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島知風
-
2 # 南言舊事
胤禩應該是康熙晚年發生的“九子奪嫡”中實力最大的一個,也是對雍正皇位最有威脅的人,按說在雍正繼位以後,應該首先打擊胤禩,其實,雍正也想這麼做,但是由於他剛剛繼位,帝位還不是十分穩固,而胤禩及其追隨者在朝中還有不小的力量,所以,雍正還不敢貿然對胤禩採取行動,而是採取手段穩住胤禩,在時機成熟後,才一舉將胤禩一黨全部一網打盡,徹底消除了後患。
雍正繼位伊始,不但沒有處置自己的政敵胤禩,反而出人意料的對他進行重用,在繼位的第二天,雍正就任命胤禩和十三阿哥允祥、大學士馬齊、理藩院尚書隆科多等四人為總理事務大臣。不但如此,雍正還封胤禩的兒子弘旺為貝勒,弘旺的爵位當時在雍正的子侄輩中僅次於廢太子胤礽的兒子,在“弘”字輩中算是比較高的了。
雍正在任命胤禩為總理事務大臣後,於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二月十一日,加封胤禩為和碩廉親王,將其改名為允禩,不久又任命允禩為理藩院尚書。雍正不僅重用允禩,對他的親戚、黨羽也廣為施恩,將允禩的舅舅噶達渾由賤籍升為旗民,賜其世襲佐領的職務;允禩的手下蘇努、佛格、阿爾阿松、滿都護、佟吉圖等人都被雍正加官進爵。
在對胤禩給予重用的同時,雍正騰出手對允禵、允禟進行打擊,將允禵派到景陵名為看守陵園,實際進行軟禁;對胤禟以遵循舊制,派遣王公往赴軍前為名,將其發遣西寧。這不過是雍正分化政敵的勢力,逐個打擊的策略,對此,允禩心中也非常明白,這就是雍正欲抑先揚的手段而已。
在允禩被冊封為親王的時候,其親屬、部署前來向他祝賀,允禩的福晉郭絡羅氏曾說:“有什麼可喜可賀的,不知道哪一天就要掉腦袋呢!”允禩也曾對人說:“皇上今日加恩,焉知未伏明日誅戮之意?”可見,允禩對雍正對自己採取先安撫的手段,已經看的非常清楚了。
對於一個長滿刺的枝條,只有將刺全部剃掉,才好下手拿。雍正在處理了允禩的其他幾個心腹之患後,就已經開始準備對允禩動手了,他只有找到允禩的錯誤才能夠找到突破口。雍正先從小事入手,在精神上對允禩進行折磨。
雍正元年(1723年)九月,雍正以太廟更衣房的油漆味過大,竟然讓主管工部事務的廉親王允禩及工部侍郎、郎中等跪在太廟前一晝夜。當年的十一月,雍正又指責允禩昔日為其母妃辦理喪事的時候過於奢靡,是“偽孝矯情”。雍正以這種小事對允禩進行責罰,不過是故意讓允禩難堪而已。
雍正四年(1726年)正月初五,雍正召見群臣,聲稱:“廉親王允禩狂逆已極,朕若再為隱忍,有實不可以仰對聖祖仁皇帝在天之靈者”。但是,雍正對於允禩的指責,卻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內容,隨即,雍正下旨將胤禩、胤禟及蘇努、吳爾佔等人革去黃帶子,並由宗人府除名。二月初七,將允禩等人圈禁在高牆之內。
雍正四年(1726年)三月初四,雍正再次下令將允禩改名為“阿其那”,有人說是“狗”的意思,也有人說是 “不要臉”的意思。六月初一日,雍正將胤禩、胤禟、胤禵的罪狀頒示全國,其中胤禩的罪狀有四十款,九月初八日,胤禩因嘔病死於監所,也有人認為他是被雍正讓人給毒死的。
雍正之所以在繼位之初沒有急於對自己主要的政敵允禩動手,主要是考慮到當時無論是朝廷還是民間對他繼位的合法性有不少的議論,甚至懷疑其是謀害了康熙皇帝得到的皇位,為了儘快穩定局勢,只有採取穩妥的辦法,穩住各方勢力,再慢慢計較。所以,雍正對允禩的重用,只不過是其為了分化瓦解政敵的勢力,而採取的策略而已。
在歷史上,對雍正的評價有人說他是虛偽殘忍的帝王,也有人說他是務實勤政的明君。雍正的性格喜怒無常,這一點他自己也是承認的,早年,康熙皇帝就曾經因此批評過他,在他當上皇帝以後,雍正專門製作了一副掛屏,書寫著“恩諭、戒急、用忍”六個大字,用以警醒自己,從他繼位後處理允禩的事情上,也可以看出他確實在“忍”。
不過,對於雍正採取的雷霆手段,其實也可以理解。由於康熙後期朝廷政治腐敗混亂,雍正要想穩定自己的地位,只有鞏固皇權,用嚴厲的手段打擊政敵、朋黨,在強化皇權和維護親情之間,雍正只能選擇了強化皇權,這樣才能保證政權的高度統一。
-
3 # 方之城
雍正貴為皇帝,要輕易拿下八阿哥胤禩也不是那麼容易,至少有三個方面讓雍正不得不隱忍四年才收拾胤禩。
鞏固皇權康熙駕崩,雍正登基其實相當的兇險,九子奪嫡在整個大清朝是鬧得最厲害的一次皇儲爭奪事件。康熙死得比較突然,四阿哥胤禛能夠順利繼位,既靠運氣,又得源於朝中的實力派站在了他那邊。
胤禛有實力,並不代表他最大的政敵八阿哥胤禩的實力比他弱很多,其實兩人的實力旗鼓相當,唯一的區別在於康熙在世時候對兩人的態度不同而已。
剛剛登基的雍正不可能立刻將自己的死敵置於死地,這不符合封建王朝政治鬥爭的傳統。魚死網破的事兒對於雍正來說實在是划不來,新朝剛立,新皇登基,第一要素一定是求穩,穩定臣心、民心。
對於雍正來說,穩定皇權最核心的東西就是要緩和曾經最大的政敵八爺黨的領頭人八阿哥胤禩的關係。只要胤禩穩定下來,給予雍正足夠的緩衝時間,皇權得以鞏固,未來才有可能徹底的打壓胤禩一黨。
黨羽剪除雍正登基後,滿朝文武其實各有派系,大家都心知肚明,比如當時最重要的兩個人,十四阿哥胤禵是兵權最重的西北大將軍王,手握滿清20萬精兵,但是他是八阿哥胤禩的鐵桿兒;陝甘總督年羹堯又是雍正皇帝一手提拔起來的封疆大吏,更是自己的大舅子。
在這些皇子當中,更是雍正派和八爺黨涇渭分明,站隊明確,他們又各自在朝中有著錯綜複雜的關係,這些關係就形成了強大的聯保勢力,這股政治勢力對於雍正來說也是不小的威脅。
雍正要動八阿哥胤禩,必須要將他這些黨羽剪除才行,如果貿然對胤禩動手,他的黨羽既可能對雍正皇帝發難,甚至可能採取極端手段,這對整個大清政權的穩定極為不利,雍正皇帝不可能做這種急不可耐的選擇。
如何剪除胤禩的黨羽呢?雍正皇帝用了兩招:1、對待胤禩是明升暗降;2、對待黨羽是極力打壓。
雍正登基後,就任命了四位總理王大臣,相當於明朝的宰相,其中就有胤禩。這是雍正的高明之處,明面兒上告訴胤禩及其黨羽,當年的儲君之爭結束了,現代哥倆已經確定了君臣名分,但是當哥哥的不會計較弟弟當年的敵對態度,依然重用胤禩。
雍正授封胤禩為總理王大臣的同時,還授予他親王的爵位,這是拉攏,但是,雍正讓胤禩這位總理王大臣負責的具體事務卻是工部和禮部,一個搞建設,一個搞外交,這兩個部門一個可以撈錢,一個卻是清水衙門。
雍正並沒有將吏部和兵部交給胤禩,而是交給十三爺胤祥,他也是總理王大臣,胤祥才是雍正真正信任的人,這兩個部門才是真正的要害部門。
雍正對待胤禩最大的黨羽西北大將軍王胤禵做得非常堅決,胤禵還是雍正同父同母的親兄弟,在西北叛亂沒有結束的緊要關頭,急令胤禵回京為康熙守靈,並立刻讓年羹堯接手了西北20萬大軍的指揮權。回京後的胤禵在為康熙守靈後,直接被雍正派去為康熙守陵。
守靈和守陵是兩碼事兒,前者最多跪在棺材前哭幾晚上,後者卻是一直呆在康熙的景陵前不得離開,至於多久,那就雍正的心情。雍正的心情一直不好,直到他死後,胤禵還在景陵守著,直到乾隆繼位後,才將這位親叔叔放了回來。
宗族壓力第三個方面就是雍正十分忌憚皇族宗親的壓力,誰都知道雍正要收拾胤禩,但是雍正卻不能立刻動手,除了前面說的政治原因外,還有就是宗族因素讓雍正不得不考慮。
滿清皇權和其他朝代皇權組合有著細微的區別,滿清政權在當初建立之前,實際上是股份制,比如努爾哈赤時期的八王議政,順治、康熙朝開創的鐵帽子王制度等等,這些都說明滿清皇權並不是一家獨大,皇帝對其他的勢力多多少少是有顧忌的。
雍正皇帝剛剛登基就要剪除自己最大的政治對手,這對皇室宗親來說不可接受,會給他們一個直接的訊號——皇權要打壓宗親勢力。
一旦這些皇族宗親對雍正皇帝的作法不滿,形成內部勢力聯盟,這就會給雍正皇帝帶來極大的麻煩,雍正皇帝要強力推行的新政就會收到極大的阻力。雍正相當的清楚這方面的複雜關係,他必須在前期放出“合作、團結”的姿態出來,一邊迷惑、穩住八爺黨和宗親勢力,一邊利用這段時間鞏固皇權,加大對朝局的把控,等待時機。
綜上來看,雍正皇帝為了剷除自己最大的政治對手胤禩,用了足足四年的準備時間,不得不說雍正皇帝具有很高的權謀手段,他不愧是大清王朝最有政治能力的皇帝之一。
-
4 # 江湖小曉生
飯要一口一口地吃,事情也需要一步一步地來辦。
雍正剛繼位那會兒,要處理的事情太多。首先要把最有威脅的十四阿哥胤禵給辦了,但是又不能引起眾位兄弟們的恐慌,否則一定會魚死網破。
於是乎,雍正重點穩住了八爺黨的成員,將八阿哥胤禩提拔為總理王大臣,這麼一來胤禩就沒話可說了。胤禩閉嘴,那麼一直跟雍正唱反調的八爺黨也就閉嘴了。
一、騰出功夫來收拾真正的威脅。就算是到現在為止,都有人聲稱,十四阿哥才是康熙選定的接班人,他們的理由很簡單,誰都不會在晚年把10萬大軍的軍權隨便交給一個人,除非這個人是自己的接班人。
胤禵在康熙晚年,被任命為大將軍王,手握10萬大軍,代替康熙出征平定西北叛亂。你別說胤禵還真的建立了功勳,甚至攻入了拉薩,平定了西藏。
不光得到康熙的信任,而且又有了軍功作為支撐,胤禵回來繼承大位,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可惜這個時候康熙忽然就駕崩了,雍正成功上位。
姑且不論康熙是否真的有意把大位傳給胤禵,光看胤禵的戰功和手裡的10萬大軍,就讓雍正有些瑟瑟發抖了。所以當務之急,不是對付京城內的敵人,而是要收拾了胤禵。
因為如果胤禵利用大軍為自己奪位,雍正的皇位壓根就坐不穩,畢竟康熙看好胤禵,而且胤禵剛剛給大清朝立下軍功,你雍正有什麼?
