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週週123542

    中國古代的書寫材料是簡策、帛書、紙。

    1、最早的中國書是簡策,它也是我們已知的最早的正式圖書形式。中國古代的奠基著作當時都是寫在簡策上的。將竹木進行加工以後製成的竹、木片稱為簡。但是作為書寫材料,單片的簡是不能容納許多文字的。因此,一篇較長的文字或一部著作必須連續寫在許多片簡上。為了防止散亂,以便有次序地閱讀,必須將這許多簡有順序地編連起來,這種編連起來的簡就成為策(通“冊”)。制簡的材料有竹、木兩種(產竹的地方用竹,不產竹的地方用木)。用竹製的稱為竹簡,用木製的稱為木簡。不過木的體積比竹大,它還可以製成版,每一塊版上較之竹簡,可以容納更多的字,不必編連,可單獨使用。版,又稱為方。寫上文字的版,則稱牘。所以古代的許多文字記錄稱為“版牘”或“方策”。

    2、昂貴帛書是簡策的補充帛書是指以縑帛為書寫文字的載體的一種文獻。縑帛是絲織品的通稱。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植桑養蠶和織造絲織品的國家。傳說在公元前3000年,嫘祖已發明養蠶織絲了。但最初這種絲綢織物是做衣料和裝飾品用的,至於什麼時候用來寫字作書便不可考了。據文獻記載,春秋時代已把縑帛作為書寫材料了。到戰國時代則比較普及,如《墨子》一書中多次提到“書於竹帛”。一般認為帛書晚於簡書出現。縑帛質地輕薄,幅面寬闊,容易書寫和攜帶,並且可以根據文字的長短任意剪裁,舒捲方便,易於保藏和閱讀。所以帛書克服了簡策所存在的種種缺點,是書寫材料的一大進步。但縑帛畢竟是一種貴重的絲織品,並非一般人所能製備和擁有,所以有“貧不及素”之說。因此帛書的出現,並不能完全代替簡書,長期以來竹帛並行,而且作為主要的書寫材料仍然以簡策居於主要地位。由於帛的貴重,作為書寫材料自然比不上竹木使用的普遍,加上縑帛更易損壞,不易儲存,所以古代帛書實物能流傳下來的極少,考古發現遠沒有簡書那麼多。

    3、紙的發明改變了圖書面貌紙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也是對世界文明的卓越貢獻之一。紙的發明成為中國乃至世界圖書事業史上的一件大事。根據出土的西漢時期的紙狀物或原始形態的紙,說明西漢已經有紙;同時,《後漢書·蔡倫傳》記載,東漢已採用麻頭、敝布等廢舊廉價的東西做原料來生產紙。據此,可說明中國漢代已發明了紙和造紙方法。擴充套件資料1、在印刷術尚未發明之前,光靠藏書家個人抄寫積累圖書是遠遠不夠的。從東漢開始,出現了一種專門以抄書為業的傭書人。魏晉南北朝時期,書籍大增,各種文化都有所發展,迫切需要書籍流通,傭書業也隨之興盛起來。傭書人對流通書籍、傳播文化起了重要作用。2、印刷術讓書真正成為書印刷術,這個人類賴以傳播知識和文化資訊的重要手段,是中國最早發明的。在印刷術發明以前,所有書籍全憑手抄,相當費時費力,一次只能抄一部,生產量是很有限的。關於雕版印刷的發明時間,存在很多爭論。而唐代從公元618年開國至907年滅亡,歷經290年之久。這一時期有關雕版印刷的文獻記載甚多,其中也發現了一些實物。雕版印刷術產生以後,在唐代首先為民間採用,其中尤以佛教信徒捷足先登,故早期的雕版印刷品多為佛經及民間日常用書,如曆書、陰陽占卜之類雜書及字書、韻書等,說明社會的需要對刻書內容具有很大的影響。3、明清以後,中國的活字印刷還採用了以錫、銅、鉛做原料的金屬活字。銅活字在中國金屬活字中使用最多。中國的銅活字印書是從15世紀末,即明代弘治年間才開始盛行的。清代規模最大的銅活字印書是雍正四年(1726年)內府印製的《古今圖書整合》。這是一部中國現存的最大類書。全書1萬卷,目錄40卷,共印64部,每部5020冊。其卷帙之富,排印之精,史無前例。可惜這批銅活字在印成《古今圖書整合》之後,“銅字被竊缺少,司事懼得咎,值乾隆初年京師錢貴,遂清毀銅字供鑄”,這批銅字就這樣輕易地被銷燬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芋頭釀豆腐包的家常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