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李白的《襄陽歌》,其中,“玉山倒”的典故,來自“竹林七賢”中最令人稱讚的嵇康。
談起嵇康這個人,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竹林七賢”。作為“竹林七賢”中的代表人物,他在詩歌和散文上的成就,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嵇康出生於魏文帝黃初五年,相傳,嵇康的祖上並不姓“嵇”,而是姓“奚”,曾經生活在浙江紹興這個地方。當時,他的祖上為了逃避仇人的迫害,選擇遷居到現在的安徽一帶生活,且將自己的姓氏也一併改了,以求息事寧人。在嵇康很小的時候,他的父親就去世了,可憐的小嵇康跟母親和哥哥一起生活。
嵇康的母親是一個要強的人,雖然丈夫去世了,家裡生活非常困難,但卻沒有放棄對兩個孩子的教育。確實,不論是古代還是當下,接受教育都都是改變命運的最佳捷徑。
最終,在母親含辛茹苦的扶養下,嵇康兩兄弟長大成人。
而嵇康也沒有辜負母親的一片苦心,從小便和普通的小孩不一樣。別的小孩小時候都貪玩,到處跑著玩,但嵇康卻喜歡看書,學習各種技藝。雖然,嵇康才學過人,且有機會入朝為官,但是,嵇康卻對入朝為官這件事非常反感。
他曾做過中散大夫,然而,由於他推崇老莊的言論,便把順其自然這樣的生活方式,作為了畢生的追求。可在朝廷中做官,無疑會喪失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因此,嵇康選擇歸隱山野。之後,嵇康的平常生活就是上山採些藥材煉丹。
有一次,嵇康因為採藥的時間太長耽誤了回家,便在山上住了下來。早上,有一名樵夫上山砍柴,趕巧看到了嵇康,竟以為是神仙下凡。此外,嵇康是魏晉時期玄學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幾乎代表了當時玄學的主流思想,也是他歷史地位如此之高的原因所在。
而且,嵇康對老莊的道家學說研究很深,他曾經以道家的思想對現實中的一些黑暗做了表述。他的看法是:當我們的人生需要選擇的時候,要有一種超脫的態度,不要被現實中的種種所羈絆。
其實,玄學興起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曹魏時期。
而嵇康對於玄學的認知,則建立在人們對自然萬物的崇拜之上。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使得嵇康的玄學思想更容易被當時的人們所接受。而且,嵇康的一些文學作品中多體現的是對自然的崇拜,極度追求一種真善美的文學風格。他的文學作品中少有華麗辭藻,追求的是自己內心真實情感的自然流露。
此外,玄學講究的是自身對超越自然的道德精神的更高追求,這種思想的興起和當時特定的歷史背景有著直接的關係。漢朝末期,由於統治者的腐敗和無能,人們對於現實生活極度失望。因此,人們便把自己心中的美好追求,都寄託到了宇宙自然中。
而且,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在玄學思想的影響之下,人們把自己的最高理想從做官從政,轉換為追求精神世界的超然灑脫。更有甚者,在嵇康所創立的玄學流派中,養生之論是極為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他的養生之道,傳承於道家的養生理論,對後世的影響極為深遠。
然而,嵇康之死卻是讓人十分惋惜的一件事情,他的死是因為自己的好朋友呂安。
因為,呂安的哥哥對自己的妻子有不敬行為,使得呂安想要告發自己的哥哥,但沒想到的是,卻被他哥哥搶先一步。結果,呂安的哥哥沒有得到任何懲罰,反倒是呂安鋃鐺入獄。這件事情被嵇康知道後,氣憤不已,因此,他去為呂安作證,表示呂安是清白的,是被人陷害的。
但結果,他不但沒有為好友證明清白,還把自己給折了進去。之後,司馬昭下令殺了嵇康。魏景元三年,年僅四十歲的嵇康,被押往洛陽建春門外東石橋南面的馬市上斬首。臨行前,嵇康神色坦然,長樂亭主送來古琴,他演奏了一首《廣陵散》,當時在場的人無不淚溼衣衫。
對於《廣陵散》的來歷:據《晉書》記載,此曲乃嵇康遊玩洛西時,為一古人所贈。而《太平廣記》裡更有一則神鬼傳奇,說的是嵇康好琴,有一次,嵇康夜宿月華亭,夜不能寢,起坐撫琴,琴聲優雅,打動一幽靈,那幽靈遂傳《廣陵散》於嵇康,更與嵇康約定:此曲不得教人。
面對死亡,嵇康俱不傷感,唯嘆惋:“袁孝尼嘗請學此散,吾靳固不與,《廣陵散》於今絕矣!”至此,《廣陵散》失傳,一代美男才子香消玉損。
然而,嵇康的死無疑顯得有些蹊蹺,但除去外部因素,他本身存在的一些問題才是害死他最根本的原因。
首先,嵇康願意為朋友兩肋插刀,但他沒想到的是,他的這個行為卻觸碰到了別人的利益,且沒有把其中的利益關係捋清楚就貿然行動,導致殺身之禍;
再者,嵇康性格剛烈,雖然才識過人,但在當時混亂的政治背景之下,這樣的性格定然遭人嫉妒,被人潑些髒水也是在所難免;
最後,嵇康之死的一個重要誘因,可能就是三千太學學生為其求情,這件事直接觸動了當時當權者的心理底線,導致嵇康最後的悲劇。
縱觀嵇康一生,雖然是一代名士但可惜的是,他親曹魏的政治立場,受到了當權者司馬昭的嫉恨,再加上,鍾會等人推波助瀾,最終,這位才子大家落得被公開處死的淒涼結局。