所以雍正在登基以後,第一件事就是把胤禵給召回來。在召回來的過程中,還發生了一個小插曲。當時胤禵和家眷們是分開走的,結果雍正半路上不僅派人搜查了胤禵的姓李,連胤禵的家眷們的行李也遭到了半路嚴查。
這件事直接成為了胤禵和雍正爆發矛盾的導火索,因為在胤禵和旁人看來,雍正這就是做賊心虛,他擔心康熙會留下什麼證據,可以證明傳位給胤禵,所以必須要先查出來銷燬。
既然已經做了壞人了,那就壞事做到底吧!等到胤禵回來以後,雍正不僅剝奪了他的所有職權,而且還打發他去守皇陵了。
二、剛除了內憂,又來了外患。雍正搞定十四阿哥以後,按道理就要收拾八爺黨了。但是在雍正元年,西北又出么蛾子了。當初幫著清軍平定西北叛亂的羅卜藏丹津,對清廷的分封十分不滿。
他覺得自己不僅沒有得到嘉獎,反而被削弱了權力。沒錯,他沒有感覺錯,清朝這麼安排就是為了扼制他的發展。
於是乎在康熙去世以後,胤禵回去奔喪,這哥們就開始叛亂了。胤禵是絕不可能再用了,所以雍正這個時候就派遣年羹堯做為撫遠大將軍前去平叛。
整件事還是比較順利的,不過拖的時間比較長,一直到了雍正二年三月,整場戰爭才算結束。長達七八個月的時間,讓雍正寢食難安。
為啥?因為當時年羹堯帶出去的人馬有20萬人之多,這些人馬每天都需要供應大量的糧草,時間越長,清廷的壓力就越大。
結果打贏了那還好說,畢竟花錢辦事了。可是如果年羹堯打敗仗了呢?那甭說年羹堯要被處置了,對於剛剛登基上位的雍正來說,也是致命一擊。
到那個時候,滿朝文武都會覺得雍正的領導能力有問題,地位不穩的雍正,極有可能被人趕下臺。所以這一仗事關重大,雍正日夜操心,壓根就沒工夫再抽身對付八爺黨這幫人,胤禩自然也就能躲過一劫了。
三、從雍正二年開始,胤禩就已經開始被打擊了。打擊對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做任何事情都講究一個名正言順,雍正想要滅掉的不是普通的大臣,而是自己的親兄弟。
如果沒有合適的理由,就對自己的親兄弟下手,那麼對不起,你肯定會遭到各種非議。因此雍正打壓八爺黨也是有一個過程的。
首先,在雍正元年,雍正便將八爺黨給拆分了。雖然胤禩被任命為理藩院尚書,並且負責管理工部事務,可是八爺黨的其他成員,卻無事可做。比如說九阿哥胤禟就被雍正打發到西寧前線去了。這麼做可以將胤禩孤立起來,從而各個擊破。其次,雍正二年,雍正開始收拾胤禩身邊的朋黨。比如說揪出馬爾齊哈、常明等人,聲稱他們是奸佞小人,並且還是胤禩昔日的黨羽。這種指名道姓的打擊,其實早就把胤禩的老臉不知道丟到哪兒去了。再者,到了雍正三年,雍正終於騰出手來了,他開始明擺著收拾胤禩。直接指責胤禩有動搖百官意志的嫌疑,而且一再阻撓雍正施政。所以在宗人府的議定之下,胤禩應該被革去王爵。此後雍正每天派遣4名侍衛跟著胤禩,其實就是在監視胤禩。最後,雍正四年,該來的終於還是來了。雍正這個時候已經無事可做了,自然就動手解決大麻煩了。胤禩、胤禟被一擼到底,除了宗人府除名外,還被抄了家,甚至改名為阿其那和賽斯黑,也就是豬狗的意思。他們倆也被圈禁了起來,不久兩人就都掛了。由此可見,雍正對付八爺黨的套路,那是一環扣著一環。沒工夫的時候就先穩住你,有功夫了二話不說就來收拾你了。
總結:雍正收拾人的時候,總喜歡搞名正言順這一套。給胤禩提出的罪狀有40條,給胤禟提出的罪狀有28條。後來給年羹堯的罪狀多達92條,收拾隆科多的時候,也列出了41條大罪。
一言不合就搞出這麼多條大罪,這是跟誰學的呢?這讓我想起了當年崇禎皇帝收拾袁崇煥的時候,崇禎給他列了9條大罪。由此可見,收拾這些大人物,不多列幾條大罪,是不足以服眾的。
參考資料:《清史稿》
-
5 # 四川達州人
因為雍正得穩固權力後才能動手。
雍正的實力最初是不如胤禩的。雍正能夠上位,核心力量是康熙留給他的張廷玉和隆科多兩大文武支柱。
清朝歷史上,唯一被皇帝公開喊舅舅的隆科多,是佟國維的兒子
所以,雍正完全掌握行政、軍事體系還需要一定的時間。從歷史傳承來看,雍正擁有的個人力量非常薄弱,大體是廢太子殘餘力量的一小部分。而當時胤禩的支援力量非常多:
本系安親王勢力;大、八、九、十的母族力量;損失不多的大阿哥~明珠黨;馬奇等上書房官員。佟國維等勢力。
佟國維與馬奇:
廢太子集團經歷索額圖被處死,太子二廢的多次打擊,已經基本消散了,雍正能夠接收的力量並不多。這是雍正無奈緩步對付胤禩胤禟的原因。
退職公爵佟國維看不清局勢,錯誤支援胤禩而被康熙斥責回家
馬奇一直認為:目下諸王,八王最賢。傳說被康熙當眾毆打,降職。
八/九+十,其實是兩個小集團,九與十關係最好,屬於一體
大阿哥與明珠黨核心人物納蘭明珠。他兒子是我們都聽說過的納蘭容若
-
6 # 張生全精彩歷史
雍正上臺以後,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也是為了出一口惡氣,對曾經和他爭奪繼承人之位,曾經反對他的那些兄弟們,進行了狂風暴雨似的清算。不過奇怪的是,雍正的清算,是發生在四年之後。
一般來說,很多政治人物上臺以後,都會立刻清算自己的政治對手。因為只有把對手打下去了,政治集團只有自己的人,才能建立自己的權威。否則的話,他可能就寸步難行。畢竟但凡他要做一件什麼事兒,都會遭到政敵的阻礙。所謂“不破不立”,破是前提,破了以後,才能立起來。
所以,照理說,雍正上臺以後,他第一件事也應該打擊自己的政敵。但是雍正並沒有這麼做,而是把這一切都放在了四年之後。從現實表現來看,雍正的這一番操作應該說是成功的。那麼,他成功的秘訣究竟是什麼呢?
我認為,雍正這樣做,是用了兵法的,其中有三大招數。是哪三大招數呢?
