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介草寇

    從懂事開始,朱棣就明白了一個道理:自己是大哥的臣子。

    朱棣剛出生的時候,他的父親朱元璋就已經成為坐擁十萬大軍的起義軍大元帥,控制江左、浙右大片土地。雖然當時東南有張士誠、西面有徐壽輝、北面有劉福通等人領導的反元武裝,但朱元璋其實是實力最強的一個。

    1364年,朱元璋在鄱陽湖大敗陳友諒之後,他自立為吳王,長子朱標也被立為世子,成為名正言順的繼承人。

    正是因為這一點,朱棣從記事起就懂得了一個道理,無論自己如何努力,最終也只不過是個王爺,未來的皇帝遲早是大哥朱標的,所以在這段時間裡,朱棣一直保持著一個“好兒子”、“好弟弟”的形象,默默接受著命運的安排。

    朱棣17歲的時候,朱元璋就帶著他們兄弟幾個來到安徽鳳陽老家祭祖,他親手為祖先們捧上了一抔土、焚上了一炷香,然後聽著父親講述他小時候的故事:那個時候家裡窮,為了討一口飽飯,天天和地主家的牛羊為伴,幾年下來弄得一身騷腥味,在河裡泡一天一夜都揮之不去。朱棣自出生開始就隨父親在馬背上南征北戰,幾次虎口脫險早已把這個17歲的朱棣磨礪得少年老成,聽到父親講述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年幼的心裡慢慢埋下了為天下蒼生謀幸福的種子。

    可是庶子終歸是庶子,朱棣表現得再優秀,也打不破延續了幾千年的嫡長子繼承製。

    從鳳陽回到應天府,朱棣就接到了就藩的命令,他深知這一走將永遠脫離了權力中心,胸中縱有萬千不甘和怨恨,也絲毫沒有發洩之處,因為這就是他的宿命。看著這道冰冷的聖旨、再想想同樣雄韜武略的大哥朱標,他沒有一絲奪嫡成功的把握,朱棣接受了命運的安排,20歲來到燕京就藩。

    身為臣子就理應為君王分憂,朱棣深知父親大搞分封的用意,就是希望他們兄弟能齊心合力,抵禦外敵、拱衛京師,保證朱家能夠萬世長青。那時候北方少數民族欺負明朝剛剛成立,元朝殘存勢力大肆在邊疆挑起戰火,所以朱棣到達燕京之後便開始了一番大動作,他兩次親率大軍出擊蒙古,招降了北元太尉乃兒不花、生擒大將軍索林帖木兒,開創了北方邊疆幾十年的和平局面。

    朱棣在燕京的所作所為不是為奪嫡之路打基礎,而是單純地想做一個好臣子,不負父親寄予的厚望。

    朱棣在32歲到39歲這段時間裡,與皇權近在咫尺,但朱元璋的一道遺詔將他熾熱的心澆滅。

    20歲到燕京就藩,兩次北征蒙古打出了大明鐵騎的聲威,也壯大了自己在軍隊中的威望,放眼26個兄弟中,有如此赫赫軍功的也就朱棣一人。但他明白嫡長子和嫡次子之間有一條無法逾越的鴻溝,不是單憑文治武功就能把這條鴻溝填平的。

    朱棣在燕京做了15年藩王,轉眼已經32歲了,按照原先的預想,“燕王”這個爵位要跟隨他一輩子。可是轉機往往就在一瞬間,這一年太子朱標感染風寒去世了,面對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劇,朱元璋只能含著淚把苦心栽培半輩子的朱標下葬。

    雖然朱元璋的心中滿是悲痛,但有些人心中是暗暗竊喜的,其中之一就是朱棣。

    之前朱棣對皇權沒有任何想法,只是因為大哥朱標尚在,可是現在朱標去世了,嫡長子繼承製在他們這一代人裡就不再適用,也就是說人人都有可能成為皇位接班人。而讓朱棣真正大喜的不止於此,論軍功、論才能、論威望,兄弟裡再也沒有人能高過他,現在勉強能對朱棣構成威脅的只有兩個人,二哥朱樉、三哥朱棡。至於大侄子朱允炆,那個時候才15歲,乳臭未乾的毛頭小子怎麼能對混跡沙場多年的朱棣產生威脅呢?

