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香茗史館
-
2 # 青青子衿o
戰國時候的衛中國人吳起,他在楚國實施變法後,得罪了很多楚國的舊貴族,等到支援他的楚悼王病逝後,這些貴族們開始報復吳起。他們趁悼念之機,向吳起發動了突然襲擊。吳起自知必死,但是在臨死前,他做了一個讓後人摸不著頭腦的舉動:就是跑到楚悼王的屍體旁,怒斥這些“叛黨”。可是結果並沒什麼變化,吳起被射殺。
楚國因此結束了這場本可改變楚國命運的變法,他們沒有像秦國那樣堅持過來,雖然後來也有過一些起色,最始終不能脫胎換骨。
那麼吳起在臨時前做的那個舉動,到底有什麼用意呢?它對後來的楚國起到了什麼作用呢?
我們來看一下楚國的一條法律。
據《呂氏春秋·貴卒》記載:“且荊國之法,麗兵於王屍者,盡加重罪,逮三族。”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楚國的法律規定,對楚王的屍體施以刀兵相向的,屬重罪,當夷三族。楚國為什麼會出如此奇葩的法律呢?誰會對已死去的楚王屍體感興趣呢?
別說,這裡還真有原因。
楚國是建立在多民族,多地域,多文化基礎上的一個邦國聯盟,它的內部有很多不穩定因素,楚國能把它團結到如此程度,已經是很不錯了。
楚國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制,它設了一個令尹一職來掌管全國的軍政大權,並且一般都使用公族子弟來擔任令尹之職,這樣就不會像晉國那樣導致公族權力落入旁姓之手。但這樣也有一個弊病,就是久而久之,擔任令尹的這些公族們權力越來越大,楚王都無法控制。所以楚國曆史上出現過多次楚王被害事件,其幕後黑手就是這些公族們(後來的屈、景、昭就是最大的三家)。因此,楚王出於自保,就定下了這條法律,用來警示那些圖謀不軌的人,讓他們看到鋌而走險的代價,而不敢恣意妄為。
但慘劇還是在發生,離楚悼王最近的一次就是他的父親楚聲王。楚聲王只做了6年的國君,就在眾目睽睽下,居然被“盜賊”殺死了!看來這些公族們也是變了方的來,讓楚悼王吃個啞巴虧。
但這條法律卻還在,就看楚王執行還是不執行了。
吳起被射死的時候,自然而然的,很多箭矢射到了楚悼王的屍體上,這就是吳起的目的。下一步,就要看楚悼王的繼任者——楚肅王執不執行了。
楚肅王和商鞅變法後的秦惠文王一樣,先不動聲色,慢慢的摸清是哪些人蔘與了射殺吳起之事。然後在突然某一天,下令將這些人全部逮捕,夷其三族,處死的家族達70多家。這些都是阻礙楚國變法的人,楚國的發展因此得到了一段時間的恢復。
-
3 # 正在奔跑的的馬
吳起,何許人?
吳起,戰國初期衛中國人,著名軍事家、改革家,曾師從子夏、曾子兩位儒學大師,也就是說他是孔子的徒孫,著有兵書《吳子》,可與《孫子》十三篇比肩於世,合稱“孫吳兵法”,吳起殺賢妻卻盛齊於魯,練武卒擊強秦於魏,行改革平百越於楚。吳起一生轟轟烈烈,揚名於魯,發跡於魏,然終亡於楚國。那麼吳起被殺之時為什麼趴在楚悼王的屍體之上?究其原因不外乎內丶外兩字。
內,乃性格使然,吳起本是富家子弟,但是他少有大志,那就是出將入相。為求進入仕途他散盡家財,但第一次的追夢之旅敗給了現實以失敗告終,這時鄉鄰對他冷嘲熱諷、極盡挖苦,在那個崇尚武力,法制不全的戰國年代,為讓這些人閉嘴,他決定殺人止傍。吳起手起劍落,三十多人死於他的劍下,成功讓這些人閉嘴。其間吳起謀劃冷靜,執行堅決。充分體現出吳起的為將之才。
