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元日可不是元旦,不是現在的公曆一月一日,而是夏曆(俗稱農曆)的正月一日,又稱為“元正”、“元旦”。因為處於一年的開端,四時的開始,一月的開頭,所以又稱為“三元”或“三正”。元日在魏晉南北朝時是一個比較重要的節日,每年此時,上從皇家貴族,下至庶民百姓,都要舉行各種形式的慶祝活動。
朝廷到元日要舉行朝會。元日朝會的儀式,在西晉《咸寧注》中有詳細描述。在元日之前,事先為王公卿校在端門外準備好簡易座位,並在宮殿前準備好樂隊。群臣到齊後,宮庭中火盆齊燃,群臣從雲龍門、東中華門進入,來到東閣下坐待。皇帝在一片鼓樂聲中出來,百官皆伏拜。鼓樂停後,百官按品位高低依次獻禮賀拜,最後是少數民族客人進拜。賀拜畢,皇帝入內稍事休息,然後在一片鐘鼓樂聲中復出。主管接待賓客的謁者將王公至二千石以上的大官領上殿,依次向皇帝獻壽酒。獻酒者先將壽酒跪授侍中,由侍中將酒跪置御座前。然後獻酒者自酌,置已位前。此時謁者跪奏說:“臣某等奉觴再拜,上千萬歲壽。”侍中答:“觴已上。”百官伏稱萬歲,四廂樂聲大起。壽酒獻完,皇帝開始進御膳,群臣也就席進食。食畢君臣一起欣賞樂舞,直至宴會結束。
除朝廷在元日舉行朝會外,一些地方軍政要人也舉行元會。《陶侃傳》裡曾記載,東晉陶侃任荊州剌史時,一次州中造船,他命人將剩下的木屑和竹頭全部保管起來,眾人疑惑不解,後值正月初一,陶侃舉行元會,當時雪後初晴,大廳前融雪猶溼,陶侃便命人將木屑拿出來鋪在廳前的地上。
在民間,百姓也以家族為單位舉行類似的活動。正月一日,人們聞雞鳴即起身,族中之人無論長幼,全都穿戴上整齊的衣帽,依次拜賀。一般幼童或青年人先酒賀之,這一天標誌著他們又長了一歲,而老年人又失掉一歲,所以後喝酒。
此外,還有爆竹,燃草,閉門杜鬼的習俗,所謂閉門杜鬼,是在門上放一些鬼見了害怕的東西,藉此把鬼杜絕於家門之外。
2、人日
夏曆正月初七為人日。魏晉時人董勳《問禮俗》說:“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人日如何慶祝呢?以七種菜為羹,剪人形的彩紙貼屏風上,或者戴在頭上,還有就是登高賦詩。
3、正月十五
現在正月十五,一般是觀燈和吃元宵。這兩種習俗是魏晉南北朝之後的事兒,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舉行的是其他活動。
第一種活動是祠門祭戶,作豆糜,加油膏其上,以祠門戶。先以楊枝插門,隨楊枝所指,以酒脯飲食及豆粥插上筷子祭祀。
第二種活動為祭蠶神。一般用白粥抹上油膏,叫白膏粥祭祀。
第三種活動為迎紫姑。相傳紫姑是一名為大老婆嫉妒的小妾,經常被驅迫至廁所,豬圈等處做髒活,後於正月十五激憤而死。此後,人們每逢正月十五日晚,抬著一個假人,至廁所或豬圈邊,迎接紫姑。人們對著假人禱告說:“你丈夫和大姑都不在了,請紫姑出來吧!”如果覺得抬著的假人重了,就表示紫姑出來了,便趕快設上酒果,卜問將來蠶桑之事。
此外還有打簇、相偷戲,做宜男蟬,打糞堆的活動。宜男是萱草的別名,孕婦若佩帶此草,必生男兒,民間便用萱草做成蟬形,讓孕婦佩帶以乞求生子。
四、正月晦日
正月的最後一天,人們紛紛來到水邊,有的操漿泛舟,有的臨水宴樂,有的漂洗衣裙,據說這樣做是為了消災解厄。發展到後來,消災解厄的意義漸漸減弱,游水賞春反而成了人們的活動動機。
晦日還有送窮的習俗,人們於這天用粥和破衣在巷中祭祀一名叫庚約的“窮子”,並稱這種活動為送窮鬼。
五、寒食節
寒食節在冬至後的第105天,或第106天,正值清明前夕。每年此時,人們都要禁火寒食。寒食節三日不得舉火,在此期間,人們一般以幹粥、醴酪作為食品。幹粥又稱乾飯,把米或大麥炒熟,然後碾碎,可隨時食用。
