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獵奇文娛
-
2 # 上海健康娜娜
縱觀全書,其精華盡在前七十回,作者敘述了魯智深、林沖、武松、楊志、宋江、李逵等一眾漢們被“逼上梁山”的過程。後三十回先是夢幻般地征討遼國,大獲全勝,未損一人。然後是噩夢般地討伐方臘,每戰都有幾個好漢死掉。僅存的幾個好漢被封官之後沒多久,就遭到朝廷的毒手,宋江、盧俊義一一死去,李逵被宋江拉去墊背,吳用、花榮也在蓼兒窪自縊身亡。最後以悲劇收場。
在四大名著中,如果仔細閱讀原著,我們會發現,《水滸傳》最能顛覆我們對它的一般印象。我們按照傳統說法對梁山好漢們所作的評價,與原著中描寫的梁山好漢的行為表現,有很大的出入。因為他們多數人只是喜歡殺人放火、搶奪財物,而且睚眥必報,心狠手辣,這和黑社會的所作所為如出一轍,只是他們的搶劫目標是官府和富戶而已。他們劫富但不濟貧,攻打城池但不佔領,雖然打著替天行道的旗號,但只在乎自己的利益。這其實就是一幫為正常社會所不容的亡命之徒,找到了梁山泊這塊進可攻退可守的山寨落草為寇,錢糧不夠了就下去搶,搶完了就回來過這種“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大秤分金”的日子。宋江一心想著被朝廷詔安,一方面是為了能夠返回正常社會,另一方面也是在為身後之事著想。當然,想要朝廷詔安要有資本,那資本便是好漢們的武力值,便是好漢們刀下的亡魂。
那麼,什麼是好漢呢?按照書中所寫,水滸傳中好漢的標準就是義薄雲天,忠肝義膽,還有好勇鬥狠,敢於反抗。最重要的就是兄弟間講義氣和勇於同黑惡勢力鬥爭。一開始看,我覺得史進特別夠兄弟,不惜燒掉家業幫助朱武三人殺散官兵。後來又覺得魯智深是好漢中的好漢,先是為救素不相識的人而獲罪顛沛,後來一路護送林沖到滄州。還有武松打虎殺嫂,醉打蔣門神,大鬧飛雲浦,血濺鴛鴦樓,殺得好不痛快。眾好漢中只有林沖最窩囊,看的讓人窩火,不過後來終於也起來反抗。
但是回頭想想,官府派兵剿匪,這是維護地方治安的正當行為,可史進非要幫助土匪逃脫,難道他的行為是正確的?魯智深拳打鎮關西,沒有經過任何的立案調查和審訊量刑,直接把人打死,這豈不是草菅人命?武松殺嫂殺西門慶,雖然情有可原,但也很殘忍,特別是後來把張都監家全部滅口,更屬濫殺無辜。楊雄把潘巧雲剖心挖腹,真是慘不忍睹。為了斷秦明歸路,宋江他們不惜燒殺無辜百姓,不知讓多少人無家可歸,流離失所。在江州劫法場時,李逵殺得興起,連旁邊的百姓都一排排砍去,還把黃文炳割了做成烤肉吃,真是慘絕人寰,讓人頭皮發麻。最讓我不能忍的是,為逼朱仝上山,李逵把年僅四歲的小衙內劈死,這是何等的殘忍,安能稱之為好漢?他們既不尊重法律制度,也不把他人生命放在眼裡,只圖一時痛快,只講那種狹隘的義氣,又有什麼正義可言?如果說你有你的正義,我有我的正義,大家都按自己的方法去追求自己認為的正義,那這個世界將會變成什麼樣?
