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建於清代同治二年至三年(1863年),至今已有一百三十多年的歷史。 此地居民大都姓徐,徐亨之為先祖,清朝同治年間,三華徐族同姓堂兄弟徐方正、徐表正共同任職兵部,深得朝廷賞識,同治皇帝把徐方正的祖父徐德魁、父親徐殿魁封為“資政大夫”,把徐表正的父親徐爵魁封為“奉直大夫”。基於在傳統上要建祠堂紀念,徐方正建造了資政大夫祠,徐表正則建造了南山書院,為贊先哲盛德,徐氏後代又續建了亨之徐公祠。資政大夫祠建築群,資政大夫祠、南山書院、亨之徐公祠和國碧公祠連建在一起的群體建築。南山書院是兵部主事徐表正為其父徐時亮(前文中有徐表正之父為徐爵魁)被贈奉直大夫而建的生祠;國碧公祠和亨之徐公祠則是徐姓的祠堂。資政大夫祠觀後感;資政大夫祠古建築群坐南朝北,整體建築為磚木結構,陶塑瓦脊,五彩斑斕,兩邊採用線條優美的鍋耳山牆,牆脊上蓋陶瓦,兩座造型各異的牌坊,分別矗立在資政大夫祠和南山書院的前院天井,牌坊通體採用花崗岩條石砌成,坊上雕刻的人物、宮殿和各式花卉紋樣、文字記載均用鏤雕、浮雕、圓雕和陰刻等,手法誇張,工藝精細。廳堂內集廣東民間建築裝飾藝術之大成,磚雕、石雕、木雕、灰雕、陶雕、彩畫,活靈活現,細緻玲瓏。上上下下,隨處可見一些民間藝術大師的藝術傑作。有以各朝代的歷史故事為內容的牆上壁畫,如:竹林七賢、太白醉酒等;有民間神話傳說的九老圖、醉樂瑤池等;有象徵吉祥如意的福祿報喜、松旨益壽、福白天來等,還有形色多樣風格別緻的各種圖案花紋,花鳥書法等,充滿了濃厚的民間藝術氣息,美不勝收。在水仙古廟,塑有真金鑲身的木雕神像,被視作神靈,遠近焚香求卦者絡繹不絕,香火甚旺。資政大夫祠古建築群以其規模之大、建築之美、儲存之好,在花都、廣州乃至廣東全省都是極為罕有的,可以說是中國嶺南民間藝術建築的又一典型。因此已被定為廣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了使這處嶺南民間藝術瑰寶煥發光彩,今天,資政大夫祠的工作人員不斷努力蒐集、收藏傳世的歷代文物和民間、民俗工藝精品。同時加以整理、研究,不斷豐富充實資政大夫祠古建築群的藝術品味和文化內涵。
它建於清代同治二年至三年(1863年),至今已有一百三十多年的歷史。 此地居民大都姓徐,徐亨之為先祖,清朝同治年間,三華徐族同姓堂兄弟徐方正、徐表正共同任職兵部,深得朝廷賞識,同治皇帝把徐方正的祖父徐德魁、父親徐殿魁封為“資政大夫”,把徐表正的父親徐爵魁封為“奉直大夫”。基於在傳統上要建祠堂紀念,徐方正建造了資政大夫祠,徐表正則建造了南山書院,為贊先哲盛德,徐氏後代又續建了亨之徐公祠。資政大夫祠建築群,資政大夫祠、南山書院、亨之徐公祠和國碧公祠連建在一起的群體建築。南山書院是兵部主事徐表正為其父徐時亮(前文中有徐表正之父為徐爵魁)被贈奉直大夫而建的生祠;國碧公祠和亨之徐公祠則是徐姓的祠堂。資政大夫祠觀後感;資政大夫祠古建築群坐南朝北,整體建築為磚木結構,陶塑瓦脊,五彩斑斕,兩邊採用線條優美的鍋耳山牆,牆脊上蓋陶瓦,兩座造型各異的牌坊,分別矗立在資政大夫祠和南山書院的前院天井,牌坊通體採用花崗岩條石砌成,坊上雕刻的人物、宮殿和各式花卉紋樣、文字記載均用鏤雕、浮雕、圓雕和陰刻等,手法誇張,工藝精細。廳堂內集廣東民間建築裝飾藝術之大成,磚雕、石雕、木雕、灰雕、陶雕、彩畫,活靈活現,細緻玲瓏。上上下下,隨處可見一些民間藝術大師的藝術傑作。有以各朝代的歷史故事為內容的牆上壁畫,如:竹林七賢、太白醉酒等;有民間神話傳說的九老圖、醉樂瑤池等;有象徵吉祥如意的福祿報喜、松旨益壽、福白天來等,還有形色多樣風格別緻的各種圖案花紋,花鳥書法等,充滿了濃厚的民間藝術氣息,美不勝收。在水仙古廟,塑有真金鑲身的木雕神像,被視作神靈,遠近焚香求卦者絡繹不絕,香火甚旺。資政大夫祠古建築群以其規模之大、建築之美、儲存之好,在花都、廣州乃至廣東全省都是極為罕有的,可以說是中國嶺南民間藝術建築的又一典型。因此已被定為廣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了使這處嶺南民間藝術瑰寶煥發光彩,今天,資政大夫祠的工作人員不斷努力蒐集、收藏傳世的歷代文物和民間、民俗工藝精品。同時加以整理、研究,不斷豐富充實資政大夫祠古建築群的藝術品味和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