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主義對中國生態環境的危害分析及對策思考,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提升以及全球化程序的加速,起源於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消費主義開始流行於中國,這是由於文化、經濟、社會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消費主義的流行對中國的生態環境造成了 不可忽視的危害:生態文化傳統顛覆、資源消耗加劇、環境汙染更加嚴重。 為有效應對消費主義的危害,必須主動發揮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影響力,充分認清消費主義與擴大內需之間的區別,積極營造健康的社會風氣,從而在國民大眾中普遍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消費觀。
消費主義”是資本主義不斷擴張的產物, 是指相信持續及增加消費活動有助於經濟的意識形態。其主要的特徵是: “鼓勵所有人把消費活動置於他們日常關注的中心位置, 同時在每一個已獲得消費水平上加強不滿足的體驗。
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以及國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 消費主義在中國逐漸抬頭並且迅速蔓延。 按照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觀點, 崇尚過度消費的消費主義價值觀以及由此衍生的社會風氣會產生諸多弊端, 特別是與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因此,在建設“美麗中國”的程序中, 我們必須正視消費主義的潛在危害;如果任其氾濫將會導致資源過度消費,使生態環境惡化的局面更加嚴峻。
消費主義在中國形成與發展的原因消費主義在西方發達國家廣泛流行, 已經成為一種被普遍接受和遵循的社會文化習俗。 但就其本質來說,消費主義是一種異化的消費文化。 在這種文化環境的影響下, 人們逐漸從追求商品的使用價值轉向對消費行為的享受, 併為其過度消費行為尋找恰當的理由,將奢華消費看作快樂與自 我滿足、自我實現的重要手段。
文化因素從文化傳統來看, 消費主義是完完全全的“外來客”。 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傳承中始終把 “勤儉”奉為美德。“奢則不遜,儉則固。 與其不遜也,寧固。
( 《縱觀中國歷史,有過酒池肉林、紙醉金迷語 ·述而》 )的社會現象,但這從來不能成為社會的主流,而往往淪為被指責批判的物件。 這種 “崇儉”的文化經歷幾千年的傳承, 已經在華人的思想中根深蒂固, 因此,華人大多秉持一種“備有餘而補不足” 的生活方式。 但自鴉片戰爭之後,部分華人開始放眼看世界,虛心向西方發達國家學習先進的文化;到上世紀初的新文化運動中, “全盤西化”的呼聲甚為高漲,
外來文化開始大量湧入中國。
20世紀 9 0年代以來,隨著全球化程序的加快以及科學技術的不斷髮展, 國家與國家之間、 民族與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和傳播更加活躍。 在這樣的背景下,消費主義思潮逐步進入中國,並且在一部分華人心中紮根發芽,影響力不斷擴大。 魯迅先生曾說,對中國有益的東西我們都可以拿來,也應該拿來。 但我們在拿來的過程中去粗存精的環節卻做得不好, 部分原因是由於我們對自 己文化的不自 信而轉為對外來文化的盲目崇拜。 因部分國民存有這種崇洋媚外的心理,這使得消費主義、拜金主義等外來不良文化得以壯大擴張甚至有氾濫之勢,嚴重衝擊了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
經濟因素西方生態馬克思主義學者認為: “生產和消費的辯證法決定了資產階級必然要在全社會範圍內宣揚消費主義價值觀和生存方式, 從而導致了人們消費倫理的轉換和消費主義價值觀的盛行。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 生產力水平相較改革開放之初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物質豐富、產品充裕成為當前這個時代的鮮明特徵。
