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元濟先生篤信西醫。他七十一歲那年在給一位青年學子的信中說:“四十餘年,有病絕不服中藥。所以能偷生至今者,西醫西藥之故也。”1936年11月,蔡元培病重,“瀕危者再”,張力排眾議,改請西醫專家診治,老友終於轉危為安,友朋眾口稱道。儘管如此,他對中國古代醫書向來不排斥,對孤本、鮮罕之本則與其他古書一樣,全力收羅,悉心整理,印行流通。元刊《濟生拔萃》從購藏、配補到影印出版,張元濟付出了很大的辛勞,就是典型一例。
《濟生拔萃》,又名《濟生拔萃方》,是元代杜思敬輯集的一部古代醫學叢書。刊刻於元延祐年間(1314-1320),傳世極罕。陸心源《百百宋樓藏書志》載有全目,計十八種、十九卷。書名為:一《針經節要》、二《潔古云岐針法》、三《針經摘英》、四《雲岐子脈法》、五《潔古珍珠囊》、六《醫學發明》、七《脾胃論》、八《潔古家珍》、九《此事難知》、十《醫壘元戎》、十一《陰證略例》、十二、十三《傷寒保命集類要》、十四《癍論萃英》、十五《保嬰集》、十六《蘭室秘藏》、十七《活法圓機》、十八《衛生寶鑑》、十九《雜方》。都是實用的臨床藥方,涉及針灸、內科、外科、婦科、小兒科及防疫、養生等眾多學科。清末百百宋樓藏書流往日本,《濟生拔萃》一書也為靜嘉堂所藏,國內已不見全本蹤影。
1911年8月,張元濟在北京琉璃廠翰文齋見到元刊《濟生拔萃方》一部,十二種、十三卷,缺一、二、八、十四至十六卷。鈐有“晉府”、“敬德堂”等藏書印,遞藏有緒,極為難得。只是卷數悉被書賈剜削,掩蓋其不全的真相。不過尚有痕跡可尋,手法並不高明。索價銀一百五十兩。張元濟知道此書珍貴,議價以後購下,歸商務印書館涵芬樓庋藏。1919年,傅增湘來涵芬樓觀書,在他的觀書筆記中就著錄有此書。涵芬樓藏元刊《濟生拔萃》雖有缺卷,國內卻是唯一較完整的一部。
張元濟購書、藏書,目的在於印書和流佈古籍。他曾感慨地寫道:“吾輩生當斯世,他事無可為,惟儲存吾國數千年之文明,不至因時勢而失墜,此為應盡之責。能使古書多流傳一部,即於儲存上多一分效力,吾輩炳燭餘光,能有幾時,不能不努力為之也。”1928年秋,他以中華學藝社名譽社員名義赴日本訪書,後從宮內省圖書寮、內閣文庫、靜嘉堂、東洋文庫和京都東福寺等公私藏家借影回一批國內早已失傳的珍本古籍。在東京靜嘉堂文庫,他見到了陸氏百百宋樓原藏《濟生拔萃》全帙,留下很深印象。只是擬借印的書較多,此書暫未列入照影計劃。
張元濟久有心整理、輯印一部“叢書之叢書”。1934年,他與商務印書館總經理王雲五商定輯印《叢書整合初編》。翌年初編定全目,以實用和罕見為標準,選定叢書一百種,其中就有《濟生拔萃》。《叢書整合》計劃出書4100種、4000冊。張元濟還親自撰寫了《叢書百部提要》一書。涵芬樓藏《濟生拔萃》有缺卷,於是向靜嘉堂求助。筆者不久前從上海市檔案館收藏的幾卷檔案中找到了依據。1935年3月8日,張元濟致函靜嘉堂文庫長諸橋轍次:
諸橋先生大鑒:久疏箋敬,恆切翹思,春氣始和,伏維起居休鬯為頌。弟日事丹黃,藉以娛老。前託長澤規矩也先生代商,擬借靜嘉堂藏殘宋《周益公集》及元刊《東京夢華錄》兩書影印,昨得長澤先生函,知承鼎諾,欣喜過望,即覆函請其轉邀技師趨前攝影。抑尚有請者,敝館藏有元刊《濟生拔萃》,與靜嘉堂藏本相同,惟缺去《針經節要》、《潔古云岐針法》、《潔古家珍》、《保嬰集》四種,在敝國公私藏家均無可借補,不得已再為無厭之請。如蒙慨允,同時付影,則拜貺彌厚,感荷無既。專此肅懇布謝。敬頌臺祺。
