臣,看到裕隆太后如此,也是按耐不住,各自暗自垂淚,更有甚者,”撲通“一聲跪在地上,不住地叩頭。

    一時間,大殿上亂作一團,哭得哭,叫得叫,場面有些失控,而胡惟德看到這種情況,不由得更加煩躁,同時心中對袁世凱進行了無數遍親切的問候。

    他就是知道這種情況麻煩,才讓我來頂缸,現在倒好,哭成一團了,頭疼啊!

    但再頭疼,也得想辦法處理,不然任由這麼哭下去,什麼時候算完?要是再出點亂子,拿不到退位詔書,這回去沒法給袁大總統交代啊。

    沒辦法,胡惟德只得硬著頭皮上前一步道:

    ”太后,當今天下已定,希望您能看開一些,保重貴體啊!世人皆知太后心懷萬民,掛系皇室,今日作出此等恩德,定然為百姓所稱頌。如今對皇室優待已經許諾,還請太后寬心。”

    胡惟德的話,裕隆太后怎會不明白?雖說大清已經回天乏術,但真正面臨這個事情時,卻又是另一番滋味,更何況,祖宗幾百年的基業,算是斷送在自己手中了,一想到此,裕隆太后不由得哭的更大聲了,連帶著旁邊的小溥儀,也不明就裡的跟著哭起來。

    如此一來,胡惟德就更顯得煩躁,這要是上去直接把詔書奪過來,怕是有些不合適,但眼看裕隆太后哭得厲害,同時眼淚不住地留在詔書上,這要是弄花了,就更沒法交差了,無奈之下,胡惟德心一橫,再次上前道:

    “太后,請先不要悲傷了,臣這裡有一份來自革命黨的緊急電報,請太后閱示。”

    事到如今,也只能拿“革命黨”來鎮場面了,果然,裕隆太后一聽革命黨三個字,趕忙止住了哭聲,擦乾眼淚看向胡惟德,這革命黨可是關係到她母子二人的身家性命,此時急報莫不是有什麼變化?

    眼看到裕隆太后的反應,胡惟德十分滿意,心道還是革命黨的名號好使,咳嗽一聲,緩緩說道:

    “革命黨要求在今日十二點前,把退位詔書蓋章簽訂完畢,不然之前所談的優待條件,就會全部作廢。”

    裕隆太后一聽,連忙拿起章在詔書上蓋上,同時交給身旁的小太監,而胡惟德在審視一切無誤之後,才算滿意地鬆了一口氣,心道總算大功告成。

    之後,在胡惟德的帶領下,眾大臣再次向裕隆太后深深的鞠了三個躬,逐一的退出大殿,隨著大門被緩緩關上,裕隆太后彷彿也用盡了全身氣力,癱坐在龍椅之上。

    許久,裕隆太后勉強起身,跌跌撞撞的朝門外走去,但在失魂落魄之下,不小心跌倒在地,坐在地上,裕隆太后望著光線逐漸變暗的大殿,淚水再次無聲滴落在地板之上。

    大清,真的亡了!

    而與此同時,北京城的街頭上,一個名叫索五的旗人,正在大柵欄跟哥們打牌,忽然間,聽到報童清脆的聲音在吆喝:

    “號外!號外!宣統帝退位了!宣統帝退位了!”

    聞聽之下,索五摸著牌的雙手一怔,繼而抑制不住的顫抖起來,半晌,把手中的牌一推,嘴裡嘀咕著“真的完了?”然後起身,拱手,向遠處走去。

    一路上,索五看到不少相熟的旗人,只不過,再也沒有打招呼的心情,此時,西下的太陽,將索五的背影越拖越長,越拉越淡。

    1918年2月12日,清朝的最後一位皇帝,也是自秦始皇嬴政創立皇帝制度來的最後以為皇帝,愛新覺羅.溥儀,正式頒佈退位詔書,宣告清朝滅亡,宣統的退位,對清朝是一種結束,但對於古老的中國而言,則是一個新的開始,自此,新的紀元就要展開。