六、三月三
魏晉南北朝時期,這個節日固定叫“上巳”,這一天是一個盛大的節日,舉國上下都外出遊樂,都人野老,雲集霧會。
七、五月五日
夏曆的五月五日又稱端五,飛舟競渡是端五節中的一個傳統習俗,同樣還有食粽子的習俗。這一天,人們還將採來的艾草做成人形掛在門上,認為這樣能夠排除毒氣侵襲,或者把菖蒲草泡在酒中,飲菖蒲酒來解毒。
八、七月七日
夏曆七月,時已進入初秋季,秋季天高氣爽,每逢這天,人們白天會暴曬衣物和書籍。晚上,則進行“乞巧”活動。
九、九月九日
九月九日又稱“重陽”,古人認為九為陽數,此日月都為九,故稱重陽,這是一個重要的節日,每逢九月九日,朝廷都要舉行重九會宴。登高也是重陽節的重要活動。在這一天,人們還有采菊相贈的習俗。
十、臘日
臘日在每年的十二月,具體哪一天因朝代不同而異,後來漸漸固定在十二月八日為蠟日,這一天是大祭之日,祭祀的物件是先祖和百神,臘日還是家人團聚的日子。
十一、除夕
一年之末,又稱歲暮,歲除。當時人們過除夕主要是兩項內容:除舊佈新和驅邪避厲。
在除舊佈新方面,在吃過年飯後,將器具丟棄,以為丟故納新,在窗戶上貼上神燕,貼“宜春”二字。
在驅邪避厲方面,有鎮宅之俗,挖掘住宅四角,各埋一塊石頭。
在北朝朝廷還會在這一天舉行大儺儀式,即大閱兵。
十二、社日
社日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節日,一年中有兩個社日,分別在春秋兩季,所謂春祈秋報。社日主要活動就祭祀,祭祀之神一為社,二為稷。社是土地之主,稷是五穀之長。
土地和糧食是人們生存不可須臾離開的東西,正因如此,社日祭神就成為上至國君下至庶民都要進行的活動。社日祭神要封土築壇,壇上要種社樹,社日這天,左鄰右舍帶上祭社用的肉食和火酒,在大樹下搭起棚屋,進行祭祀,之後,一起享用祭品。
這個元日可不是元旦,不是現在的公曆一月一日,而是夏曆(俗稱農曆)的正月一日,又稱為“元正”、“元旦”。因為處於一年的開端,四時的開始,一月的開頭,所以又稱為“三元”或“三正”。元日在魏晉南北朝時是一個比較重要的節日,每年此時,上從皇家貴族,下至庶民百姓,都要舉行各種形式的慶祝活動。
朝廷到元日要舉行朝會。元日朝會的儀式,在西晉《咸寧注》中有詳細描述。在元日之前,事先為王公卿校在端門外準備好簡易座位,並在宮殿前準備好樂隊。群臣到齊後,宮庭中火盆齊燃,群臣從雲龍門、東中華門進入,來到東閣下坐待。皇帝在一片鼓樂聲中出來,百官皆伏拜。鼓樂停後,百官按品位高低依次獻禮賀拜,最後是少數民族客人進拜。賀拜畢,皇帝入內稍事休息,然後在一片鐘鼓樂聲中復出。主管接待賓客的謁者將王公至二千石以上的大官領上殿,依次向皇帝獻壽酒。獻酒者先將壽酒跪授侍中,由侍中將酒跪置御座前。然後獻酒者自酌,置已位前。此時謁者跪奏說:“臣某等奉觴再拜,上千萬歲壽。”侍中答:“觴已上。”百官伏稱萬歲,四廂樂聲大起。壽酒獻完,皇帝開始進御膳,群臣也就席進食。食畢君臣一起欣賞樂舞,直至宴會結束。
除朝廷在元日舉行朝會外,一些地方軍政要人也舉行元會。《陶侃傳》裡曾記載,東晉陶侃任荊州剌史時,一次州中造船,他命人將剩下的木屑和竹頭全部保管起來,眾人疑惑不解,後值正月初一,陶侃舉行元會,當時雪後初晴,大廳前融雪猶溼,陶侃便命人將木屑拿出來鋪在廳前的地上。
在民間,百姓也以家族為單位舉行類似的活動。正月一日,人們聞雞鳴即起身,族中之人無論長幼,全都穿戴上整齊的衣帽,依次拜賀。一般幼童或青年人先酒賀之,這一天標誌著他們又長了一歲,而老年人又失掉一歲,所以後喝酒。
此外,還有爆竹,燃草,閉門杜鬼的習俗,所謂閉門杜鬼,是在門上放一些鬼見了害怕的東西,藉此把鬼杜絕於家門之外。
2、人日