近年來的中國,所謂的緊俏商品已經少之又少, 大多商品都面臨著一個如何快速銷售、縮短資本迴圈週期的問題。 在這種市場條件下,包括外資企業在內幾乎所有的商家都想盡辦法推銷自己的產品,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慾望。 從消費能力來講,中國的國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很多人有能力進行更廣泛更高水平的消費和享受。 這就為消費主義由思想變為現實行動提供了物質基礎和貨幣基礎。
200 8年世界金融危機之後,中國依靠出口拉動經濟增長的方式已經難以為繼, 依靠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經濟已經成為繼續推動中國發展的重要手段,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相繼出臺了許多措施來擴大內需和鼓勵消費。 此後,很多消費主義思想的信奉者便將此作為自 身過度消費的 “合理藉口”, 消費主義思想得以進一步傳播擴張。社會因素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 一部分華人已經早早邁過小康的門檻,步入富裕階層的行列。
在這種情況下, 部分社會群體中逐漸形成了一種把財富與成功等同的評價標準。 比如,腰纏萬貫、香車美女、豪宅別墅、富二代等等成為網路熱詞,儘管其中也有對富人奢靡生活和特殊待遇的口誅筆伐,但這些現象的背後在很大程度上卻反映了當今社會公民對財富的高度關注和重視。
由於存在分配不公等社會問題,努力勞動和辛勤工作所取得的成績得不到應有的物質和精神回報, 許多人感到社會不公而產生不平衡心理,把對成功的渴望轉向對消費需求的滿足。 許多富人的過度消費,實際是超過自己本身需要的消費,目的只是為了證明自己的成功, 彰顯自己的社會地位。 受這種社會風氣的影響,為數不少的普通人也開始崇尚消費主義, 而且這一人群仍有不斷擴大的趨勢。 許多人重視甚至崇拜黃金、跑車、名錶、鑽石等等一切昂貴的東西, 但對於水、氣等資源卻肆意浪費,只因為它們相對廉價而使人們忽視甚至忘卻了這些資源的稀缺珍貴。消費主義對中國生態環境的破壞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將消費主義視為推動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 但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學者以及許多綠色環保組織始終在高度關注由其所引發的生態破壞, 並對消費主義思想及其實踐後果進行了否認和批判。 正如美國學者艾倫 ·杜寧所言: “我們的生活方式所依賴的正是巨大和源源不斷的商品輸入。 這些—能源、化學制品、金屬和紙的生產對地球將造成嚴重的影響。
消費主義雖沒有在中國成為絕商品——對主流,但其對生態環境帶來的危害仍不容忽視。消費主義加劇中國資源、能源的消耗資源問題早已經成為一個世界性的問題, 人類在追求財富和發展的同時也消耗了大量的資源。“正像資本對其自身的市場的破壞一樣, 剩餘價值的生產越是加大; 資本對其自身的生產性利潤的損害就越是加劇, 剩餘價值的生產就越是建立在對廣義的自 然界的破壞性利用的基礎上。
中國有 14億人口, 資源和能源的人均佔有量都很少: 以水資源為例,20 09年, 中國有 22個省人均水資源量低於嚴重缺水線, 全國水資源人均佔有量在世界銀行統計的153個國家中僅排在第 88位; 煤炭、石油、耕地等資源的人均佔有量均遠低於世界水平。 中國的發展由於生產技術條件等因素的限制,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都在採用粗放的資源開採和利用方式, 資源的消耗浪費本來就十分巨大。 而消費主義所倡導的理念將人們對商品佔有和消費的慾望放大, 由此進一步推動社會生產規模的擴大, 而產品增加的現實又會使商家更加迫切地刺激人們的消費慾望。 質言之,消費主義引發並加劇了個人佔有商品慾望的無限性與資源的有限性之間的矛盾。 一定程度上講,消費主義與生產過剩和資源過度消耗密切關聯, 它所帶來的後果對於中國資源短缺的現狀無疑是雪上加霜。
消費主義使中國環境汙染更加嚴重人類社會過度生產和消費的過程中必然會產生大量的廢氣、廢水、廢物等垃圾, 最終都被投入自 然環境中,即使到今天,最先進的科學技術依然無法使人類依靠自 己的力量完全消耗或是再利用這些廢品。