吳起來到魯國,那時齊強魯弱,這年,齊國興兵攻魯,魯國無將,於是吳起毛遂自薦,請求為將,但是魯君聽說吳起的妻子為齊人,因此懷疑吳起拜將之心而猶豫不決,吳起知道後沒有過多考慮,他殺了自己的妻子,並將她的頭顱割下獻給了魯君。用妻子的頭顱換取了將印。為此,吳起的行為飽受世人所詬病。由此可見,任何人,那怕是自己的妻子,甚至他自己的生命都可以為自己的理想獻身,用現在的話說吳起就是一個狠起來連自己都怕的人。當然,吳起也沒有讓魯國君臣失望,在對齊之戰中贏了個滿堂彩,以完勝告終,一戰成名。
由此可見,吳起是一個有怨必報,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之人,那麼他在臨死之前趴在楚悼王身上也就不足為怪了,因為吳起趴在楚悍王遺體之上,那些射殺他的人不免會傷及遺體,這些人最終被楚悼王的兒子楚肅王以侮辱先王遺體的罪名全部殺死。吳起的這招借刀殺人之計終於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達到了自己的目的一一報仇。
改革必然要動一些人的蛋糕,必然要受到一些阻力,但是吳起是什麼人?改革豈會為外力所阻?以吳起的性格,改革之路必然是鮮血淋淋。在楚國吳起所倚仗之人唯楚悼王一人而己,楚悼王死後,吳起看到仇人拿刀提劍向他殺來之時,想起楚悼王的知遇之情不由仰天長嘆:“大王啊!現在的楚國不容我吳起,天下那裡還是我容身之所,也罷,我就隨大王您一塊兒去吧,也算報您知遇之恩,全了我們這君臣之義,也報我吳起被殺之仇”。於是吳起奔向悼王屍體。
-
4 # 晨峰學習日記
談起吳起首先就會想到他訓練的那支無敵於天下的大魏武卒,而吳起不僅僅是戰國時期兵家的的代表人物,更是一位改革家和政治家。在其殺人離衛後,在魯率軍擊敗齊國來犯,在魏創立大魏武卒無敵於天下,在楚掀起變法使得楚國國力大增,率領楚軍南攻百越擴充套件疆土,而後援助趙國與魏軍大戰於州西大敗魏軍,自此諸侯皆懼楚國,但是最後一代兵家最終落得在楚國慘遭殺害的悽慘下場。
殺人離衛,學習儒術吳起與戰國時期另一位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同屬於衛中國人。吳起從小生長在一個富有的家庭裡,長大後為了有所作為,四處求官,最後將原本富有的家庭弄的一窮二白,也沒有得到一官半職。最終淪落成為鄉里的笑話,後來吳起氣不過,一口氣殺三十多人,逃出了魏國去了孔門弟子曾申門下學習儒術,臨行前對母親發誓“若不出人頭地,絕不回家”。
棄儒學兵,殺妻明志,留下罵名吳起離開衛國後,來到了魯國在孔門弟子曾參的兒子曾申門下學習儒術,後來吳起的母親去世了,吳起因為臨行前對母親的誓言"若不出人頭地,絕不回家",而沒有回家為母親守孝,但是這種行為嚴重違反了儒家忠孝的信義,被他的老師曾申一怒之下逐出師門,從此斷絕了師徒關係。吳起自此之後改學兵家,一代戰神自此崛起。
公元前412年,齊國攻打魯國,魯國的此時是魯穆公在位,魯穆公想用吳起為將率兵前去抵禦齊軍。但是此時因為吳起的妻子是齊中國人,魯穆公產生了懷疑,渴望功名的吳起得知後回家殺了自己的妻子,向魯穆公表明自己的心志。之後,吳起如願被魯穆公啟用為將帥軍抵禦齊軍,並大破齊軍。後來因為吳起的主公公孫季被殺,經朋友勸說來到了魏國。
創立大魏武卒,無敵天下吳起來到魏國,在魏國擔任西河郡守的時候,他向子夏學習了儒家思想,並在此改革了魏國的兵制,創立了魏武卒。公元前409年,吳起率魏武卒攻秦,勢如破竹,一路殺進秦函谷關,大小七十二戰,六十四戰全勝其餘平局,一戰天下聞名。公元389年,秦五十萬大軍攻魏,吳起以5萬魏武卒,三千騎兵,大敗秦惠公五十萬大軍,此戰便是著名的“陰晉之戰”。後來由於魏文候去世,魏武侯繼位對吳起猜忌,吳起被迫再次離開魏國前往楚國。
