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最強鍵盤手1

    項羽乃是當時一代名將,有西楚霸王之稱,還是楚國貴族,項羽也是是一位極具軍事天賦的軍事家。但是劉邦就不一樣了,家境貧寒,內有什麼文化,更不要說什麼軍事才能了,起初的劉邦也就是一個流氓小混混。然而就這樣一個小混混最後卻戰勝了項羽,成為一代帝王,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劉邦有了這樣的契機?

    決定劉邦和項羽成敗的關鍵還是在於雙方的性格。

    第一,得民心者得天下

    項羽這個人雖然有一定的軍事才能,但是其為人高傲,桀驁不馴,就拿項羽攻進咸陽城這件事情來說吧,項羽進入咸陽城,第一件事情就是屠城,男女老幼統統不放過,火燒咸陽城,燒殺搶掠,整個咸陽城當時就是人間地獄,史書上記載僅僅就四個字城無遺類,簡簡單單四個字,道盡了當時咸陽城的苦海。

    然而劉邦進入咸陽城之後,首先就命令軍隊禁止搶奪老百姓的財產,禁止燒殺搶掠,違令者殺無赦。拜子嬰為相,安撫城內居民,和項羽是截然不同的,自古得民心者的天下,這一點點細節就已經註定了後來的結局。

    第二,劉邦任用賢才

    你要說劉邦有什麼才能把,楚漢戰爭,伐秦戰爭,沒有劉邦出的什麼計策,沒有他親自打下來的城池,那疑問就來了,那劉邦是怎樣攻城略地的啊,劉邦不會,不代表手下的不會啊,攻城略地他有樊噲,韓信等人,出謀劃策有張良,蕭何,他自己沒有這個能力,但是他可以任用賢才啊。

    再看看項羽,雖然自己能打仗,但就是仗著這一點目中無人,驕傲自大,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裡,當初韓信投靠,他看不起韓信出身卑微,只喜歡結交貴族,最後韓信歸順了劉邦,不也是打敗了項羽。當時的天下第一謀士范增就曾說豎子不與為謀。

    由此兩點,就已經決定了當時的格局,項羽嗜殺戮,不得民心,劉邦愛民,的民心,得民心者的天下。最終項羽在亥下之圍,四面楚歌,自刎於烏江。

  • 2 # 香茗史館

    楚漢爭霸時期,劉邦與項羽交戰,連戰連敗,項羽則是連戰連勝,然而最終取得優勢的卻是劉邦。正如項羽所說,他的戰敗“非戰之罪”,而失敗在了戰略全域性方面。

    縱觀整個楚漢爭霸時期,項羽雖在正面戰場連續獲勝,然而實際卻未獲得任何實際優勢,而劉邦雖然在正面戰場屢屢戰敗,卻透過遊說、拉攏、攻擊等手段不斷擴大自己的優勢,並透過離間等手段分化項羽集團,最終取得決定性優勢。從關中封王時期項羽統兵40萬而劉邦僅有10萬兵馬,到彭城之戰項羽僅憑3萬騎兵大敗劉邦56萬大軍,雖說項羽贏了,可從戰略全域性上講,此時的項羽已經全面落入了下風。

    究其原因,我認為主要是劉邦採取了以下正確的措施:

    劍走偏鋒,不斷擴充實力

    彭城戰敗後,楚漢雙方開始進入長期的對峙階段。劉邦也充分認識到了和項羽在軍事方面的差距,因此他並沒有在正面和項羽發生大規模衝突。而是劍走偏鋒,積極擴充自己的實力。

    漢三年(公元前204年),魏豹以探視父母為由返回魏地,隨即反漢歸楚,劉邦在勸說無果後,派遣韓信攻打魏豹,將魏豹俘虜,重新平定了魏地,並設立河東郡:太原郡、上黨郡徹底將魏地納入統治。

    (韓信、張耳滅趙降燕)

    攻佔魏地後,劉邦隨即命令張耳和韓信率兵攻取井陘,並由此攻打趙國,先後擊殺代王陳餘和趙王趙歇,次年封張耳為趙王。

    (韓信滅齊)

    漢四年(前203年)十一月,漢王劉邦派使者酈食其赴齊講和,田廣與田橫同意和漢王共同對付項羽。 漢將韓信趁齊國懈備,引兵東進,攻入齊國,導致使者酈食其被烹殺。韓信襲破歷下軍(今山東濟南),攻陷齊都臨淄,隨後又擊敗田廣、楚將龍且聯軍,殺死齊王田廣和楚將龍且。後韓信自請立為齊王,劉邦聽從張良建議,逐封韓信為齊王。

    漢三年(公元前204年),韓信、張耳擊敗陳餘後,聽從建議派使者向燕王臧荼送信,燕王臧荼逐歸順韓信,投降劉邦。

    (勸降吳苪、英布)

