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山:城東北六十里,雲尾社王家莊東里許。山之東為寧陽西北界,山之西為汶之東北界。形似故名。汶水從東來直衝大柏山,折而北,衝琵琶山。東北兩面經水刷久,石壁峭立,水不得南,偪而西流。倘無此捍禦,汶城北十餘社必為澤國。山誠汶之第一保障哉!
梅山:雲尾社北,留駕莊東。與杏山、羅山接,東北與琵琶山連,由此南至馬山。東面皆屬寧,西面皆屬汶。此杏山非寧志之杏,羅山乃寧志之羅。梅山寧志無之,固汶之山也。
大柏山:雲尾社李家集東。俗傳五代時有隱士楊大柏居此,故名。然無徵徵矣。按寧陽志,邑西北四十里有牟山,山正北為達北山,山後名琵琶山。曰達北,曰大柏,字已訛矣。況再指為大白乎?查汶自罡城西來,先衝大柏山,委折而北,始環琵琶山而西。大柏山南里許,有壺山,一曰湖山。山頂平坦,土可藝。其石宜屋址,居人利之。山西百餘步曰皇山,東面有洞,徑二尺餘。壺山南二三里,有一嶺,其東首曰杏山,西首曰梅山。梅山南曰馬山。
曇山:一名坦山。城東北二十里。山東為坦東社,南為坦南社,西為坦中社、坦西社,北為坦北社。山西面嵎中有廟,為王坦山先生讀書處,有所書第一山碑。向曾滿山遍發馬纓花樹,無人歷禁,樵人旦旦而伐,今滌滌矣!山亦產金與丹砂。山之右,稍折而西,岡嶺北轉,三里為金山。
金山:舊名榻山。山西坦中社,山北坦北社。接於右者為九峰山。
九峰山:城東北三十里坦中社鄭家村東。自山而下為平地。西行裡許為彩山。
彩山:在坦北社,距城三十五里。一山而兩峰對峙,北低於南,中間平坦處,白大王墓在焉。
五山:土人名武山、文山。二山前兩峰間,有泉大如雞卵,小如手指,潺然不絕,西達泉河橋。
康山:城東北三十里,坦中社陳家堂北,與彩之南峰相距三里餘。
青山:一名臥佛山。在曇東南十五里,距城三十五里。古蹟(詳前志)。
太白山:俗稱為臥牛山,象形也。在青山東南三里,距城三十六里。一石渾然。陽有洞,可容十許人坐。洞口左壁上,有徑周尺大字數十。山頂有晉羊叔子書佛經碑(詳古蹟)。
白石山:青山北一里為土山,再北為白石山。距城三十里,坐落白石社。
破當山:在城東北四汶社軍屯村後。孓然孤立,與他山相絕。其高下延袤,大致與松山埒。
松山:四汶社松山村。後為松山,前為輔山,麓趾相連,而峰巒相隔則一里有半。松山北枕汶流,夏秋水漲,怒濤摐撞,堅壁撐拒,勢兩不相下。而懦水終不敵介石,遂折而西,抵戴村壩矣。松即汶之第二保障也!上年有燒石灰者,汶人控之,縣諭永不準開窯。
輔山:輔小與松,殆松之輔佐歟!然石多戴土,或又名土山雲。
馬山嶺:在四汶社馬山莊東。縱長二里,嶺似馬形。距軍屯不數里。相傳軍屯為明魯王屯軍處,由屯屬於此山,有壘路,軍士每來此牧馬,故名。
蜀山:城西南四十里。屹立湖心。《漁洋精華錄》注:“山形水勢,有類西蜀。”失之誇矣。按《爾雅·釋山》:“獨者蜀”,稍近實雲。上有宗魯堂專祀孔子。西南距柳林運河三里餘,西距小壩口汶河十二里。
邑之西北方,七十里,有梁山,漢梁孝王嘗逰於此,舊南半屬汶,今全隸壽張縣。豈以山舊名良?壽張漢初名壽良,縣因山得名,古全屬之歟。梁山西南曰獨孤山,今全屬隸鄆城縣,皆於汶無涉,故不復詳。
琵琶山:城東北六十里,雲尾社王家莊東里許。山之東為寧陽西北界,山之西為汶之東北界。形似故名。汶水從東來直衝大柏山,折而北,衝琵琶山。東北兩面經水刷久,石壁峭立,水不得南,偪而西流。倘無此捍禦,汶城北十餘社必為澤國。山誠汶之第一保障哉!
