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菜九段的酒

    菜九段

    菜九段

    備受矚目

    獨挑學界,不讓假史成永遠

    項羽在下一盤很大的棋

    來自專欄九段道場.菜子學院

    4 人贊同了文章

    為你朗讀

    65 分鐘

    看到這樣的題目,估計看官都要笑翻了。因為在廣大歷史看客眼裡,項羽是十足的蠢材,一個大傻瓜,只有被人玩弄於股掌之上的份,哪裡又會有什麼值得稱道的棋路?還一盤很大的棋呢。 不過廣大看官有所不知,所謂的蠢材、傻瓜只是後世看客的看法,司馬遷並沒這樣說,而且在司馬遷的筆下,項羽不僅與什麼蠢材傻瓜根本不沾邊,而是才華蓋世、震爍古今的。所以項羽的材質,當以司馬遷所說為準。 司馬遷說項羽才氣過人,就肯定不是蠢材,就有下很大的棋的基本素質。天生我材必有用,項羽具有天下之才,又掌握了天下的權柄,他下棋也有不讓這個才華閒置的意思。項羽的所謂下棋,就是行天下之棋,經營天下。但大家都知道,項羽所行的天下之棋最終還是輸了,這又算怎麼回事啊,不就是不會下棋嗎。俗話說,敗棋還有神仙招,在仔細盤算項羽的棋路後,會不會由衷讚歎真是一個出色的佈局呢? 在項羽問題上,後世看法與司馬遷嚴重相左且人數眾多,只是這樣眾多的數量無論如何廣大,但跟司馬遷一比,就明顯不足斤兩,只是司馬遷的說法也要用事實驗證一下才好。驗證過後,那些以為項羽是蠢材的人才有可能改變觀念。當然,更多的情況是驗證之後也絕不改變。儘管如此,菜九還是要用點筆墨討論一下,項羽想不想下棋,如果想下棋又確實在下棋,看看那個棋是如何下的,應該不算多餘。 本文小目1.項羽下棋的素質2.項羽有下棋的意願嗎3.勝秦鉅鹿,項羽正式開始行棋4.項羽想要下棋的徵兆5.章邯成了項羽的棋子6.項羽的棋路出岔子了7.項羽遭遇無解的難題8.劉邦讓開了阻擋項羽的棋路9.項羽行棋並不名正言順10.劉邦真的殺不得11.劉邦為項羽的行棋提供了方案12.項羽開始行棋13.項羽棋路中的自肥因素14.項羽的重要棋路強枝弱幹出岔子了15.項羽棋局覆盤 1.項羽下棋的素質 人們可能以為項羽就是個會打仗的憨貨,是個粗人。人們願意給出的最高評價,也不過是將項羽當作一個傑出的戰術家,連軍事家的名號都捨不得給。在人們的評價體系中,軍事的地位可能並不高。其實人們誤會大了,打仗也不是粗人能夠玩得轉的。因為軍事一道,實為人類智力的最高境界,水平差一點都搞不來。項羽所處時代,恰恰體現了這一點。秦王朝的章邯橫空出世,一下子打遍天下無敵手。靠得是什麼?過硬的綜合能力。直到遇到項羽,章邯就逢戰必輸了。在章邯時代,只有劉邦、項羽兩個人有能力戰勝章邯,其他人都不是對手。這也正好證明了劉項才是真正的舉世難有其匹,並且棋逢對手,其他人不管吹得多麼玄乎,與劉項相比,檔次都要低下許多。 2.項羽有下棋的意願嗎 項羽與他的叔父項梁在錢唐觀秦始皇時,項羽說了一句名言,彼可取而代也。這是在鼓動其叔父君臨天下呢。那個時候,甚至項梁還沒有坐在棋盤前面,與下棋連邊都沒有沾上,項羽就表現出了濃厚的下棋意願。項羽起兵後,一開始也主要是幫助項梁經營天下。項梁突然戰死,可能讓項羽非常受打擊並感到意外,這個時候他還沒有意識到——現在輪到他下棋了。這個時候,項羽表現的非常窩囊,沒有攔截準備北上的章邯,而是退到彭城休養生息。在楚懷王的調教後,項羽被委任為宋義的助手,派去援趙了。估計這個時期雖然很短,但項羽真正的成長期,應該就是這個時期。因為項羽的長輩已經不在了,他要自我謀劃未來,頓時看世界的眼光就不一樣,以前就具有的優良品質,一下子就攏聚了起來。之前的項羽託庇在其叔父的羽翼之下,為項梁打拼,為項梁爭地位。現在發現,自己的機會來了。可惜,因前一段的驚慌失措,其統帥地位暫時喪失了。如果不是項羽失了神,楚懷王怎麼會、又怎麼能將項羽的軍事指揮權拿走?但沒有關係,他離這個位置還是非常近的,而且想明白了一些事情,看到下棋的前景與棋路了。 3.勝秦鉅鹿,項羽正式開始行棋 項羽一不留神就淪落到給沒有本事的宋義打下手,一定非常鬱悶。看到宋義那個窩囊樣子,項羽一定氣不打一處來。項羽的不耐煩也被歷史記錄到了,而且是以一種卓越的大局觀的語言向宋義興師問罪。那個場景發生在項羽斬宋義之前,其曰:“將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歲饑民貧,士卒食芋菽,軍無見糧。乃飲酒高會,不引兵渡河,因趙食,與趙併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彊攻新造之趙。其勢必舉趙。趙舉而秦彊。何敝之承?且國兵新破,王坐不安席,掃境內而專屬於將軍。國家安危,在此一舉。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 這番話不僅思路清楚,棋路也很清楚——楚軍的最佳做法就是“引兵渡河,因趙食,與趙併力攻秦”,日後,項羽也正是這樣做的。可以肯定,項羽這段言論,是反秦階段被記錄到的最具戰略意義的文字。至於宋義蒙對的項梁戰死的預言,並沒有多少含金量,只是個簡單的常識。最終事實也證明宋義只是個玩嘴的,根本沒有統帥楚軍開展決戰的能力。所以宋義畏戰逗留,與齊勾結找退路,都是其能力不足使然。宋義的例子,也表明作戰一道絕非莽漢可以搞定。 勝秦鉅鹿,逐走章邯,活捉王離,項羽的地位陡增,簡言之,他明確處在可以行棋的位置了。 項羽勝秦鉅鹿下一事,千載以下仍然令人神往——“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菜九無數次憧憬有朝一日能如項羽一般傲視那些專家教授,看著他們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的場景。當然,這是題外話,權當做中國夢,就此打住。 勝秦之後,項羽榮膺諸侯上將軍一職,基本上全天下的反秦武裝都歸項羽統帥了。項羽從楚國的一個褊將成為號令天下的大將,這個變化是質的變化。項羽起先只是楚國援趙軍的副帥,殺了宋義才當了楚上將軍,這個崗位還沒有熟悉,就進入到諸侯上將軍的角色。諸侯在鉅鹿城下與秦相持數月,一直不敢放手戰秦,直到項羽的援軍以雷霆萬鈞之勢擊敗秦軍,相當於將諸侯軍從秦軍的壓迫下拯救了出來。所以在場的諸侯是各國的實力派,他們對項羽心悅誠服之餘還有感恩戴德的心態,甘願受其驅策。這就是項羽為諸侯上將軍的內涵。不論項羽發現他的地位變化沒有,他在這個時候,在這個位子上,可以號令天下,或曰可以左右天下的局面。 4.項羽想要下棋的徵兆 日後劉邦數落項羽的時候,稱其完成援趙沒有向楚懷王覆命,作為一大罪狀。當時的慣例,領受任務,完成之後應該覆命。劉邦的意思是指責項羽沒有走這個程式。不過這樣的指責只是劉邦的一面之詞,我們有理由認為,鉅鹿戰後,項羽與楚懷王還是有聯絡的,至於算不算覆命則可以討論。因為楚軍在鉅鹿下與秦軍搏殺的時候是以少勝多,但到後來,楚軍的人數可能佔壓倒性優勢,項羽在鴻門宴之前準備與劉邦火併時,已經擁眾四十萬,其中應該以楚軍為主,估計接近三十萬是個接近事實的數字。這後來增加的楚軍,應該是楚懷王在鉅鹿之戰後從後方向項羽輸送的。項羽殺宋義之前稱楚懷王“王坐不安席,掃境內而專屬於將軍”,就提到了楚懷王收集兵員的工作,估計在援趙軍出征之後,楚懷王的這個工作還在繼續做。 項羽破秦鉅鹿下是秦二世三年十二月,項羽再次發起對秦軍的攻擊是兩個月之後的事。這表明項羽並沒有加緊對秦軍實施軍事打擊。估計在此戰前,楚軍還在源源不斷注入到項羽的麾下。不清楚項羽是怎麼跟楚懷王溝通的,因為楚軍已經完成了援趙,並對秦軍毀滅性打擊。難道項羽會向國內報告兵力消耗巨大,不是沒有這樣的可能性。但項羽至少可以在接受楚懷王輸送兵員的時候,報告鉅鹿戰勝的戰報。 可以斷言,這個時期的項羽已經把對秦作戰放在第二的位置上了,第一的位置大概放在鞏固並擴大權力擴大影響上了。這個時期的不戰,就應該是項羽準備下棋的徵兆。而且,項羽是胸有成竹,穩操勝券,篤篤定定地行棋。 這個被記錄到的間隔了兩個月後的作戰,沒有記錄到規模,只在月表上有“攻破章邯。章邯軍卻”的印跡。大概項羽覺得章邯不足慮,戰勝不成問題,所以才沒有採取狂風暴雨式的進攻。而章邯也明白自己與項羽的能力落差,完全沒有翻天膽量。這個時候的章邯已成了項羽案板上的肉,真正地任項羽宰割了。 5.章邯成了項羽的棋子 章邯遭受到項羽聯軍的連續打擊後,想從朝廷爭取援助無果,就陷入絕境了。所以章邯只有走上與項羽約降之路。如果返回朝廷,肯定死路一條,而且朝廷在反秦武裝的打擊下,難逃覆滅下場,所以約降是章邯的唯一出路。也許這正是項羽弛張有節的作戰目的。 章邯約降前,陳餘給章邯寫了招降書,陳餘此舉應該是項羽指使的,因為陳餘的地位還沒有資格與章邯單獨交流,尤其是這樣招降性質的信,與他的身份極不相符。《項羽本紀》並沒有交待陳餘是項羽授意寫信的,但此舉決非陳餘自說自話的行為。所以有史料稱陳餘與張耳鬧翻並離開反秦陣營,估計那個鬧翻的時間,並非在鉅鹿大戰剛結束的時候。估計張耳之後又做了若干手腳,將陳餘逼得離開了,也正因為這樣,日後陳餘才對張耳恨之入骨,非要置張耳於死地不可。題外話少說,還是回到招降信上來。章邯是反秦武裝的死敵,雙方不共戴天。陳餘的招降,應該鬆動了雙方,至少是鬆動了項羽與章邯的關係。看來項羽對章邯的未來已經做好安排了。這樣的安排真可謂天才式的手筋。 就在章邯約降過程中,項羽反而連續發起攻擊,章邯節節敗退,估計項羽是要把章邯徹底打服,以為日後的受降做好充分鋪墊。最終,章邯在得不到朝廷支援的情況下,屢戰屢敗,於秦二世三年七月率軍投降了項羽為統帥的反秦武裝。史稱章邯投降後見到項羽就哭訴趙高的事,實際上是訴說自己在原有陣營的委屈。在與項羽對壘的秦軍中,也只有章邯讓項羽看得起,這大概是長期對手隱含的某種微妙關係吧。項羽任其哭訴,沒有為難章邯,然後突然封其為雍王。 項羽封章邯為雍王之舉應該讓天下大開眼界。菜九以為,這是項羽要把章邯這粒死子盤活。章邯與楚軍及聯軍統帥項羽有不共戴天之仇,戰敗落到項羽手裡,性命難保,粗人項羽如果快意恩仇,則任何人都不會覺得意外。意外的是章邯不僅沒有遭到清算,而且作為項羽的一枚棋子,在未來的天下格局中被率先投下。 因為此前楚懷王有先入定關中者王之的天下號令。這時劉邦還沒有攻下關中,關中還是穩如泰山,項羽此舉,是對關中穩操勝券,還是完全不顧懷王之令,外另搞了一個任命。也許二者兼顧,可進可退。最終,項羽的這一安排還真起作用了。有此一說,他就可以與懷王的關中之約博弈,企圖取締懷王之令,這就是鴻門宴的由來。最後劉邦委曲求全,不堅持王關中,讓項羽的章邯為雍王安排得到落實。 從封章邯一事,就可以看出項羽絕對不是個莽漢,而是出色的心機男。因為章邯斬殺楚人無數,又是殺害項梁的元兇,而且才氣能力世上罕有其匹,這樣的人居然還委以重任,項羽真是藝高人膽大啊。 6.項羽的棋路出岔子了 項羽此時已經有武林盟主的氣派,立章邯為王這樣的大事,也可以自作主張。可能這樣過於優勢的心態,使得項羽的行棋出了緩手,這一緩手在當時並沒有顯示什麼,但其不良效應在後面會顯現。 按說章邯投降之後,項羽的入關之路應該是一片坦途,但從結果上來看,似乎項羽並不著急入關,大概優勢意識過於強烈。秦在失去章邯這個最大依靠之後,其滅亡就是毫無懸念的事了。所以項羽可能認為不爭這個早遲,於是乎沒有抓緊時間進軍,而是率領的反秦武裝悠哉遊哉地緩緩行進,最終在章邯投降的四月以後才入關。這也是項羽日後被動的原因。這種放慢行進的做派,也使項羽付出了代價。這個代價就是落在劉邦後面入關。可能他沒有想到,劉邦那麼一支小部隊,怎麼居然把秦給打了下來。雖然日後劉邦懾於項羽的實力,為項羽讓出棋路,但項羽還是要為他這一出岔子付出代價。因為劉邦先行入關的這一事實,並不因為劉邦讓開了棋路就消失,還會不失時機地發酵作祟,成為破壞項羽行棋的有效藉口。 7.項羽遭遇無解的難題 項羽一行裹挾著以章邯為首的二十多萬秦降兵向關中進發。行進過程中,以項羽為首的聯軍發現秦兵有異動。於是項羽下令全部坑殺降兵,只留章邯、司馬欣、董翳三降將。其實留下來的不止三人,劉邦定三秦時打敗的秦將中有原在關外的趙賁,表明此記錄有誤。為什麼有誤,這樣一個記錄可能是司馬遷從韓信的拜將臺說辭裡印下來的。而那個記錄是沒有根據的編造。但可以肯定,秦兵基本上都被害了,沒有被害的只有少數將軍。這樣一來,章邯們的資本也沒有了,而且他們帶關中子弟出征,全部死絕,他們也成了關中人民的公敵。未來只能是他們對楚更加依附。其實項羽的屠殺也堵塞了他自己在關中立足的可能性,換言之,即使不是劉邦先行入關,而是項羽先入關,作為一個屠殺了幾十萬關中子弟的兇手,如何能在關中立足? 問題在於,如果項羽不殺害這些秦軍,風險也是非常大的。因為投降了的秦軍,也是敵對勢力,且其數量與聯軍相當。如果如此龐大的秦降兵到了關中開始異動,聯軍要制服他們難度相當大,完全有可能被秦兵打敗。這樣的局面,殺害他們吧,就會背上永久的罵名,且在道義上處於下風;如果不殺害他們吧,隨時隨地有被其反噬的可能。真是進亦憂,退亦憂,竟不知如何而樂。這樣的難題放在誰面前都不好處理,該項羽倒黴,這樣光榮的勝利轉眼之間成了巨大的包袱,要卸下這個包袱就要付出巨大代價,嚴重損害棋路。項羽遭遇的這個無解難題,實際上已經在提示他前途難測,不宜搶奪行棋的主導權。可這個時候項羽志得意滿,想下棋的勁頭不知道有多大,又哪裡停得下來? 8.劉邦讓開了阻擋項羽的棋路 此前說了,項羽以剛剛投降的章邯為雍王,是為日後的政局投下一粒棋子。這個棋子,在劉邦取得王關中權利後發揮作用了。按照楚懷王的擊秦號令,先入定關中者王之。劉邦以一支小部隊終於完成了亡秦的大業,這樣劉邦就自動取得了王關中的權利了,而且他也是這樣向關中人民宣佈了。 這樣一來,劉邦就出現在項羽的行棋道上。劉邦如果能如約稱王關中,則項羽的棋就沒有辦法下了。為什麼劉邦王關中,項羽下不成棋呢?是因為關中是當時最好的地方,不僅大而且富饒,兵民習戰,地勢險要,另外還代表反秦戰爭的最高功勞最高獎賞。如果劉邦以功勞佔有其地,劉邦的勢力陡增,非項羽所能差遣。棋盤上有動不了的子,這個棋還怎麼下啊?所以史料中的要打要殺,原因無他,就是項羽要奪回他認為原本屬於他的行棋權利,而且棋路要順暢。而此前任命章邯為雍王,正好可以抵衝楚懷王的關中之約。雖然不硬氣,也比沒有理由好。就像籃球場上的爭球一樣,球在劉邦手裡,項羽借章邯雍王一事,搭上一隻手,構成爭球,以此為由頭就可以打可以殺了。 前面分析過,項羽落在劉邦後面入關,他自己要負相當責任。但項羽不是肯自責的人,他要劉邦為他讓開棋路,不讓,就火併。雖然劉邦也不是善茬,但與項羽相較,還是稍遜一籌,而且實力有落差,所以劉邦選擇了忍讓,願意出讓王關中權利。什麼意思啊?就是項羽啊,你可以按你的意願下棋了。這樣,劉邦就與項羽為首的聯軍和平共處了。劉邦不僅讓出了棋路,秦始皇宮裡的金銀財寶劉邦也都完全開放讓大家共享了。 9.項羽行棋並不名正言順 劉邦把位子讓出來了,棋路通暢了,項羽應該就可以行棋了。但是且慢。到了這一步,項羽不過是有行棋的實力與便利,但行棋的名義還不具備。真正有權利下棋的是楚懷王。天下苦秦久矣,但大家苦歸苦,只能忍受,是陳勝率先起義對秦發起攻擊。因陳勝首義,楚成了天下共主,楚懷王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號令有效範圍是天下反秦武裝,並非專為楚軍規定的,而且楚懷王擁有對這個規定的解釋權。所以當劉邦挪開地方不再擋道時,項羽才發現,原來他還沒有權利行棋,他還要到楚懷王那裡報批。報批什麼?就是劉邦不王關中了。先入定關中者王之,是天下共知的,遊戲規則早就制定了,按規定辦就行了,誰說要另外開盤下棋的?楚懷王大概就是這個意思。楚懷王的批覆,歷史只記載了兩個字——如約,就是要按既定方針辦。項羽這才發現,原來擋路的還不止是老戰友劉邦,還有老領導楚懷王。好不容易劉邦識“大體”,出讓了王關中的權利,但對王關中最有解釋權的楚懷王不識“大體”,不肯遂了項羽的心願。咋辦?把楚懷王挪開啊,必須挪開。至少要把楚懷王的主約權拿掉。項羽充分施展其高明的詭辯術,後人一向看不起的項羽,其實不僅僅會打仗,他的語言藝術也是當世無有其匹的。他聲稱:“懷王者,吾家項梁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約?天下初發難時,假立諸侯後以伐秦。然身被堅執銳首事,暴露於野三年,滅秦定天下者,皆將相諸君與籍之力也。”項羽的這些話說到部下的心裡去了。其實項羽這番篡改歷史的話完全是胡說八道,但就是這些胡說八道居然不僅說服了眾人,而且影響了歷史記載。須知,在楚懷王掌管楚政期間,人還是這些人,甚至比之前還少了些,槍還是這些槍,難以置信地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就滅了秦。可以說,作為滅秦事業的總設計師,楚懷王的統帥指揮是功高天下的。怎奈人的特點是看重自己的貢獻,漠視他人貢獻的。而項羽那番言辭,就是在拼命給部下加分,所以深得部下贊同。其實項羽手下眾將不過是劉邦所說的功狗,指揮功狗作戰的功人的功勞,功狗是看不到的。楚懷王功比天高,但在項羽的忽悠下,人們一邊倒地選擇性看不見。大家一致認為楚懷王根本沒有下棋的資格,有資格的只有項羽。所以項羽終於如願以償地行棋了。 很多後人認為,項羽要下棋的話,第一步就應該把劉邦幹掉。這也太小看項羽了。項羽連死敵章邯都能當棋子用,老戰友劉邦的利用價值又豈會在章邯之下?寶貝都來不及,怎麼捨得殺?10.劉邦真的殺不得 千百年來,也不知多少人為項羽沒有在鴻門宴上幹掉劉邦痛心疾首。其實這些人實在是太外行了。他們以為項羽只有鴻門宴一個機會,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這個店,這樣的看法就完全不靠譜了。因為項羽主持的分封長達四個月,估計項羽主要是跟劉邦商量怎麼分合適,因為其他人的功勞根本不在他們的層面,所以劉邦以外的人還真沒有多少話語權。所以真要殺劉邦,機會實在多得不得了。此前要殺劉邦,是因為劉邦阻礙項羽行棋,既然劉邦讓開了棋路,就沒有必要殺人了。當然,廣大外行認為只有劉邦是項羽的威脅也非常有道理,但也不等於有威脅就一定要殺人。因為殺人本身也是有害有風險的。 簡單地說吧,鴻門宴之後項王、范增不讓劉邦王關中,還“又惡負約,恐諸侯叛之”呢,又如何能一殺了之呢。顯然,諸侯叛之是一個很大的可能性,殺劉邦只會增大這種可能性。可能廣大外行又會認為,項羽實力最大,就是殺了人,誰敢不服?於是乎,項羽的擔心純屬多餘,是項羽弱智的具體表現。這樣的認識讓人無語。後世的混賬邏輯本來就是槍桿子裡面不僅出政權,還出真理,誰敢不服,拉出去砍了。 現實情況是,鴻門宴之前,劉邦不僅可以如約王關中,而且把持了秦政權的金銀財寶。廣大諸侯準備追隨項羽攻擊劉邦是可以各取所需的。當劉邦出讓了權利,開放了秦政權的寶庫,項羽與諸侯的利益都得到滿足,殺人的理由消失,如果殺人殺出問題,那就全是你項羽一個人的事,不要指望大家幫你分擔了。 後人還天真的以為,如果項羽當時就把天下獨吞也是可以的。為什麼這樣認為?不就是老子有槍嘛。在廣大後人心目中,有槍就可以為所欲為。世上荒唐的事就是人們在不可以想當然的時候,偏偏要想當然。認為項羽應該或可以獨吞天下的人們,自以為可以代表當時的廣大諸侯表態。他們怎麼就代表當時的廣大諸侯了呢?即使廣大諸侯懾於項羽的實力,當面不敢吭氣,但可以肯定,一轉臉他們就會搞小動作。陳餘、田榮、彭越就是例子。所以項羽要是獨吞天下的話,要殺的不止劉邦,差不多要殺光天下呢,這怎麼可以? 就是殺劉邦必然引起大亂這一點,項羽比誰都清楚。因為劉邦不是一個人,他是一個集團,手下也是人才濟濟。如果殺了劉邦,集團就此歸順,當然不會有問題。但哪個說要歸順的,都起來鬧事怎麼受得了?那為什麼當初要火併的時候不怕鬧事?原因很簡單,你不讓項羽行棋,他就管不了那麼多,鬧事就鬧事。現在劉邦不但讓項羽行棋,還為項羽創造了行棋的條件,項羽還會激起民變兵變嗎?項羽不會,後世的蠢材則肯定會。 最可氣的是,即使把這樣淺顯的道理講得一清二楚,還會有無數的人認為項羽可以獨吞天下。雖然菜九覺得自己沒有義務喚醒他們,但還是忍不住要把十年前《 鴻門宴結論與兩個凡是的關係》裡的陳詞濫調拿出來見見光: 如果項羽一心想做皇帝,按我們的專家教授中學老師大人所說把劉邦殺了,可能會出現兩種局面:一是因殺猴儆雞,其餘諸侯王諸侯將更加聽命於項羽,天下從此太平;一是那些諸侯王諸侯將看項羽連立了大功的自己的戰友與結義兄長都能殺,擔心自己的腦袋也隨時會保不住,便一齊拔出刀來,上前把項羽剁成肉泥。