美國學者詹姆斯·奧康納以公司為例,分析了資本積累對生態的破壞: 效益不好的公司無力關注生態環境;而效益好的公司又因為生產任務重、資源需求量大等原因無暇也不願關注生態問題, 因為如果顧及環保會增加自己的成本。 改革開放之初,中國經60·· 濟總量只佔全世界的 1.8%。 那時的中國就相當於一個效益不佳的 “公司”, 想要快速發展就只能建立在高能耗和高汙染的基礎上; 那時對環境汙染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夠,法制監管也十分微弱。 而且往往是一邊汙染一邊治理,結果是汙染越來越難以治理,譬如中國淮河治汙工程已逾十年,汙染卻依然十分嚴重。當中國的經濟總量不斷躍升, 國家綜合實力大踏步前進,中國如同一個效益較好的 “公司”的時候,在生態環保意識不斷提升的同時, 人們對消費品檔次和數量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
2012年,中國奢侈品市場佔據全球份額的 28%, 已經成為全球佔有率最大的奢侈品消費國家, 中國的奢侈品消費群體甚至呈現一種 “未富先奢”以及 “低齡化”的現象, 從這些現象中能夠看出消費主義對於華人的影響。 如此龐大的消費人群和強大的消費力量, 又使得這個 “公司”不得不繼續忙於提高自身效益、 生產更多產品來滿足人們的需求。 這樣,伴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資源能源被大量消耗, 由此造成的環境汙染的乘數效應進一步放大。
關於應對消費主義的幾點思考中國的消費主義有著與西方社會不同的特點,必須結合中國的實際才能更加有效地加以遏制。 要充分認清消費主義與擴大內需之間的區別,倡導適度消費觀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將擴大內需作為國家經濟增長的戰略基點, 但我們要區分消費主義與擴大內需兩者的不同,如果放任消費主義的發展,最終會影響國家經濟的發展。 如前所述,消費主義是一種為了滿足虛假需求的奢侈性消費, 而擴大內需的目 的在於進一步滿足人民的真實需求。 對於當前中國社會來說,既要抑制消費主義的擴張,也要進一步擴大內需,這兩點並不矛盾。 我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根本目 標就是為了逐步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但是,擴大內需並非簡單地讓人民多消費、多花錢。 如果不建立完善社會保障機制,不解決住房、醫療、教育、養老等基本社會保障問題,擴大內需無從談起。 透過擴大內需,我們所解決的不單單是經濟問題, 而且要解決分配不公等社會問題。 我們要倡導一種適度的消費觀,人們在生產生活中對資源、能源、物品等等的消費活動, 要與資源環境的承載力相協調,消費活動不能有悖於 “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理念。 我們的消費觀念要從 “越多越好”轉變為 “適度就好”。
要積極營造健康的社會氣,樹立正確榜樣培育健康的社會風氣對抵禦消費主義有著積極的作用;反之,如果沒有良好的社會風氣,消費主義的滋生就不可避免。
例如,中央八項規定和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要求出臺以來,一些高階餐飲企業的經營額和高階白酒的銷售額大幅度下降,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以往中國社會公款消費的嚴重程度。 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強化社會監督無疑是制止社會不正之風、遏制消費主義弊端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此外,藉助榜樣的力量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為人們在生活中的消費活動會不自覺地尋找一個榜樣, 特別是文藝、傳媒、商業等領域的 “名人效應”影響甚廣。
需要說明的是,在當今會,人們更願意看到沒有經過包裝美化、故意炒作拔高的凡人善舉作為真正的榜樣。 典型如近期央視報道,煙臺大學保潔員愛惜糧食,吃大學生浪費的剩飯, 這個榜樣群體對於我們的消費觀念和行為就頗具示範和警示作用。消費主義形成於中國並非一朝一夕, 就如同生態環境的惡化是長久積累的結果一樣, 想要改變這種狀況不能一蹴而就。
同樣,無論消費主義問題還是生態環境問題,都涉及到全體華人的共同利益。 如果全體國民都能夠摒棄消費主義, 樹立健康的消費觀念,中國的生態環境將會得到全面改善。
