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在十九世紀末由海因裡希·施裡曼發掘邁錫尼(1874年)和梯林斯(1886年)的過程中重見天日的。施裡曼相信自己找到了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和《ODYSSEY》中所描寫的世界。在邁錫尼文物一個邁錫尼的墓穴中,他將所發現的一個金箔面具命名為“阿加門農面具”。同樣,他將一個在皮洛斯發掘的宮殿命名為“涅斯托耳宮”(神話中皮洛斯王國的國王)。二十世紀初,阿瑟·埃文斯爵士對克里特島進行了發掘研究,自此邁錫尼世界釐清了與先於它的米諾斯文明之間的關係。在對克里特島上的諾索斯進行發掘期間,埃文斯發現了數千塊年代約在前1450年的粘土泥板,由宮殿的一次大火意外地烘烤成型。在這些泥板上他辨認出了一種未知文字,他認為這種文字比線性文字A更先進,因而命名為線性文字B。此外,在邁錫尼、梯林斯、皮洛斯等邁錫尼宮殿內也發現了寫有這種文字的泥板。1952年,這種文字終於被MichaelVentris和JohnChadwick破解,鑑定為古希臘文的一種字型。自此,邁錫尼文明逐漸被人所瞭解,從而走進了文字歷史,被定位於愛琴文明的青銅時代。然而,使用線性文字B書寫的泥板只是非常有限的文獻資源,加上在器皿上的鐫刻,總共才有5000篇。而作為對比,蘇美爾文明和阿卡德文明都有數以十萬計的文書。此外,這些泥板文字都相當短,且大部分都出於行政目的,如倉庫清點和會計記錄等為了存檔之作。不過從另一方面講,這也說明了這個文明視野的客觀性,沒有誇大宣傳的蹤跡。
它是在十九世紀末由海因裡希·施裡曼發掘邁錫尼(1874年)和梯林斯(1886年)的過程中重見天日的。施裡曼相信自己找到了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和《ODYSSEY》中所描寫的世界。在邁錫尼文物一個邁錫尼的墓穴中,他將所發現的一個金箔面具命名為“阿加門農面具”。同樣,他將一個在皮洛斯發掘的宮殿命名為“涅斯托耳宮”(神話中皮洛斯王國的國王)。二十世紀初,阿瑟·埃文斯爵士對克里特島進行了發掘研究,自此邁錫尼世界釐清了與先於它的米諾斯文明之間的關係。在對克里特島上的諾索斯進行發掘期間,埃文斯發現了數千塊年代約在前1450年的粘土泥板,由宮殿的一次大火意外地烘烤成型。在這些泥板上他辨認出了一種未知文字,他認為這種文字比線性文字A更先進,因而命名為線性文字B。此外,在邁錫尼、梯林斯、皮洛斯等邁錫尼宮殿內也發現了寫有這種文字的泥板。1952年,這種文字終於被MichaelVentris和JohnChadwick破解,鑑定為古希臘文的一種字型。自此,邁錫尼文明逐漸被人所瞭解,從而走進了文字歷史,被定位於愛琴文明的青銅時代。然而,使用線性文字B書寫的泥板只是非常有限的文獻資源,加上在器皿上的鐫刻,總共才有5000篇。而作為對比,蘇美爾文明和阿卡德文明都有數以十萬計的文書。此外,這些泥板文字都相當短,且大部分都出於行政目的,如倉庫清點和會計記錄等為了存檔之作。不過從另一方面講,這也說明了這個文明視野的客觀性,沒有誇大宣傳的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