    同時,劉邦派遣張良為使者,勸降衡山王吳苪。隨後又派遣隨何為使者拜訪九江王英布,隨和在和項羽使者的交鋒中勝出,用計使九江王英布降漢。

    開闢敵後戰場,牽制項羽

    除正面戰場對峙外,劉邦則用彭越在梁地積極開闢敵後戰場,開展游擊戰爭,不斷破壞項羽後勤補給線,導致項羽多次出現糧食供應出現問題。而項羽也由於背後彭越的牽制,即無法在正面對劉邦發動大規模攻擊,更使其對劉邦吞併、拉攏其他諸侯的做法無法做出反應。

    充分利用輿論攻勢,贏取支援

    在楚漢相持階段,面對項羽的挑戰,劉邦歷數項羽背信棄義、殺死宋義、坑殺秦軍、謀殺義帝等十大罪狀。氣的項羽用弓箭射殺劉邦,劉邦胸部中箭卻假裝被射中腳趾,並在張良建議下帶傷巡視軍隊,鼓勵軍心。傷好後,劉邦西行入關,慰問當地父老,擺設酒宴,並殺了關中百姓憎恨的原塞王司馬欣。此舉贏得了秦地百姓支援,出關參軍作戰的百姓逐漸增多。

    (蕭何、劉邦)

    離間項羽陣營,削弱楚軍

    項羽手下人才本就不多,謀士更是隻有范增一人堪稱大才。而劉邦則採取陳平之計,在項羽使者面前假裝說漏嘴,引起項羽疑心,最終導致項羽和亞父范增關係破裂。范增隨後請求高老,項羽批准,然而范增還未到達彭城就死了。失去范增,可以說是斷了項羽一條臂膀。

    (范增)

    流氓本性玩陰的

    在彭越多次襲擊楚軍糧道,且韓信率軍從齊地襲擊楚地之後,項羽選擇了跟劉邦和談,雙方約定平分天下,劉邦同意了。隨後項羽送還了劉邦家室。然而在項羽領軍東去的時候,劉邦甚至放虎歸山的危險,因此立馬撕毀合約,率領人馬從後追殺,並聯絡齊地韓信、梁地彭越一起合攻項羽。最終將項羽逼上了絕路,在城固之戰被項羽擊敗後,又聽從張良的建議,動用一切手段使彭越、張耳、韓信、英布從各地出兵,圍剿項羽,最終擊敗了項羽。

    (垓下之戰)

  • 3 # 遙望燕園

    其實,在戰場上,縱使項羽直接指揮的中軍,也不能說毫無敗績。

    垓下之戰前的陳下之戰,其實可以看作跟垓下之戰的前奏,或把垓下之戰看作陳下之戰的延伸,因此,我們可以不把項羽在陳下的敗績算進去。

    即便不算陳下之戰,單是《史記·項羽本紀》中,也明確記載了鉅鹿之戰前,項羽直接指揮的中軍的四次敗績。

    初戰不下襄城。

    這是項羽第一次獨立帶兵打仗,項羽一出手,就遭遇了大失敗。司馬遷在《史記·項羽本紀》中這樣記載了項羽的戰績。

    項梁前使項羽別攻襄城,襄城堅守不下。已拔,皆阬之。還報項梁。

    按照這段記載,項梁派項羽去攻打襄城,但襄城的守衛一直堅守,項羽沒有打下來,首戰失利。

    當然,項羽還是很勇猛的,最後硬著頭皮把襄城拿了下來。

    項羽拿下襄城後,坑殺了襄城降卒,以洩心頭之恨。

    三戰定陶,未下。

    在沛公劉邦率眾投奔項梁後,項羽劉邦合兵一處,二人奉項梁命攻城陽,城破,屠城。

    這是項羽的第二戰,勝利。

    而後,項羽和劉邦攻打定陶,不下。

    沛公、項羽乃攻定陶。定陶未下,去。

    司馬遷明確記載了,項羽和劉邦打完城陽,又去打定陶,但二人失敗了,只好再去打別處。

    這是項羽的第三戰,失敗。

    到此,項羽三戰,兩負。按照我們小時候玩象棋的約定,項羽的戰績,已經算是徹底失敗了。

    還攻外黃,外黃不下。

    劉項二人見定陶打不下來,便繞過定陶,繼續往別處去。

    二人到達雍丘後,取得了罕見的勝利,大破秦軍,斬殺李斯之子李由。

    但是,這麼大的勝利後面,緊跟著的,卻是再一次的失敗。

    還攻外黃,外黃未下。

    攻陳留,不能下。

    劉項二人沒能打下陳留,便轉頭去打別處。二人的目標是陳留。

    正在此時,項梁於定陶戰死,而陳留守衛又一直固守城池,二人見陳留也打不下來,便商量起來:

    今項梁軍破,士卒恐。

    兩個人認為,項梁戰死,楚軍士氣受挫,士卒恐慌,最好的辦法便是放棄攻打陳留的計劃,回師彭城。

    於是,二人和呂臣都回到彭城,項羽駐紮在彭城西邊,呂臣駐紮在彭城東邊,劉邦駐紮在碭。

    以上便是項羽在鉅鹿之戰前的全部戰績,有勝有負。

    而鉅鹿之戰之後,從《史記·項羽本紀》的記載來看,項羽也有敗績,比如項羽率軍抵達齊地,雖然斬殺了田榮,但卻沒有拿下田橫,田橫率幾萬齊軍在城陽與項羽戰鬥,項羽連戰多日,卻攻不下來。