所以,他們的“義”實在不足取,這種價值觀和現代社會的要求相差太大。不過,宋江對朝廷的忠心卻可稱道,雖然有點愚忠。宋江臨死前表露心聲:“寧可朝廷負我,我忠心不負朝廷。”這是因為宋江從小讀過詩書,腦中有一套儒家士大夫的治國理想,從潯陽樓上的反詩就看得出來,他胸中有凌雲之志。但由於自己只是個縣城小吏,人微言輕,報國無門。所以他在平時努力結交江湖豪傑,讓自己名滿江湖,以待時機。宋江上梁山以後,一次次帶兵出去攻打州縣,幾次打退朝廷兵馬,就是想讓朝廷重視梁山好漢,一方面希望將來受詔安時朝廷能給予更多優待,另一方面希望朝廷重用梁山泊人馬。宋江希望他能帶領眾兄弟一起建功立業,名留青史,但可惜遭到奸臣陷害,最後一一死去。由此可知,不但江湖上有各種險惡之事,廟堂上更是奸佞當道,江湖中的險惡,正反映出廟堂裡的烏煙瘴氣。正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書裡的大宋天下之所以各地盜匪橫行,官吏貪賄成風,皆是自朝廷而起,自道君皇帝本人而起。
還有,本書號稱是中國第一部描寫農民起義的小說,但只要看過原著,就知道書裡寫的並非農民起義。
首先,梁山好漢的人員構成十分複雜,其中並沒有農民出身之人,將之分類,大致如下:有像宋江、戴宗、裴宣,朱仝、雷橫、李雲、楊雄這樣的基層公務人員;有像花榮、秦明、關勝、呼延灼、林沖、索超、孫立這樣的政府軍官;有像盧俊義、柴進、李應、史進以及穆家兄弟等這樣的地方豪強地主;有從其他山寨併入的強盜土匪,如燕順、王英、鄭天壽、李忠、周通、朱武、陳達、楊春、樊瑞、項充、李袞、呂方、郭盛等,魯智深、楊志和武松起先是官府中人,後來在二龍山落草為寇,也算作這類。此外還有各種三教九流之人,比如鄉村教師吳用,雲遊道士公孫勝,開酒店的朱貴、朱富、施恩,開黑店的張青和孫二孃,私鹽販子童威童猛,艄公李俊,漁民三阮兄弟,漁牙張順,獵戶解珍解寶兄弟,賣藥使槍棒的薛永,還有像書法家蕭讓、雕刻家金大堅、神醫安道全這樣的專職匠人,此外還有白勝、石勇、時遷等社會閒散人員。
在這一百單八將之中,只有九尾龜陶宗旺是莊家田戶出身,但上山之前也在黃門山落了草,並不是以農民身份直接上山的,所以,沒有真正農民出身的好漢,換言之,他們都不是安分守己的良民。而且很少人是因為“官逼民反”才上梁山,大多數人不是盜賊殺人犯,就是各個地方的土匪惡霸、奸商地主或者衙門胥吏,還有些人原是政府軍官,戰敗被俘後歸順梁山。倒是宋江、吳用經常用各種詭計來賺人上山,很多人是被他們逼上梁山的。
再有,如果這是一場反對大宋王朝的大起義,那麼梁山泊的好漢們理建立自己的政權,然後攻城略地,努力擴充實力和地盤,最後伺機攻佔東京,以取得全國政權,建立新王朝。但是他們沒有這樣幹,只是一次次去鄰近州縣劫掠錢糧,並打退前來佂剿的官兵,而不去攻佔尺寸土地,也沒有完善政權組織,更沒有想取宋而代之的進取之心。他們只是一心等朝廷詔安。
綜上,起義的眾位頭領沒有一個農民出身,而且他們也不想打破舊社會和舊制度以重新洗牌,可知這不是農民起義。他們是想回歸正常社會的一幫匪徒,而頭領宋江希望利用這支隊伍為國效忠,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也想讓弟兄們都封妻廕子,青史留名。
此外,本書語言高度的口語化、生活化,用語明快簡練,準確生動。在寫到關鍵的人物、場合時,常常插入一些詩詞、歌謠,用以渲染氣氛,突出人物的形象特點。還有它的語言世俗化、平民化,描繪出一幅幅古代社會的市井生活畫,寫的非常好,《金瓶梅》的故事即取材於武松殺嫂那一段。
最後,說到武松殺嫂,不得不吐槽一下本書中的女性形象。上梁山的女性,其中孫二孃開黑店做人肉包子,差點把魯智深害死;而顧大嫂綽號母大蟲,大蟲就是老虎,母大蟲就是母老虎,顧大嫂為救弟弟,把當軍官的大伯賺上梁山。可見孫顧二人皆非善類。形象比較好的是巾幗英雄一丈青扈三娘,可惜被宋江做人情嫁給了色鬼王英。而其他的像潘金蓮、閻婆惜、潘巧雲、崔氏、白秀英、李瑞蘭等,都是反面形象,她們不是水性楊花,跟人偷情,就是忘恩負義,恩將仇報。只有林沖妻子是正面形象,忠貞守節而死。金翠蓮雖然離開了鎮關西,但還是選擇去當富人的外宅,即二奶。本書對女性不太友好,認為女性只是男性的附屬品,寫女性人物大多是為了情節需要,也是為了體現儒家的綱常倫理,表現出濃厚的封建男權思想。而且對於一幫天天打家劫舍的亡命之徒來說,妻小豈不是累贅?