二十四年三月八日
張元濟又給當時向日本各公私圖書館借印古籍善本的聯絡人、日本漢學家長澤規矩也寫信,請他從旁努力,促成其事。涵芬樓藏《濟生拔萃》缺六種,為何只借印四種?張元濟曾說,《濟》書各書目著錄“名稱雖微有不同,然《百百宋樓志》摘鈔省略,或繕錄偶誤,實無差異。”筆者揣測,靜嘉堂藏本《濟》書《保嬰集》,可能包含卷十四至十六,共三種書在內。
商借事宜有點曲折,半年後靜嘉堂方面才允諾。又經長澤規矩也安排攝影,直到1936年6月攝影底片才寄到上海。6月29日張元濟在致長澤的信中說:“《濟生拔萃》中四種照片均已收到,容另復。”7月3日,他在另一封致長澤的信中再次提到《濟》書底片,與其他幾種照影古籍一併結算了攝影費。
張元濟十分關心此書的印行。1937年5月5日致丁英桂(商務印書館平版廠廠長、張校印古籍的重要助手)信中說:“元板《濟生拔萃方》本館又配到數種。是何書名?乞示。聞配來《雲岐針法》一種,尚不全,統乞查明見指示。”不久,“八一三”事變爆發,商務印書館再次遭劫,《叢書整合初編》出書計劃未能全部實現。《濟生拔萃》各書僅《保嬰集》、《癍論萃英》兩種印出(與《種痘心法》、《種痘指掌》合一冊),其他各種已列入書目而未及刊出。
《叢書整合》出書後,張元濟主持複選其中元明佳槧孤本十種,仿原式影印,編成《元明善本叢書》。第一種即《濟生拔萃》,1938年3月出版,線裝十冊。這部由張元濟親手購藏、配補、印行的罕見古醫書,終於化身千百,流傳於世。
張元濟先生篤信西醫。他七十一歲那年在給一位青年學子的信中說:“四十餘年,有病絕不服中藥。所以能偷生至今者,西醫西藥之故也。”1936年11月,蔡元培病重,“瀕危者再”,張力排眾議,改請西醫專家診治,老友終於轉危為安,友朋眾口稱道。儘管如此,他對中國古代醫書向來不排斥,對孤本、鮮罕之本則與其他古書一樣,全力收羅,悉心整理,印行流通。元刊《濟生拔萃》從購藏、配補到影印出版,張元濟付出了很大的辛勞,就是典型一例。
《濟生拔萃》,又名《濟生拔萃方》,是元代杜思敬輯集的一部古代醫學叢書。刊刻於元延祐年間(1314-1320),傳世極罕。陸心源《百百宋樓藏書志》載有全目,計十八種、十九卷。書名為:一《針經節要》、二《潔古云岐針法》、三《針經摘英》、四《雲岐子脈法》、五《潔古珍珠囊》、六《醫學發明》、七《脾胃論》、八《潔古家珍》、九《此事難知》、十《醫壘元戎》、十一《陰證略例》、十二、十三《傷寒保命集類要》、十四《癍論萃英》、十五《保嬰集》、十六《蘭室秘藏》、十七《活法圓機》、十八《衛生寶鑑》、十九《雜方》。都是實用的臨床藥方,涉及針灸、內科、外科、婦科、小兒科及防疫、養生等眾多學科。清末百百宋樓藏書流往日本,《濟生拔萃》一書也為靜嘉堂所藏,國內已不見全本蹤影。
1911年8月,張元濟在北京琉璃廠翰文齋見到元刊《濟生拔萃方》一部,十二種、十三卷,缺一、二、八、十四至十六卷。鈐有“晉府”、“敬德堂”等藏書印,遞藏有緒,極為難得。只是卷數悉被書賈剜削,掩蓋其不全的真相。不過尚有痕跡可尋,手法並不高明。索價銀一百五十兩。張元濟知道此書珍貴,議價以後購下,歸商務印書館涵芬樓庋藏。1919年,傅增湘來涵芬樓觀書,在他的觀書筆記中就著錄有此書。涵芬樓藏元刊《濟生拔萃》雖有缺卷,國內卻是唯一較完整的一部。
