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只要快樂就好

    韓語就相當於拼音,如果不寫中文,就會出現li hua(李花,李華,李樺,莉花)這樣僅靠拼音命名,重名率極高的情況。

  • 2 # 禁樞

    漢字無疑是中國文化最偉大的發明,漢字的歷史與生命並不僅限於中國域內,在二十世紀以前,漢字一直是日本、南韓、越南的官方文字。漢字對東亞諸中國產生了難以估量的影響。以中國文明為軸心,隨著文明的進展和擴散,其影響逐步滲透和抵達周邊地區和民族,最終完成一個漢文化圈的區域,並且一直持續到十九世紀末。按照日本學者西嶋定生的說法,“這樣的‘東亞世界’,是以中國為中心,包括其周邊的北韓、日本、越南以及蒙古高原與西藏高原中間的河西走廊地區東部諸地域”。漢字在東亞諸國流傳的歷史,就是中華文化在東亞興衰起伏的縮影。

    所謂漢文化圈,最重要的標誌就是漢字。日本、南韓、越南三國,古代時皆沒有文字,漢文化傳入後,皆努力學習漢字;發展到一定階段,又開始借漢字之形、音、義表示本國語音,如北韓的諺文、日本的假名、越南的喃文等。日本只借用漢字的形和義,而越南對漢字的形、音、義皆加以借用。其後,日本又利用漢字仿造出了平假名與片假名,越南則仿造出喃字。但這些文字都是根據漢字的部首加以分合,或者由漢字的草書、楷書轉換而成的,與真正的漢字相比,這些本民族的文字就沒有多高地位了。

    由於北韓半島與中國之間特殊的地緣關係,兩國文化也密切相關。北韓時代的人繪製的“混一疆理”圖,也就是當時人理解的世界秩序,中國居於中心,最為廣大,北韓僅次於中國,且與中國相連,日本則小於北韓。中國代表了“中華”,北韓半島就是“小中華”。

    在漢字廣泛使用之前,北韓半島不僅沒有自身的文字,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國時代之前的三韓,連語言也是各有差異的。

    統一新羅時代,北韓半島全面向唐朝學習,神文王二年(682)設定國學,元聖王四年(788)把過去以弓箭技術選拔官員的方式改為“讀書三品出身”。所謂“讀書三品”,就是能夠通曉《左傳》《禮記》《文選》三者之一及《論語》《孝經》為上品;通《曲禮》《論語》《孝經》為中品;通《曲禮》《孝經》為下品。

    由於漢語與北韓語屬於兩種不同的語言體系,北韓半島民眾接受漢語亦有一個過程。剛開始時,他們將漢字的發音以記錄北韓語的方式來表達,在三國時代,為了幫助閱讀,出現了一種借用漢字的音或意,按照北韓語語法來表達的方式,稱之為“吏讀”。無論是使用漢字來代音,還是使用吏文,仍然不能滿足普通民眾表達自己思想的需要,也無法記載積累的生產與生活知識。北韓王朝第四代國王世宗(1397—1450)也充分認識到了這一點,在1446年頒佈了《訓民正音》,用由28個字母組成的拼音字元記錄全部的北韓語音,創造出了自己的表音文字。當時世宗在宮中設定“諺文廳”來傳授新字, 這種表音文字故又稱為“諺文”。

    (1446年,北韓世宗頒佈《訓民正音》)

    世宗在《訓民正音序》中說,北韓語的語音與中國的不同,書面語言與漢語亦不相通,老百姓想表達感情,用漢語的話很是困難。所以我就創制了28個字母,便於老百姓學習,也便於日常生活使用。北韓語的音節分為3個部分,即子音、母音、尾音。尾音不是單獨建立的,而是根據子音的重複而創,因此世宗創制的《訓民正音》就是結合母音和子音而成的。最初,《訓民正音》有11個母音,17個子音,一共28個字母。透過這些字母結合組成音節,來拼寫漢字,包括字母的排列方式,如上下結構,左右結構等。經過演化與合併,現代朝韓社會只使用24個字母。

    諺文創制後,由於中國文化和漢字的巨大影響力,以及北韓士大夫們的反對,漢字仍然是北韓王朝的主流書寫工具,《訓民正音》並沒有得到廣泛的推廣。北韓士大夫認為漢字是世界上最高雅的文字,也是使用最普遍的文字,而“訓民正音”只是一種“方言”,不能登大雅之堂,是所謂“諺文”。

    (北韓時代的漢語教科書《老乞大》)

    世宗時的朝臣崔萬里就反對說:“自古九州之內,風土雖異,未有因方言而別為文字者。”他甚至認為,使用諺文,無異於“舍中國自同於夷狄,是所謂棄蘇合之香,而取螗螂之丸也。”將漢字比作“蘇合之香”,而諺文是“螗螂之丸”。直到19世紀末,“諺文”都被視為二流文字,正式的文書必須得用漢字書寫。

    為了學習漢語,古代北韓編纂了很多漢語教科書,最有名的就是《老乞大》。“乞大”即契丹,契丹是對中國或華人的稱呼。“老乞大”即中國通的意思。《老乞大》原本成書於元代,到北韓時代又出現了諺文的改編本,以方便學習。