菜九以為後一種可能性更大一些。因為劉的功勞大,實力強,與項羽的關係又特別鐵,尚且被殺,項羽的刀殺到其他人頭上也再正常不過了。 在對項羽的評價中,還有一個莫名其妙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即項羽逆歷史潮流,開歷史倒車搞分封。菜九不敏,無論如何也想不出如果當時不分封怎麼辦,更沒看出天下英雄反秦就是為了讓項羽當大一統的皇帝,而他偏偏不願意當。像這類沒影子的事,最好不要胡亂意淫。當時的情況是,秦政權把天下人都搞得不爽,大家群起而攻之,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它給滅了,滅秦以後怎麼辦,只能是走著瞧。誰要是想當皇帝搞大一統,恐怕除了他自己,旁人都不會答應。當然,如果讓我們那些懂得歷史唯物主義的專家教授去和那些諸侯王諸侯將忽悠,說些諸如歷史潮流、天下大勢、時代規律什麼的,沒準還真能起作用,可惜他們不在場。不過我們可以設想一下當時的場面,如果項羽召集各路諸侯開會,要當什麼大一統的皇帝,可能會出現兩個結果:一是按專家教授的如意算盤,各路諸侯王諸侯將歡天喜地地將兵馬交出,回家享受項氏的太平;一是各路諸侯王諸侯將拔出刀來,一擁而上把項羽剁成肉泥。從項羽沒有被剁成肉泥這一點來看,至少說明他的舉措沒有大錯。而我們的專家教授根本沒有被剁成肉泥的危險,當然是想怎麼說就怎麼說。俗話所說的“站著說話腰不痛”大概指的就是這類情況。如果他們在場並面臨被剁成肉泥的危險,我們的專家教授何等聰明精明,肯定會乖巧而識時務地把這些正確無比的歷史唯物主義史觀束之高閣、提也不提了。11.劉邦為項羽的行棋提供了方案 說到劉邦不止是讓出了棋路,而且還提供了行棋方案,這不是在說笑話,是基本事實。楚懷王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的號令是一個巨大存在,劉邦不王關中也要有一個去處,既然劉邦不能平空蒸發,就要給他個去處。大概劉邦在與項伯溝通時就提出了不王關中,願意去巴蜀的意向。巴蜀當時是荒蠻之地,是秦流放犯人的地方。相當於劉邦一下子從天上掉到地窖裡,項伯聽到這樣的結果,覺得項羽沒有理由不接受,再也不會與劉邦過不去,於是就拍胸脯替項羽答應了下來,並堅持讓劉邦當面跟項羽說清楚。這樣擺明了吃虧的事,劉邦怎麼肯呢?沒有辦法啊,當時的重點是要避免火併,而且時間緊迫,沒有條件仔細斟酌,唯有一下子把條件提得低低的,確保萬無一失地透過。這樣的條件,對手不可能有意見。劉邦吃死了虧,項羽怎麼會不滿意?一家歡樂一家愁,為了避免火併,劉邦的做法欠斟酌,完全是時間關係,難怪日後就後悔了。而後來的鴻門宴之所以有驚無險度過難關,也是因為條件之前就談好了,誠所謂一拍即合,雙方見面走個過場而已。 劉邦自己對落腳的選項,特別為項羽提供了方便。因為劉邦有權利王關中,從而阻礙了項羽掌控天下的棋路。現在劉邦提出可以不王關中,但如果不提安置選項,相當於給項羽出了新的難題,儘管比王關中的難題小。因為劉邦在解放全中國的過程中親自解放的地盤也太多了,如果選了項羽很介意的,項羽也頭痛得很。好在劉邦選了一個誰也看不上的地方,那是你自己願意的,誰也怪不到。而且這個地方特別可以滿足項羽下一步的棋路。為什麼說劉邦的方案只有巴蜀呢?因為項羽與范增在消化劉邦方案時指鹿為馬地說巴蜀亦關中地,就沒有漢中在內。最終納入劉邦受封範圍的漢中一郡還是日後爭取到的。劉邦是讓張良說服項羽把劉邦勢力佔領的漢中一郡分給劉邦。項羽答應了。這未必是項羽心腸軟。這一來是地方本來就在劉邦佔領下,讓給其他人不合適,比如讓給三秦的章邯,這個章邯的便宜太大了,項羽沒殺章邯就算夠意思了,沒有必要給他多分地吧?所以把漢中分給劉邦算是順水人情,也想得到劉邦的好感,以便讓劉邦在日後的格局中起作用。其實,劉邦固然是項羽要防範的物件,三秦王何嘗不是項羽要防範的呢?項羽最值得稱道的,就是用需要防範的人,相互牽制著。這就是項羽行棋的主要內容。 12.項羽開始行棋 劉邦讓出棋路之事,發生在楚懷王堅持如約之前,但這一讓是項羽可以行棋的前提條件。劉邦這個障礙排除後,楚懷王的如約堅持就擋不住項羽了。在項羽花言巧語剝離了楚懷王的巨大功績之後,他就開始行天下之棋了。前面說過,如果誰要當皇帝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韙。項羽何等精明,當然不會走這樣的臭棋。他不要當皇帝之名,追求的是號令天下的當皇帝之實。而這一步,就要靠分封來解決。 這時的分封,與開歷史倒車沒有任何關係。哪個規定非統不可?秦始皇統的苦頭,當時的人都領教夠了,所以才揭竿而起。幾千年後的人一點苦沒吃到,拼命說統的好話,又有什麼意思,當其為屁話可也。 當時的情況是,天下是大家打下來的,當然楚軍的功勞居功至偉,但並沒有以楚代秦的意思出現,連影子都沒有。楚懷王延續了陳勝的權威,也只相當於盟主,而且並不是共推的盟主,只是事業發起人的意思,對天下諸侯沒有生殺予奪之權。簡言之,天下是大家的,不是哪一家的。這個局面決定了當時只有分天下,而有權主持分天下者,就成了天下名義之主。因楚懷王被項羽剝奪了共主的主持權,項羽就處在這樣的位子上,他可以公平地分,也可以有私心地分。如果公平地分,就用不著與劉邦火併了。看來,項羽要下棋的初衷,就是要對天下有私心地分。怎麼個有私心法?無非是讓這個分形成對項羽有利的局面,以利於最終達到一統天下之實。分析至此,再說項羽開歷史倒車,真是冤枉了項羽,因為他分的目的就是為了合。但項羽的這個合,菜九一點也不欣賞。老子說,夫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以菜九有限的腦力,實在想不出來還有什麼比分更好的方案,而分的時候又有什麼比項羽更好的分案。無論是合是分,都是走著瞧的事情。所謂的變局常常會出現在不得不變的時候。項羽太心急了,太看高自己了,奮其私智而不師古(司馬遷語),在分這個事情上真是把自己的聰明才智用到了極致。項羽其實沒有權利主持分封,他上面還有楚懷王嘛。而分封的第一步正是解決楚懷王的存在。所以他藉口尊楚懷王為義帝都長沙,將楚懷王從彭城挪開。其實所謂的上游長沙,在當時也是荒蠻之地,其令人嫌惡的程度,與劉邦的巴蜀不相上下。義帝都郴,實在是個誤記。郴是義帝死難之地,表示當時逃避追殺,從長沙逃跑到郴而遇難。義帝都長沙被記載在《黥布列傳》裡了。只有長沙符合上游,郴則與什麼遊都不相干。前面說過,項羽行棋的兩大難題,就是楚懷王與劉邦,而項羽分封時需要著力處理的,也正是他們兩人。好在劉邦自己提出了安置方案,就不用項羽費神了。妙不可言的是,沒有想到這樣的方案正與項羽的棋路吻合。而項羽感到為難的,只是巴蜀與關中的轉換。多虧項羽腦筋足夠,也擅長指鹿為馬,他生造出了一個理由,即巴蜀亦關中也。於是劉邦的安置方案,就與楚懷王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號令相銜接了。此前已立章邯為雍王,雍也是關中的代稱,這時是不是應該把整個關中都給他呢?沒有這樣的好事。章邯畢竟是擊殺項梁的大仇人,怎麼能把那麼大的便宜給他呢?項羽當然不會這樣做。項羽將舊秦的關中一闢為三——在雍以外又有了塞和翟——分給了三秦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項羽在對三秦王的安排上也很有講究,以司馬欣為塞王,當關中與關外的通路上。司馬欣曾經有恩於項梁,算是項家的故交,把這樣的要害位置安排給司馬欣,也是項羽對關中控制的手筋。而讓章邯為雍王,其地正好當劉邦出川之路。項羽知道,如果劉邦要鬧事,三秦將裡也只有章邯可以指望。因為章邯是天下最強悍將,也只有指望章邯阻擋劉邦了。將劉邦安置在漢中,也隱含彈壓三秦不得造次的意味。因為劉邦是秦將的剋星也是死敵,劉邦與三秦不可能勾結,有劉邦在側,三秦將不敢反楚。畢竟劉邦是楚軍之一股,與三秦也是不共戴天的。章邯與劉邦為鄰,正好可以相互牽制。這樣一個互相牽制的好局,也虧項羽想得出來。因為無論是劉邦還是三秦將,都是項羽不放心的。但讓他們為鄰相互牽制,免得惹事,確實是一個高招。而整個運作過程中,可以感覺到項羽立章邯為雍王的這一手筋至此發揮威力。同時章邯也被玩了一把——不但沒有王關中,在被壓了不得了的擔子的同時,還被防範了。這個項羽真是不簡單,把章邯玩弄於股掌之上,還用活了,項羽可不是一般的牛人啊。 關中是天下重地,當初秦就是因為關中富饒甲天下,所以統一了中國。因此,無論是將關中委之劉邦還是三秦將,都是讓項羽放心不下的。於是,三秦將與劉邦同時錯落安置在關中巴蜀,正好構成相互牽制,都難以坐大的局面。 盤點一下項羽的棋路。分封是項羽王天下的一盤很大的棋,既然不能一蹴而就王天下,那麼就退而求其次,追求掌控天下,首先就是要取勢,使得整個形勢對項羽有利。掌控天下的棋路,當時最為重要的就是關中一帶的佈局。須知,放在關中巴蜀的四股勢力都是項羽並不放心的,但經過項羽上下其手,又被搭配得恰到好處。尤其是與項羽最離心的三秦將三秦王,卻又成了最仰仗項羽的勢力。項羽坑殺幾十萬秦降卒,這幾個三秦降將也成了關中人民的公敵,他們只有牢牢地抓住項羽,才能在當地立足。所以,項羽在關中留下三萬楚軍協防。這三萬楚軍有雙重作用,一是輔助三秦王,二是監督三秦王。沒有項羽留下的楚軍輔佐,沒有項羽遙為聲援,三秦王在關內未必能鎮得住場面。能在關中立足的三秦將,對項羽必將懷有感激之情,這也是項羽對關中控制的保障。而安置劉邦在三秦邊上,又是對三秦地面控制的雙保險。三秦與劉邦形成相互牽制關係,對關中的安定至關重要。所以項羽不讓劉邦王關中,而且自己也不王關中,並非將關中棄之不顧,而是以不取取之之道。後面會說明這個情況。13.項羽棋路中的自肥因素 日後反楚風波大起,理由之一就是項羽在分封的時候把自己的地盤搞得太大。項羽搶著下棋,就是要讓利益向自己傾斜,否則他爭那個分配權幹嘛? 史稱項羽王九郡,秦始皇將天下分為三十六郡,項羽這個王九郡就相當於天下的四分之一了。而實際過程中項羽所得實地,還不是九郡可限。項羽號西楚霸王,王梁楚之地。依菜九的菜鳥見識,這個西楚的正解當為楚西。因為楚從與四川接壤的湖北算起,一直到東邊的大海,都是楚的傳統地盤。項羽所在的彭城顯然是在楚之東部,與湖北的西部遙遙相對,怎麼叫西楚呢?大概是項羽人在東部,心繫西部。他那個王梁楚之地,就很說明問題。梁與楚原本是兩國,梁即魏,天下反秦時,分給了魏咎。魏咎戰死,楚懷王又贊助魏豹人馬經營魏地,魏豹果然了得,在魏地打下一片天地。魏這個地方大概相當豐饒,項羽看上了,何況項羽還不僅僅是看中了魏的豐饒,他還要藉助魏這個路徑與關中建立聯絡。所以他將魏豹挪到西魏,梁這個地盤歸項羽控制了。這個梁並沒有徹底併入楚,仍然叫梁,相當於楚的副中心,項羽委派了項他掌管梁地。那個韓也讓項羽看中了,他沒有辦法安置韓王成,乾脆不讓韓王成回國,那個南韓也納入楚之範圍。這樣一來,項羽之楚就直接與巴蜀關中接壤了。所以,說項羽的這個西楚實為楚西,即以彭城為中心,重點向西部輻射,勢力範圍直達關中。據說分給番君吳芮的地也不足數,估計剋扣的部分也讓項羽私吞了。這樣弄下來,項羽所佔之地又不止九郡了,要有十一郡了。 14.項羽的重要棋路強枝弱幹出岔子了 分封的時候,項羽又從秦二世那裡學了一招強枝弱幹之技,將原有的王分到差一點的地方,而將那些王之下的將,分到好一點的地方。這樣一來,那些得到項羽好處升級為王的諸侯將,理論上也是項羽的盟友,項羽的影響力與控制範圍又將極大擴大。這批人裡有原趙將河南王申陽和殷王司馬卬,而這兩個人正好被安置在梁與關中之間的通道上。原來此二人的功勞並不足以封王,只是項羽覺得將他們從趙的營壘中分離出來,會削弱趙的實力,而分離為王的他們,必然對項羽感恩戴德。將這樣的人安置在通往關中函谷關的路上,也保證了關中一旦有事,道路是通暢的。這樣一來,從彭城到關中函谷關一線,全在項羽的掌控之中。不止是函谷關一線,即使是武關一線,項羽也封了原楚將共敖、吳芮、黥布為臨江王、衡山王、九江王,加上原來的南韓也在項羽控制下,那麼,彭城到關中的武關線路也是暢通的。再從宏觀上來看,關中到梁地及彭城,非楚勢力只有河南、殷以及三秦,在漢中的漢王劉邦也算是楚之一脈,相當於在全國的最西邊押陣,如果中間的非楚勢力想異動,就會掂量掂量將會面臨的後果。可能人們會說,劉邦、項羽都相互不開心了,怎麼還會威脅到旁人?這是因為後人知道他們兩個不開心了,當時的其他人可不知道這裡面的狗屁倒灶,可能真以為劉項兩個大佬一東一西把人們夾在當中,意思就是要大家識相點,不得亂動。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即使是被項羽嚴加防範的劉邦,也被用來形成掌控局面的棋子,增加威懾力。項羽的棋力啊,真是能讓死人為他幹活呢。 前面說了,項羽用強枝弱幹法封了河南王與殷王,其實這個法波及了近半諸侯。比如還是陳勝時期的燕王韓廣,被項羽遷為遼東王,燕王由原來的燕將臧荼頂替,實際上遼東原本就是燕之一部。趙王歇被遷為代王。張耳經過一番活動,當選了常山王,實為頂替了趙王歇。對齊的處理,更是項羽以懲罰式的手段在佈局。齊王田市被遷為膠東王,而以齊將田都為齊王,田安為濟北王。最終,正是後面這幾個王出了問題,造成項羽的棋局一下子壞掉。此外,即使是幾個楚將之封王,也有類似意味。 齊國的主事者,其實不是田市而是其叔父田榮。田市準備按項羽的指令就封,田榮根本不買項羽的賬,索性起兵鬧事,殺了田市,逐走田都,自任齊王,攻殺田安。田榮也知道此舉得罪項羽狠了,於是鼓動也沒有得到分封好處的彭越鬧事。彭越所處位置就是魏豹讓出來的梁地,靠近齊楚。這樣一來,項羽就要忙於應付火燒眉毛的眼前事了。何況項羽需要處理的還不止齊梁鬧事那麼點事,趕走義帝也要費一番手腳。在這期間,趙代地面也鬧事了。陳餘對張耳得封而自己沒份非常不滿,大概就以張耳對趙王室不忠為名,聯絡了齊,引為聲援,發起了對張耳所在常山的攻擊。最終張耳敗陣,陳餘將趙王歇從代國遷往趙,恢復其趙王名號,趙王歇任命陳餘為代王。之所以陳餘在短期內就徹底清除張耳勢力,估計跟他此前長期主管趙地軍事有關,即使是張耳手下的軍官,也都是陳餘的老部下。在陳張之爭鬥中,他們選擇站在陳餘一邊。可以說,項羽分封的棋路才剛剛展開,根本還沒看出他那精心佈置的棋局有什麼精妙之處,棋局就亂成一團了。緊接著,在項羽還來得及開始對齊討伐,劉邦在西邊又鬧事了。劉邦悔棋,反攻回三秦,再出關東征,在項羽作出反應之前,就將項羽函谷關沿路的佈局一一清理。項羽的崩盤,一是因為被齊纏住了手腳,無暇西顧;二是因為劉邦的實力與能力較之項羽的佈防勢力高出太多;幾個因素合力,導致局面徹底失控,漸漸走向失敗。 值得一提的是,項羽留在關中的三萬楚軍後來沒有起作用,反而是給劉邦提供了兵力。因為這些楚軍也是關外來的,他們也思鄉心切,不安於關內。所以遇到劉邦來襲,可能抵抗意願不強烈。日後斬殺項羽的五侯至少有四人就是項羽留在關中的楚軍,這真是對項羽搶著行棋的莫大諷刺。 15.項羽棋局覆盤 因司馬遷對項羽的最後評價有背關懷楚字樣,人們以為是對項羽放棄關中回到東方的否定。其實司馬遷評價項羽的著眼點還不僅僅針對分封一事,背關懷楚就不是像人們理解的放棄關中東返,其中至少含有對違背先入定關中者王之之約行徑的指責。就像菜九評論的那樣,你不讓劉邦王關中,自己也不王關中,損人不利己,司馬遷大致也是這個意思。只是這樣的評價尚不能洞悉項羽行棋的內涵。實際上應該考慮到對項羽都彭城之舉的後人詬病,多半是受到拜將臺韓信言辭的影響(項王雖霸天下而臣諸侯,不居關中而都彭城)的可能。菜九考察過韓信的歷史,以為所有精彩絕倫的描述基本都是編造的,拜將臺故事也不例外,具體內容可以參考《千古誰識拜將臺》,其要點後面的《華人最不認真系列之——韓信根本不會跑》有論述,此不贅。從上述分析可知,項羽之都彭城乃是其行棋的一個環節,那麼此舉的得失是不是如韓信所言那麼不足取?未必。清人惲敬有《西楚都彭城論》專門探討過這個問題,不僅僅是都彭城之得失,也涉及到了項羽整個行棋內容。如今菜九所論,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前賢的啟發。現將前賢高論刊載如下,作為本文的收結:自淮陰侯斥項王不居關中而都彭城,史家亦持此說。後之言地利者祖之,以為項王失計,無有大於此者。餘謂項王之失計,在不救雍塞翟三王而東擊齊,不在都彭城。何也?項王立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中,而三分關中,王章邯於雍,司馬欣於塞,董翳於翟,所以距塞漢王也。夫三人之非漢王敵,不必中人以上知之。項王起江東,敗秦救趙,遂霸諸侯,業雖不終,見豈必出中人下哉?吾嘗深推其故,而知項王都彭城,蓋以通三川之險也。通三川,蓋以救三秦之禍也。以彭城控三川,即以三川控三秦。是故都彭城者,項王不得不然之計也。何以知其然也?乃者,項王自王,蓋九郡焉:自淮以北為泗水,為薛,為郯,為琅琊,為陳,皆故楚地,為碭,為東郡,皆故梁地。是時彭越未國,地屬西楚。自淮以南為會稽,會稽之分為吳。灌嬰傳,得吳守是也,亦故楚地。九郡者,項王所手定也。軍於手定之地,不患其不安;民於手定之地,不患其不習;國於手定之地,則諸侯不得以地大而指為不均。據天下三分之一,以爭中原於腹心之間,此三代以來未有之勢也。彭城者,居九郡之中,舉天下南北之脊,關外之形勝必爭之地也。故曰,都彭城者,項王不得不然之計也。雖然項王之不取關中何也?曰,項王非不取關中也。乃者,漢王先入關,義帝之約,固宜王者也。項王聽韓生之說而都之,關中之人安乎,不安乎?關外諸侯無異議乎?項王所手定之九郡,將以之分王乎,抑自制乎?度其勢,必自制之矣。自制之,而一旦有警,其將去關中自將而東乎?關中者,固漢王所手定也,捨己所手定之九郡,而奪他人所手定之關中,又不分己所手定之九郡,一旦自將而東,天下之人安乎,不安乎?是故,關中者,項王所必取之地也。取之而名不順,勢不便,則緩取之;取之而名不順勢不便,且召天下之兵,則以棄之者取之。何以知其然也?乃者,陳涉首難,諸侯各收其地而王之矣。三王,秦之人也,以秦之地付三王,此秦漢之際諸侯之法也。使三王者據全秦之勝,扼全蜀之衝,包南山之塞,窒棧道之隘,終身為西楚藩衛,則朝貢徵發,何求而不可。若其以百戰之燼,生降之虜,寄仇讎號令,驅鄉黨之儔匹,一有擾動,西楚廢其主刈其民若燎毛射縞耳。指揮既定,人心自固,誠如是也。漢王不得援前說以爭秦,諸侯不得舉前事以責楚。名與勢皆順便矣。所謂緩取之也。所謂以棄之者取之也。是故不付之張耳、臧荼者,不以關外之將相制關中也;不付之共敖、黥布者,不以西楚之將相制關中也,陽示天下以大公,而陰利三王之易取。是故,三秦者,項王之寄地也。其告韓生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人誰見之。此項王之設辭也,非項王之本計也。雖然,關中重地也,取關中,重計也,其取之之次第奈何?曰,項王之計,不急於收三秦之地也,急於阻漢之東而已。何以知其然也?乃者,項王之所忌,唯漢王也。是故未為取秦之謀,先為救秦之策。三川者,救秦之要道也,以瑕丘申陽據三川,而北函谷,南武關,挈其要領矣。以司馬卬輔三川之北,而函谷之軍無阻矣。以韓成夾三川之南,而武關之軍無留矣。二王皆趙臣,趙睦於楚,故道通。韓成不睦於楚,不使之國,而楚制之,故道亦通。然而西楚之都,不能朝發夕至,則猶之乎未通也。彭城者,去函谷千有餘裡;去武關亦千有餘裡,輕騎數日夜即可關。北收燕趙之卒,南引荊邾之師,關外可厚集其勢,關中可迭批其隙,漢王一搖足,則章邯先乘之,司馬欣、董翳累乘之。西楚傾天下之力而急乘之,漢何患不衄,秦何患不全。漢王且不能保巴、蜀、漢中,豈能移尺寸與楚爭一日之利。故曰,以彭城控三川,以三川控三秦。都彭城者,項王不得不然之計也。不意四月諸侯就封,五月而田榮反齊,是月而陳餘反趙,六月而彭越反梁,西楚之勢,不能即日西兵,而漢王已於五月破章邯,八月降司馬欣、董翳矣。蓋項王止策漢王,而田榮、陳餘、彭越三人,非其所忌,故有此意外之變。此則項王之失計也。然使當日不受漢間,東兵擊齊,舉三楚之士,分兩路捷走爭秦,其時申陽、司馬卬未敗,韓成已廢,兵行無人之境,函谷破,武關必降;武關破,函谷亦不守。淮陰侯挾新造之漢,與旋定之秦,以當百戰必勝之卒,勝負之計,必不如垓下以三十萬當十萬之數矣。如是則三秦可復;三秦復而三川益固,九郡益張,齊趙燕三國有不折而入於楚者哉?而卒棄之不為,此則項王之失計也。故曰,在不救雍塞翟三王而東擊齊,不在都彭城也。(《西楚都彭城論》引自《項羽本紀·考證》) � e=i�1羽在下一盤很大的棋

