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ZYH7074

    那年代單位、企業都辦托兒班,基本免費。三班倒的企業甚至辦了24小時全託所,哺乳期後不論小孩多大,夜間可入全託,職工放心上班去,家中有老人的幫幫接送等即可。

  • 2 # 朱噢笙

    那是孩子身上尿布又不是溼了就換,一泡屎在孩子身上五六個小時又死不了。吃輔食大人嚼碎了吐出來一把糊在孩子嘴裡,大多孩子也不會死的,少數幾個死了是孩子的命不是大人養的不好。所以生三五個總能活下來幾個,怕什麼。你可以嗎?

  • 3 # 茅簷老娛

    八十年代,我家是雙職工,孩子在幼兒園,中午管飯。早上先送孩子,下班後去幼兒園接回孩子,再做飯,吃完飯,幹家務活,把孩子衣服洗了,明早給孩子換一件乾淨的衣服,每晚休息時已經十點了。早上五點起床,週而復始。一直到孩子上學了,然後給孩子脖子上套個鑰匙,孩子自己回家,沒人接送,那時候路車不多,也沒有拐賣孩子的。我們沒用老人看孩子。自己把孩子養大的,也沒用老人的錢。

  • 4 # 渴望幸福的人

    改革開放之前,城市中的人基本上人人都有工作,沒有閒人。特別是青年人,學校畢業之後,都會分配工作。個別人由於特殊原因,沒有工作,則被稱為“待業青年”。

    年輕人,特別是雙職工。兩個人都上班,有了孩子之後,確實有許多困難。帶孩子就是大問題。

    最幸福的是家裡有老人。這樣,孩子可以放在家裡。有老人給帶,用不著風吹日曬。

    如果沒有老人,又有幾種情況。

    個別有門路的,可以送保育院。這種是條件最好的,但是數量太少,一般老百姓找不到。

    還有就是找托兒戶。有些家庭,專門開辦這種托兒戶。收一個到幾個孩子,白天放在那裡看護。早上家長送來,晚上再接走。

    如果單位比較好,就要依靠單位。那個時候很多大一點兒的單位,都設有嬰兒室,或者叫育嬰室。孩子的媽媽可以在上班時,把孩子帶到單位,放到嬰兒室。定點兒去哺乳。這樣,小小的孩子,就同母親一樣上下班了。

    那個時候的產假也短。好像是56天。如果有病或其他特殊情況,最多延長至70天。休完產假,媽媽就要上班了。

    那時街上經常可以看到一種挎鬥三輪車腳踏車。因為腳踏車是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有些心靈手巧的父親,找來一些材料。在腳踏車旁邊加一個輪子,上面固定著一個小箱子。多加保暖、防風、防雨措施。這樣,小小的嬰兒,從出生56天開始,就隨著母親去上班了。

    還有人建議,重新設立嬰兒室,是不是一種迴歸。

  • 5 # 63年的Rabbit

    我是央企職工。當時企業有自己的託兒所和幼兒園。我休完120天產假後,孩子就進託兒所了。哺乳期每天上、下午各有一次餵奶時間,3歲又進幼兒園了。改革開放後企業的託兒所、幼兒園、小學、中學與企業脫鉤了。所以~~~

  • 6 # 宗瓜德瓜

    我是那個年代過來的人,回答這個問題,第一句話是確實辛苦,第二句話是必須勤勞。

    那時侯,生活物質條件是很差的,其他的不去講,只講日常生活中緊密關連的幾樣:沒有抽水馬桶,用的是痰盂使用後需要去倒糞便的。沒有沐浴裝置,用的是洗澡盆需燒水洗澡的。沒有煤氣,用的是煤球爐來燒飯炒菜的。沒有洗衣機,用的是搓衣板來洗衣服的。離家最近的公交車站需要步行20分鐘,能添置一輛腳踏車就很不錯了(需要在單位申請購車票證)。那象現在,居住環境舒適便利,家用電器涉及生活方方面面,出行交通方便快捷,人的辛苦程度今非昔比!

    那時侯,生活節奏是上足馬達,快馬加鞭的,在單位上班工作必須要勤奮努力做個好工人或好乾部,還要上夜校去補習文化知識。在處理家庭生活中必須要吃苦耐勞,勤勞肯幹,起早貪黑,精心打理,家務活才能做到有條有理,小家庭日子才能象模象樣,特別重要的一點是無論在經濟上和家務活上都必須要自立自強的。那象現在的小夫妻,有雙方老人相幫支援,人的勤勞狀態今非昔比!