  • 8 # 曉東筆談

    雖然民國在1912年1月就已經正式建立了,但清廷一直苟延殘喘到2月12日;這一日,末代皇帝溥儀正式退位,宣告了統治中國268年的清朝壽終正寢。

    這一天,對於隆裕皇太后以及滿清貴胄,是絕望和淒涼的一天,這意味著他們的統治和特權從此煙消雲散,雖然6歲的溥儀直到多年以後才明白這一天的意義。

    末代皇帝

    對於孫中山等革命黨而言,則意味著多年的革命終於取得成功;

    這一天對於袁世凱而言,也是等待多時,意味著他將按照與革命黨的約定,即將登上民國大總統的寶座。

    1912年2月12日的早晨,隆裕皇太后和溥儀最後一次上朝,各位大臣如往常一般站立在大殿兩旁。

    朝堂上下的君臣,都是各懷心事。

    溥儀小皇帝對局勢仍是一無所知,從前是被父親載灃哄著坐上寶座登基,才沒幾年又被皇太后牽著手退位。

    隆裕皇太后和一班滿清大臣心中充滿了悲涼,大清268年的基業在他們手中崩塌,他們無言見列祖列宗。

    隆裕皇太后

    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乾脆都不來參加這最後的朝會,派了外務大臣胡惟德前來,目的當然不是為了保衛大清,而是從皇太后手裡趕緊拿到“退位詔書”,好跟孫中山等革命黨談判,坐上民國大總統的寶座。

    其他的大臣也都是心事重重,有的已經在民國政府謀到了一官半職,今天來也就是走個形式,給老主人一個面子;還沒有找到下家的就想在這次朝會上探探風向,為自己下一步做準備。

    就在這種詭異的氛圍下,清王朝最後一次朝會開始了。

    大家都心不在焉,大臣們連“三跪九叩”這種大禮竟然都不行了,只是象徵性地給皇帝和皇太后行了三鞠躬,隆裕皇太后雖然心中罵道“大不敬”,但無奈大清滅亡已是不可逆轉,即使自己說出這話也是起不到任何作用,只能咽在肚子裡。

    革命黨已經建立民國

    由於此前早已對皇帝退位以及皇室後續生活,革命黨、袁世凱以及清廷已經談判出了結果,1912年2月12日這一天的朝會,君臣雙方,特別是皇太后、滿清貴族與袁世凱的代表胡惟德沒有產生衝突,一切都按照平常的程式進行。

    只有到正式頒佈退位詔書的時候,隆裕皇太后遲遲不肯交出詔書,朝會一時間陷入了僵局,胡惟德見此,拿出革命黨這張王牌,脅迫皇太后,說中午十二點前如果還不頒佈退位詔書,此前的談判結果作廢,革命黨將採取軍事行動逼宮。

    這下,隆裕皇太后才不得不頒佈“退位詔書”,隨即帶著退位的溥儀轉身離去。

    退位詔書

    “朕欽奉隆裕皇太后懿旨:……今全華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總期人民安堵……仍合漢滿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閒……欽此。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這一天,大清正式滅亡。

