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武勝勞動人民
-
2 # 逸飛說事
為什麼好多人都認為,過了35歲再去跳槽找工作很難呢?是因為對於用人單位來說,年輕人一旦過了35歲,思維,觀念等各方面基本定型了,失去了可塑性和可挖掘的潛力,所以一般的企業更傾向於招聘更年輕的員工,有活力,有創造力,可培養,他們看中的是員工對於企業的成長價值。
但是這也只是一般情況,也並不是說對於每個人都是過了35歲就不行了。有些人在某個領域,某個專業方面,經過多年的工作積累,已經成了行家裡手,這類人,就算過了35歲,也還是吃香的,因為他們足夠優秀,可以給用人單位帶來別人替代不了的業績或是價值。
那麼,對於那些個專業能力不強,各方面又不出眾的人來說呢?過了35歲再去跳槽另謀新職,真的不是太好的選擇。當然如果你對現狀確實很不滿意,下定了決心,也未嘗不可一試,任何事情,只要肯努力,啥時候開始去做都不算晚。
-
3 # 巍哥生活
我也和一樣,不過還是有很多工作可以做的,工廠有些工作是需要年齡大一點的,他們會教你你技術的,很多,就是看你願不願意做
-
4 # 濤哥的VLOG
對於這個觀點,我不能認同。 35歲,正值人生的黃金時期,通過十幾年的學習、工作,在社會經驗,工作技能和經驗,社交能力,人脈關係等諸多方面都已至臻完善,而且年富力強,只要踏實肯幹,找個工作,應該不難。 首先,在社會經驗方面,從走出校門到踏入社會的十幾年裡,已經不再青澀,待人接物不再毛手毛腳,而是更加理性、客觀,具備了更強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其次,由於多年的工作和學習,無論是在技術崗位或是管理崗位都應該積累了豐富的技能和經驗,這對於用人單位來說,不用培訓,直接上崗不是更加有利?而用人單位每年因為培訓所付出的精力和物力,也是不可小覷的。 第三,在社交能力和人脈關係方面,更不用說,對吧,人在旅途,三十幾年,特別是踏入社會,我們每天每時,除了工作,就是在人和人之間交往中渡過的,更不要說在管理崗位上工作過的了,那應該說是如魚得水了吧。 所以我說,35歲再找工作不難,難的是你是否願意去努力付出,難的是你是否把你的人生目標已經劃上了休止符。
-
5 # 奔奔和牛牛
現在很多企事業單位在招聘時大都有35歲的年齡限制,對年齡超標的就業者而言是一道無法逾越的鴻溝,在35歲如果沒有一技之長或者某些不可替代的品質,工作不太好找。
職場中可替代性強的人易被年輕人取代35歲是一個“尷尬”的年齡,人生開始步入“中年危機”,此時大部分人已結婚生子,老人也開始上了年紀需要照顧,家庭的壓力隨著年齡的增長變得越來越大。這部分人工作的動機很大程度上是為了養家餬口,相較年輕人而言,缺少工作的激情與奉獻精神,更別談“詩與遠方”。而且因為有一定的工作經驗,他們對薪金的要求也相對較高,如果沒有一技之長,在同樣都能勝任工作的條件下,單位何不招聘價效比更高的年輕人?
以外科醫生這個行業為例,一個醫生最起碼要有7年的高等教育的經歷,參加工作後還要在三甲醫院進行3年的規範化培訓,培訓完了要在工作崗位上不斷實踐進階,技術達到一定程度,在晉升為主治醫師後才能拿起夢寐以求的手術刀。前後算起來至少需要10年的教育經歷和不斷的技術磨練。
像這種情況,年齡不止不會成為門檻,還會是求職的優勢,因為年齡越大,教育經歷和經驗就越豐富,技術水平相對越高,具備較強的不可替代性。
第一,深耕冷門且有發展潛力的領域,比如剛剛大熱的環保領域,因為前期屬於冷門專業,參與的人少,競爭就相對較小,如果深耕該領域,此時更容易脫穎而出。
第二,努力做到行業翹楚。就像華為一樣,即使全世界都在研究5G技術,參與者眾多,但是華為能夠做到全球領先地位,自然就有了更多的發言權。
-
6 # 寂寞達叔
這個不能絕對的說吧?不也有那麼多40多換工作的,確切的說,要看你應聘的崗位、和自己具備的條件!