    總而言之,從戰爭的事實上來看,項羽並非從來沒有失敗,項羽本人也不認同自己從無敗績。

    項羽的原話是「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

    請注意,項羽認同的是「未嘗敗北」,所謂「未嘗敗北」,指的是沒有大潰敗,落荒而逃,不是說從沒有失敗過。

    參考資料:《史記·項羽本紀》、《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 4 # 任伯青

    天下最勇武者,羽為天下強,韓信次之,英布再次之,彭越居其後。此四人者,可謂當時人傑,不能與之爭鋒。

    漢王敗羽得天下,因其天下四將得其三,羽雖至強,也未能以一敵三。遂韓信、英布、彭越會師垓下,項羽雖利然必折矣。

    漢王之勝,勝在驅人,羽王之敗,敗在失人,僅此而已。

  • 5 # 唐不聞

    其他各種原因,史書裡當時人如韓信等都有分析,這裡我專門說一下滅秦之後,項羽在關中大封諸侯,對於將來他的敗局起到了什麼作用。

    項羽把天下分成了十九個小的王國,這可比戰國時代的七雄局面更加複雜。但大致可以分成幾塊來說。

    第一塊是巴蜀、漢中,封給了滅秦的首功劉邦。巴蜀地處西南,偏遠中原,這幾乎是帶著懲罰性質的封賞。

    第二塊則是關中,項羽早就承諾了要封給投降的章邯。但是項羽在這裡又耍了個心眼,他把關中一分為三,章邯為雍王,只領到了咸陽以西的部分,而當初章邯的兩位下屬,勸其投降的司馬欣和董翳各取其一。董翳為翟王,佔據北面的上郡,司馬欣為塞王,佔據咸陽以東。

    這個分配在地理位置上看,假如劉邦想要東進奪取天下,章邯恰好擋在了他出漢中的路上。而項羽一直以來,對投降的章邯其實也並不放心,而章邯如果想東進,司馬欣又恰好擋在了他出關的路上。這也印證了我在其他文章裡分析的,司馬欣早就和項氏暗通,故意設計勸降章邯的看法,司馬欣才是項羽比較信任的那個。

    在這其中,章邯可能非常不滿,但卻無能為力。他本有實力和楚軍一博,然而複雜的形勢裡他喪失了準確的判斷,交出了兵力,到最後項羽對他的承諾也沒有百分百兌現,如今他既要被司馬欣監視著,又要接受秦地老百姓的指責,至少有兩件事要歸咎於他,一是投降的秦兵曾被項羽坑殺,這些秦兵,都是秦地老百姓的家人。二是正因為他的投降,令項羽順利進入函谷關,又再一次對當地吏民進行屠戮。項羽自己到時候東歸而去,章邯卻不得不留在故地承受罪孽。一切彷彿因果報應一般,即將壓到這位曾經秦朝最後的大將身上。

    項羽這個把關中秦地一分為三的決定,也給地理和文學貢獻了一個新名詞:三秦。如唐朝詩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首句: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我們就知道這個三秦指的是關中秦地。

    但是這三個人互相之間,其實已經心生嫌隙,並且不能服眾,這就給了劉邦東向各個擊破的可能。

    再來看項羽對其他地區的分配,都堅持一個原則:刻意製造矛盾。即把趙、魏、燕、齊等國封給原先王手下的將領,再在國中劃出一塊相對差的土地,建立一個新國,把原先的王遷徙到新國去當王。

    這樣做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原先的大國被分割成實力微弱的小國,同時又能激起內鬥。這也暴露了項羽打算在將來採取各個擊破、統一天下的戰略。

    但這樣做的缺陷同樣明顯,項羽等於同時挑起了幾位諸侯對他的不滿。多方樹敵的結果最後被證明是致命的,正是因為這些諸侯後來不斷在後方襲擊,牽扯項羽的精力,才導致了項羽始終無法在西面戰場徹底擊潰劉邦,一步步喪失優勢局面。

    對待南韓的分封更是昏招,項羽因為韓王成派張良助劉邦,非常不滿,所以雖然仍然封他為韓王,但扣押了他,不讓其回國,不久又將其殺害。這一決定證明是致命的關鍵因素,本來張良志只在復興南韓,像祖父和父親一樣任南韓的國相。項羽殺韓王成,直接把張良再次逼得出逃,投奔劉邦。如此,漢初三傑都歸劉邦,而其中兩人都是間接因為項羽的剛愎自用。可以說,是項羽一手幫劉邦完成了爭天下的功臣拼圖。

  • 6 # 歷史簡單說

    項羽有兩個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一個是鉅鹿之戰,項羽以五萬大軍打敗秦軍的四十萬大軍,最後章邯還率著二十萬秦軍投降了項羽。另外一個就是彭城之戰,項羽用三萬大軍擊潰了劉邦所率領的五十六萬諸侯聯軍。