變法初見成效,悲慘身死,一代兵家隕落吳起離開魏國來到楚國後,獲得了楚悼王的支援與信任。在楚悼王的支援下,吳起在楚國展開變法,並獲得了驚人的成效,短短几年間楚國國力大增。國力大增後的楚國,向南攻擊百越,將疆土擴充套件到了洞庭湖、蒼梧郡一帶。公元381年,楚國決定出兵援助趙國,之後與魏軍大戰於州西,楚、趙兩國大敗魏軍,自此諸侯各國皆懼楚國強大,楚國變法初見成效。
吳起在楚國變法大成時,也得罪了一大批楚國貴族,如新法中貴族超出三代的取消爵祿,停止對疏遠貴族的供給,並將貴族分發到國內地廣人稀的偏遠地區等措施嚴重損害了楚國貴族的利益,在楚悼王剛剛去世還沒下葬時,楚國貴族便急不可耐的刺殺吳起,吳起無路可逃之時來到楚悼王身邊,被貴族亂箭射死,一代兵家自此隕落。吳起死後,楚國變法失敗。
寫在最後的個人淺見縱觀吳起一生,他的思想對後世影響是極其深遠的,但結局是令人可惜的。從他的人生軌跡中看,幼時因不堪鄉里譏諷,一口氣殺了三十多人,而後每到一地皆能成就一番功業,但是最終都或因受猜忌或因得罪貴族而離開。可見其性情是極其鮮明不擅隱忍的,這樣的性情當遇到明主庇護時可成就一番曠世大業,而當庇護他的明主一旦離去其結局都是悲慘的,距離吳起之後三十多年的商鞅也是如此吧。
-
5 # 夜鴻羽1
吳起是戰國時代第一位登場的頂級名將(起,牧,頗,翦,孫臏,樂毅均在其後登場),通曉兵家,法家,在軍事和內政上都具有極高的成就!
仕魏期間,建立魏武卒精兵,提十萬眾縱橫天下,天下無敵。號稱與諸侯大戰七十六,全勝六十四,其餘均解!威風無比!
難能可貴的是軍事無敵,內政也是一高手!仕魏期間治理西河政績斐然。後到楚國與楚悼王一起在出國變法,可以說楚悼王與吳起之間的君臣相知,怕是也只有後來的秦孝公與商鞅可比了。在楚悼王的強力支援下,吳起在楚國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改革相對是比較成功的,為後來的楚威王全盛時期打下堅實的基礎!
但吳起變革過程中,因為對貴族進行取消爵祿,斷供給,充實邊遠的政策已經傷害了大部分貴族的利益。可惜變法僅五年楚悼王就去世了,失去了楚悼王庇護的吳起遭到貴族的瘋狂報復,因楚國的法律規定傷害國王的身體會是重罪,將誅滅三族!吳起被殺是爬到楚王屍身上,導致貴族們的刀箭傷到王屍,犯了重罪!楚肅王繼位以此追責,誅滅了七十多家貴族,可說是替吳起復了仇!同時也為出國除去一批大禍害,算是吳起對楚國最後的貢獻!
-
6 # 明離子
試圖最後一次尋求楚悼王的庇護,但不僅自己被射成了刺蝟,楚悼王的屍體也無能倖免。
吳起在魯國時,齊國來犯,為了得到魯公的重要,不惜殺掉了自己齊國宗室女的妻子,為了名利殺妻,道德堪憂。在自己母親去世後,不回去奔喪。現代人覺得為了事業倒是可以原諒,但在古代,這是大逆不道的事情。
從這幾件事可以看出吳起的人品是非常差勁兒的,也為他的結局埋下了伏筆。
但不得不說,吳起的才能確實有目共睹。在他一生中參與的76次征戰中,其中64戰完勝,其他的也是勢均力敵的平局,縱觀整個戰爭史上都是少有的帥才。但在他先後侍奉的魯國、魏國,武器都沒落下什麼好名聲,那就是他性格的另一個缺陷:不知進退。
於是吳起應了那句“步子太大容易扯到蛋”,在改革中,他大力削弱貴族勢力,裁撤冗餘官職,一下子得罪了幾乎所有貴族。雖然武器變法讓楚國迅速強盛,但楚悼王一死,吳起也便迎來了他的死期。吳起得知楚悼王去世,便一路逃到了楚悼王靈前,可他應該已經預見到了自己的下場,一具冰涼的屍體又怎麼能擋得住楚國貴族憤怒的羽箭呢?