1.因為35歲的大多數人,已經形成固定的工作方式、思維模式,如果單位招聘的是低級別崗位,可能寧願要年輕人,年輕人有激情、有動力、有體力,可塑性強!
2.如果工作一樣,年輕人要的工資更低,更聽話,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越強,也就是花少錢買一樣的車!
3.有的人35歲,稍有成就或是個小領導,也不會輕易辭職,要跳槽要求也更多,上有老下有小,家裡的事也更多,所以對單位管理不利!
4.有單位認為35歲還沒做好,這個人就沒啥發展了,也就是個平庸的人了,招進來也不會有啥大用處!
5.有能力的、水平高的,都通過調動、內部招聘實現變化,去網站、招聘會的不多,能力優先!
6.有些工作性質,越老越吃香,建築業不就是嘛,實在不行搞工程!
所以並不是什麼35歲的問題,是自己能力有多大的問題,能力強40歲有人去請你,沒特別優勢的,咱做好現在的工作不就行了,換工作的要求適當調整,要根據市場來定要求!
-
7 # 李銀俢
35歲仍處於職業生涯黃金時期,一般情況下都已經有了多年行業經驗和資源積累,從我個人在企業多年招聘經驗來看,不好找工作一般可能是因為以下幾方面原因。
1、跳槽過於頻繁。職業生涯第一份工作很重要,對以後的人生會有影響。很多朋友找第一份工作的時候可能因為不夠慎重或者因為就業壓力退而求其次的選擇,導致工作不順利而頻繁跳槽,這樣頻繁跳槽導致行業經驗積累不夠專注不夠深厚,用人單位往往會有顧慮。
2、行業經驗積累不夠。很多朋友即使在同樣的行業或相關行業工作多年,但從事的工作崗位不是本行業專業強相關的領域,換言之具有很強的可替代性,這也會影響自身價值。
3、用人單位認為進步空間不大價效比不高。35歲主動或被動離職再去找工作,如果不是獵頭挖開的候選人,用人單位一般會認為候選人可能存在職業能力某方面的短板,而且自然定型,所以仍然處在職業不穩定狀態,而這類人往往需要承擔很多責任,很多有房貸車貸消費貸,需要養家餬口,待遇要求還不低,用人單位會覺得價效比不高,更傾向於選擇價效比更好的候選人。
當然每個人具體情況不一樣,具體問題還需具體分析。如果自己有一定資源積累和富餘資金,也可以考慮選擇投資少和風險小的低成本創業。
-
8 # 範沫廷
好不好找工作這個問題,其實跟年紀的關係不是太大,首先要定義什麼樣的人找什麼樣的工作。
為什麼強調是35歲呢?因為這個時候找工作的大部分人基本上處於高不成低不就的狀態。看上的工作沒看上自己,看上自己的工作自己看不上。
這個時代發展迅速,今天學習的知識可能明天就過時了,今天你還在做的事情可能明天就被新的科技說取代了,如果你現在的工作會讓你的個人價值隨著時間貶值而不是增值,那麼要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肯定是非常難的。
所以不管從事什麼行業什麼工作,都得保持一個不斷學習,不斷充電的心態,不要被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給侷限了,要關注社會的發展趨勢,科技的發展趨勢。在增加自己專業知識積累的同時,還要培養職場的通用能力,比如快速學習的能力,與人合作溝通的能力,搜尋資源的能力等,隨時準備跨界。
35歲的人還處於是人生奮鬥的黃金時期,即使面臨轉型還來得及,關鍵是能不能找到自己發展的正確方向,做出正確的選擇。
-
9 # 秋瑾小妞
我猜這裡的工作應該是那種高薪白領或者金領的腦力工作,而不是在工廠工作或者開滴滴、送外賣的這樣的體力工作,這樣的工作,別說35歲以後真的不好找工作了,就是30歲不到都不好找工作了。
為什麼不到30歲就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了呢?