    而且項羽屢戰屢勝,最後輸了垓下之戰,而劉邦屢勝屢戰,最後贏了垓下之戰,那為什麼會有這種局面呢?我們可以從幾個人的情況來看看項羽與劉邦的差別。

    我們先來看看韓信,韓信跟了項羽多年,官不過是個郎中,位也不過是個執戟之士,他向項羽獻了很多計謀,項羽根本完全不理睬,自然更不會採用。而韓信到了劉邦這裡,劉邦出於對蕭何的信任,直接就拜韓信為大將軍。

    這個時候,我們不能說劉邦慧眼識英才,而是他做事十分的果斷與乾脆,蕭何說韓信可以,劉邦雖然自己沒看出來,卻完全相信蕭何,畢竟劉邦手上也沒有多少兵馬,直接就給了韓信幾萬大軍,完全沒考慮到,如果韓信打了敗仗,這幾萬大軍就沒了。

    韓信先是打下了趙地,之後又打下了齊地,派使者向劉邦請封為假齊王,劉邦一聽到這個訊息的時候,是十分生氣的,但是在陳平和張良的暗示下,劉邦立馬就明白了,然後就跟韓信的使者說:當假齊王沒多大意思的,要當就得當真齊王。

    像劉邦這樣能夠迅速理會謀臣的意見,並且很好的控制了自己的情緒的人,確實是十分的少見。

    我們再來看看范增,范增是項羽最重要的謀臣,在入咸陽之前,范增早就看出最後能與項羽抗衡的必是這個劉邦,而且又加上劉邦在函谷關阻止項羽入關,另外還有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還向項羽告劉邦的密。

    項羽本來是聽從范增的意見,準備率軍攻打劉邦,但是項羽的叔叔項伯卻是連夜去勸張良離開,因為張良對項伯有恩,而張良卻是直接把事情告訴了劉邦,劉邦當場就跟項伯結為兒女親家。

    項伯答應劉邦會勸一下項羽,讓劉邦去赴鴻門宴,范增多次向項羽使眼色,還興起手中的玉玦,就是要讓項羽下定決心除掉劉邦,而項羽卻假裝沒看到,范增就叫項莊進來,跟他說,項王太仁慈了,讓他直接以舞劍為名,刺殺劉邦。

    可是,項伯也看出來了,也舞起了劍,保護劉邦,最後劉邦沒事回去了。項羽分封的時候,開始的時候也給劉邦巴蜀兩地,但是張良和劉邦送了好多東西給項伯,項伯又為劉邦說好話了,最後多封了漢中給劉邦。

    項羽後來要殺劉太公的時候,還是這個項伯出言相勸。可想而知,連項羽的叔叔都在幫助劉邦,項羽豈能不敗呢?

  • 7 # 史學達人

    項羽最後是在垓下之戰中敗在了韓信的手中,韓信早年的時候,是跟隨過項羽,而且項羽只是讓他當了一個執戟郎。但是,這並不能說,韓信是項羽的手下敗將。

    雖然垓下之戰,楚漢雙方的統帥是項羽和韓信,最後項羽戰敗,自刎。但是,打敗項羽的人,絕非是韓信一人,而是整個劉邦集團。

    下面我們來看看在打敗項羽的路上,都有那些人幫助過劉邦?

    當年的時候,項羽打贏了鉅鹿之戰,名聲響的很,每個諸侯王都很懼怕項羽,唯項羽馬首是瞻。

    項羽佔領關中之後,就瓜分了天下,然後把劉邦分封到了漢中。

    就是在漢中,劉邦得到了韓信。是蕭何把韓信給推薦到了劉邦的身邊,然後,韓信被劉邦拜為了大將軍,帶領著漢軍殺出了漢中。

    韓信帶著漢軍到了關中,在關中打敗了名將章邯,然後,韓信和劉邦又開始出關中,和項羽角鹿中原去了。

    大家是不是很好奇,為何韓信從漢中殺向關中的時候,項羽為何沒有來救援呢?