    那時侯,許多單位還是三班制,機械化程度不高,手工作坊多,有的還是計件制,所以工作上還是很辛勞的。至於帶孩子,多數單位有託兒所的,家長上班時帶去,下班後帶回。幼兒園基本上都是里弄辦的,一樣是上班先送孩子去幼兒園,下班再去接孩子回家。

  • 7 # 我家的長壽花

    下了班到幼兒園接了孩子,趕緊回家做飯,吃完飯晚上孩子睡覺了,打毛衣洗衣服準備明天所用的東西,總的說就是早起晚睡。

  • 8 # 意義5130

    小孩六個月請保姆,兩歲小孩就上幼兒園。早上七點十五分送小孩上幼兒園,下班以後去接小孩,而且是經常帶孩子加班,因為沒有老人常孩子,所有家務事全部自己做。

  • 9 # 布衣吳新建

    那個年代,帶孩子苦並幸福著!

    這裡帶孩子應定義帶多大的孩子。

    上了小學一年級基本就不存在“帶孩子”一說,就是孩子自己走著去學校。放養。

    因此,需要帶的是幼兒園以下的孩子。

    雙職工家庭有帶孩子三種模式。

    一、單位福利好,有託兒所幼兒園。產假結束上班,媽媽把孩子帶到單位往託兒所或幼兒園一丟,下班接走帶回家就可以了。哺乳期有送奶時間。有夜班就揪心點,不過放家裡睡覺也不怎麼擔心。

    二、單位沒有幼兒園但一般都會有託兒所。那時公立幼兒園入園時間與爸媽上班時間基本吻合,送完寶寶去上班,或與單位領導通融允許遲到幾分十幾分鍾。接就與放學時間有矛盾,一般家裡有老人的就老人接一下。沒有的,幼兒園離家也不太遠,胸前掛個鑰匙,自己回家。道路上沒汽車更沒有人販子。很安全。

    三、帶著上班。那就比較遭罪,但為了生活也是沒辦法。那是即使工廠除了少數大型企業,基本就是手工作坊,沒什麼危險,同事之間也比較照顧,嘴甜些大家都能理解。

    農村由於普遍實行包產到戶,自由度大,自己帶就不下田,或下田時帶在田邊讓自己玩。幼兒園接送。

    一邊工作一邊帶孩子這是絕大多上世紀80年代父母都有的記憶。

    這代人就是這樣過來的。

    生活本來不易,上世紀80年代父母帶出來的一代孩子現在都已經成了我們這個社會的中堅力量,如今他們又面臨自己怎樣帶好寶寶的困境。

    家家都有難唸的經。

    人類就是一代代延續。

    在努力的過好自己的生活時怎樣帶寶寶?

    心若不動,風又奈何。

    每代寶寶都會得到這個時代最好的照應。

  • 10 # 面朝大海21999

    毛主席時代工廠和家屬院相連,託兒所,學校,醫院,商店,食堂,大禮堂等等都在家屬院裡,基本上孩子從出生到初中都不用出家屬院,而且各種費用都相當低,可以說基本不花錢。逢年過節各種福利應有盡有。各級領導把工人當親人,只要有困難各級領導千方百計幫助解決,使工人工作沒有後顧之憂,工作起來幹勁十足,用實際行動報答黨和組織關心。所以,現在特別懷念毛主席時代。

  • 11 # 不死貧道69525045

    那時候的企業都是一個小社會,有自己的醫院,郵局開設的郵寄點,小賣部,宿舍區,還有幼兒園,小學中學,技校,可以說只要進去了,企業就把孩子在十五歲之前的基本需求都包圓了,就是地方大集體,醫院幼兒園這個最基本的都是有的,雙職工上班把孩子順路帶到幼兒園,一直到下班在來接,要是加班趕工期,幼兒園還提供食宿。

  • 12 # 伊敏0126

    我們先後經歷了三種方式:請保姆來家裡;白天送去人家家裡,晚上接回來。另外還送去老家爺爺奶奶帶了一段時間。然後兩歲半就送幼兒園了。送去的是一個大型國企辦的幼兒園,挺好的,很專業。還上過一個高校的幼兒園。六歲半入學。

  • 13 # 劉啟鴻

    並不僅僅是八十年代的雙職工,早在六十年代工廠和事業單位有辦有託兒所,幼兒園。那時的雙職工大多數都在同一個工廠單位上班,女職工產假後將孩子送進託兒所由託兒所的保育員全面負責而女職工可在規定的時間到託兒所給嬰兒餵奶。到歲數後的小孩進幼兒園繼而上小學,中學都是職工子弟學校跟本不需要父母花費多大的時間。而對於企事業單位沒有能力辦託兒所,幼兒園的則由各區教育局開辦託兒所或幼兒園。這些託兒所,幼兒園根據家長的需要選擇日託,半托和全託三種。而幼兒園的老師必需幼兒專科學校的畢業生擔任,而那時的專科學校招收的是高中畢業生而不是現在的初中畢業生。