最後的最後,水滸傳融合了很多道教文化傳說,如一百單八將上應天星,分為三十六天罡星和七十二地煞星,還有九天玄女娘娘授予宋江天書。這些為水滸故事抹上了神秘色彩,也與北宋道教興盛的背景相契合,同時也是為未來作讖語,暗示宋江會成為梁山領袖,很有些“君權神授”的意味。
-
3 # 有夢的朋友
首先,要從作者所處的當時的政治環境來分析。
作者施耐庵是著名的元末明初作家,當時所處的環境也是非常的動盪,作者希望透過該書來達到體現自己思想的目的,但又不能直接寫當時的朝廷,只能拿前朝宋朝來作為背景。《水滸傳》中梁山好漢的生活原型是張士誠領導的鹽民起義,而張士誠與作者施耐庵關係甚密。由此可見,作者在書中首先是要體現“造反的”這一思想。
其次,要從作者的根深蒂固的忠於皇權的思想環境來分析。
《水滸傳》後半部據考證是羅貫中所寫,後半部(100回本)裡寫招安,徵遼和徵方臘,120回本裡還包括徵田虎、徵王慶。《水滸傳》的後半部實際上是《徵四寇》,比較吻合羅貫中的“忠君”思想。而且在古代,寫出的書如果是純造反的,估計也會招來殺身之禍。
第三,要從作者時期的經濟方面來分析。
宋朝,其實當時在全球範圍來看,經濟方面都是很強大的,而作者所處的明末清初則不然,戰火紛飛,民不聊生。因此作者還是很羨慕宋朝的富裕,作者也就是想表達希望趕快結束戰爭,國家儘快安定團結下來。
對於後世讀者來說,水滸傳後半部分,讀起來非常的憋屈,這裡作者就借用黑旋風李逵來表達讀者的情感宣洩。
因此,作者在《水滸傳》的主題思想是先造反,力爭達到震懾當局,推動當局進行改革,一旦開始改革,就要忠君詔安,全面穩定下來,好有個安定團結的局面來恢復生產,從而達到國泰民安。
-
4 # 拾壹部劇
中國武俠小說的鼻祖、四大名著之一、寫出108好漢怎樣被逼上梁山、最後招安的過程
其主旨是反映“官逼民反”的自然道理.揭示當時社會的黑暗、腐敗一個"義"字,包括了太多的內容.《水滸傳》中一百零八好漢為兄弟,為朋友赴湯蹈火,兩肋插刀,就只為了一個"義"字;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為一個"義"字.由此可見,一個"義"字雖然只有三筆,有時卻要用一個人的生命去寫.在現實生活中,給人讓座幾乎誰都可以做得到,但救人於危難之中卻不是誰都可以做到的.因為它需要有相當的勇氣,甚至是一命換一命的決心.
一個人,可以不相信神,卻不可以不相信"神聖".
-
5 # 曉柒77
《水滸傳》是四大名著之一,我雖然是女生,不喜歡打打殺殺的劇情,但中間有些片段還是看過的,很精彩!這部劇講的是梁山好漢替天行道,最終卻落個四分五裂的結局,死的死,走的走,不免讓人感到不平。好多人都說是因為宋江,梁山的領軍人物,才導致這樣的結果。他為了自己的官位,拿兄弟們的性命當賭注,是個忘恩負義之徒。其實,這結果也並不全都因為他。還有當時社會背景的影響。即便這樣,讓我從中也感受到了梁山好漢的忠和義。忠是對自己的祖國,對身邊親人朋友的盡心竭力,遇到親人凌辱,也寧死不屈,真的佩服!義包含了很多,他們有強烈的正義感,為了正義,奮不顧身。整本書描述了那麼多人物,但每個人都性情鮮明,故事情節讓人跌宕起伏,回味無窮,每個人都值得一看!
