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6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421497631153

    “生吳死趙”主要居住在安海星塔村

    宋德祐;佔二年(1276),元軍攻破臨安,俘虜宋恭帝。陸秀夫等大臣擁立益王趙星為帝,改元景炎,由溫州、福州而泉州,一路南逃。時任閩粵招撫使的蒲壽庚閉城不納,舉泉州城降元。景炎二年(1277)七月,宋將張世傑從海上回師攻泉州。因恐城中趙氏宗室為內應,蒲壽庚假借設宴延請宗室商議守城之事,席間盡殺之。元兵入城,南外宗人更遭到殘酷的屠殺,幾乎滅族。當時僥倖逃過劫難的有居住在城外的太祖派子優之孫、宣議郎伯調之子名師玖的一支。據臺灣趙氏族人帶回的古譜《陽林趙氏家譜》記載:師玖“將欲避禍,獨善其身,不慕仕進,徘徊於山水之間,相其地之可隱者而遷居之。一旦往青陽山,靚其山之秀麗,樂其地之豐腴……於是喬遷於此山之下舊市居焉。”青陽距泉州二、三十里,又隔著晉江,是以元兵人泉,趙氏族人得以聞風逃避,躲過此劫。家譜又記“歷至五世,由清公登進士第,而為府丞、郎。由潔公充宗學生,而為承務郎。又至八世,仕廉公建萬石嶺山頭庵宇,以為行人休息之所。造官橋、坑橋以通行人往來之便。”“九世禹臣公克紹先業,建宗祠以奉先,構第宅以遺後,其祠宇之規模彷彿於古制,第宅之基址週數乎百丈,立祭田百餘畝,以供宗廟之粢盛,建巨墳二首以為祖先之幽宅,開舊市清白泉井、後盛大龍井以濟二境之人渴。”總之,躲過劫難的青陽趙氏族人在元代頗有發展,成為當地的大族之一。

    明季青陽人李伯元修的《青陽志》對趙氏一族也有詳細的介紹:“譜稱燕懿王德昭第四子 忠徙南畿,四傳忠翊郎子優,字常履,則與太宗玄孫士(左王右吾)及魏任公廷美、公義來泉。子優孫師玖,紹興間擇居青陽舊市,是為始祖。玄孫由清,譜稱登進士,為府丞、通直郎;由潔,充庠生,貢入成均,擢承郎。遭壽庚之叛,以官在外得免。由潔無嗣,今皆由清裔也。由清孫順仲,譜稱貢元。孫士廉,建萬石嶺庵宇,造官橋。曾孫昌世,開舊市清白泉、後盛大龍井,人鹹德之。四傳瑞智,以八十官帶榮壽。弟嗣宗,以庠生保張別駕為御史,黜充吏,後任新會巡司。瑞智子啟升,以庠生充吏,任鉛山尉,時費狀元當國,弟犯法不曲狗,為遷所慕,致仕,邑人立祠。子忠誠與侄忠實、爾彥,俱由庠。是後,見紫名文和、聚陽名萃錫與子學海,及今縣試首名汝璋,又有伯賢,俱先後庠生。次池君名助,起身椽吏官府幕,子如龍,繼授典史。蓋師玖自來青陽後,遷石龜、曾林、嶺後、王墩、安平、安溪、仙遊不一,稱十九世矣。崇禎丙子,瞻崖君甲謨登科,官廣東揭陽知縣,子泰、潛玄及侄皇綸俱佔籍庠宮雲。”

    如《青陽志》所記,明代青陽趙氏家族興盛,讀書登科出仕者代有其人。奇怪的是,自明末以來,青陽趙氏不知何故陸續遷出,至今竟一戶不剩,只留祠堂遺址,供人憑弔。 據查考,現居安溪厚山、惠安黃塘、南安路水頭、金門浦邊的趙氏計有上萬人悉為青陽趙氏的傳裔,而晉江市現在有兩支青陽趙氏的傳裔,一支在安海星塔,有3500餘人,門匾鐫刻“夾馬異香”廳前柱聯“宋室開基鐵卷丹書光日月,趙城衍派文經武諱振乾坤”,猶儲存著青陽趙氏族譜,不過因為歷史上為避元禍,“從媽姓”,己改姓吳,待歿後方於神主上書趙氏,是謂“生吳死趙。”另一支就是居住於金井雙柄的趙氏,現有100多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黛玉和寶琴的關係?