消費主義對中國生態環境的危害分析及對策思考,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提升以及全球化程序的加速,起源於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消費主義開始流行於中國,這是由於文化、經濟、社會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消費主義的流行對中國的生態環境造成了 不可忽視的危害:生態文化傳統顛覆、資源消耗加劇、環境汙染更加嚴重。 為有效應對消費主義的危害,必須主動發揮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影響力,充分認清消費主義與擴大內需之間的區別,積極營造健康的社會風氣,從而在國民大眾中普遍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消費觀。
消費主義”是資本主義不斷擴張的產物, 是指相信持續及增加消費活動有助於經濟的意識形態。其主要的特徵是: “鼓勵所有人把消費活動置於他們日常關注的中心位置, 同時在每一個已獲得消費水平上加強不滿足的體驗。
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以及國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 消費主義在中國逐漸抬頭並且迅速蔓延。 按照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觀點, 崇尚過度消費的消費主義價值觀以及由此衍生的社會風氣會產生諸多弊端, 特別是與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因此,在建設“美麗中國”的程序中, 我們必須正視消費主義的潛在危害;如果任其氾濫將會導致資源過度消費,使生態環境惡化的局面更加嚴峻。
消費主義在中國形成與發展的原因消費主義在西方發達國家廣泛流行, 已經成為一種被普遍接受和遵循的社會文化習俗。 但就其本質來說,消費主義是一種異化的消費文化。 在這種文化環境的影響下, 人們逐漸從追求商品的使用價值轉向對消費行為的享受, 併為其過度消費行為尋找恰當的理由,將奢華消費看作快樂與自 我滿足、自我實現的重要手段。
文化因素從文化傳統來看, 消費主義是完完全全的“外來客”。 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傳承中始終把 “勤儉”奉為美德。“奢則不遜,儉則固。 與其不遜也,寧固。
( 《縱觀中國歷史,有過酒池肉林、紙醉金迷語 ·述而》 )的社會現象,但這從來不能成為社會的主流,而往往淪為被指責批判的物件。 這種 “崇儉”的文化經歷幾千年的傳承, 已經在華人的思想中根深蒂固, 因此,華人大多秉持一種“備有餘而補不足” 的生活方式。 但自鴉片戰爭之後,部分華人開始放眼看世界,虛心向西方發達國家學習先進的文化;到上世紀初的新文化運動中, “全盤西化”的呼聲甚為高漲,
外來文化開始大量湧入中國。
20世紀 9 0年代以來,隨著全球化程序的加快以及科學技術的不斷髮展, 國家與國家之間、 民族與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和傳播更加活躍。 在這樣的背景下,消費主義思潮逐步進入中國,並且在一部分華人心中紮根發芽,影響力不斷擴大。 魯迅先生曾說,對中國有益的東西我們都可以拿來,也應該拿來。 但我們在拿來的過程中去粗存精的環節卻做得不好, 部分原因是由於我們對自 己文化的不自 信而轉為對外來文化的盲目崇拜。 因部分國民存有這種崇洋媚外的心理,這使得消費主義、拜金主義等外來不良文化得以壯大擴張甚至有氾濫之勢,嚴重衝擊了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
經濟因素西方生態馬克思主義學者認為: “生產和消費的辯證法決定了資產階級必然要在全社會範圍內宣揚消費主義價值觀和生存方式, 從而導致了人們消費倫理的轉換和消費主義價值觀的盛行。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 生產力水平相較改革開放之初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物質豐富、產品充裕成為當前這個時代的鮮明特徵。
