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豬腹瀉為生豬養殖階段出現頻率較高的多因素疾病。在現代化規模養豬過程中,由於生豬抗生素的濫用,生豬腹瀉問題大範圍蔓延,呈現了突出的季節流行性、區域流行性特徵。在中國規模養豬過程中,生豬腹瀉問題主要發於 1-3 日齡、7-20 日齡或 1-3 月齡仔豬,嚴重的可促使仔豬死亡。
二、生豬腹瀉的病因
生豬腹瀉問題主要包括非傳染性致病因子、傳染性致病因子兩個方面。具體如下:
1、生豬腹瀉的非傳染性致病因素
致使生豬腹瀉的非傳染性致病因素主要包括仔豬消化功能不全、缺乏營養因子、飼養管理缺失、日糧抗原過敏或中毒等。其中仔豬消化功能不全主要包括仔豬胃腸道不成熟、仔豬斷奶應激反應、仔豬缺乏體溫調節能力、仔豬體內缺乏胃蛋白酶、唾液澱粉酶;缺乏營養因子主要是由於仔豬生長速度較快,對於營養因素需求量較大。在仔豬飼養過程中若缺乏煙酸、泛酸、礦物質、葉酸,或者銅、鋅、鐵等微量元素,均會導致仔豬抵抗力下降,進而出現腹瀉問題;缺乏嚴格科學的飼養管理主要是在外界氣溫驟降時,生豬飼養人員沒有考慮仔豬寒冷適應性不足,沒有設定及時的防寒保暖方案,導致仔豬腸道內出現大量的致病性微生物,促使其出現腹瀉問題;日糧抗原過敏或中毒主要是由於在仔豬飼養期間,給仔豬餵食黴敗飼料,或者毒副作用較大的藥物,最終導致仔豬出現嚴重的腹瀉問題。
2、生豬腹瀉的傳染性致病因素
生豬腹瀉傳染性致病因素主要包括寄生蟲、病原性微生物兩個模組。一方面,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生豬腹瀉主要包括輪狀病毒引起的仔豬黃痢、C 型魏氏梭菌外毒素引起的生豬紅痢、豬霍亂沙門氏菌引起的副傷寒等。同時還包括豬痢疾密螺旋菌引起的豬血痢、豬傳染性胃腸炎、豬輪狀病毒感染、豬流行性腹瀉等。
另一方面,由寄生蟲引起的生豬腹瀉主要包括薑片蟲、結節蟲、鞭蟲等引起的線蟲病及豬孢子球蟲引起的豬球蟲病等。
三、生豬腹瀉防控措施
1、健胃及補液
一方面,在生豬下痢停止期間,常伴隨有食慾不振、不食或者減食的情況,此時,在生豬飼養期間可以適當給予開胃健脾藥物。如大黃蘇打片、酵母、健胃散、乳酶生片,或者注射胃動力注射液,每天 3-5 次,每 7 天為一個療程。以生豬恢復食慾為原則,集中飼養。
另一方面,在生豬腹瀉問題發生之後,及時補液可以有效控制生豬腹瀉症狀。首先,生豬飼養人員可以採用高免生命肽 8g 與 1000ml 水均勻混合,供生豬自由飲用,提高生豬病菌抵抗力。
其次,以調整酸鹼度、促進消化吸收、保肝利尿、強心補血為原則,將輔酶 A、三磷酸腺苷、安鈉咖、維生素 C、0.9%生理鹽水、等滲葡萄糖、肌酐、5.0%小蘇打注射液,依照 1/1/1/1/1/2/1/2 的比例均勻混合。透過綜合輸液質量,可以有效緩解生豬腹瀉症狀。
最後,對於 7-15 日齡腹瀉仔豬,可以在口服補液的基礎上,將土黴素鹼、諾氟沙星按照 1/1 的比例混合均勻。在藥物混合完畢後採用水浴加熱的方式保證藥液溫度在 25-26℃左右,灌服,每天 3-5 次,每間隔 3 天為一個療程。以保證生豬不脫水為原則,隔離飼養,直至生豬恢復正常。
2、消毒及抑菌