-
7 # 蕭文昌
有一個小夥伴已經回答的特別清楚啦,我這裡補充一點。
他的妻子是齊人,他在魯國,當時齊魯開戰他的殺妻就是為了證明自己是一個為了政治理想而放棄一切的人,一個純粹的人。
後來吳起輾轉來到楚國,與楚王一見如故,在楚國吳起搞起了變法,春秋時期變法反動力最強的應該就是楚國。
楚國境內的封君特別多,這些封君本質上都是自己境內的王,就是一個縮小版的周朝。
楚王知道不做出改變的話,楚國空有第一的地盤和人口,卻無法凝聚力量抗衡其他國家。
吳起變法進展的很快,取得的成效很大,同樣得罪的人更多。這些封君諸侯那個不是扯了藤子連著瓜。
所以楚王一死,吳起馬不停蹄的趕回來,這些叛臣一刻都等不了,直接就在楚王的陵寢上動手。
大大小小的封君一起動手射箭,將吳起射成馬蜂窩。
但吳起就是吳起,他是個狠人,死亡對他來說根本不可怕,所以他沒有後退,反而一把趴在楚王的身體上,導致楚王身上也被射到 。
那麼吳起為何如此呢? 原來楚國的法律,這些封君全部要被處死,家族夷平。僅此一役,楚國70餘的家族消失!
吳起就這樣,明知是死,依然孤身回來,用自己的性命吸引這些人跳出來,用自己的生命為改革奉獻最後一次。
-
8 # 五千年中外戰爭風雲錄
有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就是戰國時候的衛中國人吳起,他在楚國實施變法後,得罪了很多楚國的舊貴族,等到支援他的楚悼王病逝後,這些貴族們開始報復吳起。他們趁悼念之機,向吳起發動了突然襲擊。吳起自知必死,但是在臨死前,他做了一個讓後人摸不著頭腦的舉動:就是跑到楚悼王的屍體旁,怒斥這些“叛黨”。可是結果並沒什麼變化,吳起被射殺。
楚國因此結束了這場本可改變楚國命運的變法,他們沒有像秦國那樣堅持過來,雖然後來也有過一些起色,最始終不能脫胎換骨。
那麼吳起在臨時前做的那個舉動,到底有什麼用意呢?它對後來的楚國起到了什麼作用呢?
我們來看一下楚國的一條法律。
據《呂氏春秋貴卒》記載:“且荊國之法,麗兵於王屍者,盡加重罪,逮三族。”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楚國的法律規定,對楚王的屍體施以刀兵相向的,屬重罪,當夷三族。楚國為什麼會出如此奇葩的法律呢?誰會對已死去的楚王屍體感興趣呢?
別說,這裡還真有原因。
楚國是建立在多民族,多地域,多文化基礎上的一個邦國聯盟,它的內部有很多不穩定因素,楚國能把它團結到如此程度,已經是很不錯了。
楚國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制,它設了一個令尹一職來掌管全國的軍政大權,並且一般都使用公族子弟來擔任令尹之職,這樣就不會像晉國那樣導致公族權力落入旁姓之手。但這樣也有一個弊病,就是久而久之,擔任令尹的這些公族們權力越來越大,楚王都無法控制。所以楚國曆史上出現過多次楚王被害事件,其幕後黑手就是這些公族們(後來的屈、景、昭就是最大的三家)。因此,楚王出於自保,就定下了這條法律,用來警示那些圖謀不軌的人,讓他們看到鋌而走險的代價,而不敢恣意妄為。
但慘劇還是在發生,離楚悼王最近的一次就是他的父親楚聲王。楚聲王只做了6年的國君,就在眾目睽睽下,居然被“盜賊”殺死了!看來這些公族們也是變了方的來,讓楚悼王吃個啞巴虧。
但這條法律卻還在,就看楚王執行還是不執行了。
吳起被射死的時候,自然而然的,很多箭矢射到了楚悼王的屍體上,這就是吳起的目的。下一步,就要看楚悼王的繼任者——楚肅王執不執行了。
楚肅王和商鞅變法後的秦惠文王一樣,先不動聲色,慢慢的摸清是哪些人蔘與了射殺吳起之事。然後在突然某一天,下令將這些人全部逮捕,夷其三族,處死的家族達70多家。這些都是阻礙楚國變法的人,楚國的發展因此得到了一段時間的恢復。
-
9 # 滄海一粥
吳起早就名揚天下,剛跑到楚國,就被楚悼王聘為相國,吳起又不辱使命,"明法審令,捐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以撫養戰鬥之士。要在強兵,破馳說之言從橫者。於是南平百越;北並陳蔡,卻三晉;西伐秦。"
吳起的改革讓其它諸侯感覺到了威脅,也讓楚國內的王公貴族感覺到了壓力,以至於吳起再次成為眾矢之的!
楚悼王活著的時候,沒有人敢奈何吳起,可等楚悼王剛一離世,還沒來得及下葬,那些王公貴族就迫不及待地追殺吳起,吳起臨危不亂,就跑到了楚悼王的屍體旁,並且趴在了楚悼王的屍體上,吳起意在以此使作亂者有所顧忌:若作亂者無所顧忌,射我必中王,中王,他們就是成了反叛楚國的罪人。
那些王公貴族已經"失去了理智",不顧一切地向吳起萬箭齊發,把吳起射成一隻刺蝟,楚悼王也沒幸免,渾身也長滿了"刺"!
