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Chóng)源出:
1、出自仲姓,為周代仲山甫之後,為避仇所改。據《通志·氏族略》載:“種,本仲氏,以避難改載仲為種,望出河南。”種姓本為仲氏,以次為氏。仲為排行第二。周代王室重臣仲山甫(一作仲山父)的後人,為避仇種 暠:字景伯,河南省洛陽人,仲山甫之後。
父為定陶令,有財三千萬。父卒,種暠悉以賑恤宗族及邑里之貧者。其有進趣名利,皆不與交通。始為縣門下史。 時河南尹田歆外甥王諶,名知人。歆謂之曰:“今當舉六孝廉,多得貴戚書命,不宜相違,欲自用一名士以報國家,爾助我求之。”時與杜喬(字叔榮,河內林慮人)兩人都被舉孝廉,致身通顯,並號名臣。
未幾出暠為益州刺史,喬卻遷官大大司農,再遷為大鴻臚。是年八月,順帝不豫,數日即崩,年終三十,在位與安帝相同,也是一十九年。群臣奉太子炳即位,尊梁後為皇太后。兩齡嗣主,如何親政?當然援照前例,由皇太后梁氏臨朝。進太尉趙峻為太傅,大司農李固為太尉,參錄尚書事。
越月奉順帝梓宮,出葬憲陵,廟號敬宗。
種 放:字名逸(?-1015),(《郡齋讀書志》作明逸。此從宋史本傳)自稱退士,河南省洛陽人。(《郡齋讀書志》作長安人。此亦從宋史)生年不詳,卒於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沉默好學,七歲能屬文。
父令舉進士,辭道:業未成,不可妄動)。住來嵩、華間,慨然有山林意。及父卒,奉母隱終南山,以講習為業,凡三十年。鹹平中(1001年左右)徵赴闕,累拜給事中,遷工部侍郎。後真宗召為左司諫,辭歸山。一日晨起服道衣,聚諸生列飲,取平生所作章疏,悉焚之,酒數行而卒。
詔贈工部尚書。放好為詩歌,有集六卷,《文獻通考》又有《蒙書》十卷及《嗣禹說表·孟子》上下篇、《太乙祠錄》等,並行於世。
种師道:字彝叔(1051-1126),北宋名將。原名建中,又名師極,字彝叔。洛陽(今屬河南省)人。
善察形勢,沉毅有謀。初以蔭補官,歷熙州推官、原州通判、提舉秦鳳常平。因被誣入元佑黨籍,罷廢近十年。後起為忠州刺史、涇原都鈐轄、知懷德軍。政和六年(1116年),擢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知渭州。宣和元年(1119年)初,奉徽宗命率軍修築席葦平城(後改為靜夏城,今甘肅平涼境),城未就而夏軍驟至,乃列陣葫蘆河(今寧夏清水河)畔,佯欲決戰,暗遣軍出夏軍後,揚言宋援軍至,乘其猶疑之機,前後夾擊,大敗夏軍。
六月,再破夏軍於藏底城(今陝西志丹北),升侍衛親軍馬軍副都指揮使。四年,從童貫攻遼,因建議被拒,兵敗雄州(今河北雄縣)。六年,建議聯遼抗金,遭拒被劾致仕。次年十月,金軍大舉攻宋,起為京畿、河北制置使。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率1。5萬兵救援東京(今河南省開封),進至洛陽,聞金軍已臨城下,遂虛張聲勢,沿路張榜,號稱百萬,張旗擊鼓而進。
金軍不知虛實,移師增壘自衛。至京,授同知樞密院事、京畿兩河宣撫使。因反對割地議和,建議乘金軍回師時半渡而擊,被欽宗罷為中太一宮使。不久復為河北、河東宣撫使,出屯滑州(今滑縣東)。八月,金軍復大舉攻宋,請欽宗暫避長安(今西安),朝廷召其還朝。十月病卒。
改為種氏。