    此時的袁世凱,在石大人外交衚衕裡也是興奮異常。

    當晚,袁世凱就剪去了自己的髮辮,將溥儀的“退位詔書”向南京國民政府發電報。

    興奮的袁世凱

    民國政府臨時大總統孫中山接到電報後,也按照此前與袁世凱達成的協議,宣佈辭去臨時大總統的職務,由袁世凱接任總統一職。

    而上午剛剛參加完溥儀“退位”朝會的眾多大臣,紛紛調轉方向奔向袁世凱的官邸,向新主子跪安。

  • 9 # 流年lvy

    1912年2月12日,是清朝的最後一天。隆裕太后偕同6歲的宣統帝溥儀在乾清宮頒佈退位詔書。清朝是中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最後的一個封建王朝,現在看來已經早已進入歷史記載的朝代。不過它滅亡之日距離今天還不到百年。然而清朝留給後人除了百年的恥辱,還有更多的歷史思考。清朝是中國歷史上少數民族政權大一統朝代最長久的封建王朝,自清太祖努爾哈赤從明萬曆44年起兵到明崇禎17年得國,龍興遼東,三代人不懈努力終於以東北偏隅之地併吞海內,天下一統。順治1644年入主中原到宣統1912遜位期間經歷10個皇帝,一共268年。期間既有康乾盛世獨步天下的輝煌,也有道鹹衰世彷徨無奈的屈辱;最後光宣末世壽歸正寢的結局。清朝自開國以來,漢人的反抗鬥爭一直都沒有停止,包括在康乾盛世也不斷有各種起義發生。 清朝從嘉慶帝開始,下面的君主才能都比較平庸。既缺乏康熙,雍正,乾隆的雄才大略,又無作為守成。乾隆盛世留下的各種社會矛盾日益突出;清朝已經危機四伏。白蓮教,天理教起義,全國上下,烽火四起。在嘉慶18年(1813年)連皇宮都被天理教教民攻入。從道光20年(1840年)開始,清朝是每況愈下,先是簽定了喪權辱國的《中英南京條約》。往後太平天國起義,甲午戰爭以及《馬關條約賠款;八國聯軍進北京以及《辛丑條約》賠款等等。內憂外患,此伏彼起;嚴重消耗了國家的元氣。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之後全國各地聞風而動,紛紛響應向清廷宣佈“獨立”;清朝統治頓時土崩瓦解。清朝歷代皇帝都有很強的憂患意識,以及對於廣大漢人的防範心理。幾百萬滿人統治百倍以上的漢人,令他們時時刻刻如履薄冰,不敢懈怠。所以他們搞大屠殺、文字獄,都是用武力來逼迫漢人向他們靠攏。力圖在肉體和精神上消滅漢人的反抗意識,在成功的維護了中央集權的同時也抹殺了人民的自主意識,製造出了大批只會唯唯諾諾的奴才。如果把戰戰兢兢提防人民反抗的精力放到認識與國外的差距,抵禦外患上來也不會鬧到後來的地步。清朝是歷史上唯一沒有受到北方遊牧民族大規模騷擾的王朝,但他們遭到了來自海上商業民族的挑戰。《中英南京條約》僅僅還只是一個開頭。之後不平等條約一發不可收拾。最可悲的是,清朝統治者到最後也沒認為自己是中國真正的主人,一直把自己看做外來人。在列強入侵時,"寧予友邦,不予家奴"“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這樣的論調充分暴露了他們的心態。子賣爺田心不疼,簽下了不計其數的賣國條約。他們一直都認為自己賣的是別人的地方,自己真正的老家在遼東。清朝滅亡的主要原因是中國的文明落後於西方,對外戰爭所以屢屢失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的條約造成全華人民對於清朝徹底的失望,在到了後期清朝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激化,再加上貪汙腐敗盛行,使廣大的漢民族民族主義的覺醒。修編《清史稿》的清朝遺老不由得感慨:“本朝以兵興,亦以兵敗。”從一定程度上講太平天國運動雖然沒有直接滅亡清朝,卻埋下了顛覆清朝專制政府的種子。太平天國戰爭之後漢族官僚逐步掌握了軍權,而滿清的根基--八旗子弟早在康熙時期就已經基本垮掉了。原來的開國雄師成了一幫一事無成、百無一用的紈絝子弟。透過太平天國對於清朝的打擊,清朝統治者不得不起用漢人精英來鎮壓太平天國起義。漢人精英在鎮壓太平天國的過程中逐步掌握清朝的軍權;最後漢人新軍起義最終敲響了清朝的喪鐘。  尤其是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清朝如同暮日西沉,廣大漢族同胞都以為清朝的末日到了。之後又爆發了聲勢浩大的太平天國起義,各種內憂外患紛至沓來;一浪接連一浪不斷衝擊著腐朽不堪的清朝的反動統治。