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除了血統之外更重要的應該是“文化認同”。
那麼,為什麼是“漢”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大漢帝國是秦之後中國形成的第二個統一全國的王朝。相比於秦王朝二世而亡,東西兩漢400餘年國祚,足以在世世代代的百姓心中留下正統的觀念。大漢作為國號,正如今日我們宣稱自己是華人一樣。秦王朝歷二世而亡,雖開大一統之先河,但並不足以對下層百姓產生重大影響,秦末的戰亂中,很多原來的六國貴族參與其中,且受到了相當程度上的擁護,這就意味著秦雖然同意,但是百姓在國家觀念上還未完全發生轉變,依然認為自己是齊華人、燕華人、楚華人,而不是秦朝人。但是漢王朝的子民在長時間裡認同了自己的身份,認為自己是大漢帝國治下的百姓,是漢朝人,是漢人。
在戰爭中,出於需要,同一陣線的人們更容易抱團,團結起來一致對外。有漢一朝,北擊匈奴,南平南越,擴大了帝國的領土版圖以及向周邊國家和地區的影響力。在歷次戰爭的勝利中無疑會增加全體國民的集體感和自豪感,加強國民的認同感,幸得生此強盛之國。
漢朝400年基本奠定了“漢”作為一個民族的民族文化。1、儒家文化。西漢時獨尊儒術,其所尊崇的儒家文化成為當時和之後歷代中原王朝以及整個東亞地區社會的主流文化。2、佛教文化。西漢時佛教傳入中國,之後佛教文化不斷與中國本土文化相結合,形成了頗具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對社會產生巨大影響,直至今日。3、道教文化。之前流傳的零零散散的道家思想在漢代逐漸體系化,形成道教文化,太平道與五斗米道的產生都標誌著本土宗教的形成。
如果說軍事是硬實力的體現,而文化則是軟實力的表現,漢代繁盛的文化使得各個階層各色人群都可以找到自己的文化歸宿,同時又同屬於大的“漢文化”影響下。
司馬遷老先生就是“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認同,必須有實際利益才認同啊,只讓人吃苦受累,怎麼能有認同感。
漢代鐵製農具開始成為主要的生產工具,如鐵犁、矩犁、曲柄鋤等都開始普及。牛耕逐漸成為最主要的耕地方式。作為國家,中央政府則注重興修水利設施修建,如成國渠、六輔渠、白渠等開鑿於這一時期,之後還出現了翻車等水利工具。大大提升了生產力。漢代手工業製作發達,具體不細說,大家到博物館參觀看到各種精美的漢代銅鏡、漆器等都可以有最直觀的感受。另外雖然漢初抑制商人、商業,但西漢中後期開始,隨著中央政府的式微,商人地位也在不斷上升、獲利頗豐,絲綢之路的開通也為商人提供新機遇。漢代城市化的程序也相當發展,如長安洛陽等都是數一數二的區域中心城市,都有都城、州有州城、郡有郡城、縣有縣城……
漢人,即為大漢帝國之人;漢子,即為漢家子……有此國怎能不自豪、怎能不認同。當“漢”這種稱呼延續下來時,後世歷代也都加以沿用,畢竟一種深入人心的文化的消亡,不是易事。這也是文化傳承的力量的體現。
漢族不是一下子成的,幾個大民族組成的,華夏,東夷,百越,在當時都是大的民族,實力不亞於當今美國,加上被漢化民族。
民族除了血統之外更重要的應該是“文化認同”。
那麼,為什麼是“漢”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要歸功於漢代國家的長期統一。大漢帝國是秦之後中國形成的第二個統一全國的王朝。相比於秦王朝二世而亡,東西兩漢400餘年國祚,足以在世世代代的百姓心中留下正統的觀念。大漢作為國號,正如今日我們宣稱自己是華人一樣。秦王朝歷二世而亡,雖開大一統之先河,但並不足以對下層百姓產生重大影響,秦末的戰亂中,很多原來的六國貴族參與其中,且受到了相當程度上的擁護,這就意味著秦雖然同意,但是百姓在國家觀念上還未完全發生轉變,依然認為自己是齊華人、燕華人、楚華人,而不是秦朝人。但是漢王朝的子民在長時間裡認同了自己的身份,認為自己是大漢帝國治下的百姓,是漢朝人,是漢人。
其次是漢帝國強盛的軍事實力使得治下百姓更願意接受自己“漢人”的身份。在戰爭中,出於需要,同一陣線的人們更容易抱團,團結起來一致對外。有漢一朝,北擊匈奴,南平南越,擴大了帝國的領土版圖以及向周邊國家和地區的影響力。在歷次戰爭的勝利中無疑會增加全體國民的集體感和自豪感,加強國民的認同感,幸得生此強盛之國。
再次是漢代文化的繁盛與文化認同。既然是文化認同必然涉及文化因素。漢朝400年基本奠定了“漢”作為一個民族的民族文化。1、儒家文化。西漢時獨尊儒術,其所尊崇的儒家文化成為當時和之後歷代中原王朝以及整個東亞地區社會的主流文化。2、佛教文化。西漢時佛教傳入中國,之後佛教文化不斷與中國本土文化相結合,形成了頗具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對社會產生巨大影響,直至今日。3、道教文化。之前流傳的零零散散的道家思想在漢代逐漸體系化,形成道教文化,太平道與五斗米道的產生都標誌著本土宗教的形成。
如果說軍事是硬實力的體現,而文化則是軟實力的表現,漢代繁盛的文化使得各個階層各色人群都可以找到自己的文化歸宿,同時又同屬於大的“漢文化”影響下。
還有就是說點實際的——經濟利益。司馬遷老先生就是“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認同,必須有實際利益才認同啊,只讓人吃苦受累,怎麼能有認同感。
漢代鐵製農具開始成為主要的生產工具,如鐵犁、矩犁、曲柄鋤等都開始普及。牛耕逐漸成為最主要的耕地方式。作為國家,中央政府則注重興修水利設施修建,如成國渠、六輔渠、白渠等開鑿於這一時期,之後還出現了翻車等水利工具。大大提升了生產力。漢代手工業製作發達,具體不細說,大家到博物館參觀看到各種精美的漢代銅鏡、漆器等都可以有最直觀的感受。另外雖然漢初抑制商人、商業,但西漢中後期開始,隨著中央政府的式微,商人地位也在不斷上升、獲利頗豐,絲綢之路的開通也為商人提供新機遇。漢代城市化的程序也相當發展,如長安洛陽等都是數一數二的區域中心城市,都有都城、州有州城、郡有郡城、縣有縣城……
總之漢代各階層各色人群組織都可獲利。漢人,即為大漢帝國之人;漢子,即為漢家子……有此國怎能不自豪、怎能不認同。當“漢”這種稱呼延續下來時,後世歷代也都加以沿用,畢竟一種深入人心的文化的消亡,不是易事。這也是文化傳承的力量的體現。
最後,強烈推薦紀錄片《我從漢朝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