    這時候的項羽正在齊地平叛田榮的戰亂呢,項羽分封天下的時候,田榮沒有被封任何職位,他對項羽很不滿。

    田榮為此還拉來了對項羽同樣不滿的陳餘、彭越,這樣大家組團取暖,反項的勢力越來越大。

    項羽靠一己之力,應對這幾處敵人,力不從心。所以,這也給了韓信和劉邦出漢中的機會。

    劉邦自出漢中以來,戰爭打的是,勢如破竹。收復了很多原來屬於項羽的地盤,那些首鼠兩端的諸侯王人,看到劉邦如此牛,就紛紛棄項羽而去,投靠了劉邦。

    就這樣劉邦聯合了六十萬大軍,把項羽的都城彭城給佔領了。項羽在齊地,得到彭城被佔的訊息,怒不可遏。他挑選了三萬精兵,開始和劉邦決一死戰。

    結果這一戰劉邦被打了一個大敗,差點全軍覆沒,這一戰之後,劉邦的事業達到了人生的最低谷。

    但是,劉邦並沒有放棄,他又開始重新召集士兵,捲土重來了。

    此刻,張良告訴劉邦,要戰敗項羽,你必須要爭取三個人的幫助,第一個就是韓信,第二個就是英布,第三個就是彭越。

    韓信和彭越本就是劉邦一夥的,最難爭取的是英布。因為英布是項羽賬下第一猛將,但是,最終英布還是被劉邦爭取去了。

    這一時期劉邦聯合英布主要和項羽對峙在滎陽,彭越在項羽後面打游擊戰,不斷的騷擾項羽。

    期間,陳平還用離間計把,項羽的智囊范增給氣走了。項羽失去范增之後,局勢對他越來越不利。

    韓信去北方開闢新戰場去了,當時劉邦和項羽對峙在滎陽,誰也打不過誰,最後,勝負只能放在韓信身上。

    韓信拿下了魏國,代國,燕國,趙國,齊國。直到這時候,項羽的敗局已經定了。因為韓信佔據齊地之後,就可以直接帶領大軍到項羽的大後方作戰了。

    到時候項羽肯定會腹背受敵,被韓信和劉邦包餃子的。然後就是談了一個鴻溝之約,劉邦毀約。

    緊接著就是垓下大戰,韓信作為主帥,率領六十萬大軍,對抗項羽十萬。在他們打了一天之後,到了深夜。大家休息的時候,張良開始讓劉邦派人去項羽的軍隊四周唱楚歌,來瓦解項羽軍計程車氣。

    這一招果然是釜底抽薪之計,連項羽聽到楚歌之後,都以為整個天下都是劉邦的了。

    最後,項羽帶著幾千人趁著黑夜突圍出去,但是,在烏江這個地方,項羽看到大勢一去,就選擇了自刎。

  • 8 # 謀士說

    這個就好像德國和日本,前期好像很厲害的樣子,幾乎打遍天下無敵手。但是到了後面,大決戰的時候,漸漸就不行了。俗話說:“一人難敵四手”,項羽在前期很多諸侯王都投靠他,有一幫小弟,隨著韓信將項羽的左膀右臂砍斷以後,項羽逐漸被孤立了。二戰時期的日本也是這樣,前期有德國在歐洲幫忙牽制蘇聯,到了後期樹敵太多,最終也免不了吃敗仗的命運。

    其實,說過很多次,項羽不懂得利用人。多半是在鉅鹿之戰殺了很多秦軍,對後來的征戰就有些驕傲了。自認為,老子天下無敵,劉邦不是自己的對手,所以很多事情都是親自上陣。打下來一個地方,卻沒有一個可靠的人手去幫他。所以,我們在《史記》裡面除了對項羽身邊的謀士范增有印象,是否找不到第二個有深刻印象的人。其實,在項羽手底下也有一些將領,比如章邯、英布、季布但是項羽都沒有利用起來。剛愎自用,導致他自食其果。

    在《史記·高祖本紀》當中,劉邦幾乎每一次與項羽交手都失敗,無一勝利。按理說,劉邦在劫難逃。然而,從鴻門宴以後,項羽戰勝了劉邦,卻殺不掉他,每次都讓劉邦逃跑了。項羽逃跑的原因,其實都是不聽謀士范增的意見,才導致劉邦屢次逃脫。直到范增被氣死,項羽都沒有吸取教訓。這樣的人,能做皇帝那才怪了。

  • 9 # 歷史微探索

    在楚漢傳奇當中的劉邦在最後說了這樣的一句話,大致意思是這樣的,他說人可以輸一百次,但是最後一次一定要贏。所以劉邦打了一輩子輸了一輩子,但是就贏了那一次,他就成了最後的贏家,而項羽贏了一輩子,最後一次輸了也就什麼也沒了。而最後一次為什麼劉邦能贏,而項羽贏不了呢?

    項羽劇照

    一,個人性格,劉邦是安得猛士守四方,而項羽是天下雖大,唯我獨霸,項羽勢力的強大在於項羽個人的強大,而劉邦的強大在於各類能人異士結合起來的強大,因為項羽能力強,所以他很驕傲,而且他的地域觀很強,重用多是楚地之人,對於其它地方的人才並不是很重視,而劉邦則沒有這些,他對於人才的發現與使用上比項羽要強很多。

    二,文化實力,正如上面所說,項羽實際上到最後是以江東,荊楚一隅的文明實力在對抗整個中原的文明,而我們知道那時候的南方文化實力文明水平還是不算太高的,所以文明的對抗上就落了下風,畢竟文明程度高的中原人才更多。

    三,志向不同,劉邦要的是天下,而項羽要的只是衣錦還鄉,維持之前的諸國並立狀態,安心做自己的西楚霸王。

    四,項羽得罪的人,不滿他的人很多,各地的叛亂牽制了他的精力,給了劉邦壯大自己的機會和時間,加上劉邦拉攏了很多不滿項羽的諸侯共同反楚,無形中分擔了項羽對他的注意力,使得他後來的實力有了與項羽對抗的資本,最終滅掉了項羽。