楚悼王"不拘一格"的信任成就了吳起,讓他能夠"出將任相",名滿天下,但他的"信任"也讓吳起為了楚國而獻出了生命!
即使如此,吳起也應該心滿意足了,因為有楚國的新君為他報仇揚名了!
公元前381年,悼王葬後,太子(楚肅王戚)即位,就派令尹(楚國的最高軍政官員)全部殺了因射殺吳起而同時射中了悼王屍體的那些王公貴族,因吳起之死而被誅滅宗族的有七十多家。
-
10 # 大東北出口成張
吳起領兵打仗多年,知道射殺他的人,也會把箭射中楚悼王的屍體。而太子登基後會殺掉這些汙辱他父王屍體的人。後來果如吳起所料,他洞悉人性。
-
11 # 閏土讀文史
“即便是死人,也能替自己報仇。”——這是古龍劇《淚痕劍》裡的一句臺詞。
這句話用在吳起身上最合適不過。這位封建社會被奉為“武廟十哲”的先秦名將,有著太多讓後世銘記和爭論的事情。他的身上既有智慧的光芒,也有著令人恐懼的野蠻與無情。
一,吳起的性格。
《史記·吳起列傳》中,開篇就描述了吳起殺妻求將的故事。
吳起本是衛華人,喜歡研究兵法。曾經拜師曾子,吳起為人十分功利,他的人生目標就是建功立業,揚名立萬。為了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他來到魯國侍奉魯穆公。吳起的髮妻是齊華人,齊國攻打魯國時。魯君想要命吳起帶兵抗齊,但由於他老婆是齊華人而心存芥蒂,懷疑吳起不會效忠於自己。吳起知道後,為了打消魯君的懷疑,回家就把老婆殺了。魯國這才任命吳起為將軍,率軍打敗了齊國。
吳起是與孫子齊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但是他的個人品德實在令人不敢恭維。司馬遷也稱其“刻薄少恩”。吳起雖然為魯國立下大功,但由於其性格中的刻薄導致許多人不喜歡他,於是魯華人便開始惡語中傷他。
魯人說吳起年少時就四處求取重用,最後把富裕的家庭搞的破敗不堪,有人笑話他落魄無能,他便把人家都殺了,典型的市井惡少。後來吳起離開家鄉,臨走前對他的老母親說:“如果我不獲得卿相之位,那終身不會反回衛國。”吳起果然狠心,一直到老母病故,他都沒有回家看一眼。這讓他的老師曾子看不下去,所以師徒斷絕了關係。
這一段故事雖然是魯人誹謗吳起而說的,但無風不起浪,想必吳起平時確實是個刻薄寡恩之人,才會讓大家如此討厭。在眾人的中傷下,魯君便疏遠了吳起,不願再任用他。
從上述的描寫中,我們可以對吳起的性格有一個瞭解:他是一個為了達到目的不惜犧牲一切的人,這樣的人往往有一個特點,就是比別人狠,做事也往往超出情理之外。瞭解了他的性格之後,我們就不難理解他臨死前趴到楚悼王屍體上的原因了。既然你們要我死,那乾脆同歸於盡。
二,吳起的能力。
吳起是兵法家,宋儒曾經批駁孫武等兵法家崇尚詐術,違背了儒家的仁義道德。宋儒的迂腐我們自然不必去爭辯,但是這也反應了兵家和權謀家與大眾道德的差異。戰爭是虛實莫測,充滿了欺騙和偽裝的殘酷的人類對抗行為,而古往今來的軍事家就是研究這方面知識和技巧的專家。
作為一個兵法家和權謀家,吳起的私人品德是殘忍和貪婪的,但是他的軍事能力是那個時代出類拔萃的。正如魏國的李克所說:“起貪而好色,然用兵司馬穰苴不能過也。”吳起的能力正是戰國時代所需求的,所以他離開魯國後很快被魏文侯所重用。
作為一名傑出的軍事家,掌握和利用人性是很重要的,吳起在這方面做得相當不錯。作為軍隊將領,他能夠與士卒同甘共苦,為受傷計程車兵吸膿液,使得士兵無不願為之效死。這其實也反應他對人性的洞悉。
魏文侯欣賞吳起的帶兵能力,很快讓他去駐守魏國重鎮河西。吳起也率領魏國將士擊敗了進犯河西的秦軍,從此威震四方,列國諸侯無人不識吳起大名。魏文侯死後,吳起又輔佐他的兒子魏武侯,並且勸諫魏武侯要勤修德政,可見吳起對於政治方面是很有一套見解的。雖然他的私德很差,但他是認可德治的重要性的,這就像很多的政治家一樣,他們未必是正人君子,但他們都知道良好的道德對國家來說有多麼重要。這一點也不矛盾,只是因為個人角色的不同而已。