近年來的中國,所謂的緊俏商品已經少之又少, 大多商品都面臨著一個如何快速銷售、縮短資本迴圈週期的問題。 在這種市場條件下,包括外資企業在內幾乎所有的商家都想盡辦法推銷自己的產品,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慾望。 從消費能力來講,中國的國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很多人有能力進行更廣泛更高水平的消費和享受。 這就為消費主義由思想變為現實行動提供了物質基礎和貨幣基礎。
200 8年世界金融危機之後,中國依靠出口拉動經濟增長的方式已經難以為繼, 依靠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經濟已經成為繼續推動中國發展的重要手段,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相繼出臺了許多措施來擴大內需和鼓勵消費。 此後,很多消費主義思想的信奉者便將此作為自 身過度消費的 “合理藉口”, 消費主義思想得以進一步傳播擴張。社會因素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 一部分華人已經早早邁過小康的門檻,步入富裕階層的行列。
在這種情況下, 部分社會群體中逐漸形成了一種把財富與成功等同的評價標準。 比如,腰纏萬貫、香車美女、豪宅別墅、富二代等等成為網路熱詞,儘管其中也有對富人奢靡生活和特殊待遇的口誅筆伐,但這些現象的背後在很大程度上卻反映了當今社會公民對財富的高度關注和重視。
由於存在分配不公等社會問題,努力勞動和辛勤工作所取得的成績得不到應有的物質和精神回報, 許多人感到社會不公而產生不平衡心理,把對成功的渴望轉向對消費需求的滿足。 許多富人的過度消費,實際是超過自己本身需要的消費,目的只是為了證明自己的成功, 彰顯自己的社會地位。 受這種社會風氣的影響,為數不少的普通人也開始崇尚消費主義, 而且這一人群仍有不斷擴大的趨勢。 許多人重視甚至崇拜黃金、跑車、名錶、鑽石等等一切昂貴的東西, 但對於水、氣等資源卻肆意浪費,只因為它們相對廉價而使人們忽視甚至忘卻了這些資源的稀缺珍貴。消費主義對中國生態環境的破壞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將消費主義視為推動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 但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學者以及許多綠色環保組織始終在高度關注由其所引發的生態破壞, 並對消費主義思想及其實踐後果進行了否認和批判。 正如美國學者艾倫 ·杜寧所言: “我們的生活方式所依賴的正是巨大和源源不斷的商品輸入。 這些—能源、化學制品、金屬和紙的生產對地球將造成嚴重的影響。
消費主義雖沒有在中國成為絕商品——對主流,但其對生態環境帶來的危害仍不容忽視。消費主義加劇中國資源、能源的消耗資源問題早已經成為一個世界性的問題, 人類在追求財富和發展的同時也消耗了大量的資源。“正像資本對其自身的市場的破壞一樣, 剩餘價值的生產越是加大; 資本對其自身的生產性利潤的損害就越是加劇, 剩餘價值的生產就越是建立在對廣義的自 然界的破壞性利用的基礎上。
中國有 14億人口, 資源和能源的人均佔有量都很少: 以水資源為例,20 09年, 中國有 22個省人均水資源量低於嚴重缺水線, 全國水資源人均佔有量在世界銀行統計的153個國家中僅排在第 88位; 煤炭、石油、耕地等資源的人均佔有量均遠低於世界水平。 中國的發展由於生產技術條件等因素的限制,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都在採用粗放的資源開採和利用方式, 資源的消耗浪費本來就十分巨大。 而消費主義所倡導的理念將人們對商品佔有和消費的慾望放大, 由此進一步推動社會生產規模的擴大, 而產品增加的現實又會使商家更加迫切地刺激人們的消費慾望。 質言之,消費主義引發並加劇了個人佔有商品慾望的無限性與資源的有限性之間的矛盾。 一定程度上講,消費主義與生產過剩和資源過度消耗密切關聯, 它所帶來的後果對於中國資源短缺的現狀無疑是雪上加霜。
消費主義使中國環境汙染更加嚴重人類社會過度生產和消費的過程中必然會產生大量的廢氣、廢水、廢物等垃圾, 最終都被投入自 然環境中,即使到今天,最先進的科學技術依然無法使人類依靠自 己的力量完全消耗或是再利用這些廢品。