唐代詩人李白的《襄陽歌》,其中,“玉山倒”的典故,來自“竹林七賢”中最令人稱讚的嵇康。
談起嵇康這個人,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竹林七賢”。作為“竹林七賢”中的代表人物,他在詩歌和散文上的成就,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嵇康出生於魏文帝黃初五年,相傳,嵇康的祖上並不姓“嵇”,而是姓“奚”,曾經生活在浙江紹興這個地方。當時,他的祖上為了逃避仇人的迫害,選擇遷居到現在的安徽一帶生活,且將自己的姓氏也一併改了,以求息事寧人。在嵇康很小的時候,他的父親就去世了,可憐的小嵇康跟母親和哥哥一起生活。
嵇康的母親是一個要強的人,雖然丈夫去世了,家裡生活非常困難,但卻沒有放棄對兩個孩子的教育。確實,不論是古代還是當下,接受教育都都是改變命運的最佳捷徑。
最終,在母親含辛茹苦的扶養下,嵇康兩兄弟長大成人。
而嵇康也沒有辜負母親的一片苦心,從小便和普通的小孩不一樣。別的小孩小時候都貪玩,到處跑著玩,但嵇康卻喜歡看書,學習各種技藝。雖然,嵇康才學過人,且有機會入朝為官,但是,嵇康卻對入朝為官這件事非常反感。
他曾做過中散大夫,然而,由於他推崇老莊的言論,便把順其自然這樣的生活方式,作為了畢生的追求。可在朝廷中做官,無疑會喪失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因此,嵇康選擇歸隱山野。之後,嵇康的平常生活就是上山採些藥材煉丹。
有一次,嵇康因為採藥的時間太長耽誤了回家,便在山上住了下來。早上,有一名樵夫上山砍柴,趕巧看到了嵇康,竟以為是神仙下凡。此外,嵇康是魏晉時期玄學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幾乎代表了當時玄學的主流思想,也是他歷史地位如此之高的原因所在。
而且,嵇康對老莊的道家學說研究很深,他曾經以道家的思想對現實中的一些黑暗做了表述。他的看法是:當我們的人生需要選擇的時候,要有一種超脫的態度,不要被現實中的種種所羈絆。
其實,玄學興起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曹魏時期。
而嵇康對於玄學的認知,則建立在人們對自然萬物的崇拜之上。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使得嵇康的玄學思想更容易被當時的人們所接受。而且,嵇康的一些文學作品中多體現的是對自然的崇拜,極度追求一種真善美的文學風格。他的文學作品中少有華麗辭藻,追求的是自己內心真實情感的自然流露。
此外,玄學講究的是自身對超越自然的道德精神的更高追求,這種思想的興起和當時特定的歷史背景有著直接的關係。漢朝末期,由於統治者的腐敗和無能,人們對於現實生活極度失望。因此,人們便把自己心中的美好追求,都寄託到了宇宙自然中。
而且,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在玄學思想的影響之下,人們把自己的最高理想從做官從政,轉換為追求精神世界的超然灑脫。更有甚者,在嵇康所創立的玄學流派中,養生之論是極為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他的養生之道,傳承於道家的養生理論,對後世的影響極為深遠。
然而,嵇康之死卻是讓人十分惋惜的一件事情,他的死是因為自己的好朋友呂安。
因為,呂安的哥哥對自己的妻子有不敬行為,使得呂安想要告發自己的哥哥,但沒想到的是,卻被他哥哥搶先一步。結果,呂安的哥哥沒有得到任何懲罰,反倒是呂安鋃鐺入獄。這件事情被嵇康知道後,氣憤不已,因此,他去為呂安作證,表示呂安是清白的,是被人陷害的。
但結果,他不但沒有為好友證明清白,還把自己給折了進去。之後,司馬昭下令殺了嵇康。魏景元三年,年僅四十歲的嵇康,被押往洛陽建春門外東石橋南面的馬市上斬首。臨行前,嵇康神色坦然,長樂亭主送來古琴,他演奏了一首《廣陵散》,當時在場的人無不淚溼衣衫。
對於《廣陵散》的來歷:據《晉書》記載,此曲乃嵇康遊玩洛西時,為一古人所贈。而《太平廣記》裡更有一則神鬼傳奇,說的是嵇康好琴,有一次,嵇康夜宿月華亭,夜不能寢,起坐撫琴,琴聲優雅,打動一幽靈,那幽靈遂傳《廣陵散》於嵇康,更與嵇康約定:此曲不得教人。
面對死亡,嵇康俱不傷感,唯嘆惋:“袁孝尼嘗請學此散,吾靳固不與,《廣陵散》於今絕矣!”至此,《廣陵散》失傳,一代美男才子香消玉損。
然而,嵇康的死無疑顯得有些蹊蹺,但除去外部因素,他本身存在的一些問題才是害死他最根本的原因。
首先,嵇康願意為朋友兩肋插刀,但他沒想到的是,他的這個行為卻觸碰到了別人的利益,且沒有把其中的利益關係捋清楚就貿然行動,導致殺身之禍;
再者,嵇康性格剛烈,雖然才識過人,但在當時混亂的政治背景之下,這樣的性格定然遭人嫉妒,被人潑些髒水也是在所難免;
最後,嵇康之死的一個重要誘因,可能就是三千太學學生為其求情,這件事直接觸動了當時當權者的心理底線,導致嵇康最後的悲劇。
縱觀嵇康一生,雖然是一代名士但可惜的是,他親曹魏的政治立場,受到了當權者司馬昭的嫉恨,再加上,鍾會等人推波助瀾,最終,這位才子大家落得被公開處死的淒涼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