種(Chóng)源出:
1、出自仲姓,為周代仲山甫之後,為避仇所改。據《通志·氏族略》載:“種,本仲氏,以避難改載仲為種,望出河南。”種姓本為仲氏,以次為氏。仲為排行第二。周代王室重臣仲山甫(一作仲山父)的後人,為避仇種 暠:字景伯,河南省洛陽人,仲山甫之後。
父為定陶令,有財三千萬。父卒,種暠悉以賑恤宗族及邑里之貧者。其有進趣名利,皆不與交通。始為縣門下史。 時河南尹田歆外甥王諶,名知人。歆謂之曰:“今當舉六孝廉,多得貴戚書命,不宜相違,欲自用一名士以報國家,爾助我求之。”時與杜喬(字叔榮,河內林慮人)兩人都被舉孝廉,致身通顯,並號名臣。
未幾出暠為益州刺史,喬卻遷官大大司農,再遷為大鴻臚。是年八月,順帝不豫,數日即崩,年終三十,在位與安帝相同,也是一十九年。群臣奉太子炳即位,尊梁後為皇太后。兩齡嗣主,如何親政?當然援照前例,由皇太后梁氏臨朝。進太尉趙峻為太傅,大司農李固為太尉,參錄尚書事。
越月奉順帝梓宮,出葬憲陵,廟號敬宗。
種 放:字名逸(?-1015),(《郡齋讀書志》作明逸。此從宋史本傳)自稱退士,河南省洛陽人。(《郡齋讀書志》作長安人。此亦從宋史)生年不詳,卒於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沉默好學,七歲能屬文。
父令舉進士,辭道:業未成,不可妄動)。住來嵩、華間,慨然有山林意。及父卒,奉母隱終南山,以講習為業,凡三十年。鹹平中(1001年左右)徵赴闕,累拜給事中,遷工部侍郎。後真宗召為左司諫,辭歸山。一日晨起服道衣,聚諸生列飲,取平生所作章疏,悉焚之,酒數行而卒。
詔贈工部尚書。放好為詩歌,有集六卷,《文獻通考》又有《蒙書》十卷及《嗣禹說表·孟子》上下篇、《太乙祠錄》等,並行於世。
种師道:字彝叔(1051-1126),北宋名將。原名建中,又名師極,字彝叔。洛陽(今屬河南省)人。
善察形勢,沉毅有謀。初以蔭補官,歷熙州推官、原州通判、提舉秦鳳常平。因被誣入元佑黨籍,罷廢近十年。後起為忠州刺史、涇原都鈐轄、知懷德軍。政和六年(1116年),擢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知渭州。宣和元年(1119年)初,奉徽宗命率軍修築席葦平城(後改為靜夏城,今甘肅平涼境),城未就而夏軍驟至,乃列陣葫蘆河(今寧夏清水河)畔,佯欲決戰,暗遣軍出夏軍後,揚言宋援軍至,乘其猶疑之機,前後夾擊,大敗夏軍。
六月,再破夏軍於藏底城(今陝西志丹北),升侍衛親軍馬軍副都指揮使。四年,從童貫攻遼,因建議被拒,兵敗雄州(今河北雄縣)。六年,建議聯遼抗金,遭拒被劾致仕。次年十月,金軍大舉攻宋,起為京畿、河北制置使。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率1。5萬兵救援東京(今河南省開封),進至洛陽,聞金軍已臨城下,遂虛張聲勢,沿路張榜,號稱百萬,張旗擊鼓而進。
金軍不知虛實,移師增壘自衛。至京,授同知樞密院事、京畿兩河宣撫使。因反對割地議和,建議乘金軍回師時半渡而擊,被欽宗罷為中太一宮使。不久復為河北、河東宣撫使,出屯滑州(今滑縣東)。八月,金軍復大舉攻宋,請欽宗暫避長安(今西安),朝廷召其還朝。十月病卒。
改為種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