美國學者詹姆斯·奧康納以公司為例,分析了資本積累對生態的破壞: 效益不好的公司無力關注生態環境;而效益好的公司又因為生產任務重、資源需求量大等原因無暇也不願關注生態問題, 因為如果顧及環保會增加自己的成本。 改革開放之初,中國經60·· 濟總量只佔全世界的 1.8%。 那時的中國就相當於一個效益不佳的 “公司”, 想要快速發展就只能建立在高能耗和高汙染的基礎上; 那時對環境汙染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夠,法制監管也十分微弱。 而且往往是一邊汙染一邊治理,結果是汙染越來越難以治理,譬如中國淮河治汙工程已逾十年,汙染卻依然十分嚴重。當中國的經濟總量不斷躍升, 國家綜合實力大踏步前進,中國如同一個效益較好的 “公司”的時候,在生態環保意識不斷提升的同時, 人們對消費品檔次和數量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
2012年,中國奢侈品市場佔據全球份額的 28%, 已經成為全球佔有率最大的奢侈品消費國家, 中國的奢侈品消費群體甚至呈現一種 “未富先奢”以及 “低齡化”的現象, 從這些現象中能夠看出消費主義對於華人的影響。 如此龐大的消費人群和強大的消費力量, 又使得這個 “公司”不得不繼續忙於提高自身效益、 生產更多產品來滿足人們的需求。 這樣,伴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資源能源被大量消耗, 由此造成的環境汙染的乘數效應進一步放大。
關於應對消費主義的幾點思考中國的消費主義有著與西方社會不同的特點,必須結合中國的實際才能更加有效地加以遏制。 要充分認清消費主義與擴大內需之間的區別,倡導適度消費觀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將擴大內需作為國家經濟增長的戰略基點, 但我們要區分消費主義與擴大內需兩者的不同,如果放任消費主義的發展,最終會影響國家經濟的發展。 如前所述,消費主義是一種為了滿足虛假需求的奢侈性消費, 而擴大內需的目 的在於進一步滿足人民的真實需求。 對於當前中國社會來說,既要抑制消費主義的擴張,也要進一步擴大內需,這兩點並不矛盾。 我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根本目 標就是為了逐步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但是,擴大內需並非簡單地讓人民多消費、多花錢。 如果不建立完善社會保障機制,不解決住房、醫療、教育、養老等基本社會保障問題,擴大內需無從談起。 透過擴大內需,我們所解決的不單單是經濟問題, 而且要解決分配不公等社會問題。 我們要倡導一種適度的消費觀,人們在生產生活中對資源、能源、物品等等的消費活動, 要與資源環境的承載力相協調,消費活動不能有悖於 “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理念。 我們的消費觀念要從 “越多越好”轉變為 “適度就好”。
要積極營造健康的社會氣,樹立正確榜樣培育健康的社會風氣對抵禦消費主義有著積極的作用;反之,如果沒有良好的社會風氣,消費主義的滋生就不可避免。
例如,中央八項規定和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要求出臺以來,一些高階餐飲企業的經營額和高階白酒的銷售額大幅度下降,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以往中國社會公款消費的嚴重程度。 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強化社會監督無疑是制止社會不正之風、遏制消費主義弊端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此外,藉助榜樣的力量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為人們在生活中的消費活動會不自覺地尋找一個榜樣, 特別是文藝、傳媒、商業等領域的 “名人效應”影響甚廣。
需要說明的是,在當今會,人們更願意看到沒有經過包裝美化、故意炒作拔高的凡人善舉作為真正的榜樣。 典型如近期央視報道,煙臺大學保潔員愛惜糧食,吃大學生浪費的剩飯, 這個榜樣群體對於我們的消費觀念和行為就頗具示範和警示作用。消費主義形成於中國並非一朝一夕, 就如同生態環境的惡化是長久積累的結果一樣, 想要改變這種狀況不能一蹴而就。
同樣,無論消費主義問題還是生態環境問題,都涉及到全體華人的共同利益。 如果全體國民都能夠摒棄消費主義, 樹立健康的消費觀念,中國的生態環境將會得到全面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