在生豬腹瀉病症出現之後,生豬飼養人員應將已出現腹瀉症狀病豬控制在固定區域。並設定隔離裝置。同時採用聚維酮碘或者白醋,每間隔一天進行一次燻蒸。
3、保健及免疫
首先,在規模養豬場內出現嘔吐腹瀉情況後,應立即將生豬飼養區域或產房封閉。並將 0-10 日齡內出現水樣腹瀉的仔豬進行撲殺掩埋或焚燒,以避免傳染源進一步擴散。
其次,以配種舍、產房為重點控制規模生豬養殖基地溫度在一定限度以上。特別是產後半個月至一個月之間的母豬,應利用聚維酮碘進行清洗消毒。並將消毒清洗後產後母豬趕入加溫產房。一般來說,生豬配種舍溫度應在 16.0℃以上;而生豬產房溫度應在 23.0℃以上。在這個基礎上,可採用紅外線燈、電熱板等裝置,控制生豬飲用水溫度在 16.0℃-20℃之間。隨著仔豬日齡的增長,可以適當調低保育舍溫度。即每間隔一個星期下降 2.0℃,最終維持仔豬保育舍溫度在 19.0-20.0℃之間。同時合理調整仔豬飼料比例,嚴禁黴敗飼料進入生豬養殖基地。並降低麩皮在飼料中的含量。
最後,在改善生豬飼料配方的基礎上,整體生豬飼養基地豬群需定期進行保健活動。即在每月需開展一個星期以上的同步保健活動。根據各生豬飼養場地具體生豬情況的差異,可選擇黃黴素、恩拉鼎、吉他黴素片等藥物,依據適當的劑量進行注射。對於分娩後種豬,可採取 72h 保健管理;而對於 1-3 月齡仔豬則可採用長效土黴素進行三針保健管理。同時在每年九月下旬或十月上旬,需對種豬注射首免TP 二聯滅活苗,或者胃流輪三聯苗。在首次注射之後,間隔 20 天進行第二次注射。在第二次注射之後,間隔 30 天進行第三次注射。在豬腹瀉流行期間,也可以為生豬群緊急接種胃流輪三聯苗
生豬腹瀉為生豬養殖階段出現頻率較高的多因素疾病。在現代化規模養豬過程中,由於生豬抗生素的濫用,生豬腹瀉問題大範圍蔓延,呈現了突出的季節流行性、區域流行性特徵。在中國規模養豬過程中,生豬腹瀉問題主要發於 1-3 日齡、7-20 日齡或 1-3 月齡仔豬,嚴重的可促使仔豬死亡。
二、生豬腹瀉的病因
生豬腹瀉問題主要包括非傳染性致病因子、傳染性致病因子兩個方面。具體如下:
1、生豬腹瀉的非傳染性致病因素
致使生豬腹瀉的非傳染性致病因素主要包括仔豬消化功能不全、缺乏營養因子、飼養管理缺失、日糧抗原過敏或中毒等。其中仔豬消化功能不全主要包括仔豬胃腸道不成熟、仔豬斷奶應激反應、仔豬缺乏體溫調節能力、仔豬體內缺乏胃蛋白酶、唾液澱粉酶;缺乏營養因子主要是由於仔豬生長速度較快,對於營養因素需求量較大。在仔豬飼養過程中若缺乏煙酸、泛酸、礦物質、葉酸,或者銅、鋅、鐵等微量元素,均會導致仔豬抵抗力下降,進而出現腹瀉問題;缺乏嚴格科學的飼養管理主要是在外界氣溫驟降時,生豬飼養人員沒有考慮仔豬寒冷適應性不足,沒有設定及時的防寒保暖方案,導致仔豬腸道內出現大量的致病性微生物,促使其出現腹瀉問題;日糧抗原過敏或中毒主要是由於在仔豬飼養期間,給仔豬餵食黴敗飼料,或者毒副作用較大的藥物,最終導致仔豬出現嚴重的腹瀉問題。
2、生豬腹瀉的傳染性致病因素
生豬腹瀉傳染性致病因素主要包括寄生蟲、病原性微生物兩個模組。一方面,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生豬腹瀉主要包括輪狀病毒引起的仔豬黃痢、C 型魏氏梭菌外毒素引起的生豬紅痢、豬霍亂沙門氏菌引起的副傷寒等。同時還包括豬痢疾密螺旋菌引起的豬血痢、豬傳染性胃腸炎、豬輪狀病毒感染、豬流行性腹瀉等。