    朱棣35歲時、二哥朱樉因為瘧疾而死,38歲時、三哥朱棡也因病去世。從這時候起,朱棣不僅是皇子中軍功之首,更是家族成員裡的諸王之首,皇位毫無疑問要落到他的手中。滿朝文武是這麼看的,朱棣本人也是這麼想的。

    1398年,氣息奄奄的朱元璋躺在床上,彌留之際用盡最後一絲力氣口述了一份遺詔,把朱棣的皇帝夢徹底扼殺。

    “皇太孫允炆仁明孝友,天下歸心,宜登大位。內外文武臣僚同心輔政,以安吾民。”

    朱元璋臨終之前,不僅指定朱允炆做接班人,還給他留下了梅殷、黃子澄、方孝孺、齊泰四人輔佐,絲毫沒有念朱棣的半分好。

    朱棣似乎更適合做皇位繼承人,可朱元璋為什麼忽視了他呢?為皇位繼承樹起一個標杆。

    朱元璋是農民出身,最看重的是家人和睦,他不希望後代因為皇位繼承問題拼得魚死網破,所以他必須給後代樹立起一個標杆:嫡長子長孫繼承製。

    其實他也曾想過立朱棣為太子,但如果開了這個先河,恐怕後代會為了皇位掀起一場暗殺嫡長子的大戰,所以他才規定嫡長子去世、嫡長孫繼承的制度。

    “凡天下武官亡沒,悉令嫡長子孫襲職位。有故則次嫡承襲。”

    說白了,嫡長子一脈享有繼承優先權,除非這一脈全部斷絕,否則嫡次子、庶子根本沒有機會繼承。

    朱元璋下了一盤棋,朱棣是至關重要的棋子。

    朱元璋在分封兒子的時候就曾說過,嫡長子“必正儲位”,而其餘皇子“封以王爵,分茅胙土,以藩屏國家”。他在這個時候早已規劃好了明朝未來的發展方向:嫡長子必須是皇位繼承者,擁有控股權;其餘皇子分到土地、軍隊、人口,算是股東。兩者的關係就是相互維繫、唇亡齒寒,這樣才能保證明朝的萬世基業。

    在這幾十個藩王裡,實力最強、責任最大的就是朱棣,所以他是坐鎮北方最關鍵的一枚棋子,沒有任何人能夠勝任這個位置。所以朱棣絕對不能調動。

    朱元璋為了保證老朱家的事業確實是費盡心機,可這也苦了朱棣,在邊疆浴血奮戰這麼多年,到頭來居然讓一個毛頭小孩搶了皇位,這份憋屈估計沒有人能咽得下去。

    不過薑還是老的辣,朱元璋早就料到藩王們會心生不滿,所以他在《祖訓錄》裡苦口婆心地勸導:

    凡自古親王居國,其樂甚於天子。何以見之?冠服、宮室、車馬、儀仗不亞於天子,而自奉豐厚,政務亦簡。若能謹守藩輔之禮,不作非為,樂莫大焉。至如天子總攬萬機,晚眠早起,勞心焦思,唯憂天下之難治。此親王之所以樂於天子也。

    朱元璋列舉了做藩王的好處,不論是吃穿住行都不比皇帝差,要處理的政務也少得多。自從廢除丞相之後,皇帝每天起早貪黑地處理奏摺,根本沒有一點私人時間,相比較來說還是做個王爺舒服。

  • 2 # 江湖小曉生

    朱元璋有26個兒子,難道只有朱棣是文武雙全,能力出眾嗎?顯然並不是這樣,朱元璋的兒子普遍還是比較有出息的,所以老朱憑什麼就一定要把大位傳給朱棣呢?

    朱元璋的兒子裡,老三晉王朱棡,不光是馬皇后正兒八經的兒子,而且也是文武雙全,能力出眾,被朱元璋安置在山西太原。人家還比朱棣年長,為啥要排在朱棣後面呢?

    此外,老十七寧王朱權,15歲就藩大寧。此地位於喜峰口之外,所以十分驚險。而朱權手握8萬大軍,還有強大的朵顏三衛助陣,所以戰功赫赫,與朱棣不相伯仲。

    朱元璋的這些兒子中,有九大塞王,他們分別是韓王、沈王、遼王、寧王、齊王、燕王、谷王、代王、晉王、安王、秦王、慶王、肅王。這些人全都不是孬種,所以如果論文武雙全、能力出眾的話,朱元璋有很多選擇,未必就一定要選朱棣。

    只不過後來是朱棣奪取了天下,所以不管是史書,還是現代人,都會刻意將眼光放到朱棣身上而已。其實在朱元璋活著的時候,朱棣只是他眾多出色兒子裡的一個,所以朱元璋不傳位給朱棣,就很正常了。