張元濟購書、藏書,目的在於印書和流佈古籍。他曾感慨地寫道:“吾輩生當斯世,他事無可為,惟儲存吾國數千年之文明,不至因時勢而失墜,此為應盡之責。能使古書多流傳一部,即於儲存上多一分效力,吾輩炳燭餘光,能有幾時,不能不努力為之也。”1928年秋,他以中華學藝社名譽社員名義赴日本訪書,後從宮內省圖書寮、內閣文庫、靜嘉堂、東洋文庫和京都東福寺等公私藏家借影回一批國內早已失傳的珍本古籍。在東京靜嘉堂文庫,他見到了陸氏百百宋樓原藏《濟生拔萃》全帙,留下很深印象。只是擬借印的書較多,此書暫未列入照影計劃。
張元濟久有心整理、輯印一部“叢書之叢書”。1934年,他與商務印書館總經理王雲五商定輯印《叢書整合初編》。翌年初編定全目,以實用和罕見為標準,選定叢書一百種,其中就有《濟生拔萃》。《叢書整合》計劃出書4100種、4000冊。張元濟還親自撰寫了《叢書百部提要》一書。涵芬樓藏《濟生拔萃》有缺卷,於是向靜嘉堂求助。筆者不久前從上海市檔案館收藏的幾卷檔案中找到了依據。1935年3月8日,張元濟致函靜嘉堂文庫長諸橋轍次:
諸橋先生大鑒:久疏箋敬,恆切翹思,春氣始和,伏維起居休鬯為頌。弟日事丹黃,藉以娛老。前託長澤規矩也先生代商,擬借靜嘉堂藏殘宋《周益公集》及元刊《東京夢華錄》兩書影印,昨得長澤先生函,知承鼎諾,欣喜過望,即覆函請其轉邀技師趨前攝影。抑尚有請者,敝館藏有元刊《濟生拔萃》,與靜嘉堂藏本相同,惟缺去《針經節要》、《潔古云岐針法》、《潔古家珍》、《保嬰集》四種,在敝國公私藏家均無可借補,不得已再為無厭之請。如蒙慨允,同時付影,則拜貺彌厚,感荷無既。專此肅懇布謝。敬頌臺祺。
二十四年三月八日
張元濟又給當時向日本各公私圖書館借印古籍善本的聯絡人、日本漢學家長澤規矩也寫信,請他從旁努力,促成其事。涵芬樓藏《濟生拔萃》缺六種,為何只借印四種?張元濟曾說,《濟》書各書目著錄“名稱雖微有不同,然《百百宋樓志》摘鈔省略,或繕錄偶誤,實無差異。”筆者揣測,靜嘉堂藏本《濟》書《保嬰集》,可能包含卷十四至十六,共三種書在內。
商借事宜有點曲折,半年後靜嘉堂方面才允諾。又經長澤規矩也安排攝影,直到1936年6月攝影底片才寄到上海。6月29日張元濟在致長澤的信中說:“《濟生拔萃》中四種照片均已收到,容另復。”7月3日,他在另一封致長澤的信中再次提到《濟》書底片,與其他幾種照影古籍一併結算了攝影費。
張元濟十分關心此書的印行。1937年5月5日致丁英桂(商務印書館平版廠廠長、張校印古籍的重要助手)信中說:“元板《濟生拔萃方》本館又配到數種。是何書名?乞示。聞配來《雲岐針法》一種,尚不全,統乞查明見指示。”不久,“八一三”事變爆發,商務印書館再次遭劫,《叢書整合初編》出書計劃未能全部實現。《濟生拔萃》各書僅《保嬰集》、《癍論萃英》兩種印出(與《種痘心法》、《種痘指掌》合一冊),其他各種已列入書目而未及刊出。
《叢書整合》出書後,張元濟主持複選其中元明佳槧孤本十種,仿原式影印,編成《元明善本叢書》。第一種即《濟生拔萃》,1938年3月出版,線裝十冊。這部由張元濟親手購藏、配補、印行的罕見古醫書,終於化身千百,流傳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