-
6 # 影視原聲部落
結合歷史與網路收集的資訊總結如下
1、明代楊定見在《忠義水滸全書小引》中說:“《水滸》而忠義也,忠義而《水滸》也。”“忠義”說建立。小說中以宋江為首的好漢在梁山時就“只反貪官,不反皇帝”,體現為“忠”;後來受到朝廷招安,更是為朝廷剿滅眾多的反叛者。甚至宋江在為奸臣毒害致死前,他怕李逵造反壞了“忠”字,而不惜毒死了他,說出“寧可朝廷負我,我忠心不負朝廷”的話來,其“忠”可見。至於“義”字,更是梁山好漢的座右銘。如仗義疏財,濟危扶困;一人遇難,眾好漢不避兇險,捨命相救等俠義行為,是小說情節的核心。所以,“忠義”說為世人所接受。
但是,從統治者的角度看,《水滸傳》宣揚的主要是犯上作亂,反叛朝廷;加之成書之後影響巨大,文人藉此批判現實,歷朝歷代一批批的義軍都將其作為造反起義的教科書,所以封建統治者恨之入骨,把它稱作一部“誨盜”的“賊書”,厲行嚴禁。他們認為:“世之多盜,弊全坐此,皆《水滸》一書之為祟也。”“誨盜”說代表了封建正統的價值標準。
《水滸傳》之所以受到歡迎,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歌頌了英雄,歌頌了智慧和真誠。“水滸”英雄大都是“力”與“勇”的化身,有的是智慧的代表,當這種勇力和智謀表現在為百姓抱不平,伸張正義時,更能引起共鳴。而仗義疏財,豪情相交,“大塊吃肉,大碗喝酒,大稱分金銀”,更使小說蒙上了一層特殊的江湖豪俠氣息,使“為英雄傳說立傳”說很有群眾基礎。
近代,一些人把《水滸傳》描寫的梁山世界看作一個相互關心,相互幫助的群體,好漢之間親密無間,人人都擁有發言權,帶有很強的民主色彩,這樣的理想境地和近代社會要求民主、民權契合一致,於是《水滸》成了“倡民權、民主”的“政治小說”。
2、魯智深 為人正直,富有同情心,見義勇為。從“拳打鎮關西”到“大鬧野豬林”,“哪有不平哪有我”,“該出手時就出手”,懲惡揚善、義薄雲天。讓人不由得為他大聲叫好!
魯智深看似魯莽,其實機智。在打擊敵人的同時,善於儲存自己。三拳打死鄭屠,明知出了人命,卻故意嚷嚷:“你這廝詐死,灑家慢慢與你理會。”“拔步便走”,逃之夭夭。他在野豬林救林沖,事先經過了周密思考,出擊的時機、地點都選得恰到好處。打蛇打在七寸上,讓對手無可奈何。眼睜睜讓林沖平安到達滄州。
魯智深善於審時度勢,豁達明快。出了命案、官府追來,他就聽從趙員外安排,“情願”出家做和尚(安身立命要緊)。魯智深雖然狂放不羈,但知輕重緩急,緊要處能自制。在五臺山,他兩次闖禍。但長老一到,“那酒就醒了七八分”。還裝瘋賣傻,讓長老“與灑家做主”。
魯智深在相國寺有理、有利、有節的表現,更是可圈可點。百般推辭不成,只好接下一個燙手的山芋——菜園子。那些原先靠菜園子討生活的潑皮,要給他來個下馬威。被魯智深識破,狠狠地教訓了一頓。但魯智深並不一味逞強,隨後便採取了“睦鄰政策”。恩威並施,潑皮們無不心悅誠服。菜園的治安問題得到了根本解決。
豹子頭林沖,在梁山泊英雄中排行第六,馬
軍五虎將第二。早年是東京八十萬禁軍槍
棒教頭。因他的妻子長得漂亮,所以被高俅兒子高衙內調
戲,自己也被高俅陷害,給告上了朝廷。在發配滄州時,
幸虧魯智深在野豬林相救,才保住性命。
但不願脫逃,便在魯智深的護送下來到滄州。
被髮配滄州牢城看守天王堂草料場時,又
遭高俅心腹陸謙放火暗算。林沖殺了陸謙 ,
冒著風雪連夜投奔梁山泊,為白衣秀士
王倫不容。晁蓋、吳用劫了生辰綱上梁山
後,王倫不容這些英雄,林沖一氣之下殺
了王倫,把晁蓋推上了梁山泊首領之位。
林沖武藝高強,打了許多勝仗。在征討江
浙一帶方臘率領的起義軍勝利後,林沖得
了中風,被迫留在杭州六和寺養病,由武
松照顧,半年後病故。
楊志,在梁山好漢中排名第十七位,梁山軍馬裡做馬軍八虎騎兼先鋒使,排行第三。
林沖來到梁山,王倫不容,要他先下山取“投名狀”殺一人上山。不想正巧碰見青面獸楊志,兩人拔刀大戰三十餘回,不分勝負。
原來楊志是楊老令公楊家將的後代,本來是殿帥府制使,因押送花石綱在黃河裡翻了船畏罪逃避。與林沖不打
不相識,被王倫一起邀上梁山。
但楊志一心想到東京找個官做,不肯入夥。楊志在東京花光了身上的錢,只好去賣祖傳寶刀,與潑皮牛二發生爭吵,不得已殺了牛二,被髮配到大名府充軍。
為梁中書護送生辰綱去東京,又被晁蓋等所劫。楊志無奈和魯智深打上二龍山,殺了鄧龍,做了山寨之主。後歸了梁山泊。征討方臘時在途中病故。
楊志的性格特徵
