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084128254846

    段玉裁 - 生平事蹟

    段玉裁段玉裁自幼聰穎好學,資質過人,13歲參加童子試,即顯露才氣,16歲補邑庠生,25歲經鄉試中舉。後曾進京參加會試,屢試不中,故未能進入殿試。然後,經人介紹,他曾在京都就教職,邊教邊做學問,歷時約10年。段玉裁在京時,得師事戴震,並結識了錢大昕、邵晉涵(1743~1796) 、姚鼐(1731~1815)等學者。 返里後,又得與劉臺拱、汪中(1744~1794)、金榜(1735~1801)等人相交。55歲時,二次入都,得識王念孫、王引之父子,商討音韻、訓詁,頗為契合。

    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時年36歲的段玉裁被吏部銓授為貴州省玉屏縣知事。兩年後,他調到四川省,先後任富順、南溪和巫山縣知事。後來,他以父母年邁多病、自身有疾為由,辭官歸故里,時年僅47歲。 段玉裁不僅是一位為民作主、勤政廉潔的父母官,同時更是一位一絲不苟、認真做學問的有心人。他精通典籍,尤其在音韻學方面有深刻的研究。他本著“不耕硯田無樂事,不撐鐵骨莫支貧”的家教,認真著書立說。他一生著述較多,諸如《古文尚書撰異》、《毛詩古文訓傳定本》、《詩經小學》、《周禮漢讀考》、《春秋左傳古經》、《汲古閣說文訂》、《六書音韻表》、《說文解字注>>和《經韻樓集》等31種,達700餘卷之多。其中《說文解字注》是他的代表作,他花了大半生的精力,才得以完成。據段玉裁自述,他之所以要注“說文”,是因為向來治“說文解宇”者,多不能通其條貫,考其文理,未得“許書”(指東漢許慎寫的《說文解字》)要旨。為了註解“許書”,段玉裁於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開始編纂長編《說文解字讀》,歷時18載,至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告成,共540卷。後來他又以此為基礎,繼續修訂,歷時13載,於嘉慶十二年(公元1807年),終於寫成了《說文解字注》。以後,又經過8年,直到嘉慶二十年,他的31篇《說文解字注》才得以刊行。從初稿到刻印成冊,前後共花了近40年時間。

    出身寒素的段玉裁,一生以著述為樂事,他克服重重困難,潛心註釋《說文》。可是,在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的四月,“耳順之年”的段玉裁,也正是他註釋“說文”的關鍵時刻,不幸跌壞了右腿,從此成為殘疾之人。這個無情的打擊,對當時的段玉裁來說非同小可,使他在思想上產生惆悵。然而,他沒有悲觀失望,當時的段玉裁曾對友人說,“說文注”三年必有可成。可謂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段氏壞足,“說文注”成。他的毅力和決心,令人敬佩。 段玉裁“耳順”之後,健康每況愈下,蓋春夏秋三季多不適,而春季尤甚,瘡爛疥煩,兩眼昏花,心脈甚虛,稍用心則夜間不能安宿,又左臂疼痛不可耐。此時段玉裁最為擔心的事,是註釋“說文”能否完成,他曾對友人說,“賤體春病如故,慄慄危懼‘說文注"恐難成矣,精力衰甚,既成而死,則幸矣!” 後來,到段玉裁註釋“說文”完成時,他又對自己的學生說,“吾以春蠶一般,繭既成,惟待斃焉。”多麼可敬的春蠶精神啊!我們可以這樣說,晚年的段玉裁,貧病交加,正是由他“春蠶作繭自成蛹,蠟燭灰燼亮他人”的無私奉獻精神的支撐,才使《說文解字注》這部不朽鉅著得以完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拿10萬買基金,五年後會不會是百萬富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