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演義是華人津津樂道的一個話題,書中的秦瓊、程咬金、徐茂公反隋英雄都是膾炙人口,婦孺皆知的歷史人物,但是,作為反隋第一人的王薄卻並不廣為人知,甚至可以說被人遺忘了,但他敢為天下先的反抗精神真的應該被後人銘記,因為正是他點燃了隋朝末年那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
在中國歷史上,用來鼓動人們造反起義的口號屢見不鮮,比如秦末大起義的“大楚興,陳勝王”;再比如東漢末年黃巾起義的“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再比如元末紅巾軍的“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但是,以一首詩號召人們起來反抗暴政卻非常罕見,而王薄就開創了這個先河。
王薄是隋朝末年齊郡鄒平(今山東省鄒平縣)的一個鐵匠,面對著隋政府的苛捐雜稅和隋煬帝的窮兵黷武,他再也按捺不住熊中的怒火,在大業七年(公元611年)帶領周圍的窮苦百姓在長白上舉起了造反大旗,並且寫下了一首慷慨激昂,頗具號召力的《無向遼東浪死歌》——
長白山前知世郎,純著紅羅綿背襠。
長槊侵天半,輪刀耀日光。
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
忽聞官軍至,提刀向前蕩。
譬如遼東死,斬頭何所傷。
王薄起義的訊息伴隨著《無向遼東浪死篇》這首詩迅速傳遍了長白山東西南北,向全國流傳開來,成為大業七年的年度神曲,而附近的貧苦百姓紛紛上山加入起義軍隊伍,王薄義軍很快就發展到了數萬人,並且攻佔了周圍的很多縣城。
公元612年,王薄率領起義大軍向西南挺進,一路勢如破竹,所向披靡,一直打到泰山腳下,這時,他遇到了一個強大對手——隋朝名將張須陀。
自從起兵以來,王薄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他漸漸地有些飄飄然,根本沒把張須陀放在心上,當然也就沒有厲兵秣馬,嚴陣以待,而張須陀對義軍的情況卻瞭如指掌,到達前沿陣地後,一鼓作氣衝進了王薄義軍的大營,義軍還沒反應過來就已經被打得七零八落,四散奔逃,王薄帶領殘兵必將向北渡過黃河後才暫時擺脫了隋軍的追擊。
當時,在黃河以北活躍著兩支起義軍——平原郡南部的郝孝徳軍和平原郡東部豆子䴚(古鹽澤,在今山東省陽信縣和惠民縣境內)的孫宣雅軍。
王薄渡過黃河後,和郝孝徳、孫宣雅聯合起來對抗張須陀,總算暫時站穩了腳跟。
不久,三支起義軍合兵一處,南渡黃河攻打軍事重鎮章丘。當此之際,義軍總兵力達到十餘萬,真可謂聲勢浩大,投鞭斷流,但是 他們又遇到了張須陀。
在泰山一役大敗王薄後,張須陀一直在休養生息,以逸待勞,當他得知敵軍正在向章丘發起進攻時,親自率領兩萬步兵、騎兵趕到章丘助戰。起義軍雖然在數量上佔據優勢,但分別歸王薄、孫宣雅、郝孝徳三人指揮,不能真正協同作戰,而張須陀的軍隊在休整後戰鬥力比之前更強,結果一場大戰後,義軍被迫退回黃河以北。
此後六七年間,王薄和他的隊伍在今天山東省的北部沿海堅持打游擊,儘管條件艱苦,四處轉戰,他們一直高舉著反隋的大旗。
公元618年,江都政變發生,隋煬帝被他的寵臣宇文化及等人殺死,訊息傳到渤海南岸,王薄不由得仰天大笑,熱淚長流。他一直懷著殺到長安去,奪了皇帝鳥位,殺死隋煬帝為天下除害的勃勃雄心,沒想到宇文化及不但能捨得一身剮,把皇帝拉下了馬,還要了隋煬帝的老命,這真是給老百姓報了仇解了恨呀!彼時彼刻,王薄做出了一個決定——有機會一定要拜會一下宇文化及。
轉眼到了公元619年,這時已是唐朝的武德二年,但天下仍是諸侯割據,四分五裂的慘烈局面,而宇文化及就是其中最寒磣的那個諸侯,可以說是屢戰屢敗,一路奔逃。
先後被瓦崗軍和唐軍打敗後,宇文化及向東跑到了聊城,就是現在的山東省聊城市,王薄得到訊息後,就匆匆趕來助戰,當時,宇文化及正面臨著夏王竇建德的進攻。
來到宇文化及軍中後,王薄才知道這個傢伙是個禍國殃民的奸佞,也是塊扶不上牆的爛泥,因此,他決定和竇建德聯手為民除害。
王薄一邊和宇文化及周旋,一邊悄悄派人和竇建德取得了聯絡,表示願意作為內應幫助對方活捉宇文化及。於是,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裡,王薄手下的將士開啟城門,把大夏國的軍隊引入了城內,宇文化及及其屬下內外受敵,無處可逃,只得扔下兵器,束手就擒。