    看到這樣的題目,估計看官都要笑翻了。因為在廣大歷史看客眼裡,項羽是十足的蠢材,一個大傻瓜,只有被人玩弄於股掌之上的份,哪裡又會有什麼值得稱道的棋路?還一盤很大的棋呢。

    不過廣大看官有所不知,所謂的蠢材、傻瓜只是後世看客的看法,司馬遷並沒這樣說,而且在司馬遷的筆下,項羽不僅與什麼蠢材傻瓜根本不沾邊,而是才華蓋世、震爍古今的。所以項羽的材質,當以司馬遷所說為準。

    司馬遷說項羽才氣過人,就肯定不是蠢材,就有下很大的棋的基本素質。天生我材必有用,項羽具有天下之才,又掌握了天下的權柄,他下棋也有不讓這個才華閒置的意思。項羽的所謂下棋,就是行天下之棋,經營天下。但大家都知道,項羽所行的天下之棋最終還是輸了,這又算怎麼回事啊,不就是不會下棋嗎。俗話說,敗棋還有神仙招,在仔細盤算項羽的棋路後,會不會由衷讚歎真是一個出色的佈局呢?

    在項羽問題上,後世看法與司馬遷嚴重相左且人數眾多,只是這樣眾多的數量無論如何廣大,但跟司馬遷一比,就明顯不足斤兩,只是司馬遷的說法也要用事實驗證一下才好。驗證過後,那些以為項羽是蠢材的人才有可能改變觀念。當然,更多的情況是驗證之後也絕不改變。儘管如此,菜九還是要用點筆墨討論一下,項羽想不想下棋,如果想下棋又確實在下棋,看看那個棋是如何下的,應該不算多餘。

    本文小目

    1.項羽下棋的素質

    2.項羽有下棋的意願嗎

    3.勝秦鉅鹿,項羽正式開始行棋

    4.項羽想要下棋的徵兆

    5.章邯成了項羽的棋子

    6.項羽的棋路出岔子了

    7.項羽遭遇無解的難題

    8.劉邦讓開了阻擋項羽的棋路

    9.項羽行棋並不名正言順

    10.劉邦真的殺不得

    11.劉邦為項羽的行棋提供了方案

    12.項羽開始行棋

    13.項羽棋路中的自肥因素

    14.項羽的重要棋路強枝弱幹出岔子了

    15.項羽棋局覆盤

    1.項羽下棋的素質

    人們可能以為項羽就是個會打仗的憨貨,是個粗人。人們願意給出的最高評價,也不過是將項羽當作一個傑出的戰術家,連軍事家的名號都捨不得給。在人們的評價體系中,軍事的地位可能並不高。其實人們誤會大了,打仗也不是粗人能夠玩得轉的。因為軍事一道,實為人類智力的最高境界,水平差一點都搞不來。項羽所處時代,恰恰體現了這一點。秦王朝的章邯橫空出世,一下子打遍天下無敵手。靠得是什麼?過硬的綜合能力。直到遇到項羽,章邯就逢戰必輸了。在章邯時代,只有劉邦、項羽兩個人有能力戰勝章邯,其他人都不是對手。這也正好證明了劉項才是真正的舉世難有其匹,並且棋逢對手,其他人不管吹得多麼玄乎,與劉項相比,檔次都要低下許多。

    2.項羽有下棋的意願嗎

    項羽與他的叔父項梁在錢唐觀秦始皇時,項羽說了一句名言,彼可取而代也。這是在鼓動其叔父君臨天下呢。那個時候,甚至項梁還沒有坐在棋盤前面,與下棋連邊都沒有沾上,項羽就表現出了濃厚的下棋意願。項羽起兵後,一開始也主要是幫助項梁經營天下。項梁突然戰死,可能讓項羽非常受打擊並感到意外,這個時候他還沒有意識到——現在輪到他下棋了。這個時候,項羽表現的非常窩囊,沒有攔截準備北上的章邯,而是退到彭城休養生息。在楚懷王的調教後,項羽被委任為宋義的助手,派去援趙了。估計這個時期雖然很短,但項羽真正的成長期,應該就是這個時期。因為項羽的長輩已經不在了,他要自我謀劃未來,頓時看世界的眼光就不一樣,以前就具有的優良品質,一下子就攏聚了起來。之前的項羽託庇在其叔父的羽翼之下,為項梁打拼,為項梁爭地位。現在發現,自己的機會來了。可惜,因前一段的驚慌失措,其統帥地位暫時喪失了。如果不是項羽失了神,楚懷王怎麼會、又怎麼能將項羽的軍事指揮權拿走?但沒有關係,他離這個位置還是非常近的,而且想明白了一些事情,看到下棋的前景與棋路了。

    3.勝秦鉅鹿,項羽正式開始行棋

    項羽一不留神就淪落到給沒有本事的宋義打下手,一定非常鬱悶。看到宋義那個窩囊樣子,項羽一定氣不打一處來。項羽的不耐煩也被歷史記錄到了,而且是以一種卓越的大局觀的語言向宋義興師問罪。那個場景發生在項羽斬宋義之前,其曰:“將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歲饑民貧,士卒食芋菽,軍無見糧。乃飲酒高會,不引兵渡河,因趙食,與趙併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彊攻新造之趙。其勢必舉趙。趙舉而秦彊。何敝之承?且國兵新破,王坐不安席,掃境內而專屬於將軍。國家安危,在此一舉。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 這番話不僅思路清楚,棋路也很清楚——楚軍的最佳做法就是“引兵渡河,因趙食,與趙併力攻秦”,日後,項羽也正是這樣做的。可以肯定,項羽這段言論,是反秦階段被記錄到的最具戰略意義的文字。至於宋義蒙對的項梁戰死的預言,並沒有多少含金量,只是個簡單的常識。最終事實也證明宋義只是個玩嘴的,根本沒有統帥楚軍開展決戰的能力。所以宋義畏戰逗留,與齊勾結找退路,都是其能力不足使然。宋義的例子,也表明作戰一道絕非莽漢可以搞定。

    勝秦鉅鹿,逐走章邯,活捉王離,項羽的地位陡增,簡言之,他明確處在可以行棋的位置了。

    項羽勝秦鉅鹿下一事,千載以下仍然令人神往——“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菜九無數次憧憬有朝一日能如項羽一般傲視那些專家教授,看著他們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的場景。當然,這是題外話,權當做中國夢,就此打住。

    勝秦之後,項羽榮膺諸侯上將軍一職,基本上全天下的反秦武裝都歸項羽統帥了。項羽從楚國的一個褊將成為號令天下的大將,這個變化是質的變化。項羽起先只是楚國援趙軍的副帥,殺了宋義才當了楚上將軍,這個崗位還沒有熟悉,就進入到諸侯上將軍的角色。諸侯在鉅鹿城下與秦相持數月,一直不敢放手戰秦,直到項羽的援軍以雷霆萬鈞之勢擊敗秦軍,相當於將諸侯軍從秦軍的壓迫下拯救了出來。所以在場的諸侯是各國的實力派,他們對項羽心悅誠服之餘還有感恩戴德的心態,甘願受其驅策。這就是項羽為諸侯上將軍的內涵。不論項羽發現他的地位變化沒有,他在這個時候,在這個位子上,可以號令天下,或曰可以左右天下的局面。

    4.項羽想要下棋的徵兆

    日後劉邦數落項羽的時候,稱其完成援趙沒有向楚懷王覆命,作為一大罪狀。當時的慣例,領受任務,完成之後應該覆命。劉邦的意思是指責項羽沒有走這個程式。不過這樣的指責只是劉邦的一面之詞,我們有理由認為,鉅鹿戰後,項羽與楚懷王還是有聯絡的,至於算不算覆命則可以討論。因為楚軍在鉅鹿下與秦軍搏殺的時候是以少勝多,但到後來,楚軍的人數可能佔壓倒性優勢,項羽在鴻門宴之前準備與劉邦火併時,已經擁眾四十萬,其中應該以楚軍為主,估計接近三十萬是個接近事實的數字。這後來增加的楚軍,應該是楚懷王在鉅鹿之戰後從後方向項羽輸送的。項羽殺宋義之前稱楚懷王“王坐不安席,掃境內而專屬於將軍”,就提到了楚懷王收集兵員的工作,估計在援趙軍出征之後,楚懷王的這個工作還在繼續做。

    項羽破秦鉅鹿下是秦二世三年十二月,項羽再次發起對秦軍的攻擊是兩個月之後的事。這表明項羽並沒有加緊對秦軍實施軍事打擊。估計在此戰前,楚軍還在源源不斷注入到項羽的麾下。不清楚項羽是怎麼跟楚懷王溝通的,因為楚軍已經完成了援趙,並對秦軍毀滅性打擊。難道項羽會向國內報告兵力消耗巨大,不是沒有這樣的可能性。但項羽至少可以在接受楚懷王輸送兵員的時候,報告鉅鹿戰勝的戰報。

    可以斷言,這個時期的項羽已經把對秦作戰放在第二的位置上了,第一的位置大概放在鞏固並擴大權力擴大影響上了。這個時期的不戰,就應該是項羽準備下棋的徵兆。而且,項羽是胸有成竹,穩操勝券,篤篤定定地行棋。

    這個被記錄到的間隔了兩個月後的作戰,沒有記錄到規模,只在月表上有“攻破章邯。章邯軍卻”的印跡。大概項羽覺得章邯不足慮,戰勝不成問題,所以才沒有採取狂風暴雨式的進攻。而章邯也明白自己與項羽的能力落差,完全沒有翻天膽量。這個時候的章邯已成了項羽案板上的肉,真正地任項羽宰割了。

    5.章邯成了項羽的棋子

    章邯遭受到項羽聯軍的連續打擊後,想從朝廷爭取援助無果,就陷入絕境了。所以章邯只有走上與項羽約降之路。如果返回朝廷,肯定死路一條,而且朝廷在反秦武裝的打擊下,難逃覆滅下場,所以約降是章邯的唯一出路。也許這正是項羽弛張有節的作戰目的。

    章邯約降前,陳餘給章邯寫了招降書,陳餘此舉應該是項羽指使的,因為陳餘的地位還沒有資格與章邯單獨交流,尤其是這樣招降性質的信,與他的身份極不相符。《項羽本紀》並沒有交待陳餘是項羽授意寫信的,但此舉決非陳餘自說自話的行為。所以有史料稱陳餘與張耳鬧翻並離開反秦陣營,估計那個鬧翻的時間,並非在鉅鹿大戰剛結束的時候。估計張耳之後又做了若干手腳,將陳餘逼得離開了,也正因為這樣,日後陳餘才對張耳恨之入骨,非要置張耳於死地不可。

    題外話少說,還是回到招降信上來。章邯是反秦武裝的死敵,雙方不共戴天。陳餘的招降,應該鬆動了雙方,至少是鬆動了項羽與章邯的關係。看來項羽對章邯的未來已經做好安排了。這樣的安排真可謂天才式的手筋。

    就在章邯約降過程中,項羽反而連續發起攻擊,章邯節節敗退,估計項羽是要把章邯徹底打服,以為日後的受降做好充分鋪墊。最終,章邯在得不到朝廷支援的情況下,屢戰屢敗,於秦二世三年七月率軍投降了項羽為統帥的反秦武裝。史稱章邯投降後見到項羽就哭訴趙高的事,實際上是訴說自己在原有陣營的委屈。在與項羽對壘的秦軍中,也只有章邯讓項羽看得起,這大概是長期對手隱含的某種微妙關係吧。項羽任其哭訴,沒有為難章邯,然後突然封其為雍王。

    項羽封章邯為雍王之舉應該讓天下大開眼界。菜九以為,這是項羽要把章邯這粒死子盤活。章邯與楚軍及聯軍統帥項羽有不共戴天之仇,戰敗落到項羽手裡,性命難保,粗人項羽如果快意恩仇,則任何人都不會覺得意外。意外的是章邯不僅沒有遭到清算,而且作為項羽的一枚棋子,在未來的天下格局中被率先投下。

    因為此前楚懷王有先入定關中者王之的天下號令。這時劉邦還沒有攻下關中,關中還是穩如泰山,項羽此舉,是對關中穩操勝券,還是完全不顧懷王之令,外另搞了一個任命。也許二者兼顧,可進可退。最終,項羽的這一安排還真起作用了。有此一說,他就可以與懷王的關中之約博弈,企圖取締懷王之令,這就是鴻門宴的由來。最後劉邦委曲求全,不堅持王關中,讓項羽的章邯為雍王安排得到落實。

    從封章邯一事,就可以看出項羽絕對不是個莽漢,而是出色的心機男。因為章邯斬殺楚人無數,又是殺害項梁的元兇,而且才氣能力世上罕有其匹,這樣的人居然還委以重任,項羽真是藝高人膽大啊。

    6.項羽的棋路出岔子了

    項羽此時已經有武林盟主的氣派,立章邯為王這樣的大事,也可以自作主張。可能這樣過於優勢的心態,使得項羽的行棋出了緩手,這一緩手在當時並沒有顯示什麼,但其不良效應在後面會顯現。

    按說章邯投降之後,項羽的入關之路應該是一片坦途,但從結果上來看,似乎項羽並不著急入關,大概優勢意識過於強烈。秦在失去章邯這個最大依靠之後,其滅亡就是毫無懸念的事了。所以項羽可能認為不爭這個早遲,於是乎沒有抓緊時間進軍,而是率領的反秦武裝悠哉遊哉地緩緩行進,最終在章邯投降的四月以後才入關。這也是項羽日後被動的原因。這種放慢行進的做派,也使項羽付出了代價。這個代價就是落在劉邦後面入關。可能他沒有想到,劉邦那麼一支小部隊,怎麼居然把秦給打了下來。雖然日後劉邦懾於項羽的實力,為項羽讓出棋路,但項羽還是要為他這一出岔子付出代價。因為劉邦先行入關的這一事實,並不因為劉邦讓開了棋路就消失,還會不失時機地發酵作祟,成為破壞項羽行棋的有效藉口。

    7.項羽遭遇無解的難題

    項羽一行裹挾著以章邯為首的二十多萬秦降兵向關中進發。行進過程中,以項羽為首的聯軍發現秦兵有異動。於是項羽下令全部坑殺降兵,只留章邯、司馬欣、董翳三降將。其實留下來的不止三人,劉邦定三秦時打敗的秦將中有原在關外的趙賁,表明此記錄有誤。為什麼有誤,這樣一個記錄可能是司馬遷從韓信的拜將臺說辭裡印下來的。而那個記錄是沒有根據的編造。但可以肯定,秦兵基本上都被害了,沒有被害的只有少數將軍。這樣一來,章邯們的資本也沒有了,而且他們帶關中子弟出征,全部死絕,他們也成了關中人民的公敵。未來只能是他們對楚更加依附。其實項羽的屠殺也堵塞了他自己在關中立足的可能性,換言之,即使不是劉邦先行入關,而是項羽先入關,作為一個屠殺了幾十萬關中子弟的兇手,如何能在關中立足?

    問題在於,如果項羽不殺害這些秦軍,風險也是非常大的。因為投降了的秦軍,也是敵對勢力,且其數量與聯軍相當。如果如此龐大的秦降兵到了關中開始異動,聯軍要制服他們難度相當大,完全有可能被秦兵打敗。這樣的局面,殺害他們吧,就會背上永久的罵名,且在道義上處於下風;如果不殺害他們吧,隨時隨地有被其反噬的可能。真是進亦憂,退亦憂,竟不知如何而樂。這樣的難題放在誰面前都不好處理,該項羽倒黴,這樣光榮的勝利轉眼之間成了巨大的包袱,要卸下這個包袱就要付出巨大代價,嚴重損害棋路。項羽遭遇的這個無解難題,實際上已經在提示他前途難測,不宜搶奪行棋的主導權。可這個時候項羽志得意滿,想下棋的勁頭不知道有多大,又哪裡停得下來?

    8.劉邦讓開了阻擋項羽的棋路

    此前說了,項羽以剛剛投降的章邯為雍王,是為日後的政局投下一粒棋子。這個棋子,在劉邦取得王關中權利後發揮作用了。按照楚懷王的擊秦號令,先入定關中者王之。劉邦以一支小部隊終於完成了亡秦的大業,這樣劉邦就自動取得了王關中的權利了,而且他也是這樣向關中人民宣佈了。

    這樣一來,劉邦就出現在項羽的行棋道上。劉邦如果能如約稱王關中,則項羽的棋就沒有辦法下了。為什麼劉邦王關中,項羽下不成棋呢?是因為關中是當時最好的地方,不僅大而且富饒,兵民習戰,地勢險要,另外還代表反秦戰爭的最高功勞最高獎賞。如果劉邦以功勞佔有其地,劉邦的勢力陡增,非項羽所能差遣。棋盤上有動不了的子,這個棋還怎麼下啊?所以史料中的要打要殺,原因無他,就是項羽要奪回他認為原本屬於他的行棋權利,而且棋路要順暢。而此前任命章邯為雍王,正好可以抵衝楚懷王的關中之約。雖然不硬氣,也比沒有理由好。就像籃球場上的爭球一樣,球在劉邦手裡,項羽借章邯雍王一事,搭上一隻手,構成爭球,以此為由頭就可以打可以殺了。

    前面分析過,項羽落在劉邦後面入關,他自己要負相當責任。但項羽不是肯自責的人,他要劉邦為他讓開棋路,不讓,就火併。雖然劉邦也不是善茬,但與項羽相較,還是稍遜一籌,而且實力有落差,所以劉邦選擇了忍讓,願意出讓王關中權利。什麼意思啊?就是項羽啊,你可以按你的意願下棋了。這樣,劉邦就與項羽為首的聯軍和平共處了。劉邦不僅讓出了棋路,秦始皇宮裡的金銀財寶劉邦也都完全開放讓大家共享了。

    9.項羽行棋並不名正言順

    劉邦把位子讓出來了,棋路通暢了,項羽應該就可以行棋了。但是且慢。到了這一步,項羽不過是有行棋的實力與便利,但行棋的名義還不具備。真正有權利下棋的是楚懷王。天下苦秦久矣,但大家苦歸苦,只能忍受,是陳勝率先起義對秦發起攻擊。因陳勝首義,楚成了天下共主,楚懷王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號令有效範圍是天下反秦武裝,並非專為楚軍規定的,而且楚懷王擁有對這個規定的解釋權。所以當劉邦挪開地方不再擋道時,項羽才發現,原來他還沒有權利行棋,他還要到楚懷王那裡報批。報批什麼?就是劉邦不王關中了。先入定關中者王之,是天下共知的,遊戲規則早就制定了,按規定辦就行了,誰說要另外開盤下棋的?楚懷王大概就是這個意思。楚懷王的批覆,歷史只記載了兩個字——如約,就是要按既定方針辦。項羽這才發現,原來擋路的還不止是老戰友劉邦,還有老領導楚懷王。好不容易劉邦識“大體”,出讓了王關中的權利,但對王關中最有解釋權的楚懷王不識“大體”,不肯遂了項羽的心願。咋辦?把楚懷王挪開啊,必須挪開。至少要把楚懷王的主約權拿掉。項羽充分施展其高明的詭辯術,後人一向看不起的項羽,其實不僅僅會打仗,他的語言藝術也是當世無有其匹的。他聲稱:“懷王者,吾家項梁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約?天下初發難時,假立諸侯後以伐秦。然身被堅執銳首事,暴露於野三年,滅秦定天下者,皆將相諸君與籍之力也。”項羽的這些話說到部下的心裡去了。其實項羽這番篡改歷史的話完全是胡說八道,但就是這些胡說八道居然不僅說服了眾人,而且影響了歷史記載。須知,在楚懷王掌管楚政期間,人還是這些人,甚至比之前還少了些,槍還是這些槍,難以置信地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就滅了秦。可以說,作為滅秦事業的總設計師,楚懷王的統帥指揮是功高天下的。怎奈人的特點是看重自己的貢獻,漠視他人貢獻的。而項羽那番言辭,就是在拼命給部下加分,所以深得部下贊同。其實項羽手下眾將不過是劉邦所說的功狗,指揮功狗作戰的功人的功勞,功狗是看不到的。楚懷王功比天高,但在項羽的忽悠下,人們一邊倒地選擇性看不見。大家一致認為楚懷王根本沒有下棋的資格,有資格的只有項羽。所以項羽終於如願以償地行棋了。

    很多後人認為,項羽要下棋的話,第一步就應該把劉邦幹掉。這也太小看項羽了。項羽連死敵章邯都能當棋子用,老戰友劉邦的利用價值又豈會在章邯之下?寶貝都來不及,怎麼捨得殺?

    10.劉邦真的殺不得

    千百年來,也不知多少人為項羽沒有在鴻門宴上幹掉劉邦痛心疾首。其實這些人實在是太外行了。他們以為項羽只有鴻門宴一個機會,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這個店,這樣的看法就完全不靠譜了。因為項羽主持的分封長達四個月,估計項羽主要是跟劉邦商量怎麼分合適,因為其他人的功勞根本不在他們的層面,所以劉邦以外的人還真沒有多少話語權。所以真要殺劉邦,機會實在多得不得了。此前要殺劉邦,是因為劉邦阻礙項羽行棋,既然劉邦讓開了棋路,就沒有必要殺人了。當然,廣大外行認為只有劉邦是項羽的威脅也非常有道理,但也不等於有威脅就一定要殺人。因為殺人本身也是有害有風險的。

    簡單地說吧,鴻門宴之後項王、范增不讓劉邦王關中,還“又惡負約,恐諸侯叛之”呢,又如何能一殺了之呢。顯然,諸侯叛之是一個很大的可能性,殺劉邦只會增大這種可能性。可能廣大外行又會認為,項羽實力最大,就是殺了人,誰敢不服?於是乎,項羽的擔心純屬多餘,是項羽弱智的具體表現。這樣的認識讓人無語。後世的混賬邏輯本來就是槍桿子裡面不僅出政權,還出真理,誰敢不服,拉出去砍了。

    現實情況是,鴻門宴之前,劉邦不僅可以如約王關中,而且把持了秦政權的金銀財寶。廣大諸侯準備追隨項羽攻擊劉邦是可以各取所需的。當劉邦出讓了權利,開放了秦政權的寶庫,項羽與諸侯的利益都得到滿足,殺人的理由消失,如果殺人殺出問題,那就全是你項羽一個人的事,不要指望大家幫你分擔了。

    後人還天真的以為,如果項羽當時就把天下獨吞也是可以的。為什麼這樣認為?不就是老子有槍嘛。在廣大後人心目中,有槍就可以為所欲為。世上荒唐的事就是人們在不可以想當然的時候,偏偏要想當然。認為項羽應該或可以獨吞天下的人們,自以為可以代表當時的廣大諸侯表態。他們怎麼就代表當時的廣大諸侯了呢?即使廣大諸侯懾於項羽的實力,當面不敢吭氣,但可以肯定,一轉臉他們就會搞小動作。陳餘、田榮、彭越就是例子。所以項羽要是獨吞天下的話,要殺的不止劉邦,差不多要殺光天下呢,這怎麼可以?

    就是殺劉邦必然引起大亂這一點,項羽比誰都清楚。因為劉邦不是一個人,他是一個集團,手下也是人才濟濟。如果殺了劉邦,集團就此歸順,當然不會有問題。但哪個說要歸順的,都起來鬧事怎麼受得了?那為什麼當初要火併的時候不怕鬧事?原因很簡單,你不讓項羽行棋,他就管不了那麼多,鬧事就鬧事。現在劉邦不但讓項羽行棋,還為項羽創造了行棋的條件,項羽還會激起民變兵變嗎?項羽不會,後世的蠢材則肯定會。

    最可氣的是,即使把這樣淺顯的道理講得一清二楚,還會有無數的人認為項羽可以獨吞天下。雖然菜九覺得自己沒有義務喚醒他們,但還是忍不住要把十年前《 鴻門宴結論與兩個凡是的關係》裡的陳詞濫調拿出來見見光:

    如果項羽一心想做皇帝,按我們的專家教授中學老師大人所說把劉邦殺了,可能會出現兩種局面:一是因殺猴儆雞,其餘諸侯王諸侯將更加聽命於項羽,天下從此太平;一是那些諸侯王諸侯將看項羽連立了大功的自己的戰友與結義兄長都能殺,擔心自己的腦袋也隨時會保不住,便一齊拔出刀來,上前把項羽剁成肉泥。菜九以為後一種可能性更大一些。因為劉的功勞大,實力強,與項羽的關係又特別鐵,尚且被殺,項羽的刀殺到其他人頭上也再正常不過了。

    在對項羽的評價中,還有一個莫名其妙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即項羽逆歷史潮流,開歷史倒車搞分封。菜九不敏,無論如何也想不出如果當時不分封怎麼辦,更沒看出天下英雄反秦就是為了讓項羽當大一統的皇帝,而他偏偏不願意當。像這類沒影子的事,最好不要胡亂意淫。當時的情況是,秦政權把天下人都搞得不爽,大家群起而攻之,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它給滅了,滅秦以後怎麼辦,只能是走著瞧。誰要是想當皇帝搞大一統,恐怕除了他自己,旁人都不會答應。當然,如果讓我們那些懂得歷史唯物主義的專家教授去和那些諸侯王諸侯將忽悠,說些諸如歷史潮流、天下大勢、時代規律什麼的,沒準還真能起作用,可惜他們不在場。不過我們可以設想一下當時的場面,如果項羽召集各路諸侯開會,要當什麼大一統的皇帝,可能會出現兩個結果:一是按專家教授的如意算盤,各路諸侯王諸侯將歡天喜地地將兵馬交出,回家享受項氏的太平;一是各路諸侯王諸侯將拔出刀來,一擁而上把項羽剁成肉泥。從項羽沒有被剁成肉泥這一點來看,至少說明他的舉措沒有大錯。而我們的專家教授根本沒有被剁成肉泥的危險,當然是想怎麼說就怎麼說。俗話所說的“站著說話腰不痛”大概指的就是這類情況。如果他們在場並面臨被剁成肉泥的危險,我們的專家教授何等聰明精明,肯定會乖巧而識時務地把這些正確無比的歷史唯物主義史觀束之高閣、提也不提了。

    11.劉邦為項羽的行棋提供了方案

    說到劉邦不止是讓出了棋路,而且還提供了行棋方案,這不是在說笑話,是基本事實。楚懷王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的號令是一個巨大存在,劉邦不王關中也要有一個去處,既然劉邦不能平空蒸發,就要給他個去處。大概劉邦在與項伯溝通時就提出了不王關中,願意去巴蜀的意向。巴蜀當時是荒蠻之地,是秦流放犯人的地方。相當於劉邦一下子從天上掉到地窖裡,項伯聽到這樣的結果,覺得項羽沒有理由不接受,再也不會與劉邦過不去,於是就拍胸脯替項羽答應了下來,並堅持讓劉邦當面跟項羽說清楚。這樣擺明了吃虧的事,劉邦怎麼肯呢?沒有辦法啊,當時的重點是要避免火併,而且時間緊迫,沒有條件仔細斟酌,唯有一下子把條件提得低低的,確保萬無一失地透過。這樣的條件,對手不可能有意見。劉邦吃死了虧,項羽怎麼會不滿意?一家歡樂一家愁,為了避免火併,劉邦的做法欠斟酌,完全是時間關係,難怪日後就後悔了。而後來的鴻門宴之所以有驚無險度過難關,也是因為條件之前就談好了,誠所謂一拍即合,雙方見面走個過場而已。