吳起雖然洞悉人性,善於權謀和兵法。但難免也有翻車的時候,魏國的宰相公叔平日很討厭吳起,為了清除這個會對自己地位形成威脅的人。他便設計使魏武侯懷疑吳起心懷叵測,並非真的忠於魏國。由於君王的懷疑,吳起害怕遭到不測,便離開了魏國,投奔楚國去了。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吳起的個人能力是很強的,他對於人性的掌握爐火純青。一個狠角色,再加上洞察人性,如果有一天他被人害死了,那麼一定為想辦法讓害他的人也不得好死。
三,吳起的最後殺招。
對於吳起這樣的人才,楚悼王很是歡迎。吳起一來便拜他為相,已經被君主拋棄兩回的吳起也是感激不盡。於是他協助楚悼王改革楚國內政,一心報孝楚國。上文已經分析過,吳起心狠且有手段,完全是個不好惹的主。他的改革完全是奔著富國強兵去的,只要不利於國家強大的事情立馬廢止。這樣就傷害了許多楚國貴族階層的既得利益,時間一長,楚國的貴族就對吳起恨之入骨。經過吳起的改革,楚國軍隊南平百越,北並陳蔡,抵禦三晉的入侵,並主動出兵討伐秦國,一時間開疆擴土,國力大盛,讓各國諸侯坐立不安。
吳起越有作為,楚國的貴族就越恨他。而吳起一點也不在乎,他只報答楚悼王的知遇之恩,也實現自己封侯拜相的夙願。到了楚悼王身死,吳起的靠山沒了。在追悼大會上,楚國貴族們趁機作亂,要殺死吳起。由於對方突然發難,吳起已經無法逃脫,於是他便趴到楚悼王的屍體上。
作為楚國改革的重要人物,吳起對楚國的律法自然是再熟悉不過的,任何人膽敢對先王屍身不敬都是滅族之罪。吳起自己大概也沒想到,楚悼王剛死,楚國貴族就對自己下手,橫豎都是死,我死了你們也別想活著。吳起往屍體上一趴,其實就是做好玉石俱焚的準備,當然,或許也包含了自己的一腔悲哀難以發洩,希望楚悼王能夠睜開眼睛看看自己改革換來了什麼下場。
果然,楚國貴族們只想除掉吳起,亂箭齊發射向吳起。吳起死了,楚悼王的屍首也被射成馬蜂窩。楚國太子繼位後,將作亂中射殺吳起和先王屍首的貴族全部殺死,被連坐的有七十多家。
總結:
唐代司馬貞在為《史記》做索隱的時候在吳起的故事後這樣寫道:“吳起相魏,西河稱賢;慘礉事楚,死後留權。”
吳起有能力,有狠心,精通兵法,即便身死,也還漂亮的運用了一次兵法權謀之術,為自己報仇。他的一生彷彿是為權謀和戰鬥而生,對於兵法之道早已達到運用自如的地步。真不愧是一位了不起的軍事家和政治家。而正是因為有吳起這一類人,推動了歷史的向前發展。雖然吳起在普通人眼中並不是一個好人,而是一個心狠手辣令人恐懼的人物,但是有時候推動歷史車輪的,往往就是這一類“壞人”。
寫到這裡,我不禁想起劉慈欣的科幻小說《鏡子》裡表達的主體:人類的進步和發展,有時侯真的跟個人的道德無關,假如世界上的人都是循規蹈矩的正人君子的話,那人類文明或許根本不能延續下去。
一家之言,止增笑耳。
-
12 # 江湖小曉生
當吳起趴在了楚悼王的身上時,他也是打算賭一把。賭什麼呢?他就賭這幫楚國的舊貴族不敢對楚悼王的屍體動刀子,結果他賭輸了。
吳起是萬萬沒想到啊,他的改革已經把這幫舊貴族給搞瘋了,明知道楚國有“麗兵於王屍者夷三族”的法令(麗兵就是將武器施加於人的意思),可這幫舊貴族,顯然是被欺負慘了啊,寧可被夷三族,也要把吳起給宰了。於是乎楚悼王的屍體就被他們戳了一萬個透明窟窿。
好傢伙,吳起被殺以後,楚國的新王立馬開始清算那些對楚悼王的屍體動手動腳的舊貴族,一口氣滅了70多家舊貴族,就差把自己也給滅族了。不得不說,吳起是真夠雞賊的,臨死也要拉上70多家楚國貴族陪葬,那麼他為啥非要這麼幹呢?