雖然主動和大夏軍聯手除掉了宇文化及,王薄卻不願意屈居同是農民軍領袖的夏王竇建德之下,一番思量之後,他帶著自己的軍隊投入了大唐皇帝李淵麾下,隨後被任命為齊州總管,頗有些衣錦還鄉的味道。
王薄在齊州為官的時候,認識了一個名叫李義滿的同僚,但兩人相處得很不融洽,你看我不地道,我看你不順眼,更糟糕的是,這給王薄最後的人生悲劇埋下了伏筆。
三年後,即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王薄跟隨宋州總管盛彥師攻打劉黑闥(竇建德部下,竇建德死後再次造反)佔據的須昌,因為給養不足,盛彥師安排王薄到附近的澶州借調軍糧。
關於王薄徵調軍糧時去的地方,幾乎所有相關資料都說是潭州,但這是不合情理的,王薄要攻打的須昌在如今的山東省東平縣,而潭州在今天的湖南省長沙市一帶,後者無論如何也算不上前者附近的地區,所以,筆者以為,王薄當時去的地方是澶州而不是潭州。澶州在今河南省濮陽市一帶,東面二百多里處就是須昌,而且是王薄後來從須昌西去長安時的必經之處,如果王薄如相關資料所說從須昌出發經過潭州去長安,那他絕對是個百分百的大路痴。
當時的澶州刺史是誰呢?不是別人,正是王薄的死對頭李義滿。李義滿是個心胸狹窄的人,竟然出於私憤而把公義拋到了腦後——他把糧倉關得嚴嚴實實,一點軍糧也不借給王薄。王薄很憤怒,盛彥師更憤怒,但大敵當前,只得暫時將怒火壓在心裡。
攻下須昌後,盛彥師立即派人把李義滿關入了齊州大牢,幾天後,李義滿就死在了獄中。李義滿的侄子認為他的伯父(或者叔父)死於王薄的挾私報復,時刻伺機要殺死王薄給李義滿報仇。
王薄和盛彥師等率領唐軍從須昌班師回朝時經過澶州,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王薄不幸被李義滿的侄子殺害,一代梟雄的傳奇人生就這樣出人意料地拉下了沉重的大幕……
楊玄感(?―613年),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東)人,司徒楊素長子,隋末最先起兵反隋煬帝楊廣的貴族首領。
隋唐演義是華人津津樂道的一個話題,書中的秦瓊、程咬金、徐茂公反隋英雄都是膾炙人口,婦孺皆知的歷史人物,但是,作為反隋第一人的王薄卻並不廣為人知,甚至可以說被人遺忘了,但他敢為天下先的反抗精神真的應該被後人銘記,因為正是他點燃了隋朝末年那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
在中國歷史上,用來鼓動人們造反起義的口號屢見不鮮,比如秦末大起義的“大楚興,陳勝王”;再比如東漢末年黃巾起義的“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再比如元末紅巾軍的“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但是,以一首詩號召人們起來反抗暴政卻非常罕見,而王薄就開創了這個先河。
王薄是隋朝末年齊郡鄒平(今山東省鄒平縣)的一個鐵匠,面對著隋政府的苛捐雜稅和隋煬帝的窮兵黷武,他再也按捺不住熊中的怒火,在大業七年(公元611年)帶領周圍的窮苦百姓在長白上舉起了造反大旗,並且寫下了一首慷慨激昂,頗具號召力的《無向遼東浪死歌》——
長白山前知世郎,純著紅羅綿背襠。
長槊侵天半,輪刀耀日光。
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
忽聞官軍至,提刀向前蕩。
譬如遼東死,斬頭何所傷。
王薄起義的訊息伴隨著《無向遼東浪死篇》這首詩迅速傳遍了長白山東西南北,向全國流傳開來,成為大業七年的年度神曲,而附近的貧苦百姓紛紛上山加入起義軍隊伍,王薄義軍很快就發展到了數萬人,並且攻佔了周圍的很多縣城。
公元612年,王薄率領起義大軍向西南挺進,一路勢如破竹,所向披靡,一直打到泰山腳下,這時,他遇到了一個強大對手——隋朝名將張須陀。
自從起兵以來,王薄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他漸漸地有些飄飄然,根本沒把張須陀放在心上,當然也就沒有厲兵秣馬,嚴陣以待,而張須陀對義軍的情況卻瞭如指掌,到達前沿陣地後,一鼓作氣衝進了王薄義軍的大營,義軍還沒反應過來就已經被打得七零八落,四散奔逃,王薄帶領殘兵必將向北渡過黃河後才暫時擺脫了隋軍的追擊。