另一方面,由寄生蟲引起的生豬腹瀉主要包括薑片蟲、結節蟲、鞭蟲等引起的線蟲病及豬孢子球蟲引起的豬球蟲病等。
三、生豬腹瀉防控措施
1、健胃及補液
一方面,在生豬下痢停止期間,常伴隨有食慾不振、不食或者減食的情況,此時,在生豬飼養期間可以適當給予開胃健脾藥物。如大黃蘇打片、酵母、健胃散、乳酶生片,或者注射胃動力注射液,每天 3-5 次,每 7 天為一個療程。以生豬恢復食慾為原則,集中飼養。
另一方面,在生豬腹瀉問題發生之後,及時補液可以有效控制生豬腹瀉症狀。首先,生豬飼養人員可以採用高免生命肽 8g 與 1000ml 水均勻混合,供生豬自由飲用,提高生豬病菌抵抗力。
其次,以調整酸鹼度、促進消化吸收、保肝利尿、強心補血為原則,將輔酶 A、三磷酸腺苷、安鈉咖、維生素 C、0.9%生理鹽水、等滲葡萄糖、肌酐、5.0%小蘇打注射液,依照 1/1/1/1/1/2/1/2 的比例均勻混合。透過綜合輸液質量,可以有效緩解生豬腹瀉症狀。
最後,對於 7-15 日齡腹瀉仔豬,可以在口服補液的基礎上,將土黴素鹼、諾氟沙星按照 1/1 的比例混合均勻。在藥物混合完畢後採用水浴加熱的方式保證藥液溫度在 25-26℃左右,灌服,每天 3-5 次,每間隔 3 天為一個療程。以保證生豬不脫水為原則,隔離飼養,直至生豬恢復正常。
2、消毒及抑菌
在生豬腹瀉病症出現之後,生豬飼養人員應將已出現腹瀉症狀病豬控制在固定區域。並設定隔離裝置。同時採用聚維酮碘或者白醋,每間隔一天進行一次燻蒸。
3、保健及免疫
首先,在規模養豬場內出現嘔吐腹瀉情況後,應立即將生豬飼養區域或產房封閉。並將 0-10 日齡內出現水樣腹瀉的仔豬進行撲殺掩埋或焚燒,以避免傳染源進一步擴散。
其次,以配種舍、產房為重點控制規模生豬養殖基地溫度在一定限度以上。特別是產後半個月至一個月之間的母豬,應利用聚維酮碘進行清洗消毒。並將消毒清洗後產後母豬趕入加溫產房。一般來說,生豬配種舍溫度應在 16.0℃以上;而生豬產房溫度應在 23.0℃以上。在這個基礎上,可採用紅外線燈、電熱板等裝置,控制生豬飲用水溫度在 16.0℃-20℃之間。隨著仔豬日齡的增長,可以適當調低保育舍溫度。即每間隔一個星期下降 2.0℃,最終維持仔豬保育舍溫度在 19.0-20.0℃之間。同時合理調整仔豬飼料比例,嚴禁黴敗飼料進入生豬養殖基地。並降低麩皮在飼料中的含量。
最後,在改善生豬飼料配方的基礎上,整體生豬飼養基地豬群需定期進行保健活動。即在每月需開展一個星期以上的同步保健活動。根據各生豬飼養場地具體生豬情況的差異,可選擇黃黴素、恩拉鼎、吉他黴素片等藥物,依據適當的劑量進行注射。對於分娩後種豬,可採取 72h 保健管理;而對於 1-3 月齡仔豬則可採用長效土黴素進行三針保健管理。同時在每年九月下旬或十月上旬,需對種豬注射首免TP 二聯滅活苗,或者胃流輪三聯苗。在首次注射之後,間隔 20 天進行第二次注射。在第二次注射之後,間隔 30 天進行第三次注射。在豬腹瀉流行期間,也可以為生豬群緊急接種胃流輪三聯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