一、吳起動了楚國貴族們的乳酪。
這事兒從何說起呢?吳起從魏國逃到楚國以後,楚悼王對他十分欣賞,讓他主持楚國的變法。當年吳起可是魏國的一名武將,怎麼跑到楚國來,身份都變了呢?變法不應該是那幫文臣乾的事情嗎?
其實吳起是個文武雙全、出將入相的人才,他在魯國、魏國,是幹著帶兵打仗的工作,到了楚國卻成了和商鞅有點類似的人。
由於吳起是武將出身,所以下手快準狠,楚國貴族們都懵圈了。整個變法過程中,針對楚國貴族的有這麼幾條:
第一,凡是封君的貴族,傳了3代以後就取消相應的爵位。第二,疏遠的貴族,朝廷不需要繼續發工資,讓他們自謀出路。第三,派遣大量貴族到地廣人稀的偏遠地區,以此充實當地的人口,活躍當地的經濟。第四,在楚國實行裁員,淘汰大量沒什麼作用的官員。第五,削減官員們的工資,把這些錢用在富國強兵上。好傢伙,如果你是楚國的貴族,看了這些變法的條例,你是什麼心情?自己的利益受到了嚴重傷害有沒有?
爵位面臨著被取消的危險,收入受到了嚴重影響,甚至連自己留在都城享受生活的小小願望,也可能被剝奪。
那些官吏們,小日子也很不好過,首先工作隨時會丟,這些人下崗了能幹啥?撿垃圾都嫌他們動作慢。其次就是降低工資,胡吃海喝的日子過慣了,突然之間降低了工資,你說他們能適應嗎?
當然了,其實降低工資對部分官吏,一點兒影響都沒有。但是該哭的時候還是得哭,要不顯得你不委屈、不合群。
由此可見,吳起嚴重觸碰了楚國貴族們的乳酪,他在楚國的小日子肯定不好過。不過他的護身符就是楚悼王,只要楚悼王還在,吳起就不用擔心有生命危險。畢竟變法的直接受益者,就是楚悼王。這場變法的實質,就是將中高產的大部分利益,收歸楚王所有。
二、復仇還是自保?我認為是自保。
楚悼王英年早逝,這對吳起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打擊。但是我們剛才說了,吳起的變法,是將中高產的利益,收歸楚王所有。
因此,只要新的楚王還想要獲得利益,那就必須要繼續堅持吳起的變法,這麼一來,吳起就不會有生命之憂。
所以說,吳起去給楚悼王治喪的時候,壓根沒考慮過自己被殺的可能。這裡史料中給出了兩種不同的版本,分別來自《呂氏春秋》和《史記》。
版本一:《呂氏春秋》中的記載。
荊王死,貴人皆來。屍在堂上,貴人相與射吳起。吳起號呼曰:吾示子吾用兵也。拔矢而走,伏屍插矢而疾言曰:群臣亂王!吳起死矣,且荊國之法,麗兵於王屍者,盡加重罪,逮三族。吳起之智可謂捷矣。---《呂氏春秋》
啥意思呢?就是說吳起覺得這幫舊貴族不敢輕易對自己下手,結果他失算了,剛到門口就被人家射了一箭。
不得不說,吳起的腦瓜子就是好使,他立馬大喊著告訴這些貴族:讓你們看看小爺我是怎麼用兵的!吳起說話間就拔出了身上的箭,跑到楚悼王的屍體旁,把這支箭插在了楚悼王身上,同時大喊著:群臣作亂!
結果吳起還是被舊貴族們給射殺了,不過按照楚國的法律,那些舊貴族也被誅滅了三族,因為他們的箭在射中吳起的同時,也射中了楚悼王。
版本二:《史記》中的記載。
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亂而攻吳起,吳起走之王屍而伏之。擊起之徒因射刺吳起,並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盡誅射吳起而並中王屍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餘家。---《史記》
吳起跑去給楚悼王治喪,結果就遇上了貴族們作亂的情況。吳起知道跑路是來不及了,因此他果斷趴在了楚悼王的屍體上。
吳起覺得,這麼一來這些舊貴族就不敢射殺自己了,畢竟不小心射到楚悼王的屍體,這些人是要滅三族的!