    項羽是個英雄式的人物,但是他確實不適合作為一國的君主,其實就算項羽最後烏江不自刎而是逃回江東,在實力上也是抵不過劉邦的了,最終不過也是塗炭江東父老,這也是項羽不願意回去的原因,畢竟他要的是衣錦還鄉而不是把災禍帶回故鄉。

  • 10 # WarOH協虎

    公元前202年,垓下一役之後,項羽突圍。在此過程中,他總結自己失敗的原因說這是天意,並非自己不會打仗。最終,在烏江自刎而死。一代梟雄為何會落得如此下場?這恐怕與項羽自身的性格和戰略分不開。

    項羽,是楚國名將項燕的後裔,又是項梁的侄子。因為這一層關係,在此後反秦的鬥爭中項羽頗具威望和領導力。少年的項羽,可謂是一個毛躁少年;讀書學劍,基本都是半途而廢。此後又學習兵法,但又是沒學多久就不作深入研究了。這段經歷,或許導致了他此後只懂得武力而不精於戰略。

    ▲清朝所繪的項羽畫像

    少年的項羽可謂胸懷大志。一次他與項梁旁觀秦始皇出遊,便說出了那句震古爍今的話“彼可取而代也”。所以,後來天下響動,紛紛反秦,他也加入了反秦的隊伍。項梁死之後,他擔起了領導的職責;繼續帶領隊伍,在鉅鹿與秦軍主力展開了決定性的會戰。此戰以少勝多,殲滅秦軍主力。最終迫使章邯投降,也確立了自己的“西楚霸王”的地位。此戰結束後 ,項羽開始分封,並鎮壓田榮。劉邦便趁機攻佔了關中,自此楚漢之間的戰爭打響。

    前期劉邦基本都是處於落荒而逃的狀態,但最終卻扭轉了局面取得了勝利。可以說,項羽輸在了人格魅力和人才流失、戰略規劃等問題上面。

    對比兩人會發現,項羽更加突出個人英雄主義。每次衝鋒陷陣都是自己在前頭,是一位孤膽英雄。而劉邦不善用兵,卻善於發揮各位將領的作用。憑項羽一人之力又怎能匹敵諸多將領?項羽的性格中又有優柔寡斷、婦人之仁德一面。他愛惜手下計程車兵,能夠與士兵一起吃飯,甚至為士兵吮吸傷口。但對於那些有功的將領卻只是口頭獎勵,賞給他們的東西卻一直不肯下發。在對待人才的問題上,二者更是雲泥之別。韓信想要劉邦封他為齊王,劉邦雖然不滿,但在群臣的建議之下便答應了。此時的劉邦還未取得天下,就能有此魄力。反觀項羽由於不懂得利用人才,導致很多人都跑到劉邦那邊。最後,項羽身邊只留下范增一人,還被離間致死。沒了人才,焉能不敗?

    此外,項羽不懂得收攬前朝的民心。在進入咸陽之後他殺了子嬰,縱容部下燒殺搶掠,最終導致大失民心。而劉邦的做法是先進行安撫,用“約法三章”贏得了大量的民心。最後,劉邦還懂得戰略規劃,不斷利用敵後騷擾對方。並利用輿論宣傳,讓項羽失去了支援。最終面對著四面楚歌的悽慘情景,項羽最終選擇自刎而死。以上總總,歸結只一句——項羽是個過人的將軍,但並不是合格的領導者。

  • 11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史記 項羽本紀》:(項羽)謂其騎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今日固決死,原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

    垓下之戰,項羽戰敗,帶著手下800多名騎兵突圍而逃,在逃亡的過程中,項羽身邊的騎兵說了一段話,他說:我起兵到現在八年了,親身打過七十多次仗,所有抵擋我的人,都被我擊破,所有我攻擊的人,都被我降服,從未曾打過敗仗,因而霸有天下

    緊接著項羽認為自己被打敗的原因是上天要滅亡他,而不是作戰的過失,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正確,項羽讓手下騎兵看著他打仗,項羽即使在垓下之戰被打敗,並且被數千漢軍騎兵追擊的時候,仍然單槍匹馬殺向漢軍,親手斬殺了一個漢軍將領和一名都尉,又殺死了近百名漢軍士兵,並且衝出漢軍的重重包圍。

    戰神項羽

    的確,以項羽的武力,在秦末漢初無論是作戰勇猛還是軍事謀略,幾乎沒有人比得過項羽,羽之神勇,千古無二,是後人對項羽的評價,項羽起兵之初,跟隨叔父項梁在會稽郡守府單人親手殺死近百人,憑藉勇猛鎮住了整個郡守府上千人。

    項羽創造了中國古代軍事史上的諸多奇蹟,在鉅鹿之戰中,項羽以少勝多,以破釜沉舟抱著必死的決心硬抗戰無不勝的秦軍,硬生生地切斷了王離長城軍團運輸的糧食甬道,以少勝多滅亡了王離軍團,然後又迫降了章邯的囚徒軍團,以一己之力消滅了秦國的主力軍隊。

