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18883852808

    目前找到最接近的是這種叫做上大人牌的東西:

    上大人牌自清末就已流傳於湖北地區,牌上各寫有《上大人》二十四個字,並依文章順序每三個字為一句,打牌時視為順子,也有地區將少數字改變。各地玩法略有不同,通常是三到四人遊戲,行牌類似麻將,同有吃、碰、槓,但沒有補槓。吃牌需同一句的牌才能吃牌。有些牌會有特別圖案,稱為帶花;有些會標記,稱為精、或經,可得特定的胡數。

    上大人牌在 很盛行,幾乎所有大小商店都有花牌出售,所有餐館及娛樂場所都備有花牌,所有家庭至少有一副花牌。在枝江人眼裡,沒有花牌就不是一戶人家。家裡有來客,主人不安排牌局是不理事,對客人是大不敬。1988年,枝江市仙女鎮老周場小學的董傳喜教師,對學齡前兒童成長環境作調查,發現兒童百分百認識“上、大、人、可、知、禮、孔、乙、己、化、千”等字,其中“知、禮、孔”居然寫成上大人牌的印刷體成了別字。

    各地牌具在牌種、牌數、字型都略有差異,依牌種可再細分以下三類。有些字與《上大人》不同,如孔字寫成邱、匆;士寫成土、仕、賢;爾寫成孫;仁寫成美。有些還會新增代替任何牌的白板、或百搭牌;或代替同一句的賴子牌;或作用是替代將牌的混江牌。

    (以上內容來自維基百科上大人牌)

    推測跟麻將的方法差不多,湊齊特定組合即算勝利。

    ————————————————————————————————————

    補充一個湖北南漳版的玩法,跟題主所描述的已經很接近了:

    上大人紙牌在南漳一隻七門,分別是“上、大、人,孔、乙、己,話、三、千,七、十、士,爾、小、生,八、九、子,佳、作、仁”每字五張,一共105張,其中“人、孔、八、仁”為紅字。其他為黑字。在我們這孔字又被叫做丘字(由孔丘而來),人字被叫做直人,仁字被叫做橫人。玩時,每人持牌19張,莊家20張,底牌只能翻用,不能拿入手中,和牌的張也只能是翻的底牌,打的不能和。

    玩法:

    1、每門中,三張為一句,如“上大人”;兩張不同的為一門如“上人”,可以用差的那張“大”,叫捉;兩張相同的為一對,可以碰牌,叫碰;三張相同的為一恰,可以招相同的牌,叫抓;抓後可以跳底牌中相同的牌,打的不能跳,叫跳。遵循抓先於碰,碰先於捉的原則。手中有四張相同的牌在用牌後可以不出紙,稱為走紙,此時桌面上必須有打的牌,有五張時可以兩次不出。

    2、七門牌分為葷牌和素牌。上大人,佳作仁為葷,其他為素,葷牌每句、每碰、每門算2和,每恰6和,每抓12和,每跳24和;素牌每句、每門不算和,每碰1和,每恰3和,每抓6和,每跳12和。和牌要求滿6和(特殊情況在後面的“快牌”中講)。

    3、常見和的牌型有;兩葷兩碰,一葷四碰,三葷等;超過6和的型別更多,這裡就不說了。

    4、一些用牌的特殊規定:在夠門夠和的情況下不能拐門,如有三葷,“七十十士”型別的牌就不能當成兩門:七十、十士或七士、十十,必須出一個十,叫做不能“七門拐八門”;在兩葷多碰的情況下,可以將“七十十士”型別的牌中的一對十字碰,但必須打掉七士,叫做“狠碰狠拆”;在夠門夠和的情況下,手中有一門缺的那一張已經下去四張,如孔乙,差己,這時己已下去四張,可以將“七十十士”型別的牌分成兩門,叫做“見四不抹五”。不夠和時除快牌正七句和七蝦外只能不和,這種情況叫無和上挑(音為tiao)

    5、和牌:每人19張,莊家20張,莊家先出一張,以後每人19張,用過的牌放在自己面前(橫放)用的那張放在這門的下面以便別人驗牌,抓牌豎放。在夠和的情況下(特殊的除外),手中的牌和用過的牌是兩張一門的有兩門和三張門的有五門,此時聽兩張缺的牌;如果翻起來的牌是那兩門中的話就和牌了,如:手中的牌和用過的牌合起來是“上人,爾小,七十士,八八八,三三三,孔乙己,佳作仁”此是聽“大、生”;或者是三張一門的有六門,還一張單張,此時聽單張的那一門三張,又叫單吊(音為chuo),如:手中的牌和用過的牌合起來是,“上,乙乙乙,話三千,七十士,九九九,爾小生,八九子”此時聽“上、大、人”三張

    “上大人”紙牌玩法(湖北南漳版)

    如果題主是這一帶的人,那麼八成就是了。至於具體字型怎麼區分,資料太少了,仁者見仁吧……我自己能分辨出來的就是上大人千三這些簡單的字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oppoa3手機引數配置64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