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486108391187

    孟子,名軻,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關於其生卒年齡,史學界存有爭議,《列女傳》與《孟子題辭》中認為孟子受業於子思(“師事子思”,“長師孔子之孫子思”),然而考據史書,孟子出生時子思已逝世約三十載,如此,《史記》中記載孟子“受業子思之門人”的說法更為可信。孟子在思想上和子思的關係十分密切,《孟子》一書中五次稱讚子思,後來荀子將其合稱,即儒學史上有名的“思孟學派”。

    孟子對於孔子推崇至極,孟子自言“私淑”孔子,就是說想做其弟子而未能。孟子被稱為“亞聖”,屬於孔子學說的真傳,因而後人將其與孔子合稱,將他們的學說稱為“孔孟之道”。這種合稱時間較晚,大約是在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一起稱為“四書”之後。此前,孟子還沒有達到與孔子並稱的地步。

    孟子的思想承接和發展了孔子的學說,是承接孔子思想最為重要的學者。孔子提出了“仁”與“禮”的觀念,孟子則提出具有濃郁民本色彩的“仁政”思想。他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要求君主愛民重民。孔子提出“性相近,習相遠”,孟子繼承和發揮孔子學說,提出“人性本善”的概念,完善了儒學的心性論。孔子講“修己安人”,講求忠恕愛人,推己及人,孟子則提出“養浩然之氣”的修養論,對塑造民族氣節起到了莫大的作用。由此可見,孔子論之,孟子行之,相接相續,一以貫之,貫連成了孔孟之道。

  • 2 # 爺太醜

    在儒家的傳統中,孔孟總是形影相隨,既有大成至聖,則有亞聖。既有《論語》,則有《孟子》。孔曰“成仁”,孟曰“取義”,他們的宗旨也始終相配合。儒家的道統是來自於孔子、曾子、子思子、子思門人、孟子的傳統,就是孔孟之道。 孟子對孔子的易學思想不僅繼承而且有所發展。顧而可以說孔孟可以混為一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用紋路分辨黃花梨及黃花梨的紋路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