生辰綱最終被奪,這是否說明楊志是個很愚蠢的人?其實結合《水滸》中其他描寫楊志的章節,我們可以看出,楊志是一個精明能幹的人。 楊志久在江湖,知道押運生辰綱的兇險,剛一接受任務,就多次推託,推辭不掉時,才做了精心的安排:首先要求扮做普通的行商客人,悄悄趕路,避免大張旗鼓,引人注意 後又要求梁中書給自己提調眾人的權力,防止內部不和,被“賊人”鑽了空子。 後來在路上,也是根據不同的地形,更改行路的時間。開始是趁涼行路後來到了“人家漸少,行客又稀”的山路地帶,為安全起見,改為“辰牌起身,申時便歇”,天正熱時趕路,而且不允許大家在黃泥崗的松林裡休息。 後來兵士要買酒喝,他又千方百計阻攔。這都體現了楊志的精明。 那麼,既然楊志如此小心,為什麼最終還是失敗了?這一方面固然是要突出吳用計策的高妙和無懈可擊,但最主要的原因卻是他性格的另一面:急功近利、粗暴蠻橫。正是這種性格,使得他對手下的兵士“輕則痛罵,重則藤條便打”,這就激化了運送隊伍的內部矛盾。“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有了內訌,失敗也就不可避免了。 從《水滸》對楊志的整體描寫來看,楊志的性格經歷了“失意——得志——幻滅”的發展歷程。 楊志本是“三代將門之後”,原“指望把一身本事,邊庭上一刀一槍,博個封妻廕子,也與祖宗爭口氣”,應該說最初也是滿懷抱負。不想命運多舛,先是失陷了“花石綱”,又在盛氣之下殺了潑皮牛二,吃了官司,被髮配充軍。這是其人生的一個失意時期。但豈料卻因禍得福,得到梁中書賞識,收在門下,“早晚殷勤聽候使喚”,並把押運生辰綱的重要任務交託給他。只要他完成這個任務,前途就會一片光明,他的命運也似乎是“柳暗花明了”,離志得意滿的日子也不遠了。可是“福兮禍之所伏”,他太在乎這趟任務了,唯恐辜負了梁中書的厚愛(這也有點“士為知己者死”的心理),所以處處小心,時時在意,因此就有點急功近利,有點急躁。而且太過小心時,腦筋就死板了,他一心懷疑蒙汗藥已經下在酒裡了,所以一直等到別人先喝過才允許兵士買,卻忘了酒裡可能本來就沒有蒙汗藥,而別的人雖能證明酒裡沒藥,卻未必清白。所以丟掉了生辰綱,自己的幻想也最終幻滅,不得不上梁山落草。
在後代傳說中,武松一直被認為體現了華人心目中英雄“快意恩仇”的形象。但是,近代也有人,特別是女權主義者認為,武松不分青紅皂白的殺戮行為,以及其對婦女生命的藐視,並不值得提倡。
原為晁蓋心腹,後為宋江軍師,熟讀經書,精通三韜六略,在梁山軍歷次戰鬥中巧施謀略,制定了正確的作戰方案。他先是反招安,在反對和抵制宋江投降派中起過一定作用,後因重“義”,改為支援宋江,最終走上妥協,成為投降派的重要人物。
這一段介紹在水滸傳中是絕無僅有的,《水滸傳》裡邊的每一個英雄好漢,基本上只有一個綽號。但宋江不一樣,宋江是《水滸傳》裡邊名號最多的一個,宋江的綽號有四個。一出場就介紹了宋江的三個綽號,這三個綽號實際上就是介紹了宋江的三個性格特點:一個是黑宋江,因為他長得面黑,身體比較矮,這是就他的形體來講的,並不是如林沖、關勝等人英武挺拔,也不如吳用、公孫勝等人那樣溫文爾雅文質彬彬,他長的其貌不揚。第二個是孝義黑三郎,講的是他對待父母,講究孝道,他的孝道貫穿到了他的思想當中,成為他思想的一個部分,並且是他的思想的一個很重要的支撐點;第三個是及時雨,講的是他仗義疏財,扶危濟困,這在後面他陸續和弟兄們交往中能夠看得出來,在這一點上他做得到位。這三個綽號實際上重點介紹了宋江平時的為人和喜好,而且都是正常工作之外的表現,比如“愛習槍棒”、“ 揮金似士”、“ 排難解紛”、“ 扶人之困”等等,這些好處多都具有一些江湖上的感覺,在民間宋江是一個喜歡做好事、願意做好事的熱心人,無論是在家庭倫理上還是在社會關係中他以自己的作為贏得了大家普遍的認可。
眾所周知,李逵在《水滸傳》中是個最為野蠻粗魯的角色,由於他只知殺人,不問好壞的性格,只要在江湖上提起他的名字,神鬼也怕。但我卻認為,他的野蠻被後有著無比大的可愛。
和其他107將不同,李逵上梁山,成為綠林好漢,並不是出於對革命事業的忠誠,革命思想的徹底,而僅僅是為了兩個字——“快活”。
可以毫不牽強地說,李逵的行事,主要遵循的就是快樂原則,黑旋風最常掛在嘴邊的詞,就是“快活”! 他生割了黃文炳後稱“吃我割得快活”,他屠了扈三娘一家後道“吃我殺得快活”,殺人不是為了復仇,不是出於戰陣廝殺的需要,而竟僅僅是為了快活!此外,李逵回家接老母時遇到回家的哥哥李達,就勸李達“同上山去快活”。就連黑旋風那最被一些人稱道的一番話,即李逵初上梁山時叫嚷的“放著我們有許多軍馬,便造反,怕怎地?晁蓋哥哥做了大皇帝,宋江哥哥做了小皇帝,……殺去東京,奪了鳥位”,這一番話,也遠不是出於什麼徹底革命的高尚動機,因為就在“奪了鳥位”句後還有最關鍵的一句:“在那裡快活,卻不好?”