  • 14 # 簾外月朧明

    我兒子是80年代未出生的,我來說說當年是如何工作和帶孩子的。

    那時我在某大型央企機關工作,不得不說那時候的工作的確是輕鬆隨意。剛懷上孩子,就由機關婦女主任出面和處長打了招呼,於是清閒的工作就更加清閒了。

    我們的辦公樓是蘇聯人設計的,在後面有一片很大的花園,所以閒暇時就去花園裡給兒子進行胎教……哈哈,扯遠了,還是說說兒子出生以後的事吧!

    兒子出生以後,我休了六個月的假。除了正常的三個月產假之外,還有所謂的晚婚晚育假(超過23歲結婚、24歲生孩子即為晚婚晚育)各一個月,另有技術假(有職稱的專業技術人員都有)一個月,所以自己為主老公為輔把孩子帶到了半歲。

    半歲之後,孩子交給婆婆幫忙看著,自己開始上班。因為有一年的哺乳假,每天可以提早一個小時下班,儘早去婆婆家把孩子接回來自己帶,讓婆婆休息一下。那時和婆婆家住的很近,只相隔幾棟樓,接送都非常方便。另外和孃家相隔也不遠,都在同一個社群,婆婆忙不過來的時候,就找媽媽幫忙,就這樣,孩子很快就兩歲了。

    孩子兩歲之後就送到了單位的職工幼兒園,上下班自己接送,費用不高,時間也能銜接上。關鍵是職工幼兒園的老師也是單位的職工,對孩子更是盡心盡力令人放心。所以總的來講,80年代真的可以帶孩子和上班兩不誤。

    在這裡還要特別感謝我的老領導,在孩子一歲半之前沒有安排過我出差。記得在孩子一歲七個月的時候,才安排我去部裡開過一次會。第一次離開孩子,內心非常牽掛,有一次走在北京的街上與幼兒園的一隊小朋友擦肩而過,看著那些孩子們更加惦念兒子,不知不覺淚流滿面。回到家裡,驚喜地發現臨走前只是一個詞兒一個詞兒地蹦的兒子,已經可以說完整的句子了。

    現在回憶起來,80年代帶孩子比現在還是方便很多,主要是工作壓力小,單位的幼兒教育設施也很健全。可以說是很幸運吧!

  • 15 # 魯的太太

    我是80後。

    那時候媽媽的產假是18個月。

    上班了單位就有託兒所,18個月的孩子就收。

    託兒所就在單位裡,或者單位附近,餵奶,餵飯,接送孩子都很方便。

    大一點上幼兒園了,也都是單位附屬的幼兒園,幾個家屬區就近入園。

    後來上學前班了,和小學在一起,剛好我的老師是我家一個樓的鄰居。每天都是她上班就帶著我上學了,她下班把我帶回家。但學前班就半天,下午就去爺爺奶奶家,就在我家樓下。

    上了一年級,我就開始自己帶鑰匙,放學就自己回家開門,寫作業,玩玩具,看動畫片,等著父母下班回家。

    開始中午帶飯在學校吃,後來學校不給熱飯了,就自己回家吃保溫桶的飯菜,再後來自己會開火了,就天天中午煮泡麵吃。

    我媽在我的學習方面但是沒操過什麼心,就連考試卷紙讓家長簽字,都是我事先寫好了,我媽直接抄上去就可以了。後來還得到了老師的表揚,說別的家長都寫“閱”,只有我的家長最負責任,每次都是認真看了卷子,做了分析,指出我的不足之處。

    但是我媽的教育方式還是有可取之處的。

    比如,初中的時候,我爸出差了,我為了想讓我媽回家能吃頓現成的飯菜,就試著做飯,結果把廚房燒了。

    可是我媽沒說我,而是耐心的教我各種燒菜的技巧,和油鍋著火的正確撲救方式。

    並且從那年開始,每年暑假這個月,我媽就是把生活費交給我,由我來負責一日三餐和日常開銷。讓我早早的體會到“不當家不知柴米貴”。

    以至於,她在我20歲的時候就離開了我,如果忽略情感上的悲痛,我在生活上確實沒有半點的手足無措。

    我時常懷念我的媽媽,但更多的是對她的感激。果然,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半月前跟朋友合夥開了一家水果店,生意特別不好而我們又是兩個女孩子,現在每天守著水果,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