一、受大環境的影響今年受疫情的影響,很多中小企業沒有熬過這個春天,這就導致一大部分的人失業,而這些失業的人,在找到合適的工作前,會降低自己的消費,而消費降低,又會導致一大部分的企業受此影響。於是,一個迴圈形成了,最終導致一些企業裁撤整條生產線,而這些生產線被裁掉的人,由於自己的工作面實在太單一,市場上很難有對口的工作,導致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了。
很多到了30歲的人,能力沒有得到多大的提升,工資卻比同等能力的年輕人還高出了一大截,企業又不是傻子,一個23歲的年輕人和一個30歲的老人,企業自然會選擇一個價格便宜的23歲年輕人。
三、沒有清晰的職業規劃職業規劃這件事,看似在工作中微不足道,實際上在工作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好的職業規劃,能讓你輕鬆避免35歲被淘汰的職業危機,而沒有職業規劃,可能不到30歲就已經在為自己要找什麼樣的工作發愁了。
閨蜜小小現在就是一個因為沒有職業規劃,為接下來的工作發愁的小(老)仙(阿)女(姨)。而這一切,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為小小沒有進行職業規劃,而是試圖跳槽來確定自己的職業規劃,造成了現在需要專業技能的工作,她都沒有。基礎崗位的工作,看不上工作多年的老人,畢竟給的工資太低。
-
10 # 凱撒
一般來講是有這麼個限制。為什麼呢?
這正如植樹,人們不是通常也愛植大小適當、正值成長期的樹秧嗎?只因這種樹齡的樹:
1.是可造之才,尚有長遠的成長空間,更利於“栽培”成參天大樹、有用之才;
2.適應性強、可塑性強,更利於成活並適應新的水土、氣候,且易於日常管理;
3.便宜、價效比高,“吃得少產出多”,給瓢水就能長,且能扛住風雨、經得起摔打。不象一些大樹、老樹移植,掛上吊瓶再撐個遮陽網伺候著,還不見得能活。
以上,誰願去植那些樹齡太老、也非什麼名貴稀有樹種的“朽木”?
所以,“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一定要把握住自己的最佳“黃金生長期”,爭取被栽植到水土豐茂、氣候宜人、利於成長的好園子、好地界裡,等錯過了最佳“樹齡”、快長成“老朽木”了可就沒人要了,那時將追悔莫及......
同時,奉勸那些和我一樣已人到中年、卻還心有不甘想跳槽挪窩的朋友們:“大樹”移植有風險,能將就在哪長就且在哪安安生生長著唄,穩妥地活著比什麼都強,別一門心思換地兒卻來個“水土不服”,後果不堪設想呀哈哈......
-
11 # 玲達80815
35歲以後的人找工作會比較困難,會顧慮幾個問題:
1.薪資要求:因為35歲以上的人群大部分都已成家立業,上有老,下有小,家庭壓力比較大,屬於家中的頂樑柱;所以要有穩定的收入來維持家庭。
2.時間要求:因為35歲以上的人群不是屬於一個人的世界,要顧慮小孩和老人,所以不能把所有的時間都集中在工作當中來實現夢想和理想;要留出時間來陪陪孩子與老人。
所以,一定要趁年輕時多多學習,學點技術;沒有學歷,又沒有技術,那到了35以後,想找份好的工作很難很難;如今的社會,35歲以上的年齡沒有能力與技術,只能去做體力活的工作,又累又苦,時間又長。
-
12 # 道以致遠
關於這個問題我是這麼看的:35歲只是一個年齡數字,它可能會影響我們找工作,但是它絕對不是決定性的因素,所以,35歲後的人不好找工作是個偽命題。
也就是說35歲後不好找工作是不準確的,它可能只對一些在找工作的絕對因素上不強的人起作用。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35歲正是職業的黃金年齡,找工作一點問題沒有,當然前提是你必須作對一些事情。
首先,你必須樹立一種健康的心態,不要糾結於自己的年齡大小,而是將更多的精力專注於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和職業素養上。 現在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和醫療水平的提高人均壽命都已經接近80歲,也就是說35歲的人正直人生的最佳年齡段,這個最佳是身體和頭腦以及閱歷的綜合最佳。現在很多人看著比自己年輕的後輩成為自己的同事後,就覺得自己老了,而且經歷過很多事情後也看開了,變的不再那麼有爭強好勝的心態了。
