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820321796760

    魏鄭公(魏徵)進諫勸阻唐太宗前往泰山封禪,說:“如今有一個人,患病十年,經過治療將要痊癒。此人瘦得皮包骨頭,卻想要讓他揹著一石米,一天走上一百里路,肯定做不到。隋朝末年社會動亂,不止是十年的時間,陛下作為天下良醫,百姓的疾苦雖然已經解除,但還不很富裕。要祭祀天地(向它)報告大功完成,我心裡還是有疑慮。”唐太宗無言反駁。

  • 2 # zkh7158743986

    封禪是古已有之的禮儀。按照《史記·封禪書》張守節《 正義 》解釋:“此泰山上築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

    封禪的實際意義是什麼?漢代班固《 白虎通義 》說:“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義也。始受命之時,改制應天,天下太平,物成封禪,以告太平也。"《五經通義 》曰:" 天命以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於天,報群神之功。”

    麟德二年(665年)十月, 唐高宗率文武百官、 扈從儀仗,武后(武則天)率內外命婦,封禪車乘連綿數百里,隨行的還有突厥、于闐、波斯、 天竺國、倭國、新羅、百濟、高句麗等國的使節和酋長。十二月雲集泰山下,派人在山下南方四里處建圓丘祀壇,上面裝飾五色土,號"封祀壇";在山頂築壇,廣五丈,高九尺,四面出陛,號"登封壇";在社首山築八角方壇,號"降禪壇"。次年正月高宗首先在山下"封祀壇"祀天;次日登岱頂,封玉策於"登封壇";第三日到社首山"降禪壇"祭地神,高宗行初獻禮畢,武后升壇亞獻。封禪結束後在朝覲壇接受群臣朝賀,下詔立"登封"、"降禪"、"朝覲"三碑,稱封祀壇為"舞鶴臺"、登封壇為"萬歲臺"、降禪壇為"景雲臺",改元乾封,改奉高縣為乾封縣。

    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封禪,與秦皇漢武相比, 雖然在個人功業上難以抗衡,但在思想境界和文化心態上卻大大前進了一步。秦皇漢武的封禪泰山,除了政治因素而外,勿庸諱言,他們個人心靈深處都有迷信神仙,祈求長生不老的因素,而李治和武則天,除了政治企圖相同而外,在個人心態上雖不無迷信的成分,主要還是利用封禪追求個人的政治目的,在李治,是透過封禪“告成功於天”來“顯號”、“覬名”;在武則天,則是透過封禪祭天,提高自身的社會影響和地位,為走向皇帝寶座作輿論準備。高宗李治的願望寫在《全唐文.泰山玉牒文》(玉牒文是指封禪祭天刻在玉石片上的祈禱性的文字)裡 :

    “嗣天子臣治,敢昭告於昊天上帝:有隋位極顛危,天數窮否,生靈塗炭,鼎祚淪亡。高祖仗黃鋮而救黎元,錫元圭而拯沉溺。太宗功宏諫石,定區宇於再麾,業比斷敖,飲滄溟而一息。臣忝奉餘緒,承威積慶,遂得崑山請燎,炎海韜波,雖業茂宗祧,實降靈穹昊。今

    謹告成東嶽,歸功上元。大寶克隆,鴻基永固。凝薰萬代,陶化八紘。”

    高宗李治的《泰山玉牒文》主要稱頌高祖李淵滅隋建唐有功,太宗李世民治世有績。至於他本人,敘述倒也客觀,“忝奉餘緒,承威積慶”。李治確乎能承先人之餘緒,不是敗家之子。高宗李治的願望是四句話:“大寶克隆,鴻基永固;凝薰萬姓,陶化八。”前兩句說李唐王朝的皇運興隆,江山永固,社稷永保。後兩句說李唐王朝的恩澤遍佈天下,施及萬姓。就一般性而言,高宗李治的這個願望比起秦皇漢武的個人秘請來,似乎光明磊落得多。這種玉牒文字刻在玉石片上,將玉石片疊放在一起,然後用金繩或銀繩將玉石捆綁起來,封以金泥,加蓋皇帝玉璽,埋在泰山。遺憾的是,泰山至今未曾發現這種地下文物。

  • 3 # 使用者2007950217831

    唐太宗是有名的賢君明主,貞觀之治也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盛世。當時,唐太宗已經有了前往泰山封禪的意願。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夏,李世民正式下詔封禪,並做好了一切準備,但是這時報告天上出現了彗星,不吉利。此時,魏徵上奏,希望皇帝不要前往封禪。這就是《魏鄭公諫止唐太宗封禪》。魏徵表示,天下還不富裕,祭祀封禪投入太大,老百姓難以承受。好在唐太宗從諫如流,放棄了封禪的念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世界檯球前三十名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