(雍正)
一、欲擒故縱。雍正要打擊自己的政敵,他必須要有說服力。他開始當皇帝的時候,雖然已經當了皇帝,但是這時候出手,他是沒有說服力的。為什麼呢?
因為大家都懷疑他得位不正,都覺得他不應該當皇帝。既然他得位不正,他就沒有權威。沒有權威,就打不倒,也得不到支援。
所以,剛剛上臺的雍正,最重要的就是要樹立自己的權威。怎樣才能樹立自己的權威呢?除了讓自己的人擁戴自己外,還有一點就是讓敵人也擁戴自己。如果讓八王爺胤祀表達擁戴雍正的意思,那麼,雍正的權威就起來了,他就是理所當然的皇帝了。
而當這時候,胤禩等人再有閒言碎語,那就是欺君之罪,就是謀大逆之罪。雍正想要打擊他們,就有充足的理由了。
所以,雍正才會欲擒故縱。先給予胤禩高官厚祿,讓他在朝廷中掌控大權(大權並非實權),一旦他表現出了對雍正沒有足夠的尊敬,那麼雍正完全就可以處置他,理由也非常正當了。
(胤禩)
二、先易後難。雍正一生最大的政敵無疑是八王爺胤禩,包括十四王爺胤禵等人。雍正的辦法,就是先除掉八王爺胤禩和十四王爺胤禵的黨羽。所以,雍正就採用了打擊八王爺、十四王爺黨羽的辦法。
先打擊八王爺胤禩、十四王爺胤禵的黨羽,有兩個方面的作用:一是削枝剪葉,而是打草驚蛇。
要除掉一棵大樹,先剪掉這棵大樹的枝葉。當大樹的枝葉被剪除的時候,這棵大樹雖然看起來還強壯無比,其實已經孤立無援了,再砍掉就容易了。
我說“打草驚蛇”,有人肯定認為我說錯了。打草驚蛇,那不是一件壞事嗎?事實上並不是壞事。對於雍正來說,這恰恰是好事。他就是要“打草驚蛇”。打草的目的,就是為了驚動蛇。蛇就是胤禩心中的不滿。只要把他們心中的不滿驚出來,雍正就找到藉口了。要打擊他,就容易了。
(年羹堯)
三、由內到外。雍正還有一招“由內向外”的辦法。
雍正雖然上臺了,他自己也有一幫勢力了,但是,他自己的這一幫勢力,其實並不是很牢固的。比如,有兩個人應該是雍正最值得依靠的物件,恰恰是兩個人,非常不穩定,對雍正非常不忠心。
第一個人,是雍正的兒子弘時。弘時在那時候,屬於雍正的老大,是雍正天然的皇位繼承人。但是弘時卻和胤禩靠得很近。經常和胤禩在一起,說一些雍正的怪話。這完全就是吃裡扒外,雍正如果不除掉這樣的人,他就沒辦法保持內部的團結。所以,他首先把弘時攆出家,開除了他的宗籍,除掉這顆耗子屎。
第二個人,就是年羹堯。年羹堯是雍正最得力的助手,但是年羹堯說話行事,不夠謹慎,自認為自己有很大的功勞,經常做一些放肆的事情。雍正想要建立自己堅強的忠誠的團隊,當然不能容忍年羹堯的存在。所以,他才把年羹堯打擊了下去。
打擊了年羹堯和弘時以後,雍正把弘曆立為繼承人,並且重用十三王爺胤祥。這樣,在雍正的團隊裡,就變成很忠誠很團結了。
有了忠誠團結強有力的團隊,要一致對外,就容易了。
總之,應該說,雍正的三招策略,是非常好不錯的,雍正利用這個策略,為他進一步行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因此,在做完這一切後,已經過去了三年。在第四年時,雍正就向胤禩下手了。
(參考資料:《清史稿》等)
-
7 # 聞學天史
雍正這是在臥薪嚐膽,其實不用說胤禩有多聰明能幹,只要看看雍正為了整垮胤禩費了多大的勁,就知道胤禩不是等閒人物,就連雍正都暗自佩服他,所以一直等到第四年(1726年),才收拾老八胤禩。
早期胤禛的勢力根本無法和胤礽、胤禩二人相抗衡,但胤禛善於耍兩面派手法,懂得韜光養晦、表面竭盡孝心、友愛兄弟搏取了康熙的好感,避開了兄弟們的打擊,反而讓他成為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人。
胤禩頗有領導才力,善於討好眾心,從小養成隨和待人,眾兄弟都喜歡跟隨他左右,與九弟胤禟、十弟胤䄉、十四弟胤禵交之甚深,而且與諸多王公朝臣亦相交甚厚,老八的才幹、為人隨和,向來頗受朝中大臣們的肯定。
康熙帝注重皇子們的騎射技術,少年時的胤禩騎射皆佳,技術精湛,早期康熙頗有認可,13歲時就幫康熙試貢馬,辨別馬的好壞,康熙二次親征時,在太子胤礽的口諭裡,還稱讚過胤禩,小小年紀射獵的兔子數量和幾個兄長一樣多。
胤禩待人處事體貼細緻,早期得到康熙的喜愛,他的才幹也得到了展露。康熙第一次舉行分封阿哥爵位時,除了胤禛、胤祺、胤佑受封貝勒,胤禩也是當時年齡最小受封為貝勒的。
此後康熙多次只派任務給胤禩,曾與三阿哥胤祉一同辦理政務,重建東嶽廟等事宜,並幫助裕親王福全重建料理廣善庫,裕親王福全生前,還曾多次讚揚胤禩有德有才。
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胤礽和康熙父子的矛盾升級,第一次廢黜太子時,當時的局勢諱暗不明,康熙命胤禩署內務府總管,這也體現出康熙對老八的信任與器重。
太子被廢后,對儲君之位覬覦已久的老大胤禔此時蠢蠢欲動,上竄下跳,大有捨我其誰之意,於是遭康熙嚴斥和打擊,此後胤禔自知與皇位無緣,便開始向康熙吹捧胤禩,算命的人替老八胤禩面相,此後必定是大貴之人。
康熙一聽勃然大怒,認為胤禩有覬覦皇位之心,並說“胤禩柔奸成性,妄蓄大志”,有勾結黨羽想謀害胤礽,所以將他治罪,向來崇拜胤禩的胤禟邀胤禵一起帶著毒藥前去阻諫,胤禵過激的言語間衝撞了康熙,拔刀相向,差點誅殺了兒子胤禵,好在五阿哥抱住勸阻,在眾多兒子的跪求下,康熙就此平息,並下令責打胤禵二十板,逐出宮去,這才化解了一場父子衝突,但康熙此後對胤禩再沒有好印象。
廢黜胤礽沒過多久,康熙有點後悔了,期間與大臣們的言談中,故意時不時流露出重立太子之意,於是召集文武大臣商議,讓大臣在諸阿哥中擇立一人為新太子,這時八爺黨的人就覺得這是一個機會,所以在舉薦太子時,說胤禩是儲君的最佳人選。
然而,康熙就不高興了,他想復立胤礽,重新擇立新太子,只是為了給自己一個臺階下,但朝中重臣一致舉薦胤禩為太子,這樣一來,胤禩留給康熙勾結外臣的印象,在康熙心中大打折扣。
太子胤礽經過一次冷宮後,大臣紛紛倒向老八胤禩,老八勢力的加強,讓康熙對其加以防範,更讓胤礽惶恐不安,於是做出一些不法行為,再次遭康熙的不滿和反感,二度被廢黜。
後來發生“死鷹事件”,讓老八胤禩一蹶不振,徹底失去儲君之位的可能。
老八胤禩多次被父親打壓和反感,並沒有灰心,始終在找機會表孝心。
康熙五十三年,康熙在熱河巡視,本該胤禩去隨行的,但恰巧這天是他前去祭拜,生母良妃,未及時赴行請安,為了表自己的孝心,並派人給康熙送兩隻老鷹,但是開啟來竟然是奄奄一息了,康熙非常氣憤,認為胤禩有詛咒自己,於是對外宣告:“自此朕與胤禩,斷於父子關係。”
這也就意味著胤禩徹底失去奪嫡的資格,此後康熙又把胤禩俸銀俸米、執事人等銀米停了,即便被如此打壓,和父親的不待見,胤禩在朝中的仍有較高的威信,比如大學士李光地,一直認為眾皇子當中,胤禩是最賢能的。
由此可見,老八胤禩的實力到底有多大了,至少有足夠的威信影響朝堂的勢力。後來,康熙認為對老八胤禩處罰有點過,於是又命人將其的俸祿與銀米恢復,此後康熙也交給胤禩辦理一些政務。
康熙駕崩後,老四胤禛繼承大統,這也意味著胤禩不幸的時刻由此開始。
雍正繼位後,封為和碩廉親王,還命他與胤祥、隆科多、馬齊共四人總理事務。實際上,老八雖然奪嫡失敗,但實力和勢力還在,所以雍正沒有動老八,反而重用他的原因。
雍正欲想穩固皇位,就得先穩住老八,從而一步地剪除老八的羽翼,雍正先將胤禩身邊的心腹盡行遣散,剪除他的龐大翅膀,並屢次告誡大臣不要重蹈朋黨的教訓,可謂是敲山震虎。
雍正即位初,先收拾的是自己胞母親弟弟十四阿哥胤禵,胤禵是在自己作死,老八對雍正的不服是藏在心裡,表面上該臣服還得臣服的,但胤禵卻把不服的表現出來,處處跟雍正作對,雍正順他的意,打發他去為康熙守靈了,從此胤禵就廢了,一直都在幽禁中度過。
雍正打擊胤禵,目的也是在敲打八爺黨,老十四胤禵這一倒,拔掉了八爺黨裡應外合之勢,雍正也就可以騰出手對付真正的八爺黨了。