沒想到這幫舊貴族恨透了吳起,還是對吳起下手了。當然了,結果一樣,70多家舊貴族,都被滅了。
兩個版本,說明了兩種不同的情況。版本一中的吳起,顯然是不想活了。為啥?因為他自己把箭插在了楚悼王的身上,就算舊貴族們不動手,吳起也會被新王滅三族。而且一旦舊貴族被釘上了作亂的標籤,他們也可能會放手一搏,吳起必死無疑。
版本二里的吳起,則更加睿智,他用楚悼王的屍體做擋箭牌,這麼一來舊貴族們可就不敢輕易對吳起下手了。接下來吳起只需要等待新王到來,那麼事情就能完美化解了!
因為在吳起心目中,新王肯定也是支援變法,誰會反對一個對自己有利的計劃呢?
這兩個版本,姑且不論誰真誰假,單純從兩種吳起想要達到的效果來看,顯然是第二個版本的吳起更加睿智。
因為誰都想要活著,吳起在第一個版本里,打算彰顯自己用兵的手段,結果卻把自己給搞死了,顯然不值當。第二個版本中,吳起的表現就很優秀了。他利用楚悼王作為護身符,幫助自己拖延時間,這顯然是急中生智的表現。
所以我認為,歷史上的吳起,應該更可能選擇第二種做法。畢竟求生是人的第一本能,炫技什麼時候不能炫呢?
總結:魚死網破,是最無奈的選擇。
說實話,現代很多人認為吳起太牛了,搭上了70多家貴族的小命,算是給自己報仇了。其實我認為,吳起壓根就沒考慮報仇的事情。
為啥呢?因為吳起作為一個如此有才能的人,他的願望,是在楚國將變法進行到底,實現自己的理想。而不是為了個人的恩怨,去報仇雪恨。
如果自己掛了,那一切就都完了,他的理想也就不可能實現了,你說這是吳起想看到的嗎?魚死網破的結果是,吳起被殺,變法徹底失敗。而舊貴族也被屠戮了一大片,損失慘重。至於楚王,失去了吳起的輔佐,也就失去了變法所帶來的既得利益,由此可見這件事對誰都沒有任何好處。
人吶,什麼時候都要想辦法保住自己的小命。因為只有活著才能有無限可能,活著,像牲口一樣活著!如果勾踐不這麼幹,三千越甲又怎能吞併吳國呢?
回覆列表
周安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81年),任用吳起變法的楚悼王去世,而一直反對吳起變法的楚國貴族們,決定趁機發動兵變殺死吳起,吳起走投無路之下,竟然衝入靈堂,撲在了楚悼王的屍體上。那麼,吳起為何這麼做呢?
吳起離開魏國投奔楚國後,很快便受到了楚悼王的重用,一年後便被升任令尹,開始在楚國主持變法。戰國以來,隨著隨著鐵製農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廣,使得生產力不斷提升,井田制已經逐步走向崩潰,而新興軍功地主階級和士子階層的出現,也使得以宗法制為核心的世卿世祿制也開始不再適應社會發展。
根據《呂氏春秋·開春論·貴卒》的記載,周安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81年),任用吳起變法的楚悼王去世,楚國貴族們立即舉兵,想要趁機誅殺吳起,貴族們用弓箭射傷了吳起,吳起眼看無路可逃,乾脆拔出身上的箭逃到了楚悼王停屍的地方,將將箭插在了楚悼王的屍體上,伏在楚悼王的身體上大聲喊道,“群臣叛亂,謀害我王。”
1、借楚國新君楚肅王之手除掉政敵。《呂氏春秋·開春論·貴卒》有載,“荊國之法,麗兵於王屍者,盡加重罪,逮三族”,也就是說敢於對君主屍體加以刀兵者,在楚國乃是重罪,是要夷三族的。事實上,楚肅王繼位之後,便命人根據箭矢查詢到了其主人,從而將毀壞楚悼王屍體的貴族全部處死,受此牽連被滅族者足足達到了七十多家。
2、趁機剷除楚國貴族保住變法成果。歷史上變法中“人亡政息”的事件並不少見,而當時對楚國變法反對最激烈的,便是楚國的貴族們,吳起此舉在除掉仇敵的同時,也等於重創了楚國貴族階層,從而使得反對變法的貴族勢力大損。如此一來,無論楚國繼續推行變法,還是保住現有的變法成果,反對的聲音都會小了很多,這恐怕也是吳起對楚國變法最後的貢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