說來說去,所有的目的就在於此,殺去東京,奪了鳥位,不是為了等貴賤均貧富,不是為了打土豪分田地,而是為了喝更大碗兒的酒,吃更大塊兒的肉,這才是李逵的心思所在,什麼堅決的農民思想根本談不上。
總之,李逵行事幾乎全憑“快活”二字,少理性,無算計,率性而為,因此他的舉動有近於童趣的天真爛漫的一面,所以說他可愛也不無道理。
-
7 # 山東純爺們
我是阿峰,我來回答!
《水滸傳》一書作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也應該是通讀量最大的一部,該書講述了以宋江為首的一百零八好漢被生活和生存空間所迫,從聚義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遼兵,最後剿滅叛黨,卻遭奸人謀害的英雄故事。下面講一下個人讀過此書後的感覺和感受到的其書的宗旨。
本書圍繞著兩個字為書的主旨(宗旨)即忠義二字。 忠,即是對自己的祖國,對自己身邊的親人,對朋友盡心竭力,永不背叛。在種種威逼利誘之下,仍然對自己的國家忠心耿耿,從未想過和外賊勾結,這就是忠;林沖的妻子在林沖被逼上梁山之後,對高俅之子的凌辱,寧死不屈,最終選擇上吊自殺,這也是忠。在當今這個社會中,相信很多人都能做到一個“忠”字,但是,卻很少有人能夠做到一個“義”字。 “義”字,包括了太多的內容。《水滸傳》中一百零八好漢為兄弟,為朋友赴湯蹈火,兩肋插刀,就只為了一個“義”字;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為一個“義”字。由此可見,一個“義”字雖然只有三筆,有時卻要用一個人的生命去寫。在現實生活中,給人讓座幾乎誰都可以做得到,但救人於危難之中卻不是誰都可以做到的。因為它需要有相當的勇氣,甚至是一命換一命的決心。 所以本人感覺整部小說圍繞的就是這兩個字,即“忠義”,俗話說忠義難兩全,但水滸的中兄弟把忠義二字演繹的淋漓盡致,這是現實生活中我們需要學習的,忠心與祖國,忠義與人民,現實生活中有救人於危難的決心,有以命換命的忠心。
-
8 # 花太郎聊電影
水滸傳,一部寫實的英雄小說卻遍佈著黑色朦朧的恐怖色彩,瀰漫著暴力,血腥的氣息,死亡凝重了空氣,有時候讓人都透不過私來。這水滸的世界究竟是人間還是地獄?
無盡的殺戮和無限的悲劇,水滸傳用它特有的架構給予人內心的動盪,在斗轉星移的歷史潮流中煥發著一道“水滸風氣”。
直至今日,沒人能說水滸是一部言情劇,喜劇,生活劇,亦或者“好劇”。
因為水滸給人的讀後感不是有如言情小說的清新自然,愛情小說的甜蜜滋潤,搞笑小說的歡樂活潑,懸疑小說的好奇疑惑,悲情小說的痛哭流涕,神話小說的天馬行空等等,它是給人以無限的惋惜與沉思。
黑暗的人心和世道,就是一把把刀劍,一叢叢槍戟交織的戰火紛飛的場景,是無數死亡的猙獰面孔,是血肉橫飛的畫面,是呻吟哀嚎的吶喊。
雖然不是什麼喜劇,愛情劇,懸疑劇,言情劇,神話劇,但水滸傳卻又博大精深,包羅永珍。給人五味雜陳,應有盡有的滋味。
是水滸讓我領略到江湖風雨漂,人心難測料的現實風貌,不遮不掩,不白不黑。
也是水滸讓我體會“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滋味和“展翅恨天低,報國愁無門”的苦楚和無奈。
也是水滸告訴我,在自私自利和大仁大義,小情小我和大情大我之間的抉擇。
有時候,我們也會遭遇梁山好漢的命運。我們無能為力,只能任由命運擺弄。
我們無法改變,只有默默忍受痛楚。
但就算是!