    劉邦自己對落腳的選項,特別為項羽提供了方便。因為劉邦有權利王關中,從而阻礙了項羽掌控天下的棋路。現在劉邦提出可以不王關中,但如果不提安置選項,相當於給項羽出了新的難題,儘管比王關中的難題小。因為劉邦在解放全中國的過程中親自解放的地盤也太多了,如果選了項羽很介意的,項羽也頭痛得很。好在劉邦選了一個誰也看不上的地方,那是你自己願意的,誰也怪不到。而且這個地方特別可以滿足項羽下一步的棋路。為什麼說劉邦的方案只有巴蜀呢?因為項羽與范增在消化劉邦方案時指鹿為馬地說巴蜀亦關中地,就沒有漢中在內。最終納入劉邦受封範圍的漢中一郡還是日後爭取到的。劉邦是讓張良說服項羽把劉邦勢力佔領的漢中一郡分給劉邦。項羽答應了。這未必是項羽心腸軟。這一來是地方本來就在劉邦佔領下,讓給其他人不合適,比如讓給三秦的章邯,這個章邯的便宜太大了,項羽沒殺章邯就算夠意思了,沒有必要給他多分地吧?所以把漢中分給劉邦算是順水人情,也想得到劉邦的好感,以便讓劉邦在日後的格局中起作用。其實,劉邦固然是項羽要防範的物件,三秦王何嘗不是項羽要防範的呢?項羽最值得稱道的,就是用需要防範的人,相互牽制著。這就是項羽行棋的主要內容。

    12.項羽開始行棋

    劉邦讓出棋路之事,發生在楚懷王堅持如約之前,但這一讓是項羽可以行棋的前提條件。劉邦這個障礙排除後,楚懷王的如約堅持就擋不住項羽了。在項羽花言巧語剝離了楚懷王的巨大功績之後,他就開始行天下之棋了。前面說過,如果誰要當皇帝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韙。項羽何等精明,當然不會走這樣的臭棋。他不要當皇帝之名,追求的是號令天下的當皇帝之實。而這一步,就要靠分封來解決。

    這時的分封,與開歷史倒車沒有任何關係。哪個規定非統不可?秦始皇統的苦頭,當時的人都領教夠了,所以才揭竿而起。幾千年後的人一點苦沒吃到,拼命說統的好話,又有什麼意思,當其為屁話可也。

    當時的情況是,天下是大家打下來的,當然楚軍的功勞居功至偉,但並沒有以楚代秦的意思出現,連影子都沒有。楚懷王延續了陳勝的權威,也只相當於盟主,而且並不是共推的盟主,只是事業發起人的意思,對天下諸侯沒有生殺予奪之權。簡言之,天下是大家的,不是哪一家的。這個局面決定了當時只有分天下,而有權主持分天下者,就成了天下名義之主。因楚懷王被項羽剝奪了共主的主持權,項羽就處在這樣的位子上,他可以公平地分,也可以有私心地分。如果公平地分,就用不著與劉邦火併了。看來,項羽要下棋的初衷,就是要對天下有私心地分。怎麼個有私心法?無非是讓這個分形成對項羽有利的局面,以利於最終達到一統天下之實。分析至此,再說項羽開歷史倒車,真是冤枉了項羽,因為他分的目的就是為了合。但項羽的這個合,菜九一點也不欣賞。老子說,夫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以菜九有限的腦力,實在想不出來還有什麼比分更好的方案,而分的時候又有什麼比項羽更好的分案。無論是合是分,都是走著瞧的事情。所謂的變局常常會出現在不得不變的時候。項羽太心急了,太看高自己了,奮其私智而不師古(司馬遷語),在分這個事情上真是把自己的聰明才智用到了極致。

    項羽其實沒有權利主持分封,他上面還有楚懷王嘛。而分封的第一步正是解決楚懷王的存在。所以他藉口尊楚懷王為義帝都長沙,將楚懷王從彭城挪開。其實所謂的上游長沙,在當時也是荒蠻之地,其令人嫌惡的程度,與劉邦的巴蜀不相上下。義帝都郴,實在是個誤記。郴是義帝死難之地,表示當時逃避追殺,從長沙逃跑到郴而遇難。義帝都長沙被記載在《黥布列傳》裡了。只有長沙符合上游,郴則與什麼遊都不相干。前面說過,項羽行棋的兩大難題,就是楚懷王與劉邦,而項羽分封時需要著力處理的,也正是他們兩人。好在劉邦自己提出了安置方案,就不用項羽費神了。妙不可言的是,沒有想到這樣的方案正與項羽的棋路吻合。而項羽感到為難的,只是巴蜀與關中的轉換。多虧項羽腦筋足夠,也擅長指鹿為馬,他生造出了一個理由,即巴蜀亦關中也。於是劉邦的安置方案,就與楚懷王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號令相銜接了。

    此前已立章邯為雍王,雍也是關中的代稱,這時是不是應該把整個關中都給他呢?沒有這樣的好事。章邯畢竟是擊殺項梁的大仇人,怎麼能把那麼大的便宜給他呢?項羽當然不會這樣做。項羽將舊秦的關中一闢為三——在雍以外又有了塞和翟——分給了三秦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項羽在對三秦王的安排上也很有講究,以司馬欣為塞王,當關中與關外的通路上。司馬欣曾經有恩於項梁,算是項家的故交,把這樣的要害位置安排給司馬欣,也是項羽對關中控制的手筋。而讓章邯為雍王,其地正好當劉邦出川之路。項羽知道,如果劉邦要鬧事,三秦將裡也只有章邯可以指望。因為章邯是天下最強悍將,也只有指望章邯阻擋劉邦了。將劉邦安置在漢中,也隱含彈壓三秦不得造次的意味。因為劉邦是秦將的剋星也是死敵,劉邦與三秦不可能勾結,有劉邦在側,三秦將不敢反楚。畢竟劉邦是楚軍之一股,與三秦也是不共戴天的。章邯與劉邦為鄰,正好可以相互牽制。這樣一個互相牽制的好局,也虧項羽想得出來。因為無論是劉邦還是三秦將,都是項羽不放心的。但讓他們為鄰相互牽制,免得惹事,確實是一個高招。而整個運作過程中,可以感覺到項羽立章邯為雍王的這一手筋至此發揮威力。同時章邯也被玩了一把——不但沒有王關中,在被壓了不得了的擔子的同時,還被防範了。這個項羽真是不簡單,把章邯玩弄於股掌之上,還用活了,項羽可不是一般的牛人啊。

    關中是天下重地,當初秦就是因為關中富饒甲天下,所以統一了中國。因此,無論是將關中委之劉邦還是三秦將,都是讓項羽放心不下的。於是,三秦將與劉邦同時錯落安置在關中巴蜀,正好構成相互牽制,都難以坐大的局面。

    盤點一下項羽的棋路。分封是項羽王天下的一盤很大的棋,既然不能一蹴而就王天下,那麼就退而求其次,追求掌控天下,首先就是要取勢,使得整個形勢對項羽有利。掌控天下的棋路,當時最為重要的就是關中一帶的佈局。須知,放在關中巴蜀的四股勢力都是項羽並不放心的,但經過項羽上下其手,又被搭配得恰到好處。尤其是與項羽最離心的三秦將三秦王,卻又成了最仰仗項羽的勢力。項羽坑殺幾十萬秦降卒,這幾個三秦降將也成了關中人民的公敵,他們只有牢牢地抓住項羽,才能在當地立足。所以,項羽在關中留下三萬楚軍協防。這三萬楚軍有雙重作用,一是輔助三秦王,二是監督三秦王。沒有項羽留下的楚軍輔佐,沒有項羽遙為聲援,三秦王在關內未必能鎮得住場面。能在關中立足的三秦將,對項羽必將懷有感激之情,這也是項羽對關中控制的保障。而安置劉邦在三秦邊上,又是對三秦地面控制的雙保險。三秦與劉邦形成相互牽制關係,對關中的安定至關重要。所以項羽不讓劉邦王關中,而且自己也不王關中,並非將關中棄之不顧,而是以不取取之之道。後面會說明這個情況。

    13.項羽棋路中的自肥因素

    日後反楚風波大起,理由之一就是項羽在分封的時候把自己的地盤搞得太大。項羽搶著下棋,就是要讓利益向自己傾斜,否則他爭那個分配權幹嘛?

    史稱項羽王九郡,秦始皇將天下分為三十六郡,項羽這個王九郡就相當於天下的四分之一了。而實際過程中項羽所得實地,還不是九郡可限。項羽號西楚霸王,王梁楚之地。依菜九的菜鳥見識,這個西楚的正解當為楚西。因為楚從與四川接壤的湖北算起,一直到東邊的大海,都是楚的傳統地盤。項羽所在的彭城顯然是在楚之東部,與湖北的西部遙遙相對,怎麼叫西楚呢?大概是項羽人在東部,心繫西部。他那個王梁楚之地,就很說明問題。梁與楚原本是兩國,梁即魏,天下反秦時,分給了魏咎。魏咎戰死,楚懷王又贊助魏豹人馬經營魏地,魏豹果然了得,在魏地打下一片天地。魏這個地方大概相當豐饒,項羽看上了,何況項羽還不僅僅是看中了魏的豐饒,他還要藉助魏這個路徑與關中建立聯絡。所以他將魏豹挪到西魏,梁這個地盤歸項羽控制了。這個梁並沒有徹底併入楚,仍然叫梁,相當於楚的副中心,項羽委派了項他掌管梁地。那個韓也讓項羽看中了,他沒有辦法安置韓王成,乾脆不讓韓王成回國,那個南韓也納入楚之範圍。這樣一來,項羽之楚就直接與巴蜀關中接壤了。所以,說項羽的這個西楚實為楚西,即以彭城為中心,重點向西部輻射,勢力範圍直達關中。據說分給番君吳芮的地也不足數,估計剋扣的部分也讓項羽私吞了。這樣弄下來,項羽所佔之地又不止九郡了,要有十一郡了。

    14.項羽的重要棋路強枝弱幹出岔子了

    分封的時候,項羽又從秦二世那裡學了一招強枝弱幹之技,將原有的王分到差一點的地方,而將那些王之下的將,分到好一點的地方。這樣一來,那些得到項羽好處升級為王的諸侯將,理論上也是項羽的盟友,項羽的影響力與控制範圍又將極大擴大。這批人裡有原趙將河南王申陽和殷王司馬卬,而這兩個人正好被安置在梁與關中之間的通道上。原來此二人的功勞並不足以封王,只是項羽覺得將他們從趙的營壘中分離出來,會削弱趙的實力,而分離為王的他們,必然對項羽感恩戴德。將這樣的人安置在通往關中函谷關的路上,也保證了關中一旦有事,道路是通暢的。這樣一來,從彭城到關中函谷關一線,全在項羽的掌控之中。不止是函谷關一線,即使是武關一線,項羽也封了原楚將共敖、吳芮、黥布為臨江王、衡山王、九江王,加上原來的南韓也在項羽控制下,那麼,彭城到關中的武關線路也是暢通的。

    再從宏觀上來看,關中到梁地及彭城,非楚勢力只有河南、殷以及三秦,在漢中的漢王劉邦也算是楚之一脈,相當於在全國的最西邊押陣,如果中間的非楚勢力想異動,就會掂量掂量將會面臨的後果。可能人們會說,劉邦、項羽都相互不開心了,怎麼還會威脅到旁人?這是因為後人知道他們兩個不開心了,當時的其他人可不知道這裡面的狗屁倒灶,可能真以為劉項兩個大佬一東一西把人們夾在當中,意思就是要大家識相點,不得亂動。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即使是被項羽嚴加防範的劉邦,也被用來形成掌控局面的棋子,增加威懾力。項羽的棋力啊,真是能讓死人為他幹活呢。

    前面說了,項羽用強枝弱幹法封了河南王與殷王,其實這個法波及了近半諸侯。比如還是陳勝時期的燕王韓廣,被項羽遷為遼東王,燕王由原來的燕將臧荼頂替,實際上遼東原本就是燕之一部。趙王歇被遷為代王。張耳經過一番活動,當選了常山王,實為頂替了趙王歇。對齊的處理,更是項羽以懲罰式的手段在佈局。齊王田市被遷為膠東王,而以齊將田都為齊王,田安為濟北王。最終,正是後面這幾個王出了問題,造成項羽的棋局一下子壞掉。此外,即使是幾個楚將之封王,也有類似意味。

    齊國的主事者,其實不是田市而是其叔父田榮。田市準備按項羽的指令就封,田榮根本不買項羽的賬,索性起兵鬧事,殺了田市,逐走田都,自任齊王,攻殺田安。田榮也知道此舉得罪項羽狠了,於是鼓動也沒有得到分封好處的彭越鬧事。彭越所處位置就是魏豹讓出來的梁地,靠近齊楚。這樣一來,項羽就要忙於應付火燒眉毛的眼前事了。何況項羽需要處理的還不止齊梁鬧事那麼點事,趕走義帝也要費一番手腳。在這期間,趙代地面也鬧事了。陳餘對張耳得封而自己沒份非常不滿,大概就以張耳對趙王室不忠為名,聯絡了齊,引為聲援,發起了對張耳所在常山的攻擊。最終張耳敗陣,陳餘將趙王歇從代國遷往趙,恢復其趙王名號,趙王歇任命陳餘為代王。之所以陳餘在短期內就徹底清除張耳勢力,估計跟他此前長期主管趙地軍事有關,即使是張耳手下的軍官,也都是陳餘的老部下。在陳張之爭鬥中,他們選擇站在陳餘一邊。可以說,項羽分封的棋路才剛剛展開,根本還沒看出他那精心佈置的棋局有什麼精妙之處,棋局就亂成一團了。緊接著,在項羽還來得及開始對齊討伐,劉邦在西邊又鬧事了。劉邦悔棋,反攻回三秦,再出關東征,在項羽作出反應之前,就將項羽函谷關沿路的佈局一一清理。項羽的崩盤,一是因為被齊纏住了手腳,無暇西顧;二是因為劉邦的實力與能力較之項羽的佈防勢力高出太多;幾個因素合力,導致局面徹底失控,漸漸走向失敗。

    值得一提的是,項羽留在關中的三萬楚軍後來沒有起作用,反而是給劉邦提供了兵力。因為這些楚軍也是關外來的,他們也思鄉心切,不安於關內。所以遇到劉邦來襲,可能抵抗意願不強烈。日後斬殺項羽的五侯至少有四人就是項羽留在關中的楚軍,這真是對項羽搶著行棋的莫大諷刺。

    15.項羽棋局覆盤

    因司馬遷對項羽的最後評價有背關懷楚字樣,人們以為是對項羽放棄關中回到東方的否定。其實司馬遷評價項羽的著眼點還不僅僅針對分封一事,背關懷楚就不是像人們理解的放棄關中東返,其中至少含有對違背先入定關中者王之之約行徑的指責。就像菜九評論的那樣,你不讓劉邦王關中,自己也不王關中,損人不利己,司馬遷大致也是這個意思。只是這樣的評價尚不能洞悉項羽行棋的內涵。

    實際上應該考慮到對項羽都彭城之舉的後人詬病,多半是受到拜將臺韓信言辭的影響(項王雖霸天下而臣諸侯,不居關中而都彭城)的可能。菜九考察過韓信的歷史,以為所有精彩絕倫的描述基本都是編造的,拜將臺故事也不例外,具體內容可以參考《千古誰識拜將臺》,其要點後面的《華人最不認真系列之——韓信根本不會跑》有論述,此不贅。從上述分析可知,項羽之都彭城乃是其行棋的一個環節,那麼此舉的得失是不是如韓信所言那麼不足取?未必。清人惲敬有《西楚都彭城論》專門探討過這個問題,不僅僅是都彭城之得失,也涉及到了項羽整個行棋內容。如今菜九所論,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前賢的啟發。現將前賢高論刊載如下,作為本文的收結:

    自淮陰侯斥項王不居關中而都彭城,史家亦持此說。後之言地利者祖之,以為項王失計,無有大於此者。餘謂項王之失計,在不救雍塞翟三王而東擊齊,不在都彭城。何也?項王立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中,而三分關中,王章邯於雍,司馬欣於塞,董翳於翟,所以距塞漢王也。夫三人之非漢王敵,不必中人以上知之。項王起江東,敗秦救趙,遂霸諸侯,業雖不終,見豈必出中人下哉?吾嘗深推其故,而知項王都彭城,蓋以通三川之險也。通三川,蓋以救三秦之禍也。以彭城控三川,即以三川控三秦。是故都彭城者,項王不得不然之計也。何以知其然也?乃者,項王自王,蓋九郡焉:自淮以北為泗水,為薛,為郯,為琅琊,為陳,皆故楚地,為碭,為東郡,皆故梁地。是時彭越未國,地屬西楚。自淮以南為會稽,會稽之分為吳。灌嬰傳,得吳守是也,亦故楚地。九郡者,項王所手定也。軍於手定之地,不患其不安;民於手定之地,不患其不習;國於手定之地,則諸侯不得以地大而指為不均。據天下三分之一,以爭中原於腹心之間,此三代以來未有之勢也。彭城者,居九郡之中,舉天下南北之脊,關外之形勝必爭之地也。故曰,都彭城者,項王不得不然之計也。雖然項王之不取關中何也?曰,項王非不取關中也。乃者,漢王先入關,義帝之約,固宜王者也。項王聽韓生之說而都之,關中之人安乎,不安乎?關外諸侯無異議乎?項王所手定之九郡,將以之分王乎,抑自制乎?度其勢,必自制之矣。自制之,而一旦有警,其將去關中自將而東乎?關中者,固漢王所手定也,捨己所手定之九郡,而奪他人所手定之關中,又不分己所手定之九郡,一旦自將而東,天下之人安乎,不安乎?是故,關中者,項王所必取之地也。取之而名不順,勢不便,則緩取之;取之而名不順勢不便,且召天下之兵,則以棄之者取之。何以知其然也?乃者,陳涉首難,諸侯各收其地而王之矣。三王,秦之人也,以秦之地付三王,此秦漢之際諸侯之法也。使三王者據全秦之勝,扼全蜀之衝,包南山之塞,窒棧道之隘,終身為西楚藩衛,則朝貢徵發,何求而不可。若其以百戰之燼,生降之虜,寄仇讎號令,驅鄉黨之儔匹,一有擾動,西楚廢其主刈其民若燎毛射縞耳。指揮既定,人心自固,誠如是也。漢王不得援前說以爭秦,諸侯不得舉前事以責楚。名與勢皆順便矣。所謂緩取之也。所謂以棄之者取之也。是故不付之張耳、臧荼者,不以關外之將相制關中也;不付之共敖、黥布者,不以西楚之將相制關中也,陽示天下以大公,而陰利三王之易取。是故,三秦者,項王之寄地也。其告韓生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人誰見之。此項王之設辭也,非項王之本計也。雖然,關中重地也,取關中,重計也,其取之之次第奈何?曰,項王之計,不急於收三秦之地也,急於阻漢之東而已。何以知其然也?乃者,項王之所忌,唯漢王也。是故未為取秦之謀,先為救秦之策。三川者,救秦之要道也,以瑕丘申陽據三川,而北函谷,南武關,挈其要領矣。以司馬卬輔三川之北,而函谷之軍無阻矣。以韓成夾三川之南,而武關之軍無留矣。二王皆趙臣,趙睦於楚,故道通。韓成不睦於楚,不使之國,而楚制之,故道亦通。然而西楚之都,不能朝發夕至,則猶之乎未通也。彭城者,去函谷千有餘裡;去武關亦千有餘裡,輕騎數日夜即可關。北收燕趙之卒,南引荊邾之師,關外可厚集其勢,關中可迭批其隙,漢王一搖足,則章邯先乘之,司馬欣、董翳累乘之。西楚傾天下之力而急乘之,漢何患不衄,秦何患不全。漢王且不能保巴、蜀、漢中,豈能移尺寸與楚爭一日之利。故曰,以彭城控三川,以三川控三秦。都彭城者,項王不得不然之計也。不意四月諸侯就封,五月而田榮反齊,是月而陳餘反趙,六月而彭越反梁,西楚之勢,不能即日西兵,而漢王已於五月破章邯,八月降司馬欣、董翳矣。蓋項王止策漢王,而田榮、陳餘、彭越三人,非其所忌,故有此意外之變。此則項王之失計也。然使當日不受漢間,東兵擊齊,舉三楚之士,分兩路捷走爭秦,其時申陽、司馬卬未敗,韓成已廢,兵行無人之境,函谷破,武關必降;武關破,函谷亦不守。淮陰侯挾新造之漢,與旋定之秦,以當百戰必勝之卒,勝負之計,必不如垓下以三十萬當十萬之數矣。如是則三秦可復;三秦復而三川益固,九郡益張,齊趙燕三國有不折而入於楚者哉?而卒棄之不為,此則項王之失計也。故曰,在不救雍塞翟三王而東擊齊,不在都彭城也。(《西楚都彭城論》引自《項羽本紀·考證》)

    � e=i�1

    編輯於 2019-03-06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項羽

    楚漢戰爭

    中國古代歷史

    九段道場.

  • 2 # 江湖小曉生

    彭城就是後來的徐州,自古以來,徐州都是軍事重鎮,兵家必爭之地。為什麼徐州這麼熱乎呢?主要原因就是周圍都是平原,太好打了。進攻徐州,周圍幾乎沒有可以埋伏的地方,直接來到城下就行了。為什麼楚霸王會選擇定都在這裡呢?

    第一,他對自己充滿信心,徐州的地理位置方便他出徵。

    你永遠都不會理解一個戰神眼中,天下對他的感覺。他是為了戰爭而生的,如果沒有了戰爭,那他活下去的希望就被撲滅了。所以他必須要打仗,而徐州這個地方,周圍都是平原,雖然防守上差一些,但是也具備一個優點,那就是出兵容易。項羽的兵馬以騎兵為主,擅長閃電戰,所以他駐守徐州比較重要的一個目的就是方便率軍出征。這就像一場遊戲,很多人可能看不懂項羽。

    其實從他分封諸侯國的形勢來看,項羽本身就把這件事當成了遊戲。他想要回到春秋時期,他做天下霸主。誰那邊發生了矛盾,他就帶兵去解圍。這似乎比坐在家中做天下的皇帝要好玩的多。況且項羽對自己充滿了信心,他認為沒有人敢來攻打徐州,只有自己出去攻打別人的份。事實上也是如此劉邦前來攻打彭城,帶著五十多萬大軍,最後被項羽的三萬騎兵打的丟兒棄女。這就是項羽的實力所在,只是他沒想到劉邦有勇氣打彭城。

    第二,徐州是項羽的老家,回家秀一把似乎比做皇帝歡樂多。

    每個人對成功的定義是不一樣的,韓信和項羽的想法是一樣的,他認為成功了不回到故鄉秀一把,那跟穿著美麗的衣服在黑夜裡行走豈不是一樣嗎?所以說項羽成為天下楚霸王以後,自然是想要回來的。他回來不僅是要告訴大家,自己功成名就了。他還想將榮譽帶回家鄉,讓家鄉人享受一下成功的感覺。這或許就是項羽的可愛之處,沒有人說最後失敗了他就不是英雄,至少他曾經成功過,也曾經讓徐州人體會過成功的感覺。劉邦再牛,曾經不也是項羽的手下嗎?

