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稱之為鬥將。大致可以總結出以下幾個特點 首先,臨陣單挑往往靠的是一鼓作氣,一擊得手。廝殺中很少有演義裡所描述的那樣,你來我往,殺他個幾十回合,甚至數百回合。正史中提到的廝殺,很少有超過三個回合的。這就如武林高手過招,在金庸的小說裡,華山論劍可以比個幾天幾夜不見分曉。在古龍的作品裡,高手之間往往一兩招便分出高下。世間如果真有武林世界的話,古龍的描述也許更接近現實。冷兵器時代的搏殺,容易令人想起歐洲古代的一種搏擊方式,搏擊雙方持長長的木質兵器,騎馬快速互相沖鋒,二馬相互動,猛然出手,必有一人會被擊落。力大者,準頭好的,往往是獲勝者。中國古代的戰陣鬥將也許與此類似。程咬金前三招天下罕逢敵手,在評書和戲曲中卻成了一個搞笑明星。歷史上如果程咬金真有威力強大的三板斧,那麼他一定是一位令人生畏的萬人敵(歷史上的程咬金使的是槊)。 其次,投射式兵器在廝殺中有很好的效果。樓煩,龐德,可悉陵,蔡佑,斛律光等人都是靠精良的箭術獲得了勝利。當然,戰場上對箭術的要求是很高的,既要射的準,又要射的狠。中國古代的鎧甲不像歐洲的鎧甲那樣有護臉部分,因而面部就容易成為對方的攻擊目標。《三國演義》裡關羽戰長沙的故事中,真正的勝利者應該是老將黃忠。黃忠能將關羽頭盔上的簪纓射下,射中面部自不是難事。可見黃忠實是對關羽手下留情了的。 第三,上述戰陣鬥將的戰例中活捉敵方將領的比例高的驚人,例如,公子友擒莒挐,鄧羌和呂光擒張蠔,平先勇奪陳安大矛,侯莫陳崇擒万俟醜奴,尉遲敬德與高甑生、梁建方力擒王琬,薛仁貴活捉高麗神射將軍,周德威擒單廷圭和陳夜叉,李存孝力擒鄧季筠,以及明末黃得功生擒張獻忠部下“無敵將軍”,等等。看來馬上生擒敵方將領並非單是演義、戲曲中的渲染編造,正史中也屢有發生。從勝利方來看,活捉對方需要有極大的勇氣、高超的武藝,以及對時機的把握。從被活捉一方來看,很多時候還沒怎麼打就被對方生擒,這說明在馬上高速行進中作戰,動作幅度大,動作也容易變形,所以較易產生失誤。一不留神,就給對方拿住了,渾身功夫便再也使不出來。 上文中的各種戰例中,秦漢時期的戰陣鬥將在正史中描述很少,而秦漢時期偏偏是中國古代軍事戰爭的最高水平時期,後世中難得一見象秦滅六國、漢擊匈奴那樣的經典戰役。這是因為,秦漢時期較多發生大規模作戰,戰爭規模越大,戰略戰術、集團性的作戰方式成為首要致勝因素,個人武力的作用就越小。相反,十六國南北朝時期戰陣鬥將的比例最高,而這一時期,亂戰、混戰、無準備之戰發生的相當頻繁,因而主將的個人武力就會發揮較大作用。唐朝李靖說過,前代戰爭往往是“以少術勝無術”。指的就是這一時期。可見這一時期,能近身搏戰的猛將雖多,能名垂青史的名將卻並不多。唐朝則集兩方面之長,既有秦叔寶、尉遲敬德、薛仁貴這樣的猛將,另一方面,軍事指揮水平、戰爭水準也很高。宋朝不乏能力戰者,但其軍隊的戰略戰術水平歷來弱於遼、金、元等朝。至於明朝,雖有劉誔那樣的大刀猛將,在八旗軍精良的騎射術面前,仍一敗塗地,戰死於薩爾滸戰場。
