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秦國財經
-
2 # 山清水秀在邊城
各地都有美食,不存在正不正宗,生活是一種習慣,習慣了,受眾大就是好東西!岐山臊子面,扶風臊子面總的來說都是屬於古老雍州陳倉寶雞的美食!做法吃法基本一致!只是外觀有點區別!這兩個要比較正宗基本上都發源周王朝,可能當時岐山這邊人喜歡吃辣子,扶風那邊少放了辣子而已!單從全國各地的著名度來看的話……岐山臊子面應該比扶風臊子面有名氣……不論你在津京石家莊濟南青島瀋陽大連鄭州西安蘭州西寧烏市等北方城市!或者廣深滬杭蘇州東莞等南方城市!成都有一家做岐山臊子麵湯料的,本人覺得味道特別正宗(像極了岐山臊子面的味道)!岐山臊子面還是很有身影的!而從來沒有看見過扶風臊子面的身影!
-
3 # 烏魯木不是烏魯木齊
其實沒有正宗之分,不過岐山臊子面名氣大一點。兩縣毗鄰,臊子面發源、成長的環境相同,受眾相同。兩縣人民各說各的好,就像都說自家的孩子好一樣。外地人怕吃辣的說扶風面好吃,愛吃辣的說岐山的面好吃。不愛吃酸的認為兩縣的都不好吃,這也是臊子面推廣不大的主要原因,不過,湯酸正是臊子面的靈魂,而酸臊子又是湯酸的骨幹。兩種臊子面共同特點是“薄、筋、光”和“煎、稀、酸、汪”。“薄、筋、光、稀”指的是面,岐山一般是手擀麵,扶風是機器壓製的面,但共同的要求是面要薄、要光,這樣煮出來後吃起來筋道,有嚼勁兒。而“稀”指的是湯要寬、面撈稀,一筷子撈完一碗,一口吃完,二十碗給肚子墊個底是正常情況。“煎、酸、汪”指的是湯。不管是冬季或夏季,湯沸是標準,並且要自始至終保持90攝氏度不變。冬天吃了全身暖,夏天吃完換衣衫,要的就是酣暢淋漓的勁兒。自家釀的醋調出來的“酸”湯喝一口讓不習慣的人能連連打顫,但這種酸正是解膩、開胃的法寶。“汪”指的是湯裡臊子放美,飄菜灑多,層油要厚,吹一口吹不透。扶風臊子面炒臊子時工藝和岐山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扶風在炒制時不放辣椒麵,屬清湯臊子。岐山臊子裡放入了辣椒麵,當然就成了紅湯臊子。另外,湯中的飄菜也有所不同,扶風飄蔥花,岐山飄蒜苗末。還有,扶風臊子面調湯時略酸一點,岐山臊子麵湯略有點辣。要說哪種面好吃,都好吃!二者都可以代表關中地區的麵食榮耀!
-
4 # 要穩要平要緩要進
我是岐山人,告訴你都正宗,因為兩個地方挨著,人口交流頻繁,但既然叫岐山臊子面,自然應該是在岐山出名,口口相傳,然後延續擴散,邏輯關係是沒有問題的,包括鳳翔,眉縣,楊凌,也是一樣的吧
-
5 # 閃亮的星空A
扶風岐山連伴種地,說那個臊子面正宗不正宗都是閒的麼事幹,都正宗;一個辣子紅一個清油香,底味都是醋出頭,岐山人和扶風人從未此爭論過。
-
6 # 水擊三幹
臊子面起源於岐山,各地都有改良,改良適合本地人口味而已,岐山扶風兩縣緊鄰,臊子面做法大致相同,岐山臊子面講:酸辣香薄勁光煎稀汪。扶風臊子面做臊子時不加辣面,臊子麵湯顏色是黃油色,適合不吃辣的人口味。各有特色。
-
7 # 雲淡水清心靜
沒必要追尋誰正宗,誰能源遠流長,發揚光大,誰就有強大的生命力,抱著老傳統不發展,就是自己滅自己!一個飲食習慣而已!
回覆列表
怎麼理解“正宗”的意思呢?
若果是指做法更古老的話,還是扶風臊子面“正宗”。
因為,據說扶風臊子面不用辣椒紅油,而岐山臊子面卻是以辣椒紅油著稱,岐山肉臊子更是以辣椒紅油的紅色為標誌。
其他方面,岐山臊子面與扶風臊子面沒有啥大的區別。
為啥要用是否使用辣椒紅油來區分呢?
因為據說辣椒是明朝末年才傳播到關中,不是從西域傳過來的,而是從沿海傳過來,極大可能是從四川傳過來的,辣椒原產地據說是在今美洲墨西哥一帶。後來又從陝西傳播到了河南!
還有,最普遍食用辣椒的,據說都是窮地方。比如貴州、湖南、陝西。
這就說明,扶風臊子面保持了明末之前不用辣椒紅油的傳統。
岐山臊子面之所以能興盛,名滿天下,全華人都知道岐山臊子面,以至於賣岐山臊子面的鳳翔人為了自證正宗,不得不說“我是鳳翔那岐山人”,原因就是岐山臊子面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大膽使用了辣椒紅油,順應了市場。過去的窮苦人就習慣口味重麼!就習慣辣椒這種食用量小的調味品。
抱殘守缺不願使用辣椒紅油的的扶風臊子面,面對岐山臊子面的著名度,就只能甘拜下風!
吃臊子面,自古有身份的富貴人都要求澆湯時旋過上面的紅油,繞過底下的底菜,不要肉臊子,只舀中間的淡湯,而且只要稀稀幾條面,從不喝湯。
而給尋常人等澆湯時,底菜和肉臊子要多,碗上面一層紅油必須一口吹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