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紙貴,是中國古代成語,原指西晉都城洛陽之紙,因大家爭相傳抄西晉著名文學家左思的作品《三都賦》,以至一時供不應求,貨缺而貴。後世指作品文采好,影響大,流傳廣,風行一時,為讀者所喜愛。“洛陽紙貴”語見《晉書·文苑傳》,典由左思作《三都賦》引出。左思自幼相貌醜陋,說話結巴,受到父親的歧視,他卻並不自卑,潛心苦讀,發憤學習。左思受到東漢班固《兩都賦》和張衡《兩京賦》影響,決心依據事實和歷史的發展,寫一篇《三都賦》,把三國時魏都鄴城、蜀都成都、吳都南京寫入賦中。
他為寫《三都賦》,使得筆筆有著落有根據,遍訪吳、蜀、魏三都,蒐羅事蹟、披覽載籍,問俗採風、煉詞鑄句,收集了大量的歷史、地理、物產、風俗人情的資料。在此基礎上,他閉門謝客,開始了辛勤的創作,為了把文章寫好,甚至於在其舍中院內,以及茅廁皆置紙筆,偶得佳句,當即錄之。經過十年不懈的努力,凝結著他無數甘苦心血的《三都賦》終於寫成了。在黃門侍郎張華、名士皇甫謐、著作郎張載等人的鼎力推薦下,《三都賦》名聲大噪,很快風靡了京都,懂得文學之人無一不對它稱讚不已。《三都賦》寫成後,洛陽豪貴之家,競相傳抄,紙價因而昂貴起來,原來每刀千文的紙一下子漲到兩千文、三千文,後來竟傾銷一空;不少人只好到外地買紙,抄寫這篇千古名賦,以至於“洛陽紙貴”,一紙難求。後人常用“洛陽紙貴”稱讚別人的文章寫得好,並且廣為流傳。其實,細究起來,真正造成洛陽紙貴的原因,恐怕還和我們清河有著很大的關係。因為在左思的《三都賦·魏都賦》中,就有這樣的記載:“錦繡襄邑,羅綺朝歌。綿纊房子,縑縂清河。”句中的襄邑、朝歌、房子、清河均為地名,分別是今天的河北邢臺、河南淇縣、河北臨城和河北清河四地,其中的錦、羅、綿、縑,均為絲織品。縑縂清河意思是,在清河這方水土上,高中低檔的絲織品是齊全的,上可進貢朝廷,下可流行於市井民間,這些優勢是其他地方不可比擬的。
史料記載,自先秦時期開始,冀南地區就是著名的繅絲區,西漢劉向《烈女傳·魯秋潔婦》(即後來廣為流傳的《秋胡戲妻》)就是以這方水土上的桑樹林為背景,而創作出的家喻戶曉的悽美故事。而盛產於清河的這種“縑” ,本義是雙經雙緯的粗厚織物之古稱。據《釋名·釋採帛》記載,“縑,兼也,其絲細緻,數兼於絹,染兼五色,細緻不漏水也。”漢以後,多用作賞贈酬謝之物,或作貨幣、高檔次紙張使用。清河有著悠久的歷史,秦朝設厝縣,西漢置清河郡,東漢章帝劉炟將太子劉慶貶於清河為王,於是改清河郡始置為清河國,屬於王爵藩國。曹魏時復置清河郡,西晉復為清河國,並置清河縣,縣隸屬於清河國。清河有著獨特的政治地位和雄厚的經濟實力,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具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這也是左思在寫《魏都賦》時,兩次著重提及清河的原因。(《魏都賦》另一段關於清河的記載為:“清河出縑縂。清河一名甘陵也。”)左思創作的《魏都賦》既還原了那個時代魏都的風貌,也忠實還原了在當時清河的輝煌,從而造成了大家爭相傳抄,以至於導致“洛陽紙貴”的局面,從這個層面來看,洛陽紙貴真是和清河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原標題:《【成語故事】左思創作《魏都賦》時為什麼對清河情有獨鍾》
