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香香33619

    秦漢時期民間一天吃兩頓飯,“朝食”為主餐

      從史料所記和考古發現來看,在原始時期並無“一日三餐”概念,而是“飢則求食,飽則棄餘”。“定時吃飯”是人們飲食文明進步的標誌,中國最晚在上古商代時已形成了“定時吃飯”的習俗。

      先秦時期,尋常人家都是一天吃兩頓飯,即所謂“兩餐制”。這兩頓飯可以看成是“早飯”和“晚飯”,但古人不這麼叫,而是把一天中的第一頓飯叫“朝食”,稱為“饔”;把一天中的第二頓飯亦即最後一頓飯叫“食”,稱為“飧”。這也就是朱熹《集註》中所說的“朝曰饔,夕曰飧”。

      這兩頓飯一般在什麼時間開始吃?如同作息制度一樣,古人就餐時間也是根據太陽的出沒而定的。古人將一天的時辰劃為12個時段,太陽剛出來時,叫“日出”,但古人第一頓飯一般是在接下來一個時段才開始吃。其時已日上三竿,因為大家都在這個時候吃第一頓飯,古人乾脆稱此時段為“食時”。

      一天中的這“兩餐”哪一頓算主餐?古人稱主餐為“大食”,此外就是“小食”,這在上古商代時已分得很清楚,從殷墟甲骨卜辭中便發現了相關的記載。在“兩餐制”中,朝食是最重要的主餐。現代人說早上要吃好,古人則認為早餐不僅要吃好,更要吃飽。

      朝食質量也是最好的,飯都是現做的熟食,古人之所以稱朝食為“饔”就是這個原因。第二頓飯“食”則大多比較簡單,往往吃朝食剩下的食物,故稱“飧”。

      戰國時期貴族多了夜餐,實行一日“三餐制”

      那麼,一日“三餐制”出現於何時?其實,在流行“兩餐制”的先秦時期,已有人一天吃三頓飯。《莊子·內篇》有“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的說法,意思是去郊外遊玩,帶足三頓飯,來回肚子都是飽的。如果當時沒有一天吃三頓飯的現象,莊子是不可能這麼寫的。

      但當時的“三餐制”並不適用於普通人,有相當社會地位、家庭條件優越的貴族、富人才會一天吃三頓飯。

      《戰國策·齊策四》“管燕得罪齊王”條稱:“士三食不得饜,而君鵝鶩有餘食。”意思是讀書人一天三頓飯都吃不飽,你的鵝、鴨卻吃不了。這說明當時已存在一天吃三頓飯的現象,同時也印證了普通人家並無“三餐制”。

      實際上,此時的一日三餐只是一日兩餐的補充,其中的第三頓飯有點“夜餐”的味道。當時在貴族中間吃夜餐並不新鮮,在《晏子春秋·內篇雜上》中,就有齊景公深夜將宴席搬到晏子家的記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馬自達八多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