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376426927
-
2 # 376426927
狀元,榜眼,探花分別是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的意思。
1、狀元,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鄉試第一稱解元,會試第一稱會元。殿試第一稱狀元。
2、榜眼,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是bǎng yǎn,是科舉時代的一種名次稱號。即在中國科舉制度中的殿試中,取得進士考試第二名的名稱,與第一名狀元、第三名探花合稱“三鼎甲”。
3、探花,是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中對位列第三的進士的稱謂。與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合稱“三鼎甲”。在唐代的科舉時就已經出現。“探花”作為第三人的代稱確立於北宋晚期。時至今日,“探花”的稱呼仍歷久不衰。
-
3 # 使用者8428251885940
科舉考試選狀元開始於隋,確立於唐,完備於宋。明清時期,殿試的一、二、三名,名稱確定為“狀元”“榜眼”“探花”,合稱“三鼎甲”。
“榜眼”是中國古代科舉考試―――殿試取得進士第二名的名稱。“榜眼”之名要晚於“狀元”,終唐一代,沒發現有這個稱謂。
實際上,榜眼這一名稱與狀元、探花一樣,都是民間的習慣用語,並非官方用語。在朝廷正式發放的金榜上,只稱進士一甲第一名、一甲第二名、一甲第三名。
“探花”最早出現在唐朝,但當時並非指殿試進士的第三名,只是一種戲稱,與登第名次無關。 唐朝的新科進士在每年的春季放榜,此時正是京城長安杏花盛開的季節,新科進士為了盡情慶賀自己中第,要舉行一場遊園盛會,稱為“杏園宴”。
挑選進士中兩名年少英俊者為“探花使”,負責到各園採摘鮮花,迎接狀元,於是這兩個人便被稱為“探花郎”。
-
4 # 使用者8428251885940
科舉考試選狀元開始於隋,確立於唐,完備於宋。明清時期,殿試的一、二、三名,名稱確定為“狀元”“榜眼”“探花”,合稱“三鼎甲”。
“榜眼”是中國古代科舉考試―――殿試取得進士第二名的名稱。“榜眼”之名要晚於“狀元”,終唐一代,沒發現有這個稱謂。
實際上,榜眼這一名稱與狀元、探花一樣,都是民間的習慣用語,並非官方用語。在朝廷正式發放的金榜上,只稱進士一甲第一名、一甲第二名、一甲第三名。
“探花”最早出現在唐朝,但當時並非指殿試進士的第三名,只是一種戲稱,與登第名次無關。 唐朝的新科進士在每年的春季放榜,此時正是京城長安杏花盛開的季節,新科進士為了盡情慶賀自己中第,要舉行一場遊園盛會,稱為“杏園宴”。
挑選進士中兩名年少英俊者為“探花使”,負責到各園採摘鮮花,迎接狀元,於是這兩個人便被稱為“探花郎”。
-
5 # 咳休息一下
士子,經由各州貢送到京城,在應試前需遞送“投狀”,即類似今日考試報時填寫資料的情形一樣。考試結束之後,將最高的成績放在最前面,就叫做“狀頭”。居首者因曰狀頭,亦曰狀元。明清兩代,殿試一二三名,確定其名稱為“狀元”、“榜眼”、“探花”,合稱“三鼎甲”。狀元的地位日益特殊,新進狀元照例受六品的翰林院修撰。翰林素有“儲相”之名
-
6 # 咳休息一下
士子,經由各州貢送到京城,在應試前需遞送“投狀”,即類似今日考試報時填寫資料的情形一樣。考試結束之後,將最高的成績放在最前面,就叫做“狀頭”。居首者因曰狀頭,亦曰狀元。明清兩代,殿試一二三名,確定其名稱為“狀元”、“榜眼”、“探花”,合稱“三鼎甲”。狀元的地位日益特殊,新進狀元照例受六品的翰林院修撰。翰林素有“儲相”之名
回覆列表
狀元,榜眼,探花分別是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的意思。
1、狀元,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鄉試第一稱解元,會試第一稱會元。殿試第一稱狀元。
2、榜眼,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是bǎng yǎn,是科舉時代的一種名次稱號。即在中國科舉制度中的殿試中,取得進士考試第二名的名稱,與第一名狀元、第三名探花合稱“三鼎甲”。
3、探花,是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中對位列第三的進士的稱謂。與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合稱“三鼎甲”。在唐代的科舉時就已經出現。“探花”作為第三人的代稱確立於北宋晚期。時至今日,“探花”的稱呼仍歷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