如此可能更加沉穩,但是也變的缺乏銳氣。其實完全是心態問題,從自己內心覺得自己老了,那麼行為上就會受影響,於是無論是工作和學習都慢慢失去了銳氣。於是就不再嚴格要求自己了,總覺的過得去就可以了,如此時間長了,不管是從個人能力上還是做事態度上都開始向負面和消極靠近了。自然跟活力十足的年輕人比起來會形成比較鮮明的對比。如此就是自己先將自己置於不利的境地。
其次,人在任何時候都必須時刻保持專注於自我知識閱歷以及工作技能的提升。也就是說必須保持讓自己擁有跟年齡增長閱歷增多相匹配的知識儲備和能力的提升。如果你偷懶,你的年齡增長可不好等你落下的知識儲備和能力提升。知識儲備和能力追不上年齡,造成了讓用人單位或者周圍的人覺得你的思維和能力達不到他們的預期。結果就是你沒辦法跟能夠通過增加時間和精力投入來彌補知識和閱歷不足的年輕競爭,你更無法得到他們的尊重,畢竟職場還是靠實力說話。
再者,要玩轉職場除了有過硬的工作技能外,還必須有能夠處理好人際關係的能力。這種能力被很多人稱之為情商,也就是說你的說話和行為能夠讓你周圍的人感到舒服,至少是不反感。因為職場即人場,它是一個群體,在這個群體裡相互之間是合作共生的關係,不管是誰能力再強,都不能逆著群體而存在。也就是說必須學會處理好個體與群體的關係,這種關係不一定是嘴上功夫,也就是會說話,但一定是會做事,要做到會做事換位思考的能力必須有,而且必須時刻的用,要訣是在能力範圍內毫不吝嗇的去幫助同事和公司,讓群體更好你才能更好。只有這樣的人,才會被群體或者團隊接受,讓團隊每一個成員都覺得離不開你,哪怕是沒事能聊天,如此不管你多少歲,你都不會沒有工作的。
最後,人最重要的還是自身能力,這是找工作的硬核條件。不管從事什麼工作必須時刻不忘的提升自己的思維認知能力和工作相關的技能,讓自己能夠勝任工作,甚至能夠為工作崗位提供額外的價值,這才是能否找到工作的關鍵。年齡只是個數字,用人單位招聘時寫年齡限制只是為了增加篩選條件讓自己能夠更快的鎖定一部分目標人群,而不是真的嚴格到就只要某個年齡階段的,只要你的年齡跟你的能力是匹配的,你多大都不會沒有市場。
總之,職場上不是真正的歧視年齡,而是歧視年齡跟能力的不匹配。
-
13 # 會思想的蘆葦
問題背後是現實中確確實實存在的一個職場現象“35歲現象”--很多企業將招人的門檻限定在35歲,年齡逾35歲的人與一些政府、事業單位、企業根本無緣,除非是過硬的關係戶。此外,社會上現在不少行業都有預設的年齡限制,如IT、銷售、公司前臺接待。
關心這個問題的人們,可能分為以下幾種:
Case 1: 目前已經35歲或者35歲+了,面臨重新擇業。
首先,明確你是要走技術路線還是管理路線,心態要調整好,找到自己的優勢。
其次,還要抓緊時間學習,補齊能力素質短板,完全有機會在職場繼續發光發熱。
突破職業發展瓶頸,關鍵是要走出舒適區,保持終身學習的心態。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35歲前就有這種憂患意識是好事。從現在起,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這裡給出的具體建議是:
1)工作中培養勤思考、多觀察的習慣,對市場需求趨勢具有敏銳的洞察力;通過工作與行業人士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打造自己的個人品牌。
2)業餘時間,精進個人專業技能、辦公技能、溝通技能,有意識地應用到工作實踐中;拓展其他技能,俗話說“技多不壓身”,同時未雨綢繆為以後換行業修橋鋪路。
要做一塊“高效蓄電池”,不忘給自己充電,才能持續不斷地釋放能量,在職場立於不敗之地。
-
14 # 阿凡和阿蘭的Vlog
現在來說好多的行業,35歲確實是個坎,這個是社會上存在的現象,企業應該是有他們的理由,那麼我就從我自己的感受來給您解答一下。
首先,35歲後遞交簡歷很容易就石沉大海,現在是人才輩出的社會,企業是不愁找不到合適的人才的,那麼作為這個年齡以上的我們,要在崗位上踏實的工作,努力的學習,不能落到年輕人的後面,讓企業認識到你的價值所在,並不斷的為企業創造更多的價值,同時更是提升了你的能力和競爭力!
