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573013780071

    半個多世紀以前的1940年,東北作家蕭紅逃難暫居香港時寫了一本名為《馬伯樂》的長篇小說,第二年在重慶出版。同年,她續寫《馬伯樂》第二部,在香港的文藝刊物上連載發表,末了有“第九章完,全文未完。”的標記。之後的結果是,1942年蕭紅病逝,此書遂成絕唱。

    76年後的今天,由美國著名漢學家葛浩文續寫的完整版《馬伯樂》16日在北京出版。葛浩文被譽為目前英文世界地位最高的中國文學翻譯家,已經翻譯了莫言、蕭紅、劉震雲、王朔、王安憶、賈平凹等50多箇中文作家的作品。

    79歲的葛浩文現身北京,為這本書站臺。中國出版集團副Quattroporte李巖和中國作家協會外聯部副主任李錦琦也來到現場,對該書出版表示祝賀。

    完整版《馬伯樂》共兩部,第一部和第二部的前九章出自蕭紅筆下,第一部描寫文化遊民馬伯樂在抗戰即將爆發時,從青島逃難到上海後的生活;第二部寫抗戰開始後,馬伯樂偕太太和三個孩子從上海逃難到漢口,以及馬伯樂在漢口的一場戀愛和失戀。第十章到第十三章是葛浩文的續篇。蕭紅原著約有14萬字,葛浩文的續寫約3萬字。

    他回憶自己五十多年前在加州的舊金山州立大學攻讀中文碩士時,“古文太枯燥,我無意中在學校圖書館翻到兩本中國的現當代小說,一本是蕭軍的《八月的鄉村》,另一本就是蕭紅的《呼蘭河傳》。”對後者,他看得愛不釋手,並暗下決心今後一定要寫蕭紅。於是在寫博士論文時,葛浩文完成了英文版《蕭紅傳》。

    儘管已經翻譯了《呼蘭河傳》和《生死場》,但葛浩文一直沒把《馬伯樂》譯為英文,“未完成的小說很難找到願意接受的出版社。”上世紀80年代,因特別機緣,葛浩文有幸去了哈爾濱和呼蘭,還去了蕭紅故居。一次和朋友聊天時,偶然動了續寫《馬伯樂》的念頭,朋友相當贊成,而葛浩文卻坦言,“說時容易做時難,我沒寫過小說,不敢斗膽動手,因此拖了將近二十年,直到幾年前出了一本自己寫的小小說合集後,才有信心提筆。”

    葛浩文的續篇延續了主人公馬伯樂逃難的過程,先至重慶,繼而赴香港,而這些地點也都是蕭紅本人去過的。另外,他也儘量收入蕭紅的一些散文片段,如“長安寺”“滑桿”等內容。

    續篇中被作家劉震雲稱為“神來之筆”的是馬伯樂和蕭紅在紀念魯迅逝世四週年集會上的見面。“女作家瘦多了,看起來十分虛弱,似乎病了……馬伯樂想大會結束後上去和她說幾句話,……只是這個大會太長了,……改天再去拜訪女作家,有空詳談也好。但馬伯樂不知道他再也不會見到她了。”

    值得一提的是,擔任續篇翻譯的林麗君正是葛浩文的妻子。“續寫一定是不討好的工作”,她直白地說,“對我來說他就是個傻瓜,做這樣的事情。”言語中卻透出無限驕傲。

    林麗君透露,在語言風格方面當然可以用現代人的話,但再三思量後仍選擇儘量模仿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風格,為此,他們總結了滿滿兩頁蕭紅在寫作中的特別用語,在翻譯之後一一改過來。

    “我做了一個簡單的結尾。不夠好,但還是做了。”葛浩文坦言最讓他頭疼的是馬伯樂這個人物的下場。對這一結尾,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陳曉明認為,儘管有人認為蕭紅的《馬伯樂》是1940年版的《阿Q正傳》,但馬伯樂對自己的結局是清楚明白的,他對自己的人生是有反思的,而阿Q至死都是麻木不仁的。

    結尾是:他們再也不會見到馬伯樂了。(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李建成的妃子是哪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