雍正元年,青海因戰事吃緊,雍正將所有的精力都放諸於外患,內患就先擱置一邊了,但對於胤禩等人仍時加防範訓斥,雍正帝命廉親王胤禩負責在太廟端門前設更衣帳房,因為是新制的更衣賬房,油漆味大,雍正為此發怒,罰老八胤禩跪在太廟前跪一夜。
雍正二年,雍正面對八爺黨的龐大翅膀,決定拔翅膀,先將胤䄉圈禁,胤禵的大將軍王,年羹堯也取代了,胤禩岌岌可危,雍正屢次對胤禩刁難,說他廣結朋黨、不知悔改,便將他的黨羽予以剷除了個一乾二淨。
雍正三年,雍正開始發起了對胤禩的總攻,先革去王爵,撤出佐領,並鼓勵大臣們彈劾他,屢屢對他加以罪名,等到胤禩不再具備威脅的時候,就是開始動他的時候。
雍正四年正月,雍正點名批評了老八胤禩“狂逆以極,懷挾私心”,不能再對其寬忍了,否則對不起先帝,還提起當年康熙病癒後,雍正說自己很高興,但是胤禩卻很憂慮,說皇上現在好是好了,以後還未知呢,朕聞之,不勝驚駭,絕對不容這樣不忠不孝大奸大惡的人。
於是,在正二月雍正迫不及待將胤禩、胤禟二人從宗人府除名,黃帶子革去,還將胤禩之妻“福晉”之名除去,逐回外家,並將胤禩被囚禁於宗人府高牆中,此後宣告他的罪行。
後來,雍正這樣還不解恨,還將胤禩、胤禟改名,胤禩改為“阿其那”,胤禟為“塞思黑”,老八的兒子弘旺還改為“菩薩保”,就在胤禩被囚禁不久,嘔病卒於宗人府高牆內,民間認為他們是被毒死的。
結語自古帝王都是這樣,不會讓對自己有威脅的政治集團存在的,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生在皇家根本沒有親情可言。所以從雍正繼位開始,意味著八爺黨已經失敗,即便是失敗者,但胤禩仍有一批擁護者,在朝臣中威信較高,這對雍正來說,始終是個麻煩,必須得除掉,只不過雍正臥薪嚐膽,一步一步的強大自己的實力,等到合適的機會,一併除去了胤禩和八爺黨的人。
—End—
-
8 # 雍親王府
歷史上的康熙朝晚年,眾位康熙皇子為何爭奪皇位,上演了一場驚心動魄的“九子奪嫡”大戲。最終,雍正成為了這場皇位爭奪戰的勝利者,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皇帝去世後,由他繼承了皇位。
然而,登基之後的雍正,並沒有立馬對八阿哥胤禩,這位自己在“九子奪嫡”中最為主要的“政敵”和競爭對手展開清算和報復行動,反而是對其進行了封賞與重用。直到四年之後的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才決定“痛下殺手”,為胤禩定下了“四十條大罪”,並將胤禩削宗奪爵、圈禁至死,就連名字也給改為了極富羞辱意味的“阿其那”。
實際上,在這四年時間裡,雍正無時無刻不在為最終處置胤禩做著準備,而縱觀這件事情整個過程,除了將雍正高超的政治手腕以及陰狠的處事風格彰顯無遺外,也盡顯了帝王之家內部的殘酷與無情。
八阿哥胤禩,雍正在“九子奪嫡”中最為重要的競爭對手。八阿哥胤禩生於康熙二十年(1681年),生母是辛者庫出身的良妃衛氏,這也使得胤禩成為了所有參與“九子奪嫡”的康熙皇子中,出身最為卑賤的一位。
然而,胤禩並沒有因為卑賤的出身而“自暴自棄”,也沒有選擇向命運低頭,相反他的鬥志與上進心被徹底的激發了出來。
一方面,胤禩自幼天資聰慧、勤學苦讀,能力不斷提升;另一方面,他性格和善、為人謙恭,贏得了許多人的擁護與支援,這其中就包括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四阿哥胤禵在內的一眾康熙皇子,以及裕親王福全、佟國維、馬齊、阿靈阿等諸多朝中重臣。
不僅如此,這一時期康熙皇帝對於胤禩也是非常的喜愛,不僅將他委以了重任,更是在康熙於三十七年(1698年)就將其晉封為貝勒爵位,使其成為了當時最為年幼的受封者。
而伴隨著太子胤礽日益放縱、荒誕的表現,以及他與康熙皇帝之間的矛盾持續尖銳,朝中對於胤礽的反對之聲也越發激烈,胤禩則一躍成為了眾人擁護的奪嫡“熱門人員”,可也正是因為如此,胤禩開始逐漸為康熙皇帝所厭惡。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皇帝“一廢皇太子”,胤禩等人也開始為爭奪皇位而展開了行動,最終的結果確實適得其反。
先是在“江湖術士張明德案”中,胤禩等人的“抱團”行為被康熙皇帝察覺,“八爺黨”就此將全部實力暴露在了康熙面前,就此讓康熙感到極度不滿。
而之後在康熙皇帝已然決定準備復立胤礽的皇太子之位的時候,以領侍衛內大臣阿靈阿、內大臣鄂倫岱、翰林院掌院學士納蘭揆敘以及戶部尚書王鴻緒為首的一眾朝臣,竟然在御前會議上與康熙皇帝公然“唱反調”,堅決抵制太子胤礽,並全力支援八阿哥胤禩,更令康熙對於胤禩產生了極度的憤恨之情。
可以說,正是由於胤禩的“高人氣”,讓康熙皇帝感受到自己的皇權威嚴受到了威脅,而胤禩因此在康熙心中的地位是大打折扣。
儘管康熙皇帝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的時候,第二次、也是最後一次廢黜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可胤禩卻沒有從中收穫任何的好處,反而由於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的“斃鷹事件”,被康熙怒斥“自此朕與胤禩,父子之恩絕矣”,胤禩也就此從“九子奪嫡”中徹底出局了。
可儘管如此,胤禩並沒有退出政治舞臺,此時的他轉而開始支援雍正同父同母的親弟弟十四阿哥胤禵,表現依舊十分活躍。
特別是在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胤禵獲封“大將軍王”,率領大軍成功平定策妄阿拉布坦的過程中,胤禩等人給予他極為重要的支援。而也正是因為如此,胤禵成為了雍正在“九子奪嫡”後期最為主要的競爭對手。
由此可見,不管是自己直接參與奪嫡,還是間接幫助胤禵競爭皇位,八阿哥胤禩都曾對雍正產生過巨大的威脅和阻礙,並且在雍正登基之後,依然有著十分強大的實力,而這也就決定了雍正斷然不會放任胤禩不管,對於雍正來說,處置胤禩僅僅是時間問題罷了。
環環相扣、步步為營,雍正為最終扳倒胤禩做足了準備。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皇帝去世,雍正皇帝登上了皇位。
登基之後的雍正竟然“出人意料”的將八阿哥胤禩晉封為和碩廉親王,還將其委以為總理大臣的重任,之後又將理藩院和工部的事務交由胤禩署理,全然看不出二人之前曾是爭奪皇位的“政敵”。
然而,在這份表面“和諧”的背後,卻是暗藏玄機。
一來,雍正在“九子奪嫡”期間,一直奉行的是“爭是不爭,不爭是爭”的策略,並沒有像胤禩那樣大力發展自己的外部支援力量,這也使得雍正在登基之後,能用的“自己人”非常的少,因而不得已要對胤禩進行拉攏,以獲取其支援,從而使得自己的政令得以順利實施,國家各項事務也能順利開展。
二來,雍正此舉也是做給朝中官員們看的,以昭顯自己廣闊胸襟與容人之仁,從而對官員們進行拉攏,使之更好地為自己效力。
三來,雍正登基之初,皇位尚不穩固,這個時候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維持整個國家以及朝局的穩定,雍正這樣做也是不希望激化朝堂上的矛盾,同時也是要消弭對於自己的反對聲音。
雖然雍正的做法“騙過”了許多朝臣,以至於不少官員紛紛向胤禩進行道喜,並勸諫他應該放下對於雍正的成見,專心為雍正效力,可胤禩的嫡福晉郭絡羅氏卻看穿了雍正的用心,認為這並不是一件好事,反而隱藏著巨大的危險。
“有何喜可賀?恐不能保此首領耳!”