在各種力量的打擊下清王朝的統治越發搖搖欲墜,。清朝末年光緒年間,甲午戰爭失敗以後,清廷最後垂死掙扎曾經兩次變法。試圖透過變法維新,挽救大清王朝的危亡局勢。第一次戊戌變法在1888年,僅僅維持103天,六君子喋血菜市口;百日維新被血祭,變法以失敗告終。第二次是在1905年,在慈僖太后主持下變法,其中原先戊戌變法提出來的廢除科舉制度被徹底執行。廢八股科舉,得罪了天下所有一輩子寒窗苦讀的讀書人,數不清的讀書人因此自殺尋死,出身科場的讀書人無一不切齒痛恨。科舉制度是清朝入關之後為籠絡漢族讀書人的選擇,甚至還規定進士前三甲一定出自漢族書生,因此鞏固了王朝的統治,很多讀書人為了求得功名,也就此放下了民族之爭。如今既然杜絕仕途出身之路,滿漢之分的老帳又開始清算起來,清王朝的統治越發搖搖欲墜。科舉制度的好處並不僅僅在於招賢納士,而是給普通大眾構築了一條通往上層官僚階層的通道,雖然成功的機率很小。但畢竟多數人不甘心平庸一世,尤其是那些自覺懷才不遇的知識分子。對於統治者來說,這股力量如果運用的好,可為我所用,比如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等,假如運用不好,則是危害統治秩序的潛在力量;比如黃巢、洪秀全和孫文。黃巢一個落第舉子居然攻陷京師長安,差一點顛覆了唐朝的社稷。唐朝在他的打擊下加快了滅亡的程序。洪秀全的太平天國烽火燃遍中國十一省,北伐軍居然攻打到了天津。逼的清朝咸豐皇帝宣佈京師戒嚴,儘管以後起義被撲滅了,卻嚴重撼動了清朝統治根基。而孫文屢屢發動起義,儘管失敗了多次,但是最後的辛亥革命還是成功了。貌似強大的清朝這匹二百多年的駱駝被最後一根稻草壓倒了。看似兩個貌不起眼的布衣,最終把清朝送進了歷史。清朝從1840年鴉片戰爭依靠慣性苟延殘喘到1911年,居然還存活了72年現在看來不得不承認是個奇蹟。當時天下形式如同河決魚爛,處於無法收拾的局面了。就連當年李鴻章都哀嘆,認為中國遭遇上了三千年來未有之奇變。外有列強環伺侍強陵弱,內有革命起義風起雲湧。李鴻章是全力剿滅太平天國,挽救清朝於頻臨滅亡三大巨頭之一,在甲午戰爭之前,其他的兩個巨頭曾國藩和左宗棠都已經辭世。扶大廈於將傾、挽狂瀾於既倒的重任全部落在了李鴻章身上,當時日本蠢蠢欲動想要侵略清朝的附庸國——北韓。身為清廷重臣的李鴻章手握重兵,拒絕出兵保護北韓,坐視烽火在北韓半島上燃燒。他的幕僚馬氏兄弟曾經提建議讓北韓宣佈獨立,或者清朝直接出兵佔領北韓,收為清朝第十九個行省;斷絕日本侵略的狼子野心。然而李鴻章在當時卻說:“大清朝我都不敢保證它有二十年的壽命,何況是高麗?”結果一語中地,北韓很快被日本佔領。而清朝滅亡的日期還真的被他說中了,17年之後的1912年2月12日,是清朝的最後一天。隆裕太后偕同6歲的宣統帝溥儀在乾清宮頒佈退位詔書。退位詔書全文如下:“前因民軍起事,各省響應,九夏沸騰,生靈塗炭,特命袁世凱遣員與民軍代表討論大局,議開國會,公決政體。兩月以來,尚無確當辦法,南北睽隔,彼此相指,商輟於途,士露於野,徒以國體一日不決,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華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議於前;北方諸將亦主張於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用是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之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袁世凱前經資政院選舉為總理大臣,當茲新舊代謝之際,宣佈南北統一之方,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總期人民安堵,海宇又安,仍合漢滿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閒,優遊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郅治之告成,豈不懿歟!” 這份退位詔書由光緒二十年狀元張謇的幕僚楊廷棟起草初稿,再由張謇潤色修改,文章的確是大手筆、名家風範一覽無餘。中國自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稱帝到1911年一共長達2123年的封建時代正式宣告結束。