    第三,即使他不想回去,可是他手下的子弟兵們都想回去。

    項羽手裡計程車兵絕大多數都是徐州人,他如果不回徐州,那這些士兵是不是也不能回徐州?這是非常嚴重的一個問題。士兵們的家人都在徐州,跟現在可不一樣,沒有電話和高鐵,飛機也坐不成。當年如果項羽選擇留在咸陽做楚霸王的話,那這些士兵很可能就永遠不可能再見到自己的親人了。楚霸王項羽是一個感性的人,我們從他最後的結局也可以看得出來。船伕讓項羽乘船離開,沒想到項羽一口拒絕,理由是沒有臉面去見自己的江東父老。八千子弟兵被他從家鄉帶出來,連年征戰,最後所剩無幾,他覺得自己對不起家鄉人,所以就算是自刎而死,也不願意再見家鄉人。

    第四,徐州是唯一享受江浙滬包郵,還擁有暖氣的城市。

    徐州這個地方跟其他地方不同,這裡的氣候項羽早就十分熟悉。他也想過在咸陽定都,但是那種大西北地區,他十分不習慣。多年的征戰告訴他,只有自己的家鄉才是適合居住的地方。他喜歡這片土地,難道這個理由還不夠充分嗎?現在人也喜歡徐州,因為徐州是唯一一個享受江浙滬包郵,還擁有暖氣的城市。這個理由夠了嗎?當然了這只是說笑,項羽認為咸陽是秦朝古都,已經經歷了幾百年的歷史,在這裡秦華人根深蒂固,自然是需要以秦人來治理秦人,所以他將這塊地盤分為了三塊,劃給了章邯等三個人。而其他地方都各自有本地的諸侯,只有徐州才是他的故土,他讓然就選擇了徐州。

  • 3 # 菜九段的酒

    菜九段

    菜九段

    備受矚目

    獨挑學界,不讓假史成永遠

    項羽在下一盤很大的棋

    來自專欄九段道場.菜子學院

    4 人贊同了文章

    為你朗讀

    65 分鐘

    看到這樣的題目,估計看官都要笑翻了。因為在廣大歷史看客眼裡,項羽是十足的蠢材,一個大傻瓜,只有被人玩弄於股掌之上的份,哪裡又會有什麼值得稱道的棋路?還一盤很大的棋呢。 不過廣大看官有所不知,所謂的蠢材、傻瓜只是後世看客的看法,司馬遷並沒這樣說,而且在司馬遷的筆下,項羽不僅與什麼蠢材傻瓜根本不沾邊,而是才華蓋世、震爍古今的。所以項羽的材質,當以司馬遷所說為準。 司馬遷說項羽才氣過人,就肯定不是蠢材,就有下很大的棋的基本素質。天生我材必有用,項羽具有天下之才,又掌握了天下的權柄,他下棋也有不讓這個才華閒置的意思。項羽的所謂下棋,就是行天下之棋,經營天下。但大家都知道,項羽所行的天下之棋最終還是輸了,這又算怎麼回事啊,不就是不會下棋嗎。俗話說,敗棋還有神仙招,在仔細盤算項羽的棋路後,會不會由衷讚歎真是一個出色的佈局呢? 在項羽問題上,後世看法與司馬遷嚴重相左且人數眾多,只是這樣眾多的數量無論如何廣大,但跟司馬遷一比,就明顯不足斤兩,只是司馬遷的說法也要用事實驗證一下才好。驗證過後,那些以為項羽是蠢材的人才有可能改變觀念。當然,更多的情況是驗證之後也絕不改變。儘管如此,菜九還是要用點筆墨討論一下,項羽想不想下棋,如果想下棋又確實在下棋,看看那個棋是如何下的,應該不算多餘。 本文小目1.項羽下棋的素質2.項羽有下棋的意願嗎3.勝秦鉅鹿,項羽正式開始行棋4.項羽想要下棋的徵兆5.章邯成了項羽的棋子6.項羽的棋路出岔子了7.項羽遭遇無解的難題8.劉邦讓開了阻擋項羽的棋路9.項羽行棋並不名正言順10.劉邦真的殺不得11.劉邦為項羽的行棋提供了方案12.項羽開始行棋13.項羽棋路中的自肥因素14.項羽的重要棋路強枝弱幹出岔子了15.項羽棋局覆盤 1.項羽下棋的素質 人們可能以為項羽就是個會打仗的憨貨,是個粗人。人們願意給出的最高評價,也不過是將項羽當作一個傑出的戰術家,連軍事家的名號都捨不得給。在人們的評價體系中,軍事的地位可能並不高。其實人們誤會大了,打仗也不是粗人能夠玩得轉的。因為軍事一道,實為人類智力的最高境界,水平差一點都搞不來。項羽所處時代,恰恰體現了這一點。秦王朝的章邯橫空出世,一下子打遍天下無敵手。靠得是什麼?過硬的綜合能力。直到遇到項羽,章邯就逢戰必輸了。在章邯時代,只有劉邦、項羽兩個人有能力戰勝章邯,其他人都不是對手。這也正好證明了劉項才是真正的舉世難有其匹,並且棋逢對手,其他人不管吹得多麼玄乎,與劉項相比,檔次都要低下許多。 2.項羽有下棋的意願嗎 項羽與他的叔父項梁在錢唐觀秦始皇時,項羽說了一句名言,彼可取而代也。這是在鼓動其叔父君臨天下呢。那個時候,甚至項梁還沒有坐在棋盤前面,與下棋連邊都沒有沾上,項羽就表現出了濃厚的下棋意願。項羽起兵後,一開始也主要是幫助項梁經營天下。項梁突然戰死,可能讓項羽非常受打擊並感到意外,這個時候他還沒有意識到——現在輪到他下棋了。這個時候,項羽表現的非常窩囊,沒有攔截準備北上的章邯,而是退到彭城休養生息。在楚懷王的調教後,項羽被委任為宋義的助手,派去援趙了。估計這個時期雖然很短,但項羽真正的成長期,應該就是這個時期。因為項羽的長輩已經不在了,他要自我謀劃未來,頓時看世界的眼光就不一樣,以前就具有的優良品質,一下子就攏聚了起來。之前的項羽託庇在其叔父的羽翼之下,為項梁打拼,為項梁爭地位。現在發現,自己的機會來了。可惜,因前一段的驚慌失措,其統帥地位暫時喪失了。如果不是項羽失了神,楚懷王怎麼會、又怎麼能將項羽的軍事指揮權拿走?但沒有關係,他離這個位置還是非常近的,而且想明白了一些事情,看到下棋的前景與棋路了。 3.勝秦鉅鹿,項羽正式開始行棋 項羽一不留神就淪落到給沒有本事的宋義打下手,一定非常鬱悶。看到宋義那個窩囊樣子,項羽一定氣不打一處來。項羽的不耐煩也被歷史記錄到了,而且是以一種卓越的大局觀的語言向宋義興師問罪。那個場景發生在項羽斬宋義之前,其曰:“將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歲饑民貧,士卒食芋菽,軍無見糧。乃飲酒高會,不引兵渡河,因趙食,與趙併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彊攻新造之趙。其勢必舉趙。趙舉而秦彊。何敝之承?且國兵新破,王坐不安席,掃境內而專屬於將軍。國家安危,在此一舉。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 這番話不僅思路清楚,棋路也很清楚——楚軍的最佳做法就是“引兵渡河,因趙食,與趙併力攻秦”,日後,項羽也正是這樣做的。可以肯定,項羽這段言論,是反秦階段被記錄到的最具戰略意義的文字。至於宋義蒙對的項梁戰死的預言,並沒有多少含金量,只是個簡單的常識。最終事實也證明宋義只是個玩嘴的,根本沒有統帥楚軍開展決戰的能力。所以宋義畏戰逗留,與齊勾結找退路,都是其能力不足使然。宋義的例子,也表明作戰一道絕非莽漢可以搞定。 勝秦鉅鹿,逐走章邯,活捉王離,項羽的地位陡增,簡言之,他明確處在可以行棋的位置了。 項羽勝秦鉅鹿下一事,千載以下仍然令人神往——“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菜九無數次憧憬有朝一日能如項羽一般傲視那些專家教授,看著他們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的場景。當然,這是題外話,權當做中國夢,就此打住。 勝秦之後,項羽榮膺諸侯上將軍一職,基本上全天下的反秦武裝都歸項羽統帥了。項羽從楚國的一個褊將成為號令天下的大將,這個變化是質的變化。項羽起先只是楚國援趙軍的副帥,殺了宋義才當了楚上將軍,這個崗位還沒有熟悉,就進入到諸侯上將軍的角色。諸侯在鉅鹿城下與秦相持數月,一直不敢放手戰秦,直到項羽的援軍以雷霆萬鈞之勢擊敗秦軍,相當於將諸侯軍從秦軍的壓迫下拯救了出來。所以在場的諸侯是各國的實力派,他們對項羽心悅誠服之餘還有感恩戴德的心態,甘願受其驅策。這就是項羽為諸侯上將軍的內涵。不論項羽發現他的地位變化沒有,他在這個時候,在這個位子上,可以號令天下,或曰可以左右天下的局面。 4.項羽想要下棋的徵兆 日後劉邦數落項羽的時候,稱其完成援趙沒有向楚懷王覆命,作為一大罪狀。當時的慣例,領受任務,完成之後應該覆命。劉邦的意思是指責項羽沒有走這個程式。不過這樣的指責只是劉邦的一面之詞,我們有理由認為,鉅鹿戰後,項羽與楚懷王還是有聯絡的,至於算不算覆命則可以討論。因為楚軍在鉅鹿下與秦軍搏殺的時候是以少勝多,但到後來,楚軍的人數可能佔壓倒性優勢,項羽在鴻門宴之前準備與劉邦火併時,已經擁眾四十萬,其中應該以楚軍為主,估計接近三十萬是個接近事實的數字。這後來增加的楚軍,應該是楚懷王在鉅鹿之戰後從後方向項羽輸送的。項羽殺宋義之前稱楚懷王“王坐不安席,掃境內而專屬於將軍”,就提到了楚懷王收集兵員的工作,估計在援趙軍出征之後,楚懷王的這個工作還在繼續做。 項羽破秦鉅鹿下是秦二世三年十二月,項羽再次發起對秦軍的攻擊是兩個月之後的事。這表明項羽並沒有加緊對秦軍實施軍事打擊。估計在此戰前,楚軍還在源源不斷注入到項羽的麾下。不清楚項羽是怎麼跟楚懷王溝通的,因為楚軍已經完成了援趙,並對秦軍毀滅性打擊。難道項羽會向國內報告兵力消耗巨大,不是沒有這樣的可能性。但項羽至少可以在接受楚懷王輸送兵員的時候,報告鉅鹿戰勝的戰報。 可以斷言,這個時期的項羽已經把對秦作戰放在第二的位置上了,第一的位置大概放在鞏固並擴大權力擴大影響上了。這個時期的不戰,就應該是項羽準備下棋的徵兆。而且,項羽是胸有成竹,穩操勝券,篤篤定定地行棋。 這個被記錄到的間隔了兩個月後的作戰,沒有記錄到規模,只在月表上有“攻破章邯。章邯軍卻”的印跡。大概項羽覺得章邯不足慮,戰勝不成問題,所以才沒有採取狂風暴雨式的進攻。而章邯也明白自己與項羽的能力落差,完全沒有翻天膽量。這個時候的章邯已成了項羽案板上的肉,真正地任項羽宰割了。 5.章邯成了項羽的棋子 章邯遭受到項羽聯軍的連續打擊後,想從朝廷爭取援助無果,就陷入絕境了。所以章邯只有走上與項羽約降之路。如果返回朝廷,肯定死路一條,而且朝廷在反秦武裝的打擊下,難逃覆滅下場,所以約降是章邯的唯一出路。也許這正是項羽弛張有節的作戰目的。 章邯約降前,陳餘給章邯寫了招降書,陳餘此舉應該是項羽指使的,因為陳餘的地位還沒有資格與章邯單獨交流,尤其是這樣招降性質的信,與他的身份極不相符。《項羽本紀》並沒有交待陳餘是項羽授意寫信的,但此舉決非陳餘自說自話的行為。所以有史料稱陳餘與張耳鬧翻並離開反秦陣營,估計那個鬧翻的時間,並非在鉅鹿大戰剛結束的時候。估計張耳之後又做了若干手腳,將陳餘逼得離開了,也正因為這樣,日後陳餘才對張耳恨之入骨,非要置張耳於死地不可。題外話少說,還是回到招降信上來。章邯是反秦武裝的死敵,雙方不共戴天。陳餘的招降,應該鬆動了雙方,至少是鬆動了項羽與章邯的關係。看來項羽對章邯的未來已經做好安排了。這樣的安排真可謂天才式的手筋。 就在章邯約降過程中,項羽反而連續發起攻擊,章邯節節敗退,估計項羽是要把章邯徹底打服,以為日後的受降做好充分鋪墊。最終,章邯在得不到朝廷支援的情況下,屢戰屢敗,於秦二世三年七月率軍投降了項羽為統帥的反秦武裝。史稱章邯投降後見到項羽就哭訴趙高的事,實際上是訴說自己在原有陣營的委屈。在與項羽對壘的秦軍中,也只有章邯讓項羽看得起,這大概是長期對手隱含的某種微妙關係吧。項羽任其哭訴,沒有為難章邯,然後突然封其為雍王。 項羽封章邯為雍王之舉應該讓天下大開眼界。菜九以為,這是項羽要把章邯這粒死子盤活。章邯與楚軍及聯軍統帥項羽有不共戴天之仇,戰敗落到項羽手裡,性命難保,粗人項羽如果快意恩仇,則任何人都不會覺得意外。意外的是章邯不僅沒有遭到清算,而且作為項羽的一枚棋子,在未來的天下格局中被率先投下。 因為此前楚懷王有先入定關中者王之的天下號令。這時劉邦還沒有攻下關中,關中還是穩如泰山,項羽此舉,是對關中穩操勝券,還是完全不顧懷王之令,外另搞了一個任命。也許二者兼顧,可進可退。最終,項羽的這一安排還真起作用了。有此一說,他就可以與懷王的關中之約博弈,企圖取締懷王之令,這就是鴻門宴的由來。最後劉邦委曲求全,不堅持王關中,讓項羽的章邯為雍王安排得到落實。 從封章邯一事,就可以看出項羽絕對不是個莽漢,而是出色的心機男。因為章邯斬殺楚人無數,又是殺害項梁的元兇,而且才氣能力世上罕有其匹,這樣的人居然還委以重任,項羽真是藝高人膽大啊。 6.項羽的棋路出岔子了 項羽此時已經有武林盟主的氣派,立章邯為王這樣的大事,也可以自作主張。可能這樣過於優勢的心態,使得項羽的行棋出了緩手,這一緩手在當時並沒有顯示什麼,但其不良效應在後面會顯現。 按說章邯投降之後,項羽的入關之路應該是一片坦途,但從結果上來看,似乎項羽並不著急入關,大概優勢意識過於強烈。秦在失去章邯這個最大依靠之後,其滅亡就是毫無懸念的事了。所以項羽可能認為不爭這個早遲,於是乎沒有抓緊時間進軍,而是率領的反秦武裝悠哉遊哉地緩緩行進,最終在章邯投降的四月以後才入關。這也是項羽日後被動的原因。這種放慢行進的做派,也使項羽付出了代價。這個代價就是落在劉邦後面入關。可能他沒有想到,劉邦那麼一支小部隊,怎麼居然把秦給打了下來。雖然日後劉邦懾於項羽的實力,為項羽讓出棋路,但項羽還是要為他這一出岔子付出代價。因為劉邦先行入關的這一事實,並不因為劉邦讓開了棋路就消失,還會不失時機地發酵作祟,成為破壞項羽行棋的有效藉口。 7.項羽遭遇無解的難題 項羽一行裹挾著以章邯為首的二十多萬秦降兵向關中進發。行進過程中,以項羽為首的聯軍發現秦兵有異動。於是項羽下令全部坑殺降兵,只留章邯、司馬欣、董翳三降將。其實留下來的不止三人,劉邦定三秦時打敗的秦將中有原在關外的趙賁,表明此記錄有誤。為什麼有誤,這樣一個記錄可能是司馬遷從韓信的拜將臺說辭裡印下來的。而那個記錄是沒有根據的編造。但可以肯定,秦兵基本上都被害了,沒有被害的只有少數將軍。這樣一來,章邯們的資本也沒有了,而且他們帶關中子弟出征,全部死絕,他們也成了關中人民的公敵。未來只能是他們對楚更加依附。其實項羽的屠殺也堵塞了他自己在關中立足的可能性,換言之,即使不是劉邦先行入關,而是項羽先入關,作為一個屠殺了幾十萬關中子弟的兇手,如何能在關中立足? 問題在於,如果項羽不殺害這些秦軍,風險也是非常大的。因為投降了的秦軍,也是敵對勢力,且其數量與聯軍相當。如果如此龐大的秦降兵到了關中開始異動,聯軍要制服他們難度相當大,完全有可能被秦兵打敗。這樣的局面,殺害他們吧,就會背上永久的罵名,且在道義上處於下風;如果不殺害他們吧,隨時隨地有被其反噬的可能。真是進亦憂,退亦憂,竟不知如何而樂。這樣的難題放在誰面前都不好處理,該項羽倒黴,這樣光榮的勝利轉眼之間成了巨大的包袱,要卸下這個包袱就要付出巨大代價,嚴重損害棋路。項羽遭遇的這個無解難題,實際上已經在提示他前途難測,不宜搶奪行棋的主導權。可這個時候項羽志得意滿,想下棋的勁頭不知道有多大,又哪裡停得下來? 8.劉邦讓開了阻擋項羽的棋路 此前說了,項羽以剛剛投降的章邯為雍王,是為日後的政局投下一粒棋子。這個棋子,在劉邦取得王關中權利後發揮作用了。按照楚懷王的擊秦號令,先入定關中者王之。劉邦以一支小部隊終於完成了亡秦的大業,這樣劉邦就自動取得了王關中的權利了,而且他也是這樣向關中人民宣佈了。 這樣一來,劉邦就出現在項羽的行棋道上。劉邦如果能如約稱王關中,則項羽的棋就沒有辦法下了。為什麼劉邦王關中,項羽下不成棋呢?是因為關中是當時最好的地方,不僅大而且富饒,兵民習戰,地勢險要,另外還代表反秦戰爭的最高功勞最高獎賞。如果劉邦以功勞佔有其地,劉邦的勢力陡增,非項羽所能差遣。棋盤上有動不了的子,這個棋還怎麼下啊?所以史料中的要打要殺,原因無他,就是項羽要奪回他認為原本屬於他的行棋權利,而且棋路要順暢。而此前任命章邯為雍王,正好可以抵衝楚懷王的關中之約。雖然不硬氣,也比沒有理由好。就像籃球場上的爭球一樣,球在劉邦手裡,項羽借章邯雍王一事,搭上一隻手,構成爭球,以此為由頭就可以打可以殺了。 前面分析過,項羽落在劉邦後面入關,他自己要負相當責任。但項羽不是肯自責的人,他要劉邦為他讓開棋路,不讓,就火併。雖然劉邦也不是善茬,但與項羽相較,還是稍遜一籌,而且實力有落差,所以劉邦選擇了忍讓,願意出讓王關中權利。什麼意思啊?就是項羽啊,你可以按你的意願下棋了。這樣,劉邦就與項羽為首的聯軍和平共處了。劉邦不僅讓出了棋路,秦始皇宮裡的金銀財寶劉邦也都完全開放讓大家共享了。 9.項羽行棋並不名正言順 劉邦把位子讓出來了,棋路通暢了,項羽應該就可以行棋了。但是且慢。到了這一步,項羽不過是有行棋的實力與便利,但行棋的名義還不具備。真正有權利下棋的是楚懷王。天下苦秦久矣,但大家苦歸苦,只能忍受,是陳勝率先起義對秦發起攻擊。因陳勝首義,楚成了天下共主,楚懷王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號令有效範圍是天下反秦武裝,並非專為楚軍規定的,而且楚懷王擁有對這個規定的解釋權。所以當劉邦挪開地方不再擋道時,項羽才發現,原來他還沒有權利行棋,他還要到楚懷王那裡報批。報批什麼?就是劉邦不王關中了。先入定關中者王之,是天下共知的,遊戲規則早就制定了,按規定辦就行了,誰說要另外開盤下棋的?楚懷王大概就是這個意思。楚懷王的批覆,歷史只記載了兩個字——如約,就是要按既定方針辦。項羽這才發現,原來擋路的還不止是老戰友劉邦,還有老領導楚懷王。好不容易劉邦識“大體”,出讓了王關中的權利,但對王關中最有解釋權的楚懷王不識“大體”,不肯遂了項羽的心願。咋辦?把楚懷王挪開啊,必須挪開。至少要把楚懷王的主約權拿掉。項羽充分施展其高明的詭辯術,後人一向看不起的項羽,其實不僅僅會打仗,他的語言藝術也是當世無有其匹的。他聲稱:“懷王者,吾家項梁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約?天下初發難時,假立諸侯後以伐秦。然身被堅執銳首事,暴露於野三年,滅秦定天下者,皆將相諸君與籍之力也。”項羽的這些話說到部下的心裡去了。其實項羽這番篡改歷史的話完全是胡說八道,但就是這些胡說八道居然不僅說服了眾人,而且影響了歷史記載。須知,在楚懷王掌管楚政期間,人還是這些人,甚至比之前還少了些,槍還是這些槍,難以置信地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就滅了秦。可以說,作為滅秦事業的總設計師,楚懷王的統帥指揮是功高天下的。怎奈人的特點是看重自己的貢獻,漠視他人貢獻的。而項羽那番言辭,就是在拼命給部下加分,所以深得部下贊同。其實項羽手下眾將不過是劉邦所說的功狗,指揮功狗作戰的功人的功勞,功狗是看不到的。楚懷王功比天高,但在項羽的忽悠下,人們一邊倒地選擇性看不見。大家一致認為楚懷王根本沒有下棋的資格,有資格的只有項羽。所以項羽終於如願以償地行棋了。 很多後人認為,項羽要下棋的話,第一步就應該把劉邦幹掉。這也太小看項羽了。項羽連死敵章邯都能當棋子用,老戰友劉邦的利用價值又豈會在章邯之下?寶貝都來不及,怎麼捨得殺?10.劉邦真的殺不得 千百年來,也不知多少人為項羽沒有在鴻門宴上幹掉劉邦痛心疾首。其實這些人實在是太外行了。他們以為項羽只有鴻門宴一個機會,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這個店,這樣的看法就完全不靠譜了。因為項羽主持的分封長達四個月,估計項羽主要是跟劉邦商量怎麼分合適,因為其他人的功勞根本不在他們的層面,所以劉邦以外的人還真沒有多少話語權。所以真要殺劉邦,機會實在多得不得了。此前要殺劉邦,是因為劉邦阻礙項羽行棋,既然劉邦讓開了棋路,就沒有必要殺人了。當然,廣大外行認為只有劉邦是項羽的威脅也非常有道理,但也不等於有威脅就一定要殺人。因為殺人本身也是有害有風險的。 簡單地說吧,鴻門宴之後項王、范增不讓劉邦王關中,還“又惡負約,恐諸侯叛之”呢,又如何能一殺了之呢。顯然,諸侯叛之是一個很大的可能性,殺劉邦只會增大這種可能性。可能廣大外行又會認為,項羽實力最大,就是殺了人,誰敢不服?於是乎,項羽的擔心純屬多餘,是項羽弱智的具體表現。這樣的認識讓人無語。後世的混賬邏輯本來就是槍桿子裡面不僅出政權,還出真理,誰敢不服,拉出去砍了。 現實情況是,鴻門宴之前,劉邦不僅可以如約王關中,而且把持了秦政權的金銀財寶。廣大諸侯準備追隨項羽攻擊劉邦是可以各取所需的。當劉邦出讓了權利,開放了秦政權的寶庫,項羽與諸侯的利益都得到滿足,殺人的理由消失,如果殺人殺出問題,那就全是你項羽一個人的事,不要指望大家幫你分擔了。 後人還天真的以為,如果項羽當時就把天下獨吞也是可以的。為什麼這樣認為?不就是老子有槍嘛。在廣大後人心目中,有槍就可以為所欲為。世上荒唐的事就是人們在不可以想當然的時候,偏偏要想當然。認為項羽應該或可以獨吞天下的人們,自以為可以代表當時的廣大諸侯表態。他們怎麼就代表當時的廣大諸侯了呢?即使廣大諸侯懾於項羽的實力,當面不敢吭氣,但可以肯定,一轉臉他們就會搞小動作。陳餘、田榮、彭越就是例子。所以項羽要是獨吞天下的話,要殺的不止劉邦,差不多要殺光天下呢,這怎麼可以? 就是殺劉邦必然引起大亂這一點,項羽比誰都清楚。因為劉邦不是一個人,他是一個集團,手下也是人才濟濟。如果殺了劉邦,集團就此歸順,當然不會有問題。但哪個說要歸順的,都起來鬧事怎麼受得了?那為什麼當初要火併的時候不怕鬧事?原因很簡單,你不讓項羽行棋,他就管不了那麼多,鬧事就鬧事。