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默冰407靜安

    《 孤獨老人》

    他一一

    站在鏡外

    正重的和鏡中之人對話

    他突然覺得

    自己像是個外人似的

    他一一

    站在鏡中

    有板有眼地模仿著

    鏡外之人

    他突然懷疑 自己

    是不是和對面那個

    是同樣的人呢

    他瞄了瞄悠遊的魚

    凝望著對面

    鄰家窗臺上的水仙初綻

    然後

    他迷茫著

    轉身對著鏡中之人

    默默地說了一聲

    一一再見

    默冰1

  • 2 # 夜小紫

    這個問題折射出了很多人的固有觀念,即:

    好詩=我看得懂

    或者,很多人內心傾向於去認為:

    好詩=我理解/我喜歡

    但實際上這樣的看法是極度危險且錯誤的。

    邏輯歸謬的角度

    我們簡單舉個例子,一首詩是不是好詩,可以有很多個維度的評價標準。

    比如,我們可以將問題簡化,如下圖,滿足了感情真摯這一特點,我們可以說這是一首好詩,滿足平易近人也可以說是一首好詩……如此等等。(當然,實際情況不是這樣簡單的,平易近人也很大可能是爛詩,我這樣說是為了方便解釋。)

    但是,我們絕不能說,好詩就一定等於平易近人。一首詩可以平易近人,但是也很大機率語言比較晦澀難懂,卻內蘊非常深刻,運用了非常高階的技巧。

    所以我們可以用數學的、邏輯的方法進行梳理:

    命題A:詩歌《啦啦啦》是一首好詩。

    命題B:詩歌《啦啦啦》語言平易近人。

    在我們簡化版本的邏輯鏈中,由B可以推出A,但是由A絕對無法精確地推出B。那麼B是A的必要非充分條件。

    相似的,我們也可以說:

    形成一首好詩的因素非常的豐富,不可以僅僅用我喜歡、我看得懂來進行涵蓋。必須承認,存在我不喜歡、我看不懂,但藝術造詣非常高超的詩歌作品。

    證明完畢。

    反智主義的角度

    這種問題,往往更折射出一種很簡單扁平的評價標準,將自己的認知凌駕於人類既有的知識體系之上。

    我們可以稱之為反智主義。

    比如說,在小學的時候,我們沒有學習過負數,讓我們去計算“8-4=?”我們可以迅速得出“4”來。但是讓一個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回答“8-10=?”,他肯定就會埋怨說這個減不過,直到他對於數的認識擴充到了負數,才可能回答得出“-2”。

    讓一個小學生來判斷“8-10=?”這個問題,他會說出錯了。這不要緊,要是大家因此就公認,這個題真的錯了,那就嚴重了。

    相似的,我們可以簡單認為,鑑賞一首詩歌,需要以下一些能力:

    對歷史背景、詩人的理解:知人論世;

    對詩歌正規化的認知:格律技巧、修辭手法、結構技法等;

    對詩歌文字的理解:熟悉語言體系;

    對文學理論的熟稔:對古今中外各種文學理論的認知。

    我們暫且列四個,假設全部具備才能鑑賞好一首詩歌。那麼,很多人的知識體系無疑是不夠全面的,比如說中學生小明,他具備粗淺的歷史知識,對詩人有簡單認識,能結合翻譯看懂詩歌內容,其他都比較空白。

    讓他來理解杜甫的《登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從譯文的角度來理解,他能看出來“乾坤日夜浮”是寫景,寫天與地白天夜裡都浮動在洞庭湖的水面上,感到了壯闊雄渾之美。

    鑑賞完畢。

    但他絕對看不出:“乾坤”既能指天、地,又能指天地之間,亦即詩人活動的空間;而“日夜”,白天晚上,也指詩人活動的時間。這句詩意義雙關為“(詩人杜甫)在浩大的時空之中顛沛流離(浮的狀態)”。

    而更看不出的是結構上,這一句利用一組意義雙關,一層寫景承接“吳楚東南坼”,一層寫自己的顛沛承接下文“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過渡得巧妙無痕。

    這其實就是“8-10=?”減不過的一個變種問題。

    要勇於承認,自己認為自己看懂了東西,實際上都是一知半解。

    那麼,您看不懂的詩歌呢?

    在大罵寫得晦澀難懂什麼東西之前,是不是大機率自己壓根沒理解作者在說啥呢?