夏曆正月初七為人日。魏晉時人董勳《問禮俗》說:“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人日如何慶祝呢?以七種菜為羹,剪人形的彩紙貼屏風上,或者戴在頭上,還有就是登高賦詩。
3、正月十五
現在正月十五,一般是觀燈和吃元宵。這兩種習俗是魏晉南北朝之後的事兒,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舉行的是其他活動。
第一種活動是祠門祭戶,作豆糜,加油膏其上,以祠門戶。先以楊枝插門,隨楊枝所指,以酒脯飲食及豆粥插上筷子祭祀。
第二種活動為祭蠶神。一般用白粥抹上油膏,叫白膏粥祭祀。
第三種活動為迎紫姑。相傳紫姑是一名為大老婆嫉妒的小妾,經常被驅迫至廁所,豬圈等處做髒活,後於正月十五激憤而死。此後,人們每逢正月十五日晚,抬著一個假人,至廁所或豬圈邊,迎接紫姑。人們對著假人禱告說:“你丈夫和大姑都不在了,請紫姑出來吧!”如果覺得抬著的假人重了,就表示紫姑出來了,便趕快設上酒果,卜問將來蠶桑之事。
此外還有打簇、相偷戲,做宜男蟬,打糞堆的活動。宜男是萱草的別名,孕婦若佩帶此草,必生男兒,民間便用萱草做成蟬形,讓孕婦佩帶以乞求生子。
四、正月晦日
正月的最後一天,人們紛紛來到水邊,有的操漿泛舟,有的臨水宴樂,有的漂洗衣裙,據說這樣做是為了消災解厄。發展到後來,消災解厄的意義漸漸減弱,游水賞春反而成了人們的活動動機。
晦日還有送窮的習俗,人們於這天用粥和破衣在巷中祭祀一名叫庚約的“窮子”,並稱這種活動為送窮鬼。
五、寒食節
寒食節在冬至後的第105天,或第106天,正值清明前夕。每年此時,人們都要禁火寒食。寒食節三日不得舉火,在此期間,人們一般以幹粥、醴酪作為食品。幹粥又稱乾飯,把米或大麥炒熟,然後碾碎,可隨時食用。
六、三月三
魏晉南北朝時期,這個節日固定叫“上巳”,這一天是一個盛大的節日,舉國上下都外出遊樂,都人野老,雲集霧會。
七、五月五日
夏曆的五月五日又稱端五,飛舟競渡是端五節中的一個傳統習俗,同樣還有食粽子的習俗。這一天,人們還將採來的艾草做成人形掛在門上,認為這樣能夠排除毒氣侵襲,或者把菖蒲草泡在酒中,飲菖蒲酒來解毒。
八、七月七日
夏曆七月,時已進入初秋季,秋季天高氣爽,每逢這天,人們白天會暴曬衣物和書籍。晚上,則進行“乞巧”活動。
九、九月九日
九月九日又稱“重陽”,古人認為九為陽數,此日月都為九,故稱重陽,這是一個重要的節日,每逢九月九日,朝廷都要舉行重九會宴。登高也是重陽節的重要活動。在這一天,人們還有采菊相贈的習俗。
十、臘日
臘日在每年的十二月,具體哪一天因朝代不同而異,後來漸漸固定在十二月八日為蠟日,這一天是大祭之日,祭祀的物件是先祖和百神,臘日還是家人團聚的日子。
十一、除夕
一年之末,又稱歲暮,歲除。當時人們過除夕主要是兩項內容:除舊佈新和驅邪避厲。
在除舊佈新方面,在吃過年飯後,將器具丟棄,以為丟故納新,在窗戶上貼上神燕,貼“宜春”二字。
在驅邪避厲方面,有鎮宅之俗,挖掘住宅四角,各埋一塊石頭。
在北朝朝廷還會在這一天舉行大儺儀式,即大閱兵。
十二、社日
社日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節日,一年中有兩個社日,分別在春秋兩季,所謂春祈秋報。社日主要活動就祭祀,祭祀之神一為社,二為稷。社是土地之主,稷是五穀之長。
土地和糧食是人們生存不可須臾離開的東西,正因如此,社日祭神就成為上至國君下至庶民都要進行的活動。社日祭神要封土築壇,壇上要種社樹,社日這天,左鄰右舍帶上祭社用的肉食和火酒,在大樹下搭起棚屋,進行祭祀,之後,一起享用祭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