之後發生的事情果然被郭絡羅氏所言中,雍正就此開始對於胤禩的清算和報復,只不過,雍正的手段非常高明,他是一步步的對胤禩展開了清算和報復工作。
首先,雍正打掉了胤禩的重要“羽翼”,從內部對“八爺黨”集團進行分化和瓦解。
雍正登基後,命在西北統兵的十四阿哥胤禵回到京城,隨即剝奪了其兵權,並將其發配到馬蘭峪去看守皇陵。緊跟著,藉著青海羅卜藏丹津發動叛亂,雍正又讓九阿哥胤禟前往隨軍。至於十阿哥胤䄉,雍正則是以抗旨不遵,且有對雍正大不敬行為為由,直接將其圈禁在了高牆之內。
至此,這些“八爺黨”的核心骨幹、八阿哥胤禩的重要黨羽,盡皆遭到了雍正的“處分”,這就使得在朝堂胤禩失去了最為重要的支援力量,只得形單形只的面對雍正。
其次,就是雍正不斷的削弱胤禩本人的影響力。
前文中說到的十阿哥胤䄉抗旨不遵一事,雍正就安排了胤禩來審理,為的就是讓“八爺黨”內部的兩個人進行“自相殘殺”,從而挑唆整個“八爺黨”集團內部的矛盾。
在這之後,雍正又想盡一切辦法,對胤禩進行敲打,並且多次在公開場合對其進行羞辱,甚至於還有過讓其長跪一個晚上的事情。
可以說,胤禩的不斷受辱,不僅僅是其在朝臣中的影響力大打折扣,就連許多胤禩曾經的舊部,也因為看到了胤禩如今的“慘狀”,選擇放棄對於胤禩的支援。
再次,雍正敲山震虎,打擊那些胤禩的“鐵桿”支持者。
康熙朝時期,胤禩的主要支持者包括以阿靈阿為代表的鈕祜祿氏家族、以納蘭揆敘為代表的葉赫那拉氏家族、以鄂倫岱為代表的佟佳氏家族,以及胤禩嫡福晉郭絡羅氏的母家安親王嶽樂家族,除此之外,還有一眾與王鴻緒為首的漢族官員。
對於已經去世的阿靈阿和納蘭揆敘,雍正仍沒有放過他們,並在其墓碑上進行了羞辱,雍正將阿靈阿的墓碑改為“不臣不弟暴悍貪庸阿靈阿之墓”,將揆敘之墓改為“不忠不孝陰險柔佞揆敘之墓”。至於在雍正登基之後仍與雍正繼續作對的阿靈阿之子阿爾松阿以及鄂倫岱,雍正也是將這二人發配後處死。
至於胤禩嫡福晉郭絡羅氏所在安親王嶽樂家族,雍正先是進行了打壓,隨後更是將吳爾佔等人削宗奪爵,從宗人府除名,郭絡羅氏本人也最終被雍正賜死,並被“焚屍揚灰”。
雍正對於胤禩支持者們的“鐵腕”政策,不僅極大的削弱了胤禩的支援力量,更是向眾人表明了自己對於胤禩的態度,而這也使得胤禩在朝堂上是進一步孤立,同時也有不少人選擇倒戈一擊或者是藉此落井下石以討好雍正,使得胤禩陷入了更加不利的境地。
就這樣,到了雍正四年(1726年),皇位已然穩固,並且自覺時機已經成熟的雍正,決定對胤禩展開徹底的清算。
雍正為胤禩定下了“四十條大罪”,不僅將胤禩削宗奪爵、革除黃帶子,驅逐出了宗室,還將其治罪圈禁、折磨致死,並將他的名字被改為了“阿其那”,其子弘旺也被改為“菩薩保”。
不僅如此,雍正還為胤禩扣上了一頂“亂臣賊子”的帽子,以獲取更多的輿論支援,而胤禩也就此徹底的身敗名裂了。
“允禩自絕於天,自絕於祖宗,自絕於朕,斷不可留於宗姓之內,為我朝之玷!謹述皇考諭,遵先朝削籍離宗之典,革去允禩黃帶子,以儆兇邪,為萬世子孫鑑戒。”
綜上所述,八阿哥胤禩作為雍正在“九子奪嫡”期間最為強大的政敵和對手,直至雍正四年(1626年)的時候才最終被徹底扳倒,這期間並不是雍正不想處置他,只是雍正並沒有做好最為充足的準備,同時也要考慮朝堂內外的輿論環境與政治形勢。而當雍正的皇位徹底穩固,並做好了所有準備後,等待著胤禩的也就只有雍正無盡的怒火以及最為嚴厲的懲處了。
就這樣,胤禩被削宗奪爵、圈禁至死,結局十分悽慘。直至五十多年後的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皇帝以“胤禩無悖逆之實”,下旨為其復原名胤禩,恢復宗室身份,並且重新錄入玉牒,胤禩也因此得以最終被平反。
-
9 # 何運超
八阿哥胤禩看起來是除了當過太子的二阿哥胤礽之外,對雍正胤禛最大的對手,但是,當真胤禩對胤禛奪位有很大威脅嗎?事實上可能性並不大,所以雍正繼位以後,對八阿哥是後面才解決,因為根本不用擔心。
八阿哥胤禩失去皇位競爭,基本在康熙晚年已經是公開的秘密。首先,八阿哥招搖過市,早就在二阿哥胤礽第一次被廢就利用自己廣交大臣朋友出來為他造勢。這一點根本就不是什麼聰明表現,事實上從宋代以後,所謂皇子和群臣交往就是君主非常忌諱的事情,所謂結黨營私,明清兩代更是典型,而且越是厲害的皇帝在位,對這種事情越反感。像明太祖、明成祖、包括康熙,更加忌諱,八阿哥急功近利不懂收斂,這種小聰明怎麼可能瞞得過康熙?所以康熙痛斥八阿哥,貶低其出身,胤禩的母親畢竟不受待見,當然這是一句冠冕堂皇的話,主要還是胤禩太招嫉恨。所以有胤礽復位的一幕。
但之後哪怕胤礽第二次被廢,康熙也基本打消了胤禩上位的可能性,這就是透過提升十四阿哥胤禵,讓他領軍入西藏抬舉地位。
歷來都知道,十四阿哥早期一直是八阿哥、九阿哥關係非常鐵的小兄弟,本來不在爭位的中心。八阿哥被痛斥,十四阿哥出來幫著說話,這一點很讓康熙感動。認為既有親情又有俠義,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同樣,老四胤禛當時為太子說話也是獲得康熙高看的一個重要節點。
八阿哥胤禩在康熙晚年其實已經知道自己失去上風,他的聰明就是轉為支援十四阿哥胤禵,因為胤禵除了感情交好,另外對他老八還是滿尊重的,所謂退而求其次,至少會比其他阿哥上位更受優待。
胤禵和九阿哥胤禟都參加了出征去西藏,在爭位最後的關鍵時刻,老八胤禩在京城並沒有特別可靠的人脈,隆科多在關鍵時候早被四阿哥胤禛拉攏,而同時胤禵、胤禟又在西藏被川陝總督年羹堯所制衡,胤禛能夠成功已經顯出他冷靜、智慧,而且關鍵時刻能夠得到關鍵人物力挺的超凡本領,胤禩頂多在廣交人脈這一點讓胤禛佩服外,可實際上胤禩的人脈在重要時刻又不起太大作用,也充分證明這恐怕不是什麼好事,反而他不善於甄別哪些人可以發揮什麼樣的作用。
再說,雍正得位以後,稍微提升一下胤禩的待遇,胤禩就喪失了鬥志,到底是他灰心失望還是對雍正有些疏忽大意都很難說。假如說大局已定,老八就喪失鬥志,更加看得出胤禩之前的名聲經營屬於虛有其表。
實際當時最雍正威脅最大的毫無疑問是同胞兄弟十四阿哥胤禵,他是康熙冊封的撫遠大將軍,身邊有延信、傅爾丹等滿清將領。但是,十四阿哥面對康熙駕崩,四阿哥登位也毫無其他舉動,這就是年羹堯以川陝總督同樣統領一批滿漢將領可以制衡有相當關係。
胤禵與胤禛關係疏遠這是當時公認的,但是,胤禵畢竟還是無法撕破臉,表明胤禵只有軍事才能,沒有更大的政治才幹或者野心,這一點恐怕與當年韓信沒有選擇撕破臉與劉邦分庭抗禮有點相似。
所以雍正對大局有清醒認識,面對當時胤禵、胤禩、胤禟、延信等,包括後來年羹堯、隆科多等關係變化,雖然局面肯定非常複雜,但雍正能分得清輕重緩急,大體都沒有出現特別意外,所以顯示了令人欽佩的才幹,區區胤禩根本和他不再一個段位。
-
10 # 影視愛好者陳小二
電視劇《雍正王朝》帶給我們留下很多遐想的空間,就好比題主所問的這個問題,雍正為何在繼偉第四年才動手收拾八阿哥胤祀,這裡面有很多原因。
1,康熙臨終前單獨召見四阿哥胤禛,把九子奪嫡這九位阿哥做了一番評價,說到八阿哥時,他是這麼說的,八阿哥胤祀處處學朕,處處學的不像,朕已經對文武百官過於寬鬆,八阿哥有過之而無不及。這說明康熙對八阿哥早就失去了信任。康熙臨終時還囑咐胤禛要善待他的兄弟,不到萬不得已不開殺戒。胤禛也親口答應了這件事,這也算是胤禛對八阿哥晚些時候動手的一個客觀原因。
2,八爺黨根深蒂固,遍佈朝野,尤其江南繁榮的地區,每年從這些地方收繳上來的稅銀佔據全國總數的一多半。為了大清江山的穩固,他剛剛上任,不能操之過急,避免八阿哥狗急跳牆。經濟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往往要比軍事更加重要,如果江南經濟垮了,那對大清王朝的損失是不可估量的。所以雍正需要一點一點的把八爺黨給清理乾淨。
3,八阿哥居安思危,眼看雍正的帝位一天比一天穩固,而八爺黨的勢力更是正在一點一點的消散。八阿哥胤祀決定不能坐以待斃,於是孤注一擲地搞了一次八王議政,成王敗寇,最終輸了,那就得接受懲罰,最終客死他鄉。
生在帝王之家就是這樣,根本沒有親情可言,贏了就一步登天,輸了就身首異處。古往今來不都是這個樣子的嘛!八阿哥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無奈母親出身不好,無奈身邊的政治聯盟都是酒囊飯袋,無奈所用之人都是廢物。
八阿哥胤祀最終落得個這個下場,他早已心知肚明,有機會去搏一搏,換做誰都會去做的!雖然他失敗了,但是他參與奪嫡這件事總歸是沒有錯的!