    千萬別墮入反智主義的陷阱,永遠記得敬畏知識。

  • 3 # 海燕文化公司李斌

    主要現在詩歌小眾了,再加上一些老學究講什麼平仄啦、對仗啦、意境啦、含蓄啦,於是高深了,離開生活了,能出好詩嗎?唐宋,詩歌兩座山峰,為什麼?詩詞人真情實感,不拘泥條條框框。在畫的圈子中去寫詩,你就死了。不會有李杜白、不會有蘇辛李。還有,在現在這個社會,人們的功利思想太嚴重,寫詩不賺錢啊,誰願去搜腸刮肚寫詩呢,真是的。有無道理,只當閒聊。

  • 4 # 精彩題圖詩

    不要談論什麼藝術高超?也不要談論什麼平易?讀者的藝術素養也不見得比詩人差!會評比會寫的人永遠多。皇帝的新裝,美不美?美!詩人自己說的。詩無達詁,不等於詩無詁。中國古代有很多詩論,說了什麼才是好詩!建議詩人自己先學學習!

  • 5 # 成金海2

    由於受唐詩的影響,人們已習慣於五言七言詩的薰陶,所以讀起現代詩來,一時很難適應。唐詩讀來琅琅上口,富有韻味,容易銘記,這是唐體詩的優勢。然而優勢也會有它固有的缺陷,體裁過於要求嚴謹,就會顯得行文呆板凝滯,影響了更為廣闊地發揮,所以隨著時代的改變,詩的體裁樣式也必然會隨著革新,自是在情理之中。喜愛詩歌鐘情於詩歌的人們,一直在詩歌的體裁格式方面作不懈地努力。唐詩轉向宋詞,宋詞再轉向元曲…詩不斷地趨向散文化,這是一個總的趨勢。只是一些現代詩越來越過於散淡,已經很難尋出一點詩的原本應該固有的特點和韻味了,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或不足。

  • 6 # 襄陽閒人2

    詩刊發表的好詩,這是因為他有他的評判標準,好與不好且隨他去。今天扯遠點,第一詩的種類與派別。從歌到詩至今,可以說是百花齊放多如繁星,什麼古風近代,豪放婉約,空靈史詩,山水花間,朦朧哲理等等不一而足。但是隻就我中國而言,我的愚見是,不管什種類和派別,都只用古代和現代來稱謂,那麼時間上怎麼劃代,我覺得以現代詩的出現,也就是晚清以前為古,以後為現。隨便提一下西方現代詩,其他的不說,就說他的意境,我覺得他是優於中國的,儘管中國也出現過諸多的大家和泰斗,但是一如中國的唐詩宋詞等等都是其他民族所無可比擬的,但就現代詩而言,我們卻稍稍少了一些。最後迴歸正題,詩的好壞,只要不是用來研究,一切都是好的,至少在自己和別人的心裡。最後致悟空問答少一些。

  • 7 # 張軍120126032

    詩歌是生活的寫照,是自然生活的反映,早晨東昇的太陽和晚上月伴著滿天星星,月圓月缺,颳風下雨和春天的花,秋天的果和人們在生活中的歡聲笑語其實都是人間及美的詩歌,只要你用心去讀,就能領悟就會讀懂,因為詩歌裡面加了許多神奇的色彩一一味精!

  • 8 # 飛哥70240

    所以梨花教主轉而做畫了,因為好詩只有詩人懂別人是看不懂的,大家也只有看看白日依山盡了,太容易懂了太陽下山了,你非說日烏天下黑鬼知你說的是日落還是日食,恐怕只有寫的人知,還是看看不好的詩吧,易懂。

  • 9 # 華山樵叟

    這問題一則:可參照《宋玉答楚王問》。下里巴人,和者數千人,陽春白雪,和者僅數人。曲高和寡,是一方面的因素。另一方面,某些詩作者,故弄高深,寫一些“除自己知道外”的思想情感或典故,使人讀起來累,無法產生共鳴。再有現在文化生活非常豐富,人們沒必要來讀你那些枯燥,費解而沒有靈動的詩。

  • 10 # 劉聲90883005

    詩篇一旦上了等級,看不是常態。需要專業人士解釋註釋,好詩的境界不在字裡行間,我們也看不懂剛剛逝去的著名天文學家的預言,這不妨礙他的偉大傑出。至於詩啊小說啊,也許有一段很長的沉寂的路要走,快歺的節奏,快捷的網際網路,急功近利的人們,閒情逸致是行將就木者的心態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埃爾多安稱,敘伊德利卜已經失控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