奸佞當道,小人得志。是要做一股清流滌盪。
崢嶸青春,志氣未酬。是發誓定要英名縱橫。
提筆揮墨,掄拳刺槍。是拋灑熱血建功立業。
浮萍之遇,流水知音。是一生一世真情繫之。
最後,梁山好漢用他們的生命在書寫人生最後的故事,奏響熱血交響曲。
那是為國為民啊~
對,生當鼎食死封侯,男兒生平志未酬。
閱讀水滸最明顯的感受可以概括為快樂和痛心這兩個對立的存在。
水滸前70回描寫各路好漢上梁山的局面,從發展壯大的道路上,一點一滴的新生力量,人才注入,使得梁山之所以鶴立雞群,獨霸一方。
從征討各地州府到打敗朝廷大軍,這梁山泊的一次次金戈鐵馬書寫著青春與熱血的華章,一次次戰火紛飛激盪著血與剛的碰撞,獨來讓人熱血沸騰,直呼過癮。
“替天行道”這杏黃大旗巍峨屹立,風吹不倒。
“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大秤分金銀”,這梁山的瀟灑作風令人羨慕不已。
然而,樂極生悲。
從《水滸傳》的第82回起,這一改昔日之風派,開始了一幕幕悲劇的篇章。
梁山泊裡,不再是日夜笙歌。
水滸寨中,放眼一派蕭條象。再也沒有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無拘無束的生活,再也沒有不怕官更不怕管的自由。
從詔安的那一刻起,便是這108將告別強人的時刻,開始往為國為民的道路上,一刀一槍戳出個功名。
然後,報國心切的梁山並不知道一場蓄謀已久的陰謀再等待著他們。
自古道,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對於這幫熱血昂揚的鬥士來說,如果和另外三大賊寇且戰且退,相持局勢,或許還能活的更久。
也有人建議梁山不如聯手其他人,一併端了軟弱無力的宋王朝。
常言道,孝當竭力,忠則盡命。有時候忠可分為明忠和愚忠。死也可說是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
就當梁山功成名就之際,他們的剩餘價值也被挖空殆盡,不復存在。
生活中,對於無利於我們的人,物,我們都會不擇手段的去拋棄,去剷除。即便不顧道德底線!
就像對於樹木生長而無用處的殘枝敗葉,只有除去方能不影響樹木的正常發展。
人麼,天生就是自私自利的多。
所謂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從梁山人物的結局來看,宋江殺李逵是為保住名聲,全了忠義。
而四大奸臣害盧俊義,也就是為了剷除這個眼中釘,絆腳石。人性的黑暗,直到最後一刻依舊少不了整人和算計。
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世道下,哪裡才是無病無痛的世外桃源!
沒有!