洛陽紙貴,是中國古代成語,原指西晉都城洛陽之紙,因大家爭相傳抄西晉著名文學家左思的作品《三都賦》,以至一時供不應求,貨缺而貴。後世指作品文采好,影響大,流傳廣,風行一時,為讀者所喜愛。“洛陽紙貴”語見《晉書·文苑傳》,典由左思作《三都賦》引出。左思自幼相貌醜陋,說話結巴,受到父親的歧視,他卻並不自卑,潛心苦讀,發憤學習。左思受到東漢班固《兩都賦》和張衡《兩京賦》影響,決心依據事實和歷史的發展,寫一篇《三都賦》,把三國時魏都鄴城、蜀都成都、吳都南京寫入賦中。
他為寫《三都賦》,使得筆筆有著落有根據,遍訪吳、蜀、魏三都,蒐羅事蹟、披覽載籍,問俗採風、煉詞鑄句,收集了大量的歷史、地理、物產、風俗人情的資料。在此基礎上,他閉門謝客,開始了辛勤的創作,為了把文章寫好,甚至於在其舍中院內,以及茅廁皆置紙筆,偶得佳句,當即錄之。經過十年不懈的努力,凝結著他無數甘苦心血的《三都賦》終於寫成了。在黃門侍郎張華、名士皇甫謐、著作郎張載等人的鼎力推薦下,《三都賦》名聲大噪,很快風靡了京都,懂得文學之人無一不對它稱讚不已。《三都賦》寫成後,洛陽豪貴之家,競相傳抄,紙價因而昂貴起來,原來每刀千文的紙一下子漲到兩千文、三千文,後來竟傾銷一空;不少人只好到外地買紙,抄寫這篇千古名賦,以至於“洛陽紙貴”,一紙難求。後人常用“洛陽紙貴”稱讚別人的文章寫得好,並且廣為流傳。其實,細究起來,真正造成洛陽紙貴的原因,恐怕還和我們清河有著很大的關係。因為在左思的《三都賦·魏都賦》中,就有這樣的記載:“錦繡襄邑,羅綺朝歌。綿纊房子,縑縂清河。”句中的襄邑、朝歌、房子、清河均為地名,分別是今天的河北邢臺、河南淇縣、河北臨城和河北清河四地,其中的錦、羅、綿、縑,均為絲織品。縑縂清河意思是,在清河這方水土上,高中低檔的絲織品是齊全的,上可進貢朝廷,下可流行於市井民間,這些優勢是其他地方不可比擬的。
史料記載,自先秦時期開始,冀南地區就是著名的繅絲區,西漢劉向《烈女傳·魯秋潔婦》(即後來廣為流傳的《秋胡戲妻》)就是以這方水土上的桑樹林為背景,而創作出的家喻戶曉的悽美故事。而盛產於清河的這種“縑” ,本義是雙經雙緯的粗厚織物之古稱。據《釋名·釋採帛》記載,“縑,兼也,其絲細緻,數兼於絹,染兼五色,細緻不漏水也。”漢以後,多用作賞贈酬謝之物,或作貨幣、高檔次紙張使用。清河有著悠久的歷史,秦朝設厝縣,西漢置清河郡,東漢章帝劉炟將太子劉慶貶於清河為王,於是改清河郡始置為清河國,屬於王爵藩國。曹魏時復置清河郡,西晉復為清河國,並置清河縣,縣隸屬於清河國。清河有著獨特的政治地位和雄厚的經濟實力,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具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這也是左思在寫《魏都賦》時,兩次著重提及清河的原因。(《魏都賦》另一段關於清河的記載為:“清河出縑縂。清河一名甘陵也。”)左思創作的《魏都賦》既還原了那個時代魏都的風貌,也忠實還原了在當時清河的輝煌,從而造成了大家爭相傳抄,以至於導致“洛陽紙貴”的局面,從這個層面來看,洛陽紙貴真是和清河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原標題:《【成語故事】左思創作《魏都賦》時為什麼對清河情有獨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