    一、朱棣未必就是馬皇后所生。

    在朱元璋眼中,非常看重自己和馬皇后之間的感情。所以他死活都要立朱標為太子,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朱標是馬皇后的長子。

    古代十分注重嫡庶之分,明朝就更別提了,堅持嫡長子繼承製,包括朱棣本人也是這麼考慮的。所以說朱元璋在立嗣的時候,肯定要考慮馬皇后。

    而朱棣是馬皇后所生嗎?這件事還真的存疑。至少有這麼兩種觀點。

    第一種:馬皇后的第四個兒子。

    朱棣常常在人前炫耀:朕高皇后第四子也。這裡的高皇后指的就是馬皇后。是就是好了,幹嘛沒事兒就放在嘴邊唱呢?生怕人家不知道他是朱元璋的嫡子似的。

    此外在《明史》中也有這樣的記載:太祖第四子也,母孝慈高皇后。

    這似乎也證明了朱棣是馬皇后的兒子,但是除此以外,很難再找到其他證據,可以證明這一點,也就是說,這純粹就是朱棣自己說的。

    第二種:碽妃的兒子。

    這個碽妃是誰,我們姑且不論,說法有很多種。但是說碽妃是朱棣生母的證據,那可就多了去了,而且都是白紙黑字記載的。

    在太常寺官員寫的《南京太常寺志》中,就這麼記載了明孝陵神位的排列順序:

    左一位淑妃李氏生懿文太子、秦愍王、晉恭王,右一位妃生成祖文皇帝,是皆享於陵殿,掌於祠官,三百年來未之有改者。

    這裡面講的意思是,馬皇后無子,李淑妃生下了朱標、朱樉、朱棡,所以排在左邊首位。而碽妃生下了朱棣,所以排在了右邊首位。整個明朝近三百年沒有改變過這一排列方式。

    此外在著名史學家談遷的《棗林雜俎》中,也曾經有這樣一段記載:

    孝慈高皇后無子,即懿文太子及秦、晉二王,亦李淑妃產也。

    從這一證據中,我們發現馬皇后沒生兒子,朱標、朱樉和朱棡都是李淑妃所生。由此可見朱棣不是馬皇后的兒子。

    在李清的《三垣筆記》中,曾經記載錢謙益到明孝陵拜謁的時候,發現《南京太常寺志》裡的記載是對的,碽妃的確排在了右邊首位。

    所以說多方證據證明了一點,朱棣並非是嫡子。他的母親甚至連李淑妃都算不上,只是碽妃。所以為了表明自己奪位合法,朱棣只好把馬皇后拉過來給自己撐場子。

    既然朱棣不是馬皇后所生,更看重馬皇后的朱元璋,為啥要選他做繼承人呢?而且朱標作為長子,即使也不是馬皇后所生,至少是有很大機率是過繼給馬皇后的。

    二、朱標的表現過分優秀。

    朱標幾乎是所有皇帝心目中,最理想的皇太子。為啥?因為這孩子不光能力出眾,而且對弟弟們實在是太好了。

    李世民為啥選李治做接班人?不是說李治能力最強,而是因為李治對兄弟們最仁慈,只有他上臺,才能保住李世民的這幫兒子,事實也是如此。

    朱標就是這麼一個人,每次弟弟們犯了錯誤,朱標都主動站出來為弟弟們求情。所以朱元璋對朱標的這一行為實在是太滿意了。

    我們要記住,朱元璋是個對外姓人心狠手辣,但是對兒子們非常好的人。他把二十多個兒子都封為藩王,就是為了讓兒子們都過上皇帝一般的日子。

    所以說朱元璋在選擇接班人的時候,必然是要考慮這個接班人能否繼續保證老朱家的孩子過上皇帝一般的日子。

    除了對弟弟們好,朱標這個人文化水平也很高。朱元璋知道自己吃了從小不讀書的虧,所以重點培養朱標,使得朱標成為了很有治國水平的皇子。

    朱元璋外出度假的時候,朝中大小事務,全部都是朱標來主持。可以說朱標已經有了把控全域性的能力,因此朱元璋不選他又該選誰呢?

    老朱就是把朱棣當藩王來培養的。

    老朱的安排,其實心思就很明顯了,他重點培養朱棣的作戰能力,其實就是為了讓朱棣在邊疆給大明朝戍邊。朱棣本人最出色的地方,也只是在軍事方面而已。

    這一點跟其他八位塞王是沒什麼區別的,既然只是把你當普通藩王來培養,又怎麼可能讓你繼承皇位呢?

    參考資料:《明史》、《明實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歷史上有沒有一個兒子都沒有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