    漢字在19世紀末之前,在南韓一直佔有主流和正統的地位,但自甲午戰爭之後,隨著中國大國地位的隕落以及國力的衰落,漢字在北韓的地位也開始下降。1895年,被稱為“南韓嚴復”的俞吉浚撰寫了《西遊見聞》一書,書中採用韓漢混用文體,標誌著純漢字的文體開始逐漸向韓漢混用文體過渡。1914年,俞吉浚又發表了《韓漢混用作文法》,論述了韓漢混用的行文方法、規則等,呼籲多使用諺文。同樣在1895年,北韓王朝進行了改革,即所謂“甲午更張”,正式廢除漢文、吏讀文,頒佈“使用國漢文混合體”的法令。

    (圖右為致力於廢除漢字的南韓前總統朴正熙漢字題字: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圖左為其女兒朴槿惠,也是漢字文化愛好者)

    1910年,日本吞併北韓,南韓徹底淪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對南韓實行文化殖民政策,企圖透過消滅韓文來同化南韓。1938年,日本下令取消中學課程的韓文教學;從1941年起則強迫完全採用日本學校的課程,取消所有韓文課程。1945年,南韓光復,擺脫日本殖民統治,一些韓文學者提出凡愛國者應全部使用韓文。

    1948年,南韓頒佈《韓文文字專用法》,規定公文全部使用韓文,只有公文的附加條款允許漢字與表音字並用,並規定每年10月9日為“南韓文位元組”。1968年,南韓總統朴正熙下令在公文中禁止使用漢字,強行廢除教科書中使用的漢字。從1970年起,南韓小學、中學教科書中的漢字被取消,完全使用表音字。

    (熱播韓劇《來自星星的你》中,教授都敏俊收藏的中文書《明心寶鑑》被千頌伊認為是外星文)

    但漢字畢竟已在北韓半島傳播了近2000年,完全取消漢字,造成了歷史的斷裂、文化的斷層。南韓的有識之士也認識到這一點,南韓政府也開始修改全面廢除使用漢字的方針,1972年8月,南韓文教部確定並公佈中學和高中教育用漢字1800 個,並恢復初中的漢文教育。1974 年7月,文教部《關於在初中、高中教科書中並用漢字的方針》說:“在國語、國史教科書中並用漢字,從76 學年度起擴充套件到整個教科書中。”又於1974年確定學習1800個基礎漢字。1999 年2月, 南韓文化觀光部頒佈了“漢字並用推進案”,規定在政府公文和交通標誌上同時使用韓文和漢字。

    進入21世紀之後,關於是否恢復漢字在南韓也是爭議不斷。南韓一些學者和政府官員認為,南韓的古代典籍都是用漢字書寫的,為了繼承和理解南韓的傳統文化,可以繼續實行韓、漢兩種文字並用。2009年,南韓多位前總理在全國漢字教育推進總聯合會的推動下,聯名向總統府提出《敦促在小學正規教育過程中實施漢字教育的建議書》,但目前這一呼籲似乎並沒有實施。

    不過,南韓的一些歷史建築部分地恢復了漢字標識。2010年8月15日,北韓王朝太祖時期王宮景福宮的正門光化門第二次重修恢復開放。此前光化門也修復過,城門上掛的是南韓前總統朴正熙用韓文書寫的匾額。此次重新修復後的光化門,同時恢復了北韓王朝高宗時代武將任泰瑛用漢字寫的匾額。這一舉動,遭到了南韓韓字團體的反對。但出於尊重歷史的考慮,光化門匾額最終使用的仍是漢字。

    2015年11月底,南韓釋出了《中日韓共用常見808漢字表》韓文版新書,這是響應在2010年“東北亞名人會”第五次會議上中方代表提出編制一份《中日韓共用常見漢字表》的建議而做出的努力。現在韓語中有70%的詞彙來自於漢語,譬如大韓民國《憲法》中四分之一的文字是漢字。漢語中的不少成語俗語在南韓經常被引用,如“三人行必有我師”、“百聞不如一見”、“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等。

    南韓歷史上從全面使用漢字,到使用吏讀、諺文,再到廢除漢字、使用韓語,再到現在部分恢復漢字,漢字並沒有在南韓消失,依然活躍在南韓文化的舞臺上。

  • 3 # 財富人生999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韓文是怎麼產生的。南韓的前身即李氏北韓立國於大明朝創立初期,北韓這個國號乃是明太祖朱元璋所賜,北韓作為大明的屬國(其地位等同於今日之香港澳門),屬於大明的統治和管轄,他們的官員都穿大明的服裝。北韓國王屬於大明的親王級別。北韓的官方文字就是中文。有一個問題,就是中文太難,而北韓的老百姓大部分是很難讀書習字的,所以,就造成了大多數北韓老百姓不認識中文,而北韓政府的公文,佈告都是用中文書寫的。

    為了讓北韓庶民能夠讀懂政府文告,北韓的世宗大王創立了拼音文字就是韓文。比如漢語的拼音,wang,可以有網網亡往旺等多個文字。如果南韓人的名字只有韓文,韓淑英,韓疏影,韓樹影,韓樹英,就分不清,所以,必須標註中文名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蛋黃油可以用鴨蛋黃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