梅山:雲尾社北,留駕莊東。與杏山、羅山接,東北與琵琶山連,由此南至馬山。東面皆屬寧,西面皆屬汶。此杏山非寧志之杏,羅山乃寧志之羅。梅山寧志無之,固汶之山也。
大柏山:雲尾社李家集東。俗傳五代時有隱士楊大柏居此,故名。然無徵徵矣。按寧陽志,邑西北四十里有牟山,山正北為達北山,山後名琵琶山。曰達北,曰大柏,字已訛矣。況再指為大白乎?查汶自罡城西來,先衝大柏山,委折而北,始環琵琶山而西。大柏山南里許,有壺山,一曰湖山。山頂平坦,土可藝。其石宜屋址,居人利之。山西百餘步曰皇山,東面有洞,徑二尺餘。壺山南二三里,有一嶺,其東首曰杏山,西首曰梅山。梅山南曰馬山。
曇山:一名坦山。城東北二十里。山東為坦東社,南為坦南社,西為坦中社、坦西社,北為坦北社。山西面嵎中有廟,為王坦山先生讀書處,有所書第一山碑。向曾滿山遍發馬纓花樹,無人歷禁,樵人旦旦而伐,今滌滌矣!山亦產金與丹砂。山之右,稍折而西,岡嶺北轉,三里為金山。
金山:舊名榻山。山西坦中社,山北坦北社。接於右者為九峰山。
九峰山:城東北三十里坦中社鄭家村東。自山而下為平地。西行裡許為彩山。
彩山:在坦北社,距城三十五里。一山而兩峰對峙,北低於南,中間平坦處,白大王墓在焉。
五山:土人名武山、文山。二山前兩峰間,有泉大如雞卵,小如手指,潺然不絕,西達泉河橋。
康山:城東北三十里,坦中社陳家堂北,與彩之南峰相距三里餘。
青山:一名臥佛山。在曇東南十五里,距城三十五里。古蹟(詳前志)。
太白山:俗稱為臥牛山,象形也。在青山東南三里,距城三十六里。一石渾然。陽有洞,可容十許人坐。洞口左壁上,有徑周尺大字數十。山頂有晉羊叔子書佛經碑(詳古蹟)。
白石山:青山北一里為土山,再北為白石山。距城三十里,坐落白石社。
破當山:在城東北四汶社軍屯村後。孓然孤立,與他山相絕。其高下延袤,大致與松山埒。
松山:四汶社松山村。後為松山,前為輔山,麓趾相連,而峰巒相隔則一里有半。松山北枕汶流,夏秋水漲,怒濤摐撞,堅壁撐拒,勢兩不相下。而懦水終不敵介石,遂折而西,抵戴村壩矣。松即汶之第二保障也!上年有燒石灰者,汶人控之,縣諭永不準開窯。
輔山:輔小與松,殆松之輔佐歟!然石多戴土,或又名土山雲。
馬山嶺:在四汶社馬山莊東。縱長二里,嶺似馬形。距軍屯不數里。相傳軍屯為明魯王屯軍處,由屯屬於此山,有壘路,軍士每來此牧馬,故名。
蜀山:城西南四十里。屹立湖心。《漁洋精華錄》注:“山形水勢,有類西蜀。”失之誇矣。按《爾雅·釋山》:“獨者蜀”,稍近實雲。上有宗魯堂專祀孔子。西南距柳林運河三里餘,西距小壩口汶河十二里。
邑之西北方,七十里,有梁山,漢梁孝王嘗逰於此,舊南半屬汶,今全隸壽張縣。豈以山舊名良?壽張漢初名壽良,縣因山得名,古全屬之歟。梁山西南曰獨孤山,今全屬隸鄆城縣,皆於汶無涉,故不復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