-
11 # 張三十二
因為大家都覺得雍正的來路不正,對他不服,如果剛上位就將胤禩打擊掉的話就會影響更壞,更加的不利於自己的統治,一直到四年之後自己已經穩固了才決定對胤禩動手。雍正可以說是康熙最不喜的一個皇子,這點在所有人的心中都是這樣認為的。就比如當時康熙親征歸來,對一塊的皇子都進行了封賞,唯獨四皇子雍正。之後大臣們給雍正討封,但是康熙卻找理由拒絕了。可想而知在康熙的心中,雍正是沒有多大的地位的。一直到康熙死前,不知道雍正找了什麼方法讓康熙改了遺詔,或者說就是自己擅自更改的。但是不管怎麼說,遺詔上面確實是寫的雍正繼位。所以雍正繼位了。但是對於雍正的即位很多人都是不滿的,都是感到懷疑的。
這個時候雍正就應該打擊異己,鞏固自己的皇位。但是雍正也知道,這個時候自己的皇位也沒有穩固,假如大肆的打擊異己的話一個會引起反彈的,會動搖自己的統治的。所以,雍正非但沒有打擊,還向當時非常得民心的胤禩示好,說胤禩有辦事的才能。隨後就給胤禩加封親王,然後任命為總理大臣。這個做法也是讓百姓對雍正感到好感,雍正的目的也是達到了。
而胤禩也是知道雍正給自己示好的原因,也是知道自己肯定沒什麼活路,一等到雍正鞏固了自己的位置就是自己的死路,果然四年之後雍正就對胤禩動手了。
-
12 # 驕賢
因為你說錯了,八阿哥胤禩並不是雍正皇位最大的競爭對手,雍正皇位最大的競爭對手是先太子二阿哥和十四阿哥。原因有以下幾點:
①八阿哥知道康熙死之前都還是貝勒,連個郡王都不是,而四阿哥早早就被封了親王。
②八阿哥的出身比四阿哥差很多,而清朝是非常注重名分和出身的,清朝的皇帝都是嫡子。
綜上所述,八阿哥是毫無繼位可能的。
-
13 # 條子龍
將欲取之,必先予之。允禩雖然是雍正最大的政敵,但在雍正剛登基為帝時,政局還比較動盪,這時的允禩一黨反而成了雍正爭取的物件,受到了重用。這不得不說是雍正為了鞏固統治的一招妙棋…
而等到雍正已將皇權在握之時,他就開始逐步分化和打擊允禩一黨了。這是一個由拉攏到懲處,最後剪除的循序漸進的變化。在此過程中,雍正充分地將帝王權術玩得是出神入化,一起來看看吧…
允禩一黨的主要骨幹有兄弟允禟、允䄉、允禵,大臣中則有蘇努、勒什亨、七十、揆敘、鄂倫岱等人。雍正深知‘擒賊先擒王’的道理,即位之初就委允禩為四大總理事務王大臣之首,又晉為廉親王,授理藩院尚書兼理工部事務,初衷還是希望允禩能為他所用,解散黨羽。對其他兄弟,雍正則分散其力,各個擊破…
雍正首先解除了撫遠大將軍王親弟弟允禵的兵權,令年羹堯和延信共同執掌,並命允禵回京奔喪,從而將他軟禁在遵化湯泉;又將允禟調至西寧監軍,實際上是將其流放,由年羹堯看管起來;允䄉則被派去處理蒙古大喇嘛冊立的儀式。將他們統統派離京城,大大地削弱了允禩一黨…
對於允禩在大臣中的死黨如蘇努、勒什亨等人則先行晉級拉攏,以期為已效忠;而封疆大吏中如滿丕等人則召被召回京城監視。軟硬兼施之下,也表明了雍正深惡朋黨的心跡,滿朝文武自然臣服…
而作為政敵老大的允禩也並不願意表示認輸,也沒將雍正的政治警告放在心上,被封為廉親王時,他竟大肆操辦,一時許多大臣們都登門賀喜。社會上一些風傳的雍正‘凌逼弟輩’、‘報復舊怨’等流言也被允禩一黨利用起來,雍正不得不出來親自辯白,此時允禩的死黨們是鐵了心與朝廷作對,雍正即先處置了勒什亨和烏爾等人…
這是一個訊號,即希望允禩一黨懸崖勒馬,就此止步。但允禩首先就跳出來與雍正為敵,他利用自已身兼數職的權力,先是每遇奏事就以極認真的態度敷衍處理;後又以浪費口糧為藉口,下令阻止蒙古藩王們進京奔喪,使得外藩諸王‘涕泣而歸,怨聲載道’,從而埋怨新君雍正,與朝廷產生隔閡;還指示工部建陵時草率了事,並在兵器及帝王乘輿上偷工減料。最後就是允禩利用職權繼續從事結黨營私活動,以至朝中勢力一時盤根錯節…
而雍正還是從打擊支援允禩的兄弟中入手,將允禟、允䄉、允禵三人的相關抗旨不遵及秘密來往之事掌握實據後,先將允䄉革去王爵,交由宗人府監禁;又將蘇努、阿布蘭等革職充軍;再命允禵為康熙守陵,實則軟禁於景陵。此後,雍正多次下達上諭,不斷斥責允禩及其同黨的陰謀活動,為徹底處置允禩製造輿論支援…
朝中大臣在這一系列的政治鬥爭中,也見識到了雍正鐵腕的政治手段,此時的雍正也已坐穩了帝位,徹底清算允禩的時機終於成熟了。直到最後,雍正都向大臣們不斷暗示,上書允禩亂政,從而將處死允禩的責任推在了諸臣肩上。論政治,允禩永遠不是雍正的對手,最終被幽禁而死…
-
14 # 黑水布衣
其實雍正皇帝對自己八弟的清算從雍正三年就開始了,但這距離雍正繼位已經過了三年了。在清代絕對君主專制的時代,皇帝要想清除異己,似乎不費什麼力,可為何等了這麼久才動手呢?
其實這是個比較漫長的過程。
雍正元年(1723年)——拉攏為主
這一年,愛新覺羅·胤禛剛剛把皇位坐熱,一般來說,此時的皇帝要建立自己的班子,而首席大臣就是曾經的競爭對手——允禩。這位在康熙時期只是個貝勒的八阿哥,在雍正朝一下就成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廉親王!
雍正在怕什麼?因為他知道,這可是曾經滿朝文武都力薦的“八賢王”啊!
愛新覺羅·胤禩(允禩,1681-1726),康熙皇帝第八子。由於母親出身不高,所以胤禩自幼懂得收斂性情,表現出溫和平易、與人為善的一面,用現在的話就是情商高,與太子、允禔等人的張揚、乖戾、生活驕奢形成對比,很能得到長輩的喜歡,同輩、晚輩的擁戴。於是,隨著胤禩勢力的不斷髮展,他得到了更多人的支援。
在兄弟中,九阿哥為他提供財力支援,十四阿哥代表軍中勢力的支援;
在朝臣中,滿族親貴,像阿靈阿、佟國維、鄂倫岱、馬齊都是胤禩的支持者,漢族大臣中的李光地等人也都是胤禩的鐵桿,而這些人的朋友、親戚那是遍佈朝野啊,雍正皇帝要想動胤禩就必須考慮他們,雖然有些人已經死去,但殘餘勢力依舊很強大。
雍正二年(1724年)——開始敲打
胤禩,這時已經是允禩了,其實不是一個好領導。當他坐擁這麼豐富的資源時,卻沒有利用好。說實話,在太子二次被廢時,以他的實力,來個矯詔登基不是沒有可能,但此人沒有那種魄力,只能看著這些支持者各自為戰,最終把康熙皇帝得罪。
在雍正初年,允禩的支持者們幾乎沒有對新君的統治造成任何實質性威脅,就被分化瓦解、定點清除了。這讓雍正皇帝看出了這位弟弟的外強中乾,於是開始敲打允禩集團,不斷的挑錯誤,訓斥這些兄弟,極大的打擊了允禩一黨。雍正皇帝在朝內用隆科多壓制允禩,朝外用年羹堯壓制允禵。尤其是當年三月初的青海大捷。極大地提振了雍正皇帝的氣勢,他開始大量提拔自己的親信,不斷排斥允禩一黨,他也在等待那個時機。
雍正三年(1725年)——全力反擊
這一年是非常重要的時機,為什麼這麼說?因為雍正皇帝的喪期已滿!古人講孝道,要為父母守喪三年,確切地說是二十七個月。就在當年的三月,雍正皇帝脫掉了喪服,開始動手了。
為何要等三年?儒家有所謂“三年無改於父之道”之說,父親喪期之內就迫害手足,無論理由多麼正當,道義上也說不過去;喪期之外,就要心安理得多了。你看雍正皇帝后來編制《大義覺迷錄》就知道,此人是個極重名譽的人,收拾人也是一樣。
守喪期已滿,意味著皇帝開始親政了,他讓四位總理事務王大臣卸任,嘉獎了允祥、隆科多和馬齊,只對允禩評價道:
“諸事推諉,無一實心出力之處,無一有裨政治之言。且懷挾私心,遇事簸弄,希冀搖動眾志,攪擾朕之心思,阻撓朕之政事”。
這真是全面否定啊!緊接著,雍正三年七月,雍正皇帝先將允禟貝子革去;十二月,將允禵郡王革去,降為貝子。
此時的允禩集團已經成了待宰羔羊。
雍正四年(1726年)——痛下殺手
雍正四年正月,雍正皇帝將允禩、允禟削宗籍,將允禩之妻革去福晉,休回外家。二月,命將允禩高牆圈禁;三月,允禩自改名為阿其那,其子弘旺改名菩薩保;四月,允禟被從西寧押送回京,中途奉旨,留於保定禁錮;五月,將允禵革爵囚禁景山壽皇殿,允禟改名為塞思黑;六月,定允禩大罪四十款,允禟大罪二十八款,允禵大罪十四款;八月二十七日,允禟在保定監所內死亡;九月初十日,允禩在北京禁所內死亡。可以看出,雖然允禩在雍正四年才去世,但其實在前一年,他的下場就已經決定了。
在相關野史中,允禩和允禟都是非正常死亡的,想來也是。之前圈禁的允禔和允礽都活了些年,後來圈禁的允祉也沒有馬上死,這兩人這麼快就死了,估計都是被迫害致死的。
允禩一黨的倒臺過程,也說明雍正皇帝是個成熟的政治家,他考慮到對方勢力的強大,必須慢慢瓦解,還考慮到道德層面,而下手是又快又恨,不留情面,手腕狠辣!