    在彭城之戰中,項羽巧妙地運用了騎兵長途突襲的戰術,避免正面對抗劉邦軍隊的主力,以騎兵快速迂迴,從劉邦意想不到的地方發起了攻擊,以精銳騎兵衝鋒的戰術攻擊了劉邦的指揮機構,創造了以3萬精騎殲滅劉邦56萬諸侯聯軍的輝煌戰役,這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極為罕見的以少勝多並取得如此巨大勝利的戰役之一。

    鉅鹿之戰和彭城之戰是項羽的經典之戰

    不要單純地以為項羽是個頭腦簡單、四肢發達、武力過人的猛將,事實上,項羽的任何一場重大戰役都有軍事謀略的影子,他就是一個軍事天才和軍事戰神級別的人物,在與劉邦長達四年的楚漢戰爭中,項羽每戰必勝,數次把劉邦打得全軍覆沒,然而楚漢戰爭最終的結局卻是項羽的失敗,其中的原因是什麼呢?

    不管是史書還是影視劇,劉邦給人的形象是厚黑無情、傲慢喜歡罵人、看不起儒生,在軍事能力上,劉邦給人的感覺更是一無是處,總經打敗仗,而且幾次還是全軍覆沒,跑到韓信軍營中奪了韓信的兵,要不然就是靠蕭何從後方不斷地輸送兵員,取得補給後,劉邦又滿血復活,再次與項羽纏鬥,然後繼續輸,直到垓下之戰。

    劉邦真是一無是處的人,當然不是了,著名軍事家毛主席曾經評價過劉邦一句話,毛主席說劉邦是中國古代封建皇帝中最厲害的一個,至少在毛主席眼中,他認為劉邦比漢武帝劉徹、唐太宗李世民、明太祖朱元璋、清聖祖康熙皇帝還要厲害,毛主席認為劉邦比項羽厲害的原因有兩個:

    項羽和劉邦

    一是決策對頭

    劉邦這個人有一個神奇的能力,就是每次能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確的決策,哪怕是臨時做出了錯誤決策,在聽取正確決策後,馬上就會放棄自己的錯誤決策,採用正確決策。

    舉幾個例子,第一個例子就是鴻門宴,項羽懷疑劉邦後想第二天發兵消滅劉邦,結果前一天晚上,張良從項伯那裡聽到了訊息,於是告訴了劉邦,張良勸劉邦第二天到項羽軍營中請罪,劉邦立即答應,並且自做主張與項伯拉關係,還要與項伯結成兒女親家,以此為自己脫罪,事實證明劉邦此時的決策非常正確。

    要知道到項羽的軍營中請罪隨時有可能被殺,一句話說不好,項羽要殺劉邦,誰也擋不住,可以說劉邦是冒著生命危險見項羽的,不是每個人都有這個勇氣,但劉邦有,劉邦不僅有,而且沉著冷靜、不卑不坑,既向項羽解釋了自己,又跟項羽敘舊拉近關係,最終安全渡過了鴻門宴。

    劉邦的特長在於決策

    第二個例子就是酈食其在彭城之戰後勸劉邦實行分封制,分封天下諸侯,讓天下諸侯為劉邦效力,劉邦同意了,讓酈食其帶著印章巡視各地進行分封,後來劉邦把這事告訴了張良,張良一聽馬上勸說劉邦這是錯誤的做法,將會重複先秦時期的戰亂。

    劉邦一聽張良的分析,就認為自己之前決策錯誤,於是立即大罵酈食其,並且撤消了之前的錯誤決策,而採用了張良的正常決策,劉邦作為一方政權的最高領導人,能夠承認自己的錯誤,這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要知道歷史上有多少皇帝都不願意承認自己的錯誤,這本身就是一種能力。

    第三個例子就是垓下之戰前,劉邦催促韓信發兵聯合攻擊項羽,但是韓信不僅沒發兵,還派出使者請劉邦封自己為代理齊王,劉邦起初是大怒,當著使者的面馬上罵起韓信來,結果陳平私底下輕輕踩了劉邦一腳,劉邦立即反應過來。

    劉邦與韓信

    然後劉邦說要做就做真王,做什麼代理齊王,這種超快的反應能力,是其他帝王所不具備的,劉邦不僅收回了之前的話,而且放手讓韓信做齊王,因為他明白,只有這樣做,才能讓韓信發兵攻擊項羽,雖然韓信有要挾的成分,但是劉邦為了戰略能夠忍受,這種非常人的思維不是人人都具備的,在這一點上,沒人能比得過劉邦。

    這就是劉邦的決策能力,每一次重大事件的決策,劉邦總能找到正確的方法,哪怕是劉邦的決策錯誤,他都能不在乎面子推翻自己之前的錯誤,而選擇正確的決策,這是劉邦強於其他封建帝王的能力,所以毛主席說劉邦決策對頭。

    二是用人得當

    至於劉邦的用人,有一個很有名的例子,這也是劉邦自己說的話:

    《史記 高祖本紀》: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張良、蕭何、韓信都為劉邦所用

    劉邦認為張良的謀略能力最強,認為自己在謀略方面不如張良,劉邦認為蕭何的後勤能力最強,認為自己在後勤能力方面不如蕭何,劉邦認為韓信軍事能力最強,認為自己在軍事上不如韓信,這三個人都是當時傑出的人才,都被能劉邦所用,這就是劉邦取得天下的原因,而項羽有一個范增而不能用,所以會輸給劉邦。

    劉邦作為一方政權的最高領導,他的能力不是最強的,不管是謀略、打仗還是後勤,劉邦都不在行,但是用人的最高境界就是人盡其才,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地方,在這一點上,沒人比得過劉邦。

    比如蕭何,蕭何是劉邦的同鄉,又是劉邦政權的丞相,為劉邦管理著大後方,千萬不要小看蕭何的權力,當時的蕭何管理著關中、巴、蜀等地的一切,權力相當大,如果蕭何有野心,暗中動點手腳,拉一幫親信,那對劉邦將是極大的威脅,並不是每位帝王都能做到像劉邦那樣信任蕭何,帝王是高高在上的人物,很難相信手下人,尤其是劉邦這樣從底層摸爬滾打起來的人物。

    劉邦與蕭何

    你看朱元璋,疑心就相當重,就不會相信自己手下的大臣,也不會給手下人如此大的權力,在用人方面,劉邦比朱元璋強多了,用人不僅僅是讓人做著他的本職工作,還要有駕驅人才的能力,劉邦讓蕭何管理那麼一大片土地,他有能力、手段與把握控制蕭何不會反叛自己,這種能力就是一個成功的帝王最基本的能力。

    用人不僅有授權,而且還要控制權力,像韓信是劉邦封的大將軍,有獨立的兵權,在秦末亂世之中,沒有人敢把自己的兵權給一個毫無名氣、毫不相識的人,哪怕這個人有天大的才能,權力一旦不受控制,就會反噬其身。

    比如陳勝,派了自己的部將武臣攻打趙地,結果武臣自立為王,陳勝很生氣,但又無能為力,只能被迫接受事實,劉邦就完全不同,劉邦給了韓信兵權,但是卻能把韓信牢牢控制在手心,劉邦甚至能單人進入韓信的軍營和臥室,還能趁韓信睡覺奪了他的兵權,這背後都證明劉邦有太多控制韓信的手段。

    劉邦封韓信為大將軍

    很多人認為韓信如果聽了蒯越的話謀反,就能與劉邦、項羽三足鼎立,但事實上韓信一點成功的機會都沒有,劉邦利用自己的親信控制了韓信,韓信一旦想謀反,就得清除劉邦設在韓信軍隊中的親信,但這樣的話,韓信就暴露了自己,一旦不成功,還會揹負背叛的名聲,韓信沒有背叛劉邦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劉邦有控制韓信的手段

    千萬別認為韓信不背叛劉邦是因為韓信有情有義,韓信為了自己,連曾經的好友鍾離眛都殺了獻給劉邦,這叫什麼有情有義,不都是為了自己,劉邦用人的同時還能夠控制人,這就是最大的能力。

    後世的絕大多數皇帝用人都達不到劉邦的高度,劉邦敢於給予人才最大的權力,同時能夠控制人才,看看後世的皇帝,有幾個敢給予人才最大的權力,比如曹操,他的兵權全部控制在曹氏與夏侯氏的親信手中,根本不讓外人染指的,所以曹操不如劉邦心胸豁達。

    劉邦有手段和能力控制手下人才

    毛主席說劉邦是封建皇帝中最厲害的一個,主要就是從這兩點出發考慮的,一是決策對頭,二是用人得當,除此之外,劉邦的心胸非常開闊,能力也非常強大,就拿軍事能力來說,秦末漢初,除了項羽與韓信之外,在軍事能力方面,沒人比得過劉邦,英布就說過類似的話,他只怕幾個人,劉邦就是其中之一。

    正因為如此,項羽才會敗給劉邦,儘管項羽一生勝了七十多場仗,但是最為關鍵的垓下之戰失敗了,項羽就再也無法東山再起,而劉邦不一樣,劉邦即使失敗一千次,他仍然能靠蕭何從後方送來的人員與物資從頭再來,這是劉邦政權的造血功能,相反,項羽政權就沒有這樣的功能,項羽的一次失敗就意味著覆滅,劉邦的一次失敗意味著下一次的開始,項羽難怪要敗給劉邦了

  • 12 # 未晝時的超級粉絲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一語,算是給足了羽的面子。才女李清照應是霸王粉絲吧。

    晉有真人語: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頗有視項羽如小孩之意。

    還是陶公善性情、多柔腸,居然有東籬採菊,南山醉酒之妙境……

    有詩為證:

    聚火爆竹一鳴焚,蓄水老井無皺紋。楚河漢界分明在,誰復當年霸王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鴻茅藥酒上千次違法廣告依然“屹立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