-
9 # 帥神羅伊斯
深刻揭示了農民起義的社會根源——“官逼民反”、“亂自上作”。歌頌農民起義英雄。揭示農民起義失敗的必然原因之一。嚴重的忠君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作品的進步意義。
全書圍繞“官逼民反”這一線索展開情節,描寫了北宋末年以宋江為首的農民起義的故事,表現了一群不堪暴政欺壓的好“漢”揭竿而起,聚義水的梁山,直至接受招安政使農民起義失敗的全過程。
它正面歌頌了敢於造反的農民起義英雄,塑造了許多不柯的藝術典型,暴露了封建地主官僚魚肉百姓的罪行,提示了封建社會“官逼民反”的社會根源,這部小說最閃光的思想是宣揚忠義思想。
中國明代長篇小說。又題為《忠義水滸傳》,通行本簡稱《水滸》。一般認為是施耐庵著。《水滸傳》是民間無名作者同文人作家集體創作的成果,其成書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流傳演變過程。
小說描寫從高俅到鄭屠之流上上下下各色統治階級的代表人物,由他們組成了一個黑暗統治網,給勞動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農民革命就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之下產生的。小說塑造了李逵、魯智深、武松、林沖等一系列光彩照人的英雄形象。
-
10 # 一飛沖天龍
1,看了書和電視劇有區別。歷史不好考證。《水滸傳》的主旨似乎是最好理解的,絕大多數的讀者都會理解成"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可惜這種理解是錯誤的,也是完全偏離施耐庵寫這部小說的目的的。《水滸傳》小說的主角是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漢,他們在上山前後的經歷,最後的結局各有不同。因此從內容上看,似乎除了綠林兄弟之間的江湖義氣,就沒有了很明確的小說主旨。可是如果只是把江湖上的兄弟義氣就當成小說的主旨,這明顯與小說的篇幅有些不搭。畢竟江湖義氣比較重的是大聚義前的七十回,而後五十回江湖氣明顯削弱很多。
所以我們不能以大聚義之前梁山好漢們的的故事作為小說的主旨來理解,況且這一百零八位梁山好漢背景複雜,上山各有不同,也無法歸結為統一的主旨。從小說的線索來看,作者明顯是將大聚義作為劇情結構上的一個樞紐點。大聚義之前是各種相關線索匯集的過程,是形成小說主旨的條件和素材。而大聚義的梁山軍的表現,這才是作者想透過宋江起義的事情告訴讀者的東西。這是一個劇情由零散匯集到核心,再有核心引匯出主旨的小說架構。這種架構很少見,與另外三部名著始終圍繞一個核心展開的寫法完全不同。
《水滸傳》一書作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也應該是通讀量最大的一部,該書講述了以宋江為首的一百零八好漢被生活和生存空間所迫,從聚義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遼兵,最後剿滅叛黨,卻遭奸人謀害的英雄故事。下面講一下個人讀過此書後的感覺和感受到的其書的宗旨。
本書圍繞著兩個字為書的主旨(宗旨)即忠義二字。 忠,即是對自己的祖國,對自己身邊的親人,對朋友盡心竭力,永不背叛。在種種威逼利誘之下,仍然對自己的國家忠心耿耿,從未想過和外賊勾結,這就是忠;林沖的妻子在林沖被逼上梁山之後,對高俅之子的凌辱,寧死不屈,最終選擇上吊自殺,這也是忠。在當今這個社會中,相信很多人都能做到一個“忠”字,但是,卻很少有人能夠做到一個“義”字。 “義”字,包括了太多的內容。《水滸傳》中一百零八好漢為兄弟,為朋友赴湯蹈火,兩肋插刀,就只為了一個“義”字;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為一個“義”字。由此可見,一個“義”字雖然只有三筆,有時卻要用一個人的生命去寫。在現實生活中,給人讓座幾乎誰都可以做得到,但救人於危難之中卻不是誰都可以做到的。因為它需要有相當的勇氣,甚至是一命換一命的決心。 所以本人感覺整部小說圍繞的就是這兩個字,即“忠義”,俗話說忠義難兩全,但水滸的中兄弟把忠義二字演繹的淋漓盡致,這是現實生活中我們需要學習的,忠心與祖國,忠義與人民,現實生活中有救人於危難的決心,有以命換命的忠心。
回覆列表
對於水滸傳每個人應該都有不一樣的感受。
我的感受:分三個階段,少年時候的感受,看了武松打虎。我非常佩服武松,一身的本事,過人的膽識,連老虎都敢打殺。如何成為武松那樣的人物,擁有一身的本事,走遍天下。打死老虎,成為打虎英雄。看了魯智深的故事,為他仗義、打抱不平,感到高興。把自己也想象成他那樣的人,路見不平一聲吼,打抱不平、主持正義、公道。
青年時期的感受,特別的崇拜水滸及時雨宋江。他為人仁義,仗義疏財,成為108將的首領。雖然他武不如盧俊義,文不如軍師吳用,但他卻能讓眾多好漢心服口服。擁戴為首領。 宋江可謂是能文能武,具備帥才。 善於成人之美,心胸寬廣,乃真英雄也!
成年後的感受:那是自己對作者施耐庵妙筆生花,寫出了這經典的,傳世之作。 他在書中塑造的人物,圓了很多很多人的夢。有低層人夢。有中層人的夢。也有高層次人的夢。因為每一個人物。都有對應的層面和人物。 也包括各個時期,各個年齡階段人的夢。
心中的英雄,人物的塑造。 正因為這樣,水滸傳。才能成為經典,傳世之作,家喻戶曉、膾炙人口。
《水滸傳》中人物的故事流傳到現在是因為每一個人的心中都一個英雄人物對應自已!
它的主旨以描寫農民戰爭為主要題材 透過一系列官逼民反統治階級的生動故事 揭示了當時的社會矛盾 暴露了殘暴和腐朽,歌頌了受壓迫人民的反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