這些人直到乾隆時期才被恢復宗籍。
-
15 # 顏路冰闊樂糖
雍正繼位之處,皇位不穩,大家都認為他不是正統的皇位繼承人,都不服他,而各個勢力範圍之中,以八爺胤禩為首的八爺黨勢力最大,是對皇權的直接威脅者,而雍正在上位之後皇位未穩,他的首要任務就是鞏固自己的皇權,在回過頭來收拾威脅皇權的人,所以一開始對八爺黨都採取安撫手段,封老八為廉親王,而老八不知感恩,在朝堂之上,擾亂朝局,雍正 為了鞏固朝局,一再的忍讓,也是在暗地裡,鞏固自己的皇權,到雍正4年,西北大勝,皇權以穩,在加上老十三的過世,雍正認為老十三的死,老八他們有直接的關係,所以開始著手處理八爺黨,以鐵腕手段,廢除了老八,老九的皇家身份,關押宗人府!也是顧及康熙皇帝的面子,不直接殺掉八爺九爺,而是選擇侮辱他們,給取名,賽斯黑,額期那!
回覆列表
其實在真正歷史上雍正的政敵弟弟八弟胤禩在康熙時期與雍正的關係還是比較良好,兩人關係鬧僵是在雍正繼位之後,而雍正一直到繼位之後第四年也就是雍正四年(1726年)才收拾胤禩也是有不少原因的,下面就來詳細說一說這其中原因。
歷史上的雍正在繼位之前是非常善於耍兩面派的人,他表面上信奉道教,痴迷於道教長生之術和丹藥之中,他在父親康熙和眾兄弟面前都表現得對權力沒有野心無慾無求,他一面在父親康熙面前表現的至誠至孝,又一面在眾兄弟面前號稱自己是當今“天下第一閒人”,與眾兄弟保持了和氣良好的關係。
由於雍正如此善於隱藏自己的權力慾和野心,因此雍正在康熙時期諸皇子爭奪皇位激烈之時,他很巧妙的避開了其他兄弟的打擊。
胤禩善於拉攏人心,所以他對雍正這個表現很“閒”的哥哥還是比較拉攏,兩人關係一度非常要好。據史書記載康熙在給這些成年的兒子修建府邸時讓這些成年的兒子自由選擇居所,還是皇子的雍正就和胤禩選擇了比鄰而居,雍正的雍親王府曾經挨著的就是胤禩的貝勒府,由此也可看出兩人關係曾經比較親密。
胤禩頭腦聰明機智,非常有才能,而且為人心思細膩,待人體貼,性格溫和,他在康熙諸子中是人望最高,最深得王公貴族和朝臣人心的皇子。因此在最初胤禩深得康熙的喜愛,他也是康熙第一次冊封諸子時最年輕的貝勒,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是康熙第一次冊封諸子,當時還是皇子的雍正與老五胤祺、老七胤祐和胤禩一同被冊封為貝勒,四人之中只有胤禩最小,年僅17歲,這也可見康熙對他的喜愛。
胤禩在皇子中也很有威望,老九胤禟、老十胤誐、老十四胤禵都以他馬首是瞻,他們四人也因此組成了所謂的“八爺黨”,除了這些與他關係親密的皇子信服於他,像皇子之中一直保持中立的老五胤祺和老七胤祐以及老十二胤祹也都對胤禩頗有好感,對胤禩的才能和人品比較佩服。
最為重要的就是胤禩深得朝臣擁護,康熙的哥哥裕親王福全在生前就對康熙多次誇獎胤禩才德兼備可堪重用。
在康熙一廢太子之後,康熙曾經想再重新復立胤礽為太子,但他又不好自己推翻自己之前決定,於是他多次暗示朝臣希望胤礽能重新復立,然後在暗示差不多之後對外宣佈讓眾朝臣在皇子之中推舉太子,康熙本意是希望經過暗示的眾朝臣能給自己臺階下推舉胤礽為太子,結果滿朝文武重臣以康熙的親舅舅兼國丈佟國維、大學士馬齊和李光地、領侍衛內大臣阿靈阿為首的眾朝臣幾乎都推薦的是胤禩為太子,這讓康熙一度十分尷尬,也能看出胤禩有多麼深得人心。
也正是這一次胤禩太過於深得人心,被眾人推舉為太子,讓康熙認為他妄蓄異志,野心極大,有圖謀皇位之嫌疑,康熙開始逐漸厭惡胤禩。
到了康熙二廢太子之後,康熙在與密友李光地交流時,李光地還依然向康熙推舉胤禩為太子,李光地認為胤禩在諸皇子中無人能出其右,除了他沒人更適合繼承皇位,李光地為官比較公正,所以才深得康熙信任和喜愛,他能說出這番話,也能看出來胤禩才能有多麼優秀,也有多麼深得人心。
後來又發生了“斃鷹事件”,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康熙外出視察密雲一帶,當時胤禩原本應該隨侍在側,但當時恰好是胤禩生母良妃衛氏去世三週年忌辰,因此胤禩去拜祭生母,未赴行在請安,只派了太監去康熙處說明緣由,表示將在湯泉處等候父皇一同回京。
這件事本來很正常,但壞就壞在胤禩託太監送給康熙的老鷹開啟來竟奄奄一息,令康熙極為憤怒,認為這是胤禩對自己的詛咒,老鷹行將就木就是代表著自己年老多病即將去世。
因此康熙當即召諸皇子至,十分嚴厲的斥責胤禩,並說了“自此朕與胤禩父子之恩絕矣”這樣的狠話,這件事史稱“斃鷹事件”。這件事之後康熙與胤禩的父子關係徹底決裂,也跌到了冰點,同時也代表著胤禩徹底失去了皇位繼承權。
其實這期間也是最能看出雍正是多麼有心機,當初胤禩深受康熙喜愛時,雍正也與胤禩保持了比較親密的關係,但是在一廢太子之後康熙逐漸厭惡胤禩,雍正也是逐漸的與胤禩關係冷淡下來。
胤禩雖然徹底與皇位無緣,但他並不死心,他又開始支援與自己關係親密的老十四胤禵來爭取太子之位,胤禵天資聰慧,還非常善於軍事,康熙晚年衛拉特蒙古準噶爾部再度反叛,正是胤禵為撫遠大將軍赴西北平叛。
胤禵成為撫遠大將軍之後,康熙也逐漸對胤禩決絕態度有所緩和,這也是讓胤禩及其黨羽認為胤禵繼位的可能性很大,而這一時期雍正還是表面與世無爭的“閒人”皇子,因此胤禩認為雍正即是胤禵同母哥哥,還沒什麼野心,絕不會成為胤禵的皇位競爭者,這也說明在雍正繼位前,雍正與胤禩沒有太直接的衝突和矛盾。
但是胤禩沒想到的是雍正是非常善於隱藏自身,雍正表面雖然“閒”,但他實際早就把局勢安排明白了,雍正繼位前主要就拉攏了兩個人,一個就是他的大舅哥,他最寵愛的妃子年妃的哥哥四川總督年羹堯;另一個就是掌握京畿衛戍軍權的佟國維第三子九門提督隆科多。
胤禵出征西北所有的軍需後勤補給都是由四川總督年羹堯掌控,拉攏到了年羹堯就相當於控制住了胤禵的命門,而拉攏到了隆科多,則控制住了京城的主要兵權,這也是雍正十分精明的地方。
事實也證明雍正這套手段很穩,雍正繼位之後,大出胤禩意料之外,但當時接受康熙臨終顧命的大學士馬齊和九門提督隆科多都見證了康熙遺詔,並且之前與自己關係親近的大學士馬齊卻堅決執行康熙遺詔。
馬齊在康熙嚥氣之後第一時間命隆科多調兵封閉京城九門,對京城進行管制戒嚴。正是馬齊和隆科多為雍正保駕護航,胤禩被壓制的根本沒有辦法反對雍正繼位,胤禩很無奈的接受了雍正繼位的現實。
雍正繼位是屬於出乎眾人意料之外,所以雍正繼位初期人心不穩,而胤禩在雍正繼位前就與他沒有太大或者太直接的矛盾,且胤禩還在朝廷內外深得人心,因此雍正繼位之初是無論如何不能收拾胤禩。雍正不僅不能收拾胤禩,他還試圖拉攏重用胤禩。