現在劉邦不但讓項羽行棋,還為項羽創造了行棋的條件,項羽還會激起民變兵變嗎?項羽不會,後世的蠢材則肯定會。 最可氣的是,即使把這樣淺顯的道理講得一清二楚,還會有無數的人認為項羽可以獨吞天下。雖然菜九覺得自己沒有義務喚醒他們,但還是忍不住要把十年前《 鴻門宴結論與兩個凡是的關係》裡的陳詞濫調拿出來見見光: 如果項羽一心想做皇帝,按我們的專家教授中學老師大人所說把劉邦殺了,可能會出現兩種局面:一是因殺猴儆雞,其餘諸侯王諸侯將更加聽命於項羽,天下從此太平;一是那些諸侯王諸侯將看項羽連立了大功的自己的戰友與結義兄長都能殺,擔心自己的腦袋也隨時會保不住,便一齊拔出刀來,上前把項羽剁成肉泥。菜九以為後一種可能性更大一些。因為劉的功勞大,實力強,與項羽的關係又特別鐵,尚且被殺,項羽的刀殺到其他人頭上也再正常不過了。 在對項羽的評價中,還有一個莫名其妙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即項羽逆歷史潮流,開歷史倒車搞分封。菜九不敏,無論如何也想不出如果當時不分封怎麼辦,更沒看出天下英雄反秦就是為了讓項羽當大一統的皇帝,而他偏偏不願意當。像這類沒影子的事,最好不要胡亂意淫。當時的情況是,秦政權把天下人都搞得不爽,大家群起而攻之,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它給滅了,滅秦以後怎麼辦,只能是走著瞧。誰要是想當皇帝搞大一統,恐怕除了他自己,旁人都不會答應。當然,如果讓我們那些懂得歷史唯物主義的專家教授去和那些諸侯王諸侯將忽悠,說些諸如歷史潮流、天下大勢、時代規律什麼的,沒準還真能起作用,可惜他們不在場。不過我們可以設想一下當時的場面,如果項羽召集各路諸侯開會,要當什麼大一統的皇帝,可能會出現兩個結果:一是按專家教授的如意算盤,各路諸侯王諸侯將歡天喜地地將兵馬交出,回家享受項氏的太平;一是各路諸侯王諸侯將拔出刀來,一擁而上把項羽剁成肉泥。從項羽沒有被剁成肉泥這一點來看,至少說明他的舉措沒有大錯。而我們的專家教授根本沒有被剁成肉泥的危險,當然是想怎麼說就怎麼說。俗話所說的“站著說話腰不痛”大概指的就是這類情況。如果他們在場並面臨被剁成肉泥的危險,我們的專家教授何等聰明精明,肯定會乖巧而識時務地把這些正確無比的歷史唯物主義史觀束之高閣、提也不提了。11.劉邦為項羽的行棋提供了方案 說到劉邦不止是讓出了棋路,而且還提供了行棋方案,這不是在說笑話,是基本事實。楚懷王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的號令是一個巨大存在,劉邦不王關中也要有一個去處,既然劉邦不能平空蒸發,就要給他個去處。大概劉邦在與項伯溝通時就提出了不王關中,願意去巴蜀的意向。巴蜀當時是荒蠻之地,是秦流放犯人的地方。相當於劉邦一下子從天上掉到地窖裡,項伯聽到這樣的結果,覺得項羽沒有理由不接受,再也不會與劉邦過不去,於是就拍胸脯替項羽答應了下來,並堅持讓劉邦當面跟項羽說清楚。這樣擺明了吃虧的事,劉邦怎麼肯呢?沒有辦法啊,當時的重點是要避免火併,而且時間緊迫,沒有條件仔細斟酌,唯有一下子把條件提得低低的,確保萬無一失地透過。這樣的條件,對手不可能有意見。劉邦吃死了虧,項羽怎麼會不滿意?一家歡樂一家愁,為了避免火併,劉邦的做法欠斟酌,完全是時間關係,難怪日後就後悔了。而後來的鴻門宴之所以有驚無險度過難關,也是因為條件之前就談好了,誠所謂一拍即合,雙方見面走個過場而已。 劉邦自己對落腳的選項,特別為項羽提供了方便。因為劉邦有權利王關中,從而阻礙了項羽掌控天下的棋路。現在劉邦提出可以不王關中,但如果不提安置選項,相當於給項羽出了新的難題,儘管比王關中的難題小。因為劉邦在解放全中國的過程中親自解放的地盤也太多了,如果選了項羽很介意的,項羽也頭痛得很。好在劉邦選了一個誰也看不上的地方,那是你自己願意的,誰也怪不到。而且這個地方特別可以滿足項羽下一步的棋路。為什麼說劉邦的方案只有巴蜀呢?因為項羽與范增在消化劉邦方案時指鹿為馬地說巴蜀亦關中地,就沒有漢中在內。最終納入劉邦受封範圍的漢中一郡還是日後爭取到的。劉邦是讓張良說服項羽把劉邦勢力佔領的漢中一郡分給劉邦。項羽答應了。這未必是項羽心腸軟。這一來是地方本來就在劉邦佔領下,讓給其他人不合適,比如讓給三秦的章邯,這個章邯的便宜太大了,項羽沒殺章邯就算夠意思了,沒有必要給他多分地吧?所以把漢中分給劉邦算是順水人情,也想得到劉邦的好感,以便讓劉邦在日後的格局中起作用。其實,劉邦固然是項羽要防範的物件,三秦王何嘗不是項羽要防範的呢?項羽最值得稱道的,就是用需要防範的人,相互牽制著。這就是項羽行棋的主要內容。 12.項羽開始行棋 劉邦讓出棋路之事,發生在楚懷王堅持如約之前,但這一讓是項羽可以行棋的前提條件。劉邦這個障礙排除後,楚懷王的如約堅持就擋不住項羽了。在項羽花言巧語剝離了楚懷王的巨大功績之後,他就開始行天下之棋了。前面說過,如果誰要當皇帝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韙。項羽何等精明,當然不會走這樣的臭棋。他不要當皇帝之名,追求的是號令天下的當皇帝之實。而這一步,就要靠分封來解決。 這時的分封,與開歷史倒車沒有任何關係。哪個規定非統不可?秦始皇統的苦頭,當時的人都領教夠了,所以才揭竿而起。幾千年後的人一點苦沒吃到,拼命說統的好話,又有什麼意思,當其為屁話可也。 當時的情況是,天下是大家打下來的,當然楚軍的功勞居功至偉,但並沒有以楚代秦的意思出現,連影子都沒有。楚懷王延續了陳勝的權威,也只相當於盟主,而且並不是共推的盟主,只是事業發起人的意思,對天下諸侯沒有生殺予奪之權。簡言之,天下是大家的,不是哪一家的。這個局面決定了當時只有分天下,而有權主持分天下者,就成了天下名義之主。因楚懷王被項羽剝奪了共主的主持權,項羽就處在這樣的位子上,他可以公平地分,也可以有私心地分。如果公平地分,就用不著與劉邦火併了。看來,項羽要下棋的初衷,就是要對天下有私心地分。怎麼個有私心法?無非是讓這個分形成對項羽有利的局面,以利於最終達到一統天下之實。分析至此,再說項羽開歷史倒車,真是冤枉了項羽,因為他分的目的就是為了合。但項羽的這個合,菜九一點也不欣賞。老子說,夫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以菜九有限的腦力,實在想不出來還有什麼比分更好的方案,而分的時候又有什麼比項羽更好的分案。無論是合是分,都是走著瞧的事情。所謂的變局常常會出現在不得不變的時候。項羽太心急了,太看高自己了,奮其私智而不師古(司馬遷語),在分這個事情上真是把自己的聰明才智用到了極致。項羽其實沒有權利主持分封,他上面還有楚懷王嘛。而分封的第一步正是解決楚懷王的存在。所以他藉口尊楚懷王為義帝都長沙,將楚懷王從彭城挪開。其實所謂的上游長沙,在當時也是荒蠻之地,其令人嫌惡的程度,與劉邦的巴蜀不相上下。義帝都郴,實在是個誤記。郴是義帝死難之地,表示當時逃避追殺,從長沙逃跑到郴而遇難。義帝都長沙被記載在《黥布列傳》裡了。只有長沙符合上游,郴則與什麼遊都不相干。前面說過,項羽行棋的兩大難題,就是楚懷王與劉邦,而項羽分封時需要著力處理的,也正是他們兩人。好在劉邦自己提出了安置方案,就不用項羽費神了。妙不可言的是,沒有想到這樣的方案正與項羽的棋路吻合。而項羽感到為難的,只是巴蜀與關中的轉換。多虧項羽腦筋足夠,也擅長指鹿為馬,他生造出了一個理由,即巴蜀亦關中也。於是劉邦的安置方案,就與楚懷王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號令相銜接了。此前已立章邯為雍王,雍也是關中的代稱,這時是不是應該把整個關中都給他呢?沒有這樣的好事。章邯畢竟是擊殺項梁的大仇人,怎麼能把那麼大的便宜給他呢?項羽當然不會這樣做。項羽將舊秦的關中一闢為三——在雍以外又有了塞和翟——分給了三秦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項羽在對三秦王的安排上也很有講究,以司馬欣為塞王,當關中與關外的通路上。司馬欣曾經有恩於項梁,算是項家的故交,把這樣的要害位置安排給司馬欣,也是項羽對關中控制的手筋。而讓章邯為雍王,其地正好當劉邦出川之路。項羽知道,如果劉邦要鬧事,三秦將裡也只有章邯可以指望。因為章邯是天下最強悍將,也只有指望章邯阻擋劉邦了。將劉邦安置在漢中,也隱含彈壓三秦不得造次的意味。因為劉邦是秦將的剋星也是死敵,劉邦與三秦不可能勾結,有劉邦在側,三秦將不敢反楚。畢竟劉邦是楚軍之一股,與三秦也是不共戴天的。章邯與劉邦為鄰,正好可以相互牽制。這樣一個互相牽制的好局,也虧項羽想得出來。因為無論是劉邦還是三秦將,都是項羽不放心的。但讓他們為鄰相互牽制,免得惹事,確實是一個高招。而整個運作過程中,可以感覺到項羽立章邯為雍王的這一手筋至此發揮威力。同時章邯也被玩了一把——不但沒有王關中,在被壓了不得了的擔子的同時,還被防範了。這個項羽真是不簡單,把章邯玩弄於股掌之上,還用活了,項羽可不是一般的牛人啊。 關中是天下重地,當初秦就是因為關中富饒甲天下,所以統一了中國。因此,無論是將關中委之劉邦還是三秦將,都是讓項羽放心不下的。於是,三秦將與劉邦同時錯落安置在關中巴蜀,正好構成相互牽制,都難以坐大的局面。 盤點一下項羽的棋路。分封是項羽王天下的一盤很大的棋,既然不能一蹴而就王天下,那麼就退而求其次,追求掌控天下,首先就是要取勢,使得整個形勢對項羽有利。掌控天下的棋路,當時最為重要的就是關中一帶的佈局。須知,放在關中巴蜀的四股勢力都是項羽並不放心的,但經過項羽上下其手,又被搭配得恰到好處。尤其是與項羽最離心的三秦將三秦王,卻又成了最仰仗項羽的勢力。項羽坑殺幾十萬秦降卒,這幾個三秦降將也成了關中人民的公敵,他們只有牢牢地抓住項羽,才能在當地立足。所以,項羽在關中留下三萬楚軍協防。這三萬楚軍有雙重作用,一是輔助三秦王,二是監督三秦王。沒有項羽留下的楚軍輔佐,沒有項羽遙為聲援,三秦王在關內未必能鎮得住場面。能在關中立足的三秦將,對項羽必將懷有感激之情,這也是項羽對關中控制的保障。而安置劉邦在三秦邊上,又是對三秦地面控制的雙保險。三秦與劉邦形成相互牽制關係,對關中的安定至關重要。所以項羽不讓劉邦王關中,而且自己也不王關中,並非將關中棄之不顧,而是以不取取之之道。後面會說明這個情況。13.項羽棋路中的自肥因素 日後反楚風波大起,理由之一就是項羽在分封的時候把自己的地盤搞得太大。項羽搶著下棋,就是要讓利益向自己傾斜,否則他爭那個分配權幹嘛? 史稱項羽王九郡,秦始皇將天下分為三十六郡,項羽這個王九郡就相當於天下的四分之一了。而實際過程中項羽所得實地,還不是九郡可限。項羽號西楚霸王,王梁楚之地。依菜九的菜鳥見識,這個西楚的正解當為楚西。因為楚從與四川接壤的湖北算起,一直到東邊的大海,都是楚的傳統地盤。項羽所在的彭城顯然是在楚之東部,與湖北的西部遙遙相對,怎麼叫西楚呢?大概是項羽人在東部,心繫西部。他那個王梁楚之地,就很說明問題。梁與楚原本是兩國,梁即魏,天下反秦時,分給了魏咎。魏咎戰死,楚懷王又贊助魏豹人馬經營魏地,魏豹果然了得,在魏地打下一片天地。魏這個地方大概相當豐饒,項羽看上了,何況項羽還不僅僅是看中了魏的豐饒,他還要藉助魏這個路徑與關中建立聯絡。所以他將魏豹挪到西魏,梁這個地盤歸項羽控制了。這個梁並沒有徹底併入楚,仍然叫梁,相當於楚的副中心,項羽委派了項他掌管梁地。那個韓也讓項羽看中了,他沒有辦法安置韓王成,乾脆不讓韓王成回國,那個南韓也納入楚之範圍。這樣一來,項羽之楚就直接與巴蜀關中接壤了。所以,說項羽的這個西楚實為楚西,即以彭城為中心,重點向西部輻射,勢力範圍直達關中。據說分給番君吳芮的地也不足數,估計剋扣的部分也讓項羽私吞了。這樣弄下來,項羽所佔之地又不止九郡了,要有十一郡了。 14.項羽的重要棋路強枝弱幹出岔子了 分封的時候,項羽又從秦二世那裡學了一招強枝弱幹之技,將原有的王分到差一點的地方,而將那些王之下的將,分到好一點的地方。這樣一來,那些得到項羽好處升級為王的諸侯將,理論上也是項羽的盟友,項羽的影響力與控制範圍又將極大擴大。這批人裡有原趙將河南王申陽和殷王司馬卬,而這兩個人正好被安置在梁與關中之間的通道上。原來此二人的功勞並不足以封王,只是項羽覺得將他們從趙的營壘中分離出來,會削弱趙的實力,而分離為王的他們,必然對項羽感恩戴德。將這樣的人安置在通往關中函谷關的路上,也保證了關中一旦有事,道路是通暢的。這樣一來,從彭城到關中函谷關一線,全在項羽的掌控之中。不止是函谷關一線,即使是武關一線,項羽也封了原楚將共敖、吳芮、黥布為臨江王、衡山王、九江王,加上原來的南韓也在項羽控制下,那麼,彭城到關中的武關線路也是暢通的。再從宏觀上來看,關中到梁地及彭城,非楚勢力只有河南、殷以及三秦,在漢中的漢王劉邦也算是楚之一脈,相當於在全國的最西邊押陣,如果中間的非楚勢力想異動,就會掂量掂量將會面臨的後果。可能人們會說,劉邦、項羽都相互不開心了,怎麼還會威脅到旁人?這是因為後人知道他們兩個不開心了,當時的其他人可不知道這裡面的狗屁倒灶,可能真以為劉項兩個大佬一東一西把人們夾在當中,意思就是要大家識相點,不得亂動。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即使是被項羽嚴加防範的劉邦,也被用來形成掌控局面的棋子,增加威懾力。項羽的棋力啊,真是能讓死人為他幹活呢。 前面說了,項羽用強枝弱幹法封了河南王與殷王,其實這個法波及了近半諸侯。比如還是陳勝時期的燕王韓廣,被項羽遷為遼東王,燕王由原來的燕將臧荼頂替,實際上遼東原本就是燕之一部。趙王歇被遷為代王。張耳經過一番活動,當選了常山王,實為頂替了趙王歇。對齊的處理,更是項羽以懲罰式的手段在佈局。齊王田市被遷為膠東王,而以齊將田都為齊王,田安為濟北王。最終,正是後面這幾個王出了問題,造成項羽的棋局一下子壞掉。此外,即使是幾個楚將之封王,也有類似意味。 齊國的主事者,其實不是田市而是其叔父田榮。田市準備按項羽的指令就封,田榮根本不買項羽的賬,索性起兵鬧事,殺了田市,逐走田都,自任齊王,攻殺田安。田榮也知道此舉得罪項羽狠了,於是鼓動也沒有得到分封好處的彭越鬧事。彭越所處位置就是魏豹讓出來的梁地,靠近齊楚。這樣一來,項羽就要忙於應付火燒眉毛的眼前事了。何況項羽需要處理的還不止齊梁鬧事那麼點事,趕走義帝也要費一番手腳。在這期間,趙代地面也鬧事了。陳餘對張耳得封而自己沒份非常不滿,大概就以張耳對趙王室不忠為名,聯絡了齊,引為聲援,發起了對張耳所在常山的攻擊。最終張耳敗陣,陳餘將趙王歇從代國遷往趙,恢復其趙王名號,趙王歇任命陳餘為代王。之所以陳餘在短期內就徹底清除張耳勢力,估計跟他此前長期主管趙地軍事有關,即使是張耳手下的軍官,也都是陳餘的老部下。在陳張之爭鬥中,他們選擇站在陳餘一邊。可以說,項羽分封的棋路才剛剛展開,根本還沒看出他那精心佈置的棋局有什麼精妙之處,棋局就亂成一團了。緊接著,在項羽還來得及開始對齊討伐,劉邦在西邊又鬧事了。劉邦悔棋,反攻回三秦,再出關東征,在項羽作出反應之前,就將項羽函谷關沿路的佈局一一清理。項羽的崩盤,一是因為被齊纏住了手腳,無暇西顧;二是因為劉邦的實力與能力較之項羽的佈防勢力高出太多;幾個因素合力,導致局面徹底失控,漸漸走向失敗。 值得一提的是,項羽留在關中的三萬楚軍後來沒有起作用,反而是給劉邦提供了兵力。因為這些楚軍也是關外來的,他們也思鄉心切,不安於關內。所以遇到劉邦來襲,可能抵抗意願不強烈。日後斬殺項羽的五侯至少有四人就是項羽留在關中的楚軍,這真是對項羽搶著行棋的莫大諷刺。 15.項羽棋局覆盤 因司馬遷對項羽的最後評價有背關懷楚字樣,人們以為是對項羽放棄關中回到東方的否定。其實司馬遷評價項羽的著眼點還不僅僅針對分封一事,背關懷楚就不是像人們理解的放棄關中東返,其中至少含有對違背先入定關中者王之之約行徑的指責。就像菜九評論的那樣,你不讓劉邦王關中,自己也不王關中,損人不利己,司馬遷大致也是這個意思。只是這樣的評價尚不能洞悉項羽行棋的內涵。實際上應該考慮到對項羽都彭城之舉的後人詬病,多半是受到拜將臺韓信言辭的影響(項王雖霸天下而臣諸侯,不居關中而都彭城)的可能。菜九考察過韓信的歷史,以為所有精彩絕倫的描述基本都是編造的,拜將臺故事也不例外,具體內容可以參考《千古誰識拜將臺》,其要點後面的《華人最不認真系列之——韓信根本不會跑》有論述,此不贅。從上述分析可知,項羽之都彭城乃是其行棋的一個環節,那麼此舉的得失是不是如韓信所言那麼不足取?未必。清人惲敬有《西楚都彭城論》專門探討過這個問題,不僅僅是都彭城之得失,也涉及到了項羽整個行棋內容。如今菜九所論,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前賢的啟發。現將前賢高論刊載如下,作為本文的收結:自淮陰侯斥項王不居關中而都彭城,史家亦持此說。後之言地利者祖之,以為項王失計,無有大於此者。餘謂項王之失計,在不救雍塞翟三王而東擊齊,不在都彭城。何也?項王立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中,而三分關中,王章邯於雍,司馬欣於塞,董翳於翟,所以距塞漢王也。夫三人之非漢王敵,不必中人以上知之。項王起江東,敗秦救趙,遂霸諸侯,業雖不終,見豈必出中人下哉?吾嘗深推其故,而知項王都彭城,蓋以通三川之險也。通三川,蓋以救三秦之禍也。以彭城控三川,即以三川控三秦。是故都彭城者,項王不得不然之計也。何以知其然也?乃者,項王自王,蓋九郡焉:自淮以北為泗水,為薛,為郯,為琅琊,為陳,皆故楚地,為碭,為東郡,皆故梁地。是時彭越未國,地屬西楚。自淮以南為會稽,會稽之分為吳。灌嬰傳,得吳守是也,亦故楚地。九郡者,項王所手定也。軍於手定之地,不患其不安;民於手定之地,不患其不習;國於手定之地,則諸侯不得以地大而指為不均。據天下三分之一,以爭中原於腹心之間,此三代以來未有之勢也。彭城者,居九郡之中,舉天下南北之脊,關外之形勝必爭之地也。故曰,都彭城者,項王不得不然之計也。雖然項王之不取關中何也?曰,項王非不取關中也。乃者,漢王先入關,義帝之約,固宜王者也。項王聽韓生之說而都之,關中之人安乎,不安乎?關外諸侯無異議乎?項王所手定之九郡,將以之分王乎,抑自制乎?度其勢,必自制之矣。自制之,而一旦有警,其將去關中自將而東乎?關中者,固漢王所手定也,捨己所手定之九郡,而奪他人所手定之關中,又不分己所手定之九郡,一旦自將而東,天下之人安乎,不安乎?是故,關中者,項王所必取之地也。取之而名不順,勢不便,則緩取之;取之而名不順勢不便,且召天下之兵,則以棄之者取之。何以知其然也?乃者,陳涉首難,諸侯各收其地而王之矣。三王,秦之人也,以秦之地付三王,此秦漢之際諸侯之法也。使三王者據全秦之勝,扼全蜀之衝,包南山之塞,窒棧道之隘,終身為西楚藩衛,則朝貢徵發,何求而不可。若其以百戰之燼,生降之虜,寄仇讎號令,驅鄉黨之儔匹,一有擾動,西楚廢其主刈其民若燎毛射縞耳。指揮既定,人心自固,誠如是也。漢王不得援前說以爭秦,諸侯不得舉前事以責楚。名與勢皆順便矣。所謂緩取之也。所謂以棄之者取之也。是故不付之張耳、臧荼者,不以關外之將相制關中也;不付之共敖、黥布者,不以西楚之將相制關中也,陽示天下以大公,而陰利三王之易取。是故,三秦者,項王之寄地也。其告韓生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人誰見之。此項王之設辭也,非項王之本計也。雖然,關中重地也,取關中,重計也,其取之之次第奈何?曰,項王之計,不急於收三秦之地也,急於阻漢之東而已。何以知其然也?乃者,項王之所忌,唯漢王也。是故未為取秦之謀,先為救秦之策。三川者,救秦之要道也,以瑕丘申陽據三川,而北函谷,南武關,挈其要領矣。以司馬卬輔三川之北,而函谷之軍無阻矣。以韓成夾三川之南,而武關之軍無留矣。二王皆趙臣,趙睦於楚,故道通。韓成不睦於楚,不使之國,而楚制之,故道亦通。然而西楚之都,不能朝發夕至,則猶之乎未通也。彭城者,去函谷千有餘裡;去武關亦千有餘裡,輕騎數日夜即可關。北收燕趙之卒,南引荊邾之師,關外可厚集其勢,關中可迭批其隙,漢王一搖足,則章邯先乘之,司馬欣、董翳累乘之。西楚傾天下之力而急乘之,漢何患不衄,秦何患不全。漢王且不能保巴、蜀、漢中,豈能移尺寸與楚爭一日之利。故曰,以彭城控三川,以三川控三秦。都彭城者,項王不得不然之計也。不意四月諸侯就封,五月而田榮反齊,是月而陳餘反趙,六月而彭越反梁,西楚之勢,不能即日西兵,而漢王已於五月破章邯,八月降司馬欣、董翳矣。蓋項王止策漢王,而田榮、陳餘、彭越三人,非其所忌,故有此意外之變。此則項王之失計也。然使當日不受漢間,東兵擊齊,舉三楚之士,分兩路捷走爭秦,其時申陽、司馬卬未敗,韓成已廢,兵行無人之境,函谷破,武關必降;武關破,函谷亦不守。淮陰侯挾新造之漢,與旋定之秦,以當百戰必勝之卒,勝負之計,必不如垓下以三十萬當十萬之數矣。如是則三秦可復;三秦復而三川益固,九郡益張,齊趙燕三國有不折而入於楚者哉?而卒棄之不為,此則項王之失計也。故曰,在不救雍塞翟三王而東擊齊,不在都彭城也。(《西楚都彭城論》引自《項羽本紀·考證》) � e=i�1羽在下一盤很大的棋