當時,在黃河以北活躍著兩支起義軍——平原郡南部的郝孝徳軍和平原郡東部豆子䴚(古鹽澤,在今山東省陽信縣和惠民縣境內)的孫宣雅軍。
王薄渡過黃河後,和郝孝徳、孫宣雅聯合起來對抗張須陀,總算暫時站穩了腳跟。
不久,三支起義軍合兵一處,南渡黃河攻打軍事重鎮章丘。當此之際,義軍總兵力達到十餘萬,真可謂聲勢浩大,投鞭斷流,但是 他們又遇到了張須陀。
在泰山一役大敗王薄後,張須陀一直在休養生息,以逸待勞,當他得知敵軍正在向章丘發起進攻時,親自率領兩萬步兵、騎兵趕到章丘助戰。起義軍雖然在數量上佔據優勢,但分別歸王薄、孫宣雅、郝孝徳三人指揮,不能真正協同作戰,而張須陀的軍隊在休整後戰鬥力比之前更強,結果一場大戰後,義軍被迫退回黃河以北。
此後六七年間,王薄和他的隊伍在今天山東省的北部沿海堅持打游擊,儘管條件艱苦,四處轉戰,他們一直高舉著反隋的大旗。
公元618年,江都政變發生,隋煬帝被他的寵臣宇文化及等人殺死,訊息傳到渤海南岸,王薄不由得仰天大笑,熱淚長流。他一直懷著殺到長安去,奪了皇帝鳥位,殺死隋煬帝為天下除害的勃勃雄心,沒想到宇文化及不但能捨得一身剮,把皇帝拉下了馬,還要了隋煬帝的老命,這真是給老百姓報了仇解了恨呀!彼時彼刻,王薄做出了一個決定——有機會一定要拜會一下宇文化及。
轉眼到了公元619年,這時已是唐朝的武德二年,但天下仍是諸侯割據,四分五裂的慘烈局面,而宇文化及就是其中最寒磣的那個諸侯,可以說是屢戰屢敗,一路奔逃。
先後被瓦崗軍和唐軍打敗後,宇文化及向東跑到了聊城,就是現在的山東省聊城市,王薄得到訊息後,就匆匆趕來助戰,當時,宇文化及正面臨著夏王竇建德的進攻。
來到宇文化及軍中後,王薄才知道這個傢伙是個禍國殃民的奸佞,也是塊扶不上牆的爛泥,因此,他決定和竇建德聯手為民除害。
王薄一邊和宇文化及周旋,一邊悄悄派人和竇建德取得了聯絡,表示願意作為內應幫助對方活捉宇文化及。於是,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裡,王薄手下的將士開啟城門,把大夏國的軍隊引入了城內,宇文化及及其屬下內外受敵,無處可逃,只得扔下兵器,束手就擒。
雖然主動和大夏軍聯手除掉了宇文化及,王薄卻不願意屈居同是農民軍領袖的夏王竇建德之下,一番思量之後,他帶著自己的軍隊投入了大唐皇帝李淵麾下,隨後被任命為齊州總管,頗有些衣錦還鄉的味道。
王薄在齊州為官的時候,認識了一個名叫李義滿的同僚,但兩人相處得很不融洽,你看我不地道,我看你不順眼,更糟糕的是,這給王薄最後的人生悲劇埋下了伏筆。
三年後,即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王薄跟隨宋州總管盛彥師攻打劉黑闥(竇建德部下,竇建德死後再次造反)佔據的須昌,因為給養不足,盛彥師安排王薄到附近的澶州借調軍糧。
關於王薄徵調軍糧時去的地方,幾乎所有相關資料都說是潭州,但這是不合情理的,王薄要攻打的須昌在如今的山東省東平縣,而潭州在今天的湖南省長沙市一帶,後者無論如何也算不上前者附近的地區,所以,筆者以為,王薄當時去的地方是澶州而不是潭州。澶州在今河南省濮陽市一帶,東面二百多里處就是須昌,而且是王薄後來從須昌西去長安時的必經之處,如果王薄如相關資料所說從須昌出發經過潭州去長安,那他絕對是個百分百的大路痴。
當時的澶州刺史是誰呢?不是別人,正是王薄的死對頭李義滿。李義滿是個心胸狹窄的人,竟然出於私憤而把公義拋到了腦後——他把糧倉關得嚴嚴實實,一點軍糧也不借給王薄。王薄很憤怒,盛彥師更憤怒,但大敵當前,只得暫時將怒火壓在心裡。
攻下須昌後,盛彥師立即派人把李義滿關入了齊州大牢,幾天後,李義滿就死在了獄中。李義滿的侄子認為他的伯父(或者叔父)死於王薄的挾私報復,時刻伺機要殺死王薄給李義滿報仇。
王薄和盛彥師等率領唐軍從須昌班師回朝時經過澶州,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王薄不幸被李義滿的侄子殺害,一代梟雄的傳奇人生就這樣出人意料地拉下了沉重的大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