這個稱之為鬥將。大致可以總結出以下幾個特點 首先,臨陣單挑往往靠的是一鼓作氣,一擊得手。廝殺中很少有演義裡所描述的那樣,你來我往,殺他個幾十回合,甚至數百回合。正史中提到的廝殺,很少有超過三個回合的。這就如武林高手過招,在金庸的小說裡,華山論劍可以比個幾天幾夜不見分曉。在古龍的作品裡,高手之間往往一兩招便分出高下。世間如果真有武林世界的話,古龍的描述也許更接近現實。冷兵器時代的搏殺,容易令人想起歐洲古代的一種搏擊方式,搏擊雙方持長長的木質兵器,騎馬快速互相沖鋒,二馬相互動,猛然出手,必有一人會被擊落。力大者,準頭好的,往往是獲勝者。中國古代的戰陣鬥將也許與此類似。程咬金前三招天下罕逢敵手,在評書和戲曲中卻成了一個搞笑明星。歷史上如果程咬金真有威力強大的三板斧,那麼他一定是一位令人生畏的萬人敵(歷史上的程咬金使的是槊)。 其次,投射式兵器在廝殺中有很好的效果。樓煩,龐德,可悉陵,蔡佑,斛律光等人都是靠精良的箭術獲得了勝利。當然,戰場上對箭術的要求是很高的,既要射的準,又要射的狠。中國古代的鎧甲不像歐洲的鎧甲那樣有護臉部分,因而面部就容易成為對方的攻擊目標。《三國演義》裡關羽戰長沙的故事中,真正的勝利者應該是老將黃忠。黃忠能將關羽頭盔上的簪纓射下,射中面部自不是難事。可見黃忠實是對關羽手下留情了的。 第三,上述戰陣鬥將的戰例中活捉敵方將領的比例高的驚人,例如,公子友擒莒挐,鄧羌和呂光擒張蠔,平先勇奪陳安大矛,侯莫陳崇擒万俟醜奴,尉遲敬德與高甑生、梁建方力擒王琬,薛仁貴活捉高麗神射將軍,周德威擒單廷圭和陳夜叉,李存孝力擒鄧季筠,以及明末黃得功生擒張獻忠部下“無敵將軍”,等等。看來馬上生擒敵方將領並非單是演義、戲曲中的渲染編造,正史中也屢有發生。從勝利方來看,活捉對方需要有極大的勇氣、高超的武藝,以及對時機的把握。從被活捉一方來看,很多時候還沒怎麼打就被對方生擒,這說明在馬上高速行進中作戰,動作幅度大,動作也容易變形,所以較易產生失誤。一不留神,就給對方拿住了,渾身功夫便再也使不出來。 上文中的各種戰例中,秦漢時期的戰陣鬥將在正史中描述很少,而秦漢時期偏偏是中國古代軍事戰爭的最高水平時期,後世中難得一見象秦滅六國、漢擊匈奴那樣的經典戰役。這是因為,秦漢時期較多發生大規模作戰,戰爭規模越大,戰略戰術、集團性的作戰方式成為首要致勝因素,個人武力的作用就越小。相反,十六國南北朝時期戰陣鬥將的比例最高,而這一時期,亂戰、混戰、無準備之戰發生的相當頻繁,因而主將的個人武力就會發揮較大作用。唐朝李靖說過,前代戰爭往往是“以少術勝無術”。指的就是這一時期。可見這一時期,能近身搏戰的猛將雖多,能名垂青史的名將卻並不多。唐朝則集兩方面之長,既有秦叔寶、尉遲敬德、薛仁貴這樣的猛將,另一方面,軍事指揮水平、戰爭水準也很高。宋朝不乏能力戰者,但其軍隊的戰略戰術水平歷來弱於遼、金、元等朝。至於明朝,雖有劉誔那樣的大刀猛將,在八旗軍精良的騎射術面前,仍一敗塗地,戰死於薩爾滸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