    看到這樣的題目,估計看官都要笑翻了。因為在廣大歷史看客眼裡,項羽是十足的蠢材,一個大傻瓜,只有被人玩弄於股掌之上的份,哪裡又會有什麼值得稱道的棋路?還一盤很大的棋呢。

    不過廣大看官有所不知,所謂的蠢材、傻瓜只是後世看客的看法,司馬遷並沒這樣說,而且在司馬遷的筆下,項羽不僅與什麼蠢材傻瓜根本不沾邊,而是才華蓋世、震爍古今的。所以項羽的材質,當以司馬遷所說為準。

    司馬遷說項羽才氣過人,就肯定不是蠢材,就有下很大的棋的基本素質。天生我材必有用,項羽具有天下之才,又掌握了天下的權柄,他下棋也有不讓這個才華閒置的意思。項羽的所謂下棋,就是行天下之棋,經營天下。但大家都知道,項羽所行的天下之棋最終還是輸了,這又算怎麼回事啊,不就是不會下棋嗎。俗話說,敗棋還有神仙招,在仔細盤算項羽的棋路後,會不會由衷讚歎真是一個出色的佈局呢?

    在項羽問題上,後世看法與司馬遷嚴重相左且人數眾多,只是這樣眾多的數量無論如何廣大,但跟司馬遷一比,就明顯不足斤兩,只是司馬遷的說法也要用事實驗證一下才好。驗證過後,那些以為項羽是蠢材的人才有可能改變觀念。當然,更多的情況是驗證之後也絕不改變。儘管如此,菜九還是要用點筆墨討論一下,項羽想不想下棋,如果想下棋又確實在下棋,看看那個棋是如何下的,應該不算多餘。

    本文小目

    1.項羽下棋的素質

    2.項羽有下棋的意願嗎

    3.勝秦鉅鹿,項羽正式開始行棋

    4.項羽想要下棋的徵兆

    5.章邯成了項羽的棋子

    6.項羽的棋路出岔子了

    7.項羽遭遇無解的難題

    8.劉邦讓開了阻擋項羽的棋路

    9.項羽行棋並不名正言順

    10.劉邦真的殺不得

    11.劉邦為項羽的行棋提供了方案

    12.項羽開始行棋

    13.項羽棋路中的自肥因素

    14.項羽的重要棋路強枝弱幹出岔子了

    15.項羽棋局覆盤

    1.項羽下棋的素質

    人們可能以為項羽就是個會打仗的憨貨,是個粗人。人們願意給出的最高評價,也不過是將項羽當作一個傑出的戰術家,連軍事家的名號都捨不得給。在人們的評價體系中,軍事的地位可能並不高。其實人們誤會大了,打仗也不是粗人能夠玩得轉的。因為軍事一道,實為人類智力的最高境界,水平差一點都搞不來。項羽所處時代,恰恰體現了這一點。秦王朝的章邯橫空出世,一下子打遍天下無敵手。靠得是什麼?過硬的綜合能力。直到遇到項羽,章邯就逢戰必輸了。在章邯時代,只有劉邦、項羽兩個人有能力戰勝章邯,其他人都不是對手。這也正好證明了劉項才是真正的舉世難有其匹,並且棋逢對手,其他人不管吹得多麼玄乎,與劉項相比,檔次都要低下許多。

    2.項羽有下棋的意願嗎

    項羽與他的叔父項梁在錢唐觀秦始皇時,項羽說了一句名言,彼可取而代也。這是在鼓動其叔父君臨天下呢。那個時候,甚至項梁還沒有坐在棋盤前面,與下棋連邊都沒有沾上,項羽就表現出了濃厚的下棋意願。項羽起兵後,一開始也主要是幫助項梁經營天下。項梁突然戰死,可能讓項羽非常受打擊並感到意外,這個時候他還沒有意識到——現在輪到他下棋了。這個時候,項羽表現的非常窩囊,沒有攔截準備北上的章邯,而是退到彭城休養生息。在楚懷王的調教後,項羽被委任為宋義的助手,派去援趙了。估計這個時期雖然很短,但項羽真正的成長期,應該就是這個時期。因為項羽的長輩已經不在了,他要自我謀劃未來,頓時看世界的眼光就不一樣,以前就具有的優良品質,一下子就攏聚了起來。之前的項羽託庇在其叔父的羽翼之下,為項梁打拼,為項梁爭地位。現在發現,自己的機會來了。可惜,因前一段的驚慌失措,其統帥地位暫時喪失了。如果不是項羽失了神,楚懷王怎麼會、又怎麼能將項羽的軍事指揮權拿走?但沒有關係,他離這個位置還是非常近的,而且想明白了一些事情,看到下棋的前景與棋路了。

    3.勝秦鉅鹿,項羽正式開始行棋

    項羽一不留神就淪落到給沒有本事的宋義打下手,一定非常鬱悶。看到宋義那個窩囊樣子,項羽一定氣不打一處來。項羽的不耐煩也被歷史記錄到了,而且是以一種卓越的大局觀的語言向宋義興師問罪。那個場景發生在項羽斬宋義之前,其曰:“將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歲饑民貧,士卒食芋菽,軍無見糧。乃飲酒高會,不引兵渡河,因趙食,與趙併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彊攻新造之趙。其勢必舉趙。趙舉而秦彊。何敝之承?且國兵新破,王坐不安席,掃境內而專屬於將軍。國家安危,在此一舉。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 這番話不僅思路清楚,棋路也很清楚——楚軍的最佳做法就是“引兵渡河,因趙食,與趙併力攻秦”,日後,項羽也正是這樣做的。可以肯定,項羽這段言論,是反秦階段被記錄到的最具戰略意義的文字。至於宋義蒙對的項梁戰死的預言,並沒有多少含金量,只是個簡單的常識。最終事實也證明宋義只是個玩嘴的,根本沒有統帥楚軍開展決戰的能力。所以宋義畏戰逗留,與齊勾結找退路,都是其能力不足使然。宋義的例子,也表明作戰一道絕非莽漢可以搞定。

    勝秦鉅鹿,逐走章邯,活捉王離,項羽的地位陡增,簡言之,他明確處在可以行棋的位置了。

    項羽勝秦鉅鹿下一事,千載以下仍然令人神往——“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菜九無數次憧憬有朝一日能如項羽一般傲視那些專家教授,看著他們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的場景。當然,這是題外話,權當做中國夢,就此打住。

    勝秦之後,項羽榮膺諸侯上將軍一職,基本上全天下的反秦武裝都歸項羽統帥了。項羽從楚國的一個褊將成為號令天下的大將,這個變化是質的變化。項羽起先只是楚國援趙軍的副帥,殺了宋義才當了楚上將軍,這個崗位還沒有熟悉,就進入到諸侯上將軍的角色。諸侯在鉅鹿城下與秦相持數月,一直不敢放手戰秦,直到項羽的援軍以雷霆萬鈞之勢擊敗秦軍,相當於將諸侯軍從秦軍的壓迫下拯救了出來。所以在場的諸侯是各國的實力派,他們對項羽心悅誠服之餘還有感恩戴德的心態,甘願受其驅策。這就是項羽為諸侯上將軍的內涵。不論項羽發現他的地位變化沒有,他在這個時候,在這個位子上,可以號令天下,或曰可以左右天下的局面。

    4.項羽想要下棋的徵兆

    日後劉邦數落項羽的時候,稱其完成援趙沒有向楚懷王覆命,作為一大罪狀。當時的慣例,領受任務,完成之後應該覆命。劉邦的意思是指責項羽沒有走這個程式。不過這樣的指責只是劉邦的一面之詞,我們有理由認為,鉅鹿戰後,項羽與楚懷王還是有聯絡的,至於算不算覆命則可以討論。因為楚軍在鉅鹿下與秦軍搏殺的時候是以少勝多,但到後來,楚軍的人數可能佔壓倒性優勢,項羽在鴻門宴之前準備與劉邦火併時,已經擁眾四十萬,其中應該以楚軍為主,估計接近三十萬是個接近事實的數字。這後來增加的楚軍,應該是楚懷王在鉅鹿之戰後從後方向項羽輸送的。項羽殺宋義之前稱楚懷王“王坐不安席,掃境內而專屬於將軍”,就提到了楚懷王收集兵員的工作,估計在援趙軍出征之後,楚懷王的這個工作還在繼續做。

    項羽破秦鉅鹿下是秦二世三年十二月,項羽再次發起對秦軍的攻擊是兩個月之後的事。這表明項羽並沒有加緊對秦軍實施軍事打擊。估計在此戰前,楚軍還在源源不斷注入到項羽的麾下。不清楚項羽是怎麼跟楚懷王溝通的,因為楚軍已經完成了援趙,並對秦軍毀滅性打擊。難道項羽會向國內報告兵力消耗巨大,不是沒有這樣的可能性。但項羽至少可以在接受楚懷王輸送兵員的時候,報告鉅鹿戰勝的戰報。

    可以斷言,這個時期的項羽已經把對秦作戰放在第二的位置上了,第一的位置大概放在鞏固並擴大權力擴大影響上了。這個時期的不戰,就應該是項羽準備下棋的徵兆。而且,項羽是胸有成竹,穩操勝券,篤篤定定地行棋。

    這個被記錄到的間隔了兩個月後的作戰,沒有記錄到規模,只在月表上有“攻破章邯。章邯軍卻”的印跡。大概項羽覺得章邯不足慮,戰勝不成問題,所以才沒有採取狂風暴雨式的進攻。而章邯也明白自己與項羽的能力落差,完全沒有翻天膽量。這個時候的章邯已成了項羽案板上的肉,真正地任項羽宰割了。

    5.章邯成了項羽的棋子

    章邯遭受到項羽聯軍的連續打擊後,想從朝廷爭取援助無果,就陷入絕境了。所以章邯只有走上與項羽約降之路。如果返回朝廷,肯定死路一條,而且朝廷在反秦武裝的打擊下,難逃覆滅下場,所以約降是章邯的唯一出路。也許這正是項羽弛張有節的作戰目的。

    章邯約降前,陳餘給章邯寫了招降書,陳餘此舉應該是項羽指使的,因為陳餘的地位還沒有資格與章邯單獨交流,尤其是這樣招降性質的信,與他的身份極不相符。《項羽本紀》並沒有交待陳餘是項羽授意寫信的,但此舉決非陳餘自說自話的行為。所以有史料稱陳餘與張耳鬧翻並離開反秦陣營,估計那個鬧翻的時間,並非在鉅鹿大戰剛結束的時候。估計張耳之後又做了若干手腳,將陳餘逼得離開了,也正因為這樣,日後陳餘才對張耳恨之入骨,非要置張耳於死地不可。

    題外話少說,還是回到招降信上來。章邯是反秦武裝的死敵,雙方不共戴天。陳餘的招降,應該鬆動了雙方,至少是鬆動了項羽與章邯的關係。看來項羽對章邯的未來已經做好安排了。這樣的安排真可謂天才式的手筋。

    就在章邯約降過程中,項羽反而連續發起攻擊,章邯節節敗退,估計項羽是要把章邯徹底打服,以為日後的受降做好充分鋪墊。最終,章邯在得不到朝廷支援的情況下,屢戰屢敗,於秦二世三年七月率軍投降了項羽為統帥的反秦武裝。史稱章邯投降後見到項羽就哭訴趙高的事,實際上是訴說自己在原有陣營的委屈。在與項羽對壘的秦軍中,也只有章邯讓項羽看得起,這大概是長期對手隱含的某種微妙關係吧。項羽任其哭訴,沒有為難章邯,然後突然封其為雍王。

    項羽封章邯為雍王之舉應該讓天下大開眼界。菜九以為,這是項羽要把章邯這粒死子盤活。章邯與楚軍及聯軍統帥項羽有不共戴天之仇,戰敗落到項羽手裡,性命難保,粗人項羽如果快意恩仇,則任何人都不會覺得意外。意外的是章邯不僅沒有遭到清算,而且作為項羽的一枚棋子,在未來的天下格局中被率先投下。

    因為此前楚懷王有先入定關中者王之的天下號令。這時劉邦還沒有攻下關中,關中還是穩如泰山,項羽此舉,是對關中穩操勝券,還是完全不顧懷王之令,外另搞了一個任命。也許二者兼顧,可進可退。最終,項羽的這一安排還真起作用了。有此一說,他就可以與懷王的關中之約博弈,企圖取締懷王之令,這就是鴻門宴的由來。最後劉邦委曲求全,不堅持王關中,讓項羽的章邯為雍王安排得到落實。

    從封章邯一事,就可以看出項羽絕對不是個莽漢,而是出色的心機男。因為章邯斬殺楚人無數,又是殺害項梁的元兇,而且才氣能力世上罕有其匹,這樣的人居然還委以重任,項羽真是藝高人膽大啊。

    6.項羽的棋路出岔子了

    項羽此時已經有武林盟主的氣派,立章邯為王這樣的大事,也可以自作主張。可能這樣過於優勢的心態,使得項羽的行棋出了緩手,這一緩手在當時並沒有顯示什麼,但其不良效應在後面會顯現。

    按說章邯投降之後,項羽的入關之路應該是一片坦途,但從結果上來看,似乎項羽並不著急入關,大概優勢意識過於強烈。秦在失去章邯這個最大依靠之後,其滅亡就是毫無懸念的事了。所以項羽可能認為不爭這個早遲,於是乎沒有抓緊時間進軍,而是率領的反秦武裝悠哉遊哉地緩緩行進,最終在章邯投降的四月以後才入關。這也是項羽日後被動的原因。這種放慢行進的做派,也使項羽付出了代價。這個代價就是落在劉邦後面入關。可能他沒有想到,劉邦那麼一支小部隊,怎麼居然把秦給打了下來。雖然日後劉邦懾於項羽的實力,為項羽讓出棋路,但項羽還是要為他這一出岔子付出代價。因為劉邦先行入關的這一事實,並不因為劉邦讓開了棋路就消失,還會不失時機地發酵作祟,成為破壞項羽行棋的有效藉口。

    7.項羽遭遇無解的難題

    項羽一行裹挾著以章邯為首的二十多萬秦降兵向關中進發。行進過程中,以項羽為首的聯軍發現秦兵有異動。於是項羽下令全部坑殺降兵,只留章邯、司馬欣、董翳三降將。其實留下來的不止三人,劉邦定三秦時打敗的秦將中有原在關外的趙賁,表明此記錄有誤。為什麼有誤,這樣一個記錄可能是司馬遷從韓信的拜將臺說辭裡印下來的。而那個記錄是沒有根據的編造。但可以肯定,秦兵基本上都被害了,沒有被害的只有少數將軍。這樣一來,章邯們的資本也沒有了,而且他們帶關中子弟出征,全部死絕,他們也成了關中人民的公敵。未來只能是他們對楚更加依附。其實項羽的屠殺也堵塞了他自己在關中立足的可能性,換言之,即使不是劉邦先行入關,而是項羽先入關,作為一個屠殺了幾十萬關中子弟的兇手,如何能在關中立足?

    問題在於,如果項羽不殺害這些秦軍,風險也是非常大的。因為投降了的秦軍,也是敵對勢力,且其數量與聯軍相當。如果如此龐大的秦降兵到了關中開始異動,聯軍要制服他們難度相當大,完全有可能被秦兵打敗。這樣的局面,殺害他們吧,就會背上永久的罵名,且在道義上處於下風;如果不殺害他們吧,隨時隨地有被其反噬的可能。真是進亦憂,退亦憂,竟不知如何而樂。這樣的難題放在誰面前都不好處理,該項羽倒黴,這樣光榮的勝利轉眼之間成了巨大的包袱,要卸下這個包袱就要付出巨大代價,嚴重損害棋路。項羽遭遇的這個無解難題,實際上已經在提示他前途難測,不宜搶奪行棋的主導權。可這個時候項羽志得意滿,想下棋的勁頭不知道有多大,又哪裡停得下來?

    8.劉邦讓開了阻擋項羽的棋路

    此前說了,項羽以剛剛投降的章邯為雍王,是為日後的政局投下一粒棋子。這個棋子,在劉邦取得王關中權利後發揮作用了。按照楚懷王的擊秦號令,先入定關中者王之。劉邦以一支小部隊終於完成了亡秦的大業,這樣劉邦就自動取得了王關中的權利了,而且他也是這樣向關中人民宣佈了。

    這樣一來,劉邦就出現在項羽的行棋道上。劉邦如果能如約稱王關中,則項羽的棋就沒有辦法下了。為什麼劉邦王關中,項羽下不成棋呢?是因為關中是當時最好的地方,不僅大而且富饒,兵民習戰,地勢險要,另外還代表反秦戰爭的最高功勞最高獎賞。如果劉邦以功勞佔有其地,劉邦的勢力陡增,非項羽所能差遣。棋盤上有動不了的子,這個棋還怎麼下啊?所以史料中的要打要殺,原因無他,就是項羽要奪回他認為原本屬於他的行棋權利,而且棋路要順暢。而此前任命章邯為雍王,正好可以抵衝楚懷王的關中之約。雖然不硬氣,也比沒有理由好。就像籃球場上的爭球一樣,球在劉邦手裡,項羽借章邯雍王一事,搭上一隻手,構成爭球,以此為由頭就可以打可以殺了。

    前面分析過,項羽落在劉邦後面入關,他自己要負相當責任。但項羽不是肯自責的人,他要劉邦為他讓開棋路,不讓,就火併。雖然劉邦也不是善茬,但與項羽相較,還是稍遜一籌,而且實力有落差,所以劉邦選擇了忍讓,願意出讓王關中權利。什麼意思啊?就是項羽啊,你可以按你的意願下棋了。這樣,劉邦就與項羽為首的聯軍和平共處了。劉邦不僅讓出了棋路,秦始皇宮裡的金銀財寶劉邦也都完全開放讓大家共享了。

    9.項羽行棋並不名正言順

    劉邦把位子讓出來了,棋路通暢了,項羽應該就可以行棋了。但是且慢。到了這一步,項羽不過是有行棋的實力與便利,但行棋的名義還不具備。真正有權利下棋的是楚懷王。天下苦秦久矣,但大家苦歸苦,只能忍受,是陳勝率先起義對秦發起攻擊。因陳勝首義,楚成了天下共主,楚懷王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號令有效範圍是天下反秦武裝,並非專為楚軍規定的,而且楚懷王擁有對這個規定的解釋權。所以當劉邦挪開地方不再擋道時,項羽才發現,原來他還沒有權利行棋,他還要到楚懷王那裡報批。報批什麼?就是劉邦不王關中了。先入定關中者王之,是天下共知的,遊戲規則早就制定了,按規定辦就行了,誰說要另外開盤下棋的?楚懷王大概就是這個意思。楚懷王的批覆,歷史只記載了兩個字——如約,就是要按既定方針辦。項羽這才發現,原來擋路的還不止是老戰友劉邦,還有老領導楚懷王。好不容易劉邦識“大體”,出讓了王關中的權利,但對王關中最有解釋權的楚懷王不識“大體”,不肯遂了項羽的心願。咋辦?把楚懷王挪開啊,必須挪開。至少要把楚懷王的主約權拿掉。項羽充分施展其高明的詭辯術,後人一向看不起的項羽,其實不僅僅會打仗,他的語言藝術也是當世無有其匹的。他聲稱:“懷王者,吾家項梁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約?天下初發難時,假立諸侯後以伐秦。然身被堅執銳首事,暴露於野三年,滅秦定天下者,皆將相諸君與籍之力也。”項羽的這些話說到部下的心裡去了。其實項羽這番篡改歷史的話完全是胡說八道,但就是這些胡說八道居然不僅說服了眾人,而且影響了歷史記載。須知,在楚懷王掌管楚政期間,人還是這些人,甚至比之前還少了些,槍還是這些槍,難以置信地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就滅了秦。可以說,作為滅秦事業的總設計師,楚懷王的統帥指揮是功高天下的。怎奈人的特點是看重自己的貢獻,漠視他人貢獻的。而項羽那番言辭,就是在拼命給部下加分,所以深得部下贊同。其實項羽手下眾將不過是劉邦所說的功狗,指揮功狗作戰的功人的功勞,功狗是看不到的。楚懷王功比天高,但在項羽的忽悠下,人們一邊倒地選擇性看不見。大家一致認為楚懷王根本沒有下棋的資格,有資格的只有項羽。所以項羽終於如願以償地行棋了。

    很多後人認為,項羽要下棋的話,第一步就應該把劉邦幹掉。這也太小看項羽了。項羽連死敵章邯都能當棋子用,老戰友劉邦的利用價值又豈會在章邯之下?寶貝都來不及,怎麼捨得殺?

    10.劉邦真的殺不得

    千百年來,也不知多少人為項羽沒有在鴻門宴上幹掉劉邦痛心疾首。其實這些人實在是太外行了。他們以為項羽只有鴻門宴一個機會,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這個店,這樣的看法就完全不靠譜了。因為項羽主持的分封長達四個月,估計項羽主要是跟劉邦商量怎麼分合適,因為其他人的功勞根本不在他們的層面,所以劉邦以外的人還真沒有多少話語權。所以真要殺劉邦,機會實在多得不得了。此前要殺劉邦,是因為劉邦阻礙項羽行棋,既然劉邦讓開了棋路,就沒有必要殺人了。當然,廣大外行認為只有劉邦是項羽的威脅也非常有道理,但也不等於有威脅就一定要殺人。因為殺人本身也是有害有風險的。

    簡單地說吧,鴻門宴之後項王、范增不讓劉邦王關中,還“又惡負約,恐諸侯叛之”呢,又如何能一殺了之呢。顯然,諸侯叛之是一個很大的可能性,殺劉邦只會增大這種可能性。可能廣大外行又會認為,項羽實力最大,就是殺了人,誰敢不服?於是乎,項羽的擔心純屬多餘,是項羽弱智的具體表現。這樣的認識讓人無語。後世的混賬邏輯本來就是槍桿子裡面不僅出政權,還出真理,誰敢不服,拉出去砍了。

    現實情況是,鴻門宴之前,劉邦不僅可以如約王關中,而且把持了秦政權的金銀財寶。廣大諸侯準備追隨項羽攻擊劉邦是可以各取所需的。當劉邦出讓了權利,開放了秦政權的寶庫,項羽與諸侯的利益都得到滿足,殺人的理由消失,如果殺人殺出問題,那就全是你項羽一個人的事,不要指望大家幫你分擔了。

    後人還天真的以為,如果項羽當時就把天下獨吞也是可以的。為什麼這樣認為?不就是老子有槍嘛。在廣大後人心目中,有槍就可以為所欲為。世上荒唐的事就是人們在不可以想當然的時候,偏偏要想當然。認為項羽應該或可以獨吞天下的人們,自以為可以代表當時的廣大諸侯表態。他們怎麼就代表當時的廣大諸侯了呢?即使廣大諸侯懾於項羽的實力,當面不敢吭氣,但可以肯定,一轉臉他們就會搞小動作。陳餘、田榮、彭越就是例子。所以項羽要是獨吞天下的話,要殺的不止劉邦,差不多要殺光天下呢,這怎麼可以?

    就是殺劉邦必然引起大亂這一點,項羽比誰都清楚。因為劉邦不是一個人,他是一個集團,手下也是人才濟濟。如果殺了劉邦,集團就此歸順,當然不會有問題。但哪個說要歸順的,都起來鬧事怎麼受得了?那為什麼當初要火併的時候不怕鬧事?原因很簡單,你不讓項羽行棋,他就管不了那麼多,鬧事就鬧事。現在劉邦不但讓項羽行棋,還為項羽創造了行棋的條件,項羽還會激起民變兵變嗎?項羽不會,後世的蠢材則肯定會。

    最可氣的是,即使把這樣淺顯的道理講得一清二楚,還會有無數的人認為項羽可以獨吞天下。雖然菜九覺得自己沒有義務喚醒他們,但還是忍不住要把十年前《 鴻門宴結論與兩個凡是的關係》裡的陳詞濫調拿出來見見光:

    如果項羽一心想做皇帝,按我們的專家教授中學老師大人所說把劉邦殺了,可能會出現兩種局面:一是因殺猴儆雞,其餘諸侯王諸侯將更加聽命於項羽,天下從此太平;一是那些諸侯王諸侯將看項羽連立了大功的自己的戰友與結義兄長都能殺,擔心自己的腦袋也隨時會保不住,便一齊拔出刀來,上前把項羽剁成肉泥。菜九以為後一種可能性更大一些。因為劉的功勞大,實力強,與項羽的關係又特別鐵,尚且被殺,項羽的刀殺到其他人頭上也再正常不過了。

    在對項羽的評價中,還有一個莫名其妙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即項羽逆歷史潮流,開歷史倒車搞分封。菜九不敏,無論如何也想不出如果當時不分封怎麼辦,更沒看出天下英雄反秦就是為了讓項羽當大一統的皇帝,而他偏偏不願意當。像這類沒影子的事,最好不要胡亂意淫。當時的情況是,秦政權把天下人都搞得不爽,大家群起而攻之,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它給滅了,滅秦以後怎麼辦,只能是走著瞧。誰要是想當皇帝搞大一統,恐怕除了他自己,旁人都不會答應。當然,如果讓我們那些懂得歷史唯物主義的專家教授去和那些諸侯王諸侯將忽悠,說些諸如歷史潮流、天下大勢、時代規律什麼的,沒準還真能起作用,可惜他們不在場。不過我們可以設想一下當時的場面,如果項羽召集各路諸侯開會,要當什麼大一統的皇帝,可能會出現兩個結果:一是按專家教授的如意算盤,各路諸侯王諸侯將歡天喜地地將兵馬交出,回家享受項氏的太平;一是各路諸侯王諸侯將拔出刀來,一擁而上把項羽剁成肉泥。從項羽沒有被剁成肉泥這一點來看,至少說明他的舉措沒有大錯。而我們的專家教授根本沒有被剁成肉泥的危險,當然是想怎麼說就怎麼說。俗話所說的“站著說話腰不痛”大概指的就是這類情況。如果他們在場並面臨被剁成肉泥的危險,我們的專家教授何等聰明精明,肯定會乖巧而識時務地把這些正確無比的歷史唯物主義史觀束之高閣、提也不提了。

    11.劉邦為項羽的行棋提供了方案

    說到劉邦不止是讓出了棋路,而且還提供了行棋方案,這不是在說笑話,是基本事實。楚懷王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的號令是一個巨大存在,劉邦不王關中也要有一個去處,既然劉邦不能平空蒸發,就要給他個去處。大概劉邦在與項伯溝通時就提出了不王關中,願意去巴蜀的意向。巴蜀當時是荒蠻之地,是秦流放犯人的地方。相當於劉邦一下子從天上掉到地窖裡,項伯聽到這樣的結果,覺得項羽沒有理由不接受,再也不會與劉邦過不去,於是就拍胸脯替項羽答應了下來,並堅持讓劉邦當面跟項羽說清楚。這樣擺明了吃虧的事,劉邦怎麼肯呢?沒有辦法啊,當時的重點是要避免火併,而且時間緊迫,沒有條件仔細斟酌,唯有一下子把條件提得低低的,確保萬無一失地透過。這樣的條件,對手不可能有意見。劉邦吃死了虧,項羽怎麼會不滿意?一家歡樂一家愁,為了避免火併,劉邦的做法欠斟酌,完全是時間關係,難怪日後就後悔了。而後來的鴻門宴之所以有驚無險度過難關,也是因為條件之前就談好了,誠所謂一拍即合,雙方見面走個過場而已。

