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553601341743

    表示反問的習慣說法:

    a、“不亦……乎”,古代的一種比較委婉的反問說法。如: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b、“何以……為”,其實是“以……為何”,意思是“用……做什麼”。無疑而問的反問。這種“為”字(介詞),由於處在句尾,意義已經虛化,也可以處理為語氣詞。如: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

    變換形式有:

    1)“何”可以用別的疑問詞如“奚”“惡”“安”等來替換,“以”可以用“用”來替換。如:惡用……為哉?

    2)古代漢語裡介詞“以”是可以省去的。因此可以說成“何……為”。如:天之亡我,我何渡為?

    c、“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裝,意思是“有什麼……”。如:何厭之有?(“之”字復指“厭”字)

    --------------------------------------------------------------------------------------------------------------------

    表示反問的習慣說法

    第一,“不亦......乎”。例如: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

    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論語·泰伯)“不亦......乎”是古代的一種比較委婉的反問說法。

    第二,“何以......為”。例如:

    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論語·顏淵)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論語·季氏)

    然則又何以兵為?(荀子·議兵)

    這種句子,實際上是動詞“為”的疑問代詞賓語“何”放在作狀語的介詞結構前面了,意思是“用......做什麼”。第一個例句是說“君子樸質就行了,用文采做什麼?”這是無疑而問,是古代表示反問的一種說法。

    在“何以......為”這個格式裡,“何”字可以用別的疑問詞如“奚”、“惡”、“安”等來替換;“以”字也可以“用”字來替換。例如:

    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莊子·逍遙遊)

    惡用是鶃鶃者為哉?(孟子·滕文公下)

    古代漢語裡介詞“以”字是可以省去的,因而“何以......為”句中也可以省去“以”,說成“何......為”。例如:

    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史記·項羽本紀)

    湯為天子大臣,被惡言而死,何厚葬為?(漢書·張湯傳)“我何渡為”意即“我渡河做什麼”,“何厚葬為”意即“厚葬做什麼”。

    第三,“何......之有”。

    “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裝,是“有什麼......”的意思。“何厭之有”就是“有什麼滿足呢”(“之”字復指“厭”字)。例如:

    姜氏何厭之有?(左傳隱公元年)

    夫晉何厭之有?(左傳僖公三十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少油炸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