  • 10 # 李時針的時針

    什麼,大清亡了?隆裕太后一夜無眠,一想到早起就要面對這個殘酷的現實,她的心裡就糾成了一個疙瘩。

    隆裕太后掐指算了一算,從皇太極到溥儀,大清走過了276年的風風雨雨,如今就要到頭了。

    這天是公元1912年2月12日,她將在這一天陪著溥儀,宣佈退位之事,大清正式亡了。

    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大臣們舉行最後一次朝會

    在這一天,大臣與皇族每個人的心情都有點複雜。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系大臣,內心還是頗為激動,他們終於可以甩開膀子幹自己的事了。

    而那些皇族王爺們,內心在不安中也有些坦然,畢竟,隆裕太后在和袁世凱的談判中,早就已經將他們的生活費算進去了。每年400萬兩白銀,足夠他們過上富裕的日子。

    而那些宮女太監們,內心也開始打鼓了。大清皇帝退位之後,他們還能不能繼續工作。一旦被趕出皇宮,還可不可以繼續生活。

    就在眾人各懷心思的時候,上朝的時間到了。

    這一天,朝堂議事的主題,那便是:退位。大局已定,基本就是走個過場的事情了。

    隆裕太后沒有和往常似的退居幕後,而是選擇領著溥儀,走到了大殿之上,陪著溥儀共同坐到了龍椅之上。

    隆裕太后在進入大殿時,用眼睛掃視了周圍的大臣,她發現,袁世凱並沒有參加這次朝會。她坐定之後,緊接著就到了大臣們行禮的環節了。

    一種人走茶涼的酸楚湧上了心頭,以胡惟德為代表的大臣,直接取消了三跪九叩之禮,轉而以鞠躬代替。隆裕太后看到這一幕,讓她對於未來的生活,更加憂心。

    她再次環顧朝堂,再次確認,袁世凱真的不在。

    一提到袁世凱,隆裕太后的心就彷彿掉進了冰窟窿。如今她面臨的窘迫局面,與袁世凱脫不了干係。

    在公元1208年,慈禧與光緒帝相繼去世,隆裕面臨著無兒子的尷尬局面。無子怎麼當太后,於是,她便將醇親王載灃的兒子過繼到自己的膝下收養。扶持溥儀登上皇位,而她自己則當上了大清的太后。

    當太后也是個辛苦活,她搞不懂,她的大姑慈禧為啥就那麼喜歡權力。當上太后的隆裕根本無力解決朝堂上面的大事小事。

    漸漸地她發現,載灃作為攝政王,在朝廷的權力越來越大,袁世凱也被搞回了河南種花養草。隆裕太后也不得不處處忍讓,畢竟,朝堂大事她真的不太擅長。

    在1911年,隨著武昌起義的爆發,很快便呈現出燎原之勢。南方十幾個省市,紛紛宣佈獨立,眼看著大清朝的半壁江山就沒了。

    在當時國內與國外不少的聲音,都聲稱袁世凱可以解決此事。

    載灃一看,大事不妙,袁世凱要是回來,估計就沒他啥事了。他乾脆,自己交出了所有的權力,拍拍屁股回家養老去了。

    於是,袁世凱便成為了軍機大臣,再加上他面對革命軍,竟然連戰連捷,隆裕就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

    可當袁世凱突然去找隆裕太后,商討退位之事時,隆裕太后震驚了。

    她沒有想到,袁世凱竟然是這樣一個人。雖然她很不甘心,但她意識很清楚,縱觀朝堂之上,再也找不到一個可以制衡袁世凱的人了。

    於是,她便和袁世凱商談了退位之事,並且還為皇族爭取到了400萬兩白銀。

    隆裕太后環視了一圈後,並沒有說話。臺下的胡惟德等得有點心急,連忙啟奏道:

    “奏請太后,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因病未能起身,特委託臣前來向太后與皇上請安”。

    胡惟德這一句話就將隆裕太后拉回到現實中,為了避免尷尬,袁世凱派胡惟德來執行此事。既然胡惟德說話了,隆裕太后也得回一句:

    “袁世凱為國盡忠盡職,費心費力,真是難得的忠臣。……今日我就按照最初的議和條件,頒佈退位詔書,其他事情就交給袁世凱處理吧”

    胡惟德彎腰退下,表面看起來很淡定,他內心焦急得不行。

    既然提到了退位詔書,旁邊的小太監也不著痕跡地將詔書遞了上去,只要是在詔書上簽字蓋章,這事就算是成了。

    可裕隆太后在看到詔書之後,也顧不得什麼太后的禮儀了,一想到被袁世凱坑了這事,眼淚嘩嘩地流了下來。

    嘴裡不停地嘟囔道:”我對不起祖宗啊……”

    一時間,節奏又被裕隆太后帶偏了,胡惟德氣的牙根癢癢。袁世凱給他的可是死命令,如果這事辦不好,或者是出了岔子,他腦袋也就別要了。

    太后哇哇哭,大臣們也不好意思不表示表示,於是朝堂上面的大臣們,也都跟著附和。胡惟德附和了幾聲之後,實在是著急。

    他又開口說話了,簡單翻譯一下:

    太后啊,如今大局已定,您看開點吧。天下人都知道,這事也不怨你。再說了,您不是也給皇室爭取了不少優待嘛,趕緊把詔書籤發吧”。

    看樣子,裕隆太后沒有聽進去他說的啥,自顧自地哭個不停,手裡的詔書都抓得變了形,淚水直往下滴。

    胡惟德很鬱悶,如果將詔書哭花了,或者裕隆太后後悔了,他腦袋也保不住了。

    但是他也沒有膽子跑上前去催促。兔子急了還咬人呢,萬一將這群滿清遺老惹毛了,局面就不好控制了。

    胡惟德心想:“看來不給你們談點實惠的東西,你們就不著急”。就和銷售員逼單一樣,胡惟德又說話了:

    這個是臨來之前,袁世凱給他的。袁世凱除了給他這封電報之外,還囑咐道:“我不去參加這次朝會了,你給隆裕太后說一聲。她們如果遲遲不肯簽字,就將這封電報呈上”。

    袁世凱的用意很明確,他不出席,一是避免了尷尬,再者來說,他也表達了自己的態度。這件事沒有再談的機會,也不給隆裕太后反悔的機會。

    電報裡面寫著,只要是12點之前不退位,之前答應的條件全部作廢。隆裕太后一看,大勢已去,面前的這群人,一個管事的都沒有,也就簽了退位詔書。

    當職得太監,當著眾位大臣的面朗讀了退位詔書,宣告著大清朝在1912年2月12日結束了。朗讀完畢之後,詔書交到了胡惟德的手中,隆裕太后示意退朝,大清朝的最後一次朝會結束了。

    隆裕太后領著溥儀往外走,溥儀當時只有六歲,他心情倒是蠻不錯的。因為他非常不喜歡朝堂上的氣氛。

    每次退朝之後,他就像是小學生放學了一樣開心,這一天,依舊是這樣。

    回到裕隆太后將溥儀直接領到了慈寧宮,她抱著溥儀嚎啕大哭,雖然傷心,但她也感受到了“無擔一身輕”。

    從她入宮開始,就背上了替慈禧監視光緒帝的擔子。

    因此,自己的老公並不喜歡自己,寵愛珍妃。甚至連話都沒有好好和她說過。結婚那麼多年,連個子嗣都沒有留下,成為了她永久的遺憾。

    她下定決心,要將溥儀撫養長大。

    可就在第二年,隆裕太后便病死了。

    溥儀在北京城遊生活了十幾年,但由於後宮中沒有裕隆的看管,也沒有祖制的制約,溥儀的身體也毀了,以至於連子嗣都沒有留下。

    歷代的權力交替,無疑都伴隨著流血犧牲,清王朝謝幕的方式,相比較其他朝代,已經好太多了。

    沒有了殺戮,慢慢凋零,一步步退出了人們的視線,而溥儀在經歷過起起落落之後,還能夠得以善終,也算得上是一件圓滿的事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語文不好是一種什麼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