    劉邦自己對落腳的選項,特別為項羽提供了方便。因為劉邦有權利王關中,從而阻礙了項羽掌控天下的棋路。現在劉邦提出可以不王關中,但如果不提安置選項,相當於給項羽出了新的難題,儘管比王關中的難題小。因為劉邦在解放全中國的過程中親自解放的地盤也太多了,如果選了項羽很介意的,項羽也頭痛得很。好在劉邦選了一個誰也看不上的地方,那是你自己願意的,誰也怪不到。而且這個地方特別可以滿足項羽下一步的棋路。為什麼說劉邦的方案只有巴蜀呢?因為項羽與范增在消化劉邦方案時指鹿為馬地說巴蜀亦關中地,就沒有漢中在內。最終納入劉邦受封範圍的漢中一郡還是日後爭取到的。劉邦是讓張良說服項羽把劉邦勢力佔領的漢中一郡分給劉邦。項羽答應了。這未必是項羽心腸軟。這一來是地方本來就在劉邦佔領下,讓給其他人不合適,比如讓給三秦的章邯,這個章邯的便宜太大了,項羽沒殺章邯就算夠意思了,沒有必要給他多分地吧?所以把漢中分給劉邦算是順水人情,也想得到劉邦的好感,以便讓劉邦在日後的格局中起作用。其實,劉邦固然是項羽要防範的物件,三秦王何嘗不是項羽要防範的呢?項羽最值得稱道的,就是用需要防範的人,相互牽制著。這就是項羽行棋的主要內容。

    12.項羽開始行棋

    劉邦讓出棋路之事,發生在楚懷王堅持如約之前,但這一讓是項羽可以行棋的前提條件。劉邦這個障礙排除後,楚懷王的如約堅持就擋不住項羽了。在項羽花言巧語剝離了楚懷王的巨大功績之後,他就開始行天下之棋了。前面說過,如果誰要當皇帝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韙。項羽何等精明,當然不會走這樣的臭棋。他不要當皇帝之名,追求的是號令天下的當皇帝之實。而這一步,就要靠分封來解決。

    這時的分封,與開歷史倒車沒有任何關係。哪個規定非統不可?秦始皇統的苦頭,當時的人都領教夠了,所以才揭竿而起。幾千年後的人一點苦沒吃到,拼命說統的好話,又有什麼意思,當其為屁話可也。

    當時的情況是,天下是大家打下來的,當然楚軍的功勞居功至偉,但並沒有以楚代秦的意思出現,連影子都沒有。楚懷王延續了陳勝的權威,也只相當於盟主,而且並不是共推的盟主,只是事業發起人的意思,對天下諸侯沒有生殺予奪之權。簡言之,天下是大家的,不是哪一家的。這個局面決定了當時只有分天下,而有權主持分天下者,就成了天下名義之主。因楚懷王被項羽剝奪了共主的主持權,項羽就處在這樣的位子上,他可以公平地分,也可以有私心地分。如果公平地分,就用不著與劉邦火併了。看來,項羽要下棋的初衷,就是要對天下有私心地分。怎麼個有私心法?無非是讓這個分形成對項羽有利的局面,以利於最終達到一統天下之實。分析至此,再說項羽開歷史倒車,真是冤枉了項羽,因為他分的目的就是為了合。但項羽的這個合,菜九一點也不欣賞。老子說,夫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以菜九有限的腦力,實在想不出來還有什麼比分更好的方案,而分的時候又有什麼比項羽更好的分案。無論是合是分,都是走著瞧的事情。所謂的變局常常會出現在不得不變的時候。項羽太心急了,太看高自己了,奮其私智而不師古(司馬遷語),在分這個事情上真是把自己的聰明才智用到了極致。

    項羽其實沒有權利主持分封,他上面還有楚懷王嘛。而分封的第一步正是解決楚懷王的存在。所以他藉口尊楚懷王為義帝都長沙,將楚懷王從彭城挪開。其實所謂的上游長沙,在當時也是荒蠻之地,其令人嫌惡的程度,與劉邦的巴蜀不相上下。義帝都郴,實在是個誤記。郴是義帝死難之地,表示當時逃避追殺,從長沙逃跑到郴而遇難。義帝都長沙被記載在《黥布列傳》裡了。只有長沙符合上游,郴則與什麼遊都不相干。前面說過,項羽行棋的兩大難題,就是楚懷王與劉邦,而項羽分封時需要著力處理的,也正是他們兩人。好在劉邦自己提出了安置方案,就不用項羽費神了。妙不可言的是,沒有想到這樣的方案正與項羽的棋路吻合。而項羽感到為難的,只是巴蜀與關中的轉換。多虧項羽腦筋足夠,也擅長指鹿為馬,他生造出了一個理由,即巴蜀亦關中也。於是劉邦的安置方案,就與楚懷王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號令相銜接了。

    此前已立章邯為雍王,雍也是關中的代稱,這時是不是應該把整個關中都給他呢?沒有這樣的好事。章邯畢竟是擊殺項梁的大仇人,怎麼能把那麼大的便宜給他呢?項羽當然不會這樣做。項羽將舊秦的關中一闢為三——在雍以外又有了塞和翟——分給了三秦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項羽在對三秦王的安排上也很有講究,以司馬欣為塞王,當關中與關外的通路上。司馬欣曾經有恩於項梁,算是項家的故交,把這樣的要害位置安排給司馬欣,也是項羽對關中控制的手筋。而讓章邯為雍王,其地正好當劉邦出川之路。項羽知道,如果劉邦要鬧事,三秦將裡也只有章邯可以指望。因為章邯是天下最強悍將,也只有指望章邯阻擋劉邦了。將劉邦安置在漢中,也隱含彈壓三秦不得造次的意味。因為劉邦是秦將的剋星也是死敵,劉邦與三秦不可能勾結,有劉邦在側,三秦將不敢反楚。畢竟劉邦是楚軍之一股,與三秦也是不共戴天的。章邯與劉邦為鄰,正好可以相互牽制。這樣一個互相牽制的好局,也虧項羽想得出來。因為無論是劉邦還是三秦將,都是項羽不放心的。但讓他們為鄰相互牽制,免得惹事,確實是一個高招。而整個運作過程中,可以感覺到項羽立章邯為雍王的這一手筋至此發揮威力。同時章邯也被玩了一把——不但沒有王關中,在被壓了不得了的擔子的同時,還被防範了。這個項羽真是不簡單,把章邯玩弄於股掌之上,還用活了,項羽可不是一般的牛人啊。

    關中是天下重地,當初秦就是因為關中富饒甲天下,所以統一了中國。因此,無論是將關中委之劉邦還是三秦將,都是讓項羽放心不下的。於是,三秦將與劉邦同時錯落安置在關中巴蜀,正好構成相互牽制,都難以坐大的局面。

    盤點一下項羽的棋路。分封是項羽王天下的一盤很大的棋,既然不能一蹴而就王天下,那麼就退而求其次,追求掌控天下,首先就是要取勢,使得整個形勢對項羽有利。掌控天下的棋路,當時最為重要的就是關中一帶的佈局。須知,放在關中巴蜀的四股勢力都是項羽並不放心的,但經過項羽上下其手,又被搭配得恰到好處。尤其是與項羽最離心的三秦將三秦王,卻又成了最仰仗項羽的勢力。項羽坑殺幾十萬秦降卒,這幾個三秦降將也成了關中人民的公敵,他們只有牢牢地抓住項羽,才能在當地立足。所以,項羽在關中留下三萬楚軍協防。這三萬楚軍有雙重作用,一是輔助三秦王,二是監督三秦王。沒有項羽留下的楚軍輔佐,沒有項羽遙為聲援,三秦王在關內未必能鎮得住場面。能在關中立足的三秦將,對項羽必將懷有感激之情,這也是項羽對關中控制的保障。而安置劉邦在三秦邊上,又是對三秦地面控制的雙保險。三秦與劉邦形成相互牽制關係,對關中的安定至關重要。所以項羽不讓劉邦王關中,而且自己也不王關中,並非將關中棄之不顧,而是以不取取之之道。後面會說明這個情況。

    13.項羽棋路中的自肥因素

    日後反楚風波大起,理由之一就是項羽在分封的時候把自己的地盤搞得太大。項羽搶著下棋,就是要讓利益向自己傾斜,否則他爭那個分配權幹嘛?

    史稱項羽王九郡,秦始皇將天下分為三十六郡,項羽這個王九郡就相當於天下的四分之一了。而實際過程中項羽所得實地,還不是九郡可限。項羽號西楚霸王,王梁楚之地。依菜九的菜鳥見識,這個西楚的正解當為楚西。因為楚從與四川接壤的湖北算起,一直到東邊的大海,都是楚的傳統地盤。項羽所在的彭城顯然是在楚之東部,與湖北的西部遙遙相對,怎麼叫西楚呢?大概是項羽人在東部,心繫西部。他那個王梁楚之地,就很說明問題。梁與楚原本是兩國,梁即魏,天下反秦時,分給了魏咎。魏咎戰死,楚懷王又贊助魏豹人馬經營魏地,魏豹果然了得,在魏地打下一片天地。魏這個地方大概相當豐饒,項羽看上了,何況項羽還不僅僅是看中了魏的豐饒,他還要藉助魏這個路徑與關中建立聯絡。所以他將魏豹挪到西魏,梁這個地盤歸項羽控制了。這個梁並沒有徹底併入楚,仍然叫梁,相當於楚的副中心,項羽委派了項他掌管梁地。那個韓也讓項羽看中了,他沒有辦法安置韓王成,乾脆不讓韓王成回國,那個南韓也納入楚之範圍。這樣一來,項羽之楚就直接與巴蜀關中接壤了。所以,說項羽的這個西楚實為楚西,即以彭城為中心,重點向西部輻射,勢力範圍直達關中。據說分給番君吳芮的地也不足數,估計剋扣的部分也讓項羽私吞了。這樣弄下來,項羽所佔之地又不止九郡了,要有十一郡了。

    14.項羽的重要棋路強枝弱幹出岔子了

    分封的時候,項羽又從秦二世那裡學了一招強枝弱幹之技,將原有的王分到差一點的地方,而將那些王之下的將,分到好一點的地方。這樣一來,那些得到項羽好處升級為王的諸侯將,理論上也是項羽的盟友,項羽的影響力與控制範圍又將極大擴大。這批人裡有原趙將河南王申陽和殷王司馬卬,而這兩個人正好被安置在梁與關中之間的通道上。原來此二人的功勞並不足以封王,只是項羽覺得將他們從趙的營壘中分離出來,會削弱趙的實力,而分離為王的他們,必然對項羽感恩戴德。將這樣的人安置在通往關中函谷關的路上,也保證了關中一旦有事,道路是通暢的。這樣一來,從彭城到關中函谷關一線,全在項羽的掌控之中。不止是函谷關一線,即使是武關一線,項羽也封了原楚將共敖、吳芮、黥布為臨江王、衡山王、九江王,加上原來的南韓也在項羽控制下,那麼,彭城到關中的武關線路也是暢通的。

    再從宏觀上來看,關中到梁地及彭城,非楚勢力只有河南、殷以及三秦,在漢中的漢王劉邦也算是楚之一脈,相當於在全國的最西邊押陣,如果中間的非楚勢力想異動,就會掂量掂量將會面臨的後果。可能人們會說,劉邦、項羽都相互不開心了,怎麼還會威脅到旁人?這是因為後人知道他們兩個不開心了,當時的其他人可不知道這裡面的狗屁倒灶,可能真以為劉項兩個大佬一東一西把人們夾在當中,意思就是要大家識相點,不得亂動。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即使是被項羽嚴加防範的劉邦,也被用來形成掌控局面的棋子,增加威懾力。項羽的棋力啊,真是能讓死人為他幹活呢。

    前面說了,項羽用強枝弱幹法封了河南王與殷王,其實這個法波及了近半諸侯。比如還是陳勝時期的燕王韓廣,被項羽遷為遼東王,燕王由原來的燕將臧荼頂替,實際上遼東原本就是燕之一部。趙王歇被遷為代王。張耳經過一番活動,當選了常山王,實為頂替了趙王歇。對齊的處理,更是項羽以懲罰式的手段在佈局。齊王田市被遷為膠東王,而以齊將田都為齊王,田安為濟北王。最終,正是後面這幾個王出了問題,造成項羽的棋局一下子壞掉。此外,即使是幾個楚將之封王,也有類似意味。

    齊國的主事者,其實不是田市而是其叔父田榮。田市準備按項羽的指令就封,田榮根本不買項羽的賬,索性起兵鬧事,殺了田市,逐走田都,自任齊王,攻殺田安。田榮也知道此舉得罪項羽狠了,於是鼓動也沒有得到分封好處的彭越鬧事。彭越所處位置就是魏豹讓出來的梁地,靠近齊楚。這樣一來,項羽就要忙於應付火燒眉毛的眼前事了。何況項羽需要處理的還不止齊梁鬧事那麼點事,趕走義帝也要費一番手腳。在這期間,趙代地面也鬧事了。陳餘對張耳得封而自己沒份非常不滿,大概就以張耳對趙王室不忠為名,聯絡了齊,引為聲援,發起了對張耳所在常山的攻擊。最終張耳敗陣,陳餘將趙王歇從代國遷往趙,恢復其趙王名號,趙王歇任命陳餘為代王。之所以陳餘在短期內就徹底清除張耳勢力,估計跟他此前長期主管趙地軍事有關,即使是張耳手下的軍官,也都是陳餘的老部下。在陳張之爭鬥中,他們選擇站在陳餘一邊。可以說,項羽分封的棋路才剛剛展開,根本還沒看出他那精心佈置的棋局有什麼精妙之處,棋局就亂成一團了。緊接著,在項羽還來得及開始對齊討伐,劉邦在西邊又鬧事了。劉邦悔棋,反攻回三秦,再出關東征,在項羽作出反應之前,就將項羽函谷關沿路的佈局一一清理。項羽的崩盤,一是因為被齊纏住了手腳,無暇西顧;二是因為劉邦的實力與能力較之項羽的佈防勢力高出太多;幾個因素合力,導致局面徹底失控,漸漸走向失敗。

    值得一提的是,項羽留在關中的三萬楚軍後來沒有起作用,反而是給劉邦提供了兵力。因為這些楚軍也是關外來的,他們也思鄉心切,不安於關內。所以遇到劉邦來襲,可能抵抗意願不強烈。日後斬殺項羽的五侯至少有四人就是項羽留在關中的楚軍,這真是對項羽搶著行棋的莫大諷刺。

    15.項羽棋局覆盤

    因司馬遷對項羽的最後評價有背關懷楚字樣,人們以為是對項羽放棄關中回到東方的否定。其實司馬遷評價項羽的著眼點還不僅僅針對分封一事,背關懷楚就不是像人們理解的放棄關中東返,其中至少含有對違背先入定關中者王之之約行徑的指責。就像菜九評論的那樣,你不讓劉邦王關中,自己也不王關中,損人不利己,司馬遷大致也是這個意思。只是這樣的評價尚不能洞悉項羽行棋的內涵。

    實際上應該考慮到對項羽都彭城之舉的後人詬病,多半是受到拜將臺韓信言辭的影響(項王雖霸天下而臣諸侯,不居關中而都彭城)的可能。菜九考察過韓信的歷史,以為所有精彩絕倫的描述基本都是編造的,拜將臺故事也不例外,具體內容可以參考《千古誰識拜將臺》,其要點後面的《華人最不認真系列之——韓信根本不會跑》有論述,此不贅。從上述分析可知,項羽之都彭城乃是其行棋的一個環節,那麼此舉的得失是不是如韓信所言那麼不足取?未必。清人惲敬有《西楚都彭城論》專門探討過這個問題,不僅僅是都彭城之得失,也涉及到了項羽整個行棋內容。如今菜九所論,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前賢的啟發。現將前賢高論刊載如下,作為本文的收結:

    自淮陰侯斥項王不居關中而都彭城,史家亦持此說。後之言地利者祖之,以為項王失計,無有大於此者。餘謂項王之失計,在不救雍塞翟三王而東擊齊,不在都彭城。何也?項王立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中,而三分關中,王章邯於雍,司馬欣於塞,董翳於翟,所以距塞漢王也。夫三人之非漢王敵,不必中人以上知之。項王起江東,敗秦救趙,遂霸諸侯,業雖不終,見豈必出中人下哉?吾嘗深推其故,而知項王都彭城,蓋以通三川之險也。通三川,蓋以救三秦之禍也。以彭城控三川,即以三川控三秦。是故都彭城者,項王不得不然之計也。何以知其然也?乃者,項王自王,蓋九郡焉:自淮以北為泗水,為薛,為郯,為琅琊,為陳,皆故楚地,為碭,為東郡,皆故梁地。是時彭越未國,地屬西楚。自淮以南為會稽,會稽之分為吳。灌嬰傳,得吳守是也,亦故楚地。九郡者,項王所手定也。軍於手定之地,不患其不安;民於手定之地,不患其不習;國於手定之地,則諸侯不得以地大而指為不均。據天下三分之一,以爭中原於腹心之間,此三代以來未有之勢也。彭城者,居九郡之中,舉天下南北之脊,關外之形勝必爭之地也。故曰,都彭城者,項王不得不然之計也。雖然項王之不取關中何也?曰,項王非不取關中也。乃者,漢王先入關,義帝之約,固宜王者也。項王聽韓生之說而都之,關中之人安乎,不安乎?關外諸侯無異議乎?項王所手定之九郡,將以之分王乎,抑自制乎?度其勢,必自制之矣。自制之,而一旦有警,其將去關中自將而東乎?關中者,固漢王所手定也,捨己所手定之九郡,而奪他人所手定之關中,又不分己所手定之九郡,一旦自將而東,天下之人安乎,不安乎?是故,關中者,項王所必取之地也。取之而名不順,勢不便,則緩取之;取之而名不順勢不便,且召天下之兵,則以棄之者取之。何以知其然也?乃者,陳涉首難,諸侯各收其地而王之矣。三王,秦之人也,以秦之地付三王,此秦漢之際諸侯之法也。使三王者據全秦之勝,扼全蜀之衝,包南山之塞,窒棧道之隘,終身為西楚藩衛,則朝貢徵發,何求而不可。若其以百戰之燼,生降之虜,寄仇讎號令,驅鄉黨之儔匹,一有擾動,西楚廢其主刈其民若燎毛射縞耳。指揮既定,人心自固,誠如是也。漢王不得援前說以爭秦,諸侯不得舉前事以責楚。名與勢皆順便矣。所謂緩取之也。所謂以棄之者取之也。是故不付之張耳、臧荼者,不以關外之將相制關中也;不付之共敖、黥布者,不以西楚之將相制關中也,陽示天下以大公,而陰利三王之易取。是故,三秦者,項王之寄地也。其告韓生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人誰見之。此項王之設辭也,非項王之本計也。雖然,關中重地也,取關中,重計也,其取之之次第奈何?曰,項王之計,不急於收三秦之地也,急於阻漢之東而已。何以知其然也?乃者,項王之所忌,唯漢王也。是故未為取秦之謀,先為救秦之策。三川者,救秦之要道也,以瑕丘申陽據三川,而北函谷,南武關,挈其要領矣。以司馬卬輔三川之北,而函谷之軍無阻矣。以韓成夾三川之南,而武關之軍無留矣。二王皆趙臣,趙睦於楚,故道通。韓成不睦於楚,不使之國,而楚制之,故道亦通。然而西楚之都,不能朝發夕至,則猶之乎未通也。彭城者,去函谷千有餘裡;去武關亦千有餘裡,輕騎數日夜即可關。北收燕趙之卒,南引荊邾之師,關外可厚集其勢,關中可迭批其隙,漢王一搖足,則章邯先乘之,司馬欣、董翳累乘之。西楚傾天下之力而急乘之,漢何患不衄,秦何患不全。漢王且不能保巴、蜀、漢中,豈能移尺寸與楚爭一日之利。故曰,以彭城控三川,以三川控三秦。都彭城者,項王不得不然之計也。不意四月諸侯就封,五月而田榮反齊,是月而陳餘反趙,六月而彭越反梁,西楚之勢,不能即日西兵,而漢王已於五月破章邯,八月降司馬欣、董翳矣。蓋項王止策漢王,而田榮、陳餘、彭越三人,非其所忌,故有此意外之變。此則項王之失計也。然使當日不受漢間,東兵擊齊,舉三楚之士,分兩路捷走爭秦,其時申陽、司馬卬未敗,韓成已廢,兵行無人之境,函谷破,武關必降;武關破,函谷亦不守。淮陰侯挾新造之漢,與旋定之秦,以當百戰必勝之卒,勝負之計,必不如垓下以三十萬當十萬之數矣。如是則三秦可復;三秦復而三川益固,九郡益張,齊趙燕三國有不折而入於楚者哉?而卒棄之不為,此則項王之失計也。故曰,在不救雍塞翟三王而東擊齊,不在都彭城也。(《西楚都彭城論》引自《項羽本紀·考證》)

    � e=i�1

    編輯於 2019-03-06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項羽

    楚漢戰爭

    中國古代歷史

    九段道場.

  • 4 # 江湖小曉生

    彭城就是後來的徐州,自古以來,徐州都是軍事重鎮,兵家必爭之地。為什麼徐州這麼熱乎呢?主要原因就是周圍都是平原,太好打了。進攻徐州,周圍幾乎沒有可以埋伏的地方,直接來到城下就行了。為什麼楚霸王會選擇定都在這裡呢?

    第一,他對自己充滿信心,徐州的地理位置方便他出徵。

    你永遠都不會理解一個戰神眼中,天下對他的感覺。他是為了戰爭而生的,如果沒有了戰爭,那他活下去的希望就被撲滅了。所以他必須要打仗,而徐州這個地方,周圍都是平原,雖然防守上差一些,但是也具備一個優點,那就是出兵容易。項羽的兵馬以騎兵為主,擅長閃電戰,所以他駐守徐州比較重要的一個目的就是方便率軍出征。這就像一場遊戲,很多人可能看不懂項羽。

    其實從他分封諸侯國的形勢來看,項羽本身就把這件事當成了遊戲。他想要回到春秋時期,他做天下霸主。誰那邊發生了矛盾,他就帶兵去解圍。這似乎比坐在家中做天下的皇帝要好玩的多。況且項羽對自己充滿了信心,他認為沒有人敢來攻打徐州,只有自己出去攻打別人的份。事實上也是如此劉邦前來攻打彭城,帶著五十多萬大軍,最後被項羽的三萬騎兵打的丟兒棄女。這就是項羽的實力所在,只是他沒想到劉邦有勇氣打彭城。

    第二,徐州是項羽的老家,回家秀一把似乎比做皇帝歡樂多。

    每個人對成功的定義是不一樣的,韓信和項羽的想法是一樣的,他認為成功了不回到故鄉秀一把,那跟穿著美麗的衣服在黑夜裡行走豈不是一樣嗎?所以說項羽成為天下楚霸王以後,自然是想要回來的。他回來不僅是要告訴大家,自己功成名就了。他還想將榮譽帶回家鄉,讓家鄉人享受一下成功的感覺。這或許就是項羽的可愛之處,沒有人說最後失敗了他就不是英雄,至少他曾經成功過,也曾經讓徐州人體會過成功的感覺。劉邦再牛,曾經不也是項羽的手下嗎?

    第三,即使他不想回去,可是他手下的子弟兵們都想回去。

    項羽手裡計程車兵絕大多數都是徐州人,他如果不回徐州,那這些士兵是不是也不能回徐州?這是非常嚴重的一個問題。士兵們的家人都在徐州,跟現在可不一樣,沒有電話和高鐵,飛機也坐不成。當年如果項羽選擇留在咸陽做楚霸王的話,那這些士兵很可能就永遠不可能再見到自己的親人了。楚霸王項羽是一個感性的人,我們從他最後的結局也可以看得出來。船伕讓項羽乘船離開,沒想到項羽一口拒絕,理由是沒有臉面去見自己的江東父老。八千子弟兵被他從家鄉帶出來,連年征戰,最後所剩無幾,他覺得自己對不起家鄉人,所以就算是自刎而死,也不願意再見家鄉人。

    第四,徐州是唯一享受江浙滬包郵,還擁有暖氣的城市。

    徐州這個地方跟其他地方不同,這裡的氣候項羽早就十分熟悉。他也想過在咸陽定都,但是那種大西北地區,他十分不習慣。多年的征戰告訴他,只有自己的家鄉才是適合居住的地方。他喜歡這片土地,難道這個理由還不夠充分嗎?現在人也喜歡徐州,因為徐州是唯一一個享受江浙滬包郵,還擁有暖氣的城市。這個理由夠了嗎?當然了這只是說笑,項羽認為咸陽是秦朝古都,已經經歷了幾百年的歷史,在這裡秦華人根深蒂固,自然是需要以秦人來治理秦人,所以他將這塊地盤分為了三塊,劃給了章邯等三個人。而其他地方都各自有本地的諸侯,只有徐州才是他的故土,他讓然就選擇了徐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詩刊》發表的詩讀不懂,反而被人說成好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