雍正繼位後下的第一道聖旨就是立刻冊封了與他關係親密的十三弟胤祥為怡親王,但這道聖旨中不止冊封了胤祥一個人,還冊封了胤禩和胤礽長子弘晳。
這其中弘晳是康熙最喜愛的孫子,所以冊封弘晳為郡王是康熙遺詔中交代雍正的遺囑,雍正屬於是按照遺囑辦事。
胤禩由於在一廢太子之後就逐漸被康熙所厭惡,所以他的爵位在康熙時期一直是貝勒爵位,沒有再晉升,雍正繼位後立刻晉封他為廉親王,並把他和胤祥以及馬齊和隆科多都任命為總理事務王大臣,這其實是對他的拉攏和器重。
胤禩的才能雍正是比較有認可,他曾經多次說過“胤禩較朕諸弟頗有辦事之材,朕甚愛惜之”;“論其才具操守,諸大臣無出其右者”。因此在雍正繼位之初冊封胤禩為廉親王兼總理事務王大臣也可以看出雍正對其頗有重用之意。
但很可惜胤禩與雍正在政治方面本身就是政見不合,胤禩善於拉攏人心,有其父康熙的仁政之風,而雍正非常務實,他掌權之後開展的一系列新政改革就是革除康熙仁政所遺留下來的積弊問題。
而且胤禩十分不甘於雍正用如此方法繼位,所以他不肯臣服於雍正。從胤禩養母惠妃對待雍正的態度就能看出他們母子是不肯臣服於雍正的。惠妃是康熙早年後宮中四大妃之首,她也是大阿哥胤禔的生母,但同時也是胤禩的養母,胤禩自幼是被她撫育長大。
康熙駕崩後,按照宮廷規矩,先皇的妃嬪已生育有兒子的可以出宮住進兒子府上,沒有生育兒子的則由現任皇帝在皇宮中統一養老。而惠妃的兒子胤禔早在一廢太子時就觸怒康熙被終身圈禁起來,因此惠妃在康熙駕崩後就出宮住到了養子胤禩府上。
而按照清宮規矩,出宮的先皇妃嬪逢年過節都要入宮向現任皇帝和皇太后請安,但惠妃卻因為不滿雍正繼位,所以她聯合了老九胤禟生母宜妃和老三胤祉生母榮妃都故意不進宮去探望雍正,這讓雍正十分生氣,這也說明了雍正這些競爭對手兄弟對雍正繼位並不服氣,他們及其生母都不肯臣服於雍正。
雍正的政治手段很成熟,別看他雖然冊封胤禩為廉親王兼總理事務王大臣,但他當發現胤禩不肯臣服於自己之後,他很快就將胤禩架空。在四位總理事務王大臣中,胤祥權力最大,他掌控了財、政、人事以及禁衛軍四方面大權,馬齊掌管了行政大權,隆科多則掌管京畿衛戍軍權和人事大權。
而胤禩呢,四位總理王大臣中,只有胤禩掌管理藩院和工部,這相當於是外交部門和建設部門,胤禩並沒有實際的權力,可以說四人之中以胤禩權力最弱,這無異於是將他架空了。
緊接著雍正就對胤禩的黨羽進行逐個擊破的策略,雍正最先用宗室皇親貝勒延信替代了西北前線的弟弟胤禵,後來年羹堯直接取代延信負責西北戰事,胤禵以奔喪名義被雍正召回京城,回來之後胤禵很快就被派去看守康熙的景陵,實際是被監視起居起來。
之後雍正又以護送西藏活佛靈龕迴歸西藏為由派胤誐護送靈龕去西藏,實際上就是把胤誐從京城調走了,然後又以祖制皇室宗親需要去軍前效力為由,把胤禩身邊助力最大的老九胤禟調往西北,至此京城中只有胤禩孤家寡人了。
雍正採用逐個擊破和架空的手段徹底把胤禩孤立起來,也徹底把胤禩壓制的死死的,而雍正這一系列手段是在雍正元年(1723年)這一年中佈置完成,這時候的胤禩基本就是雍正案板上的魚肉了,可以歲時被雍正切割,但雍正並不急於收拾胤禩及其黨羽,因為胤禩太深得人心,而雍正繼位之初人心不穩,所以雍正怕造成政局動盪沒有立刻就收拾他。
在雍正二年(1724年)時,雍正最先就拿胤誐開了刀,胤誐被雍正以不敬君上之罪名褫奪爵位,圈禁起來。其實在收拾胤誐時,雍正已經明顯表現出對胤禩的不滿,按照當時的發展局勢來看,胤誐被收拾完,馬上就應該收拾胤禩了,但雍正並沒有,這不是他不捨得收拾胤禩,而是被年羹堯耽誤了。
雍正二年年底,雍正徹底對居功自傲的年羹堯忍無可忍,他開始準備集中精力收拾年羹堯及其黨羽,但雍正非常喜愛年羹堯的妹妹年妃,當時年妃身體十分虛弱,隨時都可能去世,所以雍正為了年妃身體著想並沒有立刻收拾年羹堯,而是先將年羹堯貶官。
到了雍正三年(1725年)年底,年妃去世,她去世半個多月後,雍正立刻以九十二條大罪賜死了年羹堯。
雍正賜死年羹堯不到半個月就開始收拾胤禩了,雍正四年(1726年)正月初五,雍正以四十條大罪將胤禩褫奪爵位,削除宗籍,並改惡名“阿其那”囚禁於宗人府中;以二十八條大罪將胤禟褫奪爵位,削除宗籍,改惡名為“塞思黑”囚禁於保定直隸總督府;以十四條大罪將胤禵褫奪爵位,圈禁於景山壽皇殿內。
胤禩在宗人府中的囚禁環境非常差,雍正特意為他修建了一個高牆單間,胤禩在這裡待遇非常不好,環境奇差,還缺醫短藥,因此半年多之後胤禩就咳血而亡。
其實雍正給胤禩安的四十條大罪基本上都靠不住腳,比如雍正給胤禩安的罪名之一就是收買江南士子人心,而這個罪名中胤禩的行跡居然是他託了自己的書法老師何焯回江蘇老家時買了一些古籍珍本圖書,胤禩託何焯在南方買書甚多,這些南方的文士都說胤禩極是好學,極是好王子,所以這就成了收買江南士子人心。
胤禩本人喜好藏書,這是當時王公貴族再普通不過的喜好,就因為他託人在江南買了些圖書,被江南的讀書人誇了一通,所以雍正就吃醋了,江南讀書人為什麼不誇朕,誇胤禩那就是胤禩收買人心。
總得來說雍正給胤禩定下的四十條大罪幾乎都沒有明顯的實質性罪責,其實雍正收拾胤禩更多的是出於嫉妒和忌憚胤禩深得人心,人望太高。
據《雍正朝起居注》記載,在雍正二年處理完胤誐後,雍正就特意和群臣置氣說過一番話,雍正說:“爾諸大臣內,但有一人,或明奏或密奏,謂允禩賢於朕躬,為人足重,能有益於社稷國家,朕即讓以此位,不少遲疑。”
雍正說的這番話明顯就是置氣的話,其實這也從側面說明了胤禩在朝廷上下太深得人心了,他對雍正的威脅不存在於政變或暗殺等因素,主要在於雍正與他鬥爭中,雍正作為皇帝卻很孤立,諸王大臣對於雍正打擊胤禩是敢怒不敢言,也正是這種關係使得雍正對胤禩越發不能容忍和憎惡。
試想一下,皇帝之側總有這麼一個比皇帝還深得人心還有威望的弟弟存在,皇帝如何能安心?皇權如何能有保障?
寫在最後其實就是胤禩卓越的能力外加超高的人望就註定了他即便沒有任何實質性的謀逆之舉也讓雍正如芒刺在背深感不安,所以雍正必須將胤禩除之而後快。
而雍正一直到繼位之後第四年才除掉胤禩,其一是繼位之初人心不穩,為了安穩人心,不能立刻除掉胤禩;其二胤禩很快就被雍正架空,隨時處於雍正宰割的地步,雍正只是需要根基穩定之後就可以收網了。
雍正繼位時已經45歲,他當時已經是一位政治手段非常成熟的皇帝,他銳意進取推行新政改革社會積弊,本來就是觸動根基的事情,因此他在處理胤禩時就必須要穩,因為胤禩太深得人心,如果處理不穩容易引發政局動盪,這是不利於雍正新政推行和發展,所以雍正必須要等自己徹底把根基扎穩,局勢穩定了再除掉胤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