其次,即便因為某種原因我們在這個年齡上要重新尋找工作,如果你擁有了以上的能力,我想企業是會為你敞開大門的,那時候年齡也不是問題,同時這個年齡還讓你擁有了難得的閱歷和經驗,及很好的協調和處理問題的經驗,這個可是那些年輕人無法和您比擬的。
所以,儘管會有這樣一道門檻,但只要你不停的學習充實自己的能力,那這個坎對你就是不存在的了,正所謂活到老學到老,只要你在不停的學習,年齡就永遠不是問題。
-
15 # 職場幸運兒
35歲以後的人好不好找工作不能一概而論,我們覺得應該主要從自身為出發點來分析這個問題:
第一類35歲已經在比較大的公司平臺達到中高級別管理層職位,不想在花費精力在向上晉升,更多想關注家庭和工作的平衡,可以找小公司或保留現在職位,做相對輕鬆的工作。
第二類35歲沒有達到中高層但是在專業領域做的特別突出,得到公司的認可,可以繼續專注於領域內的工作,不發愁沒有工作。
第三類35歲既不是管理層,專業能力又不突出,那你可能即將面臨職業發展的危機,建議儘快做好職業發展規劃,努力提升,不要被稱為公司發展可有可無之人。
-
16 # 候己你久
非也,只是工資的高低問題,這個社會你只要想工作是決定能有的,問題是你幹不幹,想不想幹,人家五十多歲郜能找到工作,何況你才三十幾歲,真是笑話。
-
17 # 啊大剪影
也不一定吧,有心的話不在乎工作的話,應該都能找到。如果你35歲了,但是你有之前激烈的工作經驗,高學歷高文憑,還是好找工作的
-
18 # 快樂的小小少年
35歲以後的人真的不好找工作嗎?
我的觀點是,在沒有一技之長的情況下,35歲之後,的確很難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
實話實說,35歲過後,這個階段,很難集中精力再去搞工作了。因為生活中會有很多分散你精力的事情。
對比剛出校門的小夥子們,你已經無法適應長期的出差、加班等等這些情況。所以說,在精力上,就無法和那些年輕人比。
在沒有一技之長的情況下,又不能拼精力、體力?那如何去競爭呢?是不是!
2,缺乏核心競爭力
隨著步入社會這麼多年後,即使是有點文化水平的,也忘的差不多了。就像很多人說的“好不容易學幾個單詞,這都還回去了”就是這個原因。
其次,再不喜歡“充電”那就更落後的。更何況現在的發展這麼快。十年前大專還能找個不錯的工作,現在呢?起步就本科了。如何跳槽?如何換工作?
很多人會錯把所謂的“工作經驗”當資本。為什麼這麼講呢?因為除非是從事那些高精尖的行業,不然,有些所謂的“工作經驗”只不過是熟練工而已。品~細品!
反之,年紀越大越是搶手。
這個很容易理解,你像現在的一些技術性崗位,越是老師傅,那工資越高。為什麼?因為那是手藝~高薪聘的就是那個手藝、經驗。
所以說,35歲之後,到底好不好找工作。這個問題主要取決於這個35歲的人,之前是做什麼的。
回覆列表
我是農村長大的勞動人民,非常高興回答這個問題!35歲,作為人的一個重要階段,但是如果35歲過後還在找工作,那你真的很難找到理想的工作了。
在一個行業做的時間久了,得到了行業的認可,這類是一個行業的精英,他們不會存在找工作的問題。往往也就是從一個公司跳槽到另一個公司,可以拿到更高的收入。
現在公務員招聘,有個很明確的規定:招聘物件要在35歲以下。所以,從這裡我們也容易看出,任何單位招聘人員,35歲都是一個分水嶺。
如果35歲還面臨找工作的問題,那麼自己必須從自己身上找找原因了。35歲,怎麼也工作了10年了,10年時間,沒有成為行業認可的人員,那工作能力確實有待提升了。但是別人的企業並不會給你提升的機會了,人家情願給更年輕的人這個機會。
35歲,也是人的一個黃金時間段,通過之前的工作積累,這個時候是自己創業的好階段。如果還在為找一份工作煩心,那自己必須認真的思考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